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自然观比较
中西古典家具文化自然观的比较

中西古典家具文化自然观的比较:天人合一VS天人相分“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是中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的集中体现。
西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
西方人不断提倡观察自然,理解自然,征服自然。
他们的宇宙观核心是天人对等,认为自然与人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是文化发展、文明演进的动力;中国人以天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认为天命不可抗拒,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人者,天地之心也;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知人即可知天。
西方人向外界客体探索,中国人向主观自省。
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主流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价值取向基本没有改变过,从来是对大自然的掠夺、破坏,它衍生出来的西方家具文化也深刻体现这一点。
在西方家具中,很多家具都带有着雕塑感,动物形体和人体常常被作为装饰部件或支撑部件的造型形象。
西方美学中崇尚阳刚之美,争强好战的性格使他们认为,这种家具体现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统治着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权利与力量;对人体美的崇尚、追求和对人体结构的探索,从达·芬奇在文艺复兴时期绘制人体结构素描中得到充分体现,个体的分离造成了人们对人体装饰的热衷。
西方“天人相分”的思想导致西方对于自然科学的不断探究,所以西方家具的工艺技术类别繁多。
通过对技艺的研究以展示科技的强大力量。
正是这种对人类自身过高的期望,造成西方社会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并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局面。
面对工业高速发展带来对自然的种种毁坏和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西方开始反省自身,并转而向东方和谐的自然观反思、取经。
【木材圈】在中国,对艺术影响至深的道家文化一直关注“和谐”的问题,即人与自然和个体自身心灵与肉体的统一。
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纹样体现的是自然之柔美;家具用材的质感(竹材、藤材的大量使用)充满田园气息;造型设计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性。
比如古典家具中座椅的设计:座面有软屉和硬屉之分,软屉用藤、棕、丝线等编织而成,细密而透气,座面在受压后随人体曲线自然下凹,类似于西方的织物座面;各种实木纹理不加漆饰或少加修饰,体现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最新资料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和理性的双重质疑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主流。
对自然地热爱渐渐成为知识分子们具有主导性的精神欲求。
孟德斯鸠写了著名的《波斯人信札》,以写信的方式,对比东方的美好和西方的恶劣。
卢梭把热爱自然作为反对传统的口号,高呼了出来。
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
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另外的研究则认为西方的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机械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特征,即人对于自然的分立性、对立性和超越性。
西方哲学从开始就极力使物质和精神分离,确立了从个体维度理解和认识整体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从个体理解整体的原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从人出发理解自然,尽力使人成为超自然的存在,在人不能实现超自然的早期阶段则以人格化的神秘力量即上帝主宰自然界[4]。
综上所述,西方古代自然观有其统一性,同时也具多样性。
其被人认为是“实体自然观”或“机械自然观”3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名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观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用气解释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气一元论自然观[3]。
也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自然的人”即天人合一,人对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4]。
然而,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认识,不同学派是不同的。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在天人关系上,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第一,肯定世界旳物质性;
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旳思想原因;
第三,力图从详细旳实物寻找世界旳本原;第四,具有直观 性旳特点和猜测旳成份。
LOGO
结论
早期不同旳自然条件,使得东方和西方 社会对自然界旳了解产生明显旳差别。将 东方老式自然观与西方老式自然观相比较 ,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旳特殊性,为正 确了解自然观提供良好旳基础。
夜之女神赫卡忒(Hecate)发明地狱
神
大地女神该亚(Gaea) 发明了大地、海 洋和天空
话 水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 生育了地 传 球上全部旳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说 光之神海泼里恩(Hyperion) 太阳,月
亮和黎明之父。
秩序和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 命
运女神和四季之母。
LOGO
LOGO
西方古代自然观特点
西方老式自然观提倡张扬人旳个性。知性主体是以控制、 征服自然为目旳旳。它在实质上是把人类抬高到至高无 上旳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旳权力。近 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络旳领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相分。觉得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 自然是截然不同旳两个范围, 由此引起出主体何如领略 客体, 人类怎样征服异自然旳题目。
