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

政治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

政治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

发表时间:2011-06-22T10:22:05.567Z 来源:《现代教育教育学导刊》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郭慧敏[导读] 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相比,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河北省故城县河北郑口中学(253800)郭慧敏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结合工作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1拓展教学空间,让学习有兴趣参与课堂

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相比,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就不能将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而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补充新的知识,引用新材料,使用最新成果,用鲜活事例去充实教材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动态化,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学习《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一节时,教师提供最新时事热点材料“国际社会关注日本核危机”和“全球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并引导同学们思考其中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这两大时事热点是报纸、电视等媒体经常报道的焦点,也是同学们课后关注的话题,学生有话可说,也容易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教学情境和内容更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感,学生参与积极、发言踊跃,增强了政治课堂的活力和效率。

2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疑问中参与课堂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教师设置的探究性问题,进而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就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来,又带着问题走出去。在学习“市场配置资源”一节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有哪些手段?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为什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学生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洞察到:老师并没有针对“计划”这一资源配置手段展开探讨,接着有学生追问“计划也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发挥‘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学生探究的热情已被点燃,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教师设计的现成问题,而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材并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困惑,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思索、探究,同学们立刻七嘴八舌说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探求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涌动着思索的暖流。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化的政治观点。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一般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有时会挂上一些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但手段上比较单一,往往无法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本应生动活泼的政治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时代在前进,政治课教学的手段也应该不断发展创新。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有幻灯片、投影、电视、电影等,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强了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在学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节时,教师播放了“刻舟求剑”的动画,生动逼真的画面配上故事的介绍,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抽象的哲学道理扩展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明白了哲学道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政治课教学,学生愿学、乐学,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政治课不再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

4适当进行评价,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的中学教育中,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只要成绩好,就能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这种评价方式,过分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异化”,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由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片面化,导致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无法在学习方面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赢得各方面的平等“待遇”,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影响到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而且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本人在日常的教学中,对课堂学习评价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不仅关注学生的测验成绩,更加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如课上发言、合作探究、课堂学习行为和品质等。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和在课外的言行举止等,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并计入学分。这种评价方式,摒弃只依据学生书面测试的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后进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展现了自我,找回了自信,课堂充满着生命成长的活力。总之,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鲜活亮丽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现实,感悟真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小学数学课动起来

让小学数学课动起来 要使数学课堂活跃,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兴趣,主动发展,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操作——让数学课堂灵动而有活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发展思维,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学生先摸一摸长方形教具,用小棒摆一摆,并例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领悟长方形的基本特征: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我们知道,数学本身是一种实验科学。在小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学生的操作实验。如: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除法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动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果我们能让学生真正地亲近数学,让数学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共鸣,数学课堂就会是灵动而充满魅力的课堂。 二、生活化——给数学课堂带来无穷魅力 小学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促进学生在快乐的动手操作中主动获取知识。如:“克和千克的认识”,有一枚2分的硬币重2克和一包盐重500克的,让学生掂一掂感受物理的质量,然后在介绍两包盐重1千克,老师体重50千克,让学生上台抱抱老师,感受50千克的质量,然后让学生填空:一袋洗衣粉重800()。有学生随口就说800千克,大部分同学反对,其中一个同学说:“老师才50千克重,我都抱不动,一袋洗衣粉我能随便拿起,怎么可能有800千克?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在课上,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上任意画一条高,然后沿这条高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部分,再拼成另一个图形(有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在这些图形中,我们可以求出哪个图形的面积?(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讨论。这些与学生经验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数学课堂魅力无限。 三、思考——让学生热爱数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生自我探究的氛围。例如在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凑十法的运用与理解。如:教学9+5时,引导学生口述:把5分成4和1,9加1凑成10,10加4得14。又如教学退位减法时,要注意训练学生口算过程,以便他们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如教学12-9时,要引导学生口述:9加3得12,所以12减9得3。这样,学生在动口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把他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示出来了。 总之,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课前小游戏

