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栽培学

合集下载

三七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三七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三七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概述】三七又名滇漆、田三七。

为珍贵药材之一。

应用历史较久,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效。

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z notoginseng (Burk)F.H. chen的根。

主产云南、广西地区。

均为栽培。

【生长环境】三七多栽培于海拔800~1500米,气候冷凉,年温差幅度小,年相对湿度较大的半山区的缓坡地,土壤以红壤或棕红壤、含有机质丰富者为佳。

生长周期长,休眠期短,一般生长3年以上收获。

【种植技术】1、选地整地:三七适宜生长于温暖地带,因其抗湿能力弱,应选择排水良好的斜坡地(坡度20℃~30℃ )。

种三七的土壤最好是肥黑疏松或带沙质的黑土,次为灰土,黏性较大的则不宜种植。

一般经验,生长在沙质壤土的三七头比生长在沙质砾壤土的为大,但生长在沙质壤土的植株死亡则较多。

根据经验,一年中最适宜三七生长的天气为农历7~8月,最怕是大小暑期间的天气,植株很易死亡。

这主要是因气温高,时有雨天,土温剧变影响根部,致落叶枯死。

天气干旱对三七生长有利;下雨过多,更会影响其生长;但晴了10天左右,又下几天雨,对三七生长没有多大影响。

整地在农历10~11月(有的夏末进行)间即开始犁耙,并做好土壤消毒(取草皮或茅根等铺于畦面上,引火燃烧,以除病虫害),故施用石灰粉50千克/667平方米。

犁耙后作畦,畦宽100~115厘米,畦长视地形而定,畦高约33厘米,畦面呈弓形。

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常用厩肥,草木灰、火土、绿肥等。

施用做到“熟、细、匀、足”。

其中火土3000~3500千克,钙、镁、磷肥共50千克,油枯25~50千克。

播种前15~30天,对基肥和畦土进行消毒,每667平方米用甲醛(福尔马林)1千克加水稀释喷洒,经过消毒的基肥撒于畦土,浅翻畦土,使肥料和表土充分混合。

如果土壤干燥,应先浇水。

2、采种育苗:于农历11~12月间采种时,选择3~4年无病虫害的植株种子,最好在阴天随采随播。

有机三七种植规程

有机三七种植规程

三七种植技术规程第1部分:良种生产.1 良种选择从三七长势良好、健康的三年生三七园中挑选植株高大、茎杆粗壮、叶片厚实宽大的三年七为留种株,并做好标记,精心管理,至11月上旬左右待种子成熟时分批采收。

2. 果实采收和分级三七果实于11月上旬开始陆续成熟,应对色泽鲜红有光泽的成熟果实分批及时采收,并分批贮藏供生产使用;种子分级执行,选择达到一、二级种子质量标准要求的种子。

3. 良种贮藏挑选出的三七果实经过搓揉洗去外皮后得到种子,通过“湿沙层积”方法贮藏45天-60天,以促使三七种子通过休眠期完成其生理后熟作用。

具体方法:准备含水量为20%-30%的细河沙,将洗去外皮的三七种子与河沙分层置放于竹制容器中,并贮藏于洁净、通风的环境,保持河沙的含水量为20%-30%;每间隔15天检查一次,以清除腐烂、霉变的三七种子或观察湿度以控制种子发芽。

种子经过后熟作用后,视种子萌芽情况适时下播。

三七制种田大气、水源、土壤的质量检测结果;制种田的施肥种类、施用量、次数;制种田病虫防治的用药种类、施药方法、时间、次数;制种田的各种农事管理措施;种子的采收批次、时间,贮藏方法、时间等均应作详细的生产记录。

