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与形式

历史文献的载体

记录、保存、传播文献的物质实体,称为文献的载体。在世界历史上,泥版、纸草、牛皮、龟甲、兽骨、竹木、金石、缣jiān帛类织物直至纸张等等,先后被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于书写和印刷文字,进行社会交往,从而留下了各种载体的文献。载体不同,文献的制作方式也不同。

以物质载体分类文献,应包括制作技术。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可区分为八大物质技术类别。八大类目是:①甲骨文献;②金石文献;③简牍文献;④缣帛文献;⑤抄本文献(同一种书,抄本越多,歧义也就越多,人们的版本意识也就越强烈。);这五种不同物质载体文献,是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文献原意,口耳相授)⑥雕版印刷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的雕版技术文献,也是传统版本学研究的主体;(什么是板本?P266)⑦活字印刷与现代技术印刷文献,也是以纸为载体的近现代技术印刷文献;⑧以现代技术为载体的文献,指摆脱纸为载体的非印刷型文献,即音像、微缩与机读文献。

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

1、甲骨文献

以甲骨为载体的文献称甲骨文献。甲,指龟甲,包括腹甲、背甲,以腹甲为主;骨,指兽骨,包括牛骨、鹿骨、羊骨、猪骨、马骨等,而以牛骨为主,特别是水牛的肩胛骨。(相对柔软)

(1)、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献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献,它主要是商代后期殷人占卜的记录。

商人信鬼,巫术、祈禳(瓤)、占卜和祭祀是商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以占卜和祭祀为商代最常见的两种早期宗教行为。商代的占卜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生育等等无所不占。占卜使用后的甲骨,一般要加以慎重地埋藏,近年来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很多都是成坑出土,表明是商人有意识地保存起来的。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

占卜之外,祭祀也是商代宗教生活的重要方面,卜辞记载的商代祭祀名目有几十种之多,一年360天中商王几乎无日不举行祭祀,祭祀的对象包括先王、先公、先妣(比)等祖先神以及日、月、星辰等各种自然神,祭祀的内容有献黍、献酒、献牛羊、献人牲等,祭祀的目的则有祈福、祈年、祈寿、禳灾、报恩、求雨、去病等各个方面。

资料\巫.doc

商人的宗教信仰

殷王武乙贞问祭祀先公先王卜骨

甲午贞:乙未高祖亥[羌□牛□]、大乙羌五、牛三,祖乙羌[□]牛[□]……小乙羌三、牛二,父丁羌五、牛三,亡?茲用。

说明:在甲午这一天进行占卜,贞问在乙未是否举行祭?祭高祖亥、大乙、祖乙、小乙、父丁,用羌牲和牛牲,各用羌五、牛三;羌三、牛二不等,各先公、先王将无害于武乙?此用。

“协田”甲骨传出土于河南安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刻辞为:“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

农业的进步

释文: 甲午卜宁贞北土受年

甲午卜宁贞北土不其受年二告

天文历法的成就

记日食牛骨刻干支表牛骨

医学的发展(毉)

左:砭具

右:武丁贞问妇婡(来)患疾卜骨

除卜辞外,甲骨文献也有非占卜的刻辞。这类刻辞,有的与占卜有关,有的与占卜无关,主要记狩猎、战争或宫廷大事的则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记事简略,所用文字不多,最少的只有一个字,一般是一二十字,五十字以上的即少见,百字以上目前只发现一条,虽然这样,甲骨文献的内容还是十分丰富的。

资料\刻符甲骨.doc

(2)、甲骨文的制作与内容

占卜的程序:①整治。先刮削龟甲兽骨,去肉留甲骨并使之清洁光滑。(神圣)②钻凿。在整治干净的甲骨的背面钻圆形的窝或凿梭形的槽,窝槽的深浅以不穿透甲骨为度。以上两项是占前准备,一般由专人(巫)负责。(背面钻凿及灼zhuó兆,正面出现裂痕)③命辞。告鬼神以所卜之事。④灼zhuó兆。将硬木枝烧成炭,用炭火沿窝槽边沿烫灼,使甲骨正面的相应部位呈现“卜”字形的裂纹,这就是卜兆。⑤刻辞。将占卜时间、卜人名字、所问事情、占卜结果刻在相应的兆纹附近,有时还补刻应验结果。由于这些刻辞都是记录占卜的,所以叫做卜辞。卜辞刻在甲骨上,其文字则叫甲骨文。

资料\论殷周甲骨文化中的钻凿现象.caj《管子学刊》2001年第2期

龟甲质地坚硬,在其上施以钻凿(枣),是极不容易的事,那为什么殷周人在占卜时,非要对龟甲施之钻凿呢?殷墟甲骨出土以后,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研究,人们终于弄清了其中的缘故.罗振玉在《殷虚书契考释》一文中指出:“大抵甲骨薄者或凿或钻,其钻而复凿者,皆厚骨不易坼(彻)者也。”

甲骨文献主要是卜辞.卜辞记事有一定的体例。一篇完整的卜辞包括四部分:①序辞(或称前辞)。记占卜日期和卜者名字。②命辞(或称问辞、贞辞)。记卜者要问之事。③占辞。记卜者根据卜兆所作的吉凶祝福的判断。④验辞。记是否应验和应验的情况。不过在现存的卜辞中,这四部分皆备的全篇较为少见,一般往往只有序辞、命辞,而无占辞、验辞。

甲骨文汉字结构

19世纪末被发现的。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已经是一种十分发达和成熟的文字。字数相当多,单字已达5 000以上。字形结构也相当复杂,后人所总结构成汉字的六种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亦称“六书”),

在甲骨文中皆可找到实例。语法也很完备,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其句式结构也与后代汉语语法大体一致。数学方面已采取十进位计算法,卜辞中所见最大的数字为“三万”。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厅:

文字厅陈列了殷墟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文近100片,约一半是完整的大版甲骨,无论是质量还是甲骨上的字数,均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最为珍贵的藏品。另外,还展示了“91花园庄东地H3甲骨堆积模型”,并介绍了甲骨的整治、占卜和释读的相关知识。

殷墟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发现4500多个单字,已认识的近2000字,常用而无争议者已达1000多字。其余多为地名、人名或族名等,考释难度较大。虽然如此,甲骨文的内容还是基本可以明了的,其内容涉及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历法、气象等各方面。对于那些尚未考释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字可能还会逐渐被释读。

象形

甲骨文的象形已经摆脱了简单摹画的低级阶段,它的象形字已经简化并趋于定型,而且能够通过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达到表现它们的目的。

指事

通过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以表示字义的造字方法。以上几个指事字就是在代表人形的象形字基础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天、腋、臀、夫这几个新字的字义。夫,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

会意

联合几个意义相关的字共同表达一个意思而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第一字为“林”,以并排的两个“木”字表示树木丛生,作丛林的会意。第二字为“暮”,以太阳落于草丛中表示傍晚时分的会意。第三字为“启”,左边为一扇门,右边为一只手,表示以手开门的会意。

假借

通过同音字寄托新字义的造字方法。第一字为“来”,本是小麦(莱)的象形,假借为“来去”之“来”。第二字为“其”,本为簸箕的象形,假借为代词或语气词的“其”。第三字为“白”,本是大拇指的象形,表“伯仲”的“伯”,假借为白色之“白”。第四字为“何”,以“负荷”之“荷”假借为“如何”之“何”。

形声

用一个表义、另一表音的两个现成的符号组合而成新字的造字方法。甲骨文的“狈”字,因狈与犬极其相似,因此以“犬”作为义符表明它的类属,再配上与其名称音同或音近的“贝”字作为声符。同类的字还有像“江”“河”等,以“水”字作为义符,以“工”、“可”等字作为表音的声符。

转注

由一个已造的字,通过加注不同的声符,派生出另一个字义相同、字形相近的字的造字方法。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名称,产生很多同义词。转注即是为了记录这些同义词而产生的一种造字方法。例如“考”、“老”,字形相近,又都表示“老”的意思,二字便为一组转注字。又如“爹”、“爷”,字形近,又都表示“父辈”的意思,二者也是一组转注字。

(3)、甲骨文的史料价值P22

甲骨文献被发现前,人们对商代历史的认识一直是模糊的。孔子对此就曾发过“文献不足”的感叹(《论语·八佾》)。在先秦典籍中,《尚书》里的“商书”,除《盘庚》外,其余多不足信。他如《诗经》、《左传》、《三礼》、《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楚辞》以及诸于中关于商的史料,尽是只言片语,《竹书纪年》、《世本》也仅仅是王朝世系简记。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是唯一的一篇关于商代历史的比较完整的记载,全文除记有商朝五百多年史实外,还包括成汤建国前的商族史,其略可知,而且,《殷本纪》所载是否可信还有待证实,只是在甲骨文献发现之后,商代的历史才有了可靠的物证。

资料\从甲骨文_铜器铭文看商周时期女性的地位[1].caj

资料\从甲骨文看_商妇_在商王朝的作用[1].kdh

《尚书·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不报答神灵的恩典);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不重用)。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guǐ(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从五十年代开始,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山系洪洞县、陕西长安丰镐遗址、北京昌平、陕西岐山、扶风周原遗址发现周人占卜的甲骨。对西周历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举例

资料\从甲骨文_铜器铭文看商周时期女性的地位[1].caj

zhou帚“帚”字为象形。“彐”为手,下半部表示持巾打扫。添加竹部的“箒”则为后人所造

甲骨文的收藏情况

从1899年至今,先后出土甲骨文15万片以上,现我国大陆藏9万多,台湾、香港藏3万多,流散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法国、瑞士、比利时、南朝鲜等2万多。

资料\百年来甲骨文材料统计.doc

问题:

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之时,即有史官,“国之大事,乃祀与戎”,为什么甲骨会保存如此之少?

商朝的史官,甲骨文作“作册”、“史”、“尹”、“太史”、“内史”,长

零星采集者外,都有明确完整的出土记录,科学价值甚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补编》,收录甲骨文1.35

万余片。至此,研究者手中有《甲骨文合集》及《补编》,加上《小

屯南地甲骨》等三书,甲骨文的原始材料大体齐备,人们已可以基

本了解到已知商代甲骨的全貌而无需他求。

资料\中国甲骨文:神奇的龙骨1.flv

资料\甲骨文神奇的龙骨2.flv共44分钟,缺2分钟

安阳殷墟博物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f7757060.html,

2、金石文献

以金石为载体的文献称金石文献,也就是铸刻在金石上的铭文。金

指青铜器,石指石料,包括石片、玉片、石鼓、石碑、摩崖等。金

石的共同特点是坚固耐久,用作记事的物质材料,能保持永远。青

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石料的铭文上又称石文,石文有

毛笔写的,而更多的则是镌刻而成,因又统称石刻。

(1)、金文源流与研究

铭文的产生与发展,与文字的发生发展以及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进步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有铭文的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商朝。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有较大发展,甲骨卜辞的书契也迅速发展,铜器铭文的铸造也开始兴盛起来。但每件器物的字数一般只有一个字,二三字。多者四五个字,到商末时,也没有超过五十个字。这个时期的铭文一般都铸在器物不明显部位,所铸刻文字有表示族名、祭器、宴飨、狩猎、战争、职官名等内容。

商代妇好墓殉葬物品清单

木椁和涂漆的木棺

16个殉人

6只殉犬

近7000个贝

200多件青铜礼器

5件大青铜铎和16件小青

铜铃

44件青铜器具(包括27件

青铜刀)

4个青铜镜

1件青铜勺

130多件青铜兵器

4个青铜虎或虎头

20余件其他青铜器

590余件玉和似玉器

100多件玉珠、玉环及其它玉饰

20多件玛瑙珠

2件水晶物品

70多件石雕及其他石器

5件骨器

20余件骨镞

490多件骨笄

3件象牙雕刻

4件陶器及3件陶埙

资料\华丽妇好墓.caj

甲骨文与金文的互证

妇好墓是一座未经盗掘保存完整的大型长方竖穴墓、墓主妇好是殷王武丁的配偶,该墓出土各类遗物达1928件。墓中所出的青铜器460多件,有铭文的铜礼器190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以妇好铭文为主。该墓还出土了大f的精美的玉器、骨器和几件象牙杯。

“妇好”之名亦见于甲骨文,妇好墓是殷墟唯一的一座可与甲骨卜辞相印证确切断定墓主与墓葬年代的王室墓葬。

铸“司母辛”铭文的方鼎等是子辈为其所铸的祭器,其他铭文的铜器,多是酒器,据铭文应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王后的祭器。妇好为商王武丁配偶,庙号称“辛”。

资料\妇好鸮尊.flv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铭文出现了随意性,大都为联谊婚姻、夸耀祖先等内容。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简册帛书通行,文字日见繁复,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变化,青铜器铭文逐渐走向衰落。

西周青铜器

西周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繁荣时期,也是青铜器铭文大发展的时期,突出特点是铭文篇幅一般较长,内容也丰富,辑录当时封赏、战争、祭祀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不少记录可与古籍相印证,史料价值极高。