▪ 中西方数学措施旳比较
1.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旳发展随生 产力旳发展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旳,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 2.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照严密旳逻辑形 式,而且创建了一系列研究数学理论旳基本措施。
LOGO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点
总体上都以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旳;以为自然界是有规律 旳,统一旳;强调事物旳普遍联络;以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 旳,而且以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旳变化发展过 程。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1 中西自然观历史渊源的差异1.1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学说毫无疑问,东西方的自然观无疑是奠基在以上的两个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
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
“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
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
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
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
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
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
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
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
《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
”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
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
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中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
但是同时,二者在哲学,自然科学观,逻辑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关键字】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差异与不同【Abstract】Nature is the general view of nature, which is an integral part of world outlook.Both ancient Chinese and W estern view of nature in general are the simple thought that there is a law and unity of nature.They also emphasize the universal connection of things and do have certain similarities. But simultaneously,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on philosophy, natural science, logic, etc.【Key word】acient western nuture acient Chinese natur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1.什么是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对独立或对立的,人类可以通过战胜自然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需要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自然观的核心概念:西方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征服自然”,强调人类要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中国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
3.实践应用:西方自然观在实践应用中强调对自然的探索、开发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利益。
而中国自然观则强调在实践应用中要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和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历史背景:西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等。
而中国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总之,中西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的核心概念、实践应用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人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影响。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自然观是各种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而且,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自然通常被视为客观现实,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东方,自然则被视为神圣的力量,经常被简单地称为“道”,并且人们通过沉思、冥想和其他更加精神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自然。
因此,中西方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根源中西方文化自然观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文化的起源时期。
在西方,自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基石之一,它试图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考察自然现象。
