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麻疹ppt课件完整版

05
CHAPTER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02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
加强营养,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03
加强麻疹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对麻疹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预防接种;
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和自我防护能力;
03
CHAPTER
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
发热
皮疹
呼吸道症状
眼部症状
麻疹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
如咳嗽、流涕、流泪等。
特征性的皮疹是麻疹的重要表现,通常先出现在耳后、发际,然后迅速蔓延至面部、躯干和四肢。
如结膜充血、畏光等。
从患者鼻咽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出麻疹病毒。
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
免疫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增强剂如干扰素等,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预防继发感染
保持口腔、鼻腔、眼部的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如出现继发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处理并发症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炎、喉炎、脑炎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发生肺炎等并发症,需住院治疗并使用相应抗生素。
麻疹ppt课件完整版
目录
麻疹概述麻疹病毒与免疫学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措施预防策略与措施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CHAPTER
麻疹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定义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用具、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
麻疹

并发症
1.肺炎:最常见,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发 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按病原可分为 病毒性与细菌性。 2.喉炎 3.心肌炎 4.神经系统 ⑴麻疹脑炎 ⑵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远期并 发症。 5.结核病恶化 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 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 好。 2.多核巨细胞检查 3.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测 (2)抗原 检测 4.病毒抗原检测 5.病毒分离
病因学
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黏液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型带病 毒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 3.传染期: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如 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4.传染性:极强
发病机制
飞沫 呼吸道粘膜 血液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
易感者
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儿童\免疫失败的儿童\
青少年 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被消灭的传染病
29
麻疹的新进展
1.麻疹的发病年龄呈两极分化趋势:婴儿麻疹增多主要发生 在8个月初免以前,多为非典型病例,大年龄患者增多。 2.麻疹的发病高峰季节后移至3~5月份。 3.不典型病例增多。 4.二次麻疹发生率在1%左右,其中60%发生在第一次麻疹2年 以内。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 出齐,次日消退
高热3-5天,热退疹 出
猩红热
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 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 扁桃体炎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 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 脱皮
发热1-2天出疹,出 疹时高热
麻 疹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病毒主要借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6个月至5岁小儿最多见。
年幼体弱患者易并发肺炎。
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过去本病每2-3年常有一次大流行,普遍应用我国自制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一)病因和发病麻疹病毒在呼吸道内增殖后,经淋巴结、血液到全身广泛繁殖,引起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
(二)病人表现1.出疹前期: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膜炎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结膜充血(即红眼)、畏光流泪等。
有时出现呕吐或腹泻。
病后2-3天约90%的患者在口腔两侧颊粘膜上可见针头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又叫柯氏斑)。
在日光下易被查见,于出疹后1-2天内即完全消失。
它是麻疹的早期特征,也是麻疹早期诊断的依据。
2.出疹期:起病3-4天后开始出疹,最先见于耳后、额部和发际,逐渐延及面颊、颈及上胸部,3-5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波及四肢,直至手掌、足底。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起初皮疹稀疏分布呈淡红色,逐渐密集融合而呈暗红色,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随着皮疹的出现,体温上升可达40℃以上,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炎症症状加重。
此时易并发肺炎,是麻疹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亦随之减轻,情况好转。
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
皮疹消退处可见糠麸样脱屑和浅褐色斑痕,经l-2周后消失。
无并发症者,通常在10-14天内痊愈。
成人的麻疹中毒症状较小儿为重,体温高,皮疹密集,但并发症少见。
(三)家庭养护良好的护理对病人顺利出疹及防止并发症极为重要。
l.家庭用药(1)高热时可服用少量退热药如扑热息痛等。
可以微温的湿毛巾敷于额部,或用纱布包好葱白,放在35%酒精中煮沸约1-2分钟后,按头面、胸腹、背部、上肢、下肢等五部分的顺序进行擦浴。
在同一部位稍加用力,反复擦浴2-3遍,然后敷以柔软毛巾。
(2)烦躁不安者,酌用少量镇静剂,如安定等。
麻疹诊疗指南

注意口腔和眼部护理
麻疹患者常常会有口腔和眼部的症状,需要注意保持口腔和眼部的 清洁和湿润,以减轻症状。
特殊情况下的治疗选择
严重病例的治疗
