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_历史人物:冯桂芬生平及思想介绍

合集下载

试论冯桂芬的社会变革观点

试论冯桂芬的社会变革观点

试论冯桂芬的社会变革观点摘要: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对中国的侵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改变了一部分士大夫的心态。

他们一些人开始转变观念,积极向西方学习,其中,冯桂芬也逐渐改变传统思想,试着提出新的观点,以此实现社会变革。

关键词:冯桂芬;社会变革;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西方国家多次侵略中国。

而当时的中国还是处于清朝封建统治之下,统治阶级在风雨飘摇中竭尽全力维护爱新觉罗氏政权。

在士大夫群体中就有人试着接受新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

如冯桂芬就提出了新的观点,他的观点主要是效仿西方,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和中国的教育事业,不再把西方看成是“野蛮人”,主张接受西方的发展模式。

一、条件和社会背景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人。

他于1809年出生在一个江南士绅家庭,祖辈累世名门望族,1874年卒于木渎寓所。

冯桂芬性聰颖,青年时就博览群书,仅弱冠之年就成为县生员。

道光十二年(1832)中乡试举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殿试一甲二名榜眼,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三年(1853)奉旨在苏州办团练以抵抗太平军,因收复苏松和镇压小刀会起义有功,被赏为五品顶戴。

咸丰十一年(1861),写成力主时政的《校邠庐抗议》。

冯桂芬是一位全才,“于书无所不观,不以句读自囿,对天文地理、兵刑钱谷无不极思专精,并务欲探求其本源”。

冯桂芬知识渊博,这就使得他后来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同时,能看见西方制度的长处并积极学习,尽管他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但是他的思想并不僵化,反而眼光独到。

当时的社会也是处在清朝统治崩溃的前夕。

整个社会风雨飘摇,秩序混乱,上层统治摇摇欲坠,下层百姓生活困苦。

冯桂芬作为读书人,他忧国忧民的意识被激发出来,开始反思社会现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和其他士大夫的努力能够实现富国强兵。

二、提出的观点中国遭受过战火之后,清朝统治者还未醒悟,满足于当时的一时和局。

但是内忧外患的局面已经使冯桂芬认识到中国必须改革制度上的弊端才能实现富强,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

