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烟草杨艳生 2010313331

植物生长素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英文简称IAA,国际通用,是吲哚乙酸(IAA)。4-氯-IAA、5-羟-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等为类生长素。

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作了研究;后来达尔文父子对草的胚芽鞘向光性进行了研究。1928年温特证实了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够控制胚芽生长。1934年,凯格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并命名它为吲哚乙酸,因而习惯上常把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细胞壁松弛,从而使细胞增长,在许多植物中还能增加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能调节植物生长,尤其能刺激茎内细胞纵向生长并抑制根内细胞纵向生长的一类激素。它可影响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生长。在细胞分裂和分化、果实发育、插条时根的形成和落叶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最重要的天然存在的植物生长素为β-吲哚乙酸。

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三者的最适浓度是茎>芽>根,大约分别为每升10-5摩尔、10-8摩尔、10-10摩尔。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运转方向表现明显的极性,主要是由上而下。植物生长中抑制腋芽生长的顶端优势,与吲哚乙酸的极性运输及分布有密切关系。生长素还有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和诱导生根的作用。

生长素的作用是多部位的,主要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和核酸代谢。用放射性氨基酸饲喂离体组织的实验,证明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同时也促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生长素促进RNA的生物合成尤为显著,因此增加了RNA/DNA及RNA/蛋白质的比率。在各种 RNA中合成受促进最多的是rRNA。在对细胞壁的作用上,生长素活化氢离子泵,降低质膜外的pH值,还大大提高细胞壁的弹性和可塑性,从而使

细胞壁变松,并提高吸水力。鉴于生长素影响原生质流动的时间阈值是2分钟,

引起胚芽鞘伸长的是15分钟,时间极短,故认为其作用不会是通过影响基因调控,可能是通过影响蛋白质(特别是细胞壁或质膜中的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而发生的。

因为生长素在体内很容易经代谢而被破坏,所以外施时效果短暂。其类似物生理效果相近而且不易被破坏,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生长素在扩展的幼嫩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通过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自上而下地向基部积累。根部也能生产生长素,自下而上运输。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而形成的。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吲哚乙醛。吲哚乙醛可以由色氨酸先氧化脱氨成为吲哚丙酮酸后脱羧而成,也可以由色氨酸先脱羧成为色胺后氧化脱氨而形成。然后吲哚乙醛再氧化成吲哚乙酸。另一条可能的合成途径是色氨酸通过吲哚乙腈转变为吲哚乙酸,发现于十字花科植物。

在植物体内吲哚乙酸可与其它物质结合而失去活性,如与天冬氨酸结合为吲哚乙酰天冬氨酸,与肌醇结合成吲哚乙酸肌醇,与葡萄糖结合成葡萄糖苷,与蛋白质结合成吲哚乙酸-蛋白质络合物等。结合态吲哚乙酸常可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50~90%,可能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储藏形式,它们经水解可以产生游离吲哚乙酸。

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吲哚乙酸氧化酶可将吲哚乙酸氧化分解。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近年来提出激素受体的概念。激素受体是一个大分子细胞组分,能与相应的激素特异地结合,尔后发动一系列反应。吲哚乙酸与受体的复合物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是作用于膜蛋白,影响介质酸化、离子泵运输和紧张度变化,属于快反应(〈10分钟〉;二是作用于核酸,引起细胞壁变化和蛋白质合成,属于慢反应()10分钟)。介质酸化是细胞生长的重要条件。吲哚乙酸能活化质膜上ATP(腺苷三磷酸)酶,刺激氢离子流出细胞,降低介质pH值,于是有关的酶被活化,水解细胞壁的多糖,使细胞壁软化而细胞得以扩伸。

施用吲哚乙酸后导致特定信使核糖核酸(mRNA)序列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蛋白质的合成。吲哚乙酸处理还改变了细胞壁的弹性,使细胞的生长得以进行。

