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浅谈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浅谈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辽阳市三高中付尧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因此,比兴中有比喻的成分,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比喻在诗歌中有明显的标记,有喻词或喻体。而比兴没有。

“似”这个喻词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例如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中,把积雪比成堆积的花,里面有明显的“似”这个比喻词。还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有“似”比喻便很明显了。有的是没有比喻词,但是喻体很明显。例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很明显的,把池塘的水面比成“明镜”。诗歌中有喻体出现也是判定比喻的一个标志。

比兴这种手法却不需要喻体和比喻词,要靠人的理解得出比喻的真实含义。如《卫风·氓》第三章即以传统的比兴开头,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写眼前鲜嫩的桑叶,对斑鸠提出不要贪食的劝告,从而由此引出对女子“无与士耽”的劝告, 并以桑叶的嫩绿润泽暗喻女子早年甜蜜幸福的恋爱时光。而第四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这两句引发对主人公遭弃始末的追述,并以桑葚的枯萎凋零暗喻似水流年带走了曾经的青春,曾经亮丽可人的

容颜;以不再新鲜润泽的桑叶的结局暗喻饱受婚后贫困生活煎熬的女子面临着被无情遗弃的命运。

其次,比喻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而比兴侧重整体意境的表达。

比喻修辞中主要想运用它实现更加形象的效果,所以它更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例如形容人谨慎的态度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春天的生机盎然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形容淡淡的哀愁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描绘山和江““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把无形写成有形,都只是侧重在词语或句子的表达。

而比兴手法则不能断章取义,截取其中之一来理解,它更侧重的是整体的意境。例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咏雁》)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词中的“孤鸿”“幽人”互喻,从全词看,他遭受政治挫折,可谓“寓意高远”。“孤鸿”“幽人”的意象分别来自《易经》中的《渐卦》和《履卦》,运用这两个文化意象,透射出苏轼在遭遇政治极大打击后渴望归隐、得以避祸的心态。用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营造出凄清寂寥的意境。这种意境要结合全词分析,不能分开说。

第三,比喻经常和其他修辞共同使用,但表达效果是在一起的。比兴和其他修辞一起使用,表达效果是分开的。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把愁的绵长比作有白发三千丈那么长,诗句中比喻、通感、夸张同时使用,但表达效果只有

一个,那就是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和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想象和夸张。表达效果只是让音乐变成具体可感。

而比兴如果和其他修辞连用的话,表达效果是“各为其主”。例如《摸鱼儿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阕用了比兴手法,作者用描写春天正一天天离去引出下文国家正渐渐衰微,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无法回避。上片是作者的哀惋、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一句用了拟人修辞,想表达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

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那是拟人修辞在这句诗中的含义,而不是全词以春喻国的含义。所以在共用修辞的表达效果上看,比喻要和其他修辞一起总结含义,而比兴则要分析每个修辞的含义。

在我国的诗词创作中,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其不仅形式富于变化,手法灵活自如, 便于理解记忆,正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才使得很多诗歌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并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韵味。因此这两种手法在古代诗歌鉴赏中都很重要,所以在此列举了两者的细微差别,希望读者在阅读古诗的时候能有所领悟。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付尧

辽阳市三高中

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俗称打比方。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 明喻、暗喻、借喻。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是”、“成”、“如”一类的喻词。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 例一: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xx,尘扑蛾眉xx烟。 xx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xx。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明·钱福)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其它像“婵娟”、“玉笋”、“金莲”均为暗喻。 例二: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xx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xx。 xx在xx,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其余像“西江梦”、“凤”、“乌哺”、“桂枝”等均为暗喻。 例三: 书成医国xx药,道是xx时一座山。

(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例三中的“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 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 (一)单喻式。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 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 其一是较喻。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较喻有的不言超过或不及,让读者思而得之,心领神会,例如: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把李白与金陵友人之间的友谊,用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进行形象化的比较,却不言谁长谁短,让读者去体会。 其二是曲喻。所谓曲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直接相比,其间拐了个弯弯。例如: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李商隐·《日日》) 诗中由心绪到丝绪(弯弯)再到游丝。从而用“游丝百尺长”来比喻“心绪浑无事”的思想境界。 其三是互喻。所谓互喻,是回环往复的连续设喻。使得甲、乙两物缠绕联系互为本、喻体。这种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必须有一点或数点相似,这相似点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是互喻的客观基础。例如:

戴望舒诗赏析

戴望舒诗赏析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浅谈戴望舒后期诗歌风格的嬗变

浅谈戴望舒后期诗歌风格的嬗变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峥嵘岁月。在中国新诗史上,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而在30年代中期蔚然成风的现代派诗歌,以它独特的贡献和作用,在新诗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以“雨巷诗人”饮誉诗坛的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然而对其作品的评价,一向存在分歧,毁誉褒贬,几经沉浮。很长时间以来,文学史家和评论家,大都把他划在现实主义诗歌主流之外。对其作品,艺术评价较高,而对其思想内容,批评和非难颇多。甚至有人认为戴望舒的后期诗歌,在接近人民性上虽有一些亮色,但仍没有摆脱现代派抒写个人情绪的藩篱。这一论断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以建设性的态度和动态的眼光去观照和把握诗人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而不能囿于时代的偏见,以静止的观点,狭隘甚至片面地下结论。 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0年因哮喘病逝世于北平。大致说来,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可以抗日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如果说戴望舒前期诗歌创作是以现代派诗歌风貌为主要标志,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体悟,那么到他创作的后期,大部分诗歌内容,则反映了民族的不幸和苦难,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深广的忧患意识。 诗人生前共出版过四部诗集:《我的记忆》(1929年)、《望舒草》(1933年)、《望舒诗稿》(1934年)、《灾难的岁月》(1948年)。前三部诗集均在抗战前期出版。 给诗人带来盛誉的前期诗作《雨巷》,写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在白色恐怖弥漫中,诗人被迫隐居于上海松江乡下。在黑暗的重压下,诗人寻找不到正确方向,“哀怨又徬徨”,于是写下这首诗。对《雨巷》这首名作,过去不少人仅从诗艺的角度加以欣赏,而认为在思想内容上并无太多可取之处,这是颇可商榷的。象征派诗注重含蓄和暗示,《雨巷》在朦胧的意境中所透露出来的主观的“希望”流贯全诗,形成诗眼。诗一开头就点出“希望”: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渐渐地,那位“丁香姑娘”开始显现,她有丁香般的芬芳;她的眼神凄婉又迷茫,她像梦一样地一飘而过,消失在雨巷深处。梦幻中的姑娘消失了,但诗人最后仍执著地对她怀着期待: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在大革命失败后,心情沮丧而孤寂,精神无所皈依,但他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热情,他把这种感情凝聚成诗行,塑造了与诗人结着同样愁怨的丁香姑娘的形象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人考证,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希望遇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笔者认为这里既有爱情的影子,也有对人生理想的憧憬,

诗歌整理及仿写参考题目

25、世上的孩子有多少(仿写题目《世上的妈妈有多好》)刘上丽 世上的孩子有多少 确切的数字无法知道 假如 世上的孩子一块儿叫 吓得雷公悄悄地溜掉 假如 世上的孩子一块儿笑 群山轰隆一块被震倒 假如 世上的孩子一块儿哭 高山一下子变成海岛 世上的孩子有多少 不用计算你也该知道

就我一个人的时候(仿写题目《等我长大了》)[美国]爱·格林菲尔 就我一个人的时候, 闭起眼睛, 我真快活。 我是双胞胎, 我是小酒窝儿, 我是玩具仓库, 我是动人的歌儿, 我是吱吱叫的松鼠, 我是一面铜锣, 我是树枝就为了红色, …… 反正, 我想是什么,就是什么, 我愿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可是, 一睁开眼睛, 唉!我还是我。

40、谁见过风(仿写题目《谁走进了谁的梦》) [英国]克里斯蒂娜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树叶沙沙作响, 那是风在吹拂。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树向你频频点头, 那是风在吹过。 53、风从我指间穿过(仿写题目《笑声越过我的耳畔》) 金波 我已感受到了风。 我握紧了手掌。 风里有花香。 风里有鸟鸣。 风里有歌声。 我张开了手掌。 *风是自由的精灵。 风从我指间穿过。 的边角余料。