数学课前小游戏集锦 1、讲“方程”一课,采用数学游戏“猜你心中想的数” 师:请同学们想好一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把运算过程和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猜中你想的是什么数,看哪个先想好。 生:一个数乘以3,加上7,减9,再减去所想的数结果是10. 师:你想的数是6. 2、传话游戏。 课前:把同学分成几组,然后你告诉每组第一个同学一句话,小声说,不能让别的同学听见。然后同样让那些同学去转告第二个同学。传到最后看看那组完成的最好!之后把第一组到最后一组的话连到一起说。(当然,那几组的话连一起是一首大家不熟悉的诗或短文)看看到最后变化成了什么样。 规则: 每人只有一次机会告诉下一个人他说的是什么(根据难易程度可以改变)。不可做动作也就是肢体语言,前面的同学说的时候后面的都闭上眼睛,直到前面的同学招呼的时候才可睁开。以免互相看口型! 3、听指令,快速反应。指令由慢到快,难度逐渐加强,最后则是听指令,做相反动作,做错的同学淘汰,很快就能决出第一名,稍加奖励。这个游戏的优点是身心结合,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反应能力和迅速应变能力,又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动身体。 4、反口令。教师说“大西瓜”学生说“大西瓜”,手时却做出小西瓜的动作。教师说“站”,说生坐下,反之,教师说“坐”,学生站起来。 5、一边说一边示范做:(师)请你摸摸右耳,(生)我就摸摸右耳,(师)请你摸摸左耳,(生)我就摸摸左耳.……请你跟我拍拍手,(我就跟你拍拍手);请你跟我跺跺脚,(我就跟你跺跺脚);请你跟我弯弯腰,(就跟你弯弯腰);请你跟我点点头,(我就跟你点点头);请你跟我坐坐好,(我就跟你坐坐好)。 6、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我就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1)1块。猴(2)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3)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我追问道:“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我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一门课程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还要反映求知者本身的素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这就昭示我们在授课上应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现代课堂教学观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思想,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学生当作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让学生动起来,使数学学习永远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觉到学数学是一种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以举行评选“我心目中的学习榜样”为题,分别让他们说说各自的打算,怎样评才是最公正的?指导他们填写选票、唱票、计票、统计结

果等,并适时介绍频数和频率的概念,使学生明白用频数和频率来说明频繁程度的道理。然后让他们四人一组做抛掷硬币的游戏,开动脑筋,设计一份统计表并求出正面和反面的频数和频率,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这样,整个一节课学生都是在动手、动脑中度过的,有效地调动了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验证、培养其推理、应用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应该由学生自己悟出来、做出来,老师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与实践,大胆猜想、尝试,从中感悟出数学的某些特征、规律,并加以总结、运应。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特征”一节时,教师在平行线识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倒过来叙述,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作为一个猜想,让每个学生在准备好的平行格纸上任意画截线,用量角器度量一下,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亲身实践,学生体会至深,应用起来也比较灵活。 三、力求知识的趣味化,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学习数学 新教材内容的编排虽然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数学知识进一步趣味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刘营小学宫俊华 摘要:数学课堂中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课堂关注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数学课堂中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呢?通过听别人的课,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使课堂“活”起来?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自愿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二、重视基础,让学生有能力学习 由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关注在课上讲了些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学到些什么,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或者会产生什么潜在的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基点,选择、组织、呈现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在数学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第一,采用各种方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技术基础和思维方式。可以着眼于课堂检查、试卷分析,也可进行作业情况记载和个案分析,这样才可能获得全面而真实的情况。第二,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新知识必需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如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补缺,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基础。第三,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建构活动的特点来选择、组织与呈现教学内容,并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第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包括体系结构分析、功能分析、知识点分析。总之,教师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质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质疑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书有疑,方始是学。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解决。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学

