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词阅读】北宋诗歌:绮靡壮阔藏风骨
2024-2025学年鹤壁市语文高三(上)第一次综合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鹤壁市高三语文(上)第一次综合检测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2024.08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
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
“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
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
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樊)。
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
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
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词(含答案)

专题47 古代诗歌阅读——词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
寻思前事错。
恼杀晨猿夜鹤。
终须是、邓禹【1】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2】。
长歌自深酌。
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3】喷薄。
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
遇合。
事难托。
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
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
【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
【3】芗:同“香”。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
B.“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
C.“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
D.“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
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
C.“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
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
3.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
请结合本词和《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答案】1.C2.B2.辛弃疾之“乐”:①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③不以穷达为怀,不看重仕进。
范仲淹之“忧”:①身处朝堂,心忧百姓;②退居江湖,心忧国事;③同道难觅,知音难寻。
综合测试10 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教师版)

综合测试10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时间:60分钟满分:54分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2024·山东日照·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共2小题,共9分)。
游敬亭山谢朓①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迴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②,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③。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④。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①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由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该诗作于宣城太守任上。
②纡组:系佩官印。
③丹梯:指寻仙访道之路。
④睽:违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诗开头两句写远眺敬亭山,采用简笔勾勒,总写其貌:随后两句采用虚笔,写神仙灵怪安居于此山,—实景—虚境,笔触多变。
B.谢诗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敬亭山蔓藤交错、独鹤鸣叫、饥鼠夜啼等自然景象,烘托了内心的迷茫和痛苦,与“兼得寻幽蹊”蕴含的情感呼应。
C.李诗写众鸟高飞远去,孤云悠闲自在地飘走,暗示诗人观望敬亭山时间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D.谢诗和李诗写法不同:谢诗对敬亭山作了全方位的“逼真”描写,李诗则并未着力于此,而是将景物拟人化,以抒写自己的精神世界。
2.谢诗末句的“无睽”和李诗末句的“只有”都流露了诗人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出理解。
(6分)【答案】1.B2.谢诗:(1)诗人认为自己政治上受排挤,皇恩已薄,前途渺茫,选择畅游山水,寻仙访道于理无亏。
(2)“无睽”也流露出失意的怅惘和一丝怨愤。
李诗:(1)鸟飞尽,云飘走,客观上只有敬亭山陪伴自己:(2)深层看,“只有”委婉道出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无比孤独;(3)“只有”也流露出诗人对山的喜爱及以山为知己而获得的欣慰之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这篇《登幽州台歌·陈⼦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作品简介】 《登幽州台歌》由陈⼦昂创作,被选⼊《唐诗三百⾸》。
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河依旧,⼈物不同”来抒发⾃⼰“⽣不逢⾠”的哀叹。
语⾔奔放,富有感染⼒。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限;第四句写诗⼈孤单悲苦的⼼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
句式长短参错,⾳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泪下。
【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兴。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建。
(2)前:向前看。
(3)古⼈、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的贤明君主。
指:燕昭王(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6)怆然:悲伤的样⼦。
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流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限渺远,我深感⼈⽣短暂,独⾃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 这就是陈⼦昂登《幽洲台歌》的原⽂。
这⾸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昂的重要代表作之⼀。
它的这四句诗从语⾔、⽂字上没什么障碍。
⼤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
天地宇宙茫茫⽆垠,遼阔⽆边,⾃⼰孑然⼀⾝、⽆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这只是字⾯上的意思。
但这⾸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情和丰富的余蕴的。
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第25篇 《短歌行》(原卷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25篇《短歌行》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短歌行》曹操青青子(),()()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鹿鸣,食野之()。
我有()宾,鼓瑟吹()。
明明如月,何时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度(),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南飞。
绕树三(),何枝可依?山不厌高,()不厌深。
周公吐(),天下归心。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山东济宁·三模)曹操《短歌行》中“(),()”两句,以山海为喻,表达了对接纳人才、天下归心的渴望。
2.(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曹操《短歌行》用礼贤下士的诚心吸引人才,而《过秦论》中“(),()”两句写各国诸侯用珍宝土地招揽人才。
3.(2024·浙江绍兴·二模)中华文化在给孩子取名字时有从《诗经》与《楚辞》中选词的传统,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名字就取自《诗经·小雅》中的“(),()”两句,曹操在《短歌行》中也直接引用了这两句。
4.(2024·上海青浦·二模)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写诗人沉思吟咏,表达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5.(2024·陕西·一模)古人创作诗词好仿《诗经》以比的手法叙事抒情,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曾用“(),()”两句比喻贤才的求而不得,以此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
6.(2024·西藏拉萨·二模)三国时期,曹操视野广阔、气魄宏大,曾三下“求贤令”,在《短歌行》中借周公礼遇贤才的典故,表达自己广纳人才,要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的句子是:“(),()。
”7.(2024·甘肃张掖·三模)古人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意即贤才难求。
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来表达自己贤才难求之忧。
2023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考试(新疆哈密市石油高级中学)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
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
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
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上海二中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海二中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①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
吕逸人即吕姓隐士。
②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稀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风”字而去,嘲讽稀喜是“凡鸟”。
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登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吕逸人不染风尘的超俗节操。
B.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作者笔下的吕逸人所居之境,青山妩媚,流水多情,身处自然,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
D.这首诗既有上下句虚实相间,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笔姿灵活,变化多端,颇有情味。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作简要分析。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__________________,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__________________,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__________________,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青海西宁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

青海西宁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考语文押题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养心殿中,道光皇帝屏退了众人,殿内一点斑驳的烛光映照着御笔,留下了细长的影子。
御案一旁,是决定大清未来发展的立储鐍匣。
暮色已至,整个紫禁城里都很静,各个宫门也都下了钥,“小心火烛”喊过了两遍了。
往日这个时候,皇帝早已经歇下了,寝殿外四个八个的有那么几名太监。
唯独今天,这里依然有烛火,却没什么人气。
这几个字是他刚刚在“中正仁和”匾额前“溜达”一百二十四圈决定出来的。
殿门口侍立着伺候他的太监穆水方,他爱管他叫“小方子”。
小方子远远地看不着道光在“立储名单”上到底写了什么,但那毕竟是秘密立储嘛,秘密的东西,是个人都愿意去偷偷瞟一眼。
只见道光深思熟虑后,叹了口气,写了些什么。
小方子只见他的其中一笔是长长的一竖。
小方子心里知道,这太子立的是六爷了。
大家都知道,这未来的储君不是四爷奕詝就是六爷奕诉。
既然其中一笔是“丨”,不是六阿哥又会是谁呢?但小方子心里清楚,他不会像当年和珅那样,在乾隆爷禅位大典前一天晚上,偷偷跑入嘉庆爷的潜邸,告诉他被选为“继承人”的好消息——毕竟,和珅死的太惨了,小方子当年可是听说过的。
道光撂下笔,等着墨迹干透了,才小心翼翼地把密旨卷好,封进了鐍匣内。
招了招手,指了指东面。
小方子会意,知道皇上要把鐍匣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
直到道光皇帝驾崩那一日,小方子都没有说出这个谜底。
随着“上崩”从圆明园传出,传向紫禁城,传向全国,这个谜底也总算是要揭开了。
毕竟是伺候过道光的老人儿了,小方子合计着怎么着也该自己享享清福了,不如这个时候说出皇上——不,这个时候应该叫“先帝”——的接班人,让六阿哥好记着自己侍奉先帝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