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论文--伍子胥

中国通史论文--伍子胥
中国通史论文--伍子胥

伍子胥—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摘要: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读完《伍子胥列传》我有些混沌了。爱国?他帮助别人灭了自己的祖国,也预言了吴国的灭亡。不爱国?他却是因为几番劝谏吴王不可保留越国,被奸臣所害。宽容?他会将杀害自己父兄的楚平王鞭尸三百。然而他也会为了救渡自己的渔夫而放弃攻打郑国。他有张弓拒捕,桀骜不驯的一面;也有忍辱负重,虽困病交加、中途乞讨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他有政治眼光,有远见,有头脑,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我看来却比英雄更胜。

关键字:英雄仇恨智谋忠臣

正文: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武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为什么说伍子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就首先品质优秀这一条,就足够非议。“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据太史公所言,伍子胥的兄长伍尚更品质优秀,明知去了是死依然选择前往,够勇敢够无私也令人敬佩,而伍子胥却选择逃走,如果还说他是品质优秀,怎么也说不过去。然而,谁又能说他的选择错了呢?他逃走是怕死吗?不是。他只是怕“俱灭,无为也”,他想的是“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难道不对吗?我想尚与员这对兄弟正如司马迁所说“皆贤”,但是尚更符合英雄之说,而我个人则更倾向于员,因为他有抱负并且有能力实现他的抱负,也许为人所诟病,但我觉得这样做更有现实的意义。所以,对于伍子胥,我的评价是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我想伍子胥不能成为英雄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仇恨。连太史公都如是说“怨毒之於人甚矣哉!”谁说不是呢,如果不是仇恨的支撑,伍子胥便不会逃走,可以说因为仇恨才会有后来的伍子胥。“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很短的一句话,却给我们勾勒出了报仇心切忍辱负重的伍子胥的形象。我们不难想象伍子胥乞食之时的心理活动,是父兄被弑的恨才能支撑染疾的他即使止于中道乞食为生,也要活下去为他们报仇。后来他见到吴王僚后建议他破楚,吴王阖闾夺位后他帮助其攻打楚国,到最后成功破楚之后得知楚平王已死,“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都可说明他的仇恨之心有多么强烈。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的能力,仇恨使他坚毅,历经艰苦,他完成了当初逃走前对

其兄的承诺,他报了仇,尽管鞭尸之行骇人,也绝非英雄之人所做之事,我却为他的毅力和能力折服。司马迁都对他赞叹不已,说道“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若说仇恨之心使他不能成为众人认可的英雄,那么在他帮助阖闾治理国家知识所体现出来的智谋却是实实在在的让我觉得他比一般的英雄更胜。

“昭公三十年:阖闾即公子光即位,伍子胥提出了一套疲楚之策。次年,吴师在“侵潜”、“围弦”的战役中,用其计,果使楚军疲于奔命。”①伍子胥的疲楚之策使楚军疲于奔命,不是正说明了他的计谋之厉害么?而且写《孙子兵法》的孙武就是伍子胥推荐给的吴王阖闾的,二人携手帮助阖闾将吴国推上了巅峰。这也是伍子胥能力的最有力证明。《伍子胥列传》中有这样一段“九年,吴王阖庐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子常败走,奔郑。於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吴王入郢。”这段对于阖闾的提问,太史公并未像之前一句“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只是说孙武的回答,这里用的是二子对曰,这就说明此乃二人共同的想法,也就可以看出伍子胥和孙武之间有种很好的默契,这要建立在相同或相近的智力水平和洞察力之上。说道孙武,他的智谋是众所周知,《孙子兵法》的地位也千百年来是不能撼动的,伍子胥的智谋也由此可见一斑。“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②”“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中的这一句也是充分肯定了伍子胥和孙武的智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这是怎样的功绩啊,难道不是比英雄更胜么!

到这里,似乎是整个列传的转折点,孙武的隐退,阖闾的去世,夫差的登位,使这篇列传进入了另一个故事,著名的吴越之战。也由此使伍子胥的形象产生了变化,他的角色转变成了一位忠臣,有智有谋有远见,然而他却依然不是英雄,因为英雄是另一边的越王勾践,谋士范蠡,却始终不是他。然而我却更加敬佩起他来。

早在勾践求和之时,伍子胥就说“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不可许越成”③这使我震惊与他的洞察力和远见。在我第一次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的时候,我钦佩勾践的毅力,我心疼西子的牺牲,敬佩范蠡的智谋,却不知道,在那个昏庸的夫差身边有这样一个老臣,他可以洞察勾践的品质,讨厌红颜祸水的西施,他能让范蠡这个越国第一谋士

不惜用美人计来对付他,不也是从侧面说明伍子胥是个很厉害的对手么?范蠡和伍子胥之间的较量还有一次: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於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於吴。吴王将与之,伍子胥进谏曰:“不可与也!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道易人通,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丧越,越必丧吴。若燕秦齐晋,山处陆居,岂能逾五湖九江越十七厄以有吴哉?故曰非吴丧越,越必丧吴。今将输之粟,与之食,是长吾雠而养吾仇也。财匮而民恐,悔无及也。④由此事件可看出范蠡的智谋,不愧为越国第一谋士,而伍子胥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更是令人仰视,让我钦佩不已。然而伍子胥的谏言并没有被夫差所采纳,这就导致了这场较量的最终是范蠡的胜利。

