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软骨和骨 (1)
软骨和骨——精选推荐

第4章软骨和骨一、选择题(一)A型题1.成骨细胞的结构特点不包括A. 细胞呈矮柱状或立方形B. 细胞核大,核仁明显C. 胞质嗜酸性D. 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发达E. 相邻细胞之间可形成缝隙连接2.有关破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哪一点是错误的?A. 细胞大,胞质嗜酸性B. 含有一个巨大的细胞核C. 胞质含许多溶酶体和吞噬泡D. 接触骨基质的细胞表面有皱褶缘E. 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3.长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初级骨化中心的出现B. 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C. 骨领的出现D. 骨膜内成骨细胞的成骨E. 骺板软骨的不断生长和骨化4.软骨囊是指A. 软骨表面的疏松结缔组织B. 软骨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C. 软骨细胞周围的软骨基质D. 软骨细胞周围的胶原纤维E. 软骨细胞所在的空腔5.H-E染色的透明软骨切片中看不到纤维的原因是A. 软骨组织不含纤维B. 纤维在H-E染色中不着色C. 纤维平行排列D. 纤维密集排列E. 纤维与基质的折光率相同6.相邻骨细胞突起间有A. 桥粒B. 半桥粒C. 缝隙连接D. 中间连接E. 紧密连接7.骨陷窝和骨小管内除含骨细胞及其突起外还有A. 毛细血管B. 毛细淋巴管C. 神经末梢D. 组织液E. 结缔组织8.长骨骨干内的血管穿行于A. 穿通管和中央管B. 中央管和骨陷窝C. 骨陷窝和骨小管D. 穿通管和骨陷窝E. 中央管和骨小管9.分泌类骨质的细胞是A. 间充质细胞B. 骨原细胞C. 成骨细胞D. 破骨细胞E. 软骨细胞10.骨板的组成主要是A. 平行排列的细胞B. 平行排列的细胞和骨盐C. 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和骨盐D. 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骨盐E. 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和细胞11.与透明软骨比较,纤维软骨的主要特征是A. 软骨基质较多B. 基质中含大量胶原纤维束C. 无同源细胞群D. 软骨陷窝不明显E. 无软骨囊12.弹性软骨见于A. 关节盘B. 椎间盘C. 耳廓D. 气管E. 关节软骨13.软骨分类的依据是A. 软骨细胞的数量B. 软骨细胞的形态C. 软骨基质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D. 软骨基质中纤维的种类和数量E. 软骨的功能14.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相同点是A. 细胞位于陷窝内B. 细胞周围的基质形成嗜碱性的囊C. 细胞有长的突起D. 有同源细胞群E. 含有血管15.与软骨组织的营养有关的结构是A. 陷窝和小管系统B. 丰富的毛细血管C. 淋巴管D. 营养血管E. 富含水分的软骨基质(二)B型题A. 内环骨板B. 外环骨板C. 骨单位D. 间骨板E. 粘合线16.含骨盐多而胶原纤维较少的骨基质17.由中央管及其周围同心圆排列的骨板构成18.长骨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19.除骨陷窝及骨小管外,无其他管道通过20.较整齐地环绕于骨干外侧,骨板层数较多A. 骨陷窝B. 软骨囊C. 软骨陷窝D. 骨小管E. 穿通管21.含有小血管和神经22.含有骨细胞的突起23.含有骨细胞的胞体24.含有软骨细胞25.含有硫酸软骨素和纤维A. 软骨贮备区B. 软骨增生区C. 软骨钙化区D. 成骨区E. 骨领26.软骨细胞纵向成行排列27.软骨细胞小而分散存在28.软骨细胞肥大、退化、死亡29.软骨雏形中段周围部的原始骨组织30.H-E染色可见中央染成蓝色、表面染成红色的过渡型骨小梁A. 骨原细胞B. 成骨细胞C. 破骨细胞D. 软骨细胞E. 骨细胞31.为间充质分化的一种原始细胞,可增生分化最终形成骨和软骨32.位于骨组织表面的细胞,产生骨的有机基质和纤维,并促进骨的钙化33.存在于骨组织表面的多核巨细胞34.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位于骨陷窝内(三)X型题35.软骨组织与固有结缔组织的不同在于A. 软骨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B. 软骨组织的细胞只有软骨细胞C. 软骨基质呈固态D. 软骨组织内无血管和神经E. 软骨组织只含胶原纤维36.骺板软骨A. 是纤维软骨B. 位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之间C. 在机体发育期,其软骨细胞不断增殖D. 是长骨增长的结构基础E. 青春期之后软骨钙化为骺线37.骨组织十分坚硬的原因包括A. 基质内含大量骨盐B. 羟磷灰石结晶与胶原原纤维紧密结合C. 胶原纤维排列成层,相邻两层相互垂直D. 骨基质结构呈板层状E. 骨细胞与羟磷灰石结晶紧密结合38.骨原细胞可直接分化为A. 成骨细胞B. 骨细胞C. 成软骨细胞D. 软骨细胞E. 破骨细胞39.影响骨生长的因素包括A. 遗传因素B. 激素C. 维生素D. 营养E. 细胞外钙40.3种软骨组织的共同点是A. 有软骨囊B. 纤维相互平行或交织排列C. 有少量毛细血管D. 