53、妈妈,感谢有您(仿写题目《老师,您辛苦了》)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有一个人最要感谢 有一个人最应感恩 她就是——“妈妈” 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 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面对妈妈深沉的感情 聆听妈妈殷切的心愿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应该学会感激 但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接受这种关爱,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渐渐忘记了感动,忘了说声谢谢。 祖国妈妈(仿写题目《亲爱的学校》) 您是蓝蓝的天空 我们是展翅高飞的小鸟 祖国妈妈 您是广阔的海洋 我们是海中欢快的鱼群 祖国妈妈 您是富饶丰美的草原 我们是幸福顽皮的小羊 啊,祖国 您是慈祥的母亲 儿女们要努力学习 天天向上 从小奋发图强 长大为您添彩增光

1古代诗歌中的比喻

查漏补缺学案1(草稿) 补缺目的1准确识别借代、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比兴。 2有审题意识:区别意象的作用与手法的答题套路 第一环:概念识别借代、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比兴25次周测试题回顾 《杂诗》之四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①,谁为发皓齿?②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①薄:轻视。②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 9 不为世俗所重, 负而无法施展的深沉慨叹。(2分) 查摆问题:1误答为借代为30% 2着眼局部,术语意识不强 1比喻与借代 息夫人不言赋(节选)唐·白敏中 有一人兮甚美,事二夫兮深耻。不咄咄以怨人,常默默而伤已。何窈窕兮若彼,而寂寞兮如此。舌虽在而口不言,身未亡而心已死。殆其丧主失身,去故从新。初为息侯之妇,今为楚国之嫔。标二八之佳丽,冠三千之等伦。 处喧哗而不乱,挺节操以自持。翠羽常低,多值敛眉之日;瓠犀难见,少逢启齿之时。势异丝萝,徒新婚而非偶;华如桃李,虽结子而无言。起居有节,惟闻佩玉之声;应对无时,不吐如兰之气。 文中二段多有比喻请识别: 下列词语为什么成为借代? 一、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二、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三、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四、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五、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六、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七、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2古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比兴 剖析曹植《杂诗》之四 (1)着眼整体: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

浅析戴望舒诗歌

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 ——浅析戴望舒的诗歌情调 【摘要】淡淡的忧伤——似乎总是以一种无形的角色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演绎着。戴望舒诗歌的忧郁之情,有五四以后知识分子觉醒后的忧郁;有个人不幸遭遇的烦恼;有大革命失败之后直面人生的惨淡。戴望舒的诗歌整体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哀愁情调,充满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气息。透过他诗歌中的忧郁情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份字面上的哀愁,更是一份对诗人内心的解读。 【关键字】当时社会,人生经历,忧郁,象征,颓废气息,光明 一人生经历之于忧郁情怀 正如记忆忠实于诗人一样,戴望舒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他的诗歌就是他心灵的自白。而诗人的心灵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息息相关,无法割裂。因此,要探析戴望舒的艺术世界,探析他忧郁情怀的源头,还必须得把握他的人生经历。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在戴望舒的前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学习深造的阶段,然在后期的工作中,屡次被捕,并在狱中受尽各种毒刑拷打,当胜利的曙光终于来临,他却在建国后的第二年病逝了。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投影到他的创作上。诗人曾一度为游离于斗争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而鸣唱,故此时的创作多以爱情为契机,多愁善感。为逃避现实的黑暗与丑恶,诗人曾一度隐居乡下,但尘世的烦恼又使他难以解脱,追求美好而不可得,逃避现实又使诗人走向了更深的抑郁伤感,所以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种种类似深秋晚暮、残叶凋零的意象,无聊寂寞、伤感苦闷的情调充斥在其中。 此外,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西化思潮的影响。书店的倒闭被封、爱情的破灭失望、事业的波折受挫,一件件残酷的事情如一发发炮弹轰击着诗人原本脆弱的心,使他陷入了难以排遣的忧虑痛苦中。而此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兴起,其中的迷离情绪,悲愁感觉,进一步强化了戴望舒的忧愁。 戴望舒诗歌中的多愁善感的情绪吟诵,不仅仅由其自身的悲剧性的生活与心理所铸成,更与当时时代的挤压是无法孤立开来的。时代的风暴往往波及人的思想,在那个遍地忧患的时代,正直善良的诗人难免不染上悲凉之气。作为曾参加过革命的诗人,戴望舒厌恶现实的黑暗,渴望光芒的到来,但又看不到人民的力

