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0、邢其毅版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课件--醛和酮

合集下载

第十部分醛和酮教学课件

第十部分醛和酮教学课件

2-丁酮 丙醛 正丁醇
淡黄 —

橙黄 橙黄 —
— Ag
砖红色
苯甲醛 3-戊酮

橙黄 橙黄
Ag


O
H
CH3 C H + CH2CHO
稀OH4-5oC
OH
CH3 CHCH2CHO -羟基丁醛
CH3CH=CHCHO + 2OH 2-丁烯醛
(-不饱和醛)
凡具有-H的醛都能发生反应。
有机合成中增长碳链的重要方法。
练习:C3 C H 2 C HHO O - HCH3CH2COHHCHCHO
CH3
完成转变:
(3) Zn-Hg/HCl(Clemmensen还原法):C=O还原为CH2。
O CC3HZn-Hg/HCl
C2H C3H
小结:
•结构:羰基C=O为极性基团。
•性质:
1. 亲核加成
O
HCN—— RC、 H RO C3、 C 环 酮 H ( C<8) ROH和H2O——醛比酮更易反应。 Grignard试剂——醛、酮反应产物不同。
第十部分醛和酮教学课件
O
醛 aldehyde
含有 C 官能团 O
通式: RCH
酮 ketone
O R CR'
除HCHO外,一边连H,一边连R。 两边连R。
O
C 在 一 端
O
C 在 中 间
O
官 能 团 : 醛 基 C H
O
酮 基 C
第二节 醛、酮的结构及波谱性质
一、羰基的结构 carbonyl group
RCO+H 2NGH + (R')H
R OH C

醛和酮幻灯片.pptx

醛和酮幻灯片.pptx

R
R C O + NH2 OH 羟胺 OH
[R C NH OH] -H2O R C N OH
R
R

R R C O + NH2 NH2

R C N NH2
R

第28页/共81页
R R C O + NH2 NHC6H5
苯肼
R C N NHC6H5
R
苯腙
R R C O + NH2 NHCONH2
氨基脲
R C N NHCONH2
3-甲基丁醛 3-methylbutanal
CH3CH2CCH2CH3 O
3-戊酮 3-pentanone
第6页/共81页
CH3CHCHO
CHO
2-苯基丙醛 2-phenylpropanal
COOH
对甲酰基苯甲酸 4-formylbenzoic acid
CH3CHCH2CHO OH
3-羟基丁醛 3-hydroxylbutanal
CHO
第41页/共81页
❖用金属氢化物加氢:LiAlH4或NaBH4,可以把羰基还原为醇羟基,反 应机理是提供负氢离子对羰基进行亲核加成。

O

OAlH3
OH
H AlH3
C
C
H2O
C
H
H
LiAlH4
CH3CH CHCH2CHO orNaBH4 CH3CH CHCH2CH2OH
第42页/共81页
❖Meerwein-Ponndorf-Verley还原法:在异丙醇铝的存在下,以异丙醇 为还原剂,反应中只还原醛或酮的羰基,而不影响分子中的其他基团。
CH CHO CH2O HOCH2 CH2OH

有机化学-邢其毅课件(全)

有机化学-邢其毅课件(全)

供电子诱导效应(+ I):
O
COO
(CH 3)3C
(CH 3)2CH
CH3CH2
CH3
H
§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试剂的分类
一、共价键的断裂方式:
1、 均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子或原子 团。均裂生成的带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自由基, 或游离基。
自由基不带电荷,呈电中性。有很高的化学活性。 自由基反应:通过共价键的均裂而进行的反应。
键矩:极性共价键正或负电荷中心的电荷(q)与两 个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d)的乘积叫键矩(u)。
化学键的极性:以键矩又称偶极矩()来量度。
偶极矩是向量,带有方向性,一般以“ ”来表示,
箭头表示从正电荷到负电荷的方向。
Cl
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是分子中各个 键的偶极矩的向量和。 H Br
μ = 2.60 × 10-30 C.m
有机化学的任务
1.发现新现象(新的有机物,有机物的新的来源、 新的合成方法、合成技巧,新的有机反应等) 2.研究新的规律(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反应机理等) 3.提供新材料 (提供新的高科技材料,推动国民经 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4.探索生命的奥秘(生命与有机化学的结合)。
6、 学习有机化学的要求
1)、认真听课,作好笔记。 2)、勤思考、多提问,再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学完每章,应归纳、总结。掌握该章的重点、难 点和规律。 4)、按时独立的完成作业。 5)、参阅有关的资料(参考书、杂志)。 6)、重视有机实验,以实验促进学习。
键角反映了分子的空间形象。 键矩和键的极化性反映了分子的化学反应活性,并影 响它们的物理性质。
键能:气态时原子A和原子B结合成1molA-B双原子分子(气 态)所放出的能量。通常键能愈大,键愈牢固。