实物藏台湾的“毛公鼎”,铭文499字,比《尚书》中144字的《汤誓》几乎多三倍。西周青铜器上最长的铭文。

1、毛公鼎

资料\毛公鼎1.flv

资料\国宝档案之毛公鼎2.flv

资料\国宝档案之毛公鼎3.flv

资料\maogongding4.flv

2、利簋附图

一九七六年陕西临潼零口镇西段村出土,铭文四行三十二字,记载武王伐纣事。记载武王伐商的日期在甲子日,与《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解》所载相同,为估计的记载提供有力证明。

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陈寅恪曾经概括二重证据法在二十世纪初的发展:“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吴晗手录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后来又有人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三重证据法。饶宗颐

利簋铭文全文32字,需要再认识的,应该说主要是其前半部分的14个字“征商隹(zhuī)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今逐一释之。资料\利簋铭文再认识.caj《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总结全文,可知铭文前十四(五)字当释读为:“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岁鼎(中)。克闻(昏),夙(始)有商。”

释解为:“武王向商都发起最后攻击,是在甲子日黎明,当时岁星中天。直到天黑,才占有了商都”。

《尚书·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pí、如熊、如罴pí](熊),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资料\利簋与历法.flv

武王伐纣时间

关于武王伐纣的时间,一直是为学术界所关心的问题。近现代学者们根据古文献、古文字乃至古星象材料曾先后提出过几十种说法,较为常见的有四、五种,如梁启超、翦伯赞诸人主张公元前1027年说,吴其昌、董作宾诸人主张公元前1122年说,范文澜、齐思和诸人主张公元前1066年说,张钰哲、张培瑜诸人主张的公元前1057年说等。上个世纪末,由诸多科研单位、诸多科学家联手进行的、旨在解决上古历史重大疑难问题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又对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公元前1046年的说法,并以此作为官方的认识。但即便如此,有关武王伐纣绝对年代的问题也不能说是最终得到解决了,学者们仍然在期待更有价值的文献或者文物出现,以便给世人一个更加过硬的答案。

公元前1046年的说法:利簋的铭文。

历代学者金文研究成果

青铜器铭文向来为人们所重视,从春秋时就有人引用铭文。(《左传》)

在宋以前,人们对它的研究知识和石刻羼杂在一起,统称金石学。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南宋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款识法贴》,释名考据,堪称精详。此后青铜器铭文从金石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金文学科。

元明于金文研究者较少,至清而转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20册,该书收集国内外所藏青铜器该书是集殷周金文之大成的专著。

东周青铜器历代青铜器

历代学者金文研究成果

春秋以后铭文渐趋减少,战国时往往是“物勒工名”,罕见长篇铭文。金文不同于甲骨文,一是金文记事已无贞卜的色彩而是单纯的人事的记录,以反映当时的王臣庆赏、贵族纠纷、财产关系为主。二是金文记载比较详细具体。铭文中数十字以上到百来字的屡见不鲜,数百字的也有。这样的叙事规模保证了反映连续性行动的可能。最长的毛公鼎铭文达497字。(499个字)

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作为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在中国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记事中多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或事件),初步具备了历史记载在记事方面的要求。第二,为后世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第三,甲骨文中所记对祖先的祭祀和金文中“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观念,反映出进入文明时代后人们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萌芽。

(2)、石刻源流与研究

资料\古人为什么尚玉.doc

资料\[东周]玉简册.doc

有字玉器代表:唐宋玉册(唐玄宗与宋真宗泰山封禅玉册,字数较多,史料价值高)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封禅最令人质疑的,还是祭典中的祝祷文,在唐玄宗以前的历代史书内,均未见记载。唐代名臣贺之章将此现象解释为,封禅帝王所求不外为长生登仙等私欲,故外人莫知之。民国二十年,马鸿逵将军率领军队驻扎于山东泰安,无意间发现一座五色土坛,并从其中得到两套玉册。玉册上分别镌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之祝祷文。两套玉册的出土,正可以补足刊正史籍的阙如与错植,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说文》: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古帝王祭天上告成功),六合(天地四方)殷盛。中宗李显)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皇帝之父,睿宗李旦)。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116字)

唐玄宗禅社首玉册文:惟开元十三年,岁次乙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地祗qí:臣嗣守鸿名,膺(yīng,担当)兹丕(pī大)运,率循地义,以为人极,夙夜祗(zh ī恭敬)未,迄未敢康。赖坤无隆灵,锡之景,资植庶类,屡惟丰展。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瘗(yì埋物祭地)礼,式表至诚。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飨。(135字)

石刻:1、石鼓文

古之刻石,方者为碑,圆者为碣。

唐初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峙zhì原出土的十个石鼓,上刻文字,是现存实物中最早发现的石刻。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无具体年月,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欧阳修的《石鼓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韦、韩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

2、秦始皇刻石

是古非今所引之焚书坑儒

颂今:秦始皇统一全国,为炫耀功德,先后在各地刻石凡八次。《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录石刻文六篇

关于会稽刻石的解释:

资料\会稽_淫风_考.caj《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男外女内),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寄猳(jiā家):借给别家传种的公猪,比喻入他人家中淫乱的男人。

战国策秦五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聊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背)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华阳夫人之弟)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冲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孝

文王)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shui)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孝文王)年高矣,王后(华阳夫人)无子,子傒(秦太子异人之异母兄弟)也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岭二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往往,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遗,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背)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3、石经

把一种著作全部刻在石头上,供人阅读的书是历代石经。这是中国真正大型的石刻书。由于石经之刻,引发而有雕板印刷术之发明,影响至深至远。

最早的石经,始刻于王莽。后经历代增补,计十三经。古代明经取士,而经文传写多误,故刻石立于太学以为定本。

资料\开成石经上.flv资料\开成石经下.flv

石刻史料文献

石刻史料文献始于南朝梁元帝,撰《碑英》120卷,惜其书不传。目前搜罗宏富的专集有《石刻史料丛书》(严耕望编,1967年台北县文印书馆影印本)、《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辑影印)、《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3、简牍文献

以竹木简牍为载体的文献称简牍文献。以时代分,有秦简、汉简等等。以出土地方言,有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等。

(1)、简牍释名

析言之,简,指竹简;牍,指木牍。统言之,指成为简。《说文》:“简,牒也。从竹,间声。”又释:“牍,书版也。从片,卖声。”简又称“册”借作“策”。杜预《春秋序》言:“单执一札谓之简,连编诸简为策(册)。故言策者,简也。”

(2)、简牍的发现过程

战国以下简牍,自汉以来,间有发现,分两大系统来谈。

其一,见于史籍中记载的发现,凡八次。分别是《汉书?艺文志》、《论衡?正说篇》、《晋书?束皙传》、《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太平广记》卷三六八、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录》卷二十七、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汉简辨”、宋人赵彦卫《云麓漫抄》。以上所出简牍,实物均已无存,仅能知其大概而已。

其二,近现代的考古发现。自十九世纪末年以来,七八十年间,在我国西北和中原广大地区先后发现简牍三十七起,分属战国、秦、汉,以至于晋。

①战国简牍主要为楚简,有四个地区发现:长沙楚简、信阳楚简、江陵楚简、随县楚简。

②秦代简牍秦代简牍,长期以来无所发现。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155枚,史料价值较高。

资料\从秦简_日书_看秦人盗窃问题.ca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列传六十七日者列传

集解墨子曰:“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墨子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然则古人占候卜筮,通谓之“日者”。墨子亦云,非但史记也。索隐案:名卜筮曰“日者”以墨,所以卜筮占候时日通名“日者”故也。

索隐,即索引,对古籍的注释考证。它将图书或报刊中的字、词、句、人名、地名、书名、主题等著录成简括的条目,注明其出处和卷次页码,按一定的检索方法编排成册。我们从一套大部头的书中找一名一事,要从头翻到尾,耗时又费力;成千上万种报刊,要从中寻找某个专题的资料,也好比大海捞针。假如利用索引,就可按图书索骥,二索即得。不但节约时间,还有助于了解学术发展动向。正文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其于周尤甚,及秦可见。代王之入,任于卜者。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①

注①索隐案:周礼有太卜之官。此云由汉兴者,谓汉自文帝卜大横之后,其卜官更兴盛焉。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①卜于长安东市。

注①索隐按:云楚人而太史公不序其系,盖楚相司马子期、子反后,芈姓也。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①相从论议,诵易先王圣人之道术,究篃mèi人情,相视而叹。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②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天新雨,道少人,司马季主闲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二大夫再拜谒。司马季主视其状貌,如类有知者,即礼之,使弟子延之坐。坐定,司马季主复理前语,分别天地之终始,日月星辰之纪,差次仁义之际,列吉凶之符,语数千言,莫不顺理。

1975年,在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了这样两部分竹简:一部分发现于墓主的头部右侧,另一部分在墓主的足部。两部竹简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是关于推择时日吉凶的迷信书籍,后者最后一支简的背面书有“日书”二字,因此我们称这些秦简为《日书》。为方便起见,前一部分称《日书》甲种,后一部分称《日书》乙种。

秦汉时代距今久远,当时的许多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殆尽,这就使得我们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发生困难。然而自上个世纪初开始,属于秦汉时期的地下文献不断出土,使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那个时代的历史重新变得生动、具体。睡虎地秦简就是这批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占候卜筮之术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

个重要方面,所以以数术为主体的《日书》在这批简中就占有很大的比重,它集中反映了秦人下层的饮食行止等日常活动和思想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自《日书》面世之日起,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近二十多年来,已出版以《日书》为题的专著三部,论文则有百余篇,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因为每一位研究者的兴趣、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使现在已发表的对《日书》进行研究成果中,还缺乏一种基础性的,进行全面疏解的集成之作。王子今教授新著《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的出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就弥补了这种缺憾。该书以睡虎地秦简整理小组所整理的《日书》释文为底本,首录简文,再分条进行疏证。其具体的形式是,先具引先前诸家的观点和解释,然后以按语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日书·盗者》甲种

“子,鼠也。盗者兑(锐)口,希(稀)须,善弄,手黑色,面有黑子焉,疵在耳,臧(藏)于垣内中粪蔡下。多<名>鼠眼孔午郑”。

本文涉及《日书》简文均使用昊小强:《秦简日书集解》,岳麓书院,2000年7月版,简文中的异体字、假借字随文往出,外加()号;简文原有错字,在释文中随注正字,加<>号,原简文不能补足的残缺字,用口代表。

《日书·盗》乙种

“甲亡,盗在西方,一宇间之,食五口,其疵其上,得口口口口口其女若母为巫,其门西北出,盗三人”。

“丙亡,为间者不寡夫乃寡妇,其室在西方,疵而在耳,乃折齿”。这条简文的盗贼是一个耳朵有残疾、牙齿折断了的鳄夫或寡妇。“丁亡,盗女子也,室在东方,疵在尾川,其食者五口”。这条简文说明这个偷盗的妇女要养活五口人。

“戊亡,盗在南方,故盗,其上作折其口齿”。这条简文说明盗贼是一个牙齿掉落的老人。

“己亡,盗三人,其子已死矣,其间在室”。这条简文所述及的盗贼是子女都已经死了的三个人。

秦简有关惩戒盗窃的法律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希望通过“刑重”达到“以刑去刑”、“国无刑民”的理想状态。

”商君刑弃灰于道而吏民治,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而绝轻疾之资。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或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可(何)论?赀(徭)三旬。”(《秦简·法律答问))

偷采他人的桑叶,即使赃款价值不满一钱,也要被罚处三旬的摇役,可见秦律对盗窃罪惩罚之重。

盗窃超过一钱者,秦法律根据参与盗窃人数加以区别,:

“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不盈六百六十到二百廿钱,黥为城旦;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迁之。”不满五人的盗窃,分别按照盗窃金额处以流放、黥为城旦、黥劓为城旦的刑罚。城旦是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名。服四年兵役,夜里筑长城,白天防敌寇。

参与盗窃人数达到或超过五人者,属于集体犯罪,秦律处理尤为严酷:

“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有(又)黥为城旦。”(《法律答问》)五人盗窃只要超过一钱,就要被砍去左脚,施以默刑,并处以服城旦的苦役。

秦律除对盗窃本身进行严惩,还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甲盗,臧(赃)直(值)千钱,乙智(知)其

盗,受分臧(赃)不盈一钱,问乙可(何)论?同

论。”(《法律答问》)乙分赃不满一钱,但是也要按甲盗千钱处理。对于夫妻间也有详细的防范措施,

“夫盗三百钱,告妻,妻与共饮食之,可(何)以论妻?非前谋殴,当为收;当前谋者,同罪。夫盗二百钱,妻所匿百一十,何以论妻?妻智夫盗,以百一十为盗;弗智,为守臧。”(《法律答问》)

收:没收为官奴

其次奖励告发:

“…夫有罪,妻先告,不收?。妻滕臣妾、衣器当收不当?不当收。”(《法律问答》)