有同源细胞群E. 软骨细胞可分裂增生41.关于透明软骨的软骨细胞,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 均位于软骨陷窝内B. 近软骨膜的细胞体积小,单个分布C. 中央部的细胞体积大,同源细胞群明显D. 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E. 主要以糖酵解方式获得能量42.能产生纤维和基质的细胞有A. 骨原细胞B. 破骨细胞C. 成纤维细胞D. 成骨细胞E. 软骨细胞43.关于骨单位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围成筒状结构B. 平行于长骨长轴C. 中央管内的血管和神经伸入骨小管内D. 越成熟的骨单位,其中央管越大E. 被吸收后的残余部分改称间骨板44.骨发生过程中A. 骨原细胞不断增殖分化B. 成骨细胞不断分泌类骨质C. 骨细胞不断增殖D. 破骨细胞不断溶解骨质E. 血管向骨内生长二、名词解释1.同源细胞群2.骨小梁3.哈弗系统4.骨板5.骨原细胞6.软骨内成骨7.骨领三、问答题1.试比较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组织结构异同。
4章 软骨与骨

(二)纤维软骨
新鲜时: 新鲜时:乳白色 分 椎间盘、关节盘、 布: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
纤维成分:大量平行或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纤维成分:大量平行或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型胶原蛋白) (I型胶原蛋白) 软骨细胞: 软骨细胞:常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的软骨囊中 特 点:韧性强大
胶原纤维束
纤维软骨 HE染色 染色
作用:支持, 作用:支持,保护 分类:根据细胞间质不同 分类: 透明软骨 纤维软骨 弹性软骨
软骨膜 软骨细胞
基质
(一)透明软骨
新鲜时:乳白淡蓝色半透明(基质中含大量水分) 新鲜时:乳白淡蓝色半透明(基质中含大量水分) 分 关节软骨、肋软骨、 布:关节软骨、肋软骨、呼吸道软骨
纤维成分:交织的胶原原纤维 II型胶原蛋白 胶原原纤维( 型胶原蛋白) 纤维成分:交织的胶原原纤维(II型胶原蛋白) 特 较脆,易折断,较强的抗压性, 点:较脆,易折断,较强的抗压性,一定的弹 韧性, 性、韧性,
骨松质 骨膜 关节软骨 骨密质 骨髓
功能
支持、 支持、保护 血细胞发生的部位 机体钙磷的贮存库
(一)骨组织
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骨基质) 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骨基质)和几种细胞组成
1、骨基质(骨质) 骨基质(骨质)
有机成分 大量骨胶纤维(90%) 大量骨胶纤维(90%) 骨胶纤维 少量基质:凝胶状, 少量基质:凝胶状,蛋白多糖及其复合物 电镜下:骨盐呈细针状, 电镜下:骨盐呈细针状,沿骨胶纤维长 轴规则排列并与之结合。 轴规则排列并与之结合。 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紧密结合, ★ 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紧密结合,使骨基质即坚 硬又有韧性。 硬又有韧性。
软骨内成骨
骨领
成骨区
骨髓腔
骨骺
组织学与胚胎学继续教育复习题电子版及答案

组织学与胚胎学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B )A. 大分子B. 细胞C. 组织D.器官E.亚细胞2、细胞外基质产生于( B )A.器官B.细胞C.组织D.系统E.大分子3、最常用的光镜制片技术是( B )A.冰冻切片术B.石蜡切片术C.涂片术D.铺片术E.火棉胶包埋4、光镜的最大分辨率是( B )A.0.2mmB.0.2umC.0.2nmD.0.3nmE.以上都不对5、关于组织的构成说法正确的是( C )A.细胞+纤维B.细胞+基质C.细胞+细胞外基质D. 细胞E.以上都不对6、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 A )A.HE染色B.硝酸银染色C.铁苏木素染色D.瑞特染色E.重金属染色7、电镜的最大分辨率是( C )A.0.2mmB.0.2umC.0.2nmD.0.3um D.以上都不对HE染色中核染为( A )A.蓝紫色B.粉红色C.橘红色D.黄绿色E.黄色9、HE染色中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染成( B )A.蓝紫色B.粉红色C.橘红色D.黄绿色E.黄色10、研究细胞器的超微结构用( A )A.透射电镜B.扫描电镜C.荧光显微镜D.相差显微镜E.偏光显微镜11、研究细胞表面结构用( B )A.透射电镜B.扫描电镜C.荧光显微镜D.相差显微镜E.偏光显微镜二、多项选择题1、细胞的组成成分是( ABC )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核D.细胞外基质2、组织学的研究水平包括( ABCD )A.分子B.亚细胞C.细胞D.组织3、能被苏木素染成紫蓝色的是( ACD )A.细胞质内的核糖体B.高尔基复合体C.细胞核D.粗面内质网4、以下属于基本组织的是(ACD)A.血液B.血管C.固有结缔组织D.上皮组织三、判断题1、研究细胞器的超微结构用应选用相差显微镜。
(×)2、电镜的最大分辨率是0.2um 。
(×)3、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HE染色。
