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隋书·经籍志》

(1)这段文字表明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一个什么样的特征?

(2)从这段材料来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对文献典籍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什么?(3)这个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需求与文献学发展的一个什么关系?

3、“献”的本义在今天仍在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能体现“献”的本义的主要是哪几个方面?(P5:实地采访的调查报告,前辈大家的口述历史,民间传承的风俗礼仪)

4、在现代文献概念中,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5、广义的历史文献是一切自然科学文献和社会科学文献的总和,包含了古往今来的所有著作和所有文献。

6、狭义的历史文献是指一切有关历史的记载和编纂。

7、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传入和图书分类法的变化,历史文献是指文、史、哲、经济、法律等学科分类中的史学著作。

8、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载体、内容类别、典藏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规律的学问。

9、历史文献学的任务在于为各种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尤其要为历史学的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

10、历史文献学,在我国古代多属于校雠学的范畴,涵盖目录、版本、校勘、辩伪、考据、辑佚等分支学科。

11、中国的历史文献学萌芽于孔子整理“六经”的文献工作。

12、隋朝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中认为,书有“五厄”。这“五厄”是哪五厄?(P7)

13、明胡应麟衣为书有“十厄”,这“十厄”是哪十厄?

14、至今天,古代方面至少经历了十四厄,请说出是哪十四厄?

15、请举例说明,我国古代文献兴衰与政治的关系。

16、请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的影响。

17、请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对历史文献学所带来的影响。

18、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文献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哪些问题?

从总体来看,大多欠缺传统文献学的扎实功底,有编纂而无研究,有目录而无解题,未能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指示门径的作用。从古籍文献的点校来看,点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点校整理本误点误断及文字讹误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不堪卒读。从古籍的数字化来看,有的未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原书面貌,有的还出现新的讹误。从查阅利用来看,相忽视了基础文献的精读的研究,也忽视了目录、版本、校勘、考证、辨伪、辑佚待基本功训练。

第二章: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和形式

19、载体,是指用以记录历史文献的物质材料。

20、在世界文明史上,作用文献书籍载体采用过的物质材料主要有哪些?(纸草、甲骨、金属、石、竹木、帛、羊皮、贝叶和植物纤维)

21、甲骨文献,又称“卜辞文献”,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

22、甲骨文以龟甲兽骨为载体。

23、一篇完整的的卜辞大致包括哪四个部分?(序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24、从甲骨文的内容上看,甲骨文献可分为“占卜刻辞”和“记事刻辞”两大类。

25、《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著。

26、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窒是我国第一掇在甲骨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取得成就的学者。

27、金石文献,分别是指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录。

28、金石文献的共同特点是坚固持久。

29、金石文献是研究我国周代历史十分宝贵的原始资料。

30、陕西杨家村出土的《速盘》铭文,印证了《史记》记载的周王世系。

31、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王莽命甄丰刻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我国最早的石经。

32、我国古代石刻文献的主体是墓志碑刻。

33、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大秦景教泫行中国碑》是基督教早期入华的重要物证,今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34、现存最早的碑刻文献之书,是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35、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编》,是迄今为止辑录唐代墓志文献最全的石刻汇编。

36、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产生很早的有竹、木简和缣帛。

37、简牍,是竹、木简和木牍的合称。我国发现最早的简牍文献是西汉末年在孔子壁中发现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十种种竹简。

38、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发现竹简数十车,10余万言。当时学者整理出《竹书纪年》、《易经》、《琐语》、《穆天子传》等16种书籍,史称汲冢书。

39、20世纪,中外学者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简牍,其中最早的纪年简为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最晚者为东汉建武六年(30年),以宣帝时居多,内容涉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等众多方面,被称为“居延汉简”。

40、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发现竹简240枚,计1600字,详细记录丧仪所用车马兵甲情况,被称为随县古简。这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竹简。

41、睡虎地秦简内容包括《编年纪》、《语书》、《为吏之道》、《秦律十八种》等法令文书,以及《封诊式》和《日书》等。

42、银雀山涨简内容主要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慰缭子》、《六韬》、《晏子》等书。

43、尹湾汉简主要内容为东海郡政府的文书档案。其中《集部》是关于东海郡行政机构、官员建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年度统计数字的记录。

44、尹湾汉简为研究汉代上计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经济生产,提供了极为详细具体的第一手材料。

45、郭店楚简内容全部为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典籍,是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珍贵的历史资料。

46、“清华简”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出现了《古文尚书》,这是自秦始皇焚书后,首次出现的真本《古文尚书》。

47、里耶古城出土的简牍约有20余万字,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春王朝日志式实录,对研究秦的统一和秦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8、如果要了解和研究战国时的神仙思想,出土文献中最为重要的是战国楚墓帛书。

49、如果想了解和研究汉代驻军情况,出土文献中你参看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驻军图》。

50、我国古代帛书的特殊用途是用于绘图。

51、写本,又称抄本,是指以手写的方式制作的文献。唐代以前的称“写本”,唐以后的称“抄本”。

52、吐鲁番文书上起两晋,下讫唐大历年间,以十六国居多。敦煌文书上起两晋,下讫北宋年间,以隋唐五代居多。

53、敦煌文书多为佛经,余为经史子集等古籍,诗词歌赋和变文等通俗文学作品,以及户籍、账簿、医卜、历本、契约、信札、符帖、牒状等各种文书,是百科全局书式的文献资料。54、吐鲁番文书保存了大量的契约、账簿、辩辞、录案、授勋身、过所公验,也有一些信札、医方和古籍抄本,是三研究中古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民族交流、驿站交通、科技工程、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典章制度的珍贵原始资料。

55、现代声像、缩微、电子文献的问世,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纸质文献载体体积大,信息存贮密谋低,无声像等视听效果,不能自动存取和高速传播等不足。

