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论文--伍子胥

合集下载

《伍子胥》:“决断”中的不倦前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

《伍子胥》:“决断”中的不倦前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

《伍子胥》:“决断”中的不倦前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关键词:伍子胥决断自在与自为存在之思摘要:《伍子胥》具有的存在主义色彩可以理解为一种“决断”思想。

作品借助于伍子胥在审美、伦理、宗教等人生状态中的不断“决断”与转换,将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转化为现代生存价值的探求过程,体现出存在之思。

创作于1940年代的小说《伍子胥》是著名诗人冯至的代表作品①,由于艺术价值的“独特、超前、个人性”曾被钱理群先生誉为“不可重复的绝唱”②。

作品具有的存在主义色彩,诠释了存在主义的“决断”观念,表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于生存问题的独特思考。

“决断”是存在主义的重要思想,主要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和意义的自由选择与决定,“本然的自我存在只有通过自由的无条件的决定才能实现”③。

这种带有终极关怀色彩的价值诉求源自于对贬抑人之存在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反动,是一种将人生从“自在状态”提升到“自为状态”的意义历程。

就本文而言,伍子胥的人生游历是在审美、伦理、宗教等“存在状态和意义”中的不断“决断”与转换,但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存在意义固着在其中的某一类形态上,反而审美、伦理、宗教等人生状态不过构成了人生过程中一次次短暂“停留”,“终点”又预示着“起点”。

故此,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最终也就转化为一种关于生存价值的探求过程,体现出存在之思。

小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复仇”的历史事件,是对一个古老复仇主题的现代生发。

小说一开始就描述了伍子胥对边城如同“死蛇一般”生存状况的“焦躁与忍耐”,“三年来无人过问,自己也仿佛失却了重心,无时无刻不在空中飘着……他们有如一团渐渐干松了的泥土”,“焦躁与忍耐在他身内交战”。

显然,此处伍子胥的焦躁来自于对生存状况日渐“沉沦”的“体察”,正如解志熙所言,“‘焦躁’不是一般的情绪骚动,而是生命失重、存在无意义的根本性焦虑。

”④由此,“沉沦”中的“边城”也就成为现代人生“自在状态”的一种表征,有待于通过“决断”来唤醒人生的“自为”意义。

端午传说_忠良伍子胥_450字

端午传说_忠良伍子胥_450字

端午传说_忠良伍子胥_450字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

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

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

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屈原死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仰他、怀念他。

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

屈原的家乡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

中国通史论文--伍子胥

中国通史论文--伍子胥

我心目中的英雄——伍子胥摘要:从小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英雄,看着电视剧里的南慕容北乔峰的侠义心肠,我觉得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但事实呢?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正英雄?他帮助别人灭了自己的祖国,也预言了吴国的灭亡;他又因几番劝谏吴王不可保留越国,结果被奸臣所害。

他会将杀害自己父兄的楚平王鞭尸三百。

然而他也会为了救渡自己的渔夫而放弃攻打郑国。

他有张弓拒捕,桀骜不驯的一面;也有忍辱负重,虽困病交加、中途乞讨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

他有政治眼光,有远见,有头脑,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我看来他却比英雄更胜。

关键字:英雄仇恨智谋忠臣正文:英雄原来是指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无用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

为什么说伍子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呢?首先就品质优秀这一条,就足够引来无数非议。

“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据太史公所言,伍子胥的兄长伍尚更品质优秀,明知此去凶多吉少毅然选择前往,够勇敢够无私令人敬佩,而伍子胥却选择逃走,如果还说他是品质优秀,怎么也说不过去。

然而,谁又能说他的选择错了呢?他逃走是怕死吗?不是。

他只是怕“俱灭,无为也”,他想的是“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难道不对吗?我想尚与员这对兄弟正如司马迁所说“皆贤”,但是尚更符合英雄之说。

而我个人则更倾向于员,因为他有抱负并且有能力实现他的抱负,也许为人所诟病,但我觉得这样做更有现实的意义。

所以,对于伍子胥的行为,我的评价是: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我想伍子胥不能成为英雄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仇恨。

连太史公都说“怨毒之於人甚矣哉!”谁说不是呢,如果不是仇恨的支撑,伍子胥便不会逃走,可以说因为仇恨才会有后来的伍子胥。

论伍子胥的人物形象

论伍子胥的人物形象

论伍子胥的人物形象作者:周军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1期摘要:春秋战国七雄五霸兼并战争不断,人们流离失所,人口流动较大。

而在这一时期里,各国君王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纷纷提出了不同的强国政策,各种人才走上历史舞台。

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大发展,而在其中伍子胥可能不是最耀眼的,但他对历史的发展绝对是当时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而未能善终,这就引起了我对他的思考。