醛和酮PPT演示课件

醛和酮PPT演示课件
(2)羰基化合物是极性化合物。
13
(二)醛、酮的物理性质
1、状:常温下,甲醛是气体,低、中级醛、酮是液体, 高级醛、酮是固体。
2、味:低级醛有强烈的刺激气味,低级酮有特殊气味, 中级醛、酮有果香味。
3、沸点:醛、酮的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烷烃和醚高,而 比分子量相近的醇低。
4、溶解性:低级脂肪醛、酮易溶于水,其他醛、酮的 水溶性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弱,高级醛、酮和 芳香族醛、酮不溶于水。醛、酮能溶于乙醇、 乙醚等有机溶剂。
且垂直于σ键所在的平面。
12
问题:
碳氧双键和碳碳双键都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 组成,它们在极性方面会有区别吗?
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较碳原子大,羰基中π键的电 子云偏向于氧原子方面,使得羰基发生极化,羰基碳原 子就带有部分正电荷,而氧原子则带有部分负电荷。
羰基极化的情形:
δ+
δ—
CO
结论: (1)碳氧双键是一个极性不饱和键。
R—C—H + HCN O
H2O/HOH
α—羟基腈
α—羟基酸
18
(2)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
醛、脂肪族甲基酮 、低级环酮 + 过量NaHSO3饱和 溶液作用,生成α—羟基磺酸钠。
R—C—H + HSO3Na O
R—CH—SO3Na
OH
α—羟基磺酸钠
α—羟基磺酸钠不溶于饱和NaHSO3溶液而呈白色结晶析出。
CH2 + N2
但该还原法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当分 子中含有对碱敏感的基团时,不能使用这种还原法。
36
5、 歧化反应——Cannizzaro反应
不含α-H 的醛在浓碱作用下,一分子醛被氧化成羧酸, 一分子醛被还原成醇,该反应称为Cannizzaro反应。

有机化学 第十二章_醛和酮ppt课件

有机化学 第十二章_醛和酮ppt课件
C [ o C ( O ) ] 4 2
C O H C H C H C H 3 2 2 ++
C ( H ) C H C H O C H C H C H C H O + 3 2 3 2 2
~170oC;
25MPa
(75% ( )25
炔烃的水合
甲基酮
H O , H g S O 2 4 RCC H H S O 2 4 R C C H 2 H O
O H C H 3
b e n z e n e ,r e f lu x
C H C H C H C H C C H C H 3C 2 O C H 3
Oppenauer氧化; 异丙醇铝是催化剂, 反应中双键不受 影响。
CrO3 Pyridine RCH2OH
Sarrett 试剂
RCH O
or PCC
Corey 试剂
羰基与双键、苯环共轭,c=o 吸收向低波数位移。
1 C H O C H C H C H C H O 1 7 2 4 c m 3 3 2 2
1 C H O 1 6 9 5 c m
O
1 C H C H C C H 1 7 2 0 c m 2 2 3
O
1 C C H C H C H 1 6 8 0 c m 2 2 3
光谱性质
IR: 羰基的伸缩振动νC=O在1680 cm-1~1740 cm-1之间有一强吸收峰,一 般情况下,醛羰基吸收频率约为 1730 cm-1 ,稍高于酮羰基 ( 约为 1715 cm-1)。同样芳醛的吸收频率(约为1705 cm-1)也稍高于芳酮(约为 1690 cm-1)。但一般彼此不易区别。而RCHO的νC-H在2700-2900 cm-1 附近还有特征吸收峰(通常为双带,若是单带则在2720cm-1附近),可 以证明分子中醛基的存在。

