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_刘欣

合集下载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总结(二篇)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总结(二篇)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下面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活动的目的和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核心是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通过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调整情绪,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活动形式可以是面对面咨询,也可以是线上咨询,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

2.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

可以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宣传学习,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

3.心理健康培训课程:开设心理健康培训课程,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的学习,以及提高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的训练等。

培训形式可以是课堂讲授,也可以是小组讨论和实践练习。

4.心理健康促进活动:组织各类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供大学生放松和释放压力的机会。

可以组织户外运动、音乐欣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来减压和放松心情。

5.心理健康问题答疑活动: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和专家回答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疑问。

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大学生的问题,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解答。

这样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对自己情绪和需求的了解,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管理能力。

同时,这些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支持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团队和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最终,大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减轻学业压力,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实现全面的个人发展。

2024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总结

2024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总结

2024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总结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是心理健康中心的负责人,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情况。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心理健康中心根据大学生们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大家的心理素质和促进心理健康为目标。

下面,我将对2024年的心理健康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

首先,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心理健康讲座。

讲座的主题涵盖了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并邀请了心理专家作为讲师。

这些讲座的内容丰富、实用,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通过这些讲座,同学们对于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其次,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咨询活动。

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我们组织了心理咨询师为同学们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在这些心理咨询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这些咨询活动,同学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增强了自己的心理素质。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些身心放松类的活动。

如瑜伽、冥想、团体拓展、户外徒步等,这些活动帮助同学们放松紧张的情绪,减轻学习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提升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2024年的心理健康活动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渠道宣传,包括悬挂宣传海报、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在学校官方网站刊登活动通知等。

这些宣传方式覆盖了大部分学生群体,提高了活动的知名度和参与度。

此外,我们还利用学校各种社交平台的力量,积极传播心理健康理念,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到心理健康问题。

回顾过去一年的心理健康活动,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活动的组织和推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资源不充足的问题,导致活动举办的规模和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

其次,同学们的参与度不够高,部分同学对于心理健康活动的重要性和知识的认识依然较低。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同时,我们将加强对同学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参与度。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结(2篇)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结(2篇)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结____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结引言心理健康在大学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大学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举步维艰。

本文将对____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____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 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交压力等。

这些压力会导致焦虑、抑郁和失眠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2. 精神疾病患者增多。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大学生中的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疾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3. 自杀率居高不下。

在压力和精神疾病的双重作用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高自杀率不仅使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更多的关注,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二、____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1. 教育体制的压力。

当前,大学教育逐渐趋向竞争导向,学习成绩成为评价标准之一。

面对这样的教育体制,大学生们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巨大,这会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的恶化。

2. 社会环境的变迁。

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和生活负担。

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3. 自身压力管理能力不足。

一些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无法有效地应对各种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他们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和对困难的不适应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

三、____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1. 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校应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让大学生及时寻求帮助,并提供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 增加学生社交机会。

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友谊和互动,减轻社交压力。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总结范例(2篇)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总结范例(2篇)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总结范例尊敬的领导:我荣幸地向您汇报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总结报告。

本报告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活动背景和目的、活动组织与管理、活动内容与效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活动背景和目的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业和生活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活动组织与管理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一个以活动负责人为核心的工作组。

工作组负责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场地和时间、组织活动参与者,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此外,我们还和心理咨询中心合作,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培训和辅导。

三、活动内容与效果在2024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包括心理讲座、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

在心理讲座中,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来给大学生们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分享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

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问题,从而更好地寻求帮助和解决困扰。

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和私密的倾诉平台。

经过活动的开展,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并获得了更好的心理健康。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活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其次,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活动的覆盖范围和规模有所局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计划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活动的认知和参与度;同时,我们还将尝试与更多的学生组织和社团合作,扩大活动的覆盖面。

五、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求和期待。

其次,我们将加强与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合作,丰富活动的主题和形式。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基金项目:江苏省心理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网络道德与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苏心规划07-012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调查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1-4]。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经历了由认知到重视再到加强的过程。

一、心理特点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年轻一代,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

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补丁的心理反应[5]。

近年来,我国高校发生了多起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

例如,2008年的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2010年的四川大学曾世杰”因丑杀人案”,近期又发生了复旦大学”投毒案”,南航金城学院的”口角杀人案”,这些事件再一次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推到风口浪尖上,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就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求职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爆炸性地增加,使得人们必须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态度情感复杂善变,大学生对社会心理十分敏感,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普遍不太成熟,对于外界环境的承受能力也较差,因此如何使得大学生们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避免或消除由种种压力造成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以积极的心态来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家长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个性的催化剂,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此外,家庭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_刘欣

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_刘欣

·述评·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徐州医学院 (221002) 刘 欣 徐海波 本文总结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发表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特点: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具有专业性、时代性和跨文化性。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成果,查阅了该领域国内有权威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各期,共90期[1987,1(1)———2001,15(6)],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章共125篇,其中关于大学生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有关的文章有45篇,占36%。

从表1可见,该杂志发表的大学生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数量和比例具有专业性、时代性和跨文化性。