诗歌的意象翻译——李清照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Expression of Sense from C-E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 Two Lyrics by Xu Yuanchong 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 学号0654106 学生姓名廖静雯 指导教师刘燕 二〇一〇年三月

Contents Abstract& Key Words (3) 摘要 (3) 1. Introduction (4) Previous Findings and Researches in This Respect (4) Motivations for Present Study (5) 2. Xu Yuanchong and Classical Chinese Lyrics Translation (5) 2.1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Classical Chinese Lyrics (5) 2.2 Xu Yuanchong's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 (6) 3. Sense in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 Two Classical Chinese Lyrics (6)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Li Qingzhao and Her Style (6) 3.2 Expression of Sense i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声声慢 (8) 3.3 Expression of Sense i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渔家傲 (9) 3.4 Comparison of Translations of These Two Chinese Lyrics in Terms of Sense (9) 4.Conclusion (10)

古诗中的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

现代诗歌仿写讲义

现代诗歌仿写讲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语言讲究韵律;适当运用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能写作现代诗。 3、德育目标:提升艺术品位,丰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 三、教学难点:利用意象表情达意。 四、设备教具:多媒体教室,课件。 五、教法设计: 注重启发,调动学生思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其中课件背景音乐贯穿整节课,音量根据需要调节);通过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 六、学法指导: 利用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根据高中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通过感受、思考、归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零星认识上升为系统把握,由知识上升为能力。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同学配乐朗诵自己的诗作《我》(见附录1)。课件播放:背景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展示图片百花盛开的春天、扬帆的小船、小鸟自由飞翔于森林、带露的蓓蕾…… 2、引导:这是*同学写于周记中的一首小诗,同学们听了以后是不是也想拿起笔来抒发自己激情呢?或许你会问:怎么样写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诗。 3、课件播放:课题、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见“知识目标”)。 (二)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的特点: 1、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1)讲话:我们学习诗歌时,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意象就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的结合。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 ①课件播放: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见附录2)引导归纳: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②课件播放: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见附录3)引导归纳:一组或一串意象表现丰富的感情。 (3)练习,启发学生掌握意象的特点及运用: ①如果要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落泊的寂寞的状态、因为某原因放弃写作等,可以选择怎样的意象来表达呢?请将题中左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学生口答然后明确)课件播放:用线将左边的思想感情与右边的意象连接起来: ②讨论然后分组抢答:表现大城市街道的喧嚣,可选用哪些意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红绿灯、嗽叭、车铃、霓虹灯、商店里狂吼的流行歌曲、斑马线上提心吊胆的人群…… ③练笔:选用一个意象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某种社会生活。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点评好中差作品三篇。 (4)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这也是这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同学们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帮“诗”了。 2、语言讲究韵律,增强诗歌的音乐性: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1)启发:要将诗写得更好,还需要掌握其它一些技巧--讲究点韵律(包括节奏和押韵)和特殊的艺术手法。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韵律的一个方面:节奏。 ①播放课件:配乐朗诵徐志摩《沪杭车中》(见附录4)。引导学生欣赏:该诗一顿或两顿的居多,节奏显得急促,很好地表现乘车看到的景物快速多变的特点,表现诗人由此引起的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归纳:诗歌节奏要符合感情节奏。 ②播放课件: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见附录5)。思考:后两行为什么要分行?引导理解:合符上文第每行顿三次的停顿;还可提高抒情速度。归纳:节奏要符合内部停顿。 (3)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的另一个方面:押韵。