(√)4、最常用的组织切片制备方法为石蜡切片。
组织胚胎学课件:软骨和骨

2.骨组织的细胞
(1)骨原细胞(osteogenic cell): 骨组织的干细胞。 位置:存在于骨外膜内层和骨内膜。 形态结构:胞体较小,呈梭形, 核椭圆,胞质
(1)有机成分:
使骨质具有韧性
占骨干重的35%;
胶原纤维(95%)和无定形基质(5%)
构成;
中性或弱酸性的糖胺多糖; 骨钙蛋白(osteocalcin)。
(2)无机成分(钙盐)
使骨质坚硬
占骨干重的65%。
细针状,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排列。
羟基磷灰石结晶[Ca10(PO4)6(OH)2]。
(3)骨板
(2)细胞间质:
☺ 纤维 :埋于基质中 ,为胶原原纤维。 ☺ 基质 :主要化学成分为软骨粘蛋白和水 。
软骨囊(cartilage capsule)
2、软骨膜(perichondrium)
软骨外面的一层较致密结缔组织,可分为两层:
(二) 纤维软骨(fibrous cartilage):
1、分布 2、结构
数量最多 胞体小,多突起.核卵圆,胞质弱嗜碱。 骨陷窝:骨C胞体所在的腔隙。 骨小管:骨C突起所在的腔隙。 电镜下: 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管连接相互连接。
(4)破骨细胞: 少,多核巨细胞。
EM:皱褶缘-微绒毛; 功能:溶解、吸收骨。
(二)骨膜
骨外膜 穿通纤维(Sharpey's fiber) 骨内膜 功能:营养、生长及修复功能。
较少,弱嗜碱性。 功能:当骨组织生长或重建时,能分裂、分化
为成骨细胞 。 (2) 成骨细胞(osteoblast): 分布于骨组织表面。 形态结构:细胞较大,矮柱状或椭圆形,核圆,
组织学与胚胎学 华西课件4软骨和骨

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纤维 1.根据软骨组织所含_________成分的不同, 可将软骨分 透明软骨 纤维软骨 弹性软骨 为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三种。 骨细胞 骨原细胞 成骨细胞 2.骨组织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 破骨细胞 _________。
(1)骨干
结构 主要由密质骨构成,形成板层状骨板。骨板排列有规 律,分为环骨板、哈弗斯系统(骨单位)和间骨板。
①环骨板 内环骨板 仅数层,骨板不规则。 外环骨板 10-40层,整齐环绕骨干。 ②●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骨单位Osteon) 概念 结构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呈筒状,是长骨干起支持作 用的结构单位。称骨单位, 即 哈弗斯系统。 哈弗斯骨板 由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围成。 哈弗斯管 骨单位的中轴,又称中央管。内含结缔组 织、血管和神经。
③骨细胞(steocyte)
胞体较小,扁椭圆形, 有细长突起。 位置 单个散居在骨板内或骨板 间,胞体位于骨陷窝内, 突起位于骨小管内,内含 组织液,营养骨细胞,输 送代谢产物。 功能 骨细胞可溶解骨基质,使 钙离子释放入骨陷窝的组 织液中,继而进入血液, 维持血钙平衡。 LM
④●破骨细胞
位置 骨组织表面。 LM 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多核大细胞, 含6-50个核,胞质呈泡沫状,嗜酸性。 EM 近骨质侧有微绒毛,称皱褶缘。皱褶缘的周缘有一环 形胞质区称亮区,基部有吞饮小泡。 功能 释放多种酶类,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
3.组成长骨骨干密质骨的骨板包括_________、 环骨板 骨单位 间骨板 _________和_________。
同步练习
二、单项选择 1.关于骨板哪项错误?( B ) A.松质骨与密质骨均由骨板构成 B.骨板中有淋巴管分布 C.相邻骨板的胶原纤维相互垂直 D.每层骨板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 E.骨细胞可位于骨板间 2.骨板的组成是( D ) A.平行排列的骨细胞 B.平行排列的骨细胞和钙盐 C.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 D.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钙盐 E.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和钙盐
动物医学组胚期末复习资料及复习题答案

绪论1.名词解释:组织学: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研究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科学组织:由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及相关的细胞间质构成组织管状性器官:有管腔,管壁的结构有层次实质性器官:无管腔,其中起主要功能的细胞部分称实质部分,而起支持、连接、营养等功能的则称为间质部分。
2.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各包括哪些?组织学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组织;胚胎学研究内容包括胚前发育和早期胚后发育。