采西学议(清)冯桂芬

采西学议(清)冯桂芬
如谓六合之内[63],论而不议,封故见而限咫闻[64],恐古博物君子必不尔也。
注释:
[1]传:《左传》。[2]左史:官名。倚相:春秋时期楚国的左史。《三坟》、《五典》、《八索》、《九邱》:相传中国最早的书籍。[3]孔安国:西汉曲阜人,孔子的后裔。相传作有《尚书序》。[4]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后以九州代指中国。[5]《诗》:《诗经》。[6]康成:即郑玄,字康成,东汉人。谱序:即《诗谱序》。《诗谱》是郑玄解说《诗》的著作。[7]省:察看。[8]风化:风俗教化。[9]旁行:四出而行。[10]宝书:旧称官修的史书。传说孔子作《春秋》,命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11]伊:语助词。[12]三代:夏、商、周。[13]《周髀(bì)算经》:我国最早的天文算学著作。[14]《周礼》:书名。原名《周官》,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名《周礼》。《职方》:是《周礼》中一篇。疏:注解。[15]驺(zōu)衍:战国时代齐国人,阴阳五行家。[16]顾氏炎武:顾炎弄(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17]《职方外纪》:地理书名,意大利人艾儒略撰。[18]实其地:查实有其地。[19]舆图:地图。[20]意大里亚:意大利。英吉利:英国。[21]率:大抵。猬鄙:杂滥鄙陋。[22]重学、视学:物理学的分支。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至理:最正确的道理。[23]中人:中国人。[24]郑公孙挥:郑国大夫公孙挥。[25]子产:郑国大夫。家沈:参宿之神。台骀:汾水之神。子产出使晋国,曾对晋平公讲实沈、台骀的故事。[26]列国:春秋时代各诸侯国。[27]通事:指翻译人员。[28]佻达:轻薄。[29]沽:粗劣。[30]文童:童生的别称。[31]廪饩(xì):官府供给的粮食。[32]肄业:修习学业。[33]课:教授、考核。[34]书院:清代在地方设立的藏书、读书、讲学的处所。英华书院:英人所建,在香港。墨海书院:1843年英人麦都思到上海传教,建立墨海书院,出版宗教、科技等书籍。[35]俄夷:指俄国。[36]方略馆:清代所设编纂各次军事始末的机构。[37]宜发院:应该发到翻译公所。[38]格致:“格物致和”的省称。清代末年统称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为“格致”。[39]制器尚象:出《易系辞》:“以制器者尚其象”。尚:尊崇。象:事物的外在现象。[40]时宪:民用历书。甲子为元:以;甲子年(1744)为元年。[41]差忒(tè):差错、变更。[42]甲辰:甲辰年,指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43]地动新术: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地动说。[44]授时:颁行历书。[45]河工:治河工程。[46]匹马:一匹马力。[47]徒阳:丹徒阳、丹阳县。均属江苏省。[48]浚:疏浚。[49]不与:不为。[50]许补本学:准许给予学生员一样的功名。[51]经济:经邦济世的才能。[52]太史公:指司马迁。论治:沦治国。[53]议卑:议论浅近。[54]伦常:封建伦理道德。名教:封建社会的等级名分和礼教。[55]都护:此处指大使。[56]情伪:真假。[57]汔(qì):接近,庶几。[58]《地理全志》:慕维廉编著,作于1853年(癸丑年)。[59]亚墨利加:即美国。[60]安南:即越南。[61]胥吏:小吏。[62]绥靖:安抚平定。道:方法。[63]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64]封故见:限于旧的见解。

论冯桂芬思想的历史地位

论冯桂芬思想的历史地位

论冯桂芬思想的历史地位
张齐政
【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4(000)0Z1
【摘要】<正> 对冯桂芬的思想,史学界有着不同评价:代表着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洋务派即地主买办阶级;代表地主阶级改革派。

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冯桂芬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笔者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如下。

【总页数】7页(P137-143)
【作者】张齐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基于《校邠庐抗议》探究冯桂芬的教育变革思想 [J], 刘健
2.冯桂芬"采西学"思想探析 [J], 王婷
3.冯桂芬的均赋、减赋思想及实践研究 [J], 黄宸
4.冯桂芬“采西学”思想探析 [J], 王婷
5.冯桂芬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 [J], 陈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镇木渎历史典故:洋务先导冯桂芬

古镇木渎历史典故:洋务先导冯桂芬

古镇木渎历史典故:洋务先导冯桂芬冯桂芬是清朝道光进士,榜眼及第,所著《校邠庐抗议》四十篇,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为洋务派先导,又启资产阶级改良派先河。

冯桂芬成为晚清著名政论家、启蒙思想家,与他从小接受的家教有关。

桂芬的父亲冯智懋自幼经商,虽为一介商人,但不贪不诈,为人正直。

他有位朋友的儿子在吴县当县令,两人往来非常密切,冯智懋本可以借此关系做些生意,但他非常自律,从不开口。

一天,一位同乡来到冯家,请求冯智懋在县令面前为自己因斗殴入狱的儿子美言几句,减轻处罚,并送上几锭大银。

冯智懋正色道:“你我相交多年,应该了解我的为人。

我帮朋友办事不是为了钱,也不会为了钱做不该做的事。

请你把银子收起来,此事我实在无法帮忙。

”这位同乡只得拿起银子,悻悻而去。

父亲为人处事的作风在桂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又一次,冯智懋与小桂芬一同上街,见一人骑马疾驰而过,坠下一块绢帕,呼之不及,拾起手帕一看,里面有几件玉器,价值百金。