第2部分:育苗1 范围1.1 选地选择中偏酸性砂壤土,排灌方便,具有一定坡度(坡度不得大于15度),6年内未种过三七的地块。

1.2 整地播种前需进行三犁三耙,第一次耕作时间为11月初,以后视天气情况每隔15天左右耕作一次,耕作深度为30厘米。

1.3土壤处理为预防根部病害,当土壤pH值在5.5-7.0时,在播种前,结合土壤翻犁过程,每公顷施用750公斤-1000公斤熟石灰或选择附录E和附录F中允许使用的农药进行土壤处理。

1.4 造园造园分为专用遮阳网荫棚和和传统荫棚2种形式,荫棚必须做到透光均匀一致,透光率为8%-12%之间。

建议用三七专用遮阳网与传统荫棚相结合方式,即按2米-4米间隔交替建盖荫棚。

1.4.1 专用遮阳网荫棚专用遮阳网荫棚的建造材料按附录A执行。

三七的栽培种植技术

三七的栽培种植技术

三七的栽培种植技术
三七,也称为紫花苜蓿,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也可以用来治疗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

三七的栽培种植技术一直是农民和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其中,常见的栽培种植技术有以下几种。

要种植三七,必须要做好种子的准备工作。

选择种子要求种子质量好,表面没有伤口和变色,颗粒大小均匀,无病虫害,这样的种子才能保证种植的成果。

三七栽培种植要注意土壤的选择,三七比较爱温暖湿润的环境,所以一般选择疏松肥沃的河沟土或者沙质壤土。

然后,要控制好灌水的量和时机,三七喜欢湿润的环境,但不能给予过多的水,否则容易造成植株发育不良,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三七栽培种植时也要注意施肥问题,因为三七喜欢肥沃的环境,所以,一定要认真施肥,尤其是施入氮磷钾肥,这样可以促进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

以上就是关于三七栽培种植技术的基本介绍,要想拥有好的种植成果,就必须遵循以上技术要求,这样才能收获最佳的效果。

三七药材种植技术

三七药材种植技术

5、种植方法(1)良种选育1. 良种选择方法三七生产用良种应选用“集团选择”的方法进行选择。

具体方法是:在三七长势良好、无病或病害很轻的七园中挑选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片厚实宽大的健康三年七为留种植株,并做好标记,精心管理。

至11月中旬开始收集第一至第四批饱满、无病的果实留种。

病害发生较多而严重的植株不能留种,否则会因种子带菌而导致苗期病害的发生。

2. 良种贮藏方法挑选出的三七果实经过揉搓洗去外果皮后得到种子。

所得种子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种15min,捞出进行贮藏,以促进三七种子通过休眠期完成其生理后熟作用。

贮藏时间一般为45~60d,方法:准备汗水量为20%~30%的细河沙,将药剂处理后的三七种子与河沙分层置放于竹制容器中,并贮藏于洁净、通风的环境下,河沙含水量保持在20%~30%。

注意:每间隔15d检查一次,以清除腐烂、霉变的三七种子或调节湿度以控制种子发芽。

种子经过后熟作用后至次年1月中旬即可播种。

3. 良种的生产(1)选地三七种植应选择在大气、水源无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不超标的地区,壤土偏酸性,排灌方便,具有一定坡度(不超过15°),八年内未种过三七的地块种植。

(2)分级、播种良种七园所用种子应选择达到一、二级种子质量标准要求的种子进行播种(表14-3)。

三七良种的播种时间为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下旬。

播种前,用58%瑞毒霉锰锌+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按1:1:600比例液浸种15~20min,或用福叶混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而成)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后播种。

播种密度为4~5cm×5cm,每667㎡播种量18万~20万粒。

表14-3三七种子分级标准指标一级种子二级种子三级种子等级成熟度(%)不低于908580净度(%)不低于989790生活力(%)不低于858075含水量(%)不低于606060千粒重(g)105以上100~10595~100外观形状三七种子为黄白色,圆形或近圆形,种皮有皱纹,种子长5~7mm,直径4~6mm4. 果实采收三七果实于11月中旬开始陆续成熟,可进行采收。

三七的种植技术及管理要点(二)

三七的种植技术及管理要点(二)

