侧脑室三角区肿瘤顶内沟入路的解剖学定位研究

合集下载

脑室系统解剖及第三脑室手术入路PPT课件

脑室系统解剖及第三脑室手术入路PPT课件

34

后角
脑 室 三
胼胝体 压部


小脑延
髓池
3.经胼胝体压部
.
35
第三脑室显微解剖
左右丘脑与下丘脑之间纵行的裂隙 丘脑间联合横跨其中 被下丘脑沟人为分为第三脑室上部与下部 有6个壁构成
.
36
.
37
.
38
.
39
第三脑室显微解剖
上壁 由位于室间孔和缰三角之间的是室管膜、软 脑膜所形成的第三脑室脉络组织,位于两 侧丘脑髓纹之间 毗邻结构:穹窿、透明隔、胼胝体、扣带回 等
脑室系统解剖及第三脑室 病变常见手术入路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徐春华
.
1
一、脑室系统解剖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第五脑室 第六脑室
.
2
侧脑室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
3
.
4
后角
体部
上角
下角
.
5
前第 角三
脑 室

侧 脑







中 脑
观 )
水 管


第四脑室
.
6
前角
.
9
界沟

听 结 节
前 庭 区
中 隆 起
正中沟
后正中沟
上髓帆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
第 四 脑 室 底 : 菱 形 窝
10
第四脑室脉络丛
.
11
二、脑室的断层解剖
.
12
横断层
扣带回 膝部

侧脑室、三脑室神经内镜应用解剖

侧脑室、三脑室神经内镜应用解剖

的后界。侧壁是尾状核头的中间区。应用神经内镜 经额角进入侧脑室可清楚地显示侧脑室额角、体 部、枕角及脑室壁上的结构特征。沿侧脑室前角底 及侧壁可见2~4条小静脉汇聚,并形成尾状核前 静脉,在室间孔附近加入丘纹静脉。侧脑室体部是 从室间孔后至透明隔后缘,将穹隆和胼胝体连接起 来。下壁是丘脑,顶部是胼胝体,侧壁是尾状核体 部,中间内侧壁是透明隔。侧脑室的下壁有脉络 裂,脉络丛位于其中,在穹隆和丘脑之间,并位于 透明隔的外下方。在此处穹隆呈带状,组织学上为 两层结构,由室管膜和脉络膜组成,丘脑穹隆带的 直径小于lOmm,脉络丛从室间孔延伸至颞角,长 度48—58ram,包绕丘脑的上、下后面,双侧脉络 裂及脉络丛的下方是三脑室的顶部。脉络丛在透明 隔下方长度为20—30ram,在体部(穹隆和丘脑枕 之问)11~15n'rn,在侧脑室的体部可见一些重要 的血管,有隔后静脉、尾状核后静脉、丘脑纹状体 静脉、脉络膜中、后动脉分支。隔后静脉由胼胝体 体部的透明隔静脉(常为2—4条)汇集而成,在 室问孔处加入丘纹静脉,隔后静脉长多为10。 12mm。尾状核后静脉沿侧脑室壁走行在室间孔附 近,汇人丘纹静脉。丘纹静脉可以作为内镜术野的 重要标志,它沿着丘脑尾状核沟走行,多在24— 26rmn之间,经室间孔人第三脑室,到达前髓帆, 汇人大脑前静脉:发自脉络丛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和后内侧动脉的分支多清楚可辨,两血管均来自于 环池和脚间池。
“ 女m∞f十n目=m十nnT¥自_【≈《n 《}m*r*m目4“目‰自^*M∞4№
*Ⅷ』榷‰∞^镕*月十%¥{m*m¥■目Ⅻ
☆“H1_∞m}u*#m¥mH—m^∞∞^镕" 口RA十^¨_M#“自t}“ⅫHmM"i日_n
"T目tiR自m^*m J[#m*J女H禹ⅡH
M自n¨&∞自目n一“n&**”口《 《Ⅻ自"=mIX^*”∞H rm~镕~"《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PPT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PPT
CT呈等-高密度,常伴钙化或 出血,轻中度强化
• MRI呈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周围有完整的低信号 含铁血黄素环,病灶呈“爆米花”状,具有特征性。
• 病灶内含有不同阶段的出血是信号不均匀的原因; T1WI呈高信号,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
增强可明显强化,也可强化不明显。
强化程度与病灶内血栓形成和钙化有关,典型为 不均匀斑点状增强。
脉络丛乳头状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级)
• 起源于脑室的脉络丛上皮 细胞,生长缓慢
• 10岁之内儿童好发于三 角区,成人好发于侧脑室
• 分泌过多脑脊液致脑积水。 • 肿瘤常呈类圆形,边缘常
为绒毛颗粒状、乳头状、 小结节状等,凹凸不平;
影像学表现
• CT上呈等或稍高密度 • MRI上T1WI多呈等或稍
• 镜下乳头状结构不规则,细胞分化不良,可见明 显的有丝分裂,可出血、囊变,坏死多见。
• 可发生蛛网膜下腔种植。
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WHOII级)
• 肿瘤不规则形,边缘
不光滑或分叶状,与 侧脑室室壁间常有广 基底相连或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长
• 常侵犯邻近脑实质。
• 钙化常见。
• 易囊变,但较脑实质 内室管膜瘤少见。
• 侵袭性:突破中线累及对侧脑组织,“蝴蝶征”; 沿室管膜播散
• 共性:明显不均质,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
等、稍高信号,瘤内小可出结血、囊变、坏死,实性
部分DWI呈高信号,ADC图呈等、低信号,增强呈 明显不均匀强化,典型表现为花环样、簇状强化
• 特性:肿瘤沿室管膜、室管膜下和白质纤维、周 围脑质播散明显广泛,可出现脑积水
男,2岁,右侧肢体无力 2个月,抽搐1次