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茎的尖端,但弯曲的部位是在尖端的下面一段,这是因为尖端的下面一段细胞正在生长伸长,是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时期,所以生长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趋于衰老的组织生长素是不起作用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扦插的枝条生根的原因是:生长素能够改变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分配,在生长素分布较丰富的部分,得到的营养物质就多,形成分配中心。生长素能够诱导无籽番茄的形成就是因为用生长素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后,番茄花蕾的子房就成了营养物质的分配中心,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就源源不断地运到子房中,子房就发育了。

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最适浓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根的最适浓度约为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约为10^(-8)mol/L,茎的最浓度约为10^(-4)mol/L。在生产上常常用生长素的

类似物(如萘乙酸、2,4-D等)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如生产豆芽菜时就是用适宜茎生长的浓度来处理豆芽,结果根和芽都受到抑制,而下胚轴发育成的茎很发达。植物茎生长的顶端优势是由植物对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和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两个因素决定的,植物茎的顶芽是产生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但顶芽处产生的生长素浓度通过主动运输而不断地运到茎中,所以顶芽本身的生长素浓度是不高的,而在幼茎中的浓度则较高,最适宜于茎的生长,对芽却有抑制作用。越靠近顶芽的位置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就越强,这就是许多高大植物的树形成宝塔形的原因。但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强烈的顶端优势,有些灌木类植物顶芽发育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退化,甚至萎缩,失去原有的顶端优势,所以灌木的树形是不成宝塔形的。由于高浓度的生长素具有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所以生产上也可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的类似物作除草剂,特别是对双子叶杂草很有效。

生长素类似物:2,4-D.因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存在量很少,为了调控植物生长,人们发现了生长素类似物,它们具有和生长素类似的效果而且可以进行量产,现已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研究发现,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这与生长素的浓度对植物不同部位的敏感度有关。一般来说植物根的敏感度大于芽大于茎。双子叶植物的敏感度大于单子叶植物。所以用2,4D这样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做除草剂。它的特点是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地球引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茎的背地生长和根的向地生长是由地球的引力引起的,原因是地球引力导致生长素分布的不均匀,在茎的近地侧分布多,背地侧分布少。由于茎的生长素最适浓度很高,茎的近地侧生长素多了一些对其有促进作用,所以近地侧生长快于背地侧,保持茎的向上生长;对根而言,由于根的生长素最适浓度很低,近地侧多了一些反而对根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所以近地侧生长就比背地侧生长慢,保持根的向地性生长。若没有引力,根就不一定往下长了。

在失重状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是要有地球引力诱导的,是由于在地球引力的诱导下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由于失去了重力作用,所以茎的生长也就失去了背地性,根也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但茎生长的顶端优势仍然是存在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

目前对激素作用的机理有各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二:一是认为激素作用于核酸代谢,可能是在DNA转录水平上。它使某些基因活化,形成一些新的mR NA、新的蛋白质(主要是酶),进而影响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引起生长发育的变化。另一则认为激素作用于细胞膜,即质膜首先受激素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膜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使许多依附

在一定的细胞器或质膜上的酶或酶原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者失活或者活化。酶系统的变化使新陈代谢和整个细胞的生长发育也随之发生变化。此外,还有人认为激素对核和质膜都有影响;或认为激素的效应先从质膜再经过细胞质,最后传到核中。

虽然对激素作用机理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认为,激素必须首先与细胞内某种物质特异地结合,才能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这种物质就是激素的受体。

激素受体:植物激素受体是指能与植物激素专一地结合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和相应的物质结合,识别激素信号,并将信号转化为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最终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受体是激素初始作用发生的位点。所以,了解激素受体的性质及其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是研究激素作用机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激素受体是一种蛋白质,它们可能定位于细胞质膜,也可能定位于细胞核或细胞质。由于植物体内具有多种激素,因此,必然可能有多种激素受体,并存在于细胞的不同部位。

生长素最基本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这种促进作用,在一些离体器官如胚芽鞘或黄化茎切段中尤为明显。生长素为什么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又以什么方式起作用的?

