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文化代表是啥哈尼族文字有何特点

合集下载

哈尼族:一个崇拜万物有灵的山地民族

哈尼族:一个崇拜万物有灵的山地民族

哈尼族:一个崇拜万物有灵的山地民族作者:胡小平来源:《丝绸之路》2008年第06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哈尼山寨,居住着勤劳勇敢的哈尼人民。

这里气候湿润,溪水潺潺,云遮雾绕,浓浓云雾给哈尼山寨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自古以来,哈尼人民以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族歌舞、厚实悠久的民族文化底蕴闻名遐迩,传遍世界。

哈尼源于古西北部的羌人,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窝泥”、“哈尼”等名称出现在汉文文献上。

在哈尼民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傣族和哈尼族是一家,傣族称兄,哈尼为弟。

兄弟俩和和睦睦,共同生活,共享劳动成果。

后来家族人口越来越多,为使家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兄弟俩决定分家。

兄长水性好,对江河感情深,分到了江河纵横的平坝,从此不改下河捕鱼捞虾的习俗;弟弟爱好围猎捕兽,分到了野生动物成群的山林,世代居住在林深草茂的高山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地民族。

被人们尊称为“大地雕塑家”的哈尼人民,在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过程中,因气候和山形的影响,依山就势造就出一块块、一层层、一片片乃至一座座山一样高的梯田,创造出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的梯田文化。

神话般的“沙拉”崇拜哈尼族认为天地间被强有力的神灵控制,世间万物都有灵魂。

由此派生出哈尼人“万物有灵”的各种崇拜和祭祀礼仪制度,集中反映在对“沙拉”(灵魂)的崇拜上。

哈尼先民对变幻莫测的自然世界感到神秘和无奈,只能通过自己的幻想,凭借主观愿望,创造出众多的灵魂和鬼神。

当瞬息万变的自然力量对其产生威胁时,他们除了本能地躲避外,就只能求助于幻想中的“沙拉”来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此产生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祭祀活动,如“裸康翁”(竖寨门)、“切卡阿培老”(种谷子的节日)、“别窝捏”(捉土蚕)、“朱可朱捏铁”(赶恶鬼)等。

祭祀时除了供奉食物以表达虔诚和敬畏外,还要以招魂、说唱、歌唱和舞蹈的形式求得众多灵魂和鬼神的庇护。

关于哈尼族的14个文化常识,生双胞胎最多的民族

关于哈尼族的14个文化常识,生双胞胎最多的民族

关于哈尼族的14个文化常识,生双胞胎最多的民族在大学的民族课堂上,关于哈尼族的讨论从未停止,这个分布在七彩云南的少数民族总是充满着神秘色彩,纵横交错的哈尼梯田、诞生双胞胎的河西村,让我们对哈尼族充满了向往之情,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哈尼族。

1、哈尼族是古代羌人的后裔,如今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集于红河、江城以及墨江等县,在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存在。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目前境内哈尼族人口173.31万人。

2、在墨江的哈尼族有个河西村,这个是一个诞生双胞胎的村落,也是世界上双胞胎最密集的村落。

行走在墨江你会看到很多双胞胎,而他们基本都是哈尼族人。

在哈尼族的河西村有两口井,当地人称为女井和男井,外地人叫双胞胎井,据说当地的人就是喝了这两口井的水才怀上的双胞胎,近年来,不少游客都慕名前往。

3、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所在区域也是中国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之一,哈尼族的茶叶产量占到了云南的1/3。

4、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为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它们认为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这些神灵都要定期祭祀。

在哈尼族,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龙树,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每年都要祭祀。

5、关于哈尼族的服装,哈尼族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女子的服饰多样化,主要看其所处的地区,比如红河地区穿右开襟无领上衣,用银币做纽扣,下着长裤。

6、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年龄,需要把头顶的帽子换成包布头,同时将牙齿染红,表示自己已经成年,可以自由恋爱。

女子到了一定年龄,也需要把牙齿染红,还要系上围巾,戴上银饰,表示她已经成熟。

在哈尼族,区分未婚和已婚非常简单,未婚的围腰是白色或粉色,已婚是蓝色。

7、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

其现在使用的文字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

8、哈尼族的建筑都是特色蘑菇屋,像蘑菇一样,一般建有耳房耳房由儿女居住,用于儿女自由恋爱,父母不加干涉。

房屋之上一般都有晒台,是哈尼族晒衣、晒谷、乘凉的地方。

哈尼族的习俗

哈尼族的习俗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节庆哈尼族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六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

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

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届时家家都要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全家每一个成员都得吃上一块鸡肉,准备出嫁的姑娘则不能吃。

随后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献给同氏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