简析戴望舒诗歌的语言特色

简析戴望舒诗歌的语言特色 摘要: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坛的首领”是一位富有自觉艺术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不仅记载了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体现着作者自身的现代审美原则与艺术追求。而他的这些原则、追求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呈现的。音乐美、散文美、象征手法和诗歌意向的完美结合,是其诗歌独特的语言特色,正是这些别具美丽的语言特色和诗人独特的审美艺术追求使戴望舒成为我过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的著名代表。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语言特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现代派,是我过现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诗歌流派。它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有戴望舒,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冯至,施蛰存等等。这支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的诗歌流派,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每个作家几乎都受法国象征主义,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影响,都有着相似近乎相同的审美原则和艺术追求。特别是在语言方面,他们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其中,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一、音乐美 戴望舒诗歌语言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的音乐美。音乐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音调上。如《雨巷》,叶圣陶先生曾认为它的出现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首先,全诗气节,每节有六行,且每行长短不一,有五言、七言一行,也有三言一行,五言、七言又有标点断开,使全诗有一种缓慢多停留的特点。其次,韵脚的使用使全诗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第一节的二、三、六、句押“ang”韵,第二节的二、六句也押“ang ”韵,第三节的一、三、六句押韵,第四节的三、六句押韵,第五节的三、五、六句押韵,第六节的三、五、六句押韵,第七节的二、三、六句押韵。像这样押韵的位置变换不定,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错综复杂的体现。再者,排比句的方式造成首句重叠,像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等构成了节奏低缓深沉,反复回响的艺术效果。再加上“抛词法”(即把下句的某个首词抛入上句句尾)的运用更是使全诗语意似断还连,给人以绵延悠长的美感。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最后标点符号的运用,首节末节的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周而复始回环复沓的节奏感。这种内在的音乐性与诗人孤寂迷惘的心境相结合,“创造出迷离恍惚,低回杳渺的氛围,从而谱写出了一曲朦胧而神秘、轻柔而沉思的寻梦曲。”【1】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在其他诗歌中也有具体体现。如《致萤火》,全诗七节,每节行数不同。一句一节,三句一节,四句一节,节奏由急促而舒缓,每节大体押韵,节节韵脚不同,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形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再如《寻梦者》整

浅谈中英文诗词各自的表达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f7357224.html, 浅谈中英文诗词各自的表达特点 作者:廖梦月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11期 摘要:对于中英文诗词的比较一直以来都是很多钻研中英文诗词的专家学者广泛讨论的 问题,文章就中英文诗词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惯用技巧点并结合相关资料来初步谈谈中英文诗词各自的表达特点。 关键词:中文诗歌;表达特点 每一种语言文字都承载着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表达习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概而论地辨析那种语言对于诗词的表达更美显然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其既定的表达特点却有规可循,也是我们研究中英文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中文诗歌语言表达习惯和韵律的对比 研究外国语文学的人肯定发现,不少外国语言表达习惯和动宾结构是跟汉语不同的,有的甚至相反,比如韩国。所以,不同的表达顺序对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评析诗歌的优劣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文诗歌注重内容的整体和谐,即使是个别句式措辞比较奇怪的,也是为了整体情感的一个大和谐埋下伏笔,作者往往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其要表达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描写空间的,往往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描写人文的,往往是从众到寡,由外向内,这种慢慢抽丝剥茧,深化主题的思想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此外,中文诗歌讲究简洁凝练,意犹未尽,感悟性的思维习惯客观上要求汉语语言以意统形,即意合法,语言简洁而灵活,句 式像流水一样,给人诗歌的流畅和优雅之美。 英文诗歌从句式表达上就跟中文有很大差别,可能是受浪漫情怀和个性发展的影响,英文诗歌的表达要较中文直接许多,作者想用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即使是追求言外之意的诗歌,语言也通常是非常与中心表达意象息息相关的,其内容偏于分析原则,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因此,与中文诗歌不同,英美人的空间认知心里感知模式是“先局部到整体”,空间位置排列顺序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其特点是由主到次,由因到果,由小到大等,这种思维模式与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也是可以从无数的英文诗歌文献中捕捉的相关信息。 谈到韵律,其实中英文诗歌都比较注重,自重属英文诗歌更为注重。这也不难解释,诗歌作为一种优美的语言形式得以存在,其节奏和流畅度必定是胜于其他文体的,押韵的语句读起来给人一种顺口的音乐快感,只是中文对押韵的具体界定不算太细,押韵与不押韵或者隔几行押韵都是可以灵动多变的,而英文则不然,作者恨不得句句押韵,字字关联,读中文诗歌,感

《蜡烛》诗歌仿写作文-精选文档

《蜡烛》诗歌仿写作文希望(王子安) 昏暗的天空下 是破损的桥头 破损的桥头边 是凌乱的方场 凌乱的方场上 是孤独的坟墓 孤独的坟墓上 是摇曳的蜡烛 摇曳的蜡烛旁 是祈祷的妇人 在妇人的心底 是不灭的希望 无题(倪旻澍) 如果 没有沾血的刀 没有轰隆的炮 是否 就没有离别的寂寥 没有心痛的烦恼 然而