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翻开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给人最显著的感觉就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色彩艳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这些特点为我们更好地实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切实可行的 教学方法。动手和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以动促学”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用好数学新教材,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动起来,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课堂更高效,促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数学就在身边。《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座位卡,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重新排座位,好吗?”学生一听,很兴奋。我话锋一转:“不过这个座位要你自己根据老师发的座位卡来找,你们有信心吗?”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信心!”我笑着说:“老师相信你们,不过,在找座位前,你有什么问题吗?”细心的小朋友一看手中的卡片,其中有的小朋友就说:“怎么有第 5 组、

第 6 组、第 7 组、第 8 组呢?(我们以前只分四大组)老师这组到底是怎么分的?”我趁机说:“是啊,谁知道老师这组到底是怎么分的?”学生们稍作思考,就有答案了。原来老师是把每一大组又分成了两个小组,所以现在一共有8个小组。明白了这个点,学生们纷纷开始找座位,当然有的找得快,有的找得慢,有的还要请别人帮忙。等学生坐定后,我让找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很快找到座位的。同学们纷纷说:先看一看自己是第几组,然后再看一看是这个组的第几个。我趁机又问:“想一想,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现在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我让大家一起看,班长坐在哪里?体育委员坐在哪里?你的好朋友坐在哪里?……并 板书:第()组第()个。通过这样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学生对“确定位置”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下面的教学活动展开起来也不难了。数学只有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不容易掌握的“确定位置”用排座位引入,使这个内容生活化,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内容动起来。 充分使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音画动感中学习数学,数学新课程强调交互性,强调学习情景的营造,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展示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形象直观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若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抽象的教学便能具

立足成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立足成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后,历史课堂上呈现了许多的学生活动。“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在历史课堂上,我立足成才,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多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议起来 就是让学生大胆说、放心议,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把“古代造纸的主要工序”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用树皮和烂衣服。”“把树皮打烂。”“要1米大的锅来煮。”“用脚去踩。”……各个小组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后,纷纷派代表走上讲台指图讲解。接着,我又展示现代造纸工艺流程图,让学生对古代造纸与现代造纸进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古代造纸工艺的理解。 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探究,亲身体验认知过程,既开发了智力,又增强了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对历史学科科技史部分的兴趣更浓厚了,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讲起来 就是让学生当老师来讲授课文内容,特别是一些比较枯燥的,学生又了解不多的、缺乏兴趣的知识,效果还挺好的。例如“世界三大宗教”这节内容时,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是课前准备。①学生根据各自爱好组成三个宗教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与合作。②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纲,学生用两周的时间,搜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实物,做好准备工作。③每组有15分

钟的活动时间,活动的方式不限。 两周后,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了精心制作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活动”。有的展示并介绍木鱼、佛珠、十字架等宗教的实物,有的讲述有关宗教人物的故事,有的介绍他在旅游时拍摄的大型佛教雕像,有的播放并解说教徒们拜佛诵经、做礼拜等宗教活动的视频……其中最精彩的,就是李成同学讲述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的故事了。学生们绘声绘色地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时有掌声和笑声。 通过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辩起来 辩论,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材中,“曹操是英雄还是奸臣?”“秦始皇和汉武帝谁的功劳更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适合辩论的问题很多。只要学生有明确的观点、有力的论据和确凿的事实,就OK了。 四、赛起来 在历史课堂上,采用竞赛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好处的。 每次单元复习,我都会把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活动主要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必答题,四个小组轮流答题,而且同组学生也轮流答题。学生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不加分,同组的学生可以补答,补答答对的加5分。第二个环节是抢答题,哪个小组的学生抢先举手,哪个小组的学生就回答问题,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扣10分。学生反映:这是最紧张、最兴奋、最盼望的历史课。 五、演起来 (1)演示。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强烈。”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是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使他们的所有感官(眼、耳、口、脑、手)都充分发挥作用,使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训练处处到位。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儿童才会增强自信心,才会感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是他们亲身努力的结果,也是他们的一种收获,会令他们终身不忘。让学生充分地锻炼,才真正有机会让他们不断地去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往往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无穷财富。就象每个人需要摄取不同的营养一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缺一不可;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少一不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1、大胆放手,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小孩子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好新、好胜的思维特点。 我在数学教学中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尝试摸着石头去过河。故意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动手、动脑、动口,自觉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和潜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如三年级第五册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当学生已经学会测量课本上所列的物体长度后,我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长度呢?我放开手,当堂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四周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自己作业本的厚度,书本的长度宽度;有的量粉笔的长度;有的量桌子的高度;有的趴在地上量凳子的高度;有的想量黑板的长度,教室门的高度,却遇到尺太短的困难,于是几个同学一起来,短尺一把一把接过来量;还有的同学竟然想出解下红领巾,先用尺子量红领巾,再用红领巾量的办法。这时我将黑板和讲台也大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象老师一样到黑板上演示量长度,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有了感性认识。看到学生们兴致勃勃,我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事实证明,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地参与数学实践,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更让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自豪感。成功失败都是他们自己亲自做的,都是他们自己的收获呀! 2、小组合作,动中学,乐中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动手操作学具,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其顺利达到人知的彼岸。例如:教第五册“多位数的除法”