侧脑室入路15(降龙十八掌系列)

侧脑室入路15(降龙十八掌系列)

第四步:颞角的解剖以及经颞经脉络丛分 离: 有用的解剖标志是侧副隆起,海马, 穹窿伞部,脉络丛,以及尾状核尾。
脉络膜前动脉从下脉络点进入颞角,沿着脉络丛 向后以及背侧走,有时可以到达室间孔。
定位“下脉络点”,是脉络丛的起始,是海马头的 内侧,以及沟回的后方。(约颞极后方4.0cm)
续上图: 分开依附于穹窿伞部的脉络丛,可以 暴露大脑脚池中的脉络膜前动脉以及 大脑后动脉。
第二步:开颅术以及硬膜切口:
用金刚钻把翼点三角磨开,如右图; 暴露前方的眶顶,上方的额叶脑膜,以及内侧的颞 叶脑膜。沿开始处的颞上线磨开一直磨开到颧弓的 根部。尽量靠近颞底。
硬膜曲线切开,暴露整个颞叶。
第三步:皮层切开术:
皮层切开应该限制于中央前沟延续下来的 沟(大概3.0~3.5cm于颞极)
临床上一般的皮质切口位于颞极的后方 2.5cm切开长度约1.5cm。造瘘的深度是 2.0~2.5cm。
下脉络点是标志着海马切除术的海马 切除的后界。
通常通过手术通道,术者可以观察到 海马头/海马旁回/下脉络点等结构。
分割线
变式四:两种经胼胝体切开的入路,一前一后:
A,额叶中线旁胼胝体旁入路:
第一步:头位和皮肤切口:
病人采取仰卧位,对于高位经额胼胝体旁入路的病人,轻度 屈曲。(肿瘤位于室间孔附近),对于肿瘤在侧脑室体部前 到后生长的情况下,头部轻度伸展。
第三步:皮层切开。
皮层的切口沿着顶上小叶的长轴,大约在中央后回的后方2cm。 角回的上方。(区别于顶内沟与中央后沟的交点的开颅方式,即 前囟点后6~7cm,旁开4cm)
从这个方向进入的是侧脑 室的体部以及三角区的连 接处。
第四步:三角区的解剖以及经脉络裂切开:
右图为脑室三角区的相关解剖。

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分析

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分析

2 0 1 5年 1 2月收治并行显微手术治疗 的 3 6 例侧脑 室三 角区脑膜 瘤患 者 的临床资料 , 所有 患者均 采用单侧 顶枕部 马蹄形皮 瓣
切 口, 经顶问沟皮质入路 , 于顶 间沟处做 3 c m左右 的矢状皮质切 口, 逐 渐 向深层 分离 , 显 露肿瘤后 先行瘤 内分块切 除 , 最 终完 全切除肿瘤 。平均 随访 1 7 个月, 对其 治疗 结果 、 并 发症等进行分析 。 结果 3 6例 患者均达到肿瘤全切 除 (S i m p s o n I 级) 。
ZHOU Me n g — l i a n g, M AO Le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e u r o s u r g e r y , J i n g l i n g H o s p t a l ,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o fMe d i c i n e/N a n j i n g G e er n a l H o s p i t a l f o N a n j i n g Mi l i t a r y R e g i o n , A , N a n j i n g 2 1 0 0 0 2 , J i a n g s u ,C h i n a )

5 2 ・
医学研究生学报 2 0 1 8年 1 月 第3 1 卷
I , Me d P o s t g r a , V o 1 . 3 1 , N o . 1  ̄ J a n u a r y , 2 0 1 8