战火却无情燃烧 泪水与血水相交 那么 我们唯有虔诚祈祷 点燃烛光闪耀 迎接明朝的破晓 来吧(徐一畅,胡钰晗)来吧, 金戈战乱的悲哀 战火纷飞的年代 无论是何等黑暗 都无法成为羁绊 来吧 战车压倒麦田的方向 军民奋起武装抵抗 烛光静静照耀远方 隐隐闪烁胜利希望 来吧 缓缓的殇歌依旧传唱 悠悠飘进战士的梦乡 黑夜来得更汹涌些罢 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

无题(刘显玥) 听, 战场上炮火的隆隆仍在回想。看, 方场中红烛的光芒还在摇晃。即使步履蹒跚, 也能点燃温暖与希望。 即使生命短暂, 也可展现英勇与坚强。 心灵的慰藉, 给人以前进的动力。 前方等待的, 是未来无限的光明。 生前身后(陈恺雯) 战场上 一缕花烛的光 点燃了不懈的力量。 硝烟中, 一抹光明的亮 照明着前进的方向。 无休止的战争 不熄灭的光芒

悲寂的坟墓 控诉着残酷的战场 蹒跚的脚步 踉跄过无尽的希望 请远望 身后 是战场的苍凉 前方 是温暖的故乡 他们说(潘佳欣) 残破的瓦砾 呻吟的伤者 唱响的悲歌 和还在远方的故乡 他们说,四起的硝烟弥漫于方场 他们说,四伏的危机代替了安详 蹒跚的步履 瘦弱的背影 黑色的围巾 和摇曳灿烂的烛光 他们说,有一根蜡烛点燃在苏联士兵的坟上,他们说,南斯拉夫母亲给了我们希望。

春 诗歌仿写教学设计精编版

仿写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按照要求写出一首诗歌, 2、要注意诗的意境,诗的节奏,诗的语言。 3、学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完整地写出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注意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学习诗歌的特点 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诗歌吗?学生举手发言 诗有什么特点?讨论 教师小结:1、每句诗都比较短,和文章比较它有一种跳跃性。2、想象力都和丰富 3、重章叠句,有几段的格式都是一样的,只是变换了几个词语 二、阅读小诗《春的消息》,《春,我悄悄的告诉你》 春的消息(作者:金波)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 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让我们换上春装, 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 飞过树林,飞过山冈, 到处有春天的微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我高兴地捉住它, 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 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 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 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 听它唱歌,和它一起奔跑。 走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 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 是谁搔痒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春,我悄悄地告诉你》 春 我悄悄地告诉你 你的礼物我收到了 那温暖而柔和的春风 春 我悄悄地告诉你 你的信我收到了 那写满了生机的碧绿原野 春 我悄悄地告诉你 你的照片我收到了 那浮现着你的笑脸的鲜花与嫩芽 春 我悄悄地告诉你 你的祝福我收到了 那充满着欢声笑语的童年

三,朗读,品析 这首诗歌是我国著名儿童诗人金波写的,诗人以一颗童心与大自然无拘无束地交流。全诗共六个小节,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浓浓的爱意。今天我朗诵了前三个小节,下面就重点赏析这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仿佛是一个特写镜头:春风、春水、树枝、水鸭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春天的美好跃然纸上。第二小节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作者把自己比成了快乐的小鸟,换上春装,飞过树林,飞上山冈,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寻找春天那种快乐高兴的心情。第三小节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戏春图:从“牵引”一词,能体会到作者发现第一只蝴蝶时高兴又情不自禁的感情。“爱怜地”和“放”这两个词,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捉住蝴蝶的高兴又怕伤害小蝴蝶的心里。这幅戏春图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捉、放飞舞的蝴蝶,是爱怜,是珍惜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仿写。 1,作者真有诗情画意,写出这么灵动的句子,让我们也做一回小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 我是小诗人:风,摇绿了树的枝条,风,—————。 水,漂白了鸭的羽毛,水,—————。 (预设答案:风,吹高了小朋友的风筝;风,吹绿了遍地的小草;风,飘来了花的清香…… 水,染绿了小溪里的水草;水,映出了岸上的桃花……) 说的真好。 2,春天是美丽的,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特色,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说说喜欢他的理由吧! 3,接下来的时候就交给你们了,仿照这两首诗的格式,写一些你喜欢的季节吧 五,修改与评析 六,誊写。