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

六月年:是在六月里举行,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以祭天神和谷神为主要内容。

届时也要杀鸡宰羊,举办酒筵盛餐。

在为天神建盖秋房时,要在门口杀牛进行祭神,祭毕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赐。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1. 白鹇鸟崇拜:哈尼族有一个独特的图腾崇拜文化,他们非常尊崇白鹇鸟,并且有传说讲述白鹇鸟曾救过一位老人的生命,因此哈尼族会模仿白鹇起舞以示纪念。

2. 舞蹈艺术:哈尼族的传统舞蹈中有一种源自上述传说的舞蹈形式,通过芭蕉叶模拟白鹇鸟飞翔的动作,这种舞蹈富有民族特色和故事性。

3. 人口分布特点:哈尼族并非集中在一个区域,而是广泛分布于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两江中间地带的山区,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个县份,还有思茅、西双版纳等地都有大量哈尼族人口。

4. 节日庆典:除了普遍庆祝的春节外,哈尼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十月年”(又称长街宴或昂玛突),是哈尼族的重要节庆,以及火把节(矻扎扎)等,期间会举行祭祀祖先、驱邪祈福等活动。

5. 火塘文化:在哈尼族的家庭生活中,火塘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中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担着家庭伦理教育、传承文化和神灵对话的功能。

6. 婚恋习俗:哈尼族的一些支系中存在独特的婚俗习惯,例如红河边上的叶车人会在丰年节时通过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

7. 饮食文化:哈尼族的饮食丰富多样,主食为稻米,也喜食糯米粑粑、玉米制品,菜肴口味浓郁,哈尼豆豉为其特色食品之一。

8. 语言文字: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尼文。

9. 历史渊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南迁的羌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的传统教育
• 家庭教育,长辈传授知识 • 口头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哈尼族传统教育的特点
• 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 注重实践,培养生活技能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及其发展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
• 政府举办学校,普及教育 • 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发展
哈尼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 教育水平提高,文盲率降低 •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提高
哈尼族的适应策略
• 适应陡峭地形,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 适应湿润气候,发展水稻种植 • 适应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生活水平
哈03尼族的经济生活方式与
产业发展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及其特点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
• 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旱作作物 • 精耕细作,梯田耕作技术独特
哈尼族农业的特点
• 水稻品种丰富,适应性强 • 梯田耕作,保水保肥,提高产量
哈尼族的饮食
• 以大米为主食,擅长烹 饪梯田鱼、哈尼糯米饭等 • 喜食酸辣,注重调料的 运用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及其变迁
哈尼族的社会变迁
• 封建制度时期,哈尼族社会等级森严 •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
• 以家族为单位,实行家族长制 • 家族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其建议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
• 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 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
对哈尼族发展的建议
• 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 社会参与,保护民族文化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3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
• 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茶文化等传承至今

56个民族——哈尼族

56个民族——哈尼族

56个民族——哈尼族民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

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

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民族历史哈尼族有许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

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红河县、绿春县、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等市县。

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

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

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

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

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一、哈尼族概况哈尼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这里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是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

哈尼族人口约130万,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民族,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他们信仰多神教,崇拜自然、祖先和英雄。

二、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月年”,这是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在这一天,哈尼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杀猪宰羊,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有火把节、祭龙节等节日,都是哈尼族人民展示自己文化和习俗的重要时刻。

三、哈尼族传统服饰哈尼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独具特色。

女性通常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筒裙,头戴银饰,腰间系着精美的腰带。

男性则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衫,头戴竹笠,脚穿草鞋。

哈尼族的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银饰代表着财富和地位,刺绣图案则寓意着吉祥如意。

四、哈尼族传统美食哈尼族传统美食丰富多样,以酸、辣、香、糯为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尼三宝”:酸笋、酸木瓜和酸鱼。

还有糯米饭、竹筒饭、腊肉、香肠等美食,都是哈尼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

五、哈尼族传统民居哈尼族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用于居住,下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储存粮食。

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茅草或瓦片,墙壁则用竹片或木板搭建。

这种建筑既美观实用,又具有防潮、防风、保温的功能。

六、哈尼族传统手工艺哈尼族传统手工艺技艺精湛,包括刺绣、银饰制作、竹编、木雕等。

哈尼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将生活中的美景和心中的愿望融入刺绣作品中,使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哈尼族银饰制作技艺也颇具特色,银饰品种繁多,工艺精湛,深受人们喜爱。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底蕴深厚,习俗独特,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和探索的民族。