丈夫有罪,妻子先告发,不没收为官脾,且妻子自己的财物也给予保留。

③汉代简牍汉代简牍近几十年来发现二十余次,出土地点包括甘肃、新疆、陕西及黄河、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约七万枚左右,史料价值很高,在简牍文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有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西域汉简、金城汉简、未央宫骨签(签为一种小型简牍)、

资料\骨签.doc

刘家渠汉简、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江陵汉简、云梦汉简、光化汉简、长沙汉简、阜阳汉简、海州汉简、盐城汉简、邗江汉简。资料\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大批汉武帝时的竹简.doc

④魏晋简牍魏晋简牍迄今发现不多,除本世纪在新疆楼兰遗址和尼雅(今民丰县北)有所得外,在内地只出土两次,显然这是由于魏晋时期已普遍用纸的缘故。

(3)、简牍研究的成绩

首推居延汉简,主要有《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石印本(1949年商务印书馆有铅印本)、马先醒《居延汉简新编》(台湾版)、《居延汉简》甲乙编(国内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

初学简牍者,可看林剑鸣的《简牍概述》。关于简牍的目录论著,可看《简牍研究译丛》,上有日本学者大庭修的《中国出土简牍研究文献目录》。

林剑鸣,1935年生于北京,历任西北大学、中国政治大学教授,法律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第二、三、四届会长。主要著作《秦史》、《秦汉史》、《法与中国社会》、《吕不韦传》、《简牍学概述》、《秦汉社会文明》等。译著《秦汉法制史》。

4、缣帛文献P39

以丝织品为载体的文献称缣帛文献,简称帛书、缯书、缣书,在古代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又叫缯。《说文》:“缣,双丝缯也。”缣帛易着墨,便于书写,只是成本较高,生产量少。以丝织品作为文献载体的帛书,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但通过史书考证,可以确定的是,至迟在春秋时期,缣帛已经用于书写。

现存帛书,最早为战国时期遗物。有1942年在长沙一楚墓出土的一件帛书,及1949、1973年在长沙楚墓发现的两幅帛画。及1949、1973年在长沙楚墓发现的两幅帛画。汉代缣帛文献主要有1908年斯坦因在敦煌得到的两件帛书和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26件帛书。

帛书内容涉及汉初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技等方面,学术价值很高。

人物龙凤帛画

帛画呈长方形,质为深褐色平纹绢,以写意手法绘人物及龙凤。画幅中是一位侧身直立合手祈祷的贵族妇人,身着宽袖长袍,细腰垂譬,神态虞诚,花袍上饰云状花纹,妇人脚踏一半月状物,似为龙舟,亦可释为弯月,妇人前上端绘有高颈昂首、尾翎卷翘、轻盈飘逸向上飞跃的凤鸟,与凤相对应处绘有伸脚卷尾,躯体弯屈,扶摇升腾的黄龙。

出土地点:湖南长沙楚墓

外形尺寸:长31厘米,宽22.5厘米

制作年代:战国中期晚段

5、抄本文献P42

抄本文献按字面理解是指抄写的文献,简称抄本,又称写本,习惯上唐以前称写本,唐以后称抄本。抄本文献由广狭二义:广义是就版本分类而言,指除印本以外的一切文献;狭义是就文献载体而言,专指以纸为载体的抄写文献。古籍记载西汉已将纸用于书写,但至今所得实物最早是东汉时期的。

唐以前古抄本,自本世纪以来,陆续有所发现,多为公文、私人信件、账簿等原始材料,典籍少见,较为重要的有:1942年在新疆鄯善出土的晋写本《三国志?吴志》残卷、六十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晋写本《三国志》残卷,以及隋薛道衡《典言》、唐卜天寿抄《论语郑注》。

今存古抄本文献内容

现存唐以前抄本文献的大宗是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详本书第四章。《古今原始资料文献》

印刷术通行后的抄本文献

雕版通行以后,抄本文献仍大量存在,主要原因有二:雕版是手工操作,制版不易,没有相当的人力物力,难于成事,不是大量需要的典籍,一般不会轻易制版;我国学者向来有抄书的习惯,把抄书作为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抄书还被认为是研究的基础,梁启超说:“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荀悦《汉纪》而后,又见之于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附图(《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第126页,岳麓书社1985年版)。

《汉纪》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体例为编年体,三十卷,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荀悦。荀悦(公元148年~公元209年),字仲豫,汉献帝时做过侍讲,后来任秘书监、侍中。著作有《申鉴》等。汉献帝觉得班固的《汉书》难懂,于是让荀悦根据《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写《汉纪》供他参阅。《汉纪》共约十八万字,不足《汉书》的四分之一。时间起于汉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由于荀悦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汉献帝了解《汉书》,所以主要是在对《汉书》进行删节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和《汉书》基本相同,区别不大。

荀悦《汉纪》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春秋》和《左传》所用的编年体形式的成熟化。通过他的努力,编年体逐渐完善起来,成为和纪传体并重的两种基本史书体裁。书中常用“荀悦曰”的形式发表有见地的史论,行文流畅,成就很高,受到后人赞扬。

为了解决读《资治通鉴》的困难:

由于《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宏富,但它只是每年记述,对于一件事情连续好几年的,它未能连贯记述,如果要了解其全貌,就要翻阅好几卷,读者很不方便。据说,《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希望写作班子以外的有关人员再看一遍,但使他很失望,只有一个名叫王胜之的借去看了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有的只翻了几卷,有的只看了几页就不想再看了。由此可见,《通鉴》由于篇幅太大使人阅读困难。司马光本人也感觉到这一难处,他晚年时曾经想另写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历》,把《资治通鉴》简化一番,但他老了,已力不从心,结果没有完成。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这样,共编集了239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袁氏虽然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编写《通鉴纪事本末》,但他熟读《通鉴》却花了不知多少年的时间。他不但要熟《通鉴》,了解其全部内容,还要吃透司马光的史学见解。

雕版印刷文献

1、雕版印刷文献

雕版印刷文献,简称雕版文献或雕版书,它以纸为载体,运用雕版技术印刷而成的书。中国雕版印刷史起于唐初,成熟于五代,繁荣于宋,极于明至清中叶,迄清末而衰,历时一千余年。

2、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发明时间p272 (北图)

3、雕版书的版面和装订

A、版面各部位的名称术语:P278 附图

(1)版框:又叫边拦,指书籍中每一叶四周最外侧的线框。界行:即行格,版框内用直线分成行格,便于书写和刻印。界行线一般用黑色,称作乌丝栏,用红色的称为朱丝栏。

版心:又称书口、版口、中缝。一个印刷叶分为两个半叶,两个半叶结合的部分就是版心。有版心便于装订折页。书中折缝处印有黑线的称“黑口”;不印黑线的称“白口”;黑线细的称“细黑口”;黑线粗的称“大黑口”;没有黑线刻有文字的称“花口”。因版心上下的黑线,好似象的鼻子垂在胸前,所以又叫“象鼻”

鱼尾:书籍的版心位置一般都刻有鱼尾,鱼尾的作用有二:一是装

饰,二是折叠。鱼尾在版心上方称为上鱼尾,在下方称为下鱼尾。鱼尾朝同一方向称顺鱼尾,否则称对鱼尾。从鱼尾上下到版框处称象鼻。也有将鱼尾本身称象鼻的。 古书的版式

古籍的结构

B 、装帧制度P279

清乾隆写本《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轴装 经折装 旋风装 蝴蝶装 包背装 梵夹装

4、宋代—明清的雕版书

两宋是我国古代图书史上的辉煌时期,雕版印刷在两宋出现了黄金时代。形成了官、私(私人刻印)、坊三大刻书系统。P282 两宋官方刻书机构,主要有国子监和各州公使库(公使库是接待来往官吏的公寓)。处公使库外,各地方学校、行政机关也刻书籍。官方刻书量大,质高。私人刻书在南宋盛极一时,据《书林清话》的统计,有四十六家。坊肆刻书亦较多。

两宋刻书地主要帆布在以下四大地区:①北宋首都汴梁,即今开封市;②浙江杭州;③四川;④福建。此外,江西、江苏、安徽、湖北、广东也都刻书,但传本较少。两宋尽管是我国雕版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流传至今的宋版书并不多,所以传世宋本,皆被视为稀世之宝。

辽代刻书没有流传下来,仅发现一批刻经。其字体、版式、刻印风格均与后来的金刻本近似。金刻本中心在今山西临汾,价值最高者为《赵城广胜寺藏》,是我国仅存的一部珍贵孤本佛经。西夏的雕版事业,据文献记载,刻有西夏文《大藏经》,现仅见有残卷。元代官刻本,中央有兴文署和艺文监,太医院则刻医书。元代私刻及坊刻也较发达。元人刻书,走两个极端,其精者超过宋本,其劣者不如明本。

明代遗留下来的雕版文献,多用竹纸、绵纸印刻。明官刻本流传最多的是内府司礼监所设经厂印刻的书,称经厂本。其特点是版框宽大,行格疏朗,字大如钱,看起来悦目醒神,纸、墨工料都选上等。其缺点是校勘不精,脱漏讹误甚多。

清代的官府刻本,有武英殿本和扬州诗局本,二者所刻之书,无不尽善尽美,为清代刻书树立了楷模。清代私家课本,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著名文人所刻写自己的著作和前贤诗文,这类书是刻本中的

精品,世称“精刻本”。另一类则是考据、辑佚、校勘学兴起之后,藏书家和校勘学家辑刻的丛书、逸书和影摹付印的旧版书,清代善本较多,若加分类,可分为禁毁善本、殿版善本、校勘善本、丛书善本、地方志善本、清代文集的稀见本、家刻善本、翻宋元旧本等八类。

5、古籍版本鉴定方法:P288

(一)根据封面、牌记和序跋来识别:封面,明清两代出现。其上除书名外,往往刻有刊刻年代、年月、著者名号。如《西湖志纂》,封面题“乾隆乙亥(1755)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版”。一看便知是乾隆朝代刊刻的御览善本。

牌记,是刊刻在序目后或卷末,书末的刊刻者的名号。如《周贺诗集》,卷末刻有“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刊行”。由此可知,该书是南宋坊刻精本。

序:刻印在正文之前的短文为序;刻印在正文之后的短文为跋。均为作者或与作者有关的师友、长辈、后学者所写。文末署有撰写序跋人的姓名、时间,可由此确定版刻时间,如《春秋左传属事》20卷,序、跋均写明“万历十三年撰”,说明是明万历年间刻本。 (二)根据批校、题跋、识语来识别:

是学者或藏书家写在卷首、卷尾或书的扉页等空白处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对该书内容正误、版刻时代、收藏源流的考证。

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吴彩鸾手写本《刊谬补缺切韵》,背面末尾有明代学者宋濂的题记“右吴彩鸾所书《刊谬补缺切韵》,宋徽庙用泥金题签,而前后七印俱完,装潢之精亦出于宣和内臣,其为真迹无疑。……”未有“宋氏景濂”白文方印。 (三)根据藏章印记、书名虚衔来识别:

藏章印记,是藏书家或读者盖在书的卷首、卷末或序目前的印章有

盖自己姓名、别号的,也有盖室名或闲章的。

(四)根据古书避讳来识别:

古书中往往对当代君主等尊者名字相同的字,要用改字、空字、缺笔等方法避开。一般是哪一朝的版刻,避哪一朝统治者的讳(五)根据刻工姓名来识别。

如《经典释文》,版心下刻有刻工孙勉、徐茂、徐松等人姓名,这些刻工都是南宋绍兴年间杭州人。由此可断定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地区刻本。

什么是善本:

《辞源》口部善条“珍贵难得的古书刻本、写本”。此说欠妥。

张之洞在《輶轩语·语学》“读书宜求善本”条中云:“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

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

总结起来,应概括为:古代稀有的旧钞旧刻,凡经前代专家用古刻数种精心校勘,精心注释,付刊时无阙卷,未删削,可称之为善本。刻工

刻工是人们对历代从事雕刻图書印刷文字工作的“工匠”的一种称谓,是古籍版本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是作为“雇主付资,匠户取酬”的凭证。有很多别称,如称“雕匠”、“铁笔匠”、“梓人”、“匠人”、“椠人”、“梓工”、“刊字生”、“刻字匠”、“刊匠”等。运用有明确版刻年代的古書刻工,来鉴定版本,应该是版本鉴定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有利于拓展深化版本学的研究领域。因每个时代刻工刻書的特点都不同,如版式、字体、字形、行格、墨色、纸张等,根据各代刻書的特点,结合刻工这一线索,对于判断刻版时间和地点,就有把握多了,当然不是绝对的。

印章

印章与版式、字体、纸张等均是鉴定版本的依据之一,但它的一个独到之处,是凭借它可以考查一本書的递藏源流。印文内容有名号印、堂号印、校读印(如,杨以增的“益之手校”)、观赏印、里居印、诗文印(如,毛晋的“月明千里故人来”)等近二十种;清代官印,多为满汉合文,满文居左,汉文居右,字用叠文。印文形制有方形、圆形、钟形、鼎形、葫芦形、八角形等等。应著录其所有者朝代、姓名及印文类型、形状等。

活字印刷文献

1、活字的发明

活字的最早发明者,是宋代浙江杭州雕版店的一位叫毕升的工人,他在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就发明了活字,比欧美早了约四百年。毕升的发明,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着完全的记载。毕升的活字以胶泥为材料,称为泥活字,泥活字易残损,到了元代,王祯在元成宗大德元年至二年(1297—1298),创制了一套有三万余枚的木活字,并写有《造活字印书法》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文献。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刻成一套收二十五万多枚的枣木活字,改称活字版为聚珍版。现代活字印刷用金属活字和机器生产,是西方科技发明的产物.