55、经部文献儒家经典“十三经”、历代学才对儒家经典的各种注释阐发之书,以及解经需要而衍生的各种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典籍。

56、“十三经”

57、史书成为独立部类之始,源自西晋荀勖《中经新簿》。

58、正式将四部命名为经、史、子、集的著作是《隋书·经籍志》

59、在传统史部文献中,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纪事本末体史书、典制体史书以及史评与史考体史书,是五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60、在《资治通鉴》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通鉴”类编年体史书,主要有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明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毕沅《续资治通鉴》、夏燮《明通鉴》、徐鼐《小腆纪年》等。

61、“十通”

62、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书是唐刘知几的《史通》。

63、清初三大史考著作是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赵翼《廿二史札记》。

64、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

65、成书于魏文帝时的的《皇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

66、唐代传世的官私类书只有《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明清两部最重要的类书是《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后者是中国现在最大的类书。

67、《太平御览》是现存古代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古籍资料最多的类书。

68、丛书是将原单本流行的书籍,汇编在一起,别题一个总名,以供人们检阅的一种文献形式。

69、丛书起源于学者为读书治学一,合抄众多性质相同之书而成为一书。

70、专科性丛书是荡集某一相同部类或某一学科之书籍为一书,并题一总名,最便于专门学术的研究。

71、综合性丛书,不拘门类,歉收并畜,汇聚从书而为一书。

72、南宋宁宗嘉泰初年俞鼎孙兄弟辑刻的《儒学警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综合性丛书。

73、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是乾隆年间修成的《四库全书》。

74、明黄省曾《稻品》是我国最早研究水稻种植的专著,但无单行本,收录在《广百川学海》、《百陵学山》、《夷门广牍》和近代的《丛书集成》等丛书中。

74、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是以一定的地域中中心,以行政敬慕为单位,分门别类记载该地区政治、经济、学术文化、人物以及名胜古迹、风土民俗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书籍,有“地方百科全书”之称。

75、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地是晋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

76、力经是一种有图有文的地方文献。

77、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全国性的力经是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经》。

78、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和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的出现,确立了我国古代方志体例的完备,内容日趋丰富,推动了方志学的发展。

79、家谱,又称族谱、宗谱、世谱、家乘、家牒,是一种记载家族世第与事迹的文献形式。

80、《世本》是记录战国以前帝王和诸侯大夫的世系之书,是今天能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家谱。

81、宋代欧阳修编撰的《欧阳氏谱图》和苏洵编撰的《苏氏族谱》,创立了较为完整的修谱体例,成为后世家谱最基本的体例。

82、家谱的类型有哪四种?(帝王诸侯系谱、能这氏族谱、地方氏族谱、家谱)。

83、家谱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谱序、世系、传记、恩荣录、像赞、图、派语、余庆录)

84、家谱具有哪些文献价值?(人口迁移、族姓分布、家庭史、地方史、妇女史、下层社会

与历史人物研究等等,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85、《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档案文献汇编。

8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是哪个王朝的档案?(明清档案1200万件)

8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是哪个王朝的档案?(民国)

第三章: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上)

88、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的学科,称目录学。

89、用以记述某一部书基本情况的简要文字,涉及书籍内容、作者生平、得失评价、版本流传与校勘整理经过的叙录,称为录。

90、目录的研究范围包括目录学方法论,如图书文献分类、目录编制、图书著录等。

91、阮孝绪的《七录序》、《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的《校雠能义》等,都是我国古代目录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92、综合目录主要包括国家藏书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地方志目录、丛书目录和目录。

93、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藏书目录是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和《七略》。

94、我国目录学史上篆一种图书分类法是什么?分别是哪些?

(六分法。分别是: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诗赋略: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总计共有“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95、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始于魏晋时的荀勖的《中经新簿》。

96、荀勖的《中经新簿》的四部分类依次是——甲:六艺,小学;乙: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史记,旧事,皇览簿;丁:诗赋,图赞,汲冢书。

97、将四部分类法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实际的书目分类体系源自于《隋书·经籍志》。

98、史书自注首创于班固《汉书》的艺文、地理两志,杜佑的《史通》发展了自注方式。

99、试从《文史通义》,谈谈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

100、章学诚提出保存方志材料的方法最好是各州县设立志科。

101、王夫之的代表作是哪两部?(《读通鉴论》和《宋论》)

102、试从《读通鉴论》变变王夫之的史学思想。

103、说出刘向校书的四步法主要内容。

其一,广罗异本,相互校补。其二,条别篇章,确定书名与篇名卷数或篇数。其三,校勘脱文脱简,写成定本。其四,提要钩玄,撰写叙录。

《七略》分类目录,给古典目录起了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影响深远。这个范式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

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它们是:有一个分类体系。有一个总说明。每类之下有小序,说明各类的学术源流(一般认为小序和总说明即总序在《七略》中合为“辑略”)。每书都撰有叙录(解题或提要)。

105、宋初图书收藏主要是在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合称“三馆”。

106、宋中期以后,三馆、崇文院和秘阁,合称“馆阁”,一起是朝延书籍收藏、校勘、编目等文献整理工作的主要场所。

107、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书目是北宋时期所修的《崇文总目》。

108、我国现存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

109、请说说《四库全书总目》的特点。

(要点:(1)本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解题书目。它不同于正史中的艺文志是史书的组成部分,而是与《祟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等同样是书目的单行本。因而它在各部类的序论、解题、作者介绍、版本源流等方面,不像史志目录那样受篇幅的限制,因而可以尽量作出必要的叙述和评论,从而使它成为清代规模最大的解题书目。(2)本书分为“著录”书和“存目”书两大部分,是一个创例。“著录”书,写为定本,收入《四库全书》之内。“存目”书是不收入《四库全书》的,但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同样撰写提要。)