冯智懋存心要试试儿子,便道:“既是地上捡得,那就归你所有吧。

”桂芬十分吃惊,此话可不象父亲一贯的态度啊,他抢白道:“这是别人之物,怎能占为己有呢?父亲,您平时可不是这样教导我的呀。

”冯智懋又问:“那你决定怎么处理这些玉器呢?”桂芬想了想,说:“我坐在这里等,那人发现丢了东西,一定会回来找的。

”果然,过了不久,丢帕之人一路寻来,经小桂芬一番询问,确证是丢帕之人,便将玉器悉数归还。

丢帕人欣喜若狂,从怀中取出一把银两,送给桂芬。

桂芬坚辞不收,那人无奈,千恩万谢地走了。

木渎西去不远的太湖边有座圣恩寺,为探梅圣地,方圆千余亩,有古树数以万计。

这些古数均有几百年历史,苍翠接天,垂阴数里。

寺里有个恶僧勾结地保、土匪,大伐古树,以获私利。

一次,桂芬路经山麓,听到这些情况后回去告诉了父亲。

冯智懋听后怒目圆睁:“这还了得,应该马上制止。

”桂芬说:“万一触犯众怒,怎么办?”冯智懋说:“为怕结怨而一味躲避,这并不是好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2课文注释:冯桂芬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2课文注释:冯桂芬

课文注释:冯桂芬1809—1874,近代著名的洋务思想家。

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1853年在苏州办团练,升任右中允。

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时,逃至上海。

后入李鸿章幕府。

多次建议改革时政,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学习西方,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和“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本。

”的著名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

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等。

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冯桂芬从理论上阐述了正确处理古今、中外关系的重大意义,发展了先秦思想家荀子的“法后王”思想,提出“鉴诸国”的主张。

他勇敢地冲破“用夷变夏”的嘲讽和攻讦,提出:“法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

他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陈腐观念,认为以“文”代“质”、以“巧”代“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带有进化思想的历史观,使他开阔视野,承认欧美诸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先进性,正视中国落后的现状,进而指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从弱转强、由贫转富的必由之路。

他除对西方宗教加以否定外,举凡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都十分重视与赞赏。

由于他对西方世界的不断了解与探索,使其思想更加开阔。

他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思想和中外关系中战与和的“夷务观”,给人以新的认识和启迪。

冯桂芬在中西比较中找到了差距,于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必须走自强道路,依靠我国的物力、人力,学习外国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科学技术,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

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随后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冯桂芬第一次明白具体地提出了在外交、军事、内政等方面进行改革的主张。

试论冯桂芬采西学教育思想的内容及特征 文档

试论冯桂芬采西学教育思想的内容及特征 文档

试论冯桂芬采西学教育思想的内容及特征冯桂芬(1809―1874),江苏吴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

冯桂芬的变革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在冯桂芬的教育变革思想体系中,主要有提高教师地位、改革科举、人才培养、采西学等一系列内容。

采西学的教育思想是其总体中的精华与闪光部分,本文力图从其内容与特征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采西学教育思想的内容冯桂芬采西学的教育变革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立新式学堂与改变教学内容两个方面。

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设立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学校,是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融入世界体系必做之事。

近代以前,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思想作祟,中国基本上没有学习外语,特别是欧美语言的机构,更无这方面的人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通商口岸开放,中外交涉日益频繁,培养外语、外交人才的问题提上了日程。

同时,在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的过程中,部分官绅也渐审时度势,意识到了无论抵抗外国还是学习外国,必须了解外国,而要了解外国,就必须先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字。

这样,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也就首先从语言文字领域打开了缺口。

1.设立新式学堂强调士人博学的重要冯桂芬首先站在传统的知识分子角度,性,明确读书应兼通古今纵横。

他从《诗经》、《左传》到《职方外纪》,从古代孔子到近代顾炎武,旁征博引论证了“学”的重要性。

实际上是为其“采西学”主张奠定了历史的基础。

如果说与古人相比论证“采西学”仍嫌不足的话,冯桂芬又从当时的外国人善学反证中国的“正人君子”应博学。

“通市二十年来,彼首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1]。

这时,冯桂芬放下了“天朝上国”的自傲思想,从“驭夷为今天下第一要正”的基点出发,向最高统治集团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警言与劝告。