表1 大学生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数量和百分比不同群体按学校类别分按学生类型分按民族分医学师范军校新生贫困生运动员研究生少数民族国外比较论文数1763442171小计26118百分比57.78%24.44%17.78%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呈上升趋势,以使用量表测评心理健康状况为主,相关因素研究得到重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实践应用性研究、干预性研究正开始探索,心理—生理相关研究开始探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来说是个好的开端。

1987—1991年主要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为主,1992年—1996年心理工作者开始有关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研究,1997—2001年干预性研究开始得到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重视,但总的说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始终占很大比例。

有关的心理健康状况或行为问题的调查和对比研究,绝大多数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次是《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人格个性测量表(MMP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人格诊断问卷PDQ-R》、《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Y)版》、《防御机制问卷(DS Q)》、《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相关因素研究量表使用较多的是《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 MBU)》、《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样本(2篇)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样本(2篇)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样本____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____年的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并在此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验。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

下面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我只关注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个人的人际关系、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

其次,我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常常因为情绪波动而影响到我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但是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了解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并学会了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比如,我学会了通过深呼吸、积极思考和放松技巧来缓解负面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这对我提高学习效率和调整情绪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另外,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在大学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常常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了很多问题和矛盾。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学会了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学会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等。

这些技巧对我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非常有帮助。

最后,我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

在大学生活中,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等。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学会了一些增加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的方法。

比如,我学会了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会从困难中寻找机会和成长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总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

本报告总结了调查结果,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调查方法和对象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共有500名学生参与了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心理问题的自我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生活压力等方面内容。

二、调查结果概述1. 大部分大学生心理状况一般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自我评估,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持一般评价,占比高达70%。

只有约15%的学生自认为心理状况优秀,而约15%的学生则评价较差。

2. 学习压力是主要问题在调查中,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压力是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占比超过60%。

其他问题如人际关系、情感困扰等也较为突出。

3. 心理咨询需求不足虽然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在面对问题时,只有约20%的学生选择寻求心理咨询服务。

其他学生往往选择了与朋友交流或者自我调节。

三、问题分析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够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业上,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建议设立心理教育课程,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相关活动。

2. 缺乏心理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还不够完善,缺乏专业人员支持。

学校应当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服务。

3. 家庭和社会环境压力除学业压力外,许多学生还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家长和社会应当提供更多理解和支持,减轻学生的压力。

四、建议与措施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应对能力。

每学期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

2. 增加心理辅导资源学校应当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资源。

建议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方便学生随时寻求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评·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徐州医学院 (221002) 刘 欣 徐海波 本文总结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发表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特点: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具有专业性、时代性和跨文化性。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成果,查阅了该领域国内有权威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各期,共90期[1987,1(1)———2001,15(6)],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章共125篇,其中关于大学生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有关的文章有45篇,占36%。

从表1可见,该杂志发表的大学生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数量和比例具有专业性、时代性和跨文化性。

表1 大学生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数量和百分比不同群体按学校类别分按学生类型分按民族分医学师范军校新生贫困生运动员研究生少数民族国外比较论文数1763442171小计26118百分比57.78%24.44%17.78%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呈上升趋势,以使用量表测评心理健康状况为主,相关因素研究得到重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实践应用性研究、干预性研究正开始探索,心理—生理相关研究开始探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来说是个好的开端。

1987—1991年主要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为主,1992年—1996年心理工作者开始有关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研究,1997—2001年干预性研究开始得到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重视,但总的说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始终占很大比例。

有关的心理健康状况或行为问题的调查和对比研究,绝大多数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次是《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人格个性测量表(MMP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人格诊断问卷PDQ-R》、《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Y)版》、《防御机制问卷(DS Q)》、《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相关因素研究量表使用较多的是《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 MBU)》、《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原因分析和对策的研究:这类文章多用心理测量统计得出结论,再分析原因,指出对策。

从这三类院校心理健康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专业的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从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军校大学生同其他文、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发现医学生、师范生、军校生的心理健康尤其值得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重视。

朱心怡等(2001)[1],连续13年对医学新生进行人格测试和趋势分析,得出医学新生人格特征年代变化特征显著,研究报告显示医学生神经或精神的患病率达20%,同时反应个体神经质倾向逐年上升;医学院校研究还涉及到学生所学专业的安心状况、学习动机、认知及考试、教学改革对学生产生的心理、生理上影响等研究。

白克镇等(2001)[2]调查结果表明睡眠障碍在医学生中占一定比例。

师范院校是培养师资的重要场所,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今后的教育事业,刘芳(1999)[3]关于心理卫生教育对师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比较研究表明系统的心理卫生教育运用心理学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分析了人际关系困难、失眠、挫折等问题产生的心理原因,教会了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问题及如何在困难面前做出选择、有效调节自我状态的原则和方法,在学生走向成熟中起着显著积极的作用。