110、请说说《四库全书总目》的成就。

(要点:a.详细的书目提要,使读者对《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各部书籍,都能有一个完整清晰,又主次分明的理解,较好地起到了目录著作提要钩玄,指示门径的作用。b.严密的分类体系,成功地把上万种书籍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起到了目录学提纲挈领、总结学术的重要作用。c.系统的部类小序,反映了18世纪知识界对书籍内容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也使读者对之有一个全面的。各部的总序和各类的小序及至分散各处的按语紧密结合,很好地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d.所表现出的一种兼收并畜、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一种超越前代学术,突破各派藩篱的心态,也正是《四库全书》及其《总目》的价值所在。所以说,《四库全书总目》代表了古代四部分类法目录的最高成就。)

111、郑樵的《通志》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112、《通志》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通史,上起三皇,下迄唐宋;二是略。总共200卷。

113、郑樵《通志·二十略》中的《图谱略》和《金石略》扩大了历史文献的范围。

114、专科目录是以某一专门学科的书籍为著录对象编制而成的目录。

115、特种目录包括推荐目录、禁毁目录、阙书目录、鬻贩书录、引用书目、版本书目、伪书目录和个人著作目录等。

116、目录有公有制主要包括篇目、提要和序文。

117、提要,又称“叙录”。叙录的内容包括哪几部分?

一是说明校勘情况;二是介绍作者情况;三是对书籍内容进行评价。

118、目录中的序文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全书的总序、大类序和大类下各小类序)119、目录的价值和功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要点:第一,了解各时期图书典籍的基本面貌。第二,了解某一图书本身的情况。第三,粗知学术源流。第四,作为考辨古书的依据。第五,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

120、版本学是专门研究书籍文献版本的鉴别与利用的学问。

121、为什么要对版本进行鉴定?

通过对版本的鉴定,判断书籍的出版年代、版本类别、流传情况等,进而判定其价值与优劣得失,为泞主研究提供版本学依据。

122、宋代刊刻本以北宋中央国子监刊刻的经史典籍(又称北宋监本),是宋版的精华。123、宋代地方刻书中著名的是眉山漕司刻印的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七书,史称“眉山七史”。

124、宋代福建建阳所刻印的坊刻之书,有“麻沙本”之称,不仅行销全国,甚至远销朝鲜和日本。

125、金代在平阳形成了一个刻书中心,所刻书后世称为“平水本”。

126、元代地方官刻主要为书院和地方儒学,所刻书称为“书院本”或“某路儒学本”。

127、元代书院刻书勤于校勘,刻工精细,著名的有书院?

著名的有:庐陵兴贤书院、庐陵武溪书院、茶陵桂山书院、建宁建安书院、沙阳豫章书院、抚州路临汝书院和杭州西湖书院等。

128、元代坊刻本的特点是什么?(主要书籍以小说、戏曲、东北三省书为多,经史较少)

129、明代繁育宅刻书,最著名当推毛晋汲古阁刻书。

130、鉴定古籍版本,考订其刊刻时代,一般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一般要从版式、行款、字体、墨色、纸张、牌记(包括内封面)、讳字、装祯、刻工、序跋、题识、藏章,以及著录情况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判断。

第四章历史文献的分支学科(下)

131、请在下图上标出古籍版本的版式。

132、请说出下列图式属于版本中的哪种装祯样式?查阅宋版书必须检核的目录书是宋代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

134、鉴定活字印本必掌之技巧有哪些?(字体有时颠倒、行款歪斜不直、字体不匀称、墨色浓淡不均、没有裂版现象)

135、校勘是利用不同的版本或其他资料,发现并改正古书中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其本来面目的面貌。

136、校勘学是一门研究和总结古籍校勘规律与方法的学问。

137、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讹误,归纳起来基本上有四种。是哪四种?。(讹、脱、衍、倒)

138、现公认的校勘四法是哪四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第四章、历史文献的分支学科(下)

133、查阅宋版书必须检核的目录书是宋代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

134、鉴定活字印本必掌之技巧有哪些?(字体有时颠倒、行款歪斜不直、字体不匀称、墨色浓淡不均、没有裂版现象)

135、校勘是利用不同的版本或其他资料,发现并改正古书中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其本来面目的面貌。

136、校勘学是一门研究和总结古籍校勘规律与方法的学问。

137、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讹误,归纳起来基本上有四种。是哪四种?。(讹、脱、衍、倒)

138、现公认的校勘四法是哪四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139、校勘记一般有附见式和单行式两种形式。

第四章、历史文献的分支学科(下)

140、考证,又称“考据”,是运用证据来考辨文献史料的有无、异同和真伪的一种方法。141、考证的目的在于求得史料的真实。

14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裴松之注《三国志》的评价内容:

“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

143、司马光考异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书证法。即通过文献异说之间的比勘可以凿凿有据地考订史事、时间、人物等记载,属有案可稽者。理证法。用司马光的话说,“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两存法。此乃不能确定无疑,故两存其说,不妄断正误。

144、王鸣盛考史特点是首先对一部正史作总体评价,然后考证各种具体问题,最后论及与此相关的其他史书。

145、考据最基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无征不信和阙疑存异。

146、考证学的证据有哪几种类型?(书证、物证和理证)

147、阙疑存异,是说在无证据或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强为之解,而是存疑待考,保留不同的证据和说法,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和线索。

148、清代考据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着哪些不足?20世纪是怎么来继承和更新的?以清代考据学为代表的传统考证学,虽然在考证方法与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第一,清代考证学的核心是经学,一切折中于“六经”,历史考证难以充分发挥其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作用。第二,在运用证据上,主要使用书证,在新的开拓方面存在不足。第三,“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其末流之弊,则为支离琐碎的考证。