吴王夫差要攻齐,伍子胥谏曰:“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⑤”,而夫差坚持攻齐并取得了胜利,四年后再要攻齐之时,更是不听伍子胥的劝诫,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诛了伍子胥,落入了勾践的圈套,亡了吴国。

伍子胥死前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让我敬仰之情更甚,他还是那个伍子胥,那个因为楚平王弑杀了他的父兄就投奔吴国并带领吴军破了楚国的伍子胥,那个对楚平王鞭尸三百一报父仇的伍子胥,那个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预见性的伍子胥。是的,他预言了吴国的灭亡,他恨到剜了眼珠来看到吴国的灭亡。所以,他注定成不了英雄,即使他有堪比孙武范蠡的智谋,依旧成不了万世敬仰的大英雄。然而我却深深的为之折服,怪不得太史公对他赞叹不已。他的大爱大恨,他的有勇有谋,在我的眼里有比之英雄更多不同的魄力和魅力。

伍子胥,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参考文献:①出自《左传》

②出自《孝行览·首时》

③出自《国语·吴语》

④出自《孝行览·长攻》

⑤出自《国语·吴语》

伍子胥

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 楚国椒邑(一说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一说安徽省全椒县)人,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 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 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 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 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 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 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 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吴王夫差极怒,五月 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 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 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在伍子 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端午起源】 由于伍子胥尸沈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与食粽子。 也因为其忠心为国,却惨遭赐死且沉尸水底,后人将他尊为海 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论衡》也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 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 七星龙渊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 荒不择路,逃到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 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 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

清华大学学生必读书目

清华大学所列的大学生应必读的书籍 博通类(总计280种) 一、必读(40种) *《共产党宣言》 《国家与革命》 《毛泽东选集》 *《邓小平文选》 *《鲁迅选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国史大纲》钱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美的历程》李泽厚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乡土中国》费孝通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 *《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钟书河《陈寅格的最后二十年》陆健东 *《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与赖肖尔 《剑桥晚清史》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古诗源》沈德潜 *《史记选》王伯祥 《傅译传记五种》 *《荒芜英雄路》张承志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 *《科学史》丹皮尔 *《世界史纲》韦尔斯 《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

*《光荣与梦想》曼彻斯特 *《西方哲学史》罗素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理想的冲突》宾克莱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 《权力的转移》阿尔温;托夫勒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与霍华德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 《唐吉河德》塞万提斯,杨绛译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 《幻灭》巴尔扎克,傅雷译 二、选读(80种) 《网络创世纪》郭良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第三次浪潮》托夫勒 《企业之魂》乔治.吉尔德 《庄子浅注》曹础基 《论语译注》杨伯俊 《诗经注析》程使英、蒋见元 《世说新语校笺》徐震愕 《中古文人风采》何满子 《宋诗选注》钱钟书 *《宋词赏析》沈祖荣 《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走出中世纪》朱维挣

中国通史小论文

谈举孝廉中的“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唐普亮 说起孝廉还得从察举制说起,举孝廉是察举制中四种固定内容之一。 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 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孝廉始于高后,文帝从实际出发,下诏将“孝悌”“力田”与“廉吏”并举。但“孝”与“廉”作为常设科目大约始于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颁布“令 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孝廉的目的是重视圣教,,以化庶民。那么究竟是 为什么要以孝廉来作为选贤举能的标准呢? 牟吉信先生在作品《汉代察举中的孝廉和察廉之分》中告诉我们:孝廉始 于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是因董仲舒的建议而发之。他认为当时官吏多出于任子或赀选这些人未必称职,建议由各地地方官每年择吏民中的贤者二人 荐举于朝廷。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下诏令郡国每岁举孝廉各一人。孝廉的含义,颜师古解释称: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常说 的孝子廉吏。 察举举孝廉把孝提到如此高度,它的意义是非凡的。从政府层面来宣扬孝,将其列为不国家用人标准。它强化了中华民族重人伦血缘的民族性。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为了鼓励应者,文帝特派谒者劳赐孝者每人帛五匹,悌者和力田每人帛二匹。当时政府对孝悌的重视可见一斑。 但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要重视鼓励提倡孝呢,并且要以选拔人才标准的形式呈现呢?秦朝沿袭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这在一定程度预示着秦王朝是 一个尚武的国家,这种精神体现在朝纲上便是极有可能出现的暴政及严刑酷吏。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更多是由律法来强制和规范。汉朝作为秦朝 的掘墓人自然要吸取教训,在初期治国思想上采取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 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依靠伦理情感规范的可能 性便大大增强。这也正是统治者所想看到的。换句话说,举孝廉一方面可以选