对于严重病例,如出现呼吸困难 、抽搐、昏迷等症状时,需要及 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情评估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风险。
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并发 症的发生。
03
麻疹的治疗与护理
一般治疗建议
保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供应
麻疹患者常常会有高热和咳嗽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因此 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摄入,以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
避免使用解热镇痛药
麻疹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病毒可存活于污染的环境或物体表面。
麻疹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
麻疹不仅导致呼吸道和皮肤感染,还 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
接种麻疹疫苗,采取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避免接触病毒源。
02
麻疹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标准与流程
临床症状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的区分
01
02
03
与风疹的鉴别
风疹患者症状较轻,耳后 、枕后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
与猩红热的鉴别
猩红热患者发热、咽痛、 头痛,皮肤弥漫性充血, 上有密集针尖大小皮疹。
与幼儿急疹的鉴别
幼儿急疹患者突起高热, 持续3-5天,症状类似感 冒,退热后全身出现玫瑰 色皮疹。
病情评估与监测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麻疹疫情进行预测和预警;深入研究麻疹病毒的基 因组变异与疾病传播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新型疫苗接种策略和佐剂的使用等。
麻疹课件

4.发病情况
• 发病季节
冬春季节多见
• 发病年龄
6个月~5岁
• 传染源 • 隔离期
患者 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10天
• 检疫期 • 预后 良好
观察21天 终身免疫
5.历史沿革
在古代,麻疹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痧、痘、 惊、疳)之首。
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首先描述麻疹 的临床特征,“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 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 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 也”。
《证治准绳·幼科》“麻疹初起,全类伤风,发 热咳嗽,鼻塞面肿,涕唾稠黏,全是肺经之证”
—历史沿革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将麻疹分为3 期:即“初热期”、“见形期”、“收没 期”,这种分期方法迄今在临床应用。
二、病因病机-逆证
若感邪较重,或是素体正气不足,或者治 疗不当,或者调护失宜,均可导致正虚不能 托邪外泄,邪毒内陷,则可产生逆证。 邪毒闭肺--麻疹时邪内传,灼津成痰,痰热 壅盛,肺气闭郁。 邪毒攻喉--麻疹时邪热盛,夹痰上攻,痰热 壅阻,咽喉不利。 邪陷心肝--麻疹邪毒炽盛,正气不支,邪毒 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
邪陷心肝
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
高热不退 烦躁谵妄 甚则神昏
抽搐
利咽消肿
平肝息风
清咽下痰汤
羚角钩藤汤
①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咳嗽气促,鼻翼煽动, 喉间痰鸣,唇周发绀,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皮疹稠密,疹点紫暗,或疹出未齐,或疹出 骤没,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常见于儿童。
麻疹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和结膜炎。
随后出现 Koplik斑和皮疹,皮疹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 咳嗽、流涕和结膜炎,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会出现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等呼吸道症状。
3.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灰白色小颗粒状斑点,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4. 皮疹,发热3-7天后,患者全身出现红斑,开始于耳后,逐渐向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蔓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麻疹患者在发病后3-5天即可检测出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
2. 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可通过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认诊断。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条,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可做出实验室诊断。
四、麻疹的鉴别诊断。
1.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患者也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但不会出现Koplik斑和皮疹。
2. 荨麻疹,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皮疹,但不会伴随发热、咳嗽和结膜炎等症状。
3. 风疹,风疹患者也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常常在耳后开始,而麻疹的皮疹是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综上所述,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麻疹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麻疹,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麻疹监测培训

液的冻存管中。 (5)病毒运输液有商业成品可用。 注:合格病原学标本的基本要求:出疹后5日内采
集,冷藏运送,-70℃以下保存。
(三)尿标本
1.麻疹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5天内的尿标本20~ 30ml。
2.尿中的脱落上皮细胞含有麻疹病毒,通常应在 24小时内离心。4℃,转速500g(约1500 rpm), 离心5分钟。
3.弃上清,并用2~3ml病毒运输液悬浮沉淀,置 于有外螺旋盖的冻存管中。
4.在离心悬浮沉淀前不要冷冻尿液。 5.尿液应收集在灭菌容器中,48小时内送达,送
达前应在2~8℃保存。 6.如果有风疹CRS患者(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采集
尿液。
50 ML ML
0 标本采集管(尿液、咽拭子)
离 心 管 ( )采 集 尿 液
• 注:合格血标本的基本要求是:出疹后28 日内采集,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 无污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标本采集和运送方法
(二)病原学标本。 • 咽拭子病原学标本的采集方法如下: (1)出疹当日至出疹后5日内采集。 (2)使用的棉拭子和试管等应灭菌。 (3)用无菌棉拭子适度用力在咽喉部擦拭,获得
