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与美国争夺国际话语权
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四个要点

中国外交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

中国外交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作者:王义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9期【作者简介】王义桅,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IIPA)执行院长,中欧学术连线(CEAN)主任。
研究方向:欧洲一体化与中欧关系、美国对外战略与中美关系、中国外交战略等。
主要著作:《超越均势:全球治理与大国合作》、《被神话的美国》等。
摘要针对中国国际话语权形成的五千年未有之情势、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五十年未有之困境,实现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复兴、实现中西方的大和解、实现国内外社会的大包容,是中国国际话语权形成之道。
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观,以可持续发展视野,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及其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和“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突破口。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包容性崛起近年来,西方不断抱怨中国“习惯说不想要什么,而不是说想要什么”。
国内民众也在抱怨中国外交太软,这与国际上抱怨中国外交太强硬,形成鲜明对照。
这表明,中国已经到了向国内外社会说清楚“中国如何使用崛起了的力量”“中国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时候了。
如何说清楚、说好“中国想要什么”,关键是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亟待向国际话语体系升级。
正确理解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国际话语权很重要,毋庸置疑;中国遭遇话语权困境,乃不争事实。
我们对中国国际话语权不满意,主要是因为跟我国国力不匹配,也跟14亿人口数量不匹配。
然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不宜上纲上线,确立以下三个观念至关重要:其一,做对了才有话语权。
话语权与国力不同步,甚至存在不匹配现象。
中国话语权增大了,绝非国力增强之后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我们做对了。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欧洲人说“看来中国模式行”。
学习、研究、借鉴中国模式成为国际潮流。
中国在国际上主张自主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尊重不同国家制度选择,就更有感召力了。
驻外媒体如何争取国际新闻话语权

生反感 , 进而采取 回避态度。 在与同行交流中得知不少断 际团队在整个运作 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半岛美 国台和今
( 下接第1 8 页)
颜 点
N T E R N A T [ 0 N A L C 0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怀疑。
我们一些新 闻机构 目 前都在 当地招聘人员, 有些人员
报千篇一律 , 使读者对 中国媒体 的独 立性和信誉度产生 来 自欧美主流媒体 。 这些有经验 的同行为我们带来 国外
主流媒体的职业规范和高水准, 对我们尽快提高质量, 培 但我们在这方面还只是迈出第一步, 我们应该让 国
却被迫放弃。 这不仅可惜, 同时让同行及西方社会对我们 产生很多误解 。
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第一, 解放思想。
从 第一 天 到美 国工作 , 我 就 深刻 感 到 : 我们 从 上到 下 将 自己手 脚束 缚起 来 , 就 会 首先被 我们 自己打 败 。 所 谓 解 放 思 想 就 是 按 国际 惯 例 办事 , 也就是按新 闻
试想, 一个不把读者 和观众满意放在首位 的媒体如何能
也都 以和政 府保持距离甚至 以站在对立面为荣 。 即使那 赢得 这些 人群 。 颠 倒领 导 ( 1 e a d e r s ) 和读者( r e a d e r s ) 的 关 些接受政 府资金资助的媒体也努力淡化 这种关 系, 特别 系, 可以说是中国媒体面对国际对手的一个致命弱点。 是政府对其的影响。 在西方, 你和政府关系越密切, 你的 这种领导导向使不少媒体在海外更多注重形式和短 公众信誉度一般就 越低 。 所谓官方新 闻机构或者党报在 期的热闹, 而不是实效, 特别是长远 的效果。
_中国怎样赢得国际话语权

中国怎样赢得国际话语权—读《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得主动》话语权,乃是一国发出声音对世界的影响能力,无疑,在当今的世界中,美国是话语权的最大拥有者,甚而可以说是话语霸权。
它所发出的每一个声音,世界上都有许多双耳朵在认真倾听着,揣摩着。
这种倾听的力量,在和平的年代,在日常的事务中,已经超越了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的相对间接影响,而形成日常影响力的最大构成者。
当然,这种软性的影响力之源还是得基于军事.政治.经济.历史等综合国力因素。
而就话语权本身,最大.最直接的促成者则是媒体。
话语权之兴起,兴盛缘至美国,那么我们就以美国为例来察看它的兴盛史,获知中国赢得话语权的灵感。