4.组织学上常用的染色反应有哪些?1)HE染色:碱性染料苏木素可使酸性物质呈现蓝色,酸性染料伊红可使碱性染料呈现粉红色。
2)嗜酸性:组织和细胞中若含有碱性物质,结果呈现深浅不等的粉红色。
3)嗜碱性:组织和细胞中若含有酸性物质,结果呈现深浅不等的蓝色。
4)嗜中性:若与嗜酸性、嗜碱性两种燃料的亲和性都不强,则称为嗜中性,结果不呈色或呈极浅的粉红色。
5)异染性:有些成分染色时,会出现与染料完全不同的颜色。
6)过碘酸-雪夫反应(PAS反应):常用于显示糖类成分的存在,在反应中产生紫红色的颗粒,沉淀在糖原、黏多糖、糖蛋白存在的部分。
7)瑞特和吉姆萨染色:染液中含有亚甲蓝、伊红、天青等染料,能很好的显示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并使白细胞中的特殊颗粒分别呈现不同颜色。
8)镀银染色:染液中含有硝酸银溶液,切片浸渍后,银离子还原成黑色颗粒沉淀而显示神经成分。
第一章细胞1.名词解释:细胞膜与单位膜:单位膜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表面各厚2nm的蛋白质组成“两暗加一明”构成。
细胞膜是由流动的脂质双层和镶嵌在其中或结合在其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组成,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的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染色体指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包装成的棒状结构。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常染色质是指染色质纤维处于伸展状态,呈疏松的环状,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大多位于核中央,是进行活跃转录的部分。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

滨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目录第1章绪论第2章上皮组织第3章结缔组织第4章软骨和骨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第6章肌组织第7章神经组织第9章循环系统第10章免疫系统第11章皮肤第12章内分泌系统第13章消化管第14章消化腺第15章呼吸系统第16章泌尿系统第18章男性生殖系统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第20章胚胎学总论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的研究。
2. HE染色:利用苏木精和伊红对组织或细胞进行染色的方法。
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标记物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反应,结合形态学观察,对抗原做定性、定量、定位检测的技术。
4. 原位杂交技术:利用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外源核酸(即探针)与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待测DNA或RNA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经一定的检测手段将待测核酸在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
5. 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
部分细胞质及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等常呈嗜酸性。
6. 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
细胞核、核糖体等常呈嗜碱性。
第2章上皮组织一、名词解释1.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电镜下可见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2.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镜下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为9组双联微管。
纤毛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等处。
3.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
这种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
紧密连接除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可阻挡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具有屏障作用。
4.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状,细胞间隙仅2~3nm,内有等间隔连接点,胞膜中有规律分布由6个亚单位并合组成的连接小体,相邻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利于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及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动物组织胚胎学课件:第四章 软骨和骨