( 临床 研 究 )
侧 脑 室 三 角 区脑 膜 瘤 的显 微 外 科 治 疗 分 析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附21例报告)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附21例报告)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附21例报告)张义;赵卫东;罗青阳;夏鹰;李文刚;黄峰平【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07(33)11【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本组自2002年7月至2006年11月所进行的21例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分析手术入路、肿瘤全切除的方法及术后处理要点.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个月时GOS评分:5分(好)20例,4分(轻残)1例;1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常规放化疗,于术后19个月死亡;1例室管膜瘤3级,术后2.6年全脑室、脊髓复发.结论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采用较小的皮层切口,在控制颅内压的基础上根据肿瘤的性质采用相应的切除方法,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等是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手术成功的关键.【总页数】3页(P691-693)【作者】张义;赵卫东;罗青阳;夏鹰;李文刚;黄峰平【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集团医院市五分院;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集团医院市五分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脑沟入路手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病变(附35例报告) [J], 张懋植;王磊;赵继宗;王嵘;李京生;齐巍2.大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28例报告) [J], 王大鹏;涂斌锋;吴雷;张焱;周椿昊;祝新根;沈晓黎3.侧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35例临床分析) [J], 赵峻波;姬馨彤;薛俊峰;冯兵;牛拥军;李少飞;李小换4.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疗效分析 [J], 呼虹宇;赵君爽;李龙;景治涛5.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初步临床分析 [J], 韩超;牛朝诗;丁宛海;程伟;鲍得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入路选择

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入路选择

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入路选择发表时间:2014-04-25T16:05:12.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作者:王光华李麟(通讯作者)[导读] 本文回顾性总结我科近五年来行手术切除的三角区脑膜瘤44例,总结如下。

王光华李麟(通讯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014040)【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入路。

方法:收集44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手术入路选择、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类型。

结果:44例患者采用颞顶枕开颅经脑沟入路肿瘤切除术,均达全切除,术中可见肿瘤性质不一,37例留置术腔引流;37例留置外引流的1例在拔管后因颅高压明显再次行侧脑室/瘤腔穿刺外引流;其他并发症包括局限性脑积水3例。

术前38例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中31例术后早期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1例WHOII级及1例III级脑膜瘤患者行辅助放疗。

临床表现多与肿瘤部位及大小相关,术前CT、MRI及MRA有助于提示肿瘤性质、部位、大小、质地、与供血血管关系。

随访2个月-6年症状改善明显,无肿瘤复发。

结论:选择合理手术入路,颞顶枕开颅经脑沟入路切除三角区脑膜瘤可取得良好效果,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评估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对改善预后尤其关键。

【关键词】脑膜瘤侧脑室三角区手术入路【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162-01 脑膜瘤源于蛛网膜盖细胞,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发病率处于中枢神经系统第二位,约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24%~30%,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本文回顾性总结我科近五年来行手术切除的三角区脑膜瘤44例,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为三角区脑膜瘤44例。

男12例,女32例,男:女为1:2.7;年龄14~74岁,平均44.2岁;病程7d-7年,平均12.4个月;术前表现包括:头痛23例,头晕12例,恶心呕吐4例,视物模糊2例,偏盲4例,复视1例,肢体力弱3例,肢体麻木1例,失语2例,癫痫发作1例,记忆力下降2例,6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

脑室系统解剖及第三脑室手术入路PPT课件

脑室系统解剖及第三脑室手术入路PPT课件
或高于小脑幕缘的肿瘤 手术要点:俯卧位,头偏向患侧15°,翻向
枕部马蹄形切口,暴露横窦及乙状窦,抬 起枕叶,直窦旁开1cm切开小脑幕至天幕缘, 暴露四叠体池,切除肿瘤;(脑压高时可 作同侧枕角穿刺)
.
67
.
68
.
69
幕下小脑上入路(krause入路)
1926年,Krause首先采用,坐位枕下后正中 开颅
毗邻结构:胼胝体压部、大脑大静脉池、 四叠体池
.
43
第三脑室显微解剖
侧壁 主要由背侧丘脑内侧面构成,约占侧壁上 2/3,前下方由下丘脑和底丘脑构成,两侧 壁间借丘脑间联合连接,有30%人缺如。
.
44
第三脑室显微解剖
动脉
后交通动脉发出穿支供应丘脑、下丘脑、 底丘脑和内囊;
脉络膜前动脉分支供应苍白球、内囊、中 脑
.
75
.
76
总结
第三脑室是一个比较特殊手术区域,需要 良好的解剖知识和显微外科技巧
手术入路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肿瘤 大小、生长方向及术者个人的手术习惯来 选择
.
77
Case report
中年女性,头晕5年,加重2个月 PE:无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MRI
.
78
术前MRI
.
79

