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旋覆代赭汤
• 出自《伤寒论》 • 构成:
旋覆花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代 赭石一两(6g) 甘草炙,三两(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痛,按之 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 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 煎服法:水煎服。
理气剂
气虚 补气—四君子汤
•气
气脱
益气固脱—独参汤、生 脉散
补益剂
旳
气陷 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
病 变
•
气机 运营
气逆
肺─咳、喘 胃─呕吐呃逆
降气
失调
气滞
肝─肋、乳房、少腹 脾胃─脘腹
行气
第一节 行气
• 适应病证:合用于气机郁滞证。一般以脾胃气滞 和肝气郁滞为多见,脾胃气滞症见脘腹胀痛,嗳 气泛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等;肝郁气滞症见 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等。
苏叶 理气宽胸,疏通气血
半夏厚朴汤
• 随证加减: 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 胁肋痛者,加川楝子、元胡以疏肝行气止痛; 咽痛者,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 使用注意:气郁化火,阴伤津亏者,不宜使用本 方。
天台乌药散
• 出自《医学发明》 • 构成:
天台乌药 木香 小茴香微炒 青皮汤浸,去白,焙 高良 姜炒,各半两(15g) 槟榔锉,二个(9g) 川楝子十个 (12g) 巴豆七十粒(12g) •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动睾 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 煎服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 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2024年度-《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课件

通过疏通气机、调和脏腑功能,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常见类型与特点
01
02
03
行气剂
具有行气散结、疏肝解郁 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肝气 郁结、胸胁胀满等病证。
降气剂
以降逆止呕、平喘止咳为 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胃 气上逆、肺气上逆等病证 。
补气剂
通过补气养血、益气健脾 等作用,增强机体正气, 提高抗病能力。
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等属肝气郁结者。
12
香附丸类方剂
组成成分
香附、砂仁、陈皮、甘草等。
主要功效
行气止痛,温中和胃。用于治疗气滞寒凝所致的 脘腹胀痛、呕吐酸水等症。
临床应用
常用于治疗胃寒疼痛、消化不良、神经性胃痛等 病症。
13
逍遥散类方剂
组成成分
01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等。
过敏反应
如皮疹、瘙痒等,严重者可能 出现过敏性休克。
其他不良反应
如心悸、胸闷、口干等。
22
防范措施建议
01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及用 药史,避免用药不当。
02
严格控制理气剂的剂量 和疗程,遵循个体化用 药原则。
03
04
加强用药监测,密切观 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23
对特殊人群进行重点监 护,确保用药安全。
5
临床应用范围
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通 过理气剂调和脾胃功能
,缓解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等,通过降气剂 平喘止咳,改善呼吸功
能。
妇科疾病
如痛经、月经不调等, 通过理气剂疏肝解郁, 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一、组成实四(12克)、厚朴四两(12克)、白半升(9克)、桂枝一两(6克)、瓜一枚,(12克)。
二、用法以水五升,先煮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三、歌括1.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蒌合成方;通阳理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
2.瓜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加白酒,胸痛彻背厥疾瘳。
3.瓜蒌薤白半夏汤再加半夏化痰结,功力又更胜一筹。
四、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五、主治胸痹。
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上抢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六、方解本方证是因于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胸中所致。
胸阳不振,津液不能输布,凝聚为痰,痰阻气机,结于胸中,故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背;痰浊中阻,肺失宣降,则见咳唾喘息,短气。
由于胸阳不振,阴寒之气上逆,故有气从胁下上抢心之候。
此时当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为治。
方中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薤白辛温通阳,宽胸散结;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三药相配,通阳散结之力颇强。
再配以瓜萎涤痰散结;厚朴下气除满;则祛痰下气,散结除满之力益彰。
诸药合用,使胸阳振,痰浊除,阴寒消,气机宣畅,则胸痹而气逆上冲诸证可除。
七、附方及方论1.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瓜蒌实一枚(12克)、薤白半升(12克)、白酒七升(适量)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用适量黄酒加水煎服)。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痹。
胸部满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膩,脉沉弦或紧。
2.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瓜菱实一枚(12克)、薤白三两(9克)、半夏半升(12克)、白酒一斗(适量)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用黄酒适量,加水煎服)。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胸痹而痰浊较甚,胸中满痛彻背,不能安卧者。
以上三方,同治胸痹,都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的作用。
但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之力尤大,并能下气祛寒,消痞除满,用以治疗胸痹而痰气互结较甚,胸中痞满,并有逆气从胁下上冲心者;瓜蒌薤白白酒汤专以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为主,用以治疗胸痹而痰浊较轻者;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散结之力较大,用以治疗胸痹而痰浊较盛者。
方剂学-理气剂

