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初中历史第二册(中国古代史)2、年级:七年级下学期3、所用教材出版社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章节: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第6课)5、学时数:一课时45分钟【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一课时:北宋的政治,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改变五代以来的乱象,杜绝武将跋扈、兵变政移的发生,着手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皇权。
通过一系列政策,一方面使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斗争最终尘埃落定,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也大大加强;另一方面,它也降低了北宋的军队战斗力,降低了办事效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因此,学好这一课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辽、宋、夏的阶段特征,体会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系,学好这课是至关重要的。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历史学科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本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初步掌握了分析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材料解读能力,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
另外,部分的学生课堂中容易分心,注意力不能至始至终地集中于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到这部分学生的情况,及时提醒。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通过地图、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的观看、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不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北宋形势图》和相关文献,从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史料,列举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北宋中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通过历史剧或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寄去历史经验教训。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初政治、军事建设的内容,认识宋初“家法”对宋代及后世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了解两宋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方式以和平交往为主,同时通过各民族政权的分布,培养空间观念。
3.了解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理解两次改革失败的原因,加深对改革问题的认识。
4.了解岳飞抗金斗争的相关史实,认识岳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培养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宋初政治、军事建设的内容、王安石变法。
难点:理解宋初政治、军事建设的历史影响以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赵匡胤其人——五代时,朝代更迭频繁,“兵强马壮”的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政权,似乎又一个五代故事在上演。
然而,赵匡胤不仅仅掌握军权,还是一个喜爱读书,处事严谨,工于心计的人。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他随周世宗出征,有人向世宗告密说,赵匡胤私自携带财物数车。
世宗遣人查验,发现赵匡胤所带全部是书籍,别无他物。
赵匡胤知道周世宗是一个猜疑心极重的君主,便解释说,我才疏学浅,怕有违您的信任,所以多读书,以增长知识报效朝廷。
经过他的这样一番解释,不但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野心,还博得了世宗的连声费扬。
从中不难看出,赵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养武夫。
虽然赵宋王朝最终未能完成大一统,还担着“积贫积弱”的罪名,但宋太祖在既不杀一名功臣,也没有“乱世用重典”的前提下,使政权奇迹般地获得稳定,而且两宋也没有出现汉、唐时候经常出现的宰执篡权、宦官专政、外戚用事、地方割据、“女色之祸”,甚至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些显然与北宋前期政治、军事制度革新有着莫大的干系。
【教师活动】通过一则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赵匡的了解和认识,引入新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3)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坚决彻底,尤其需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4)改革需要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不可操之过急;
(5)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教师总结:我们现在改革必须致力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畏艰难险阻,同学们都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未来各行各业的栋梁,中国正在进行改革,未来还将继续改革,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些士大夫救国民国家于危难之间的勇气和信念的优秀品质。
(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法内容:
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富国之法: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之法:对农民进行编制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材料:“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
——《中华文明地图》
材料:这个史称“澶渊之盟”的讨价还价,给双方换来了120年的和平。北宋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也要拜这和平所赐。和平,对各族人民都好。……澶渊之盟第二年,党项人也来要钱了……大宋对于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真宗皇帝决定还是花钱买。
北宋两次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相继宣告失败,北宋的结局如何?对的,北宋走上了大多数封建王朝的老路:灭亡。1127年,北宋被东北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最终是否完成了收复北方的壮举。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一探究竟。
第三单元 第9课《北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9课《北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以及了解北宋政治制度和军队组织结构的特点。
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北宋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教学内容概述
- 北宋政治制度:官僚体制、科举制度、京城与地方行政
- 北宋军事组织:禁军、厢军、南征北战等
- 北宋政治与军事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安排
1. 概念解释活动: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对北宋政治与军事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和理解。
2. 图片分析活动:教师提供相关北宋政治和军事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结果。
3. 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北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角色,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角色的职责和影响。
4. 讨论与辩论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北宋政治与军事对社会的影响,并进行辩论。
教师根据辩论情况给出评价和指导。
5. 小结与展示活动: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整理出一份关于北宋政治和军事的小结,并进行展示。
教学评估
1. 学生小组图片分析活动结果展示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程度和表现。
3. 辩论活动中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和论述的逻辑性。
4. 学生小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材分析】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一课。
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这也带来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祸根。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为后面几课的讲述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本课分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两个子目,其中第一子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学情分析】本课讲述的是北宋的政治,由于初一学生还未建构完整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结构,再加上政治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其内容也比较枯燥;对政治制度的理解相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学生对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兴趣度也比较高,经过了一个多学期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对历史图片的识读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王安石等北宋士人的事迹,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通过北宋改革失败的学习,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家国情怀)【重点难点】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
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新教材七年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教法学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人本课。
二、讲授新课(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收三权(1)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杯酒释兵权”。
经常调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
《北宋的政治》参考教案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毛姣荣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内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开篇之课,与单元内容各课密切联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第一个子目介绍宋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与秦汉唐朝以及后来的明清采取的措施呈现出知识上的连续性,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
第二个子目介绍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国策的原因及影响,体现了宋朝政治的特点。
两个子目间有机联系、自成一体,但交叉重叠,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三)学情分析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偏弱,也不善于理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北宋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但历史叙述不够清晰准确,对宋朝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学中需充分利用课本的辅助栏目,适当增加视频、文献等材料,加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建立及统一中原的史实,认识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结合史实说明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利用表格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懂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
同学们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朝代吗?(北宋)为什么宋朝会形成这样的社会局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去了解它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方针:先南后北。
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出示材料:宋太祖与宰相赵普的对话)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教师提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学生结合课本,归纳宋太祖在军事、行政、财政三方面采取的措施
(1)军事: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控制军队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地方)①派文臣做知州,知州三年一换
②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3)财政:①取消节度使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②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把中央集权制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加强了皇权。
(二)重文轻武政策
(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
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宋的什么治国政策?(重文轻武)
1.(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
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
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
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表现)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答案提示:(1)重文臣: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2)重文教: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3.(多媒体出示材料:宋朝发达的经济)重文轻武的后果,读材料: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
都保持着此水平。
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
”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结合课本知识,谈谈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提示:
(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3)影响:(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消极)文臣掌兵,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教师讲述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
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