话语权,追究乃是政治的发言力,执行力。
这种发言力的表达则是通过媒体。
由最早的报刊,书刊到现在的电视,网络,它通过媒体的传播达到扩展范围,扩大受众。
而传播知识构成影响能力的一层因素,更深层次的力量因素则有二:媒体的公信力和政治的权威性。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话语权的力量之因。
而美国如今话语霸权的形成,则是三者逐步扩大,形成的共同影响力。
而这也并不是说这三者是独立完成其发展的,恰恰相反,它们——媒体和政治正如一对亲兄弟,是有打有闹,有分有合的一路走来的。
没有它们的打闹,完不成其各自的壮大.成长;没有它们的和解,更形不成话语权这个可怕的利器。
从美国的建国之初起,民主.自由观念便被高高树立,言论自由则被认为在履行民主职能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美国奠基之人的华盛顿.杰斐逊,在位总统时遭受媒体的恶意诽谤,被迫接受不同程度的攻讦和谩骂,却从未利用其信誉和地位对报刊进行打压。
虽然说政治此时并未从媒体获得正面的话语力量,单媒体却从兴起之时便生起敢于与政治叫板的力量,获得独立,批判的能力。
这一阶段,媒体为其媒体,政治为其政治。
而自罗斯福总统开先,媒体与政治开始打起交道。
总统借媒体打造形象,宣传政策,他的“炉边谈话”.“白宫咖啡”,在特殊的时刻以民众信心,又极好的宣传了施政政策。
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经验、挑战与对策

国梦… ‘ 新安全观” 等一系列新思想在国际社会 引起了
巨大反 响 。
个 国家要想成功确立国际话语权需要完成三个方
面的工作。 第一, 能够 明确 、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观点 和态度。 也就是解决 “ 能够说” 的问题。 第二, 动员各种资
源, 建 立各种 渠 道 来最 大 限 度 地 吸引听 众 , 并且 用世 界 多 数 国 家都 能 理 解 的方 式 进 行 表 达 , 同时 建 立 自己言 辞 的 信任 度。 也就是解 决 “ 有人 听 ” 的 问题 。 第三, 通 过 意 见 表 达 和提 供理 念 来 影 响甚 至 主 导 国 际规 则 的制 定 , 也 就 献能力, 主要体 现 为提 出并 推广 自己新思 想和新 观念 的能
2 0 1 4 1 2 对 外 传 播【 4 7
理 论 台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梦” , 其背后都有学术团队的扎实研 究作为支撑。
语对 中美 关系进 行实质 性 的管理 , 还 无 法通 过 “ 新型 大 国
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

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在逐步增强。
要想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路径。
一、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首先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在面对国际事务时,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变革和完善,以此来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中国还应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加稳固的国际关系网络,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具影响力。
二、提高国际影响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离不开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中国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树立一个和平、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和认可。
中国还可以加大对外援助力度,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发展水平,进一步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
三、加强创新能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技术、科学、经济等领域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从而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争夺更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撑。
四、积极倡导多边主义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需要积极倡导多边主义。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中国应积极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国际事务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更加凸显。
五、发展软实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还需要发展自身的软实力。
中国需要加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广中国语言、文化,提升国家形象。
中国还应加强国际传媒合作,提高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扩大国际话语权的渠道和范围。