与厚、半配
芳香行气,理肺舒肝 顺气宽胸。
与茯配蒸腾津液
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五、应 Nhomakorabea: 1、本方为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主方,以情志抑郁,
咽中如有物阻,胸胁满闷,苔白滑为使用要点。 2、加减:气滞甚加香附;咽喉疼痛加玄参、山豆根。 3、现代医学:癔病、食道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
慢性咽炎、急慢性气管炎属气滞痰阻者。 4、本方多苦温辛燥之品,对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
3、现代医学用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 能症,胃扩张,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胃十二指 肠溃疡。
2、作用:
疏畅气机
行气 降气
疏肝解郁,行脾和中 降肺平喘,降胃止呕
3、适应证:气病的实证 气滞、气逆 证。
二、分类:
1、行气剂 气机郁滞 脾胃气滞、肝气郁滞 胀痛。作用:行气疏肝、理脾和胃。 配伍:疏肝药配 调血药,理脾药配健运药;代表方:越鞠丸、 半夏厚 朴汤。
2、降气剂 气机上逆 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呕吐、呃逆、咳喘。作用:降肺胃气逆。配伍:降肺 药配化痰药,降胃药配补益药;代表方:苏子降气汤、 旋覆代赭汤。
第理十气一剂章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
事项。 2、 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
旋覆代赭汤。
理气剂概述
一、定义: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疏畅气机,调 整脏腑功能,用于治疗气病的方剂,称为理气剂。
1、药物组成: 理气药: 陈皮、枳实、厚朴、木香、川楝子、香附。 降气药:苏子、旋覆花、半夏。
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不宜使用。
病案: 潘某某 61岁 男
10年前感冒咳嗽,经治未愈,逐年加剧, 反复发作,秋冬为甚,尤以年迈,咳喘几无宁 日。今胸闷咳喘气急,痰多色白,夜不成寐, 腰酸怯寒,面目浮肿,舌胖润,苔白腻,脉弦 滑尺弱。
方剂学理气剂-2024鲜版

2024/3/28
1
CATALOGUE
目录
• 理气剂概述 • 疏肝解郁剂 • 和胃降逆剂 • 理气止痛剂 • 其他理气剂
2024/3/28
2
01
理气剂概述
2024/3/8
3
定义与分类
2024/3/28
定义
理气剂是指具有疏通气机、调整脏腑 功能作用,治疗气病的一类方剂。
分类
根据作用不同,理气剂可分为行气剂、 降气剂等。其中,行气剂主要用于气 机郁滞的病证,降气剂则主要用于气 机上逆的病证。
4
功效与主治
功效
理气剂的主要功效包括疏通气机、调 整脏腑功能、消除气滞、气逆等。
主治
理气剂主要用于治疗因气机不畅或气机 上逆所引起的各种病证,如胸胁胀满、 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
2024/3/28
5
常用药物及配伍
2024/3/28
常用药物
理气剂中常用的药物有陈皮、青皮、枳实、厚朴、木香、香附 等,这些药物具有行气、降气、疏肝、和胃等作用。
17
天台乌药散
成分
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 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
功效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2024/3/28
主治
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 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 苔白,脉弦。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温酒 送下。
18
2024/3/28
05
其他理气剂
19
功效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2024/3/28
方剂学理气剂课件

方剂学理气剂课件一、方剂学概述二、理气剂的定义与作用理气剂,顾名思义,是指具有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作用的方剂。
理气剂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气机不畅、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等病证。
根据病证的不同,理气剂可分为行气剂、降气剂、补气剂、温气剂、清热剂等类型。
三、理气剂的制法与特点1.制法理气剂的制法主要有两种:煎剂和丸剂。
煎剂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次服用。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加蜜或水制成丸状,每次服用一定数量。
2.特点(1)药物配伍:理气剂在药物配伍上,注重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实现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2)药效缓和:理气剂药效缓和,适用于慢性病、虚弱病患者。
(3)药力持久:理气剂药力持久,作用范围广泛,可同时治疗多种病证。
四、临床常用理气剂1.行气剂行气剂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病证。
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2.降气剂降气剂具有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等作用,适用于胃气上逆、肝气犯胃等病证。
如半夏厚朴汤、四逆散等。
3.补气剂补气剂具有补益气血、调理气机、强壮身体等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气虚等病证。
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4.温气剂温气剂具有温中散寒、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寒凝气滞、脾胃虚寒等病证。
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5.清热剂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热毒内蕴、气滞血瘀等病证。
如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
五、理气剂的临床应用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选用相应的理气剂进行治疗。
2.灵活加减: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加减,以增强疗效。
3.联合用药:理气剂可与其他类型的方剂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4.注意事项:理气剂不宜过量服用,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六、理气剂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剂,具有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掌握理气剂的制法、特点和临床应用,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一、组成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当归三钱(克)、生地黄三钱(9克)、川芎一钱半(5克)、赤芍二线(6克) 、牛膝三线(9克) 、桔梗一钱半 (5克) 、柴胡一钱 (3克) 、枳壳二钱(6克)、甘草一钱 (3克)。
二、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2.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3.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4.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5.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桃归芎,脂艽附羌与地龙;牛膝红花没药草,通络止痛力量雄。
四、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五、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六、方解本方是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在胸中,气机阻滞,则肝郁不舒,故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
瘀久化热,气郁化火,故内热瞀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上扰清窍,则为头痛;横犯胃府,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甚至饮水即呛。
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之征。
故治当活血化瘀,兼以行气解郁。
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消而肝郁亦解,诸证自愈。
近代以本方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常加减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等证,有一定效果。
中医方剂学课件:理气剂