•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以最快方 式快速报告,城市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 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24小 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病例报告
• 所有符合麻疹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例均需网络直报。 • 完整、规范填报传染病报卡,不许缺项。现住址
、联系电话、发病日期、出疹日期一定要记录准 确,防止病例失访。
清。如果没有离心机,在室温下凝固分离血清, 或冷藏条件下放置,直到血清完全析出。 3.在无菌条件下,将血清移至外螺旋盖带垫圈的 无菌管中,避免吸到红血球。 4.血清标本运送前应在2~8℃保存,如果7日内 不能运送的,应置-2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 冻融。全血标本不能冻结。
麻疹

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4
发病原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4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 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 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 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
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4
根据疫情,接触史、既往史及疫苗接种史,临
床上的发热、卡他症、结合膜炎症、粘膜斑及典型 皮疹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需借助免疫学确诊。
4
鉴别诊断
病名 发热与出疹的关 系
发热3-4天出疹,出 疹时体温升高
发热1-2天出疹
出疹顺序
耳后、前额、 面部、躯干、 四肢,3日出齐
出疹特点及演变
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疹 间肤色正常,手心脚心见 疹,疹后有色素沉着及麦 麸状脱屑
4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
对增多。 (二)血清学抗体检查: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 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升为阳性。疹后3d IgM多呈阳 性,2周时IgM达高峰。但成人麻疹麻疹约7.9%IgM抗
体始终阴性。
4
(三)病原学检查:取前驱期或出疹期病人眼、鼻、
咽分泌物,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或羊 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 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等 (四)查多核巨细胞: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 尿沉渣涂片,用瑞氏染色查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 胞以出疹前2d至出疹后1d阳性率高。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 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4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发症(Complications)
3.神经系统 (1)麻疹脑炎:脑炎的轻重与麻疹轻重无关。 (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少见的远期并 发症,2-17年,初可仅为行为和情绪的改变, 以后出现进行性智能减退,出现共济失调、 视、听障碍、肌阵挛等表现。晚期因昏迷、 强直性瘫痪而死亡。麻疹病毒IgG抗体持续强 阳性。
预 防(Prevention)
4.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易感儿童避免到人 群密集的场所去。患者停留过的房间应通风并 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患者衣物应在阳光下暴晒。 5.加强麻疹的监测管理 对麻疹疑似病例要注意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及时 报告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隔离观察,预防和 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并发症(Complications)
4.结核病恶化 因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 可使体内原有潜伏的结核病灶重趋活动 恶化。 5.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干眼症, 重者出现视力障碍,甚至角膜穿孔、失 明。
实验室检查(Lab studies)
1.血常规 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2.早期快速:多核巨细胞 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 天。 3.特异性抗体检查:IgM抗体检测,敏感性和特 异性均好,出疹早期即可出现阳性。 4.病毒分离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疾病 全身及其他症状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 关系
幼儿 一般情况好,高 红色细小密集斑丘疹,头 急疹 热时可有惊厥, 面部及躯干部多见,四肢 耳后、枕部淋巴 较少,1天出齐,次日开 结亦可肿大,常 始消退 伴有轻度腹泻 猩红 高热,中毒症状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 热 重,咽颊炎,杨 针尖大小丘疹,腋窝、腹 梅舌,环口苍白 股沟等皮肤皱褶易受摩擦 圈,扁桃体炎 部位更密集,可有皮下出 血点形成紫红色线条,即 帕氏线。可在24小时内遍 及全身,持续3-5天退疹, 退疹后伴大片状脱皮
麻疹恢复期色素沉着
二 非典型麻疹---轻型麻疹
易患人群:多见于有部分免疫者
主要临床特点:轻 1)一过性低热,轻度眼、鼻卡他症状,全身 情况良好; 2)可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消失 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无并发症。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和麻疹病毒血清
二 非典型麻疹---重型麻疹
易感人群:主要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继 发严重感染者。 临床表现: 1)黑麻疹 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出血性 皮疹者常伴有出血。部分患者疹出不透、色暗 淡,或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出现循 环衰竭表现。 2)高热、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 3)此型患儿常有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死亡率高。
二 非典型麻疹----异型麻疹
易感人群: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而再次 感染麻疹野病毒株者。 典型症状: 1)持续高热、乏力、肌痛、头痛或伴四肢浮肿 2)皮疹不典型,呈多样性,出疹顺序颠倒 3)易发生肺炎。 诊断:本型少见,临床诊断较困难,麻疹病毒血 清这检查有助诊断。
讲解内容
• • • • • • • • • • 病原 流行病学 发病机理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问题?
• • • • • • 麻疹早期诊断最有意义的临床表现是 A.发热、流涕咳嗽 B.有感冒接触史 C.耳后淋巴结肿大 D.手、足出现红色斑丘疹 E .Koplik
问题?
• • • • • • 风疹与麻疹的主要鉴别点是 A.全身症状轻 B.皮疹为全身性分布 C.呈充血性斑丘疹 D.皮疹一日内出齐 E.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问题?