20世纪,随着商代甲骨、汉代简牍、敦煌写卷等考古文献的陆续发现和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传统考据学经历了在继承前代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学术更新的历程。

第一,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将考古学上的新材料引入历史考证学中,与传统的纸上材料相互印证,大大拓宽了传统考证学的史料范围。第二,传统考据学以经学为中心,对经史典籍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古书的训诂与整理,王国维将甲骨文考证甲骨文由单纯的文字考释推进到商周制度变革的探讨,直接引发了古史尤其是商周史研究的突破。第三,运用近代西方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对传统考证学进行系统的批评和总结。第四,在具体考证实践中,对传统考据学方法加经继承和完善。第五,在方法论总结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

149、辨伪,就是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考辨历史文献中的伪书和伪文,以获得真实可靠的史料。

150、辨伪学,是关于古书辨伪的系统知识、理论与方法。

151、伪书产生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托古、邀赏、争胜、炫名、诬善)

152、辨伪的意义在哪里?

首先在求得真实的史料。其次,认识伪书的价值并恰当地加以利用。

153、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是我国第一部辨伪学专书。

154、今人洪湛侯在《中国文献学新编》中,将古籍辨伪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四项:查明授受源流、考核授受源流、考核历史事实、考订作者生平和分析作品内容。

155、辑佚,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已经散佚的书籍重新加以搜辑、整理,以注全部或部分

地恢复原书的面貌。

156、辑佚学是关于古书辑佚工作的系统知识、方法和理论。

158、导致书籍文献散佚和毁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是战争和政治剧变使书籍文献横遭厄运。二是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对图书文献实施暴力焚毁。三是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对书籍的破坏和损毁。

159、辑佚的基本方法首先是什么?首先在于了解和掌握辑佚资料的来源。

160、辑佚书优劣的有哪些标准?有四项。一是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遵此例者优,否则劣。二是,即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浑身是胆者劣。三是即必须有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则劣。四是原书篇第有右整理者,极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列者劣。

161、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所运用的本证、旁证、实证、虚证、理证的考据方法,则为考据辨伪学创立了通例。

162、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书中提出了辨别伪书的八种方“辨伪八法”:

①“核之《七略》,以观其源”。即是说凡西汉以前的可疑之书,可用《汉书·艺文志》(因《七略》的大部分著录保留在其中)来辨证。②“核之群志,以观其绪”。即是通过核对历代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可知道某书何时见于著录,何时无存,以考察其流传的线索。③“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即是通过核对与某书作者同一时代人的著作,查看有无谈到或引用该书的地方。该书中人名、地名及一切名称与同时代著述是否相同。④“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即是核对后世的著作,查检其中有无引用或发挥该书的言论或观点。⑤“核之文,以观其体”。即是从文体上加以核对,查检某书是否和所处时代的笔调相吻合。⑥“核之事,以观其时”。即是从内容上加以核对,查检某书是否和所处时代的史事相符合。⑦“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即是核对作者,看其是否出于托古。⑧“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即是核对传播者,查明首先传播书的是什么人。

163、所谓避讳,是指古代的书籍文献在文字上不得直书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而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回避。

164、避讳学,是古代各个朝代的讳字、避讳的范围以及避讳方法进行系统总结的一门学问。165、避讳学的目的在于为历史学、历史考据学提供有效的鉴定古书真伪和时代的手段。166、避讳的种类主要有哪些?(王讳、圣人讳、官讳和家讳)

167、避讳的的规则主要有哪些?(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痤2器乃讳和临文不讳)168、常见的避讳方法有哪些?(改字、更读、空字、变体、缺笔、析言、加字、曲说等)。169、古代避讳影响最大的是哪几方面?(改人名、改官名、改地名)

170、我们可以利用古代的避讳来做什么事?

一是用避讳古书时代;二是用避讳判定古书讹误;三是因避讳而断定古书是否伪作。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历史概念教学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早己有之。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许多学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对概念教学的定义、概念形成过程和概念获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而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概念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概念形成模式即被塔巴作为归纳思维教学模式三大教学策略之一,她认为这一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或观看一些实验、现象来获得信息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形成概念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并不是教师将理论和概念悉数传授给学生。这就启示我们,对于思维积极、活跃的高中学生而言,历史老师要注重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全面培养并不是给他们“倾倒”概念和理论。 进入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提出概念学习理论,他认为概念学习是思维的核心,并把概念学习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获得两部分,特别强调了概念获得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既要注重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体验”,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这样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的历史概念才会更牢固、更深刻,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史思维能力。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其学习认知理论的重要概念。他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类型有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他将概念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形成概念和同化概念。这两个阶段也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阶段。同时,他将概念学习之间的属性关系分为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他提出的概念学习的目标和过程比布鲁纳的概念学习更加明确和具有操作性。这对我们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学习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思路和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Gagne)在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提出的概念学习理论基础上,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加涅在其名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认为:具体概念是通过直接感觉而获得的,例如对某个人物的认识;定义概念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而获得的。概念形成和概念强化这两种学习方法和策略就是他在阐明这两种概念的内涵后他提出的。这一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概念的内涵。

中国古代小说的文献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的文献研究 程毅中 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首先离不开文献的整理。因此近百年来的古代小说研究,文献学研究的成果占了很大比重。我在这里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摸索,试作一 古代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历来史志书目所著录小说的范围广狭各不相同。如郑樵所说,小说常与传记、杂家、杂史、故事相混。古人所谓的小说,我们今天很难给它定性。我们想编一部新的古代小说书目,就会在收书标准上遇到很大的麻烦。我曾试图编一本古小说简目,想把已经失传的书也包括在内。不想只是现存的书都无法定性,已经失传的书如果只凭前人书目的著录就太宽大无边了。 中国古代目录学上的小说家类是一个模糊概念,各家取舍不同。我们恐怕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求同存异,逐步取得多数人的共识。总的设想是宋元以前从宽,明代以后从严,因为明代以后中国小说的主流已经被通俗小说所取 宋元以后,以话本为基础的通俗小说日益兴起,于是古代小说就有了两大系