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 饮食,舌苔白腻,脉沉弦
【组成】 高良姜 香附子
良附丸
《良方集腋》
各等分
良附丸
《良方集腋》
【方解】 高良姜 辛散温通,散寒止痛 香附子 疏肝气,解郁结,止疼痛
两药等分相配,行气疏肝与温中散寒并重
【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 气滞寒凝证
胃脘疼痛,胁肋胀闷,畏寒喜热,以及 妇女痛经等
川楝子十个(15g) 佐使 理气止痛
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 既能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 其苦寒之性
功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橘核丸
《济生方》
【主治】 颓疝 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甚
则阴囊肿大,轻者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 【病机】 寒邪客于肝脉,肝经气血郁滞
【方解】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暖肝煎《景岳全书》
主治
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 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 肉桂一二钱(10g)
第一节 行气
越鞠丸《丹溪心法》
方解 香附10g 君 行气解郁(治气郁)
川芎10g
活血祛瘀(治血瘀)
臣
苍术10g
燥湿运脾(治湿郁)
栀子10g
清热泻火(治火郁)
佐
神曲10g
消食导滞(治食郁)
功用
行气解郁
主治 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
吞酸,饮食不消等。
越鞠丸《丹溪心法》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主治 小肠疝气。小腹引控睾丸而痛,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单元理气剂
(一)概述
1.理气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功用,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气滞一般以脾胃气滞和肝气郁滞为多见,脾胃气滞常见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等症;肝郁气滞常见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等症。
气逆以肺胃气逆为主,肺气上逆主要表现为咳喘,胃气上逆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2.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清气病的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2)临证应注意辨别气滞与气逆,气滞当行气,气逆当降气。
(3)理气药多属芳香辛燥之品,容易伤津耗气,应适可而止,勿使过剂,尤其是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应慎之。
(二)行气剂
越鞠丸(芎术丸)
《丹溪心法》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乃因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致。
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故治宜行气解郁为要,使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
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为君,以治气郁;配伍血中之气药川芎,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
因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品,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枳实薤白桂枝汤
《金匮要略》
【组成】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升桂枝一两瓜蒌一枚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配伍意义】本证因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于胸所致。
治当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方中瓜蒌涤痰散结,开胸通痹,薤白通阳散结,化痰散寒,乃治胸痹之要药,共为君药。
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二者同用,助君药宽胸散结、下气除满、通阳化痰之效,均为臣药。
佐以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诸药配伍,共奏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之功。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配伍意义】本证乃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
治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
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
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
二者配伍,半夏散痰结,厚朴行气结,主治痰气互结之证。
茯苓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符合“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说。
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可以制半夏
毒性。
本病因痰气互结于咽喉,故又以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梅核气自除。
天台乌药散
《圣济总录》
【组成】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各半两槟榔二个川楝子十个巴豆七十粒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经气滞寒凝证。
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配伍意义】本证因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
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少腹,若寒客肝脉,气机阻滞,可见少腹疼痛,痛引睾丸,偏坠肿胀。
治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方中乌药辛温入肝经,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
青皮疏肝行气,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共助君药行气散结、祛寒止痛,倶为臣药。
槟榔下气导滞,能直达下焦而破坚,取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其行气散结之力,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肝经得调,则疝痛、腹痛可愈。
暖肝煎
《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二钱枸杞子三钱小茴香二钱肉桂一钱乌药二钱沉香一钱茯苓二钱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配伍意义】本证因肝肾不足,寒客肝脉,气机郁滞所致。
治宜补肝肾,散寒凝,行气滞。
方中肉桂温肾暖肝,祛寒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理气止痛,合用为君,温肾暖肝散寒。
当归养血补肝,枸杞子补肝益肾,二药均补肝肾不足之本,乌药、沉香辛温散寒,行气止痛,以去阴寒冷痛之标,同为臣药。
佐以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散寒和胃。
综观全方,以温补肝肾治其本,行气逐寒治其标,标本兼顾。
(三)降气剂
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紫苏子半夏各二两半川当归甘草各二两前胡厚朴各一两肉桂一两半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
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配伍意义】本证由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
其病机特点是“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
治以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重,兼顾下元。
方中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厚朴下气宽胸除满,前胡下气祛痰止咳,三药为臣,助苏子降气祛痰平喘。
君臣相配,以治上实。
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补肝润燥,同肉桂配伍以增强温补下虚之效;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
甘草、大枣和中调药,为佐使。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上为主。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炙,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擘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配伍意义】本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
治宜降逆化痰为主,兼以益气补虚。
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嗳,为君。
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为臣,因味苦气寒,故用量是旋覆花的三分之一。
生姜用量独重,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逆气而不伐胃;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
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已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