• 某幼儿园发现一麻疹患儿,为了控制麻疹进一 步蔓延,采取的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暂不接受其他易感儿入托 • B.整个幼儿园中小儿每天口服利巴韦林(三 氮唑核苷) • C.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应隔离检验3周 • D.体弱多病的易感儿应立即肌内注射丙种球 蛋白 • E.体健易感儿接触后2天内应急接种麻疹疫 苗
预 防(Prevention)
1、主动免疫 出生8个月 7岁
2、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血 清球蛋白。被动免疫只能维持3-8周,以后应 采取主动免疫。 3、控制传染源 对麻疹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 告、早隔离、早治疗。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 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对接触麻疹的 易感儿应隔离检疫3周,并给予被动免疫。
合膜炎)眼、鼻卡他症状是本病特点 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非特异症状
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 猩红热样皮疹,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婴儿 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麻疹黏膜斑 (Koplik斑)
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 1-2天出现。 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为 直径约0.5-1.0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 红晕; 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 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逐渐消 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Koplik’s 高热 皮疹:多在发热3-4天后。
出诊顺序:耳后、发际,渐及额、面、 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 与足底。 皮疹特点:初为红色斑丘疹,疹间可见 正常皮肤,不痒。以后部分融合成片,色加深呈 暗红。
高热3-5天, 热退疹出
发热1-2天出 疹,出疹时 高热
咽颊炎
草莓舌
环口苍白圈
Pastia’s lines
The rash is most intense in the axillas and groins and at other pressure sites. Petechias may occur owing to capillary fragility. These deep creased areas do not blanch with pressure, particularly in the antecubital fossae.
Desquamation of the rash in flakes during the recover stage
Desquamation of the rash in flakes during the recover stage
Desquamation of the rash in flakes during the recover stage
多核巨细胞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
一 典型麻疹 潜伏期6-21天(平均10)
(一)、前驱期 (二)、出疹期 (三)、恢复期 3-4天 3-5天 3-5天
二、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 (2) 重型麻疹 (3)异型麻疹
一 典型麻疹---前驱期
发热:多为中度以上,热型不一 呼吸道卡它症状(上呼吸道炎和眼结
麻
疹
目的要求
• 1.掌握麻疹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预防; • 2.熟悉麻疹的病因与实验室检查; • 3.了解麻疹的病原、发病机理与病理。
概述
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 黏膜斑(又称柯氏斑koplik’s spots)、 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 麸样脱屑为特征。 死亡主要是由于肺炎等导致并发症。
喉炎、支气管 肺炎或导致结 核病复燃
病理(Pathology)
• 多核巨细胞(华-佛细胞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是麻疹的病理 特征。
• 嗜酸性包涵体 • 基本病变主要见于皮肤、淋巴组织、呼吸道和 肠道黏膜及结膜。 • 充血、水肿、单核细胞侵润。
多核巨细胞(高倍镜)
主要内容
• • • • • • • • • • 病原 流行病学 发病机理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病原学(Etiology)
麻疹病毒
属副黏病毒科,球形颗粒;
人是唯一宿主。
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 消毒剂均敏感。随飞沫排出的病毒流通的空 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红色斑疹和丘疹、透 明饱满的水疱,2-3天 迅速结痂,呈向心性 分布;在疾病高峰期 可见到斑疹、丘疹、 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发热时或热退 后出疹
水 痘
发热1天后出 疹
治 疗(Treatment)
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 度和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注意皮肤和眼、 鼻、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营养 丰富的食物。 2.对症治疗 高热 烦躁 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 补充维生素A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恢 复。 3.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
并发症(Complications)
(一)肺炎 最常见 (二)心肌炎 (三)神经系统 (1)麻疹脑炎 (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四)结核病恶化 (五)营养不良及维生素A缺乏症
并发症(Complications)
1.肺炎 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原发性:间质性肺炎多不严重; 继发性肺炎:细菌性 病毒性 混合感染 2.心肌炎 心音低钝、心率增快,重者可 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疾 病
肠 道 病 毒
全身及其他症 状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关 系
发热、咽痛、 流涕、结膜炎、 腹泻、全身或 颈、枕后淋巴 结肿大
出疹前1天可出 现前驱症状, 如低热、不适、 厌食等,次日 出现皮疹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 少融合,1-3天消退, 不脱屑,有时可呈紫 癜样或水疱样皮疹
其他: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咳嗽加剧,或烦躁
不安,重者有谵妄、抽搐伴嗜睡。此期肺部可闻 干、湿性啰音。
麻疹皮疹在耳后的分布
(出疹第一天)
麻疹红色斑丘疹(出疹第二天)
麻疹皮疹在 手掌、脚掌 的分布
(出疹第三天)
麻疹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