醛酮知识要点—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

醛酮知识要点—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

十醛、酮知识点[知识要点]一、醛酮的结构和命名二、醛酮结构、光谱性质(羰基的特征吸收峰)三、化学性质(重点)1.亲核加成反应1.与HCN的加成,产物为丙烯腈,在水解产物为羧酸。

2.与NaHSO3加成3.与H2O的加成,生成偕二醇,但不稳定。

只有当羰基碳上连有吸电子基时,产物才稳定。

4.与ROH加成,发生醛缩反应,产物为缩醛或缩酮。

反应可逆,可以用来保护羰基。

5.与金属有机物加成,主要与格氏试剂,有机锂试剂反应,水解最终产物为醇。

6.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

7.Wittig 试剂加成:即与磷叶立徳的加成反应,此反应也叫维西蒂反应。

2.还原反应1.金属氢化物的还原(LiAlH4 NaBH4);2.催化加氢(氢化):分子中的双键、三键、羰基、氰基、硝基也一并被还原。

3.麦尔外因—庞多夫—维尔莱还原:醛酮在异丙醇和异丙醇铝的作用下,被还原为醇的反应。

4.克莱门森还原:醛酮在Zn/Hg +HCl的条件下被直接还原为烃的反应。

5.凯希尔—伍尔夫—黄鸣龙还原:醛酮与NH2-NH2在强OH-的条件下还原为烃的反应。

该方法与上述克莱门森还原法互补使用,一个适用于耐酸醛酮,一个适用于耐碱醛酮。

3. 氧化反应1.O2氧化。

2.高锰酸钾、重铬酸钾法氧化:高锰酸钾的氧化性通常强于重铬酸钾,高锰酸钾的还原产物复杂,如果是二氧化锰将很难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

3.醛的托伦试剂(新制的银氨溶液)和斐林试剂(新制的斐林试剂)氧化反应,氧化产物为羧酸,或羧酸盐。

4.酮与过氧酸发生贝耶尔—维林格反应:产物为酯。

4.歧化反应康尼查罗反应:无α-H的醛与强OH-共热时,会歧化,其中一分子被还原为醇,另一分子被氧化为羧酸。

5.α-H 的酸性1.互变异构:酮式与烯醇式的互变异构2.α-H 的卤代反应:醛酮分子中有多少个α-H,就可以被多少个卤原子取代。

如果分子中有3个α-H是被I取代,生成物叫“碘仿”,发生碘仿反应,而碘仿是黄色晶体,水溶性极小。

醛和酮PPT课件

醛和酮PPT课件
醛的氧化: 醛容易被氧化为羧酸。
[O] RCHO
RCO2H
氧化剂:KMnO4, K2Cr2O7 , H2Cr2O7 , H2CrO4 RCO3H , Ag2O , H2O2, Br2-H2O ,
07:07:19
第13页/共58页
被Tollens 试剂氧化(银镜反应)
RCHO + Ag(NH3)2+OH
§9-1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CH3CH2CH2CHO 脂肪醛
CHO
脂环醛
CHO
芳香醛
CH3CH=CHCHO 不饱和醛
CH2CHO CH2CHO
二元醛
O CH3CH2-C-CH3
脂肪酮
O O C-CH3
O CH3CH=CH-C-CH3
O
脂环酮 芳香酮
不饱和酮
OO CH3-C-CH2-C-CH3
CH2OH + HCOONa
07:07:19
O CHO
第17页/共58页
醛和酮的还原: 利用不同的条件,可将醛、酮还原成醇、

: 1.2.1 用金属氢化物还原成醇
氢化锂铝或硼氢化钠还原醛得到伯醇,还原酮得到仲醇 (1)LiAlH4还原 LiAlH4是强还原剂,但①选择性差,除不还原C=C、C≡C外,其它不饱和 键都可被其还原;②不稳定,遇水剧烈反应,通常只能在无水醚或THF 中 使用 。
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上有重要用途
O
RCH2MgX
无水乙醚
OMgX C
R
H2O
OH C
R
07:07:19
第26页/共58页
此反应是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
CH3
CH3
C OH