在东方,中国的自然观通常建立在道家、儒家和佛教的基础上,这些文化强调沉思、改造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方自然观之间的差异,下面将列举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宇宙的观念在中西方的宇宙观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宇宙被视为一个机器,而且强调科技与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解释和控制自然界。
在东方,宇宙则被看作是一个内部关系一体化的系统,人们认为不仅存在着物理学的规律,但还存在着道德、伦理和精神方面的规律。
对时间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认识也有许多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直线运动,因此强调时间的高效率和精确性。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环绕往复的循环,因此强调同理解自然和与自然共处。
改变自然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运用科技的力量改变自然,例如进行工程和城市建设。
在东方文化中,通过感悟自然和沉思,人们更倾向于尊重自然,强调在自然的范围内活动和生存。
宗教和自然的联系在东方文化中,宗教和自然的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有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并将自然视为时间长河中的一部分。
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宗教之间的联系则相对弱一些,因为不同信仰的宗教对于自然的态度始终存在分歧。
中西方自然观的重要性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精神气质、生活理念和对真理的追求。
了解和欣赏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意义在于,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开拓思路,不仅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还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因为大自然被认为是一种罪恶, 代表着物质世界的 诱惑, 是一种邪 恶的力量。在 1336年 4月 26日, 意大利诗人佩脱拉克登上了芬涛克斯 山。此山风景秀丽, 佩脱拉克 立即被他 的美景 所吸引。 但随即 他产生 了一种羞耻感。这一点我们可 以从他给 他的老 师写的 信中得 到证实。 在信中他提到, 他登上此山后, 也不是沉 醉在自 然风光 之中, 而 是打开 圣奥古斯丁的 5忏悔录 6, 希望在自然中找回自己的灵魂。古希腊时期, 人们很少欣赏自然美, 因为古 希腊人不 认为自然 会给予 人比社 会更多
崇尚自然, 顺从自然, 追求对 自然本性 的回归。例 如老子说: /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0 [5]庄子说: / 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 为而累者, 人道 也。0 [6] 庄子主张 无为而治, 主张 不以人力改 变大自然, 让其与人类和平相处。
正是基于这种自然观, 中国人发展出 了对大自然的 热爱而非征服, 平等而非奴役的关系。 黄玉顺 在 5中 西自然 价值观 念比较 6一文 中指 出: / 盘古之化生为天地万物, 即 意味着人 与自然同 源同体, 同 情同构, 是一个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 0。[7]古代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 取赖以生存的物质时, 应当节制。它指出人应当惜生, 生 指的不只是人 类的生命, 也包括所有动植物的生命。人不应当杀生, 禁 止各种有害于 自然生长的行为, 让各种生命自然成活和 生长, / 无伤 0、/ 不 夭其生, 不 绝其长 0。[ 8]不仅人的生命, 所 有其它的 生命也都有 其价值, 有其意义。 在这些对自然万物的关爱背后则是一种 / 天人合一 0, 与自然 和谐相处 的精神。这一点我们在王阳明 的著作中 可见一斑: / 夫人者, 以 天地万 物为一体也。 , ,是故见孺子之 入井而必 有怵惕 恻隐之 心焉, 是其仁 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 见鸟兽之哀鸣, 觳觫而必有不 忍之心焉, 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 也, 见草木之 摧折而必有怜悯之心焉, 是其 仁之于草 木而为 一体也。 草木犹 有生意 者也。见瓦石之 毁坏 而必 有 顾惜 之心 焉, 是 其仁 之于 瓦 石而 为 一体 也。0 [ 9]而中国的道家思想更是将 / 万物平等 0视为 / 天 道 0, 同人类中心 论, 尤其是同那种以自然界万 事万物都 是为人而 生成和 创造的 目的论 是严格对立的。我们从 5列子说符 篇 6中便可看到 道家的 / 万 物与人平 等 0, 人不可占有和主宰自然。引文如下: 齐田氏祖于 庭, 食客千人。中 坐有献鱼雁者, 田氏视之, 乃 叹曰: / 天之 于民后矣! 植 五谷, 生 鸟鱼以 为人之用。0众客和之如 响。鲍氏 之子年 十二, 预于 次, 进 曰: / 不 如君 言, 天地万物与我 并生, 类也。类 无贵 贱, 徒 以小 大智 力而 相制, 迭相
=关键词 > 自然观; 中西传统自然观; 差异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 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 观的组 成部分。 自然观 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即人与 大自然是平等 关系还是附属关系; 其次则是 人类对于 大自然所 呈现的 美所采 取的态 度, 是欣赏还是排斥。
一 在中西传统自然观中,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传统自然观虽然也有 为人服务 的实用 主义, 但主要 强调的 则是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 一的思想 传统。中 国传统 自然观 将人置 于大自然中, 认为人 不过 是大 自然的 一个 组成 部分, 与大 自然是 平等 的。儒家的 / 天人合一 0, 道 家的 / 融入自 然, 复归 自然 0 都是这 种平等 思想的体现。 5中庸 6 [1] 把 / 天、地、人 0并称 / 三才 0, 说明 人与自然是平 等的。孟子曰 /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 0 [ 2]。董仲舒说: / 天地人, 万物之本也。天生之, 地养之, 人 成之。天生 之以孝 悌, 地养 之以衣食, 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 不可一无也。0 [ 3] 这些中国古 代儒家的代表人物都表达了 / 天地万物 为一体 0 的思想。此外, 董仲舒 还提出天人相类相应说, / 人有 三百六十 节, 偶天之 数也; 形体 骨肉, 偶 地之厚也 , ,人之形体, 化天 数而成; 人之血 气, 化天 志而仁 , ,人生 有喜怒哀乐之答, 化春秋冬夏 之类也 , ,天亦 有喜怒 之气, 哀 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0 [4]这说明在儒家思想中, 人不但与大 自然是平等关系, 而且人类是 大自然的 另一种 呈现方 式。道家 在人与 大自然的关系上与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殊途 同归。他们主张