军校学生生活条件艰苦、精神生活单调,时间紧迫感强,使学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导致心理紧张焦虑,罗正学等(2000)[4]初步研究军校大学生书法训练的情绪效应,证明采取毛笔书法训练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注意力集中状态,对于改善近期不良情绪有较好效果,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改善情绪状况的心理训练方法。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跨文化和跨国研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入关也开始深入研究。

一些学者就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差异。

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地区青海、内蒙、西藏、维吾尔族、回族。

张军(2001)[5]对高海拔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学生在个性方面表现出自我封闭性强、缺乏交流,这可能与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特点有关,民族文化、社会习俗对性别角色的不同要求可能是造成男女差异的重要原因,随年龄增大,心理逐趋向成熟。

富景春(1998)[6]对内蒙古大学生进行PHI测评,结果分析表明汉族男生较满族男生具有情绪不稳、缺乏信心等个性倾向,满族女生较汉族女生更善于交际、精力充沛、处世乐观,研究表明满族大学生个性更强、更具有特点。

徐秦等(1989)[7]首次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在维吾尔族大学生中测试,研究表明性别吸烟饮酒对某些量表分有一些影响,而来源和父亲文化程度对量表分影响不大,认为主观因素比客观因素更能影响个性。

刘兰香、胡福迎(1995)[8]采用MMPI中国标准对回族、汉族大学生进行测试,并与美国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中国T分消除了中、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偏差,从而使中国正常人的个性在MMPI上得到较真实的反映,结果揭示回族、汉族大学生在个体特征上可能存在差异。

伍业光、唐全胜(2000)[9]探讨壮族与汉族大学生心理特征结果揭示壮、汉两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一致。

这与其它学者报道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结果不同,考虑其区域性、民族性、文化宗教信仰等特点是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

说明不同种族的遗传赋予某种人格组型,人格发展则通过后天教育而成,反映出父母养育方式具有民族性、国民性和地区性。

王欣、A.J.Marsella(1999)[10]比较分析不同种族在异地生活的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结果所有具有中国血缘的被试在父母关系方面的心理调试能力与欧美学生有显著差异,生活在中国的大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与美籍华人、港台学生、中西方混血学生和欧美学生有显著差异。

解亚宁等(1993)[11]针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解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对中央民族学院的44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率相对较低,但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所占比率较高的心理问题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和偏执,这与汉族大学生相似,反映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共性。

在各类生活事件因素中人际关系、学习挫折和生活习惯改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提示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需做具体分析。

3、大学生中新生、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研究随着95年高校并轨以及目前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呈上升趋势。

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既要承受大学学习的压力、又要学会独立应付自己的日常生活,还要规划者自己的未来等多重应激。

赵富才、杨昭宁(1999)[12]对532名高校新生的生活和人际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新生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交往的适应和生活的适应,虽然大部分新生在二到四个月内可以完成对大学生生活的适应,但适应情况的差异性较大,四个月后仍然有9%的学生在生活方面不能很好的适应,近25%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不能很好的适应。

建议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要考虑学生来源、性别、专业类型、报考志愿性质及学生人格差异。

近两年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人们思考研究,王文娟等(2001)[13]对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认为特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特困生差,塑造和培养健康人格可作为当前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张建卫(2000)[14]在特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研究中指出“经济困难”是贯穿大学四年的最大压力源,大二、大三的压力最重,应是特困生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许若兰(2001)[15]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贫困生不仅要承受经济拮据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可能还有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负担,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尊重、信任、积极进取的成长环境,培养贫困生的健康人格、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

此外心理工作者关于研究生群体和大学生运动员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牛雄鹰、张萌(1997)[16]对山东五所高校硕士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研究结果从总体上看要比大学本科生好一些,但三年级研究生面临毕业、就业、考博等问题所困扰,心理问题较严重,提示各高校应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

程汉东等(1996)[17]对大学田径运动员在平时与竞赛期间的心理健康测试表明,竞赛前的心理问题比平时要严重,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和焦虑等症状。

杨昭宁(1993)[18]对大学生运动员与一般大学生进行16PF比较,研究表明运动员更具有高乐观性、高稳定性、高敢为性、高幻想性,女性更突出。

指出体育对心理有保健作用,运动能促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增进个性完善。

从以上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干预性研究也逐年深入,大学生关于性知识、性观念的研究、成瘾物质的使用研究也比较普遍,主要以调查问卷为主。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群体大学生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家庭、社会对不同群体大学生焦虑、抑郁、适应行为落后等行为问题的影响,并在小范围内做了干预试验,取得良好效果,但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军校这三类学校研究成果较多,其他文、理、工、商、农、林等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相当缺乏;(2)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比较多,但中高年级及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比较欠缺;(3)不同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还不普及,国内外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研究也很少;(4)家庭、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开始得到心理工作者的注意,但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还是空白;(5)描述性调查多且零散,对影响因素的探讨较少考虑多变量及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等;(6)研究模式停留在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单一取向上,三者的多维取向比较少;(7)短时间完成的横向研究多,需要长时间的纵向研究和跟踪调查比较少(8)研究结果应用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比较少,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比较欠缺。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已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科研基金、人才资源配置都逐年增长,教育部最近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要在认真总结各地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