从伍子胥之形象分析司马迁的复仇意识

从伍子胥之形象分析司马迁的复仇意识 摘要:司马迁在《伍子胥列传》中,赋予了伍子胥强烈的复仇意识,并对伍子胥忍辱复仇的经历做了生动的描写,可以说,司马迁的复仇意识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借《伍子胥列传》诠释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伍子胥;忍辱复仇;司马迁;复仇意识 中国有悠久的复仇文化传统。神话传说中的复仇故事构成了华夏民族得分文化的母题,集中体现了沉积在民族心理深层中的“大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史记》这一部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悲惨壮烈,可歌可泣的复仇故事,笔下的复仇人物鲜活感人!《史记·伍子胥列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伍子胥含辛茹苦、隐忍以就功名的复仇准备过程以及复仇成功时快意鞭尸的一个复仇英雄形象,我们从这个复仇英雄身上感受到的是那种忍辱负重、不屈抗争的复仇精神内蕴。作者描摹了他受难、逃亡、忍辱、复仇、死忠的生命轨迹,整个复仇过程被司马迁描绘得轰轰烈烈,数千年后犹有余音.司马迁将自己强烈的复仇意识与人物的描绘紧密结合,所以清人王世贞认为司马迁写伍子胥复仇“盖以自见也” 一 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有谋略,具胆识。其父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太傅。楚平王听信谗言,逮捕了伍奢,并要召杀其二子:伍子胥与伍尚。伍尚束手就擒,后与其父被楚平王所杀,而伍子胥则“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他在逃亡的路上蒙受一系列的耻辱,“几不得脱”,最后到达吴国后,乃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被召为行人(官朝觐聘问的官职),参与国事。荐著名兵家孙武于吴王阖闾,并助吴王整饬内政,加强武备,使吴国日渐强盛。自吴王阖闾三年(前512)起,多次率吴军攻楚伐越,屡获胜利。六年,指挥吴军在豫章(在今安徽境内)击败楚军,攻占居巢。伍子胥终为报父兄之仇,“掘平五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可以说,伍子胥是仇报耻雪,名震天下。 二 尽孝——关于伍子胥的故事早在《左传》、《国语》、《吕氏春秋》、《谷梁传》、《淮南子》等作品中均有记载,而《史记》则着重表现伍子胥忍辱复仇的过程,并且对以孝悌为本的儒家思想对血亲复仇给予充分的肯定。《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也。”汉初的儒家经义对复仇也作了具体的解释。《礼记·曲礼》:“父之仇也,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孔颖达疏:“父是子之天,彼杀己之父,是杀己之天,故必报杀之,不可与共处于天下也。天在上,故曰戴。”此外,在《周礼》等儒家经义中也散见许多对复仇的肯定言论。可见,早期儒家学说中对复仇的态度是一致的,它鼓励提倡人们血亲复仇。因而伍子胥担当起为血亲复仇的家族重任,为父兄报仇以尽孝。 当伍子胥在得知父亲遭奸佞所害之时起,就已心存复仇之志,决意弃小义雪大耻,借他国之力报父兄之仇。“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後

伍子胥简介

伍子胥简介 本文是关于伍子胥简介,感谢您的阅读! 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享年75岁,本名伍员,又名伍子胥。今湖北监利县人,也有人说是安徽全椒县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曾任吴国大夫。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他的家族在楚国也是一个大家族,父亲伍奢曾在楚平王时期任太傅一职,后来被奸人陷害,伍奢和伍子胥的兄长伍尚一同被杀。伍子胥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逃出了楚国,背井离乡的伍子胥听闻吴王阖闾正在招贤纳士,就去投奔吴王。伍子胥很快就受到阖闾的重用,伍子胥在吴国期间主持修建了姑苏城,即现在的苏州城。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孙武一同破入楚国都城,伍子胥为了给自己的父兄报仇,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愤怒的伍子胥对着楚平王的尸体实行鞭尸,用皮鞭打了三百下才罢休。吴王重用伍子胥和孙武军事大家,才能破大楚,败强齐,夫差成为春秋一霸。 后来伍子胥和吴王夫差的关系越来越差,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数次进谏,没有杀死勾践,后来吴王夫差和伍子胥又在攻齐还是灭越的问题起了争执,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坚持先攻打国力强大的齐国。 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

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果然,九年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率领三千越甲偷袭吴国国都,吴国被灭。 伍子胥和楚平王的太子一起逃楚国之后,由于楚王的大规模搜捕,使得他不得不东躲西藏,好不容易逃到楚国的边境昭关边。 出了昭关就是一条直通吴国的大河,但是昭关的镇守者是楚国著名大将,而且由于是边境重关,戒备非常的森严。伍子胥只好和太子躲进旁边的山林之内,恰巧碰到了传说中的扁鹊的弟子东皋公。 东皋公认出了被通缉的伍子胥,但是他非常同情伍子胥的遭遇,不但没有向官府举报,还非常热情的招待伍子胥他们,东皋公还向伍子胥保证会帮助他们通过昭关的。 可是,一连七天过去了,东皋公丝毫不提过关的事情,伍子胥心中非常的焦急,急切的问东皋公说:父兄大仇不能得报,我被困在此地实在是度日如年,您想到了什么妙计来帮我?。东皋公回答说:办法我已经有了,现在就差一个重要的人物了,他马上就来了,你安心等待即可。 伍子胥听到此话,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东皋公,毕竟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情,他也不是太了解东皋公这个人。晚上就寝的时候,伍子胥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在纠结着到底该怎样做。如果自己离开东皋公,独自一人想办法出关,这和送死没区别,如果在这边继续等的话,又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心中焦急万分的伍子胥一夜未睡。 第二天早上,东皋公看到伍子胥,非常的惊讶的说:你怎么一夜