中国可以加强国际宣传,借助国际媒体平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中国,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中国外交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

中国外交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2012年10月19日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作者:王义桅(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IIPA)执行院长)近年来,西方不断抱怨中国“习惯说不想要什么,而不是说想要什么”。
国内民众也在抱怨中国外交太软,这与国际上抱怨中国外交太强硬,形成鲜明对照。
这表明,中国已经到了向国内外社会说清楚“中国如何使用崛起了的力量”、“中国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时候了。
如何说清楚、说好“中国想要什么”,关键是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亟待向国际话语体系升级。
正确理解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国际话语权很重要,毋庸置疑;中国遭遇话语权困境,乃不争事实。
我们对中国国际话语权不满意,主要是因为跟我国国力不匹配,也跟14亿人口数量不匹配。
然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不宜上纲上线,确立以下三个观念至关重要:其一,做对了才有话语权。
话语权与国力不同步,甚至存在不匹配现象。
中国话语权增大了,绝非国力增强之后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我们做对了。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欧洲人说“看来中国模式行”。
学习、研究、借鉴中国模式成为国际潮流。
中国在国际上主张自主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尊重不同国家制度选择,就更有感召力了。
其二,可持续性是检验话语权生命力的标尺。
话语权犹如银行诚信,须不断积攒。
故国内外政策要自圆其说,行为要一以贯之,体现权力的话语要简单易懂,深入人心。
法国大革命以其自由、平等、博爱理念,概括了欧洲文艺复兴政治成果,以致于今天欧洲多数国家(包括俄罗斯)都是三色国旗。
美国的国际话语权,一言以蔽之,重要的也是三个词:自由、民主、人权,靠的是去国家特色、去功利性、去时效性。
中国外交主张如何做到始终如一、自圆其说,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国际角色,持续讲好“中国故事”,是非常现实的考验。
其三,普遍利他性是检验话语权合法性的核心。
话语权的威力是利他行为而非自我定位。
美国的话语权与其巧妙的“去美国化”不无关联。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国际话语权的细分国际话语权的博弈是永恒的,也是多样化的.。
尽管主流国际话语的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但要认识到国际话语的来源、内容和表达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这实际上为中国改变话语权劣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关于国际话语权讨论陷入一个严重的误区,即对国际话语权认识颇为笼统,认为中国在话语规则和话语定义方面,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而西方则处于绝对的优势,进而自怨自艾.。
殊不知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只要我们正视不足,认真总结、深入研究,找到适合自己突破和成长的正确方法,中国就一定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中的不利局面,获得与自身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单一的话语权体系.。
实际上,根据国际话语权的来源和基础,我们可以把话语权划分为以下五大类.。
一是基于权力和规则的话语权.。
此类话语权特指那些来自权力和规则的话语权,包括定义能力和话语规则.。
这是西方占据显著优势的话语权类型.。
当今世界的人权、民主、反恐等政治话语权以及主要的经济规则话语权、主要的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主要的知识产权话语权、主要的证券市场话语权、主要的期货市场话语权、主要的金融机构话语权、主要的货币话语权、主要的信誉评级机构话语权,基本都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掌控.。
二是基于实力和发展的话语权.。
该话语权来自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加.。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增加,必然增加该国在世界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已成为可以对世界经济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地区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
这是中国具有优势的领域,而且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三是基于参与和知识创新的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主权国家在参与广泛国际事务的具体实践中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如何与美国争夺国际“话语霸权”?》丁学良标签:财经《中国如何与美国争夺国际“话语霸权”?》丁学良(应《南方周末》大参考版之邀,在“中国记者节”上的评论)最近几年来,中国学界和传媒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推展中国的声音。