植物细胞的最外部是细胞壁,细胞若要伸长生长即增加具体积,细胞壁就必须相应扩大。细胞壁要扩大,就首先需要软化与松弛,使细胞壁可塑性加大,同时合成新的细胞壁物质,并增加原生质。实验证明,用生长素处理燕麦胚芽鞘,可增加细胞壁可塑性,而且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下,其可塑性变化和生长的增加幅度很接近,这说明生长素所诱导的生长是通过细胞壁可塑性的增加而实现的。生长素促进细胞壁可塑性增加,并非单纯的物理变化,而是代谢活动的结果。因为,生长素对死细胞的可塑性变化无效;在缺氧或呼吸抑制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抑制生长素诱导细胞壁可塑性的变化。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的第2节,是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一个延伸和拓展,阐述生长素生理作用及生产实践应用的关键一节,也为第3节的学习做了知识储备。 本节课通过对数据、曲线、图形等材料的分析,介绍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引导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的了解,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同时,本节的能力目标也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这一探究活动得到体现,此项探究活动能够训练学生实验设计及得出结论时逻辑上的严密性,是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领悟预实验意义的良好载体。合理有序地组织好此探究活动,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将科学发现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 (1)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什么是植物激素,并对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极性运输和分布特点有了相应的知识准备。 (2)高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较活跃。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过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并在必修一的学习中系统的学习过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能力。但对于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和结论形成缺乏系统的思考,因此在探究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细化各步骤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二、设计思路 由于生长素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较容易建立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与其浓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坐标曲线、教师呈现图片和实物等教学手段,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本节内容标准“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并不难。 较为复杂的是本节教学难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活动的处理。由于该项探究活动跨越周期较长,材料、试剂不同也容易导致实验结果差异大,同时对学生探究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在1课时内无法完成。在设计本节课时,事先组织部分学生进行“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插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通过实验的照片和数据记录,将其作为探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情景创设的材料,使学生对生长素的两重性有了直观印象,同时也为课堂探究奠定基础。同时,将课堂上的探究目标确立为对实验原理、方法的探究,让学生们在问题引导下积极思考,在合作讨论中有效学习,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提高能力。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陶喜斌 2014310218 种子科学与工程

摘要;经过多位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了与植物生长有关的重要激素——生长素。生长素在植物芽的生长,根的生长,果实的生长,种子休眠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那么,生长素是如何发挥这这些作用? 1;什么是生长素 生长素(auxin)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英文简称IAA,国际通用,是吲哚乙酸(IAA;。4-氯-IAA、5-羟-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等为类生长素。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作了研究~后来达尔文父子对草的胚芽鞘向光性进行了研究。1928年温特证实了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够控制胚芽生长。1934年, 凯格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并命名它为吲哚乙酸,因而习惯上常把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 2;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 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茎的尖端,但弯曲的部位是在尖端的下面一段,这是因为尖端的下面一段细胞正在生长伸长,是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时期,所以生长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趋于衰老的组织生长素是不起作用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扦插的枝条生根的原因是;生长素能够改变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分配,在生长素分布较丰富的部分,得到的营养物质就多,形成分配中心。生长素能够诱 导无籽番茄的形成就是因为用生长素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后,番茄花蕾的子房就成了营养物质的分配中心,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就源源不断地运到子房中,子房就发育了。 生长素在植物体作用很多,具体有;1.顶端优势 2.细胞核分裂、细胞纵向伸长、细胞横向伸长3.叶片扩大4.插枝发根5.愈伤组织6.抑制块根7.气孔开放8.延长休眠9.抗寒 3;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3.1生长素作用机理的解释 激素作用的机理有各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二; 一、是认为激素作用于核酸代谢,可能是在DNA转录水平上。它使某些基因活化,形成一些新的mRNA、新的蛋白质(主要是酶;,进而影响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引起生长发育的变化。 二、则认为激素作用于细胞膜,即质膜首先受激素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膜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使许多依附在一定的细胞器或质膜上的酶或酶原发生相应