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开皇之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期其实屈指可数,而隋文帝统治的开皇年间就赢得了这么一个光荣的称号——“开皇之治”。 从这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那么,在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究竟如何?隋文帝又为此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大隋风云》上部第20集“开皇之治”。 蒙曼:那我们一听“之治”,大家可能心里都有点概念了,这不是一个常用的称号,是一个光荣的称号。你可以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且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这个时代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那么,隋文帝有什么样的成就能够称为“开皇之治”呢?成就非常多,但是我们重点讲三方面的成就:第一经济,第二文化,第三吏治。 那我们先来看经济成就:隋文帝时期经济有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引《资治通鉴》的一段话来跟大家讲。《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开皇十三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开皇十三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向隋文帝汇报了一个情况,说我们现在国库里已经堆满了布帛了,连走廊也堆满了,再也挤不进去了,所以请您赶紧给我们建仓库吧,否则我们没法办公了。隋文帝一听很震惊,说连国库都有满的时候啊?我还不知道呢。接着就赶紧问,我跟老百姓收的税也不多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轻徭薄赋啊。而且这几年整天打仗,没少花钱啊!我害怕国库空了呢,怎么你倒说满了呢?这官员就说了,这几年您是消费来着,没少花钱,每年花出去的都有几百万匹布。我们知道当时的流通货币就是布。可是,您收进来的更多啊!每次您这几百万布要赏赐出去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打折扣,可是布帛仍然堆满了院子。隋文帝一听这才相信,国家真是有钱了。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济成就了。可能有人就说了,历史上这样的记录不是没有过啊。比方说汉朝,汉武帝的时候,官方记载不也是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陈陈相因”,不就从这来的吗?说粮食堆得都到腐烂了。这是汉朝,另外唐玄宗的时候,在天宝年间不也是财货堆得没处堆,最后又新修了几百座仓库吗?隋文帝这个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确实,这样的时刻,在汉朝、唐朝都有过,但是别忘了,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而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代皇帝。汉朝和唐朝,那都是经过了(近)100年的发展才出现这样的局面。而隋朝可是在第一代皇帝任上,仅仅用了13年的时间就出现了相似的局面,这还不是奇迹吗?这个奇迹是怎么取得的呢?怎么在短期之内聚积了这样多的财富?我觉得,主要应该归功于隋朝对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其实,隋朝初年的时候,贵族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每一个贵族都有好多依附人口。这些依附人口根部就不到政府这儿申报户籍去,也不给政府纳税。他们就在贵族人家有一个私下的名籍,给贵族私下里交一些税就可以了。那我们知道,这样一来,政府不是就少控制了很多纳税人吗?这是一回事,还有一回事,我们知道,隋朝的税收对象是针对成丁的男女,也就是成年男女啊。那样好多狡猾奸诈的人就想办法。比方说,自己明明是28岁的精壮大小伙子,一到报户口的时候,非说自己才14岁。或者是明明是50岁什么都能干的壮年人,一报户口,说我已经83岁了。这是什么意思啊?这在隋朝历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就叫“诈老诈小”。这也是逃避税收,这一下子不就又少了好多纳税人吗?那这两大社会问题,让隋朝纳税人比实际数额少很多。怎么办呢?就在开皇年间,隋文帝推行了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一个叫做“输籍定样”,一个叫“大索貌阅”。就是针对这两大社会问题的。这两个名词很新鲜,我们一个一个解释。什么叫“输籍定样”?所谓“输籍定样”,就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户等划分样本。也就是说,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上户”;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中

中国通史论文--伍子胥

伍子胥—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摘要: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读完《伍子胥列传》我有些混沌了。爱国?他帮助别人灭了自己的祖国,也预言了吴国的灭亡。不爱国?他却是因为几番劝谏吴王不可保留越国,被奸臣所害。宽容?他会将杀害自己父兄的楚平王鞭尸三百。然而他也会为了救渡自己的渔夫而放弃攻打郑国。他有张弓拒捕,桀骜不驯的一面;也有忍辱负重,虽困病交加、中途乞讨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他有政治眼光,有远见,有头脑,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我看来却比英雄更胜。 关键字:英雄仇恨智谋忠臣 正文: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武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为什么说伍子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就首先品质优秀这一条,就足够非议。“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据太史公所言,伍子胥的兄长伍尚更品质优秀,明知去了是死依然选择前往,够勇敢够无私也令人敬佩,而伍子胥却选择逃走,如果还说他是品质优秀,怎么也说不过去。然而,谁又能说他的选择错了呢?他逃走是怕死吗?不是。他只是怕“俱灭,无为也”,他想的是“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难道不对吗?我想尚与员这对兄弟正如司马迁所说“皆贤”,但是尚更符合英雄之说,而我个人则更倾向于员,因为他有抱负并且有能力实现他的抱负,也许为人所诟病,但我觉得这样做更有现实的意义。所以,对于伍子胥,我的评价是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我想伍子胥不能成为英雄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仇恨。连太史公都如是说“怨毒之於人甚矣哉!”谁说不是呢,如果不是仇恨的支撑,伍子胥便不会逃走,可以说因为仇恨才会有后来的伍子胥。“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很短的一句话,却给我们勾勒出了报仇心切忍辱负重的伍子胥的形象。我们不难想象伍子胥乞食之时的心理活动,是父兄被弑的恨才能支撑染疾的他即使止于中道乞食为生,也要活下去为他们报仇。后来他见到吴王僚后建议他破楚,吴王阖闾夺位后他帮助其攻打楚国,到最后成功破楚之后得知楚平王已死,“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都可说明他的仇恨之心有多么强烈。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的能力,仇恨使他坚毅,历经艰苦,他完成了当初逃走前对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 【答案】(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不是。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万里石塘。澎湖巡检司。 【解析】 【详解】 (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今台湾地区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管辖。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边疆,设宣政院管辖今西