关键词:人物形象;性格;政策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国椒邑人,吴国大夫、军事家。

因为他的封地在申,同时也称申胥。

我们想要了解他的人物形象就不得不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

伍子胥的父亲是伍奢,任楚平王子健的太傅。

但他性情耿直,为人相对比较迂腐不受人喜爱。

且极度看不惯费无忌的行为,不屑与其为伍。

费无忌暗恨伍奢,向楚平王进谗言。

楚平王听信了谗言,先将伍奢扣押在宫中,使人召伍奢儿子前来,为了防止二人不来,让传话人告诉两人: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伍尚为人忠孝,伍子胥告诉就是去了父亲也不会被释放。

尚明知道自己去了也是必死无疑,但他视死如归依然选择去了,他用自己的死来维护忠孝。

而与此同时子胥却选择逃走,如果按照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共同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伍子胥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可是这只是他这个时代背景下忤逆不忠的行为。

然而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谁又能说他是错误的,我们了解历史知道他逃走不是怕死,他只是怕自己无所作为未能替父亲兄长讨回公道。

而且经过后面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他也是一位孝顺的人。

吴越春秋子胥逃亡过程中得道多助,子胥奔跑逃亡的路上,获得了老百姓道义上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

子胥经过宋地时,遇到朋友申包胥,包胥忠与楚国,但还是认为“教子不报,则为无亲友也”,放走了子胥。

子胥由于出逃时匆忙钱财带的少,不得不边逃跑边流浪,当他到达长江边上,江上渔父用自己的小船送他渡江,并且取来麦饭、鲍鱼羹和盎浆招待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渔父为了保守秘密,避免伍子胥被追杀,自沉江中。

读完史记有感伍子胥作文

读完史记有感伍子胥作文

读完史记有感伍子胥作文英文回答:Wu Zixu in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Wu Zixu,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was a loyal and resourceful general who lived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1-476 BC) in China.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unwavering loyalty to the state of Wu and his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 to avenge the death of his father.Born in the state of Chu, Wu Zixu's father, Wu She, was falsely accused of treason and executed. Enraged by his father's unjust death, Wu Zixu fled to the neighboring state of Wu and became a trusted advisor to King Helü. He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Wu's victory over the powerful state of Yue and helped establish the Wu hegemony in the region.Throughout his life, Wu Zixu faced numerous challenges and setbacks, but he never wavered in his loyalty to Wu and his quest for revenge. He was known for his strategic brilliance and his ability to inspire troops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However, he was also known for his hot temper and his willingness to resort to extreme measures to achieve his goals.Despite his successes, Wu Zixu's life ended tragically. After the death of King Helü, his successor Fuchai became suspicious of Wu Zixu's influence and ordered him to commit suicide. Wu Zixu obeyed the king's command but not before delivering a powerful speech that condemned the king'sfolly and predicted the downfall of the Wu state.Wu Zixu's story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one that has been told and retold for centuries. He is a symbol of loyalty,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but he also embodies the tragic consequences of ambition and revenge. His life and legacy continue to inspire and intrigue readers today.中文回答:读史记有感伍子胥。

伍子胥故事研究

伍子胥故事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伍子胥故事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426独创声明Y598630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毛云萋导师签字:『彳J易垆签字日期:2004年年月乃f日签字日期:2004年妒月z缅觏嫡伍子胥故事研究摘要伍子胥作为历史人物,曾是史学界研究对象之一:作为文学形象,也曾有论文涉及。

但学界关于伍子胥故事的演变研究,今仅见按故事构成的情节单元来行文,即把故事分解开来考察,但对故事的整体研究以及故事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如何由历史文本演变为文学文本,历史人物如何一步步被塑造成文学形象的,则未见详尽的论述,至于伍子胥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的美学意义及故事本身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未见涉及的文章。

本文即拟以浅显之笔来做这一补充。

本文首先按照记载有关伍子胥故事的文本形式把故事分为历史文献时期、历史文献向文学文本的过渡时期、文学文本时期三个时期,在各个时期又以时代为序,着重论述故事变化中流露的文本特点。

战国到西汉为历史文献时期,突出历史文献的特点;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为历史文献向文学文本的过渡时期,突出历史到文学的过渡;隋唐到明清为文学文本时期,突出文学文本的特点。

并对各时期故事的变化进行比较解释,从而得出故事演变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普遍规律。

在对故事源流探讨基础上,对文学形象伍子胥进行分析。

依伍子胥的人生经历,其形象可概括为前期孝子复仇形象、后期忠臣悲剧形象,分别总结人物前后期鲜活的形象及其复杂丰富的美学内涵,揭示这~形象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矛盾,借以解释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并日益演变的原因,即中国传统文化观照下的伍予胥故事。