植物的激素调节(知识点笔记)

植物的激素调节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思考】: 实验①(与黑暗情况下对照)说明什么?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①与②对照说明什么?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实验③与④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达尔文的推论是: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思考】:该实验说明了什么?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 (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3个试验结论小结】: ①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③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三看法) ①一看有无生长素:如果没有生长素,则不能生长; ②二看能否向下运输:如果不能向下运输,则不能生长; ③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如果均匀向下运输:则直立生长; 如果运输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由色氨酸(合成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生长素作用部位:尖端下段(即伸长区),机理为促进细胞伸长 5、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横向运输(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②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例题分析】 6、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分布规律】 (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2)生长旺盛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 7.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注意】: 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各个阶段,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②秋水仙素不是植物激素,秋水仙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③植物激素处理后,植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④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相比,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设计(最新精品)

案例名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参考课时为1课时。本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章的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之一: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其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内容,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阐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技能目标: ①了解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②根据本节相关原理,尝试设计一些独特盆景方案并思考操作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日常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关于植物生长素的感性认识,虽然在学习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市优质课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即在个体水平上对生命系统进行研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第一节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究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节重点,涉及一系列经典的科学实验,教学时应让学生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从实验现象中去推理、归纳和发现。“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是本节的难点,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归纳出了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本节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学生就能较顺利地完成“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多个包含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③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家的工作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历程,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2)

第五章生命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5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生长素的化学名称、产生部位及含量。 2、理解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及生长素的调节特点。 3、理解植物激素定义、种类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长素作用曲线的分析及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探究,理解植物生长素的调节特点。 2、收集有关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资料,思考和讨论科学技术对人类 生活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协同调节,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植物激素的作用效果。 二、重点: 1、植物生长素的调节特点。 2、植物激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难点: 植物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思维导图 五、教学过程

附:本节思维导图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植物生长发育调节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理解植物生长素的调节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完成。亮点:在生长素调节特点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课本上相关的曲线图加工、处理,由浅入深地设计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整体到局部分析,在得出结论的同时也渗透了解读生物图表题的方法。在学习植物激素应用时,尽量多联系实际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建立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足:课前可先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知识,这样课上这部分可以进行更充分的学生讨论活动,效果会更好。在课堂上还需更广泛的关注学生的反应,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化的效率。