其实在冯桂芬所处的时代,并非没有“通”西学之人,但由于传统士人对“夷”学不识,更为不屑,致使能学习西方语言文字者只是些“通事”。

冯桂芬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分析这些来自“市井佻达游闲”“其质鲁,其识浅” [1]的“通事”的不堪重用。

冯桂芬改革科举制之思想

冯桂芬改革科举制之思想

156学术论坛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被说出的话和事成为潜在的谜一样的背景比如信使之函孙甘露这样解释题目的由来使用这个名字更多是因为信使这个词的美感[3]整部小说完全是幻想式的是语言实验的一个东西跟具体的城市具体的职业完全没有关系是一部沉思性的哲学式的小说孙甘露的小说无论短篇中篇甚至长篇小说都给人以没有篇幅的感觉在整体的散乱中呈现出诗意的碎片性似乎无论从哪一段走进去都可以领略其奇妙的语言特色孙甘露的小说呈碎片性这也许与他从小的阅读经历有关在我所处的那个时代你不可能是以一个系统的方式来接触古典文化的而是拿到什么看什么而那些书本身呈现的方式又是一个零零碎碎的方式[4]他文学的萌芽就在这些残篇片段中开始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不断创新他曾自述他的写作是在为我自己提供一个可能好像没人这么做过你就要做一下[5]康德说想象力是自由的却又是本身具有规律性的纵观孙甘露的作品他自如的运用人称视角利用不完全叙述利用内结构利用文本中的一切语句一切结构形式创造着让人迷幻的世界在他最新长篇小说少女群像节选中小说这种文体的边界已经变得极其模糊虚构与非虚构现实与超现实公众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种新的调整和理解小说从现实生活中走进小说中的文本情境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所写的故事里里从对事实的叙述变成了对文本的叙述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在此模糊作者似乎在暗示文本是现实的一种延伸与深入就这样文本中镶嵌着文本结构中暗藏的丰富性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在孙甘露看来文本是一种曲折表达的方法在访谈中他就明确表示过对任何一个作家来说语言问题都是第一性的而第一流的文体家的作品则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意识形态信息[6]他的作品不象传统小说那样只为了讲一个故事不管这故事反映了什么而是更注重内结构的聚合方式用以表现个性化的命题正是这个不同使他的作品散而不乱就像在磁场中的铁屑一样看着它们好象是互不相关的个体实际上它们受着看不见的内聚力--磁场的吸引整齐地排列着它根据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依据个性化的思想和表达去寻找创新新的模式比如呼吸读者从文字的表面看到的是罗克这个不务正业的颓废的男人游走于几个职业各异性格各异的女人之间这样一个普通的情爱故事但透过文本的表面深入文字的背后呼吸让人感到一个都市男人的颓废呼吸的美他美在对往事的缅怀他是那么优雅而无奈不满郁闷哀伤孤独也许这位男人所经历着的心灵的苦难才是他书写的重点在这里作家所要探讨表达的是关于爱欲的自由性灵魂的虚无性个人生活的无效性以及世俗经历的不可描摹性孙甘露这样评论自己的写作我的写作更多地还是从文学中来文学培养了你看世界的方式是文学史是你前辈的作家培养了你对世界的看法再以你个人的经历来印证这个东西而不是说你的个人经历培养了你描述世界的方式[7]那么是哪些文学培养了孙甘露看世界的方式呢屠格涅夫帮我建立起来的关于世界的模式它是我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我是通过这个东西来观察世界的它既是观察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是世界本身这个方式既在古典文学或其他国家的文学中看到过也正好吻合你的天性好像你有能量要释放出来你找到了这种方式[8]通过前辈学习到观察世界的方式以个人的天性他尽可能的去寻找那种真正能够将文学语言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的途径[9]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孙甘露就不难发现他的特殊的表达方式的形成天性拥有相当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他对生命的特殊的理解来看在自画像一文中就多次提到我的生命是适意的一种松散慵懒的生活与争分夺秒的外部世界格格不入整个生命状态都应该是那种随随便便兴致勃勃生趣盎然永远清新的审美境界才好在上海流水中又有我喜欢慢缓慢和我的懒散的天性吻合他渴望做一个从日常功利的纠缠中解放出来的伴水而坐的诗人喜欢那种伴水而坐的安谧和超然所以他有我把我的一生看作是一次长假[10]这样的宣言你想度假时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是闲适闲散放松自由也可以说是审美的在呼吸附笔中他有我一直渴望回到一种朴素的叙述力避乏味和陈词滥调写作与沉默坦言写作似乎不是努力发出声音而是努力不发出声音沉缅于书本和冥想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奇异的疏远和孤立它的形式就是深居简出并且和日常生活形成对抗从中我们能够发现他内心深处对这世界所葆有的一份隐秘的看法他在表面事物之下悄无声息而又纯洁执着于内在生活这是对纷乱时代和理想幻灭的一种平易而高贵的抵抗他缓慢的书写方式对独特文体和语言敏感度的追求寻找只有沉入寂寞岁月才能捕捉到的灵光闪现的特殊表达途径宛如一次次冥想上的远游与行吟参考文献[1][2][3][4][5][6][7][8]韩博.