三七的种植技术及管理要点(二)引言概述:在三七的种植技术及管理要点(二)这篇文档中,将对三七的种植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要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我们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三七的生长环境、育苗技术、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施肥管理。

通过本文的内容,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三七的种植技术及管理要点。

1. 生长环境:1.1 温度:三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5摄氏度。

1.2 光照:三七喜欢光照充足的环境,因此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种植。

1.3 土壤:三七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

确保土壤的酸碱度适宜,pH值保持在5.5-6.5之间。

2. 育苗技术:2.1 种子处理:将三七种子用温水洗净,并在温水中浸泡约4-6小时,然后用适宜的物理条件刺破种皮。

2.2 苗床准备: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准备苗床,将土壤松散,并加入足够的腐熟有机肥。

2.3 播种和管理:将种子均匀地撒在苗床上,并用适当的厚度覆盖薄土。

保持苗床湿润,适当施肥,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

3. 种植技术:3.1 土壤改良:使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改良土壤,提供三七生长所需的养分。

3.2 栽植方式:选择适当的栽植方式,如直栽或定植。

3.3 栽植密度:根据种植区域和品种选择适当的栽植密度,保证植株生长的空间和养分供应。

3.4 浇水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多的水分积聚。

3.5 除草和修剪:及时除去杂草,保持植株周围的清洁,并进行适当的修剪工作。

4. 病虫害防治:4.1 病害防治:定期检查植株,及时发现并防控病害。

使用防病虫害的药剂进行喷洒,保持植株的健康生长。

4.2 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对蚜虫、卷叶虫等进行有效的防控。

5. 施肥管理:5.1 基肥施用:在种植前充分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以提供植株生长所需的养分。

5.2 追肥施用:根据植株的需求,在生长期适时添加追肥,一般以磷、钾肥为主。

5.3 肥料配方: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需求,选择适当的肥料配方,并合理施肥。

三七的科学种植技术

三七的科学种植技术
蛴螬
蛴螬是一种地下害虫,主要危害三七的根部,导致根系损 伤和植株枯萎。防治方法包括使用药剂拌种、药剂灌根和 人工捕捉。
06
三七的采收与加工方 法
采收时间与方法
采收时间
三七通常在种植后的3-4年进行采收。采收时间通常在10月至次年1月之间,这 段时间内采收的三七品质较好。
采收方法
在采收前,应先清理三七地,去除杂草和枯叶。采收时,应选择晴天进行,避 免在雨天或阴天采收,以免三七受潮和发霉。采收后,应将三七及时运送到加 工场所进行加工。
浸种
将晒过的种子浸泡在50℃左右的温 水中24小时,或用3000倍液的农 用链霉素溶液浸泡30分钟,以杀死 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
催芽
将浸泡过的种子用湿润的纱布或蛭 石等覆盖,放在25℃左右的恒温环 境中催芽,待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04
三七种植的栽培与管 理技术
育苗技术
01
02
03
04
选择种子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种子,提 高发芽率和成活率。
加工方法与品质要求
加工方法
三七的加工方法包括清洗、干燥、剪须、分级等步骤。其中,干燥是关键步骤之一,干燥后的三七才能达到药用 标准。干燥后的三七应保持干燥、无杂质、无霉变。
品质要求
优质的三七应具有坚实、饱满、断面红棕色等特点。此外,三七的须要粗壮、整齐、无杂质,总皂苷含量要高。 品质好的三七不仅能达到药用标准,还能提高三七的种植效益。在种植三七时,应注重选择优良品种和科学的种 植技术,以提高三七的品质和产量。
气候要求
01
02
03
温度
三七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气 温为15-20℃的地区,生 长最适温度为18-25℃。
降雨量
三七适宜生长在年降雨量 为800-1200mm的地区, 过少或过多都不利于其生 长。