统。现在很多学者把文言小说之外的白话小说称作通俗小说,可能是为了区别于“五四”以后的白话小说。但文言小说里也有通俗的作品,而且文言与通俗不是对应的并立关系。因此我在使用两分法的时候,参照诗史的传统,把古代小说也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然后再按不同的标准细分小类,这个提法曾得到了一些 古代小说的分类,刘知几《史通?杂述》篇曾提出“偏记小说”的名称,又细分为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都邑簿十个小类,把目录学上小说家的范围扩大了,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视为古体小说。明代胡应麟把小说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还是范围太宽。《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分为三个属类,即杂事、异闻、琐语。馆臣们对前人书目著录的小说作了一些调整,但杂事之属的作品还是太杂了,从现代的图书分类学来衡量,绝大多数都算不上小说了。现代的图书分类法,一般在小说类之下,再分古代作品和现代作品,在古代作品下又分笔记、话本平话、章回等小类。笔记又是一个模糊概念,可以包括志怪、传奇、杂事笔记等等。对于笔记小说,各人理解不同。我觉得与其用一个十分模糊的笔记小说的概念来通称所有的古体小说,还不如沿用《四库全书》的办法把杂事和异闻分成两个小类倒更为人熟悉一些。当然,完全属于历史琐闻性质的笔记可以归入史部,属于考据辨证性质或综合类的笔记可以归入子部杂家。《四库全书》的编者就已做过这样的调整工作,我们应该做得更精确一些。 (我已写了《漫谈笔记小说及古代小说的分类》一文,刊于本刊2003年第3期,请参看。) 古体小说往往一书之中众体兼备,很难给它定性。我们在为辞书或百科全书

历史文献学(部分)

1.别录与七略:别录与七略是中国目录著作的鼻祖。别录作者刘向是各《叙录》的基础上集成别录,成为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书目解题著作。但刘向未完亡。刘歆子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撰成《七略》一书。刘歆的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辑略是综述部分,其他六略将其他图书分为六大类,首创六分发,是目录学史上第一种图书分类法。 2.《汉书·艺文志》:又称《汉志》,是《汉书》十志之一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史志目录《汉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每略之下又分数种小类,总计六略三十八种596家13269卷《汉志》前有总序,除诗赋略下属5种外,每略之后有大序。《汉志》不仅记录了汉代藏书之盛,还从书籍整理和著作中体现学术流派的渊源极其发展也正是被后世所总结的考辨学术源流的目录学的主导思想 3.《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有一部分重要的古代目录。作者为魏徴,但实际上李延寿和敬播也参加了早期的编修工作《隋志》既有总序又在各部类之末分别撰写大序小序这些序有很高的水平。所以《隋志》在著录图书时只是简单的罗列书名卷,从注文的形式表明作者十分简略。《隋志》对于确定四分法的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沿袭魏晋时期以来的四部分类发,但其四部第一次明确的标题为经史子集,分别用一个字精确地概括部分所收书目的特征是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不具备的。 4.《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主要探讨史学理论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方法的著作,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刘知幾。《史通》包括内篇39、外篇13 各十卷。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和表达方法和使用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一书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1 史书编辑制度2 史书的编辑方法。这部分与历史文献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献学上的主要成就为拓宽了史学研究范围,对史料史书分类源流的看法以及关于史料选择运用上的见解 5.《四部正讹》: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是辨伪学上的著名著作《四部正讹》考辨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在内的100余种著述并在考辨的基础上进而把具体的结论上开到理论的高度,对伪书产生的原因和辨伪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该书的主要成就有三1 考辨群书2 分析伪书的情形及产生的原因3 总结辨伪方法。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在中国辨伪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辨伪学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也标志着辨伪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 6.《辨伪八法》:辨伪八法是胡应麟最早最系统总结的辨伪的方法,其内容为: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序、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时、核之撰者以观其讬、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其包括了目录著录历史时代文章体裁书籍内容及作者传人等各个方面,不仅是对前人辨伪经验的系统总结,还是其自身辨伪实践的理论升华。辨伪八法被后世学者奉为考辨伪书的不二法门 7.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阎若璩,清代汉学发展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明末清初学者反理学的思想,倾向批评宋学空疏虚妄而推崇汉学经师马融与郑玄。治学崇尚考据宏调精审博证,注重求真求正是其精要其代表作有《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释地叙论》等,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尚书古文疏证》攻8卷,揭穿了《古文尚书》一级孔安国传系后世伪作的真面目。 8.《崇文总目》:北宋前期官府藏书的一个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书目。始编于景祐6年,编撰仿照唐开元《群书目录》历时十年至庆历元年作成。《崇文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有叙释,书有题解,但其总序已佚。叙意多在说明分类立目的合理性但后人对齐评价不高。而解题却获得较高评价。其编撰体例很快为随后的官私目录所采用,成为中国目录学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阅读、分析、提炼、整理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绝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

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 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结果、动态和进展。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需要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

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

研究论文文献综述的写法详细介绍

一、何谓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3.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4.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5.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三、综述的内容要求 6.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7.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8.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尚书流传与研究史