戴望舒的感情经历

戴望舒的感情经历 戴望舒一生有三个女人,施绛年、穆丽娟、杨静。但是在这三段感情经历当中,戴望舒都失败了,他的文学成就有多高,情感失败就有多深。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戴望舒的感情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戴望舒没有学会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差别,这让他命运多舛的一生看见曙光又急剧陨落。诗人卞之琳曾经说:“戴望舒年纪轻轻便悍然离世,旧的社会制度让他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才能发挥最大,眼见着新社会要出现了,戴望舒却走了。”戴望舒的感情经历不也是这个样子么,时机到了人未到,人到了,时机已过。 一场本来就不对等的初恋让戴望舒错误地以为自己的执念就是爱情,爱情是双方相互的,性格不合适就不要强求,他用自杀换来的爱情不是真的,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但是戴望舒的诗人心是无比脆弱的,初恋的感情经历让戴望舒如坠深渊,他遇到穆丽娟的时候,心里何尝不是抱着用新的感情忘记旧的感情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开始就是错的,戴望舒和穆丽娟之间的年纪差异是导致感情失败的很大因素,但是戴望舒没有吸取教训,仍然选择了和杨静在一起。于是戴望舒和施绛年结束了,和穆丽娟结束了,和杨静结束了。 戴望舒是一个性格柔软,多愁善感的人,他对感情的要求是完美,常常沉浸在意淫出来的世界,从他的诗文能够看出他是一个浪漫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人,让三个女人都离他而去,也许正是

因为他对爱执着,才会让戴望舒的感情经历无比坎坷。 戴望舒简介戴望舒,汉族,又叫海山,生于1905,死于1950,卒45岁,生日11月15日。浙江杭州人,名承,又有笔名,信芳,思江等。他是近代诗人,象征主义代表家。 戴望舒是职业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毕业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戴望舒一生发表诗文无数,与鸳鸯蝴蝶派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在刊物上刊登了《债》、《卖艺童子》、《母爱》三篇小说,结实了杜衡、张天翼等意气相投,几人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希望成立一个以文会友的圣地,那就是后来的《兰友》三月刊,这个文学小团体就是“兰社”。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我的记忆》等。戴望舒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化,他入学开始便喜欢阅读古典说部和中外童话故事,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1923年考到了上海大学,主修中文。他的老师是著名文学家田汉,在田汉的教导下参加革命斗争。但是随着战争的来临,上海大学被封之后,他转到了复旦大学学习法语。1927年发表《雨巷》,这一年,他和施蛰存、杜衡、冯雪峰等人创办了《文学工厂》并在1932年担任《现代》杂志编辑一职。 戴望舒曾经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读书。但是由于戴望舒在中法大学学习期间,经常不交作业,不按时上课,年终考试缺席,校方查问之后才知道他跑到了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游行,后来被西班牙警方逮捕移交法国警方,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即被开除学籍,回国之后继续从事杂志月刊编辑。

科研论文: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代表诗情的心,可谓三千宠爱于一身,意蕴十分丰富。它常常作为永恒、孤独、离别和思念的化身,充满高洁、清怨、空灵之美。然而,同是一轮明月照古今,月亮在西方文化中却备受冷落。英语诗歌中咏月的篇章相对要少得多,而月的意象和意境也与中国诗歌相去甚远。相对于中国人望月抒怀,以月寄情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方人似乎更倾向于将月亮看作独立行动的个体----亲密无间的伙伴、情人知己的化身,抑或令人癫狂的魔幻力量。这种种意象主要是受西方神话传说的影响。在西方神话中,月亮女神----狄阿娜常常作为“爱人、情人和知己”的象征;在西方传说中,狼人、巫婆在月圆之夜活动频繁;而在《圣经》的记载中,月亮更是耶稣受难的见证,所有这一切神话传说都给月亮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本文通过分析月亮在英语诗歌中的意象和成因,旨在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月亮在中西方文化中大相径庭的形象,并在追根溯源和相互对比中折射出中西方民族神话传说、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心理的不同。 1.月亮——亲密无间的伙伴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常常作为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宣泄内心悲苦的窗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残月再现了杜甫颠沛漂泊的垂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落月承载着张继科举落第的悲伤;“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月魂描画出昭君远嫁边塞的苍凉。相比之下,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鲍勃〃图克的诗,《月亮,我的朋友》—— My Friend, The Moon Bob Tucker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仿写诗歌教案