现代技术载体文献

以现代技术为载体,指的是以现代技术装备为载体。现代技术记录、存储文献的装备,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视听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其文献的形式则为音像文献、缩微文献和机读文献。

音像文献民族出版社P67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同年9月18日全国举行追悼会悼念,这位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占当时世界4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在垂泪…场面宏大震撼至极.

资料\毛泽东追悼会珍贵纪录片.flv

资料\新中国开国大典上的外国人与开国大典纪录片.doc

资料\开国大典阅兵珍贵视频.flv

本片不是毛泽东的编年史、资料片,而是采取纪实与政论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实与历史、人物与事件、情感与理性、知识与评价相联系的层面上,用典型的侧面来塑造一个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领袖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中的毛泽东一生。全片运用过去时与现在时相融合的结构方式,一方面运用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一方面在今天的日子里寻找毛泽东留下的痕迹,通过大量采访,复活了很多历史事件的细节,以及毛泽东性格中最生动的部分。

缩微文献P68

缩微文献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用缩微照相技术制成的文献复制品。按其外形可分为卷片型和平片型(条片、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按对它的穿透力可分为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前者需用透射式阅读机阅读,后者指缩微印刷品,用不透明感光纸印制而成,用反射式阅读机阅读。缩微文献的主要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和信息储存量大。在存贮相同资料的情况下,普通缩微平片比纸质文献节省空间98%;一张105×148毫米的缩微平片可缩小1/24、1/42,可分别存入98、325和420页资料。每卷长30.5米的16毫米、35毫米宽的胶卷可存贮几千页甚至上万页资料。超缩微平片(Ultrafiche)一般每张可存1000~3200页。全息照相存贮技术的发展促使更高密度的存贮载体问世。此外,缩微文献具有成本低、保存期长、不易散失弄乱,易于检索复制、放大、转换成其他形式文献的优点。因此,缩微文献已经在图书馆、档案馆得到广泛的应用,图书、报纸、研究报告、卡片目录、学位论文、电话本、地图都有缩微件。

资料\利用缩微数字技术抢救民国时期文献.caj

资料\榎一雄与英藏敦煌文献摄影_纪念榎一雄先生诞九十周年暨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caj《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2期jiǎ,榎一雄(1913一1989年)是日本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图书馆学家之一,他在亚洲史研究方面涉及到东亚、南亚、中亚、西亚、东西方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其中也包括所谓的敦煌学研究。榎一雄在敦煌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努力促成英国大英博物(TheBritishMuseum)和日本东洋文库合作,从1953年10月开始为英藏斯坦因所获敦煌汉文文献拍摄缩微胶卷。在该项目的影响之下,各国所藏敦煌文献都陆续地被拍摄成缩微胶卷。从此以后,全世界各地的敦煌学家,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敦煌学家,不必远赴欧洲,便能根据这套缩微胶卷在本国进行资料刊布和学术研究工作。依靠这套缩微胶卷,日本敦煌学在20世纪50-7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也同样是依靠这套缩微胶卷,中国敦煌学从20世纪80年代

起突飞猛进,有了今天的成绩。

版本学

一、什么是版本?p266 (北图)

“版”是简牍时代以木制作的书籍的一种形制(牍),印刷术发明后,用以印刷书籍的木版也称版。

书称“本”,始于西汉刘向父子校理国家藏书。刘向《别录》云:“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曰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雠。”这里的本,即指一书的不同本子。

版本一词,大多指书籍的不同雕版印本。“自雕版盛行,于是版本二字合为一名。”

一部书籍,无论是经抄写、刻印或其他方法制成,由于时代、地区、条件、写刻人等有所不同,各种本子之间,必然产生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写或印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张墨色、装订;内容的增删、修改、变化,以及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形成而留存于书上的题跋、识语、批校、藏章印记等等。这种特征即构成一书的不同版本。研究书籍版本特征,辨其真伪优劣的学科则成为版本学。

1、雕版印刷文献

雕版印刷文献,简称雕版文献或雕版书,它以纸为载体,运用雕版技术印刷而成的书。中国雕版印刷史起于唐初,成熟于五代,繁荣于宋,极于明至清中叶,迄清末而衰,历时一千余年。

2、雕版印刷术p272 (北图)

3、活字印刷术

二、古籍版式和装订

A、版面各部位的名称术语:P278 附图

(1)版框:又叫边栏,指书籍中每一叶四周最外侧的线框。界行:即行格,版框内用直线分成行格,便于书写和刻印。界行线一般用黑色,称作乌丝栏,用红色的称为朱丝栏。

版心:又称书口、版口、中缝。一个印刷叶分为两个半叶,两个半叶结合的部分就是版心。有版心便于装订折页。书中折缝处印有黑线的称“黑口”;不印黑线的称“白口”;黑线细的称“细黑口”;黑线粗的称“大黑口”;没有黑线刻有文字的称“花口”。因版心上下的黑线,好似象的鼻子垂在胸前,所以又叫“象鼻”

鱼尾:书籍的版心位置一般都刻有鱼尾,鱼尾的作用有二:一是装饰,二是折叠。鱼尾在版心上方称为上鱼尾,在下方称为下鱼尾。鱼尾朝同一方向称顺鱼尾,否则称对鱼尾。从鱼尾上下到版框处称象鼻。也有将鱼尾本身称象鼻的。

古书的版式(见上)

古籍的结构(见上)

B、装帧制度P279(见上)

三、古籍版本分类P282(北图)

为什么要讲究版本

古籍的各种版本书,由于刻写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刻写的单位、方式和增删、批点、评注等情况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版本。如《后汉书·酷吏樊晔传》有“宁见乳虎穴”,江南刻本皆印成“宁见乳虎六”,虎穴变成了六只虎。

陆深《俨山外集》载,明初名医戴元礼,在南京碰到一医生追着病人叮嘱“煎药时,放锡同煎”。元礼奇怪,锡怎么可以入药呢?经查问,原来这位医生依麻纱本开的药方。书上误将食字旁的“餳”刻成了“锡”,“餳”即“糖”。

善本的选用

什么是善本:

《辞源》口部善条“珍贵难得的古书刻本、写本”。此说欠妥。

张之洞在《輶轩语·语学》“读书宜求善本”条中云:“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

总结起来,应概括为:古代稀有的旧钞旧刻,凡经前代专家用古刻数种精心校勘,精心注释,付刊时无阙卷,未删削,可称之为善本。善本应具有三个特点:A、旧(就时间而言),宋元刻本,去古未远,讹误最少,即使有讹误,也是无心造成的,后人易于刊正。B、精(就内容而言),经后人精校精注,已经纠正讹误,补缺删衍的精校本、精注本。

C、稀(就数量而言),数量稀少,孤本独传,世以为贵。

六、古籍版本鉴定方法:P288(见上)

版本的选择

读书治学讲求版本,精择善本,是清代学者治学的重要经验。钱大昕说:“经史当得善本。”张之洞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目录学与历史文献类别

读史须知目录

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等辞藻来形容历史文献的广漠无垠、丰富多彩.

目录学是读书的门径之一。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二、目录与目录学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目,即一部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是用以记述某一部书基本情况的简要文字,涉及书籍内容、作者生平、得失评价、版本流传与校勘整理经过等。

目录学是关于书籍分类、著录和解说以及目录的形成与发展的专门学问。

目录工作以书籍为对象,记载书籍的外部特征和内容。

外部特征:包括书名、作者名、篇卷、版本等,也就是目录学上所说的著录事项,是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内容特征:反映书籍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和学术源流的解题、序言、说明、按语等。

学校图书馆的编目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2版,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2006重印)

4册(1736页);20cm.—(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一,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

二,文公宣公成公

三,襄公

四,昭公定公哀公

ISBN7-101-00262-5:CNY110.00(全4册)

Ⅰ.①春秋左传注Ⅱ.①杨伯峻Ⅲ.①左传②左传③古代史④春秋时代⑤中国- 古代史- 春秋时代- 体⑥中国Ⅳ.①K225.04

目录源流

秦时书目的分类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

有敢偶语《诗》

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P246

3、刘向《别录》与刘歆《七略》P70从西汉刘向(前77-前刘歆(约前53-23

目录的先例。

背景:西汉藏书量的增多

秦焚书100多年后,一些散失于民间的藏书相继重见天日。汉惠帝四年(前191)废“挟书律”后,

“挟书律"是在秦始皇在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

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和个人一律不得藏书.

制度基本上是继承秦朝,"挟书律"也不例外。

展.

大批经、史书籍陆续收归朝廷之手。

刘向《别录》

《别录》二十卷,是刘向等人为每部图书撰写的叙录总集,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学术著作内容。(20年时间完成)

条例篇章目次。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歧异不一者。刘向等斟酌其间,重新命名。

资料\《战国策叙录》.doc

整治好的竹简上。

提要钩玄,撰写叙录。“

而奏之”(《汉书艺文志》)

之旨意的文字记载称为“书录”、“叙录”

每篇叙录实际上就是一本书的简要介绍

5、“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叙录时,仿照《诗》、

部书目提要。。梗概。

前三项工作属于校雠学的范围。

刘歆《七略》P73七分法目录的分部

刘歆摘取《别录》编成《七略》这部中国第一部目录书

以《别录》为基础,刘歆又在很短的时间内编成《七略》,和《别录》同行于世。《七略》七卷,是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

它把所有图书分成七大类,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总括其他六略的学术简史,用以容纳《七略》的总序和大、小类序,实际上只有六大类,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经典、哲学、文学、兵书、占卜和医学。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4、班固《汉书·艺文志》P74

5、四部分类法的出现P79

(西晋)荀勖xù编制《中经新簿》将典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记经书,乙部记子书,丙部记史书,丁部记集书,开创了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的体例。

(东晋)李充《四部书目》改甲部记经书,乙部记史书,丙部记子书,丁部记集书。经史子集的次序从此决定下来。

《隋书·经籍志》P90

采用四书分类而不再标甲、乙、丙、丁四部之名

把天下群书分为四部(经、史、子、集)四十种

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小学(10)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13)

子:儒、道、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14)

集:楚辞、别集、总集(3)

刘歆、荀勖、李充的书,早己亡佚。现存的古代目录,《汉书·艺文志》是七分法的代表,《隋书·经籍志》是四分法的代表。

6、集古代目录学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总目》P127

四库全书的不足之处:

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

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

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

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篡改。

7、章学诚的目录学体系P131

互著

诗经:图文双色版/(春秋)孔丘等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07

278页;23cm.—(华夏国学经典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涵盖关雎、葛覃、卷耳、螽斯、桃天、兔置、汉

广、汝坟、鹊巢、采草虫、甘棠、行露等。

ISBN978-7-204-10099-6:CNY450.00(全15册)

Ⅰ.①诗经Ⅱ.①孔丘Ⅲ.①诗经- 译文②诗经③古体诗- 中国- 春秋时代- 选集④古体诗Ⅳ.①I222.2/K485-2

8、中国图书馆分类法P251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哲学、宗教

B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

N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Z 综合性图书

历史文献的类别

经、史、子、集四分法最终成为官、私目录的主流形式,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经部典籍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的经学。儒家经学的基本典籍就是十三经。

经学:经学研究的工作,主要就是注疏经书。所谓注,就是直接对经典的文字的意义、意义等等加以解释说明,但有些注因为太简要或年代也久远了,因此后代人为注再作解释,称作疏。除了注疏之外,其他如「解」「考证」「集解」「正义」等等,名虽不同,但作法大多类似,都是对於经书的一字一句详加研究,希望能了解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经学的命名

“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说文》说:“经,织纵丝也。”

《文心雕龙·宗经》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刊:修改。千秋万世,不用修改。之鸿论也。”

《四库全书总目》说:“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删削改定,如孔于删定《春秋》之旨,如日中天。”

经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系统,它所运载的是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就中国文化、学术而言,“经”是源政治利用,史学、子学、文学都是出自源的河流,“史”是实的历史,“子”是虚的哲学,“文”是活的生动具体,而“经”则是浑然的包容这一切的博大精神。

经学的内容

南宋朱熹删繁就简,编成了“四书五经”。

“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四书”是《论语》、《孟子》,再加《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在四库全书的分类中,“四书五经”都归到了经部,这也就变成了“经典的核心”。

五经

五经创造了一个民族,也创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因而经学史,也就成了中国民族主流文化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史。这五经,《易》是天地间的大道,《书》是先王行事的记录法先王,致君尧舜,文武之道,《诗》是先王之泽尚存背景下的情怀表达,《礼》是人的行为规则,《春秋》是人间是非的价值判断。这五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与价值系统,确立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易经:天地之道《易》主言理,是人必须遵循的;

易就是变化无穷、生生不息的意思。

《周易·系辞》说:“生生之谓易。”

荀爽云:“阴阳相易,转相生也。”(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以《周易》为基础的儒家(庙堂文化)男尊女卑

阴阳概念是《周易》中的核心思想。书中用“乾”、“坤”两卦代表阴、阳,《周易》解释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乾道成男,坤道从女”、“乾,健也;坤,顺也”、“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认为男阳女阴,男尊女卑,男刚健而女柔顺,男成事,女承顺。

道家文化主阴贵柔(以巫术为基础,平民文化)。

老子提出的“道”,最初建立在对女性生殖力的认识上,然后将这种女性生殖作用扩而大之,用来观察整个宇宙的创生过程,于是形成“道”的概念,《老子》书中常用女性生殖器或母体形容道,所谓“谷神”、“玄牝”就是女阴,中空而有生殖能力,原初大道就是一个玄空的母体,渊兮似万物之宗,恍惚之中有物有象,天生万物渐次而生。他用女性生殖原理和母子关系来形象化地解说大道与万物的关系。“道”的最大特点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体虚空却能源源不断地生殖万物。这种崇尚,反映了原始生殖崇拜以母体

为对象的特色。

佛学本土化观音现世(阴阳理论与医学黄帝的身体)

资料\观音的性别.doc

菩萨中女性多吗?