众多国人深感,在当今世界,美国的“话语霸权”相对而言显得太强。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剖析一下为什么美国能够拥有那样的“话语霸权”?进而言之,刻意要在国际社会推展“中国之声”的个人或团体,能否从美国生成和保持其“话语霸权”的过程中,吸取一些启发?笔者希望在这几个问题上,与读者分享一些观察和反思。
换言之,中国要与美国争夺世界的“话语主导权”,该如何入手?虽然美国的“话语霸权”这个概念经常出现在中文的讨论中,但我更愿意用“话语主导权”这个中性的提法。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主导权,基本上不是通过“霸道”——即用强制性的力量或暴力威胁——的方式实施的。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要获得话语主导权,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辩论的、传播的方式,通过观念和言语的软的影响力,而不是通过强制力或暴力威胁来实现。
形形色色的观念和论点使美国在国际辩论中从不缺席美国的话语主导权建立在本国肥厚的观念土壤里,我们很难在大问题上听到一个“统一的”美国声音。
可以说,如果美国自始至终只有一种声音,它就不可能形成今天的话语主导力。
中国在推展“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的国际对话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今天的国际社会上,当讨论中国实力的增长对世界次序的含义时,人们使用最多的概念,还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它是现任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任美国副国务卿时提出来的,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提法,它把很多美国人和西方人对中国发展和兴起的担忧、美国的基本国家利益、美国对世界秩序的基本目标取向,串连在一起。
需要提醒的是,在佐利克提出这个观念的同时,在美国有许多“中国威胁论”的声音。
比如,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建议,经由当时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提出,主张美国应该动用一切力量,预防性地阻止地球上任何一个强国的兴起而挑战美国的地位。
这两种观点之间差别巨大。
有一点千万不要忘记,佐利克和沃尔福威茨都是小布什政府的高官。
可见,在中国的兴起及如何应对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美国并不是只有一个声音。
今天,“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这个理念逐渐被中国和其他国家所接受,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国际关系领域里的一个主流政策架构。
不仅是在这个问题上,在美国严肃的媒体上,对重大的国际和国内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是一个常态,美国稍好一点的大学也一定会有训练学生如何作尖锐而理性的辩论的常规资源(这与“愤青”式的骂街天壤之别)。
一个国家的公民,特别是它的知识界,如果在本国没有持续的辩论空间,没有充分的训练和准备,又怎么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国家的人作理性论战?我记得有一位美国历史学教授曾说:在美国的公共辩论中,人们可以发现,在任何一个重大问题上,在任何一个阵营里,都会有哈佛毕业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哈佛大学在美国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哈佛永远不是单一的声音,在每一个重大问题上,哈佛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参与。
在每一个阵营里,站在最前面的都能看到几个哈佛的毕业生,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很多都产自哈佛。
从某种意义上说,哈佛在美国社会所处的地位就是美国在国际社会所处地位的一个缩影。
美国有深厚的土壤,可以产生足够多的不同观念。
在任何一个问题上,美国都有形形色色的观点、解释、论证和展现的方式,可以把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有效地表达出来。
在观点和思想上,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储备,仓库里有形形色色的“货色”。
因此,在任何一个重大的问题上,我们始终能看到有新鲜的观念、吸引人的提法从美国产生。
美国人作为个人或派别自己在不断地打嘴仗,但美国作为一个大群体在任何问题上从不缺席,外界都能听到美国的声音。
“从不缺席”是美国能够获得国际话语主导权的根本原因。
假如美国在所有的国际问题上始终只能够有一个观点、一种主张、一种声音,那么它一定会在一段时间里、在一类议题上“沉默寡言”、从而缺席。
在应对各种新问题时,美国有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美国产生形形色色观念和论点的肥厚土壤,主要不是由美国政府提供,而是由美国的社会提供。
它第一归功于规模宏大、多元化的学术界,主要是大学。
美国的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是世界第一位的,在全世界最好的50所大学中,美国至少拥有有35所。
从思想的创新来讲,美国的能力是当今世界第一。