(完整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练习题

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答案D 解析温特的实验设计证明了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促进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弯曲生长。 2.如图所示,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云母片(生长素不能透过),从右边用光照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直立向上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不生长 答案B 解析由于云母片插入的位置偏下,不影响尖端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因此,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胚芽鞘弯向光源的方向生长。 3.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答案C 解析由实验甲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含生长素,胚芽鞘直立生长,而实验乙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可推知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答案C 解析根据生长素的有无和分布是否均匀可以判断:①直立生长,②不生长不弯曲,③向光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⑤向光弯曲生长,⑥直立生长。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④⑥不符合要求。 5.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一侧,置于黑暗条件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图。这个实验能证明() A.顶端在光下产生某种“影响物” B.“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能 C.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D.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答案B 解析本实验是置于黑暗条件下的,所以A、C、D错误。 知识点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6.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是() A.营养组织B.保护组织 C.分生组织D.机械组织 答案C 解析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这些部位属于分生组织。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郭名宾(江西省信丰中学江西赣州 341600)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人教版生物必修《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必修《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课标要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考纲要求:Ⅱ。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与第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节内容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其中包含的实验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等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解释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说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①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②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3.情感目标: 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及分析: 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既是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基础,又是理解生物激素调节作用的关键,同时还是能力培养的好材料。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分析提出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几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在此节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生长素是发现最早的一类植物激素也是植物五大类激素中的一种.它参与着植物体内很多的生理作用如细胞的伸长生长、形成层的细胞分裂、维管组织的分化、叶片和花的脱落、顶端优势、向性、生根和同化物的运输等。所以研究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对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生理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目前对激素作用的机理有各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二:一是认为激素作用于核酸代谢,可能是在DNA转录水平上。它使某些基因活化,形成一些新的mRNA、新的蛋白质(主要是酶),进而影响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引起生长发育的变化。另一则认为激素作用于细胞膜,即质膜首先受激素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膜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使许多依附在一定的细胞器或质膜上的酶或酶原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者失活或者活化。酶系统的变化使新陈代谢和整个细胞的生长发育也随之发生变化。此外,还有人认为激素对核和质膜都有影响;或认为激素的效应先从质膜再经过细胞质,最后传到核中。 虽然对激素作用机理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认为,激素必须首先与细胞内某种物质特异地结合,才能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这种物质就是激素的受体。生长素作用于细胞时,首先与受体结合。经过一系列过程,引起细胞壁介质酸化和影响蛋白质合成,最终导致细胞的变化。 1.生长素受体结合蛋白(ABP1) ABP包括位于内质网膜上的ABP-I、可能位于液泡膜上的ABP-∏、位于质膜上ABP -III 以及生长素运输抑制剂 N1-naphthylp- hthalamic acid(NPA)和2,3,5一三碘苯甲酸(TIBA)的结合蛋白4类。 内质网上的ABP1合成后运输到细胞质膜上发挥生长素受体作用。生长素与细胞质膜上的ABP1结合后,钝化的坞蛋白转变为活性状态,并进一步激活质子泵将膜内H+泵到膜外,引起质膜的超极化,胞壁松弛,于是引起细胞的生长反应。内质网上的ABP1可能只是起贮藏库的作用。由于发育或其他信号引起的质膜上ABP1量的改变是通过内质网上的ABP1输出增加或减少调节的。由此可见,ABP1的分布和数量可以调节IAA功能的行使。 研究还发现,各种植物的ABP基因结构相似,编码的前体蛋白都具有主要的功能性结构序列。在氨基末端有一疏水信号序列,利于ABP在内质网膜间的穿透和转移,起信号转导作用;在羧基末端的KDEL四肽结构则使得ABP定位于内质网中的特定区域。研究认为,ABP1是一个同型二聚体糖蛋白,其亚基由16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如玉米的ABP1由3个组氨酸残基和1个谷氨酸残基组成1个结合部位,内含1个金属阳离子,这个部位极其疏水。在第2和第5位的半胱氨酸残基间还有1个二硫键,当生长素结合到这个部位时,羧酸酯与金属离子结合,而芳香环则与第151位的色氨酸残基等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结合。对ABP1羧基末端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作定点突变时,发现第177位的半胱氨酸残基、第175位的天冬氨酸残基和第176位的谷氨酸残基是ABP1折叠和在质膜上起作用的重要残基,ABP1构象变化引发质膜信号传递。 2.信号转导 生长素信号传导分为两条主要途径:(1)质膜上的生长素结合蛋白(ASP)可能起接收细胞外生长素信号的作用,并将细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导.从而诱导细胞伸长。2)细胞中存在的细胞液/细胞核可溶性结合蛋白(SABP)与生长素结合,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影响基因表达。生长素要引发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和特定基因表