关于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共5页文档

关于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省高中课改已有时日,课堂教学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在发生着变化,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课堂检测缺失的问题,有形无质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在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目前诸多的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经几年的尝试和探索,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营造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有很多知识都是抽象微观的,像蛋白质、DNA的结构,细胞分裂的过程,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等内容都是高考的主干知识,如果不能为学生创设熟悉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学生将丧失学习生物的乐趣和信心,本来应该拿分的学科反而成了落分的学科。所以,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迫在眉睫。如在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为了让学生清楚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我让学生利用小磁条上台演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在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时,我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搭建流动镶嵌模型;在学习“细胞分裂”时,我让学生利用橡皮泥捏制染色体变化模型;在学习“DNA的结构”时,我让同桌在手上写上碱基名称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在学习“氨基酸结构”时,我让学生上台以自己为例介绍氨基酸“头是R基,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两腿是氢键,心脏是C原子”……学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有头有脑有思想的学习者,是一个主动参与的求知者。 因此,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能够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除了可以是活动情境,还可以是语言情境: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我让学生想象“从河的上游向下游运木头,从河的上游向下游运白面,从河的下游向上游运食盐”三者有什么区别,进而理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者的关系;也可以是生活情境: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时,我出示事先调查好的几组家庭的眼皮遗传情况,以此引起学生的质疑和好奇;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给学生展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和谐画面,激发学生对环境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还有实验情境:实验是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在学习“酶”一节时,我给学生演示过氧化氢涂抹伤口的实验,并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气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除运用传统的“实验”“资料分析”“讲授”等形式外,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形式穿插在其中来创设课堂情境,使生物课堂变得“新、奇、特”,给孩子们以全新的刺激,较长时间保持兴奋,继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二、要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说了一遍又一遍,然而,一些教师总感觉放不下,不放心。其实,只有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生物科学知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有效信息,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预期目的。 1.以问题驱动学生,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课堂离不开问题,好的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好的问题,能

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新课改理念中,提倡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要求在课堂上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去,使其各方面思维能协调和谐的发展。如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教材中设有“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引导学生通过“做”感受数学、探求新知和结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心动 人的行为是受情感支配的,数学课上让学生心动,就是要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景,能使其萌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热情。如在教学第三册观察物体时,先让学生看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很快回答,但大多数会不令人满意,这时我说,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结果这节课同学们参与的认真、投入,这就是心动的原因。也可用幽默亲切的语言,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使得有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像石头一样激起学生内心探求知识的涟漪,从而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怦然心动。 2 眼动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双眼动起来。主要是教具演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的教具更形象,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使用教材,设计教材,在形象直观中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课堂内容加深理解。如在认识图形时,可以用小棒等教具动手做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等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很直观的了解了这些图形的边及他们的特点。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实物等都能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变亮起来。但是要注意,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把观察与思维、猜想、想象结合起来,同时通过比较提高观察的效果。 3 手动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教师要让学生的双手在动作和思维之间弹奏起和谐美妙的旋律。在教学过程中,摆,拼,画,制作,实验,练习等活动都是提供给学生动手的好机会,是学生理解和构建的过程。如观察物体中的对称,通过让孩子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等,让孩子发现生活中有些物体是对称的,从而引出对称轴。 实践证明,学生总是对课堂上的各种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放手让学生去摆弄、敲击“琴键”,将有利于加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在操作中有所发现,使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识。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