《仿写诗歌》写作教案 教学目标: 1、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我们正可以借诗 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2、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教学重点: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 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 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学会仿写诗歌。 二、内容新授 1、营造诗的氛围,感受诗的魅力。欣赏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选这一首,一者熟悉,二者这首诗的意象之优美、情感之浓郁、节奏旋律之美妙,可谓诗中上品。通过朗诵,一种氛围自然形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诗歌 上。 2、品味诗歌、领悟方法,学会仿写。 品味诗歌,然后根据平时大家读诗的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写作指导,共同讨论诗歌写作的特点,即诗歌应饱含感情,注重意象不宜平铺直叙,应有 些比喻象征,还要有韵律到音乐性的效果. 总结写诗应该注意些什么?(多媒体显示) 一、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情感美音乐美 二、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意像美意境美 三、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构思美想像美 (1)写诗首先要酝酿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或诗句能使人感动,首先在 于它的情感。(多媒体显示)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些诗句分别抒发的是爱国情、别离情、母子情、兄弟情、爱情、友 情。)这些诗句为什么能拨动我们的心弦,关键在于一个“情”字。无情即 无诗,诗是跳出来的心。诗,首先以情动人,写诗,首先要酝酿感情。 (2)写诗只要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 有了感情是否就能写出美妙的诗句呢?(多媒体显示) 春天

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 十 陈友冰 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

浅谈戴望舒

浅谈戴望舒 虽然对诗歌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我们组的课题是“诗歌”,便开始阅读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在无形之中就被戴望舒吸引,爱上他的诗。 一象征主义 结合所学,在戴望舒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依据其创作思想和风格的转变,分为三个时期。在这三个创作阶段中,诗人经历了两次的变化:一是《雨巷》之后对古典主义的反叛,二是后期对现实主义的理性回归。虽然有变化,但我认为唯一不变的是戴望舒始终坚持对象征主义的探索与实践。正如上课时所了解到的,象征主义对戴望舒的影响始终是深刻而明显的,象征主义作为一道基本色,始终显著地体现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如果从纯文本角度,我认为象征主义是戴望舒诗歌的本质特征。就这一点,我对戴望舒的三个时期进行了文本分析。 雨巷时期——《雨巷》——对象征主义的迷恋。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这首诗韵律优美,意象朦胧、含蓄,重暗示、重象征,在创作手法、文本形式、书写内容和艺术效果这四个方面,都洋溢着浓厚的象征主义风格。《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雨巷里,没有阳光,没有生气,而“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细细读来,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诗人在孤寂中怀着对美好

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的象征。在我看来,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雨巷中的一切既是朦胧的,又是含蓄的,戴望舒表面上写希望自己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希冀。 成熟期——《我的记忆》——勇敢的反叛。这一时期,戴望舒首先反叛的是格律,即自己诗中对音乐的讲究。《我的记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承接了前一时期里已露端倪的通过意象以暗示个人哀愁的艺术手段,虽已不再使用格律,但代替格律的近乎于口语的形式,依然使诗读来很美。这也正符合象征主义诗歌虽然十分强调音乐效果,但他们主张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在于诗歌表达的流畅这一点。因此,戴望舒这一时期的反叛应该是使他更好的表达出象征主义的表现。 涅槃期——《萧红墓畔口占》——现实主义的理性回归。《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前往凭吊萧红时所作:“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六小时”表现出时间之长、路途之远,“寂寞”一词则是诗人其时其地的真实感受,“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一句表达出作者真挚的怀念与深沉的感慨:友人消逝,留下孤独的自己依旧要寂寞等待,漫漫长夜依旧,而消逝的,可以自在地“卧听着海涛闲话”。短短四句诗,诗人依然将情绪藏在客观对应物里,“红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