高中生物--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练习

高中生物--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练习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将生长素能透过的明胶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 A.直立生长 B.不生长 C.向光弯曲生长 D.背光弯曲生长 解析给予幼苗尖端单侧光照射,尖端能感受光刺激,从而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往背光一侧进行横向运输;且生长素能透过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的明胶,所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幼苗将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C 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 B.生长素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中分布较多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 D.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解析生长素具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A项正确;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分生组织等部位,B项正确;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C项错误;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D项正确. 答案C 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既能参与细胞代谢,也能传递调节信息 B.生长素主要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 D.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解析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参与细胞代谢,A项错误;生长素主要进行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项错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C项错误;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项正确. 答案D 4.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超过生长素最适浓度后,生长素将抑制植物生长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C.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可能会抑制根的生长 D.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解析超过生长素最适浓度后,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当促进作用减为零时,才是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A项错误;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与单侧光照方向有关,B项正确;由于敏感性不同,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可能会抑制根的生长,C 项正确;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缺乏氧气会影响其能量的供应,D项正确. 答案A 5.下图是三位科学家探究植物生长的实验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B.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C.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D.温特实验中如果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能够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练习试题

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摘除植物的顶芽后,侧芽将会因生长素( ) A.浓度增高,发育成枝B.浓度增高,生长受抑制 C.浓度降低,发育成枝D.浓度降低,生长受抑制 2.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说明了( ) A.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B.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C.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D.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3.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移栽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能( ) A.破坏根的顶端优势B.促进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C.促进侧根细胞分裂D.破坏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4.(2011·河南焦作市模块水平测试)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 A.植物的向光性B.根的向地性 C.顶端优势D.用生长素类似物在农田中除杂草5.丝瓜是单性花,小明用正常的丝瓜雌花探究生长素的作用,他的做法是:①开花前将1号花套上纸袋,开花后给雌蕊柱头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②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此设计的缺陷是( ) A.2号花未套纸袋B.2号花未涂生长素 C.缺乏只进行套袋处理的雌花D.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6.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 ③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④促进细胞的代谢 ⑤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⑥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A.①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二、非选择题 7.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看图回答问题:

(1)曲线A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中B点生长素浓度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BC段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曲线交点D的生长素浓度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1.下表为用不同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茄子的花蕾后植株的结实情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对照组 (未处理) 经2,4—D处理的实验组平均结果率(%) 27 100 100 100 100 平均株产量(kg) 0.16 0.73 0.92 0.9 1 0.7 2 平均单果重(g) 186 247 277 273 243 2,4—D浓度(ppm) 1000 850 720 630 B.该实验结果表明2,4—D能促进果实的成熟 C.不同浓度的2,4—D对同种植物的结实情况影响不同 D.该实验的对照组花蕾是经过受粉的,而实验组花蕾是未经受粉的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子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 4-D浓 度(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子番茄平0 13.26.46.53.53.43.30.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材分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精编版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材分析 要点提炼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两重性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激素相似,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 细胞传递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即促进细胞的伸长。研究发现,对于同一器官而言,生长素 对其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 低是以生长素最适浓度为界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 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差, 甚至抑制生长。由于不同的器官其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所以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 同器官,其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如10-6mol/L时,对茎有促进作用,对芽和根则起抑制 作用。所以生长素发挥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 般情况下,生长素浓度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幼嫩的细 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 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 能疏花疏果。 2.顶端优势 (1)观察猜想——顶端优势的原因 很早以前,人们注意到很多植物的顶芽生长很快,越接近顶芽的侧芽发育越慢,远离顶 芽的侧芽发育成侧枝,甚至使整个植物体呈现“塔”形,科学家就把这种顶芽优先生长,侧芽 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是什么原因导致顶端优势呢?一位科学家做过一个小实 验:取各种情况基本相同的蚕豆苗,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不作处理,第二组去除顶芽,在 切口处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第三组去除顶芽,切口处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请 你猜想一下,各组的实验结果是什么?该实验能说明顶端优势的原因是什么?顶端优势实验结果:第一组蚕豆保持顶端优势;第二组蚕豆保持顶端优势;第三组侧芽发育,顶 端优势解除。 分析:比较第二、三组可以看出侧芽是否发育,顶端优势是否解除,关键取决于是否不 断地向侧芽运输生长素。综合分析以上三组实验可以总结出顶端优势的原因:顶芽产生的生 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因 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去掉顶芽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受阻,浓 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2)顶端优势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顶端优势有很多应用,如对于棉花,农民会适时摘心(去除顶芽),促进侧枝 发育,使之多开花多结果,提高产量;对于果树,可以适时剪枝,或利用顶端优势,或解除 顶端优势,可以塑造一定的树形,使之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对于 想获取木材的树木,在种植时注意保护顶芽,以获得高、直的树干。思维拓展 从分析实验中可以培养多项能力,注意比较各组实验的不同之处,再联系实验结果的不 同,可分析得出结论——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合成的生长素不断在侧芽积累的结果。多做类 似训练,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知识拓展: 植物的向重力性 如果我们把任何一种植物的幼苗横放,几小时以后,就可以看到它的茎向上弯曲,而根 向下弯曲生长的现象,这就是向重力性的表现,向重力性是指植物在重力的影响下,保持一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长素发现过程 (2)掌握植物向光生长的知识 (3)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科学研究的流程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和实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2)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树立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分析实验 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生物体随时都在进行着复杂的生命活动,这些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又能对外界刺激变化做出非常精确的反应:向日葵的幼茎随着太阳转动,植物的幼苗破土而出,秋天的树叶随风飘落。这些都依靠生物体自身的调节作用。那么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是什么? (关于植物激素的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生长素) 二、简介:(多媒体)在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1880 达尔文(英国) 1910 詹森(丹麦) 1914 拜尔