尚书流传与研究史 上古资料政治哲学思想经典从汉代的今、古文经学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郑、王学论争,到唐代以古文尚书为蓝本的《尚书正义》问世;从宋代开始对古文尚书的疑辨、元明之际拥蔡倒蔡之争和梅鷟《尚书考异》出现,再到清代王夫之终结宋学时代、阎若璩辨伪成功,《尚书》不仅在文本的传说与传承方面存在分歧,而且文本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 《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从《汉书·艺文志》记载中可以看出《尚书》就是记言语录性质的官方档案,包括诰语、誓词、政令等,由王官记之,可以说《尚书》就是上古的历史文献汇编。 先秦时是《尚书》从孕育到初生的重要阶段。成书前,《尚书》是分散典藏的政府档案。“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时文献档案保存的王官制度就已经建立,左史记录王的言论政令,右史记录王的政治活动。随着历史档案堆积愈多,为方便管理,上古史官给每篇立名,如盘庚迁殷的政令诰命以《盘庚》为名,并且以朝代做出划分,于是就有了《夏书》《商书》《周书》,这说明《书》的前身就是政府的档案文献,而且应该是记述浩繁规模庞大,由于竹简易于腐烂不易保存,政治的变动又造成历史文献的浩劫,《书》流失毁损下散民间,到了孔子之时已经残缺不全了。而孔子很可能为追缅圣朝也为教学所需对《书》做了整理编纂,于是春秋战国之时《书》作为儒家经典广为流传。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为宣扬论证自己的学说,往往引用古文献,《书》的很多篇章的以保存在诸子著作当中。当然诸子在引用当中为使之合乎自己的观点以显得早有成例,经常对《书》的记述做加工改造,这在一定程度上玷染了原典。《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和《禹贡》三篇,是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儒家搜集资料编造而成的有关尧舜以及禹的《书》篇,也是《尚书·虞夏书》的主体内容。战国时,《尚书》的《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已经基本齐备,《尚书》的总体格局初步形成了,最早编成的《尚书》的定本完成了。 《尚书》大约在战国末期定型之后,其流变经历了一个复杂独特的过程。秦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听从李斯的谏言禁绝民间私藏儒家典籍,焚书坑儒,诗书首当其冲在民间的流传遭到沉重的打击。但秦博士是可以藏儒家经典的,不但完好保存了典籍,还对《书》重新修辑整理,列序百篇。秦末农民战争,项羽火烧咸阳宫,政府所藏文化典籍遭到重创,化为灰烬,《书》也不能幸免。幸好秦博士伏生将《书》藏于墙壁当中,才得以流传下来。汉初取消禁书令后,伏生将其取出,由于竹简腐朽损毁仅余二十八篇,后又将此二十八篇献与汉文帝。伏生所保存的《尚书》为隶书写成,称今文《尚书》。此二十八篇和武帝时民间所献的《太誓》一篇共二十九篇被立为学官。今文《尚书》共分为三家系统,即夏侯胜的大夏侯氏学,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学,欧阳高的欧阳氏学。西汉时集大夏氏学和欧阳氏学的小夏侯氏学最为兴盛,到了东汉时因为欧阳氏学大师桓荣为明帝之师,明帝对老师推崇备至,欧阳氏学显盛东汉一朝,后来汉石经所刻《尚书》便是欧阳氏本。今文经学家为保住功名利禄对今文经做了繁琐的“章句”和空疏的"传”“说”的解释,今文经学越来越孤陋无用,逐渐衰落。 古文《尚书》发现于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从墙壁里发现了许多竹简,后来经孔安国整理被认定是《尚书》,较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对于孔壁出本西汉

怎样写文献回顾(文献综述)

怎样写文献综述? ? 小综述”,目的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说明现有的研究状况,缺点在哪 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 综述与述评 ? 述评是对某学术专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说、评论、展望和预测,因此对作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由专家或学科领头人撰写,故又称“专家述评”; ? 文献综述是根据科研、教学和医疗的需要,围绕某一学术专题,收集某时期内的有关文献资料予以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性文献。 ? 专题述评的重点在“评”,包括对专题研究状况的评价、展望、预测和建议,而“述“只是“概述”,处于次要地位,是评论的辅垫,不强调面面俱到,更不要材料罗列; ? 文献综述则重点在“述”,因本身就是经过加工的二次文献,因此讲究材料详实,有检索价值。 综述的分类 ? 文摘性综述,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客观地综合性摘述,以提供详尽的资料为目的,不掺杂撰写者本人的观点,由读者对综述的内容作出判断; ? 分析性综述,它通过对原始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后表达作者的意见和见解,既有回顾又有瞻望,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提炼新思路、新方法。 类似的文章及区别 ? 读书报告、文献复习和研究进展等文章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归纳出来的。 ?读书报告”、“文献复习”是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 ?研究进展只讲科学进程 综述的目的 ?一、供发表。为同行提供经归纳提炼的相关课题的大量医学信息。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相关研究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争论焦点、已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前景展望等,是他们选择研究方向,寻找科研课题的重要线索。 ?二、研究课题论证。通过广泛地查阅文献,从他人的研究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开展新的课题研 究进行选题论证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综述应具备的特点 ?①新颖:尽可能查阅和引用最新文献资料,普赖斯指数,即引用最近5年内发表的文献数,应达70%左右,普赖斯指数越高,越能反映文献综述的新颖程度,也越易于发表或引导新课题研究。 ?②综合性强,焦点集中: 应能够紧紧围绕中心论题旁征博引,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即为了集中于焦点,广泛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应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对所引用的原理、方法、成果或结论等发表自 己的意见。 ?④引证准确,评价客观:应尽可能阅读原刊发表的论文或其复印件,确实读懂原意,以免以讹传讹或断章取义;既要注意引证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文献,也要引证不同的文献;发表观点和见解做到论据充足, 分析客观,决不臆断、拔高。