文学培养了你看世界的方式--孙甘露访谈录[].书城2004(12).[9]杨扬.文学探索比缓慢更缓慢的工作[J /O L].ht t p://w w w .youy i /y y2599-11-002.h t m l.[10]孙甘露.在天花板上跳舞.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250-253冯桂芬1809-1874江苏吴县人字林一又字梦奈号景亭1832年考中举人1840年中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曾先后做过顺天府试同考官和广西乡试正考官1859年由于受到权贵的打击排挤只得托病辞官回到家乡从事教育活动1861年在避住上海期间写成了最能反映他启蒙思想特色的校邠庐抗议本文拟探讨的冯桂芬改革科举制的思想就是来源于他的这本著作一冯桂芬改革科举制之思想祝新生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冯桂芬是中国近代早期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近代中国要自强必须要有自强的人才要培养自强人才必须改革科举制他对科举制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关键词冯桂芬改革主张科举制笔者认为冯桂芬改革科举制主张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1-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洞悉科举制弊端1832年冯桂芬中举人之后常去听林则徐等提倡经世致用学者们的讲学后来他又相继做过陶澍裕谦的幕僚和姚莹等当时一些讲求经世致用的开明士大夫相交往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他于书无所不读经史之外天文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无不精究而尤谙于历代掌故公于1572006年第9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之无所不长而尤达于经世之学[1]从冯桂芬的遭遇来看他虽科举正途出身可官场失意只能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坎坷的经历有助于冯桂芬以经世致用的眼光去审视科举制科举制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了大量人才为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到明清时期由于采用八股取士制度科举制完全成了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工具失去了其积极的作用冯桂芬是一名科举出身的士子对晚清科考的种种弊端有更深切的认识冯桂芬认为科举制其事为孔孟明理载道之事其术为唐宗英雄入彀之术其心为始皇焚书坑儒之心三年一科今科失而来科可得一科复一科转瞬而其人已老不能为我所患[2]p64也就是说科举制不过是一种笼络人心消磨读书人的意志坑害人才的工具而已对于科举考试的内容冯桂芬也是不满的他指出时文取士所取非所用用无用的学问去选拔人才表明统治者意在败坏天下之人才非欲造就天下之人才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就是为禁锢人之心思材力罢了[2]p64冯桂芬愤怒地指责科举考试使聪明智巧之士穷老尽气消磨于时文试帖楷书无用之事[3]p772摒弃虚骄心理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西方的资本主义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破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冯桂芬深刻意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制度先进中国在当时落后于西方他指出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3]p75要解决中国存在的这些不足和落后的现状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培养和选拔人才发展科技而科举制却让愿为者不能为能为者不屑为此所以让诸夷以独能也鉴于此冯桂芬痛切的指出必须改革科举制让亿万众之心思材力殚精竭虑于一器在科技方面赶上或超出西方他认为中国人才健壮未必不如夷[3]p76深信中国多秀民必有出于夷而转胜于夷者诚今日论学一要务矣[4]p843拥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冯桂芬所处的时代正逢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期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他清醒地感到了国难当头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日用百须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现在却屈于四国之下[3]p75更严重的是如果中国还不奋发自强那么结果会是亦不独俄英法米之为患也我中华且将为天下万国所鱼肉[3]p79他沉痛地说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在谈到日本向西方学习取得很好成效时他感叹说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3]p 