床 突
鞍上池
漏 斗
脑 桥
第四脑 室
小 脑
第四脑室上部的横断层
.
25
垂体 脑桥 小脑中脚
横窦
三叉神经 第四脑室
小脑蚓
6.第四脑室中部的横断层
.
26
经第四脑室中部横断层
.
27
延髓 第四脑室
前庭蜗神经 小脑扁桃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右侧 (07 m、 4. 4±04 ) m; 内沟和 中央后 沟交点与 中央 沟的距离 : . r 顶 5a 左侧 (71 1. 8±0 6 mm、 .) 4 右侧 (64 1. 9±06 ) m; . r 测量颞 7a
上线与缘上回上缘的最短距离: 左侧(9 4 0 6 m 右侧(8 9 O 4 m 。结论】 1. ± . ) m、 3 2 1. 士 . ) m 【 7 5 顶内沟和中央后沟的交点与中央沟、 大
( . 医学院附属 医院神 经外科,天津 3 0 6 ;2新 乡医学院基础 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 1 武警 01 2 . 河南 新 乡 4 3 0 ;3武警 医学院解 503 .
剖 学教 研 室 , 津 30 6 ) 天 0 12
摘 要:【 目的】 探讨顶内沟在脑标本的准确定位 , 为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顶 内沟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 选用正常
tio eva it r a it l uc sa p o c r n i e p r a lu p r a h g n e s
ZH NG n bn GU Z ik n WE n - u n . HA u — u n Z NG — e ZH G i— o L We, ANG Sa e a - A We — j, O h- u , I Me g g a g S N Y n g a 。 HA Yu h , AN Jn b 。 I iZH iD p d f
m n o e rs r r,h f i e o p a o d a C l g h e eP o l S r dP leF r ,i j 0 1 2 C i ) e t f uo ug yT eA i tdH s i l f N e l a t Me i l o e eo C i s e p ‘ A me o c o c Ta i 3 0 6 , h a c l f n e i e nn n
成人头部标本 3 例 , 0 定位并解剖顶 内沟 , 测量顶 内沟和 中央后沟交点 与大脑纵 裂 、 中央沟 的距离 ; 测量颞上线与缘上 回上缘 的
最短距离 ; 描述顶内沟在 M I R 特殊层面上出现的特征。结果】 【 顶内沟和中央后沟交点与大脑纵裂的距离 : 左侧(1 0 01) 4. ± . 5 7
脑纵裂的距离可作 为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切除经顶内沟入路判断顶 内沟位置的依据 ; 颞上线 与缘上 回上缘 的最短距离 可作 为手
术 中识别缘上 回的标志。
关键词 :顶内沟 ; 定位 ; I解剖学 ; MR ; 人脑
【 文章编号】 0 854( 1) —050 10—0 1 00 20 8— 3 2 0
第 1 卷第 2 2 1 年 2 9 期 0 0 月
v 11 No2 o.9 . Fb 2 1 e.00
武警 医学 院学报 A t cdmi e i ne P F ca ae a M dc a A A e i C
8 5
侧脑 室三角 区肿瘤顶 内沟入路 的解 剖学定位研 究
张文彬 郭志坤 魏 孟广 , , , 单云官 。 张玉和 张金 波 ’ 李 巍 张 赛 , , , ,
T e s u l w s o e e n r k d t e i t r a it u c s u e o e o a i e y u u r ma g n i.T e l n t s f m e h k l a p n d a d ma e n e rea s lu ,s p r r t mp r l ,g r s s p a r i a s h e gh r h p l i l n l o t h i tre t n o tr a i tls l u n o t e ta u c s t i se t n e ta u c s we e me s r d Th h re tln t r m n e s c i fi e r a u c s a d p sc n r s l u o d a t ma i a d c n r s l u r a u e . e s o t s e gh f o n p e l a l o s p r rtmp r i et u e o o d ro y u r ma g n i we eme s l d T ep e e t h a t r t so ei t r a it u c s u e o i e o a l s p r rb r e f mss p a r i a s r a u ̄ . l n o i g l h r s n a c e si f ne r a s lu cr i c h t p el
【 中图分类号】 7 1 R 4
【 文献标识码】 A
An t mia n g oo ia o aia in o u gc l r a me t f u ri t r l e til ao c l d i a ma e lgc l c l t f r ia e t n mo l e a n r e l z o s t o t yh nt i loaztn fn r rt l s n r i t o hl i i ne osr c bt c: O j te T u e a mc clao tp ias c d o d h m r o g ae d c r u i r e v s d t a o al i i oi e ae lu u a p v e p o c v e f g a l l t a etfu o ile n c gn an r r t l s pr c.Me o s 3 ra b i seies e r a d r t not rn a r v t lt oe ii e a e lu u ap ah 【 t d ]0n m a c n w rpe r . e m m ta e r e r l i i v t ias c o p h o l rnp m e p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