论吴越春秋中伍子胥形象塑造

论_吴越春秋_中伍子胥形象塑造[] 2003年第3期中国文学研究No,3,2003 (总第70期)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General,No.70 [古代文学研究] 论《吴越春秋》中伍子胥形象塑造 曹林娣 (苏州大学文学院215006) 关键词:伍子胥烈丈夫形象 摘要:中的伍子胥形象塑造,具有空前性和原创性:作者将历史上一员练兵战将,通过对史料的踵事 《吴越春秋》 增华和民间传说的融化,运用旁见侧出、对比烘染等多侧面的描写手

法,塑造成一位文武双全、忠孝节烈集于一身的 神化英雄,成为后世伍子胥艺术形象的范本和演义类小说军师形象之祖形。 Key words:Wu Zixu A upright man figure Abstract:Figure of Wu Zixu in“Wu Yue Spring and Autumn”multiple ways of is unique and original:the author figures an apotheosized hero by depiction1He is competent for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service,with fealty and high principled1Legends,substantial historical materialsareusedtocontrast,romanceandfoil.Thisfigurebecom esamodelof mili2 tary counselor in historical novels of Wu Zixu aftertime1 [中图分类号 “Wu Yue Spring and Autumn” CAO Lin2di (Soochow University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Suzhou Jiangsu215006) ]I2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2003) 03-031-03

柔然汗国发展简史

柔然汗国发展简史 第一章柔然汗国的发展简史 《中华姓氏通史》中云:“茹姓,望出河内,源自柔然”。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称柔然是“北朝北境外的强国。”是的,让我们跨越遥远的时空,去回溯1600多年前中国纷争的南北朝时期,生活在长城之外,大漠南北的柔然人,在万里苍苍的蓝天下,茫茫草原上曾创立了雄据北方的柔然汗国,它的疆域之大可与当年匈奴并论,它的时间之 长也有150余年之久,它是当时中国历史的天空中,闪烁于北方的一颗巨星。柔然—茹姓的氏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它曾经悲壮和辉煌的历史,不仅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第一节柔然民族的形成 据《通鉴》、《通史》与诸多权威经典史书所载而译: 始祖木骨闾 三世纪中叶,在北魏建国〔公元386年〕前的100多年时,北魏皇帝拓拔鲜卑的先祖神元皇帝力微〔卒于公元277年〕任部落首领时的后期,其部下的骑兵在一次战斗中捕获一个不知道自己姓名的幼童作奴隶,因其头秃,故给起名叫木骨闾。木骨闾长大后,身材魁伟体格健壮,勤奋吃苦,后被免去奴隶,升为骑兵。 公元308年猗卢作为拓拔鲜卑的首领被晋封为代国王统领三部时〔公元304—316〕,木骨闾不甘心为鲜卑卖命,被迫找机会逃走,并在先后于广漠溪谷间集合逃亡者一百余人一起投奔漠北,后又到阴山之北的意辛山一带投依纥突邻部,还在那里当上了一名军官,并娶妻生子。 木骨闾的后世子孙,因“郁久闾”是“木骨闾”的变声,音相近,故以“郁久闾”为姓,此姓为柔然王族,源于拓拔鲜卑。 二世郁久闾车鹿会 木骨闾去世后,他的儿子车鹿会勇健,始有部众,自立一部,号称“柔然”。 柔然”部落自此而立。当时的部落首领称为大人。“柔然”一词,意为“聪明,贤明,法则。”今还可引申为温柔、和谐、自然之美。 柔然是柔然人的自称,其他如“芮芮”、“柔蠕”“蠕蠕”都是外族人对其的贬称。 当时,柔然役属于北魏,每年向北魏岁贡“马畜貂皮”“冬则徒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魏书》〕三世郁久闾吐奴愧 车鹿会去世,其子吐奴愧立。 四世郁久闾跋提 吐奴愧去世,其子跋提立。 五世郁久闾地粟袁 跋提去世,其子地粟袁立。 六世,一分为二:郁久闾匹候跋 郁久闾蕴纥提 地粟袁去世,其长子匹候跋居东部,所统柔然之原游牧地区,约为今内蒙河套东北阴山以北一带。次子蕴纥提居西部,所统河套以北以西,并扩展到今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后蕴纥提转投附于前秦符坚所属刘卫辰部。 公元385年秋,前秦部将刘眷大破柔然别帅胏渥掠“获牛羊数十万头”。 公元386年,拓拔珪建立北魏。 公元391年冬,北魏主拓拔珪向柔然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因粮尽而杀副马为食,在大碛南床山〔今蒙古国境内的席勒山〕大破柔然,“虏其半部”〔《魏书》〕,魏将长孙嵩在平原川大破柔然别帅屋击,掳而杀之。魏将长孙肥追匹候跋至漠北涿邪山〔今蒙古国南部的尼赤金山〕,匹候跋率部降魏。长孙肥还掳蕴纥提的儿子曷多汗及曷多汗兄诘归之、社仑、斛律等宗族数百人。蕴纥提在上郡跋那山〔今内蒙包头西〕降于魏。〔《魏书》〕 后魏主拓拔珪将蕴纥提及其诸子迁入云中,将其部众分配诸部〔《魏书》〕而将匹侯跋部宽大的仍