民间历史文献论坛综述

第九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综述85第九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综述 2017年11月25—26日,由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九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在厦门大学召开。 一、主题演讲。李孝悌通过梳理近代上海茶园、戏园和新舞台的发展概况讨论上海的戏曲改革。刘志伟阐述对民间会社与齐民社会的转型过程,以及这个进程中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思考。行龙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基层农村档案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进行阶段性反思和总结。张乐天根据当代中国民间私密性资料提出从个体与家庭、社会秩序及历史演化三方面重新理解当代中国的议题。王振忠利用新见契约文书厘正清代藏书家汪启淑的生卒年代,考察汪氏的商业经营活动与社会生活。钱杭以新编山东《莱芜吕氏族谱》为例探讨宗族分“门”与联宗的实践过程和结果。 二、地方社会。钞晓鸿以明代《祁县志》为例探讨地方志的辑佚情况及其学术意义。刘光临考察宋明温州军事动员机制的变化及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李文良探析清代台江内海港口地区的环境变迁与社会样态。陈贤波根据《立雪山房文集》解读黄蟾桂治盗方略的生成背景和政治考量。李平亮利用《津市万寿宫志》探讨江西商人的乡籍和行业构成以及万寿宫与地方秩序的关系。廖涵以《江西省大志·楮书》为中心讨论明代江西的官营造纸及其影响。徐斌总结学界对圩田、垸田与沙田的研究理路,提出从水的角度重审水域围垦史的设想。 三、历史图像。于薇认为裴秀“制图六体”以晋初禁断图谶星气为政治背景,后被转化为测量方法而忽视其原生时代语境。赵永磊考订《唐月令》的成文时间和日躔中星的历术依据,分析《唐月令》与唐代祭祀的关系。连瑞枝透过朝官、流寓、土官对云南地方史叙述的差异展现文本的多元性和人们适应新文化时的复线思维。唐晓涛讨论桂西狼兵狼人调迁前后郁江中游社会关系的解构与重构。吴玲青由《瑯峤图记》勾勒台湾番界外的生活实态以及生番、闽人、粤人和土生囝的相互关系。石文诚探讨明清之际沈光文家由遗民到移民的生存策略和发达之路。梁心揭示出近代社会调查的多方语境及其塑造乡村形象的思想背景。温海波从杂字的编纂、出版、流通和消费反思明清乡民的识字能力及其意义。 四、契约账本。杨建庭通过比较元明清运输契约范文和实物分析商业发展与契约书写的关系。吴丽平考证民国北京房产交易契书的样式和内容。陈瑶依据1934至

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书目答问》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程立中 内容提要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后生治学门径的著作,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古籍,探求学术渊源都有指导价值。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探讨《书目答问》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以及对后世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书目答问》目录版本历史文献学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无竞居士、壶公、香岩、抱冰老人等,[1]3直隶南皮人(河北南皮县)。重视教育,热衷于兴办书院,培养“致用”之人,是洋务运动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2]1。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阅读典籍,少走弯路,张之洞在缪荃孙等人的协助下[3]60,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对传统典籍进行详细的甄别,精选出2200多种书籍,分门别类编纂成册,名为《书目答问》“以告初学”。自成书起,便受到世人重视,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于时南皮张孝达学使有《书目答问》之作,学者按图索骥,贾人饰椟卖珠。于是纸贵洛阳,声蜚日下,士夫踪迹,半在海王村矣。”虽然当时《书目问答》仅仅被一般人看作是购书的工具,但《书目问答》在清朝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后来又有人对其不断进行整理和研究,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对原刻本改动达四百多处,有补书名、补卷数、补作者、补版本,有改正原版错误,有改书名、卷数、作者、按语、刊刻时间等等”[4]专著有江人度的《书目答问笺补》、叶德辉的《补书目答问》,范希曾以《书目答问》初印为底本,详细订正其失误,并补录了1200余种图书;最近来新夏先生汇录了有关《书目答问》的十多种重要笺补著作,撰写了“具有重要研究和使用价值”[5]的《书目答问汇补》;论文有潘秀芹《<书目答问>得失谈》,丁宏宣《<书目答问>的特点和创新》,赵翠芳《<书目答问>在著录经济文献方面的贡献》等。从以上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对《书目答问》的作者考正、编撰特点、目录学的功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试从历史文献学探讨其价值,并浅谈其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一《书目答问》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 《书目答问》虽然主要用于指导士子们读书、科举之用,但是与传统目录学著作相比较,无疑是一次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创新上。清代编修《四库全书》确立了四部分类法的权威性,此后《四库全书总目》统领了整个目录学界达百年之久,“未有敢违背其成法者”[6]14,张之洞鉴于当时学术发展需要,大量新式书籍出现的实际情况,“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故在“四部”之外另立“丛书”、“别录”两目,这样“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国朝一人著述合刻丛书”、“群书读本”、“考订初学各书”、“词章初学各书”、“童蒙初学各书”便有了恰当的位置。这种分类方法,对目录学的贡献不可否认。在近代和现代的古籍编纂中,基本上采用经、史、子、集、丛的基本类例方式,就是现在国家编辑《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同样沿用了张之洞的“五分法”。 其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还表现在对“经部”的分类上,清修《四库全书》把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而张之洞则不蹈袭四库类例之法,独辟蹊径、卓尔不群,分经部为“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小学”三类,“划正文与后儒至专著为二,斯为特异,古人所不及为”[6]14。这种対“经部”的分类方式,无疑是对传统“经部”分类方式的一次