三七引种栽培技术_张国华

三七引种栽培技术_张国华

.
0
~
2
.
7 em
开 沟 沟深
,
3
.
3
,
~
c om
栽 苗 时 将 三 七芽 头 朝 向 同一 方 向 使

作 天 棚横 梁 在 棚 内应 保 持 花 花 太 阳 一般 立 柱等
,
,

苗 与 沟底 成 2 ~ 3 角 边 栽 边 盖 土 厚 度 以 0 0
,
2
.
3m
,
棚高

1 8
.
~ 2 om
.
,
棚 的长 短 根 据
三二
七 引 种 栽 培技 术
恩施
4 45 000 )
张国华
(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 研 究所 1
.
三 七 伊脚
、 、
叼“
脾油

.
卯刀翻 己 妇
,
,
五 加科 人 参 属

播种
2 年 1 月 由武 汉 植 物 所 在 云 南 充卡
1 3k g
.
多年 生 宿 根 草本 植 物 又 名 金 不 换 血 参 山 漆 田 七 田 三 七 参三 七 等
,
,
钻 心虫
,
倍 的 喷洒 厢 面 消 毒 出 苗 后 再 用
,
1: 1
7
~ 1 月 较重 0


防 治红 蜘 蛛 和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倍 的波 尔 多 液 预 防 连 续
,
3
,
次 同时 喷 洒
,
钻 心 虫 可 用 钓 % 乐果 乳剂
2 00
倍液喷施
1 50

中药材三七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

中药材三七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

中药材三七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三七为五加科植物干燥根和根茎,别名田七、田三七、参七、参三七、金不换、滇七等,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

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

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具有显着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具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

因常在春冬两季采挖,又分为“春七”和“冬七”。

由于三七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

三七喜温暖而阴湿的环境,怕严寒和酷暑,也畏多水。

土壤为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6.0-19.3℃为宜。

生长期间若气温持续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发病。

栽培地宜选东坡,坡度5°-15°为宜。

在低洼地种植易发生根腐病。

本品属于含糖类,受潮易发霉、虫蛀,但干燥货品耐储存,最长可达十年之久。

三七的生长对土壤和气候有极高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三七不能连种,栽种过三七的土地必须经过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够再次种植。

三七生长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方法一育苗技术1.采种与种子处理每年10月至11月,是采种的适宜时节。

采种时选取3至4年生、饱满、无病虫害、成熟变红的果实采摘,将采下的果实放入竹筛内,搓去果皮,取出里面白色的种子。

然后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10分钟,进行消毒处理,处理后的种子放到阴凉处,晾干表面水分,然后,在三七种子上包裹-层草灰,这样可以防止害虫的咬食,并促进发芽。

2.选地整地栽培三七的场地适宜选择在地势较高、背风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上进行。

选好土地后,我们来进行整地。

把畦做成宽1.2至1.5米,长10米,高30至40厘米的畦床,将畦面土壤,翻耕20厘米左右,整平耙细,放置-段时间,使土壤经风化后进行播种。

3.播种三七适宜的播种时间在12月份。

首先,要挖播种穴,为提高工作效率,播种时可以使用特殊的工具—模板,在模板上按照行距6厘米,株距5厘米的位置钉上长约5厘米的木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山三七”成为我国批准的第29个原产地城保护产品,是国内第 一个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中药材品种;2005年3月“文山三七”商标获得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成为云南省首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 此,三七被正式冠名文山三七。“文山三七”现已经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现阶段三七产业分布图
现在云南省三七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97%,尽管广西于2013年实 施了“白七国家工程有那坡,靖西、德保等10个县市种植三七,面积 已发展到万亩左右,但与云南种植的几十万万亩相比依然很少, 云南 已经成为公认的三七主产区和道地产地。
云南三七道地性的形成,首先得益于
;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了三七这一物种,并且经过上千万年的适应和进化,
形成了三七对环境适应范围很狭小,
,并在物种内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使其在人工栽培长达几百年的裁培
历史中得以保存而没有出现退化,这是三七道地性形成的
;三七产区在
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形成的栽培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三七道地性形成的另个重
混合型黄红壤和花岗岩黄红壤三七的产量和质量都较高,是其最适宜生长 的土壤类型。三七云南道地产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特征为高硅、低铜、低锌,药 材中则表现为较高的锌和锰;广西对比样与云南土壤地质背景区相比,前者土壤 属石灰性土,土壤的pH超过7.0,而后者以混合型黄红壤和花岗岩黄红壤为主, pH均不超过6.0;分析发现,许多地球化学元素与三七的有效成分含量之间有明 显相关关系,硅含量与多糖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镁与三七素变现极显著正相 关,锰与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云 南三七主产区文山县和和广西传统产区的靖西县进行了气候条件的对比分析,发 现气候环境上的差异是导致两地三七在产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的重要制约因素之 一。
三七具有活血散瘀、消肿定痛的功效,传统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

