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3 年王欣夫在《文献学讲义》指
出:广义的“文献学”是无法在课 堂上讲授的;然而,既称为“文献 学”,至少掌握怎样来认识、运用、 处理、接受文献的方法。根据前人 积累的经验,实践的效果,本课定 为三个内容: 一、目录;二、版
本;三、校雠。
1981年白寿彝先生在《谈历史文献学》和《再谈 历史文献学》两文中说:“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还 没有建立起来。”白先生认为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范 围包括如下四部分: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郑玄、 朱熹所说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 于,朱熹对“文”的解释前进了 一步。郑玄认为文献的“文”即 文章;朱熹认为文献的“文”即 典籍。文章是礼乐法度,典籍指 法典图籍。所谓“文章”,当然 没有典籍深广。
按照朱熹的观点,文献的含义是由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文”与“献” 两层含义构成的。其中,文是指法典图 籍之类的历史资料,献是指熟悉典故、 学识渊博的贤人。前者是物,是“硬 件”,是已经固化了的“死资料”,后 者是人,是“软件”,是可以存储并可 以传播知识信息的“活载体”。因此, 李泽厚把文献翻译成 “文字材料和活
因此,要想全面掌握并正确运用我
国历史文献,就必须了解历史文献 发展的历史,必须掌握有关历史文 献的积聚、分类、目录、版本、校 勘、考证、辨伪、辑佚、标点、注 释、今译、典藏、阅读以及检索的 理论与方法。凡此种种,要求我们 必须认真学习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文 献的学问,这便是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
在 这 里, 马 端临 不 仅丰 富 了 “ 文 ”的内容
(除了经书外,还包括史书和子书),同时 也 使 “献 ” 的内 涵 更为 具 体而明确 , 所谓 “献”,指当时臣僚、近代诸儒以及名流们 的奏疏、评论和燕谈。换言之,“文”是文 字资料,“献”是言论资料。既然都是资料, 于是乎献开始向文靠拢,文和献开始有了共 同点。马端临的这一观点,大体上接近于现 代人的观点。明代曾编纂了一部非常有名的 大 书 《永乐大典 》 ,这部书最初的书名叫 《文献大成》,这里的文献一词,完全是指 典籍和文字资料。
汉、宋大儒
郑玄、朱熹 等
以典籍源自文库“文”,以贤人释
“献” 。 这个解释就是孔子
所说“文献”的本义。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
云:“献,犹贤也,我不
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 之君,文章、贤才不足 故也”
朱 熹《 四书章句集注 》指 出 :
“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 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吾能言之,而二国 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 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 证君言矣。”。
中国历史文献学
1、一个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写论文时首先要面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跟各种文献打交道。例如:
对有关文献的了解、收集和综述。
2、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备处理
各种文献的基本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文献学不仅能够更好
的阅读或继承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而 且对于我们未来的工作、学习、研究和生活 将会受益无穷。

当前学术界已出版的文献学著作,一般都还
是在传统界定的含义中讨论“文献”,认为 它是一个旧名词,只能使用它原本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文献”的原
本意义,也要重新予以科学的定义或说明。 作为人类知识记录的文献,不论其形成途径、 制作方式或出版与否,关键在于有一定的载 体作为依托而成为确定的可感知的对象。古 人界定“文”与“献”的区别,目的在于扩 大历史研究的取证范围。
献者,贤也,指的是言议的载体。
而作为言议载体的硕学大儒本身 并不是图书,但他们的言谈议论 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转化成图 书。 例如《论语》这部图书,就是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载,它既是 “文”,亦是“献”。 进一步说,图书本身也只不过是 文字记录的知识载体。
同理可证,地下出土的骨骼化石或没有文字的各类 文化遗存,本身并不是文字资料,但它蕴藏的历史 价值可以通过古生物学家、文物考古学家的鉴定、 诠释转化成文字资料的文献。说得确切一些,文物 是考古学家的文献;文物考古所形成的文字资料是 历史学家的文献。把文物排除在文献之外,是没有 道理的。 有文字记录的文物。如甲骨、金石,本身就是文献, 没有文字记录的文化遗物,可以通过文物考古转化 成文字资料的文献。 而图书典籍本身也是文物,即图籍文化遗物。当然 这都是广义上的二者相通。
关于“历史文献学”的概念,是二
十世纪初才提出的。 1923 年梁启超首创“文献学”之名, 他认为“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个 概念的外延与内涵都很广。
1928 年郑鹤声、郑鹤春在《中国文献 学概要 · 例言》中说:“结集、翻译、 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 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作者分别论述了古籍图书在分类、目录、 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和印刷方面的 源流和概况。在当时的条件下,作者注 意到把上面的问题,纳入文献学的研究 范围而加以讨论,是难能可贵的。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指“典
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 偏向结构。宋末元初马端临以“文献”二字 名其书,曰《文献通考》,并在该书《总序》 中作了具体而明确的阐释:“凡叙事,则本 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 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 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 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致名流之燕谈,稗 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 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随着历史观念与历史研究方法的更新与深入,“文 献”的旧概念已不完全,所以在实际运用中“文献” 的概念在不断地演变和扩大,现今,“文献”已泛 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 1983年国家标准局公布的文献定义为:“文献是记 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按此定义,文献不仅包括 现代图书馆的一切馆藏图书,而且包括档案馆、博 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新华字典》解释“文献是有历史价值或同某一学 科有关的图书资料”。 《辞海》这样解释“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今专指 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材料”。
为什么古代所谓文献除了强调各种
典籍外,还要强调那些熟悉典故、 学识渊博的贤人?原因大抵有二: 一是由于文字载体或因笨重、或因 昂贵,导致图书的制作、利用相当 不易。
二是因为编纂水平所限,典籍和文
书档案所揭示的内容还不够系统全 面。
因此,读书治学者仅仅依赖典籍犹觉不