《醛和酮教学》课件

《醛和酮教学》课件

醛和酮具有致癌性,长期接触可 能导致癌症
醛和酮具有挥发性,容易扩散到 空气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 危害
醛和酮的安全操作规程
操作前必须穿戴防护服、手套和 口罩等防护用品
操作过程中保持通风,避免吸入 有害气体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醛和酮,如有 接触应及时清洗
操作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确 保安全无隐患
醛和酮的防护措施
佩戴防护眼镜和口 罩,避免直接接触
保持通风,避免长 时间接触
使用防护手套和防 护服,避免皮肤接 触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提高安全意识
醛和酮的应急处理方法
立即离开事故现场,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保持呼吸道通畅
皮肤接触后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后应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酮的还原反应: 在催化剂作用下, 酮被还原为醇
反应条件:催化 剂、加热、加压 等
反应产物:醇
应用:合成有机 化合物、药物合 成等
氧化反应
酮的氧化反应: 酮在空气中可 以被氧化为羧

氧化剂:常用 的氧化剂包括 氧气、过氧化
氢等
反应条件:通 常在加热或光 照条件下进行
产物:酮的氧 化产物为羧酸, 如丙酮氧化为
亲核加成反应
反应类型:亲核加成反应
反应条件:碱性条件下
反应产物:加成产物
反应机理:亲核试剂进攻羰基碳,形成碳负离子,然后与亲核试剂结合生成加成 产物。
醛的亲电加成反应:醛与亲电试剂 (如HCN、H2O、HBr等)发生 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加成产物。
亲电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条件:醛的亲电加成反应 通常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以促进羰 基碳原子的亲核性。
醛的化学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羟基或氨基的氢原子以氢键缔合,倾向于以重叠 式为优势构象形式存在。
第三节 醛酮的物理性质
由于羰基的偶极矩,增加了分子间的吸引 力,因此,醛酮的沸点比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 烷烃高,但比醇低。醛酮的氧原子可以与水形 成氢键,因此低级醛酮能与水混溶。脂肪族 醛酮相对密度小于1,芳香族醛酮相对密度大 于1。
C=O Nu-
Nu H+ C O-
Nu C
OH
酸催化的 反应机理
C=O + H+
Nu C
OH
[
+C=OH
+ C-OH
]Nu-
(2)醛、酮的反应活性
R C=O > R C=O > Ar C=O
H
R'
R'
2 羰基与含碳亲核试剂的加成
(1)与格氏试剂的加成 (2)与HCN的加成 (3)与炔化钠的加成
_
+
O+
(CH3)2C=OH
质子转移
OH + (CH3)2C=O
第六节 醛酮的反应 一 醛酮的结构与反应 二 羰基的亲核加成 三 羰基化合物的还原 四 共轭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和还原 五 -活泼氢的反应 六 醛酮的氧化
亲核加成 氢化还原
一 醛酮的结构与反应
O
CCH
H
-活泼H的反应 (1)烯醇化 (2) -卤代(卤仿反应) (3)醇醛缩合反应
第十章 醛和酮
exit
本章提纲
第一节 醛酮的命名 第二节 醛酮的结构 第三节 醛酮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醛酮的光谱特征 第五节 醛酮的制备 第六节 醛酮的反应
第一节 醛酮的命名 一 普通命名法
醛按氧化后生成的羧酸命名,酮看作是甲酮的衍生物。
CH3CH2CHO 丙醛
CH2=CHCHO 丙烯醛
O CH3CCH2CH3
甲基乙基甲酮 (甲乙酮)
二 系统命名法(参见第一章)
O CH3CCH2CH2CHO
4-氧代戊醛
OO CH3CCHCCH3
CH2CH=CH2
3-烯丙基-2,4-戊二酮
O
环己酮
O
CHO
2’-氧代环己基甲醛
第二节 醛酮的结构
1 C=O双键是由一个键和一个键组成的。 2 C=O是一个极性基团,具有偶极矩。 3 当羰基的位有羟基或氨基存在时,羰基氧原子可
R
OH Ar-C-OH
-H2O
O ArC-R
R
ArCOOH + R’MgX
ArCOOMgX + R’ H
3 由酰胺和腈制备
ArCN -H2O
O ArCNH2
NMgB r
NH
-C10H7MgBr ArCC10H7-n H2O ArCC10H7-n H+
H2O
Cl
HCl
SnCl2
ArC=NH
ArCH=NH
第四节 醛酮的光谱特征
羰基的红外光谱在1750-1680 cm-1之间有一个非常强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CHO中的C-H键在2720 cm-1区域有 一个非常特征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当羰基与双键共轭, 吸收向低波数位移。
其它参见第八章
第五节 醛酮的制备
一 制备概貌
1氧化 2直接醛基化
烯烃
1 水合 2 硼氢化-氧化
醛的氧化
C=C–C=O
(1)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 (2)碳氧双键的亲核加成 (3),-不饱和醛酮的共轭加成 (4)还原
二 羰基的亲核加成
1 总述 2 羰基与含碳亲核试剂的加成 3 羰基与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 4 羰基与含氧亲核试剂的加成 5 羰基与含硫亲核试剂的加成
1 总述 (1)反应机理
碱催化的 反应机理
与金属化合物反应
NaCCR
1 R'MgX
O RCC CR'
O 2 H2O RCR'
O
C6H5CdCl or (C6H5)2Cd RCC6H5
R’2CuLi
O
RCR'
O
O
-H+
+ CR
AlCl3 低温
Cl-
CR Cl O
CR
2 由羧酸制备
ArCOOH
H2O
R’Li
O
R’Li
ArC-OLi
OLi Ar-C-OLi
(3)交叉式
O
L
S
MR
(4) R-M重叠
O S
L
M R
(5)交叉式
O
S
M
LR
(6) R-L重叠
R与L、M、S 之间的相互作 用大于羰基氧 与L、M、S 之间的相互作 用。所以,三 个交叉式中 (3)最稳定。 三个重叠式中 (6)最不稳 定。
炔烃
1 氧化 3 傅氏酰基化
芳烃
2 卤化-水解 4 加特曼-科赫反应