,享有“金不换”“南国神
草”“参中之王”等美誉。三七是血塞通(血栓通)、云南白药、复方丹
参片、漳州片仔癀等我国中成药大品的主要原料。
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行动计划以来,在一系列科技计划支持下,三 七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有540多种, 药品批号3600多个,其中国家基本药物和中药保护品种目录中有10种, 涉及制药企业1350家,全国三七相关产品产值超过700亿元。三七已经 成为云南乃至全国中药产业的核心品种,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4三七的原产地
三七的原产地是云南还是广西一直存在争议。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明代万 历的(广西通志(1599)有“三七,出南丹、田州,田州尤妙”的记载。乾隆年间的 《开化府志》(1785)载:“开化三七,在市出售,畅销全国”。因此,云南、广西 均应该是三七的原产地。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崇仁(2015)最近撰文指出,根据三七的生物学特 性,以及其对生态因子的需求,结合有关三七的文献记载,以及历史地理环境的 变迁,可以判断,三七的原生环境应该是在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
2.6三七的道地性
道地药材或地道药材是中药的种特有称谓,“真正名产地出产的且 传统所公认的优质药材”。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人们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 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出 产道地药材的产区称道地产区(或称地道产区),这些产区具有特殊的地 质、气候、生态条件。崔秀明等(2007)通过云南、广西不同土壤地质背 景对三七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地球化学元素、土壤环境条件、地质背 景对云南文山三七道地性形成有重要影响。
西南地区山脉是地质史上年轻的山脉,不具备始生条件,此地的人参属植
物应是从起源中心南迁而来。由于在第三纪地层中发现了人参化石(宋承吉
1992),说明人参属植物在第三纪以前已经存在,第三纪不是人参属始生时
期。应该是之前的白垩纪。
目前最常用的人参属植物的消费市场规模从大到小依 次为: 人参>西洋参>三七>竹节参>越南参>喜马拉雅 人参。
三七栽培学
1 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 考核方式:考查 考核要求: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30% 2 学习参考资源 ①崔秀明《三七栽培学》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一版 ②吴连举《三七无公害栽培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目录
第一章三七及其他人参属植物 第二章三七的栽培史 第三章三七栽培的生态条件 第四章三七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五章三七栽培技术 第六章三七育种与良种繁育 第七章三七栽培相关系列标准
现在随着云南三七产业的发展,“三七”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流通领域都 得到了一致认可。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的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定名,以及其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到现在将三七学名定为 Panax notoginseng ( Burk )F. H. Chen 已无争议。
关于三七的定名,云南称“三七”, 广西称“田七”。尽管李时珍《本草 纲目》就称作“三七”,《中国药典》也直定名为“三七”,一般医药学家、 药物工作者及国内多数地区都常称“三七”,但由于广西田东、田阳带曾经是 三七的集散地,三七的商品名一直以“田七”相称,特别是在南亚、东南亚等 地区及我国两广、香港澳门带,以前外贸出口的三七及其制品,大多数使用 “田七”或“田七人参”的名称。
2.2三七的分布
由于三七对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三七的分布范围十分有限,仅 。明代万历的《广西通志》就有“三七,出南
丹、田州,田州尤妙”的记载。
,大部分基本上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的1000~2000 m海拔区域,少部分地区如广西种植到最低海拔300m,林下种植到60m,云南 种植到最高海拔2400m;
二、三七的起源于传播
2.1三七的起源
三七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是传统名贵中药材, ,1578年《本草纲目》成书之后,流传广泛。三七是人参属植物的
一个种,化学分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均表明,三七在人参属植物中属于较古老 的类型。
三七在生理生态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对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忌强光,并 对温度、湿度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造成现在三七分布范围狭窄,仅限于北纬 23°30'附近的中高海拔地区,存在于人参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主要在云南境内,这 与三七在生理生态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有关。
1.2人参属植物起源
关于人参属植物的起源,一种观点认为人参属
(云南植物
研究所 1975年)。另一种观点(岳沛华 1990年)认为人参属起源于
,产生于劳亚古陆(含如今的欧亚和北美)之华北古陆的被
子植物森林下,人参属植物形成后,由于当时其生存空间(林下)没有竞
争者,所以扩展迅速,并在北美古陆脱离欧亚古陆前已经进入北美。我国
五加科