易經的別稱—易、周易古代卜筮之官稱為「易」。

東漢?鄭玄:「易」有三義—

1、「簡易、简单」:以簡御繁,以64卦、386爻包括宇宙一切變化的事物

2、「不易不变」:取法天地陰陽,通天人之際,其理萬世不變

3、「變易」:《易》用於卜筮,其妙全在爻的變化附图

2、尚书:王者之范《书》主言事,是为政者必须效法的;

《尚书》的基本内容

就《尚书》的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上古“中央政府”政治文件的汇编。全书分四部分,共58篇。《虞书》5篇,《夏书》4篇,《商书》17篇,《周书》32篇。这些文件,大约分为六类,即:典(档案,追述圣王的言事,如尧舜禹)、谟(谋也,约如会议纪录)、训(教诲)、诰(告谕)、誓(誓辞)、命(命令)。

《尚书》的文化意义

一、《尚书》确立了圣王系统与王道政治典范。

宣扬夏商周三王和孔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统”。

二、《尚书》确立了以德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周公:明德慎罚

三、《尚书》展示了圣王的忧患意识。

周公:酒诰吸取商灭亡的教训

《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

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后

世儒生固执于法先王的原因)

诗经:王泽之光《诗》主言志,是人情感必然要表达的。

“采诗”与“献诗”

据有关史料记载,周代有“采诗”之制,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内,有专人到各地采集歌谣,并把采集到的诗歌集中上报到周王朝中央管理音乐的官员那里,经过王朝乐师的整理,再献给天子,目的是为了“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另外的《雅》诗许多为朝廷官员的“献诗”,即《国语·周语上》所说的:“故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诗经》是一部周代诗歌的总集,一共305篇。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鲁》、《商》三颂,有诗40篇。

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此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诗。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作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三礼”与《春秋》

“三礼”与《春秋》是关于行为规则与行为评断的。故《庄子·天下篇》说:“《礼》对各种礼仪进行细分以道行,《春秋》评价是否合乎礼仪以道名分。”“三礼”指《周官》、《仪礼》、《礼记》,这是关于周代礼制的三部书。《春秋》是编年史大纲性质,解释它的就有三部书,即《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被称作“春秋三传”。“三礼”:王者之制

《说文》说:“礼,履也。”

《释名》说:“礼,体躯干,主要部分也,得其事体也。”

《礼记·乐记》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合而言之,礼就是治身治国治家之主体,是要履而行之有道,是不可更易之理。

周礼周官

目录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

周礼·秋官司寇第五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

《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判娶妻入子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嫁殇者。凡男女之阴讼(夫妻口角),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刑者,归之于土。”

仪礼

《仪礼》与《周礼》不同,它不是讲行政制度,而是讲生活礼仪。《释名》说:“仪,宜也,得其事宜也。”这是说“仪”是指具体行事中非常得当的行为表现。

内容涉及七个方面:一、关于成年礼冠礼;二、关于婚礼;三、关于交往之礼;四、关于宴饮之礼饮礼;五、关于射礼;六、关于丧礼;七、关于祭祀之礼祭礼。

《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

“冠、婚、丧、祭、朝、聘、射、乡八者礼之经也,冠以明成人,婚以合男女,丧以仁父子,祭以严鬼神,乡饮以合乡里,燕射以成宾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觐以辨上下。”

——邵懿辰《礼经通论》

礼记

礼记是儒学的一本经典著作,其中的文章是孔子的学生以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被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弟子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被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后来失落,小戴礼记就

是今天的礼记。

由于礼记全面系统地宣传儒家的礼治主义,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影响远远超过《周礼》、《仪礼》。现代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礼记》是一本必读的书。

礼记目录

曲礼檀弓王制月令曾子问

文王世子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

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大传少仪

学记乐记杂记丧大记丧服大记

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

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

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深衣投壶

儒行大学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

燕义

聘义丧服四制

《礼记》对于我们认识礼的意义很有帮助。如:

《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昏义》说:“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中庸》

《大学》

春秋目录

隐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鲁悼公,姬宁,鲁哀公儿子,承袭鲁哀公担任国君。

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微言:《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如“雨”、“成陨”。最多的四十五个字,但有许多人名。所以只记标题。王安石称之为“断烂朝报”,近代有人认为是记帐式的历史。记250多年(前722——前468)的历史才用18000多字,平均每年才70多字。大义:礼定褒贬

礼在周代既作为制度与生活规则存在,也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对社会上发生的种种行为进行评断。《春秋》其实就是以礼来评断历史的学说。

春秋大义:

复礼。桓公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xì古代祭祀或馈赠用的活牲畜。,礼也。”襄公九年:“毛伯卫来求金,非礼也。”

正名。“崩”“薨”。“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崩”称帝王去世。打仗的字眼即有“伐”、“侵”;杀人上级杀下级为“杀”。下级杀上级为“弑”。打了败仗,大败为“溃”,小败曰“败”;

尊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不承认僭位称王,如楚王仍称楚子。“春秋笔法”举例:

隐公元年

《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它,其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国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胜,不堪,受不了。」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厌,满足。何厌之有,有何满足?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对待自己像对待郑庄公一样,有二心于庄公。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国君之位让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庸,庸,毋庸,用不着,将自及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 延地名,势力范围至廪lǐn 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将得到众人拥护。」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完城廓聚聚粮食,缮修补甲兵兵器,具具备,准备卒步兵曰卒乘车兵曰乘,将袭郑,夫人将启开启城门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地名。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郑庄公之意志、意思,此言郑庄公养成叔段之罪,意在诛之,书法探其本心言之。不言出奔,难之也。难于下笔,索性不写。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食。食舍肉食时将肉另置一边。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e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

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在内有泉水的隧道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止境),永锡赐尔类』孝顺的子子孙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

,其是之谓乎!」

《左传》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资料\_春秋笔法_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力.caj北京师范大

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摘要:“春秋笔法”是春秋史官发展出的一种价值评判方式,并在《春秋》中得以丰富。其中,“常事不书”始指对四时常祀中的礼崩乐坏进行关注,后也指对所有违犯了礼仪精神或常规的社会现象进行关注,所载录者即为“异辞”。“隐而不书”是对整个事件或事件中部分因素的失载,是建立在职业史官的原始叙述之上的二次叙述。除了亲疏避讳的目的外,它实际上是将事件留在历史的阴影处,借此表达史官的臧否态度。“爵号名氏褒贬说”和“一字褒贬说”这两类笔法都是一种“异记”,其功能如同载录灾异的“记异”。史官在天命的支持下,利用职业传统,构建起自己的话语权,并为后世儒家取法。

春秋笔法缺点: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儒家学说的“温和”性决定了孔子在史书编篡上根本不可能大胆地挥起公正无私的笔,与统治阶级作正面的抗战,以暴露其丑恶之行,而只能是采取曲笔手法,以收“明哲保身”之效。

对于《春秋》作出详细解释的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公羊传》主于微言阐述大义,纬书,《谷梁传》主于大义阐述大义,纬书,《左传》主于历史。

《论语》与《孟子》

从宋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要通《五经》,就须先读《论语》、《孟子》,因为这两部书蕴含着孔、孟对《五经》的理解和体会,比《五经》容易读,而且孔、孟二圣鲜活的形象都隐存在其中,可见圣贤气象。朱熹引程子的话说:“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其序不可乱。”

——《朱子读书法》

孝经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bǐng疏。

尔雅

(2)、史部目录的内容

经史子集四分法之史部的确立就是史部目录的产生,它是史籍发展的产物。史部目录的职能,就是通过概括史籍源流和学术分类来揭示、宣传、推荐史籍,指导人们研究史学或阅读史籍,是史学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之一。狭义历史文献学对文献的分类

编年体与纲目体文献

纪传体文献

纪事本末体文献

典制体文献

别史、杂史文献

地理、方志文献

传记、笔记、学案体文献

史论论史事、史考考史实、史评评史书文献

编年体与纲目体

编年体: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记叙历史的一种史学体裁形

式。

资料\资治通鉴卷一.doc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毛泽东毛泽东先后通读过这部巨著达17次之多,他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谈笑风生地说:“……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王23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国为诸侯,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罗。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真是开宗明义……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当然非乱不可……”

纲目体文献:是改编编年体产生的一个分支,是由南宋的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创造的。所谓纲目体,仍是编年纪事,只是前面立纲,是史事的提纲;后面立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

《资治通鉴纲目》共五十九卷,记事起迄同《资治通鉴》一致。书中大字为提要,即“纲”,模仿《春秋》,以明“书法”;小字以叙事,即“目”,模仿《左传》,记评史事。

元代历史学家揭傒斯在评价《资治通鉴纲目》

孔子因鲁史作(应为修订)《春秋》,以为万世之法;朱子因司马氏《通鉴》作《纲目》,以正百王之统。此天地之经,君臣之义,而圣贤之心也。世之言《春秋》者,自《公羊》、《谷梁》、《左氏》以下,无虑数十家,而义犹有所未明,疑犹有所未解者,鲁史不可复见,且圣人之制作也,后之羽翼《六经》者宜莫如,朱子犹不敢言《春秋》,然《纲目》之作,非深得圣贤之旨者不能也。故朱子不言《春秋》,而知《春秋》者莫如朱子。(《揭傻斯全集·文集》卷三)

还在元代,朱熹已经被推上孔子以后第一人,而注疏发明《纲目》的著作,就是在元代已经有数十家之多了,与言《春秋》的著作已经相当了,其影响之大,自然可以不必多言了。

朱熹编撰此书的目的,除了条理《通鉴》以利阅读外,更主要的是借修史来维护纲常名教,宣扬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因此行文义例严谨,处处仿《春秋》笔法,极重褒贬进退。史料价值不高。价值在于思想史

纪传体:是一种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叙述历史的史书体

裁。

为皇帝立传记称为“本纪”

为封建王侯立传称为“世家”

为一般士大夫和下层人物立传称为“列传”

二十四史:

(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

(刘宋)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志》;

(唐)房玄龄《晋书》;(南梁)沈约《宋书》

(南梁)萧子显《南齐书》;(唐)姚思廉《梁书》

(唐)姚思廉《陈书》(北齐)魏收《魏书》;

(唐)李百药《北齐书》;(唐)令狐德棻《周书》

(唐)魏征《隋书》;(唐)李延寿《南史》;

(唐)李延寿《北史》(后晋)刘昫xù《旧唐书》;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元)脱脱《宋史》;

(元)脱脱《辽史》;(元)脱脱《金史》;

(明)宋濂《元史》;(清)张廷玉《明史》

另加近人柯劭忞mǐn 《新元史》和赵尔巽的《清史稿》为二十六史

纪事本末体文献:

记载历史事情的始末。这是以记述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为核心来编排的一种史体,由南宋袁枢首创,与纪传、编年二体并列,也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三大体之一。

纪事本末体的创立:南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

。「因司馬光《資治通鑑》,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三家分晋);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

典制体文献

典制体史籍,即政书,它以事类为中心,按时间先后编次,记载历代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典章制度的史体典籍。

从《史记》之书,《汉书》之志,后纪传体多所因袭。典志体的发展:

综合类:

一类是会通古今的典章制度通史,即人们常说的“三通”、“十通”。附图

二是记述某一朝代制度的断代典章制度史,即历代会要、会典。如《唐会要》

“三通”、“十通”

“三通”:

自司马迁提出“通古今之变”以后,有些史学家从不同角度着眼,不同程度地继承了这个思想,考察与研究历史的各种变化,编成分门别类、综观全局的史书。中唐以后,在典章制度史方面开始出现了这种旨在“通变”、“致用”的通史: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价值最高,清代接连修续三通,又为本朝修清三通,清末民初刘锦藻修《清朝续文献通考》,合称“十通”。

政书有“十通”,即《通典》、《续通典》、《清朝通典》、《通志》、《续通志》、《清朝通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但续三通、清三通为乾隆时敕修,内容多相重复杂乱,颇感累赘。

地理、方志文献

地理文献:

沿革地理

历史地图

游记、行记

方志文献

传记、笔记、学案体文献

传记:是记载人物行状的史书。

专传:自传、别传、家传、外传、年谱等。如《赵云别传》、《汉武内传》、《赵飞燕外传》、《王朗家传》、《孔子年谱》等。

类传:按照人物的身份、职业、道德、专长、言行、事迹等。如《历代名臣传》、《文士传》、《列女传》、《高僧传》等。

断代传记:按同一朝代编纂,如《宋名臣言行录》、《元名臣事略》。地方传记:按同一地区编纂,如《益部耆旧传》、《襄阳耆旧传》、《百越先贤志》、《中州人物考》等。

学案体:即学术类传,通过为学者立传的形式,来叙述学术源流,揭示学术发展的历史。首创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汉学师承记》

《宋学渊源记》

《国朝学案小识》

笔记体:顾名思义,指随笔记叙。作为一种体裁的命名,始于北宋史学家宋祁的《笔记》。后世亦有用笔谈、笔录、随笔、偶笔、杂记、杂录等为书名的,一般书目列于子部。

历史杂记类的笔记:内容大抵为历史旧闻,文献掌故、朝野佚事、风土人情等,如《西京杂记》、《涑水纪闻》。

考辨论评类的笔记:内容涉及经史、辨析名物、注疏校勘、评论辨伪等方面,如《容斋随笔》、《困学纪闻》。

史论、史评、史考文献

史论:评论史事。

修史中寓含史论:如孔子所创的所谓“春秋笔法”。寓论断于叙事。随文而设史论:如《左传》“君子曰”开其例,《史记》“太史公曰”。以史为鉴、论古讽今的史论:多见臣子对君王的进谏奏疏。

援史立说的史论:子书比较多。

专题史论:如《过秦论》《王命论》、《六代论》

专著史论:如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评:对史著的评论。

产生与春秋战国之际。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评有了新的发展:专门的史评专著,如晋何琦《论三国志》,王涛的《三国志序评》等。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篇较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

唐代是我国史评发展的里程碑:刘知几《史通》标志着我国史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元明代史论虽多,但大部分没有什么创新。

清乾嘉之际,出现了与《史通》相提并论的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史考:对史料的鉴别和考证之作。

史家著史时,对史料的鉴别与考证之作。如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注史形式的史考,即专门对史著作的注释。如东汉高诱的《战国策注》,三国时韦昭的《国语解》等。

史考专著。魏晋南北朝时最早出现史考专著,如三国蜀人谯周的《古史考》,是我国第一部通代的史考专著。其他还有,如东晋孙盛的《三国异同评》。宋代史考专著成果很多,如吴缜的《新唐书纠谬误》、《五代史纂误》,王应麟的《汉制考》、《汉书艺文志考证》、《通鉴地理考》等。

3、子部典籍文献

(1)、子书分类概说与数量诸子书今谓之哲学类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分为十四类: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历法、术数、艺术、谱录《四库全书》列于子部杂家之前﹐下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三门。、杂家、类书、小说、释家、道家。

(2)、子书要籍汇编子书汇编,只限于精选哲学论著的历代诸子。有多种坊刻本,最精善的诸子丛书,当推1935年世界书局编印的《诸子集成》,收录周秦汉魏诸子26种。影印老的本子的集成,各集之间的字体大小,编辑体例很不统一。

集部典籍文献

《楚辞》最好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十七卷。《隋书经籍志》集部分三类:,楚辞、别集一个人的各种作品加以汇编,是个人作品集、总集多人的文章汇集成编;《四库全书总目》又增诗文评、词曲二类作品,共分五类。

(1)、楚辞实质是一部战国后期一屈原作品为主的楚国文学总集,包括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以屈原作品最著名。资料\楚辞大招.doc

其他形式的文献:类书、丛书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工具书: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它系统汇集某方面的资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供需要时查考用的文献。

“类书”的体裁颇为特殊,《四库全书总目》子部类书类小序提到:“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四库提要只是沿袭《隋书经籍志》的旧惯,将类书归入子部。也就是,“类书”不是经书也非史书,不是子书也非集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永乐大典》

明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明成祖时《永乐大典》的纂修,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此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永乐帝当时未能毅然付之刊印,仅抄写一部,存于皇宫深院中。嘉靖末年虽抄写成副本,而正本却杳如黄鹤,不知踪迹。副本《永乐大典》清代收藏不善,续有遗失;近代更是被八国联军焚毁、劫掠。至今残存的嘉靖副本由于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仍被学术界视为珍宝。据统计,现在嘉靖副本《永乐大典》在全球范围尚存400余册,其中223册存藏国内,国家图书馆馆藏221册。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丛书

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编纂目的和编排体例,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综合性丛书:

专科性丛书:

单行文献

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的单行作品;

从一种或多种著作中选出一篇或多篇作品单独印行的书。

考证学考据学

历史学是一门求真的学问。历史考据学是历史学求真的方法论保证。

一、考证与考证学

考据,又称考证,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技能的方法。其工作重点是在认真审核有关历史资料真伪的基础上,罗列确实证据,对史学研究中涉及的各种问题做出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陈述,从而为人们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提供真实而又准确的素材。

考据的原因、范围与内容

原因是传抄者的疏忽不慎;刻本印刷时的不暇细校;还有某些人的由于主观上的某种意图,而在修史过程中的有意回避隐而不书甚至

回护曲笔某一问题,以至不惜歪曲历史真相,隐恶扬善。故意造成记载中的错误。

考据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考订古书(就是指考证古书的作者,年代,卷次以及文字的异同。);二是考证史事为主(主要指的是考证史事的是非、有无、以及时间的先后等等)。此外,文字的校勘与注释,其中也有考订内容。

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

考据学派

考据学是清代新兴的以考据为治学的一种学科或学派。

考据学具有以考据和文字、训诂见长的汉代经古文学的传统,又称汉学;以其学风朴实,亦称朴学;考据学在乾隆、嘉庆时最盛,故称乾嘉考据学。

兴起原因:

外因:讲学之禁

清人以異族入主中國,對知識分子疑忌之心甚重因:其聚眾講學,形同煽惑。

順治十七年,下令严禁士子会盟結社

影响:讲学之风大不如前清初學者如孫奇逢、李顒yóng 、黃宗羲及東林、姚江之餘,雖亦間有講學之事,然不過小規模之集合,為師友間之問難學術研究漸由團體一變而為私人研究。有志於学术者,不得不致力读书,以古人为友

清代之考據學,实為读书之學,乃由此興。

文字狱盛

清廷恐學著書,传播反清思想,乃頻興文字獄甚其意不關排滿者,亦皆不免以殘酷毒狠手法,钳制言論,束縛士林開告發之門,舉發者可以得功名,學者不特不敢抗議朝政,即稍涉时忌之学术,亦不敢讲习之。聰明才智,無所發抒,乃鑽研於章句訓詁之中。於是论译文意,考究名物,於世无患,與人亦无爭,直接促成清代考证之学。

君主提倡

康熙、乾隆提倡學術,頗以稽古考察古代的事迹,以明辨道理是非、总结知识经验,从而于今有益、为今所用。自命。是以搜集遺書,編纂巨籍,《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显官如畢沅、阮元等皆好修書。学者頗受尊崇,故皆自甘終老於編纂之業,學者在社會上占优越之地位,而其生活又有余裕,学术乃能昌明。。

4、内因:对王学的反动相反的作用.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经学历史·清代经学复兴》:“经学至清代而复兴。经学之所以复兴於清初,其因,为明末王学之反动。”

清代大儒,以王学為明亡之因

陆稼书(1630—1692)“明之天下,不亡於流寇,不亡於朋党,而亡於学术。”

蕭一山《清代通史》云:“夫有明末之空疏,始有清初之敦實;有明末之蔑視讀書,始有清初之提倡经术;有明末之轻忽踐履,始有清初之注重躬行:在在皆明學反動之結果。”

最後必須回到經典上求答案。学与思

任何思想文化都有两个方面:“理论原则”、“具体知识”,孔夫子也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学则殆”。

理学家是把“尊德性”放在第一的,此后越讲越空,越讲越无味,至明后期,王学之末,则“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置四海之困穷不完,而终得讲“危微精一”之说,理学家成为又会空谈,什么事也不干的废物。这样就极需要具体知识的探求了。

一种思想文化,如果只注重研究理论,而忽视探索知识,这种理论就会枯竭竭、干调,变成干巴巴的东西,这时人们就会讨厌理论,反回知识探索上来,反之,如果只注意知识的探讨,不重视理论研究,知识就是零散的,失去驾驭,没有系统。

自明清易代后,曾经鼓荡起伏于宋明之世的学风和士气在不长的时间里便余波消歇了。接踵而起的是一个没有议论的时代。章太炎后来统括而言之口:“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多忌,故诗歌文史楛(苦,粗劣);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纾(shu,解除,延缓)死,而其术近工眇(眼瞎)踔(戳,跳跃,超越)善矣。”《清儒》,《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这个过程使读圣贤之书的士大夫们在精神上日趋蜷缩,并越来越远地疏离了二千年儒学涵育出来的担当世运之气(大学之道)。

清代的考史成就P149

1、王鸣盛(1722—1797),乾隆进士,在清做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先治经后考史。史考代表作《十七史商榷》。十七史者,上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名义上是十七史,实际是十九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各合一书。其内容:(1)文字校勘。(2)考证典章制度其中以地理和官制最详细。(3)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4)评论历史著作。

此书思想在于求实而不求用:(1)主张“务切实际”,反对凭空议论。(2)主张据事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则为纪传,为编年,皆良史矣”。(3)主张实录与笔记小说并重(取材)。二者“互有短长”、“不可偏执”。“采小说未必皆非,依实录未必皆是”。(4)反对迷信入史。

二十四史:

(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

(刘宋)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志》;

(唐)房玄龄《晋书》;(南梁)沈约《宋书》

(南梁)萧子显《南齐书》;(唐)姚思廉《梁书》

(唐)姚思廉《陈书》(北齐)魏收《魏书》;

(唐)李百药《北齐书》;(唐)令狐德棻《周书》

(唐)魏征《隋书》;(唐)李延寿《南史》;

(唐)李延寿《北史》(后晋)刘昫xù《旧唐书》;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元)脱脱《宋史》;

(元)脱脱《辽史》;(元)脱脱《金史》;

(明)宋濂《元史》;(清)张廷玉《明史》

另加近人柯劭忞mǐn 《新元史》和赵尔巽的《清史稿》为二十六史

产,希望人们能继绝学而奋起,以与西学抗衡;他还以天文历算学知

识订经考史,解决了很多经史之书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此可以看

到,西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主要在如何看待西学、在西学刺激下

发掘中学以及用自然科学知识考史等层面,至于以钱大昕为代表的

乾嘉考据学者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品格和治学格调,并未受到西学影

响,他们研究学问的价值体系依然是“中式”的。

史书中凡涉及天文、律历等内容的部分,是最难读的部分,读史者至

此,往往跳过。钱大昕运用自己深厚的天文历算知识,对这些内容及

年月日时记载的错误进行了认真的校勘考证,正误纠谬、删衍补缺,

大有益于后人。《汉书·京房传》记京房“以建昭二年二月朔拜,

上封事”。钱大昕通过《三统术》推算,再参考其他文献,指出“二月”

当作“三月”。《汉书·翼奉传》记初元二年“七月己酉,地复震”,

钱大昕考证出此年七月己未朔,不可能有己酉日,己酉为乙酉之误。

考据的方法

书证:是指利用诏书、上书等各种档案资料以及各种书籍为依据,

考证史料的正误的一种考据方法。除了档案资料外,利用本书或者

他书也能考证出史料的正误。

物证:是指以出土的龟甲、金石以及其他考古器物为依据,考证史

料正误的一种考据方法。

理证:有些史料从道理上讲值得怀疑,但是又无确凿的证据,只得

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其正误。

前人的考据方法:

一、资料排列法。在考证事物制度的历史演变時,將歷代有關此事

的材料都找出來,予以排比分析,就可以排除誤說,弄清事實。

二、事实反证法。在判斷某一史實正誤時,如果能找出与此说法相

反的确凿证据,就可以推翻錯誤的說法。

三、時間推算法。在考證年時月日記載差誤時,可以通過時間的推

算,得出正确结论。

四、数字追踪法。對有疑問的資料数据,追溯其本源或進行细致统

计,以判斷其正誤。

五、引述究本法。史書中的許多說法,都有所本,遇到疑難問題,

如果能找到此說法的原始根據,往往能弄清事实真相。

六、歧说择优法。对同一史事,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可以分析各种说法的可靠程度,从中确定最为可信的說法。