希望通过这篇介绍,能让您对哈尼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云南哈尼族的民族文化

云南哈尼族的民族文化

云南哈尼族的民族文化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

哈尼族没有传统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

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

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

乐器有俄比、扎比、三弦、四弦、把乌、响篾、稻杆、叶号、竹脚铃、牛皮鼓、铓锣等。

把乌为哈尼族独有乐器,极有名,金竹制成,状如笛子。

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远缠绵。

近年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白鹇舞这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

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

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白鹇舞恬静优美。

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

舞蹈语汇丰富、动作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由于气候等自然的关系,元阳县等哈尼族地区,白鹇鸟较多,它们会成群地飞到林中空地或溪水边,嬉戏、喝水、起舞,会变换简单的动作和图形。

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白鹇鸟在树上栖息时,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树下,于是它来回飞翔找寻,用咀含来珍贵的药草给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鹇鸟才展翅飞向远方。

为了感激和怀念善良的白鹇鸟,老人用芭蕉叶摹仿白鹇的翅膀跳起了舞蹈。

至今元江县一带还在沿用芭蕉叶或棕叶做的扇子起舞。

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文化代表是啥?哈尼族文字有何特点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

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

两个虽然都可以叫高丽,但在历史研究中,准确来说应该分别称“高句丽”、“高丽”。

高句丽拥有广袤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高丽则以朝鲜半岛中南部为统治区,二者重合区域极少。

高句丽灭亡距离高丽建立,中间又隔了250年。

就像拓跋珪以魏为国号时,曹魏已经灭亡120年了一样,高丽只是借用了“高句丽”名号的另一人群的政权。

其实在高句丽灭亡之后,就曾经有多个政权打着“高句丽”旗号,比如出使到日本的渤海国人,他们在日本史籍《续日本纪》中被记作“高丽使”;突厥默啜可汗的女婿高句丽人高文简逃往唐朝时,则是以“高丽王莫离支”名义被记录下来。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遴选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0﹞49号)要求,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评议,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确定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戏曲表演(评剧)等62个专业点为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名单见附件),现予以公布。

哈尼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

可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

自称或他称哈尼、糯美、糯比、艾罗、各活、各作、腊咪、期弟、奕车、哈欧、白那、卡别的哈尼人均操用哈雅方言中的哈尼次方言;自称阿卡或雅尼,他称爱尼的哈尼人操用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

自称碧约的哈尼人操用碧卡方言中的碧约次方言;自称卡多、西摩洛的哈尼人操用碧卡方言中的卡多次方言;自称豪尼,他称布都、阿梭的哈尼人操用豪白方言中的豪尼次方言;自称白宏的哈尼人操用豪白方言中的白宏次方言。

哈尼语元音分松紧,韵母以单元音为主,没有塞音韵尾。

有的方言有鼻音韵尾和鼻化韵。

哈尼次方言塞音,塞擦音分清浊。

而碧约、卡多两种土语的塞音和塞擦音没有浊音。

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有些音节只有韵母和声调。

声调一般为三个。

句子成分的基本顺序为:主语——宾语——谓语。

哈尼语与彝语支其他语言一样,元音有松紧之分,没有长短之别。

韵母基本上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音。

没有塞音韵尾,有的方言有鼻音竟尾。

哈尼语和彝语文其他语言在基本词汇中有不少同源词,在语法上也有很多共同点。

(1)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和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949年以前,哈尼族没有表达自己的语言文字。

1949年以后,为了帮助哈尼族人民
解决文字问题。

莫卧尔帝国时,一位名叫图西尔·达斯的人用印地语改写了史诗《罗摩衍那》,有利
于梵文古典作品的保留与传播。

历史著作有巴布尔写的《自传》,用突厥文写成。

由阿卜
杜拉欣大汗译为波斯文。

此外还有巴道尼写的《历史选集》,尼查姆·乌德·丁写的《阿
克巴通史》,都用波斯文写成。

古往今来,忠义不断。

即使忠义不能两全,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抉择,在历史上留下一抹鲜艳的色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电视里荧屏闪烁,演绎的“忠”与“义”纷至沓来……
早在一九五二年,党和人民政府就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伍,开
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于一九五七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
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

哈尼文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为标准音。

这个方案于一九五七年三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通过,又经
一九五八年四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语言科学讨论会讨论,呈报中央民族事
务委员会批准试行。

在此期间,中央民族学院和云南民族学院先后开设哈尼语文专业,培养哈尼语文工作
干部。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哈
尼文读本》、《哈汉对照词汇》、《哈尼民歌选》等十多种哈尼文读物,为哈尼文试行工
作准备了条件。

一九五八年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试验推行。

近几年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哈尼文即将继续试验推行。

哈尼文在记录哈尼语广播稿、电影的哈尼语翻译以及搜集整理
哈尼族民间文学等方面已经发挥积极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