1 氧化 2 频哪醇重排
醛 酮 氧化
取代
羧酸
羧酸衍生物
还原
乙醛和丙酮的工业制备
二 用羧酸、羧酸衍生物制备
1 由酰 卤制备
还原
H2/Pd-BaSO4硫-喹啉(罗森孟法)
LiAlH(OBu-t)3
RCHO
RCHO + HCl
O RCCl
四 异丙苯氧化重排-重要的工业制法
+ CH3CH=CH2 AlCl3
CH(CH3)2
O2
自动氧化
C(CH3)2
H+
O OH
C(CH3)2 -H2O O OH2
+
C(CH3)2 O+
重排
+ O C(CH3)2
+ O
C(CH3)2 H2O
亲核加成
+OH2 -H+
O C(CH3)2
OH O CH(CH3)2 C-O键断裂
H+
*4
OH
-H2O
SOCl2
(n-C4H9)2CuLi
KMnO4
O
O
HOC(CH2)4COH
O
O
n-C4H9C(CH2)4CC4H9-n
O
O
*5
O
C2H5OH
OC2H5 SOCl2
OH
O
O
O
O
ClC( CH2)2COC2H5
[(CH3)2CHCH2CH2]2Cd 无水乙醚
O
O
(CH3)2CHCH 2CH2C(CH2)2COC2H5
加成产物 0%
若用烷基 锂代替格 氏试剂, 可以发生 正常的加 成反应。
O (CH3)2CHCCH(CH3)2 + (CH3)2CHLi
[(CH3)2CH]3C-OLi H2O
[(CH3)2CH]3C-OH
*2 醛、酮的极限构象式
O M
S L
R
(1)交叉式
O
M
L
SR
(2) R-S重叠
O L
M
S R
H2O
O ArCC10H7-n
ArCH=O
OH
PCl5
ArC=NH
三 醛酮制备实例
*1 CH3
CN SnCl2/HCl CH3
无水醚
*2
COOH + 2CH3Li
H2O
CH=NH
CH3
H2O
CHO
O CCH3
O
Cl
O
O
*3 R'CCl + RCH=C H2 Lewis酸 R'CH-CH2CR' Na2CO3/H2O R'CH=CHCR'
(1)醛、酮与格氏试剂的加成
*1 两个副反应。
不发生正
常反应的 酮主要发 生“烯醇 化”和 “还原”
两个副反 应。
O
== =
(CH3)3CCC(CH3)3 + C2H5MgBr O
加成产物 80%
(CH3)3CCC(CH3)3 + CH3CH2CH2MgBr
加成产物 30%
O
(CH3)3CCC(CH3)3 + (CH3)2CHMgB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