74正是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驱使冯桂芬认真分析时局探求中国出路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靠人才冯桂芬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指出世之盛衰在吏治治之隆污在人才[5]p2强调人才对巩固政权有重要意义然他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在晚清已谬种流传非一朝夕之故断不可复以取士穷变变通此其时矣[2]p65必须改革科举制才能选拔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此冯桂芬对科举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措施1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和会试的地点冯桂芬主张增加科举考试的难度他十分赞同顾炎武提出的科场之法欲其难不欲其易认为只有加大考试难度才能端正学风使读书人更勤奋学习减少营求奔竞之人实现盖难则能否可以自知中材以下有度德量力之心不能不知难而退而觊幸之人少矣[2]p65的目的在考试内容方面从乡试到会试均应考经解以经学为主策论史学为主古学考散文骈体文赋各体诗各一首这样考试内容比科举专重八股要全面的多在会试考试地点上冯桂芬也主张进行改革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若去参加科举考试少不了旅途住宿等方面的花费尤其是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由于路途遥远花费更大出现中人之产往往为之中落况寒素乎的状况而路途遥远的一些举人如果一次不能高中因经济困难就有可能终身不能再参加会试国家就有可能失去皋夔伊旦之才更可怕的是由于读书人付出太多得志后会想法补偿安望其为国为民乎不得志的就会无所不为甚至会做黄巢李岩辈之事因此冯桂芬建议于省闱借地会试[6]p68最大限度地减少读书人的应试花费扩大选才途径广泛推举人才冯桂芬认为靠科举一途来选拔人才太狭窄他对明朝初年实行科目吏员荐举三种途径来选才十分赞同而晚清的科举却专重时文用科举之未善也[7]p69故观于今日科目不得人而始知圣人乡举里选之法善也[5]p2于是他提出在科目之外推行广取士之法也就是通过广泛的荐举让那些才德出众者不遇公论称屈者才德上上文学中下者岩处隐沦从不应试奇材异能别有绝技者显露出来再经过一定程序的考核最终诸生赏举人举人赏贡士一体会试殿试[7]p69这样十有八九的人才都会被发现和任用建议停止武科举考试改为荐举在晚清科举制最致命的弱点是它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武科举考试尤其这样冯桂芬指出与文科举相比较武科举存在更多的弊端如社会上层鄙视武科举衣冠之族不屑与参加武科举的花费更大寒素不能与有武教师垄断参加考试难非其素识无门可入穷乡僻壤不得与由于这些原因使武科举所得之才不真勇力连常人都不如所以冯桂芬建议停罢大小一切武试一归之荐举[8]p70-71倡议设立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冯桂芬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在科举之外增加一条新的培养人才的途径他指出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学生应选近郡十五岁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肄业教学上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在学生学成后他设想说三年之后诸文童于诸国书应口成诵者借补本学诸生如有神明变化能实见之行事者由通商大臣请赏举人[4]p83-84这样在科举之外又开辟了一新的士子得到任用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科举选才的缺陷三校庐抗议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就被频繁的刻印广为刊布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下令刷印一千部发给部院卿寺堂司名官签注意见或加以评论戊戌变法把改科举作为其重要的内容到后来清末新政的主题之一也是改科举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能不说是受到冯桂芬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该科举主张的影响参考文献1转引徐启彤冯桂芬教育思想述论第100页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2冯桂芬改科举制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沈阳(3)冯桂芬制洋器议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沈阳4冯桂芬采西学议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沈阳5冯桂芬校邠庐抗议自序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沈阳6冯桂芬改会试议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沈阳7冯桂芬广取士议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沈阳8冯桂芬停武试议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沈阳。