论_吴越春秋_中伍子胥形象塑造[1]

论_吴越春秋_中伍子胥形象塑造[1]

2003 年第3 期中国文学研究No ,3 ,2003(总第70 期) 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General ,No. 70[古代文学研究]论《吴越春秋》中伍子胥形象塑造曹林娣(苏州大学文学院215006)关键词:伍子胥烈丈夫形象摘要: 中的伍子胥形象塑造,具有空前性和原创性:作者将历史上一员练兵战将,通过对史料的踵事《吴越春秋》增华和民间传说的融化,运用旁见侧出、对比烘染等多侧面的描写手法,塑造成一位文武双全、忠孝节烈集于一身的神化英雄,成为后世伍子胥艺术形象的范本和演义类小说军师形象之祖形。

Key words :Wu Zixu A upright man figureAbstract :Figure of Wu Zixu in“Wu Yue Spring and Autumn”multiple ways ofis unique and original :the author figures an apotheosizedhero by depiction1He is competent for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service , with fealty and highprincipled1Legends,substantial historical materialsareusedtocontrast,romanceandfoil.Thisfigurebecomesamodelof mili2tary counselor in historical novels of Wu Zixu aftertime1[中图分类号“Wu Yue Spring and Autumn”CAO Lin2di(Soochow University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Suzhou Jiangsu 215006)] 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7535 (2003) 03 -031 -03Figure of Wu Zixu in东汉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赵晔所著《吴越春秋》, 攻守之胜者也。

简介伍子胥人物300字作文五年级

简介伍子胥人物300字作文五年级

简介伍子胥人物300字作文五年级Wu Zixu, a prominent figure in Chinese history, is known for his loyalty, patriotism, and strategic brilliance. 伍子胥,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以其忠诚、爱国和战略才华著称。

Born in the state of Chu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u Zixu served as a minister to King Helü of Wu. 伍子胥出生于春秋时期楚国,在吴国王阖闾的时期担任大臣。

Wu Zixu's most famous act was his revenge against the state of Wu for betraying his father, Wu Yuan. 伍子胥最著名的事迹是为父亲伍员应报复吴国对他的背叛。

Despite facing numerous obstacles and dangers, Wu Zixu never wavered in his determination to see justice done. 尽管面临着数不清的阻碍和危险,伍子胥从未动摇过要让正义得以伸张的决心。

His unwavering loyalty to his father's memory and his commitment to his country's well-being set him apart as a legendary figure inChinese history. 他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对国家福祉的承诺使他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一个传奇的人物。

Wu Zixu's legacy continues to inspire people today to stand up for what they believe in and fight for justice and honor. 伍子胥的遗产仍然激励着今天的人们要为他们所相信的事物而站起来,为正义和荣誉而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子胥—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摘要: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读完《伍子胥列传》我有些混沌了。

爱国?他帮助别人灭了自己的祖国,也预言了吴国的灭亡。

不爱国?他却是因为几番劝谏吴王不可保留越国,被奸臣所害。

宽容?他会将杀害自己父兄的楚平王鞭尸三百。

然而他也会为了救渡自己的渔夫而放弃攻打郑国。

他有张弓拒捕,桀骜不驯的一面;也有忍辱负重,虽困病交加、中途乞讨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他有政治眼光,有远见,有头脑,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我看来却比英雄更胜。

关键字:英雄仇恨智谋忠臣
正文: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武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

为什么说伍子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就首先品质优秀这一条,就足够非议。

“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据太史公所言,伍子胥的兄长伍尚更品质优秀,明知去了是死依然选择前往,够勇敢够无私也令人敬佩,而伍子胥却选择逃走,如果还说他是品质优秀,怎么也说不过去。

然而,谁又能说他的选择错了呢?他逃走是怕死吗?不是。

他只是怕“俱灭,无为也”,他想的是“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难道不对吗?我想尚与员这对兄弟正如司马迁所说“皆贤”,但是尚更符合英雄之说,而我个人则更倾向于员,因为他有抱负并且有能力实现他的抱负,也许为人所诟病,但我觉得这样做更有现实的意义。

所以,对于伍子胥,我的评价是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我想伍子胥不能成为英雄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仇恨。

连太史公都如是说“怨毒之於人甚矣哉!”谁说不是呢,如果不是仇恨的支撑,伍子胥便不会逃走,可以说因为仇恨才会有后来的伍子胥。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很短的一句话,却给我们勾勒出了报仇心切忍辱负重的伍子胥的形象。