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
(三)骨的发生(自学)
1、膜内成骨:扁骨多按此方式发生。 在将要形成扁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首先
形成原始结缔组织膜,膜内间充质细胞 -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继而 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形成最初的骨组 织,称为骨化中心,从骨化中心向四周 成骨。外围间充质细胞形成骨膜,在两 侧形成骨密质。
(三)软骨膜
软骨外面覆盖的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含 血管、神经及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 两层:
外层:胶原纤维多,起保护作用。 内层:细胞多,其中有梭形的骨原细胞。
小结
软骨组织为一类固态的结缔组织,由软骨细胞及其分泌 的细胞间质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根据纤 维的种类和分布,将其分为三类。
二、骨
(二)长骨的结构
骨干、骨骺、骨膜、关节软骨、骨髓腔和骨髓。 1、骨干:主要由密质骨构成,内侧有少量松质
骨。密质骨由一系列骨板构成,在横断面上, 骨板分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A、环骨板: 内环骨板:环绕骨干内表面排列的骨板。薄,仅 由数层骨板组成。
外环骨板:环绕骨干外表面排列的骨板,厚,约 10-40层。
由骨组织、骨膜和骨髓等构成。 (一)骨组织 组成: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骨
基质)+细胞 1、骨基质:简称骨质 有机成分: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
基质。 无机成分:又称骨盐,大量的钙
盐,其化学成分为羟基磷灰石 结晶。 骨板:骨基质结构成板层状。
骨组织根据其形态结构分:
密质骨:骨板层数多,排列规 则,所有骨板紧密结合。
(一)软骨组织的一般结构
1、软骨细胞
包埋于基质内的软骨陷窝内,软骨陷窝有一层 浓度高的基质,称软骨囊;一个软骨细胞在 一个软骨囊内分裂成的细胞群称同源细胞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软骨和骨一、选择题(一)A型题1.成骨细胞的结构特点不包括A. 细胞呈矮柱状或立方形B. 细胞核大,核仁明显C. 胞质嗜酸性D. 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发达E. 相邻细胞之间可形成缝隙连接2.有关破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哪一点是错误的?A. 细胞大,胞质嗜酸性B. 含有一个巨大的细胞核C. 胞质含许多溶酶体和吞噬泡D. 接触骨基质的细胞表面有皱褶缘E. 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3.长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初级骨化中心的出现B. 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C. 骨领的出现D. 骨膜内成骨细胞的成骨E. 骺板软骨的不断生长和骨化4.软骨囊是指A. 软骨表面的疏松结缔组织B. 软骨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C. 软骨细胞周围的软骨基质D. 软骨细胞周围的胶原纤维E. 软骨细胞所在的空腔5.H-E染色的透明软骨切片中看不到纤维的原因是A. 软骨组织不含纤维B. 纤维在H-E染色中不着色C. 纤维平行排列D. 纤维密集排列E. 纤维与基质的折光率相同6.相邻骨细胞突起间有A. 桥粒B. 半桥粒C. 缝隙连接D. 中间连接E. 紧密连接—7.骨陷窝和骨小管内除含骨细胞及其突起外还有A. 毛细血管B. 毛细淋巴管C. 神经末梢D. 组织液E. 结缔组织8.长骨骨干内的血管穿行于A. 穿通管和中央管B. 中央管和骨陷窝C. 骨陷窝和骨小管D. 穿通管和骨陷窝E. 中央管和骨小管9.分泌类骨质的细胞是A. 间充质细胞B. 骨原细胞C. 成骨细胞D. 破骨细胞E. 软骨细胞10.骨板的组成主要是A. 平行排列的细胞B. 平行排列的细胞和骨盐C. 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和骨盐D. 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骨盐E. 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和细胞11.与透明软骨比较,纤维软骨的主要特征是A. 软骨基质较多B. 基质中含大量胶原纤维束C. 无同源细胞群D. 软骨陷窝不明显E. 无软骨囊12.弹性软骨见于A. 关节盘B. 椎间盘C. 耳廓D. 气管E. 关节软骨13.软骨分类的依据是A. 软骨细胞的数量B. 软骨细胞的形态C. 软骨基质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D. 