1928 温特(荷兰) 1934 郭葛(荷兰) 讲述科学家的生平简介和研究成果。 从1880年至1954年,前后经过五十四年的研究,最终发现了生长素。一项科学发明、科学发现需要几年、几十年乃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这就需要我们不仅理解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实验过程,理解科学家的逻辑思维特点。更要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有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三、实验教学流程: 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从其中经典的实验设计,可以看出科学思维的巧妙性。 (多媒体)生长素的发现 实验关键步骤 向光性现象——向光性研究——感光部位研究——研究性实验设计实验一观察在黑暗、单侧光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1、(多媒体)呈现Flash动画: a、大小和形态相同的两个暗室 b、暗室内有大小和形态相同的完整胚芽鞘 c、暗室壁上有大小、形态和位置相同的两个孔 2、教师对实验关键点讲解并设问: 将两孔一个打开,另一个关闭,给以单侧光照射,请大家预测可能发 生的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3、观察现象:小孔打开的暗室中,胚芽鞘发生了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小孔关闭的暗室中,胚芽鞘直立生长。 验证推测,引起植物朝向光源生长的外界刺激是单侧光 4、结果分析:胚芽鞘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 (讲解)上述实验中用了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对照实验,对照实验通常只能有一个变量,如果实验结果不同,就说明是由这一变量引起(学生分析)实验装置中的单一变量:单侧光

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激素调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植物激素调节知识点 第三章植物激素调节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合成的(内生性),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可 移动性),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微量高效性),统称为植物激素。 一、生长素的发现: 达尔文实验:证明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在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鲍森.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到下部。 拜耳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郭葛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知道它叫吲哚乙酸(生长素)注意: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有无光都产生),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感 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能够横向运输的也是胚芽鞘尖端; 2、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 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 产生:主要在幼芽、嫩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成熟叶片、根尖等处产生量极少。 2 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3 运输(1)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3)横向运输: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生长素在尖端可以横向运输即从向光一侧 向背光一侧运输生长素在尖端既进行极性运输,又进行横向运输;而尖端以下只进行极性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两重性: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过高甚至杀死植物;既可 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一样(根〈芽〈茎)。 3 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样 (2)顶端优势