史上最震撼人心临终遗言

史上最震撼人心临终遗言 纵观华夏五千年,细数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伟人或英雄的临终遗言,其中的爱与恨、喜与悲、慷慨与悲凉、遗憾与悔悟,却让人看到在这最后的契机面前,作出回答的往往是一声叹息——太多的人,纵然打动人心,他们的生命面前所横亘的,依然是一面执迷的墙。德行高洁者的担当和骨气,与智者的心地光明,只是其中的灵光一闪。 1、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2、豫让(春秋)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史记·刺客列传·豫让》)】 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卿智瑶(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为了给智伯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自己成为哑巴,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却未遂,而为赵襄子所捕。 豫让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据说当时赵国的志士们听到豫让死的消息,皆痛哭流涕。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豫让这样的刺客是不为正统所容的,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却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豫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他“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 3、白起(?—前257年)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战国时著名将领、军事家,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最后被秦昭襄王赐死。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 4、荆轲(?—前227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荆轲列传》)】 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后,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5、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大学语文作业

一、请你按照顺序写出本学期大学语文课所讲的全部篇目,并列出文体和作者 1. 议论文《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现代议论文:鲁迅《灯下漫笔》 2.散文:《郑伯克段于鄢》—《左转》《李将军列传》—《史记》《氓》—《诗经》 《国殇》—屈原《短歌行》—曹操《饮酒》—陶渊明 3.唐诗:《山居秋暝》—王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宋词:《定风波》—苏轼《破阵子》—辛弃疾 元曲:元曲的兴起、组成、发展、体裁 元杂剧:组成、特点、内容构成、角色 元曲四大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赋:《前赤壁赋》—苏轼 汉/大赋四大家、 明清小说:《红楼梦》—曹雪芹《宝玉挨打》 二、修改病句(指出错误原因并进行修改) 1.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辱的国家 修改:语序错误,改为:我们再也不是被列强任意欺辱的国家。 2.南昌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 修改:累赘,改为:南昌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 3.数百位死难者的家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修改:指代不明,改为:数百位死难者家属出席了隆重的

葬礼。 4.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修改:因83岁高龄的黄昆患病住院和姚明正在美国,她们没能到场领奖。 5.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修改: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我,但是我觉得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 6.这种新闻报道势必会弄虚作假,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加以反对。 修改:这种弄虚作假的新闻报道势必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加以反对。、 三、你最喜欢四大名著的哪一部?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红楼梦》。因为这是国粹。《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同时对现代养生和饮食亦有帮助。这本书里面包含对人生有深刻认识,它是一种诗性小说,悲剧也有很强的感染力,是中国文学史上巅峰之作。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百科大全书。小说以讲评领导社会形态中的四大亲族为核心图画,真实、具有活力地描画了十八百年上半叶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所有生存,是这段历史生存的一面镜子和缩略影像,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形态已经无可重新挽回地走向解体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龙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氏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块记。有以甄居士为线索着手即终了了整个儿的故事。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2000字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2000字 闲暇之余,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此书是历史爱好者的良好入门读物,从婚姻到军事,从政治到科技,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读来受益匪浅,引人深思。自己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但仅存的那点历史知识荒废多年,《中国通史》使我又重燃了历史兴趣,趁着假期,游历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感触颇多。 中秋节,去看了人祖庙,国庆节期间又游览了太昊陵,跟随伏羲氏的脚步从天水追到周口。祖先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生存和繁衍,战胜大河的泛滥,融合不同的族群,迈着艰难的脚步,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的国家。 从关西到豫东,从关中平原到华北平原,祖先在这片土地留下太多的脚印。工作地和家乡分处陕西和河南,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父亲”,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母亲”,每年都要沿着连霍高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走上几趟,不曾留意过沿途的风光,总觉得太过乏味,审美疲劳的黄土,普通甚至略显破败的村庄,跟那些雄奇的雪山、美妙的瑞士风光相差太远。然而,仔细品味,这一路,并非这么简单。沿途四个古都,西安(咸阳)、洛阳、开封、郑州,