软骨基质中纤维的种类和数量E. 软骨的功能14.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相同点是A. 细胞位于陷窝内B. 细胞周围的基质形成嗜碱性的囊C. 细胞有长的突起D. 有同源细胞群E. 含有血管15.与软骨组织的营养有关的结构是A. 陷窝和小管系统B. 丰富的毛细血管C. 淋巴管D. 营养血管E. 富含水分的软骨基质(二)B型题A. 内环骨板B. 外环骨板C. 骨单位D. 间骨板E. 粘合线16.含骨盐多而胶原纤维较少的骨基质17.由中央管及其周围同心圆排列的骨板构成18.长骨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19.除骨陷窝及骨小管外,无其他管道通过20.较整齐地环绕于骨干外侧,骨板层数较多A. 骨陷窝B. 软骨囊C. 软骨陷窝D. 骨小管E. 穿通管21.含有小血管和神经22.含有骨细胞的突起23.含有骨细胞的胞体24.含有软骨细胞25.含有硫酸软骨素和纤维A. 软骨贮备区B. 软骨增生区—C. 软骨钙化区D. 成骨区E. 骨领26.软骨细胞纵向成行排列27.软骨细胞小而分散存在28.软骨细胞肥大、退化、死亡29.软骨雏形中段周围部的原始骨组织30.H-E染色可见中央染成蓝色、表面染成红色的过渡型骨小梁A. 骨原细胞B. 成骨细胞C. 破骨细胞D. 软骨细胞E. 骨细胞31.为间充质分化的一种原始细胞,可增生分化最终形成骨和软骨32.位于骨组织表面的细胞,产生骨的有机基质和纤维,并促进骨的钙化33.存在于骨组织表面的多核巨细胞34.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位于骨陷窝内(三)X型题35.软骨组织与固有结缔组织的不同在于A. 软骨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B. 软骨组织的细胞只有软骨细胞C. 软骨基质呈固态D. 软骨组织内无血管和神经E. 软骨组织只含胶原纤维36.骺板软骨A. 是纤维软骨B. 位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之间C. 在机体发育期,其软骨细胞不断增殖D. 是长骨增长的结构基础E. 青春期之后软骨钙化为骺线37.骨组织十分坚硬的原因包括A. 基质内含大量骨盐B. 羟磷灰石结晶与胶原原纤维紧密结合C. 胶原纤维排列成层,相邻两层相互垂直D. 骨基质结构呈板层状E. 骨细胞与羟磷灰石结晶紧密结合38.骨原细胞可直接分化为A. 成骨细胞—B. 骨细胞C. 成软骨细胞D. 软骨细胞E. 破骨细胞39.影响骨生长的因素包括A. 遗传因素B. 激素C. 维生素D. 营养E. 细胞外钙40.3种软骨组织的共同点是A. 有软骨囊B. 纤维相互平行或交织排列C. 有少量毛细血管D. 有同源细胞群E. 软骨细胞可分裂增生41.关于透明软骨的软骨细胞,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 均位于软骨陷窝内B. 近软骨膜的细胞体积小,单个分布C. 中央部的细胞体积大,同源细胞群明显D. 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E. 主要以糖酵解方式获得能量42.能产生纤维和基质的细胞有A. 骨原细胞B. 破骨细胞C. 成纤维细胞D. 成骨细胞E. 软骨细胞43.关于骨单位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围成筒状结构B. 平行于长骨长轴C. 中央管内的血管和神经伸入骨小管内D. 越成熟的骨单位,其中央管越大E. 被吸收后的残余部分改称间骨板44.骨发生过程中A. 骨原细胞不断增殖分化B. 成骨细胞不断分泌类骨质C. 骨细胞不断增殖D. 破骨细胞不断溶解骨质E. 血管向骨内生长二、名词解释1.同源细胞群2.骨小梁3.哈弗系统4.骨板5.骨原细胞6.软骨内成骨7.骨领三、问答题1.试比较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组织结构异同。
2.试述长骨骨干密质骨的结构特点。
3.试述骨是如何加长和增粗的。
4.从透明软骨的结构说明软骨的生长方式。
5.试述成骨细胞的来源、结构及其功能。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 C2. B3. E4. C5. E6. C7. D8. A9. C 10. D11. B 12. C 13. D 14. A 15. E(二)B型题16. E 17. C 18. C 19. D 20. B 21. E 22. D 23. A 24. C 25.B26. B 27. A 28. C 29. E 30. D 31. A 32. B 33. C 34. E(三)X型题35. BCD 36. BCD 37. ABCD 38. AC 39. ABCDE 40. ABDE41. ABCDE 42. CDE 43. ABE 44. ABDE二、名词解释1.同源细胞群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软骨细胞群,位于软骨组织的中部。
每个同源细胞群有2~8个软骨细胞,包含在一个大的软骨陷窝内,后者又分成几个小的陷窝,各含一个软骨细胞。
越靠近软骨的中部,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目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
2.骨小梁是由数层不甚规则的骨板及其中的骨细胞所形成的针状或片状结构,它们交错成为多孔的立体网格样支架,构成骨松质。
3.哈弗系统又称骨单位,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密质内,沿骨的长轴排列。