(完整word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导学案答案.docx

[ 高二生物导学案17]第三章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学校:江门一中学科:生物编写人:马莉审稿:吴海涛 班级 ______学习小组 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组内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 一、学习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列举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知识目标) 2.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能力目标) 3.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知识目标) 4.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培养实验设计、收集和处理数据、评价实验设计 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能力目标) 【学习重点】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学习难点】 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学法指导 1. 使用要求:课前自主完成。 2.使用步骤:通读教材→完成”问题设计与活动指引”→积极思考→”分层巩固”→”大胆质 疑”→研读教材、查资料→解决问题→归纳积累知识,形成网络。 3.完成时间: 40 分钟。 【知识网络与积累】 【问题设计与活动指引】 知识点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既能 __________ ,也能 _____ ______ ; 既能 _________,也能 _____________ ;既能 ______________,也能 _________________ 。 ( 2)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效果的因素有:、、

( 3)生长素调节生长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浓度过高时 甚至杀死植物。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老细胞则。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分别是:根________芽 ________茎 __________ 。 ( 4)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 顶端优势形成的原理是。 探究 1: 下图是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到的结果: 讨论: 1.对于根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 曲线 AB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生长素对根的促进作用越 B 点表示生长素促进根生长的浓度; 曲线 BC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生长素对根的促进作用越; C 点表示的生长素浓度对生长的效应是; 超过 C点,生长素对根的作用转为,而且浓度越高,这种作用越; 。 2.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吗? 根最适浓度约是mol/L;芽最适浓度约是mol/L;茎最适浓度约是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比较:>> 3.作用特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性 既能生长,也能生长; 既能发芽,也能发芽; 既能落花落果,也能花果。 mol/L。 4.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器官和细胞的年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①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生长;浓度过高时会生长,甚至植物。 ②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老细胞则比较。 ③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比较:根>芽 >茎。 探究2: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除?有何应用?顶端优势

植物的激素调节习题及答案(全章)

1 8 ?如图所示4株相同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在 4个暗箱中一段时间, 其中2号和4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 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 如果要研究光与茎生长的关系,可选择的装置是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的特点,错误的是 A .都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 B .对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 C .体内含量极少 D .都是活细胞产生的 2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合成、分泌的微量有机物 B .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C .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D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所以在茎尖、根尖含量较多 3 .在市场上可见到不均匀(凹凸不平)的西瓜 ,若切开可见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末发育 ,其原 因 可解释为 A .种子的发育需要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 B .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大量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 放在下端;③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试验。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 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 A 、B 、 C D E 、 F 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 、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D .光照不均匀使果实内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4 .如右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 时 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A .④⑤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④ 5.在方形暗箱的右侧开一小窗,暗箱外的右侧有 吐线箭头为光勲方向 一固定 C 、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 、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 光源,在暗箱内放一盆幼苗,花盆能随着下面的旋转器水平匀速旋转,但暗箱不转,一周后,幼 苗的生长状况应为 B C 10、经实验检测出某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上图所 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物质的量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获得的 A 、 当生长素浓度为10_9mol.L t 时,抑制根的生长 B 、 若解除顶端优势,应确保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于 10「6mol.L 「 C 、 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进茎的生长 D 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其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 10_8 mol.L - 11 ?下列有关顶端优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 La-* L'o-* IQ-* lh lfr : mal.L 1 A ?除去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 B .顶端优势现象表明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在林业生产中常需要保持顶端优势 D ?切除顶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可以解除顶端优势 6 ?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 P 点最 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 . a B b C 13.右图是一平放的活植物根尖,另将 2个琼脂块A 、B 置于如图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浓度:A. > B ,生长速度:背地侧〉向地侧 B 、生长素浓度:A.v B ,生长速度:背地侧V 向地侧 C 、生长素浓度:A. = B ,生长速度:背地侧=向地侧 D 、生长素浓度:A. V B ,生长速度:背地侧〉向地侧 14.下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植物的激素调节 9、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①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图所示) ;②把含 C .未受粉的雌蕊,其子房也可发育成果实 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