七、常识判断法。資料的說法,如果与常识相抵触,那麽,雖然缺

乏直接證據,也可以凭常识作定奪。附图

八、逻辑推理法。有的資料中,所述史事明显有誤,卻又沒有证据

可以直接否定它,這時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材料,或不用证据,据理

推測其正誤。

九、方位确定法。地理考證,重要的是確定該地的大體地理方位,

然後再在此小範圍內搜尋,即可得其實際位置。

十、考而不断法。有的分歧說法,或明显有誤,但凭現有材料又难

以定其是非或建立新說,不妨经过一定的考证,两存其說,不作結

論,留待以後解決。

比較重要的歷史考證,要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才能完成。

《管理学》模拟试题J及答案

管理学》模拟试题 J 及答案 一、简述题(每小题 5分,共 25分): 1.为什么说计划工作有助于降低风险? 2.创业型管理者与守业型管理者在行为特征方面存在什么区别? 3.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现实管理实践中如何运用这种理论? 4.管理的一个著名定义是: “通过别人并和别人一道实现组织目标。 ”请说明管理者如何才 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5.小王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楼房内外清洁的“保洁”公司。经营这样一家公司,你认为应 关注哪些一般环境因素? 二、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对于企业一些重要经营项目的决策一定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这是基本的要求。在对可行 性分析的工作思路上, 张经理认为可行性分析要从项目的不可行性分析入手; 王经理则认为 可行性分析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分析其可行性, 在可行性分析的初期阶段千万不能引导大家思 考项目的不可行性。你认为以下四种判断中哪一种判断是正确的? A. 张经理主持分析论证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风险一定会更小些 B. 张经理和王经理的工作思路存在着差异,但不存在本质性的差异 C. 对重大决策应采用张经理的工作思路,对一般性决策则应采用王经理的工作思路 D. 王经理的工作思路不符合科学的决策过程要求 2.你正面临是否购买某种奖券的决策。 你知道每张奖券的售价以及该期共发行奖券的总数、 奖项和相应的奖金额。 在这样的情况下, 该决策的类型是什么?加入何种信息以后就该决策 将变成一个风险性决策? A. 确定性决策;各类奖项的数量 B. 风险性决策;不需要加其他信息 C. 不确定性决策;各类奖项的数量 D. 不确定性决策;可能购买该奖券的人数 3.一家企业因为要上一个新的项目,急需筹措资金。他们想到了向银行贷款。企业厂长找 到财务科长,向他做了这样的布置: "张科长,企业要上新的项目,需要资金,你也知道我 们企业目前缺乏这笔资金。请你想办法从银行申请到贷款。 " 对于该企业厂长的这一指示, 你觉得主要在以下哪方面还不够明确? A. 贷款目的 B. 贷款地点 C. 向谁贷款 D. 何时贷款 4.影响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分析工具,在进行竞争分析和制定竞争 战略时, 大多数人都会借鉴使用这一模型。 现在, 假设我们对某大城市一家经营手机业务的 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结合现实,你认为以下哪一序号所对应的分析结论最合 理? 工厂的门口迎候大家,如果有的员工迟到,他并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询问原因,主动帮助 序号 行业内竞争者 潜在竞争者 替代产品 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对 手机业务竞争地位的分析结论 增加不多 快速增加 明显增加 ① ② ③ ④ 很少 很多 较多 几乎没有 威胁不大 威胁很大 减弱 有所增强 巩固并略有提升 变化不大 快速减弱 竞争十分激烈 存在 威胁不大 减弱 B. ② C. ③ D. ④ 明显增强 明显增强 明显增强 有明显下降 略有下降 快速提升 A. ① 5. 于先生受命前往一家多年亏损的企业担任厂长。 到任之后, 他待人热情, 早上早早地站在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杨帆整理编辑 一、名词解释 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当时发掘的 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 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 初顾炎武撰。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 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 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6.《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乾隆三 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7.周原甲骨闻:1977年,考古学者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周代甲骨文,因这一地古 称周原,因而被称为周原甲骨文。其主要记载的是西周早期的事情,涉及周文、武、成王时期的祭祀、征战、田猎、农业、卜卦等内容,以微雕、内容简略为特点。周原甲骨文对于甲骨文中“易卦”的数字研究以及西周早期社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8.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今字使用后而古字 不废,在意义或用法上各有分工。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引用和汉字的假借,出现了古今字。而古今字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四种:①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可以区别字义的义符;②改换古字的义符;③完全改换字,今字和古字在形体上无关;④对古字字形略加修改。对古今字的了解和研究对于我们阅读古文有一定帮助,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变化也有一定价值。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管理学》模拟试题A及答案

《管理学》模拟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1×10=10分) 1、著名的霍桑研究就是采用_______研究管理中人际关系的成功例子。 A.归纳法 B.试验法 C.演绎法 D.总结法 2、“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_________。 A.泰罗 B.巴贝奇 C.甘特 D.福特 3、环境的不确定矩阵中,稳定的和可预测的环境,要素少;要素有某些相似并基本上维持不变;对要素的复杂知识的要求低。属于单元______。 A.简单、稳定 B.简单、动态 C.复杂、稳定 D.复杂、动态 4、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把计划分类为_________。 A.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5、_________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A.战略决策 B.战术决策 C.管理决策 D.业务决策 6、在“天、地、彼、此”中,“地”是指_________ A.企业竞争所处的行业环境 B.企业竞争对手 C.企业自身条件 D.外部一般环境 7、下列关于非正式组织不正确的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 A.非正式组织主要以感情和融洽为主要的标准 B.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交叉混合的 C.非正式组织的危害要大于积极作用 D.非正式组织会发展组织的惰性 8、下列哪类企业最适合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_________________。 A.纺织厂 B.医院 C.电视剧制作中心 D.学校 9、下列关于组织文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一般的文化都是在非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组织文化则可以是在组织努力的情况下形成 B.文化组织具有自我延续性,不会因为领导层的人事变更而立即消失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组织文化应该使组织成员面对某些伦理问题时产生多角度的认识 D.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力量会对组织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 10、管理方格图中,9.1型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领导方式。 A.任务型 B.乡村俱乐部 C.中庸之道型 D.团队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什么是组织的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2、结合例子说明决策的主要步骤。 3、经理人员的影响力来源有哪些?在管理活动中应该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三、论述题(20分) 1、什么是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他们之间的有何区别?如何管理非正式组织?请举例说明。 四、案例分析(共30分) 联合邮包服务公司(UPS)雇佣了15万员工,平均每天将900万个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180个国家。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旨,“在邮运业中办理最快捷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填空题: 1.1973年12月,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的(),成为我国考古学界的空前发现,丰富了我们对缣帛的认识,拓开了我们的眼界。 2.北宋中叶,()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我国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 3.宋代类书编篡,取材广泛,内容渊博,其数量与种类也均已超过唐代。官修的《》《》《》被称为三大类书。 4.“三通”是指《》《》《》三部政书。 5.我国最早的记版本目录是宋代尤袤的《》,开后世记版本目录之先河,多为文献版本学者所重视。 6.明代中期刻本的风格是()、()、()。 7.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左右双栏,没有耳子。纸张洁白,校勘精当。 8.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谈到校书的具体方法时,把前人的校书方法归结为()和()两种。 9.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时期的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所著《》的最后,指出考辨伪书的八种方法。 10.清代辑佚成就最大的是:①严可均辑《》,②黄奭辑《》③马国翰辑《》。 二、选择题: 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指盛行于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甲骨文只在殷商时期使用。 C.王国维的《殷墟书契》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 D.甲骨文最早出土于陕西西安。 2.《孙膑兵法》竹简出土于() A.甘肃武威磨咀子B.山东临沂银雀山 C.湖南长沙马王堆D.湖北云梦睡虎地 3.“以杂见称”为其特点的古文献是() A.总集C.丛书 C.别集D.类书 4. 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史很有参考价值的清代类书是( )。 A.《丛书集成》 B.《古今图书集成》 C.《佩文韵府》 D.《格致镜原》5.现在流传的裱本字帖,多采用的装裱形式是()。 A.经摺装 B.蝴蝶装 C.旋风装 D.包背装 6.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是( ) A.《汉书·艺文志》 B.《别录》 C.《七略》 D.《隋书·经籍志》 7.主要采用欧体书写的宋刻本是( )。 A.浙本 B.闽本 C.蜀本 D.平阳本

历史文献

编年体 一.概述 1. 编年体:按年月日时间顺序编排记载史实的史书体裁。它可以给人以完整的时间概念并有利于考察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先秦时各国的编年体史书都叫“春秋”,孔子写的《春秋》是据鲁国的改编而来。 2.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1)编年体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的史书体裁2)编年体史书是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体裁3)《春秋》之后,出现“春秋三传”,特别是其中的《左传》,对《春秋》的编年体裁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至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到战国魏国的史事,此书今有辑本 3.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汉魏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取得长足发展 1)出现大量编年体史书前所未有,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记》今仍存世;今以亡佚的有:张番《后汉纪》干宝《晋纪》裴子野《宋略》等2)体例的新突破荀悦《汉纪》在编年体例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预先确立编书的凡例(编写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方法)《序言》集中明确阐述写作原则和条例,不同于《春秋》《左传》意例散见书中;其次,改纪传为编年创立断代编年史书。《汉纪》约编《汉书》将史事归于十二帝纪中,仅相当于原本四分之一,开缎带编年史书之先河,影响深远后继者很多(汉纪创作原因:给皇帝编一本简明历史教科书,汉献帝命荀悦给他编一本简编教材,是根据《汉书》改编;再次,《汉纪》以前的史论,多随文而发文辞简略,《汉纪》有许多长篇大论,评人评事议论得失,表现作者历史哲学思想,把史论推向一个新高度。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实源于此。3)编年体类型日趋增多出现了起居注和实录等新的编年体史书,起居注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帝王言行录;实录是一代帝王的编年大事记。二者都是修国史的重要材料 隋唐时期编年体进入一个低谷 1)数量少隋唐开始禁止个人修史,魏晋以来的私家修史的风气骤然衰落,官修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因此这个时期所产生的编年体史书数量较少2)质量差未出现卓越的编年体史家和具有特色的编年体史书,所产生的几部编年体史书也没有流传下来 两宋至清明复兴繁荣时期 1)数量空前丰富各朝都有以编年体形式编纂的史书,卷浩繁数量庞大,以往无法比拟2)出现具有典范意义的巨著,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步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编纂体例、叙事方法、编修凡例、工作程序等多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继承之作丰富,该书起到振兴编年体的作用3)使编年体足以与纪传体相提并论如:刘赎《通鉴外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毕远《续资治通鉴》夏燮《明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择。每题2分,共20 分)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 A. 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B.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C. 管理就是决策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 ()。 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3.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 ()。 A.社会技术系统 B.社会经济组织 C.社会经济系统 4.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引导, 实现 (),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A.资源配置的优化 B.利益的再分配 C.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5.例外决策,具有极大偶然性、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确定性的决策活动,其方法和步骤也是难以 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的。这类决策属于()。 A、风险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C非程序化决策 6. 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工作中的(则。 )原 A、责权利相结合 B、分工协作C目标任务 7. 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 这就是人员配备的()原则。

A、因事择人 B、因人择事 C、量才使用 8.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有自主权。这种领导方式属于(导。 )领 A、集权型 B、分权型 C、均权型 9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 30 %;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A、60-70% B、70-80% C、80-90% 10 .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C企业结构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指出错误所在并改正。每题 2 分,共20 分) 1.? 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 2.组织的效率,是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经济效益大小。 3.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 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人的组织”。 4.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等环节组成。\ 5.目标管理把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是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 6.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作出定性的描述,这就是经济预测。它往往用于对事物远期前景 的预测。 7.究竟采取扁平型或是高层型组织结构,主要取决于组织规模的大小和组织领导者的有效管理幅度等因素。因为 在管理幅度不变时,组织规模与管理层次成正比。规模大,层次多,则呈高层型结构;反之亦然。 8.让管理人员依次分别担任同一层次不同职务或不同层次相应的职务。该方法能全面培养管理者的能力,就是管 理人员培训方法中的职务培训。 9.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适于 采用分权式组织形式。 10.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 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组织,它需要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来执行。 三.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20 分) 1.行为科学