冯桂芬的经济思想

冯桂芬的经济思想

江南文献,先帝 儒臣,众望是资。 均赋治河,运筹 决胜,条变画奇, 舒古琳今,龄谋 晦断,一身兼之。 不荣于禄,而富 于书,浩博无涯, 我铭藏幽,君书 在世,其传奚疑。
木渎
主要著述
冯桂芬本人的著作,最重要的是《校邠庐抗议》、《显志堂 稿》、《梦柰诗稿》。还在数学、天文学、文字学、堪舆学、 经学、占卜、宗教、史学、书法上都有所造诣。(《西算新 法直解》是为解释《代微积拾级》) 《校邠庐抗议》完成于咸丰十一年。初稿本四十二篇,四十 篇写在咸丰十年至十一年,另外《用钱不废银议》作于咸丰 二年,《以工巧为币议》作于咸丰五年。 “抗议”,冯桂芬自称是沿用《后汉书赵壹传》,表示自己 虽然位卑但是言高。“校”为“校正”之意。“邠”为商周 时代邑名,在今陕西。西周时期,周文王之祖居住在邠,因 爱民,对入侵之狄人行恕道而出名,“邠”遂成为对外实行 恕道、羁縻的代称。冯桂芬以“校邠”为“庐”名,以《校 邠庐抗议》为书名,似含有对清廷一味妥协外交政策不满之 意。
贸易与运输 折南漕:建议停止漕运,改为每石折合银两,原来的领粮改为领钱 买粮。“但令市中有米,即不必官中有米。”冯桂芬的设想实质上 就是走市场经济的路子,让政府从征收、运米、分米的事务中解脱 出来。 改土贡: “上下两损,而于中饱” 冯桂芬建议变实物上贡为京城 采购,京城买不到的再由各地官员捎带,不必专程送京。 财政与税收 筹国用:主张通过发展农桑、树茶开矿、禁止鸦片来增加财政收入。 节经费:节约宗室俸禄,节约八旗开支 杜亏空:“积欠之故,在于亏空;亏空之故,在于挪移;挪移之 故,在于漫无稽考。”建议“宽既往而严将来”。(跟现在反腐也 很像) 与厚养廉之法配套而行。 利淮盐:简单的统一税收,只会导致走私泛滥,应刺激产出,压低 运输成本,平抑盐价、稳定市场。
德国汉堡大学汉学系教授冯凯(Kai Vogelsang)的《校邠庐抗议汇 校》还原了冯桂芬原稿的面貌。 上卷各议为:公黜陟、汰冗员、免回避、厚养廉、许自陈、复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桂芬生平及思想介绍
冯桂芬,字林一,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是对洋务运动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家。

他是林则徐的学生,曾仔细研读过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

1853年在苏州时以在籍京官身份奉诏举办团练自保。

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时,他逃到上海。

由于长期在东南沿海生活,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有直接的体会,一度赞成“借兵助剿”,认为“用夷固非常道”,但“不失为权宜之计”,所以主张由英、法军队代守上海,筹划并积极参与江浙官绅与洋人一起镇压太平军的“中外会防”。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学西方的政治社会制度和狭义的“文化”)是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的本质特点,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一个“新动向”,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的近代化实际以此为开端。