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探究实验类。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2.2.4 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学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以“满堂灌” 为主要模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 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Χ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是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的把它干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力量。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λ,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小朋友都深刻地感受到要珍惜生命。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真正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是?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学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个班都有些学困生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的不如他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其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的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想办法让这部分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因此我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

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发表时间:2012-10-11T17:21:46.64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徐开权 [导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最大的感触是课堂中活动多了,学生都“动”起来了。 贵州省清镇市实验学校徐开权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最大的感触是课堂中活动多了,学生都“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勿庸质疑。“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下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和教学的策略。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翻新。为“动”而动,为“活”而活,疏于管理,则会导致事与愿违、“活”而不“实”的后果。下面是我就目前教学中的有关“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教学行为所作的一番思考。 一、课堂热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吗? 时下的课堂,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分小组热烈讨论的场面。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新理念,不合作就不能进行有效探究。观察学生在许多课堂上的表现。盲从的多,争辩的少,附和的多,投入的少。事实上。形式上的合作是无效合作,更谈不上是探究学习的体现。为了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合作交流的机会是必要的。但这种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应当是实质性的合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适时地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组织时,每个学生要有明确的分析,有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问。同时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中介性的工具——有价值性的问题。 我听过一节公开课。一位教师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教学中,在创设情境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教室里一下子“开了锅”。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很多办法。其问不免有不同见解的争论:有的认为。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方法好,它使用工具少,操作又方便。有的认为。利用标杆方法好,这种方法在不出太阳的情况下也能操作。有的认为利用镜子的反射方法好。它可以把科学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有的说,把气球升空的方法最简单……同学们兴致越来越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以为这才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用活了教材。这才是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二、怎样理解“动”才是全面的呢? 怎样理解让学生动起来的“动”字?很多情况下,人们只把动手,动口等看得见的显性行为看作“动”。好像只有让学生讨论、争论、表演、游戏等才能体现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才能显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隐性的思维活动却往往被认为不在“动”之列。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我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营造安静的空间。用来思考。任思维驰骋,任想象放飞。让学生在安静和谐的“思维场”中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体验在嘈杂的环境中无法得列的成功的快乐,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动”。我们常常会发现,“让脑筋动起来”的课堂更精彩。 三、让学生“动”起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重心”应实现三个转移:一是由“教”向“学”转移,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学法的研究;二是由“学”向“悟”转移。因为文化知识可以通过“教”和“学”获得。而文化素质却只能通过学生的“悟”才能获得:三是由“悟”向“行”转移,这是因为实践出真知,只有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也不能满足于教师不停地问,学生被动地答的“满堂问”。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其实整堂课中,如果学生没有一点疑问,没有提出一个问题,这样的课不能算是一节好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提出的问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容易暴露教学中的缺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何况,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异常广阔。学习日渐社会化。学生在某一方面通过较多的学习积累。超过教师也足常有之事,因此,“动”起来的学生中应当包括对教师、甚至对教材产生质疑的学生;“活”起来的课堂上。应当容纳学生质疑、反问、争论的声音戒以为这才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最高境界。 四、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但是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导”,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解”,唯恐被别人冠以“理念不新”的帽子,有的教师往往是游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探究”、“发散”。教师对学生可以“放手”但不能“放任”。让课堂“活”起来。其实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和目的的观念,在潜心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做到以下4点。一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管理,包括时间分配上的管理。学习内容方面的管理。特别是教学的目标管理。二要设计出内容有意义、思维含量高、并且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实验,大胆地猜想、验证、表达。三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心声。与学生平等交流,关注学生思考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以便及时调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四要在课堂评价中的注意导向。抓住主流。突出教育性。不能以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语言,滥用表扬激励,以此“捧杀”学生。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重视学生的智慧生成,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样理解?”在说的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评价,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予肯定和指导。