我们不难想象伍子胥乞食之时的心理活动,是父兄被弑的恨才能支撑染疾的他即使止于中道乞食为生,也要活下去为他们报仇。

后来他见到吴王僚后建议他破楚,吴王阖闾夺位后他帮助其攻打楚国,到最后成功破楚之后得知楚平王已死,“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都可说明他的仇恨之心有多么强烈。

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的能力,仇恨使他坚毅,历经艰苦,他完成了当初逃走前对
其兄的承诺,他报了仇,尽管鞭尸之行骇人,也绝非英雄之人所做之事,我却为他的毅力和能力折服。

司马迁都对他赞叹不已,说道“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若说仇恨之心使他不能成为众人认可的英雄,那么在他帮助阖闾治理国家知识所体现出来的智谋却是实实在在的让我觉得他比一般的英雄更胜。

“昭公三十年:阖闾即公子光即位,伍子胥提出了一套疲楚之策。

次年,吴师在“侵潜”、“围弦”的战役中,用其计,果使楚军疲于奔命。

”①伍子胥的疲楚之策使楚军疲于奔命,不是正说明了他的计谋之厉害么?而且写《孙子兵法》的孙武就是伍子胥推荐给的吴王阖闾的,二人携手帮助阖闾将吴国推上了巅峰。

这也是伍子胥能力的最有力证明。

《伍子胥列传》中有这样一段“九年,吴王阖庐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

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

”阖庐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

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

子常败走,奔郑。

於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

己卯,楚昭王出奔。

庚辰,吴王入郢。

”这段对于阖闾的提问,太史公并未像之前一句“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

”乃归。

”只是说孙武的回答,这里用的是二子对曰,这就说明此乃二人共同的想法,也就可以看出伍子胥和孙武之间有种很好的默契,这要建立在相同或相近的智力水平和洞察力之上。

说道孙武,他的智谋是众所周知,《孙子兵法》的地位也千百年来是不能撼动的,伍子胥的智谋也由此可见一斑。

“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

②”“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史记中的这一句也是充分肯定了伍子胥和孙武的智谋。

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这是怎样的功绩啊,难道不是比英雄更胜么!
到这里,似乎是整个列传的转折点,孙武的隐退,阖闾的去世,夫差的登位,使这篇列传进入了另一个故事,著名的吴越之战。

也由此使伍子胥的形象产生了变化,他的角色转变成了一位忠臣,有智有谋有远见,然而他却依然不是英雄,因为英雄是另一边的越王勾践,谋士范蠡,却始终不是他。

然而我却更加敬佩起他来。

早在勾践求和之时,伍子胥就说“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不可许越成”③这使我震惊与他的洞察力和远见。

在我第一次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的时候,我钦佩勾践的毅力,我心疼西子的牺牲,敬佩范蠡的智谋,却不知道,在那个昏庸的夫差身边有这样一个老臣,他可以洞察勾践的品质,讨厌红颜祸水的西施,他能让范蠡这个越国第一谋士
不惜用美人计来对付他,不也是从侧面说明伍子胥是个很厉害的对手么?范蠡和伍子胥之间的较量还有一次: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於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於吴。

吴王将与之,伍子胥进谏曰:“不可与也!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道易人通,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丧越,越必丧吴。

若燕秦齐晋,山处陆居,岂能逾五湖九江越十七厄以有吴哉?故曰非吴丧越,越必丧吴。

今将输之粟,与之食,是长吾雠而养吾仇也。

财匮而民恐,悔无及也。

④由此事件可看出范蠡的智谋,不愧为越国第一谋士,而伍子胥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更是令人仰视,让我钦佩不已。

然而伍子胥的谏言并没有被夫差所采纳,这就导致了这场较量的最终是范蠡的胜利。

吴王夫差要攻齐,伍子胥谏曰:“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⑤”,而夫差坚持攻齐并取得了胜利,四年后再要攻齐之时,更是不听伍子胥的劝诫,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诛了伍子胥,落入了勾践的圈套,亡了吴国。

伍子胥死前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让我敬仰之情更甚,他还是那个伍子胥,那个因为楚平王弑杀了他的父兄就投奔吴国并带领吴军破了楚国的伍子胥,那个对楚平王鞭尸三百一报父仇的伍子胥,那个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预见性的伍子胥。

是的,他预言了吴国的灭亡,他恨到剜了眼珠来看到吴国的灭亡。

所以,他注定成不了英雄,即使他有堪比孙武范蠡的智谋,依旧成不了万世敬仰的大英雄。

然而我却深深的为之折服,怪不得太史公对他赞叹不已。

他的大爱大恨,他的有勇有谋,在我的眼里有比之英雄更多不同的魄力和魅力。

伍子胥,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参考文献:①出自《左传》
②出自《孝行览·首时》
③出自《国语·吴语》
④出自《孝行览·长攻》
⑤出自《国语·吴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