文献综述 国家起源

国家起源文献综述 蒋永甫曾就亚里士多德、霍布斯、马克思国家起源进行比较。他认为在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马克思的国家起源理论中,由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解不同,他们有关国家起源的理论构建也存在不同。他们的政治思考的共同之处在于对人类合理的生存秩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亚里士多德是从人类生存困境出发,探讨国家起源问题的最早的西方政治哲学家之一。在他看来,城邦是自然产生的,他跟源于人类的生存需要。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被后人归结为政治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国家馆,它不同于近代以来有关国家起源的契约理论。而在霍布斯看来,国家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自然形成的,而是源自化的个人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霍布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体现的是一种近代的原理,“近代的原理一个人为出发点,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投票权,从而产生了国家。” 霍布斯认为,只要人类运用理性,同意他们不再在他们明显受到侵害的情况以外行使其自卫权,而是把自卫权交给一个代理人,及主权者,让主权者就困难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判断,人类就创造出一个人为的政治秩序,这个政治秩序的中心是公共权力——李维塔,一个“人创造的人”。因此,国家是人类发明出来的,它是个人权利让渡给统治者的必然结果。国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政治秩序,这种政治秩序。对于人类生存而言,即是人为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中,霍布斯最直接的凸显了自然状态下的人类生存困境与政治国

家的产生之间的逻辑关系。 就对霍布斯的国家起源理论的研究中,艾克文进行了分析,在这一轮证过程中,霍布斯由于系统深入的发展了普遍利己、非道德的政治观和保利国家观、从而奠定了其近代政治学开创者的地位。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社会内部由于利益分化而形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控制在社会公共生存所能允许的范围内,以求得人类共同的生存。但国家的产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要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必须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而带来的积极矛盾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起源理论研究述评中,提到国家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学者关注,特别是二十世纪历来,西方学者注重从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汝州研究国家起源,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塞维斯和弗里德提出著名的酋邦理论和分层学说,与此同时,各种具体理论也不断出现,如城市革命、灌溉、贸易和战争,由于单一的因素不能解释国家的产生,因此综合理论应运而生,生态学理论注重利用气象数据并合理的推测组合,社会理论则以更具体的权利、意识、个人、性别和团体进行研究,而这些都推动者国家起源理论的发展。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塞维斯曾提出,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是由游团、部落、酋帮、国家四个阶段组成。其中有经验和特殊能力的单个人领导,部落想游团那样人人平等,但更大程度上带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他们已经发展了以亲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机构,负责重

中国历史文献大一下重点C

1、《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五、语句翻译题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道,为民者宣之使言。 2、《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一、名词解释 1.《战国策》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納。 2.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 五、语句翻译题 1.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3、《水经注·三峡(节选)》 一、名词解释 1. 《水经注》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重岩叠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氵公泝阻絶。 4、《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五、语句翻译题 1.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之。 5、《史通·二体》 二、论述题 1.論述《史通》的主要內容 四、段落断句解读题 1. 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 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于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此其所以為長也若乃同為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後屢出於高紀則雲語在項傳於項傳則雲事具高紀又編次同類不求年月後生擢居首帙先輩而抑歸末章遂使漢之賈誼將楚屈原同列魯之曹沫與燕荊軻並編此其所以為短也 6、《文史通义·书教下》

二、问答题 1. 试述《文史通义》的主要内容及史学价值。 三、注音释义 1. 遷史不可爲定法,固書因遷之體,而爲一成之義例,遂爲後世不祧之宗焉。 四、断句解读题 遷史不可為定法固書因遷之體而為一成之義例遂為後世不祧之宗焉三代以下史才不世出而謹守繩墨待其人而後行勢之不得不然也然而固書本撰述而非記注則于近方近智之中仍有圓且神者以為之裁制是以能成家而可以傳世行遠也後史失班史之意而以紀表志傳同於科舉之程式官府之簿書則於記注撰述兩無所似而古人著書之宗旨不可復言矣史不成家而事文皆晦而猶拘守成法以謂其書固祖馬而宗班也而史學之失傳也久矣 五、语句翻译题 3.纪传实为三代以后之良法,而演习既久,

中国历史文献作业

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学研究浅析 摘要: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文献研究论文从研究主题、作者及登载报刊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整理这一阶段民族文献研究的概况和特点,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文章根据当代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未来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文献研究概况;民族文献研究特点;民族文献研究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文献记载了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社会、科技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运用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少数民族众多文献的研究,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献的构成、类型、特征、价值、功能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既缺乏理论分析,又缺乏实际运用技能的说明。这在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同时对实际工作的运用也带来了极大不便。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现状近年来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文献学。 一、民族文献研究概况及分析 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献,这些文献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的知识记录和经验总结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不可缺乏的资源。本文借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2005 年这一时间段,报刊上登载的民族文献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力求勾勒出民族文献研究的概貌和特征,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 1、材料来源和方法 本应用其他学者统计结果。该研究选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库,该数据库收集了全国学术性期刊6000多种,报纸200余种,基本覆盖了全国邮发和非邮发报刊,而且时间跨度长,为目前国内特大型数据库之一。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献载体的多样化,确定检索式为:族3 文献+ 族3 古籍+ 族3 典籍+ 族3 史籍+ 族3 档案,进行主题检索。也考虑到民族文献文种的复杂性,再以各民族古文字为检索点逐个进行检索,最后又以作者进行补充检索。把检索到的相关数据下载,合并后剔除重复数据,共检出论文2587篇,进行统计分析。限于资料来源和检索方式的局限,论文检出难免遗漏,但基本能反映出民族文献研究状况。 2、统计结果分析 (1)、论文发表的年代变化分析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有零星论文发表,文革十年几乎没有发表的论文,70年代后期论文发表开始增多,每年20 余篇,进入80年代论文大量增长,每年近100 余篇,到本世纪初论文发表出现高峰。究其原因,民族文献研究论文的产出与我国民族研究事业的发展密切关联,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研究工作经历了起始初创、曲折前进、停滞倒退、恢复发展和开拓创新五个阶段。在前二个阶段中,党和政府组织开展了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字使用等情况的大规模调查,为民族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进入第三阶段,历经“十年动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