浅谈生物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浅谈生物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发表时间:2013-04-07T11:08:18.6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2月总第109期供稿作者:赵华平[导读]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 赵华平新疆兵团农九师166团中学834612 摘要:“活动化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通过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动点动法存在问题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一、寻找“动点” 1.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时为我叹息。此时,师生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的“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2.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等活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促进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而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了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每次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 2.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 3.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帮助其学习和获得镌刻在其中的情意、态度和认知能力。这些仅靠接受和记忆学习都是不能获得的,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参考文献 1.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惠青《我国活动教育的回顾与前瞻(代序)》。 2.《愉快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3.《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4.《活动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发表时间:2016-06-20T14:46:22.10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3期作者:郑家全 [导读] 在语文课上,动口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 (重庆市荣昌区龙集镇中心小学重庆 402400)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3-008-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的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动"起来。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为目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这个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做到三动,即"动口、动手、动脑"。 首先是动口能力。动口就是指"读和说。 在语文课上,动口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现在的农村孩子,动口的能力比较的差,尤其是说的能力特别的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动口的能力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呢?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读。读主要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多安排时间让学生读书。读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比如晨会课、课前十分钟等时间让学生读起来;在课外时间,尽量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动口读书一小时。在课堂上则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大声读,至少要读出声。因为有的学生在读书时会认为,全班这么多的同学,自己读不读、出没出声没有关系,老师也不容易发现,所以学生在读书时,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学生读书的状态,以便随时发现不出声的学生,及时纠正。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大声的朗读,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没有朗朗的读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营造气氛,指导朗读,可以教师范读、带读,学生指名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等;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心去读,一般采取默读。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理解。课堂上读书要做到人人读、反复读、大声读。在课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读物,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叙述、转述、复述和议论。在小学阶段比较常见的说话训练有:(1)、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多用于低年级。在训练时,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大部分学生参与。(2)、观察说话。观察说话是直接观察事物后进行的说话训练。包括观察人物、观察事物、观察景物等。(3)、创设情景说话。教师要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景,以引起说话的动机。如模拟购物,打电话,借书等。(4)、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各种形式的复述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记忆力。 其次是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包括写、画、做。 现在的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把学生学到的知识体现在纸上,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写。写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写包括写字、写话和写作。写字要求要会写和写得漂亮,从低年级开始就要要求学生写好字,写字要工整之后才会漂亮。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手指书空写笔顺、动笔实写练结构、课后多写练字型,只有这样才能把字写好;写话是写作的前期准备,它包括在课堂上的小练笔,这一般在中高年级中进行,先是一小句,再一小段,再一小篇,这样逐步深入,训练学生的写话和写作能力。 2、画。画就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把课文的有关内容用手中的笔画出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动手画一画那大小五个桥洞的样子。同时,画又是指"画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常言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把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用手中的笔标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做。做主要指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做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手工,以及一些小的科学实验等。例如"八只铁牛"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做水的浮力及铲沙拔铁牛的实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当然了,除了"动脑"、"动口"、"动手"之外,语文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有如"小表演"、"小演示"、"小话剧"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 第三就是动脑。动脑主要包括两方面:"质疑和创新"。 1、质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李政道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由此可见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质疑"到解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应创设质疑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开启思维之门。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要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培养质疑的能力,如紧扣课文质疑,抓住重点词质疑,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缎,从文中看似有矛盾之处质疑等等。 2、创新就是创造性思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地在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对于学生的出乎意料的回答或别出心裁的思考方法,教师要细心体察,耐心诱导。对于一些正确的独见之处更要及时加以表扬。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总而言之,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生机盎然的,趣味生动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活跃起来,主观能动地参与语言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