足,还需要那些熟悉典故、学识渊博的 贤人来补充。把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 时视为“文献”,这一点在司马迁写作 《史记》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司 马迁一方面作为太史令,能够大量阅读 到“金匮之书”(国家藏书),一方面 到处游历考察,“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听取“贤人”讲述当地故事。
(一)理论部分。主要研究历史和历史文献、历史学 和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作为史料的局限性、历史 文献的多重性、历史文献和有关学科关系等问题。 (二)历史部分。主要研究历史文献的发展过程。
(三)分类学部分。主要研究历史文献的分类的问题。
(四)应用部分。这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 辑佚学和辨伪学等。
1982年张舜徽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中对文献学 的概念、基本要求和任务作了说明:“我国古代, 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 学者,在过去称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无异成了 文献学的别名。凡是有关整理、编纂、注释古典文 献的工作,都由校雠学家担负了起来。„„我们今 天,自然要很好地继承过去校雠学家们的方法和经 验,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经发现了的图书、资 料,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 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 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 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 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是文献学的 基本要求和任务。”
定义: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 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 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 1、历史文献本身:历史文献的形态与 历史文献发展史。 2、历史文献整理:校勘、目录、版本、 辨伪、辑佚、注释等。
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
以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 文献学。“文献学”一词,是近代出现的。梁 启超、蒋光一等历史学家解释“文献学”,见 于1942年成书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书中 说:“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第一部以 “文献学”命名并对“文献学”以此作定义界 说的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该书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文献通考》关 于“文献”的释义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 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 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1
梁启超先生为整理历史文献提出
了极高的要求。 因为历史文献作为历史的记录, 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产生它的那 个时代的特点,有它的种种局限 性; 而在阶级社会里,历史文献又必 然打上记录历史的个人或集团的 阶级烙印。
同时,我国为数众多的历史文献,
在其流传过程中,或因天灾人祸, 使之残缺散佚;或因抄写检排错误, 使文字衍脱讹夺; 而历史上曾有过制造伪书的行为, 又使许多历史文献真伪难辨; 古今词义的差异,更使许多人对古 代历史文献深感费解。
第一章
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 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
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 了适应人们对知识信息的存储、传递及 利用等需要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文献是一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的史实和经验,通过 某种载体 表现的 文字资料、图物资料、音像资料等等。
“ 文献”这一名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 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一些时候,文献一词 已见用于世。文献二字连用,最早出自 《论语 • 八佾》 篇中。孔子说: “夏
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 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 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
这是目前所见“文献”一词出现的
最早记载,这里的杞、宋都是古国 名,相传周武王封夏的后人于杞, 封殷的后人于宋。从这段话可以看 出,孔子认为夏商二代的礼到了它 们的后代杞宋已经失传了。“杞宋 无征”由此成了一个成语,(比喻 事情缺乏证明材料)。

就狭义而言,“文献”一词古老,
是单音联合词组,“文”指典籍, “献”指贤者;综上所述,全面的 “文献”定义,“文”是指知识纪 录的符号,包括文字、图画、符号、 音像等,“献”是指知识纪录依托 的载体,包括图书、文物、胶片、 录音带、影片、磁带、电脑装置等。
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有广狭二义。广
义的历史文献,系指一切 文献;狭义的历史文献即 历史学科史料文献,其中 历史学记注与撰述的典籍 是狭义历史文献的主题。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产生的原因 要能全面掌握并正确利用我国历史文献, 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正如梁启超先生 ‍ 说:“我国史界浩如烟海之资料,苟无法以 整理之耶,则诚如一堆瓦砾,只觉其可厌; 苟有法以整理之耶,则如在矿之金,采之不 竭,学者任研治一部分,皆可以名家,而其 贡献于世界者,皆可以极伟大。”(《中国 历史研究法· 序》)
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
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
“过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
行整理研究时,他实际已成为历史
的存在物。故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
历史知识的记录。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 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十分广泛。广义 的历史文献,可以包容天地间一切著作,一切文献。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 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四部分类目录中 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 史学著作。史部以外各部也多含有史学文献,古今 学者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 《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 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章氏所著《史籍考》 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 史”的论题。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 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