短短五百多公里,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宝鸡的周秦故地,中国宋之前的王朝都城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条了不起的路线。再往前追溯,天水的大地湾遗址、西安的半坡遗址、渑池的仰韶、偃师的二里头、郑州商城遗址,一连串的大遗址,在史学界都曾引起轰动。这是祖先走过的路,在这条线路中我们会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这段路程是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正是有了从长安向东的这条路,才使得向西的丝路走的更远。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东传与中国文明西渐均是由此路流转。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中国四大石窟,这段路程有其二。沿着这段路再向东,便是孔孟之乡,姜尚、管子、老子、庄子均是在这条线路上进行生长和活动,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多半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下,知道血脉从哪里来才会明白灵魂向哪里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阳,连起了东西文化的土壤,夏从西向东统一散乱的部落,商从东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从西方伐商,取而代之,又被从东方迁徙至关外的秦取代,起于东方的刘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随后历经几百年混战,一直到西方的关陇集团崛起建立隋唐,东方的赵氏又在混乱中建立宋朝,至此,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近一千年历史基本演变为南北方的抗衡,北方的元被南方的明所破,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人入关又打破南方建

绪论

绪论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1,含义: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换句话说,政治制度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而政治制度史,则是研究国体与政体的起源、形式及演变规律的科学。 2,范畴:国体、政体、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及各专项典章制度 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特征 1,以高度膨胀的皇权作为中央集权专制政治的轴心,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和象征。 2,历代封建王朝都大力宣传“君权神授”,以“奉天承运”作为论证本身统治合理性的根据。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有过持久的影响。 4,体现地主阶级专制政权对广大人民的压迫,官僚政治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本质表现。 其他,如人治、社会等级的不平等性、宗族组织、因俗而治等等,都是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及其参考书 1、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的研究 《礼记》、《仪礼》、《尚书》; 《史记》中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所谓的“八书”, 《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和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地理、沟洫、艺文“十志”, 《九通》、《会典》、《律例》。 2、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的研究 3、建国后十多年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等方法的传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开始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在近半个世纪里,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断代史等都取得不少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不足方面言,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较窄,研究方法单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其它学科一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1950年至1965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于解放前社会的战乱、动荡,经济的落后,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一样百废待兴。所以,我们称此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为继承恢复期。据统计,本时期,中国大陆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论文约有180篇,专著约有10部。此时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特点,这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奠基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此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建国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被有的学者运用还属个别,而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则逐渐被许多研究者采用,并进而成为研究者的指导思想。尤其是阶级分析方法被广泛使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从而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推上一个新阶段。

_中国通史_之观念与20世纪上半叶_新史学_思潮的演变_雷平

“中国通史”之观念与20世纪上半叶 “新史学”思潮的演变 雷平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430062) 摘要:20世纪初,由梁启超等倡导的“新史学”以进化论为理念,致力于寻求中国历史演变的规律,《中国通史》的写作 成为重塑史学形象的尝试,梁启超、章太炎都有过写作计划。20 年代之后,在科学话语之下,史学界转而崇尚实证,不做宏观概 括和反对疏通成为史学界潮流,通史写作相对淡化。但是,在时 事的激荡之下,“九·一八”事变之后,教育部规定各高校均要 设置“中国通史”课程。在学术界,“通史”的写作也成为一时 之需,涌现出钱穆等撰著的几部著名通史著作;甚至于宣传“历 史学不是著史”、“反对疏通”的傅斯年也转而注重史学的经世功 能,撰写了《东北通史》这样的现实感极强的著作。 关键词:中国通史20世纪上半叶新史学演变 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自序中有一段对20世纪“新史学”的总体概括:“从新会梁氏朦胧的‘历史科学’和‘科学的历史’观念起,新史学发展的主流始终在‘科学化’,历来的巨子,莫不以提高历史学的‘科学’质素为职志,尽管‘科学化’的内容和准则恒因派别而易,且与时俱变。”①此中“与时俱变”一语堪称精准。“科学化”于“新史学”而言是一种持续的口号和追求,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表现各异。20世纪初

期的“新史学”表现为对“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的追求,进入20年代之后则又体现为“实证主义”。这一演变趋势于史学界关于“中国通史”的理念中体现最为明显。 在20世纪初的史学转型中,“中国通史”的构想及写作是“新史学”的一个重要面向。在进化论观念的刺激之下,梁启超、章太炎都提出关于“中国通史”的宏观计划,夏曾佑则将“中国通史”的写作从理想变为现实。但进入20年代之后,在胡适、傅斯年、顾颉刚师弟子推动的“史学科学化”语境之下,新考据学派因时而生,“反对疏通”和“不做概括式论断”成为科学史学的响亮口号。但是30年代之后,在时事的刺激之下,无关时代主题与民族命运的细节考证日益丧失吸引力,通史著作竟成为一时之需,出现了论者所谓的“中国通史写作的第一次高潮”①。在学术界已往的研究中,关注通史体裁变化、内容多样性的研究颇为集中,②而从观念的角度来探讨“中国通史”之写作与“新史学”演变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拟从20世纪初、20年代、30至40年代三个时间段的观察,探讨中国史学于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在追求客观与服务现实中的纠结,并由此对“新史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演变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一“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的《中国通史》写作尝试 从实际写作形态来看,中国通史发源甚早,但是若从名目上考察,“中国史”或“中国通史”的提法却毫无歧义应该是“新史学”的产物。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国门洞开,中国历史、学术文化及价值体系亟须被重新评价,以便让处于危机关头的中国人获得文化自信力以及前进的方向感。“革命”不仅仅于政治而言成为一种时髦的话语,学术文化领域也不甘落后,从诗歌、小说到史学界无不树立或高举“革命”大旗。“史界革命”也成为一道重要的文化风景,批判旧史学、倡导“新史学”成为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在此过程中,梁启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代的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也予以倡导。“新史学”若具体到“中国史” ①②李萍:《中国通史写作的两次高潮及其原因试析》,《安徽史学》2000年第3期。 笔者所知专著有赵梅春著《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论文较多,代表性的有王家范著《中国通史编撰百年回顾》(《史林》2003年第6期);陈立柱著《百年来中国通史写作的阶段性发展及其特点概说》(《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