冯桂芬是这一运动最早、最重要的倡导者之一。

他在一系列文章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兴办洋务的基本思想,这些文章可说是他多年对古今中外治国方案研究的心得,集中表达了他的政治、社会观点,后来汇编成书,名为《校邠庐抗议》。

之所以命名为“抗议”,他在自序中说是“位卑言高之意”。

在《校邠庐抗议》中,冯桂芬从诸多方面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深入的分析、批判和揭露。

面对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政治上依旧因循守旧,毫无生气;贪污贿赂公行无忌,官名几为市肆之名;官为富豪犬马,而鱼肉百姓;经济上千疮百孔,横征暴敛,结果是民受饥苦、蠹国病商;军事上防同虚设,不堪一击……确如大厦将倾。

中国为西方列强欺凌,他感到“开天辟地以来未有之奇愤”,深为国忧。

他分析了中国面临的险恶局面,呼吁上下如不振奋精神、奋起变革,“我中华且将为天下万国鱼肉,何以堪之!”所以他疾呼:“自强之道,不可须臾缓矣!”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他进一步说,“人实不如”并非说人的天赋不如,而是“人自不如”,就是后天不努力、不长进。

天的自然条件不如人是可耻的,但无法改变;而“人自不如”,更加可耻,因为“人自不如”是自己不努力才不如人的,但只要知耻后勇,洗心革面,这种“不如人”是可以改变的。

怎样才可以自强,他认真研究了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的先进之处,比较中西现状,提出了几个在当时振聋发聩的“不如夷”:在社会政治方面,“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在军事方面,“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而人材健壮未必不如夷。


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说中国“不如夷”应向西方学习却被视为“非圣人之法”的异端。

恪守封建冥灵的顽固势力拒绝一切新事物、攻击学习西方是“以夷变夏”,虽然痛遭西方列强欺凌依然不思振作,继续做“天朝上国”的迷梦。

顽固派拒不向先进学习的昏聩无知恰是近代中国一直落后的重要原因。

对他们的陈词滥调,冯桂芬义正辞严地驳斥说,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质趋文,拙趋巧,其势然也”,这是必然的。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夏、商、周时代,强敌破门而入的现实使中国不得不变。

拘泥成法、因循苟且,就会自承其弊,任人宰割。

所以“法”如果不合形势,虽先古圣人遗留也要抛弃;如果能使国家强盛,就是“蛮夷”之法也要学习。

针对中国弱点,他提出了广泛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广译西书、采用西方机器和新式农具、变通科举来培养西学人才等一系列主张。

这样,中国对西方“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

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虽然他这样热情地主张学习西方,但还是将这种学习限定在科学技术的范围内,非常小心地将根本制度“礼”排除于外:“且用其器,非用其礼也,用之乃所以攘之也”。

他对自己思想的总结是:“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这一简单概括后来成为洋务派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蓝本。

冯桂芬的思想是与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脉相承的,但又突破了林、魏“师长”仅限于坚船利炮局限,而是由“技”深入到“学”、进入科学学理的层次。

他自己大概也没有意识到,他的观点、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后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起始,的确如一些学者所言,标志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阶段性进展。

他的思想承前启后,为后来的洋务思想家和维新思想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成为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嚆矢。

冯桂芬被李鸿章延揽幕下,深得其器重。

李鸿章在江苏的许多举措如复书院、兴试院、设立广方言馆等,常常委冯筹划办理,李鸿章的早期洋务活动更是随处可见冯的身影。

曾国藩在《复冯官允书》中亦盛赞《校邠庐抗议》“足
以通难解之法,释古今之纷。

至其拊心外患,究极世变,则又敷天义士所切齿而不得一当者,一旦昭若发蒙,游刃有地,岂胜快慰。

”“必为世所取法,盖无疑义。

”1874年冯桂芬病逝后,李鸿章为其亲撰墓志铭,并奏请建“专祠”。

《校邠庐抗议》以后被频繁刻印、广为刊布,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中,光绪皇帝曾下谕旨印刷一千部颁发各衙门,作为变法的重要参考读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