比如,现在人们广为使用的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都来自美国。
可以说,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提法”的策源地,虽然创造这些观念的不一定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有些是移民。
无论是哪个领域里,当今世界创造性的成果大部分来自美国,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就产生自这些新观念、新提法、新价值,当然还有新技术。
第二,美国还有形形色色的智库,成员是学术度假的大学教授、退休的政府官员,或成功的企业家、律师、媒体工作者。
这些智库有的专为一个产业代言,有的专为一个区域、一个群体(比如艾滋病者)代言,更多的是非党派(不等于无政治立场)、非赢利的,它们的研究领域五花八门。
这样的智库在全美国不少于3000个,它们的财源基本来自于社会,政府只是在少数项目上拨款。
在一定时段里,一些智库的研究成果可能不会被政府采纳,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搞研究。
一旦有突然的情况发生,或国内国际的形势发生变化,前一项政策失败了,马上就会有其他的后备力量、替代对策蜂拥而来。
一批曾经几年坐冷板凳的研究者会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走上前台,这使得美国在很多新的、突发的问题上都有充足的思想和理论准备,这也是美国能够主导国际议题具备的条件之一。
第三,美国还有一些素质高的媒体,其骨干从业人员多数是过五关斩六将、有丰富实战经验的。
他们中的极少数人也有刻意造假的行为,但不会形成系统性的假话体制,因为各媒体之间时时在互相瞄准着竞争对手,出现有意造假的行为,就会被揭穿,没有一个机构能够让所有的媒体都“Shut Up!”(“住嘴!”) 多元化的媒体对于传播美国形形色色的观念、声音和政策建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多元声音让美国整体形象不至于“全军复没”当然,美国所发出的形形色色的声音里,有一部分是美国政府刻意操作的,企图以此来误导国际舆论。
比如在人权问题上,美国政府经常指责其他国家不好,但对美国国家利益或者美国政府某项政策特别相关的几个盟国,美国政府则尽可能的少加指责。
但这只是美国声音中的一部分,而且不是其最主要的一部分。
我们所听到的美国的声音,并不是由某一个系统来组织、操控、发出的。
可以说,美国对国际话语的影响力,主要不是来自美国政府的有组织的操作。
比如,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特别注意吸收当年越战的经验。
越战期间,美国国内反战的呼声越益高涨,关键的原因就是媒体对于美军打死当地老百姓、使用化学武器、美国军人受打击的惨状的大量报道,它们改变了美国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引发一波波的反战运动。
因此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初期,美国军方严格限制媒体,对随军记者的挑选,要参照该媒体和该记者以往的倾向。
但没过多久,通过形形色色公民团体和其他一些媒体的努力,关于战争负面的报道越来越多,来自美国国内对战争政策的批评也越来越多。
这种多元化的声音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即使美国的某一项政策糟糕得不得了,但也只影响到美国一届政府的形象,而对美国整个国家、社会、人民的影响则是有限的。
一个国家长期发出单一的声音,只能使该国在国际上展现一种固定的面孔、单一的形象,这个形象也因此而变得脆弱,易受伤害,多元的声音则使一个国家具有更加多面的、立体的形象。
正是听到了来自美国不同的声音,听到了美国国内种种批评的声音和改进的建议,世界上的很多人因此相信,美国行政部门的某项糟糕的政策搞不长。
比如,美国政府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但美国国内的批评之声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同时,前副总统戈尔还因为在环保领域里的努力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这些不同的声音让人看到了美国政策改变的希望,使世人相信美国政府今后一定会在环保上从善。
国际上有很多人对美国的某一种观念、某一项政策、某一个政治势力、或某一个特殊利益集团非常不满甚至是仇视,但大部分人不会把整个美国“看黑”了,因为外部世界能够看到美国国内还有其他的颜色、其他的价值取向、政策变更的机会多多。
更重要的是,在国际舞台上,要想使你的声音起到主导作用、即你的声音背后的政策取向和价值诉求被他人认同,人们不仅要看你怎么说,更要看你怎么做。
在40年前,美国在国际上受到的最严重的批评之一是它的种族歧视。
在那个时候,如果美国政府在国际社会宣讲所有种族一律平等,有多少人会相信它呢?但现在,美国的国务卿赖斯是黑人,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务卿鲍威尔是黑人,还有今天的新总统奥巴马。
我们只能讲美国社会里还有种族歧视的现象,但是人们今天很难论证,黑人作为一个整体在美国没有政治地位。
一个国家要获得国际话语的主导权,虽然它可以不断地训练自己说话和表达的技巧,但一个国家声音的公信力更来自于它的实际作为。
综上所述,能够支撑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主导权的要素是深层次的, 包括具有丰富创造力的大学,多种价值取向的研究机构,在自由竞争中优而胜之的媒体和从业人员,政策变更改善的制度性的渠道等等。
只有这些,才能促使一个国家具有持续产生新观念和观念表达新方式的肥厚土壤。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多种多样的声音,才能使这个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大论战中从不缺席,才能让其他的国家对它更加看重。
/s/blog_507c871e0100bs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