骨单位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及其中的骨细胞组成,呈圆筒状;中央的管道称中央管或哈弗管,衬以骨内膜,管内含小血管和神经等。
骨单位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
4.骨板是呈板层状的骨基质,由大量胶原纤维、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排列的细针状骨盐结晶及少量无定形基质组成。
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胶原纤维相互垂直,骨细胞则散在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的骨陷窝内。
骨板的这种结构有效地增强了骨的支持能力。
5.骨原细胞是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干细胞,位于软骨膜和骨膜内层。
骨原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细胞较小,胞质弱嗜碱性。
骨原细胞与软骨和骨的生长、改建等有关,软骨膜内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软骨细胞,进而分化为软骨细胞;骨膜内的骨原细胞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
6.软骨内成骨是人体大多数骨的发生方式。
先由间充质形成一个软骨雏形,以后逐渐将其替换成骨。
替换的顺序是先中段、后两端,中段形成骨干,两段形成骨骺。
骨干的中央形成骨髓腔。
骨干和骨骺之间保留的软骨为骺板,为骨生长加长的基础。
7.软骨雏形中段软骨膜内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者在软骨膜下形成领圈状薄层原始骨组织,包绕软骨雏形中段,称为骨领。
骨领形成后,其表面的软骨膜即改称骨外膜。
骨领以后逐渐增厚增长,并改建成骨干的骨密质。
三、问答题1.⑴相同点:①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②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软骨周边的为幼稚软骨细胞,体积较小,常单个分布;软骨中央的为成熟软骨细胞,体积较大,多为2~8个集聚在一起,构成同源细胞群。
③软骨基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含较多的硫酸软骨素,呈强嗜碱性,称软骨囊。
④软骨组织内均不含血管。
⑵不同点:软骨基质内所含纤维的成分各异,透明软骨含胶原原纤维,纤维软骨含大量平行或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弹性软骨含大量弹性纤维。
2.长骨密质骨由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3个部分构成。
①环骨板位于长骨骨干内、外表层,分别称为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
外环骨板厚,由数层或数十层骨板构成,较规则地环绕于骨干的外周;内环骨板薄,仅由数层骨板构成,不如外环骨板规则。
②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为短柱状结构,由多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弗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中央管内有血管和神经。
③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内、外环骨板之间,形状不规则,由数层平行的骨板构成;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④骨密质中还有横向穿行的穿通管,内含血管和结缔组织,联通相邻骨单位的中央管。
3.⑴骨的增粗:骨外膜下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者在骨干表面添加骨组织,使骨干变粗。
而在骨干的内表面,破骨细胞吸收骨组织,使骨髓腔横向扩大。
⑵骨的加长:通过骺板的不断生长和演变而实现。
①从骨骺端到骨干的骨髓腔,骺板依次分为4个区:软骨储备区、软骨增生区、软骨钙化区和成骨区。
②成骨细胞在钙化的软骨基质表面成骨,构成条索状的过渡型骨小梁。
③破骨细胞在钙化的软骨基质和过渡型骨小梁表面进行破骨,从而骨髓腔向长骨两端扩展。
④软骨钙化区不断地被破骨细胞分解吸收,软骨增生区不断补充软骨钙化区,软骨储备区不断有部分软骨细胞增生,补充软骨增生区。
如此,骨不断加长。
⑤至17~20岁时,骺板软骨被骨组织取代,成为骺线,骨终止加长。
4.①透明软骨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②靠近软骨表面的软骨细胞较小而幼稚,呈扁平椭圆形,大多单个存在;渐至软骨深部,软骨细胞逐渐增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并形成2~8个细胞的同源细胞群。
③软骨基质由无定形基质和纤维组成,由软骨细胞分泌。
④周边的软骨细胞是从软骨膜内的骨原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向软骨表面添加新的软骨细胞,并分泌基质和纤维,使软骨组织从表面向外加厚,这是外加性生长,或称软骨膜下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