远教历史文献学答案

卜辞:即商代后期殷人占卜的记录。一般刻在甲骨上,记录着占卜时所问的内容、占卜的结果以及应验的情况等等。 旋风页:为册页制度的一种。唐朝后期,人们便将雕版印刷的页子一反一正折迭起来,再用一张纸包住第一页与最后一页,用这种方法装成的书籍,从第一页可以翻到最后一页,还可再接连翻到第一页,回旋往复,不会间断,而且翻阅起来迅急如风,所以称为旋风页。 “经”:指经书。战国时,文化从祝史手中解放出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书籍多了,一些最早流传下来的,被古人认为是经典的古籍著作如《诗》、《书》、《礼》、《易》、《春秋》等就被奉为经书。 《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别集: 校勘:就是改正古书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载体文献:所谓文献的载体,是指记录、保存、传播文献的物质实体,也就是能够保留文字记录的实体。具体说来有甲骨文、竹木、金石、缣帛类织物以及纸张等等。 蝴蝶装:蝴蝶装的装订方法,是每页从版心将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张书衣从前包到后,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因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而得名 “朱丝栏”与“乌丝栏”:当帛书盛行以后,为使用方便,也为了美观,于是有人用红丝或黑丝事先在缣帛上织出界栏,如同今日稿纸,专门供书写之用,人们便称红丝界栏为“朱丝栏”、黑丝界栏为“乌丝栏”。 别史:没有进入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称为别史。 总集:凡综合各家著述汇集成一编的为总集。 底本:“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专用的术语。比如影印古籍时,选定某个本子来影印,这个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古籍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为主的本子作校勘,这个为主的本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 金文文献:金文文献是指商朝到汉朝,刻铸在铜器上的铭文。这些铭文一般是说明铸造铜器的原因,涉及到的册封赏赐制度、战争、氏族等各个方面。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复习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 1、蝴蝶装 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五代到宋盛行。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面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页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面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来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采用蝴蝶装。 2、校勘四法 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来对勘。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本做底本,然后用其他异本逐字逐句地进行校勘,并记其异同。 本校法:以本书校对本书,即本书的前后文字互勘,比较异同,判断其中错误。 在无异本可供对勘,或无他书可供比勘的情况下,专从本书的上下文着手,互相比较推寻,发现底本的的讹误矛盾之处。 他校法:同一事用其他的书来比勘。(所采前人之书,后人所引之书,同时之书并载的内容)(他校法中所言的他书,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本书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本书相关的典籍类书。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断古书的讹误。(需要古代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文例、历史、制度等多方面知识手段) (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有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 对古今校勘方法的总结系统全面,缜密清晰,至今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 3、类书 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类书的产生早于丛书,一般认为《皇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类书。类书的编纂基本上采用辑录原书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的方法,在保存古代佚书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古代版本资料方面,以及在古籍校勘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但有些类书基本上是在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修葺增删而成,所引资料未必都是从原始文献摘录而来,辗转引录,不及核校,存在引文脱误、书名错乱等缺陷,故使用时尤需注意。 4、善本 善本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比较鉴别后,选出来的内容完善、刻印精良、装帧精美的古籍版本。 关于善本,不同时代有不同定义。宋人所指的“善本”是精校的本子。清代除此外还关注书籍的文物鉴赏价值。认为一是“足本”(即不缺不漏,不经删削改写的原本);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无讹的);三是旧本(旧刻本、旧抄本)。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规定:只要在学术资料性,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中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有特殊价值的,就是善本。黄永年先生则认为凡校勘精审即接近古籍本来面目的可称之为校勘性善本,凡已成为文物的古籍可称之曰文物性善本。 5.丛书 丛书是将原单本流行的书籍汇编在一起,别题一个总名,以供人们检阅的一种文献形式,可分为专科性丛书和综合性丛书两类。

《管理学》模拟试题I及答案

《管理学》模拟试题I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分,每小题1分) 1.甲公司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是30万元,除去固定成本外,该产品每单位成本为4元,市场售价为10元,若要达到6万元销售毛利的目标,该产品产销量应为多少? A. 30000件 B.45000件 C.60000件 D. 75000件 2.没有接受过正规管理教育的管理人员,为取得事业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 A.专业经验 B.技术经验 C.多方面的经验 D.行政管理经验 3.在作出是否收购其他企业的决策时,管理者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拟购企业的目前状况及可能的发展余地等情况,这时管理人员需要的技能主要是 A.诊断技能 B.人际关系技能 C.概念性技能 D.技术技能 4.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倡导尊重每一位员工、重视员工权利的思想。这种观念和做法属于: A.公司文化 B.政治手腕 C.经济条件 D.激励理论 5.面对动态变化、竞争加剧的世界经济,管理者必须注意考虑环境因素的作用,以便充分理解与熟悉环境,从而能够做到有效地适应环境并 A.进行组织变革 B.保护组织稳定 C.减少环境变化 D.推动环境变化 6.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国内经营、毫无国际经营经验的企业来说,最初开展国际经营最容易采取的做法往往是: A.许可证贸易 B.进出口贸易 C.战略联盟 D.直接投资 7.中国企业引人奖金机制的目的是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但到目前,许多企业的奖金已经成为工资的一部分,奖金变成了保健因素。这说明: A. 双因素理论在中国不怎么适用 B.保健和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是不一样的 C. 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转化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 D. 将奖金设计成为激励因素本身就是错误的 8. 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说过:”高层管理人员的首要作用,就是发展并维持意见沟通系统。"在实践中,进行意见沟通需要一定技巧。通常不能采取的技巧是: A. 该告诉职工的全部告诉 B. 让下级明了他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 C.不要经常称赞下级 D. 要明白上行沟通效率永远不会太高 9.对于管理者来说,进行授权的直接原因在于: A.使更多的人参与管理工作 B.充分发挥骨干员工的积极性 C. 让管理者有时间做更重要的工作 D. 减少管理者自己的工作负担 10.一个生产化学添加剂的小型民营企业,对其销售员采取了一系列的奖惩考核办法,使得企业产品销售量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最近,该企业领导发现了经营中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伴随着产品销售额的大幅增加,却出现了销售回款额下降的严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以下所列举的各原因中,你认为其中可能性最大的原因是哪一个? A.企业用户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 B.销售奖惩考核指标设计有缺陷 C.销售员工作责任心显著减弱 D.企业催款人员工作不够努力 11. 某技术专家,原来从事专业工作,业务志精,绩效显著,近来被提拔到所在科室负责人的岗位。随工作性质的转变,他今后应当注意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调整到: A.放弃技术工作,全力以赴,抓好管理和领导工作 B.重点仍以技术工作为主,以自身为榜样带动下级 C.以抓管理工作为主,同时参与部分技术工作,以增强与下级的沟通和理解 D.在抓好技术工作的同时,做好管理工作

历史文献史源学

历史文献史源学/解题 史源学是以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可判定某记载的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从而正确地徵引史料。 文献史源学/功用 1有助于鉴别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史记·屈原列传》 2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的谬误 秦蜀守冰 《汉纪》 3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原始史料 撰述史料 4有助于确切地理解史料 战少利 5有助于树立严谨的治史学风 冯胜 冯国用 历史文献史源学/分析讨论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类书《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嘉靖刻本)、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阴时夫《韵府群玉》(四库全书本)等都明确记载:《陋室铭》,刘禹锡作。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刘宾客集》卷十) 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 刘禹锡于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一直住在洛阳。分司官,除御史外皆为闲官,这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正相吻合;刘禹锡分司东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谈笑有鸿儒"正相吻合;据《全唐诗》和《刘宾客集》,刘禹锡还喜音乐,通佛学,这与"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相吻合。 欧阳修、李德裕、刘禹锡都曾作《秋声赋》 古今文集,后人发现佚诗佚文者,并不罕见。 厉鄂《樊榭山房全集》 大前提:《参同契》的本质内容是假借《周易》爻象以 论作丹。 小前提:葛洪《抱朴子》所论作丹的真正含义是外丹。 结论:《参同契》是外丹著作。 《抱朴子》中经常将“金丹”与“大药”连称。“金丹”与“大药”乃同义语。《抱朴子·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葛洪所论金丹大药除了指外丹外,亦可指“宝精行炁”的内丹 大前提:葛洪之前养性之书,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小前提:《参同契》在葛洪前。 结论:《参同契》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抱朴子内篇·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葛洪曾经披阅了已见于世的差不多所有的炼丹著作和养性之书,其基本内容莫不皆是还丹金液。 葛洪披阅群书,发现养生长寿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却以"还丹金液"为最重要。 《灵宝毕法》:"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熏蒸于肺,肺为华盖,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人肺中,以补泥丸之官。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据此,"还丹金液"除指外丹外,亦可指内丹。 养性神仙之术包括:以恬静寡欲为主的养神之道;行呼吸行气之术,以求长生益寿;爱养精气,使无漏泄,以求髓满骨坚;除情去欲,炼养神明等项。

管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docx

精品文档 《管理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 20分) 1、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讲,其最重要的管理技能是() A、技术技能 B、概念技能 C、人际技能 D、创新技能 2、法约尔划分的管理的五项职能分别是() A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B、计划、组织、指挥、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 3、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 A、“社会人” B、“理性人” C、“感性人” D、“经济人” 4、以下不属于定量的决策方法是() A、盈亏平衡分析法 B、德尔菲法 C、期望值法 D、决策树法 5、汪力是一民营企业的职员,他工作中经常接到来自上级的两个有时甚至相互 冲突的命令。以下哪种说法指出了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本质原因?() A、该公司在组织设计上采取了直线型结构。 B、该公司在组织运作中出现了越级指挥问题。 C、该公司的组织层次设计过多。 D、该公司组织运行中有意或无意地违背了统一指挥原则。 6、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是() A 、成反比B、成正比C、没什么关系D、有时正比有时候反比 7、以下不属于企业进行外部招聘的缺点是() A、筛选难度大,时间长 B、进入角色慢,了解少 C、影响内部员工积极性 D、招聘成本低 8、作为总经理所拥有的职权类型是() A、直线职权 B、职能职权 C、参谋职权 D、专业职权 9、管理方格论中 9.1 型的领导方式被称为() A、任务型 B、贫乏型 C、协作型 D、乡村俱乐部型 10、人们常说“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通常是指() A、反馈控制 B、即时控制 C、现场控制 D、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2 分,共 10分) 1、管理的两重性是指()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科学性 D、艺术性 2、以下()是内部提升的优点 A 、对被提升人员了解全面B、来源广,有利于招到高质量的人员 C、被提升人员对组织有较深的了解 D、有利于带来新思想、新方法 3、按照双因素理论,下列属于保健因素的有() A、工作条件 B、与主管的关系 C、工作自身 D、薪水 4、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C·McClelland )提出成就动机论认为人的三大社 会性需要有()

辛德勇古文献学四讲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 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譬如目录学和版本学是史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可是现在的大学历史系却很少开设相关的课程,一般是开一门“历史文选”,只是教学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录学知识。这种情况其实由来已久。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诣的蒙元史研究专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绘了当年自己缺乏相关知识训练的情况。他写道,自己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后,“经常出差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管理学模拟试题(三)及其参考答案

《管理学》模拟试题(C) 一、单项选择题(1×10=10分) 1、企业管理者可以分成基层、中层、高层三种,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 _________ A.日常程序性决策 B.长远全局性决策 C.局部程序性决策 D.短期操作性决策 2、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下属于保健因素的是哪一个_______________。 A.工作上的成就感 B.提升 C.工资 D.责任 3、车间主任老王最近发现,质检员小林一有空就与机关的小柳、设计室老张和门卫老杨等一起谈足球,个个眉飞色舞,而参加工作例会却没精打采,对此,你认为老王最好采取什么措施? A.批评小林,并对他提出要求,以后不许在厂里和别人谈论足球 B.严格执行车间工作制定,对擅自违反规定者严加惩罚 C.在强调必须遵守工作制定的同时,在车间搞一个球迷会,并亲自参加协会活动 D.对上述情况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4、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什么因素来划分部门?__________ A.职能 B.产品 C.地区 D.矩阵结构 5、某企业的员工在工作中经常接到来自上边的两个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命令,以下哪种说法指出了导致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__________ A.该公司在组织设计上采取了职能结构 B.该公司在组织运作中出现了越权指挥的问题 C.该公司的组织层次设计过多 D.该公司组织运行中有意或无意地违背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6、组织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A.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打破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 B.独立于环境,始终保持高雅性和纯洁性

C.在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淘汰旧文化,发展新文化 D.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保持稳定性 7、提出权变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吉沙利 B.菲德勒 C.布莱克 D.施米特 8、提出期望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9、为了激发员工内在的积极性,一项工作最好授予哪类人_____________。 A.能力远远高于任务要求的人 B.能力远远低于要求的人 C.能力略高于任务要求的人 D.能力略低于任务要求的人 10、_________是销售总额与库存平均价值的比例关系。 A. 库存周转率 B. 固定资产周转率 C. 资金利润率 D. 销 售利润率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根据控制活动发生在被控制活动运行过程的何种阶段可以把控制分为哪些类型?各自有何优缺点? 2、梅奥在西电公司进行的霍桑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研究意义是什么? 3、目标管理中目标设置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三、论述题(20分) 1、请说明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并评析各自的优缺点。 四、案例分析(共30分) 瑞士西部城市比也纳是一个人口不到6万的“钟表之城”,聚集着几十家钟表厂,驰名世界的“劳力士”表就出产于此。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瑞士钟表业陷入严重的危机。日本和香港采用电子石英技术使钟表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量价廉物美的电子石英表涌入国际市场。这股狂流冲击着以生产机械表为主的瑞士钟表业。世界钟表市场在逐日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