中国历史上最坑爹的五位谋士

中国历史上最坑爹的五位谋士 1. 为赵国送终的郭开 赵国末年的相国郭开可谓“两朝老臣”,历仕赵悼襄王、赵幽穆王两代君主,按理说他该是赵国的死忠吧? 偏偏很早秦国就发现郭开的价值,认为这家伙贪财好利,如果经费足够,绝对能成为“金牌卧底”。除了大笔金钱贿赂外,秦国还开了“接收证明”,你好好干吧,灭了赵国,到咱秦国吃香的喝辣的,待遇照旧! 所以郭开有恃无恐,下手堪称稳准狠。赵国的最后岁月,还是有良将的,毕竟和秦国对抗多年,最能打的两位,前面是老将廉颇,后面是赵牧。廉颇咱们大家都熟悉,《将相和》的那位,虽然年龄不小了,但姜是老的辣啊! 可郭开真聪明,知道这个“老”字是突破口,就让人告诉赵幽穆王:“老将军虽然雄心不老,身体也不错,一顿饭饭量惊人,但是问题是肠胃不好,坐不了一会儿就跑了三次厕所。”言下之意,这怎么有精力去打仗呢?于是,廉颇完美出局! 下一位赵牧年富力强,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剽悍的匈奴人都不在话下,何况秦军呢?郭开觉得自己必须出来干一票了,声称他的门人从咸阳(今属陕西)盗得李牧谋反的书信,赵幽穆王当即大怒,夺了兵权,免了李牧。没多久,李牧就死于非命。 剩下的历史走向我们都知道了,秦军很快夺取邯郸(今属河北),赵国灭亡,赵幽穆王也成了俘虏。 郭开这么干,就这么理直气壮吗?秦国的间谍王敖问他:“你就真不怕赵国灭亡吗?”毕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为鸡头不为牛后,也是起码的为人常识吧? 可郭开却认为:“赵国的存亡是整个国家的事儿,可那些跟我对着干的人,却是我个人的私仇!”言下之意,国家存亡干我鸟事,自己先痛快痛快再说。 秦国也待他不薄,这点上,秦始皇要比越王勾践诚信得多,赵国完蛋之后,郭开虽然不是相国了,但秦国封他为上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享受总理级待遇。 不过,这么坏有这么有钱,秦国人放过他,赵国人可未必能容他继续这么潇洒余生。后来郭开在从邯郸搬运金银财宝回咸阳途中,被盗贼杀掉,据说有人喊了一句:“为李将军报仇!” 2. 把自己玩进去的官二代穆提婆

中国通史

基础教育(中文方向)专业 《中国通史》课程(9018)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课。通过讲授原始社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系统知识,培养历史分析能力,提高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需要的中国历史方面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传统和现代的历史分析方法,掌握从原始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和系统知识,学会基本的历史考察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对历史上的各种制度、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述。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或区别 学习本课程应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基础理论知识。本课程的内容应以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人民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汉民族与各民族的相互关系状况、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主要文化艺术成果等为重点。其难点是正确把握整体历史的有机发展,对历史发展中的人和事予以客观评述。本课程是学习中外教育简史、中国小说史以及汉语语言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原始社会 第一章原始群时期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存在的情况,掌握猿人阶段的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的体格特征和生活状况,古人阶段的周口店新洞人的生活状况。 –1–

(二)课程内容 一、猿人阶段 二、古人阶段 (三)考核知识点 1、元谋人 2、蓝田人 3、北京猿人 4、周口店新洞人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新洞人 (2)领会:火在人类进化中的意义,原始人群的婚姻关系。 第二章氏族社会时期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基本情况,深刻理解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发展,熟练掌握神话和传说时代的历史。 (二)课程内容 一、母系氏族社会 二、父系氏族社会 三、神话和传说 (三)考核知识点 1、山顶洞人 2、仰韶文化 3、半坡遗址 4、河姆渡文化 5、大汶口文化 6、良渚文化 7、黄帝、炎帝 8、尧、舜、禹 8、禅让制度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山顶洞人、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黄帝、炎帝、尧、舜、禹、禅让制度。 2、领会: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第二篇奴隶社会 第三章夏商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夏朝的建立、灭亡,商朝的建立、灭亡的基本情况;熟练掌握制度、经济和文化,商朝政治经济制度及经济文化状况。 (二)课程内容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