人参属

三七
要因素,是道地产区药材质量稳定和逐步提高的根本基础,也是三七主产区逐步
从原来的云南、广西各占一半到现在向云南集中,使云南占有绝对优势的主要原
因。
三、三七的植物学分类
中文名称
三七
拉丁名 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伞形目

,目前三七分布的区域包括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5个省区。
2.3三七名称释译
我国很多的中药材名称都有来历和故事。关于三七的名称,几百年来,其 由来也一直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据《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记载:“三七” 一名,流传至今已有600余载,对其名称的来源,自明代以来就有多种说法。
第一章三七及其他人参属植物
一、人参属植物及起源
1.1 人参属植物 人参属植物(拉丁学名:Panax L.),是伞形目五加科的一个小属,药用价值很高,
全属植物均作药用,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中部以及北美东海岸地区。目前人参属植 物在分类、命名上较混乱,学界未能达成统一看法。按维基百科所说,目前人参属已 知全世界约有12种,据说我国产11种(1个外来种)。其分类如下: · 三七(Panax notoginseng) · 珠子参(Panax bipinnatifidus) · 人参(Panax ginseng) 含高丽人参 · 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含日本人参、大叶参 ·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 · 越南人参(Panax vietnamensis) · 狭叶竹节参(Panax wangianus)含狭叶假人参 · 姜状三七(Panax zingiberensis) · 喜马拉雅参(Panax pseudoginseng)假人参。 · 屏边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 三叶参(Panax trifolius)分布在美国。矮杆人参。
始见于《本草纲目》“其叶左三 右四,故名三七”。
这一类见诸文字不多,但民间口头流传 甚广,诸如“三至七年收获而名”,“因需三成光,七成荫的环境而名", “长三年,七月挖叫三七”,“三分裁、七分管名三七”等。 董弗兆等(1998)通过深入到三七产区对苗、壮、彝等民族考证结果认为,三 七之名出自苗语。“三七”名称的由来,起源于苗族,系由苗族"Chei"汉译 而来。
2. 5三七的主产区
历史上,云南、广西是三七两大产区。20世纪70~80年代,云南、广西 两省区的三七种植面积相当,如1974年,云南种植面积4.4万亩,广西种植 面积3.6万亩。80年代后期,云南成立了专门的三七研究机构(1985年成立文 山州三七研究所),1997年又成立了行业主管部门文山州三七特产局,地方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三七产业发展。1999年制订了云南省地方标准 《文山三七综合标准》;2000年制订了《原产地域产品文山三七》国家标准, 同年11月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对文山三七实施原产地 地域产品保护(现改为地理标志产品,2002年第111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