食; 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 者而食 之, 岂天 本为人 生之? 且 蚊肭肤, 虎狼食肉, 非天本为蚊肭 生人, 虎 狼生 肉者哉? 0 [ 10] 由此 文可以 看出道 家的天地万物各为其类, 类无贵贱的思想。因此, 我们可 以说中国传统 的自然观是主张万物平等, 人并不占有中心地位。
而西方传统自然观则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传统自然 观认为大自然
二 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的第二点则体现在人对大自然 所呈现的美所
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 未经改 造的大自然, 诸 如大山与森林, 在人们的眼中 从来都是 神秘的, 恐怖的, 是妖魔 鬼怪的 寓所和祭坛。人们总是远离 这些原始 的大自 然。在基 督教传 统中, 人 们是不能去欣赏并沉浸于大自然的美感中。这被认为是 一种羞耻的行
神说, 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 按着 我们的 样式造 人, 使他 们管理 海里的鱼, 空中的鸟, 地上的牲畜和全地, 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神就赐福给他们 (人类 ), 又对他们说, 要生养众多, 遍满地面, 治理 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 空中的鸟, 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神说, 看哪, 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 上所结有核的 果子, 全赐给你们作食物。
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 并各样爬在地上有 生命的物, 我将 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 1 3]
因此, 早期和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家们认为上帝给人以权利, 让人类可 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开发和利用整个大自然。自然不被认为是神圣的, 所 以它就对人类的开发开放并不构成任何道德上的疑虑。的确, 人类有权利 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使用自然。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 对于后 来的西方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西方的工业革命时代, 对于自然的开 发与利用到了一种疯狂的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人类也已经尝到了这种自然 观给环境带来的恶果, 诸如酸雨, 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过度砍伐森林而导致 的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 河水污染, 江湖干涸等。由于过度依赖能源导致 一些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等。
而孔子在谈 5诗经 6时说, 读 5诗 6可以 / 多识 鸟兽虫鱼 之名 0, 说明 在孔子的心目中, 自然界的知 识还是很 重要的。 而在中 国的传 统文化 中, 山水审美, 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作品乃是中国文学 的一大特色。古 代诗歌多以歌颂山水自然 美为主题。文 人、诗人 的理想 就是游 历名山
=参考文献 > [ 1] 孔子思. 中庸. 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7. [ 2] 万丽华, 蓝旭. 孟子. 中华书局. 2006. [ 3] 阎丽. 董仲舒. 春 秋繁露 立元 神. 引 自. 董子 春秋繁 露译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 4] 阎丽. 董仲舒, 春秋繁 露 人副天 数, 引 自, 董子 春秋 繁露译 注, 作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 5] [ 6] 刘庆华, 陈方. 老子 # 庄子译注版. 广州出版社, 2001. [ 7] 黄玉顺. 中西自然观价值比较. 理论学刊, 2004. 3. [ 8] 荀况. 荀子.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 9] 王阳明. 传习录.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2. [ 10] 列御寇. 列子. 中华书局, 2007. [ 11] 色诺芬. 回忆录. 商务印书馆, 2008. [ 12]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 商务印书馆, 2008. [ 13] 圣经. (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 ). 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0. [ 14] 柏拉图.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5] 陈望衡. 试论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 衡阳师院学报, 2007. 1.
是由人类支配的, 人类是大 自然的管 理者。大自 然是附 属于人 类而存 在的。无论是在西方的古典时 期还是在 基督教 占统治 地位的 年代, 有 一个贯穿始终的信念, 即人类 是被放置 在一个支 配自然 界其它 部分的 位置之上, 自然界的其它部分从属于人 类。色诺芬 在 5回忆 录 6中借苏 格拉底的口说出 / 人的所有的东西都有其目的, 而众神也 为了人的利益 而精心安排了所有的事物。自然界中的低级动物完全是 为了人的缘故 才产生出来和生长着的。0 [ 1 1] 亚里士多 德在 5政治 学 6中争 辩说: / 各种 植物是为了各种动物而生 长出来的。现 在, 如果 说大自 然把所 有的事 物都完成了, 没有任何事物是无益的, 那么推论出来 的结论就是: 她 (大 自然 ) 是为了人的缘故才创造出了各种 动物。0 [ 12 ] 在其后 到来的基督教 时代, 人们认为是上帝赐予了人类支配自然界的权利。 5圣经 6中 5创世 记 6有这样的话语:
中西传统自然观比较
哲学研究
中西传统自然观比较
张晓霞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
=摘 要 > 纵观中西文化, 不难发现中西传统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西方 传统自然观认为大自然是由人类支配的, 可以随意掠夺。从这两种自然观可以看出, 中华文化中宝贵的自然环保思想对今天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