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专题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赵树理的生平
赵树理是一位跨越“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时代的作家。有人认为,赵树理应该放在现代文学部分来讲授。在专科阶段,我们在现代文学部分和当代文学部分都是要讲赵树理的,当然,在这两个部分,讲授的重点并不相同。在我们这门专题课程中,我们讲授的赵树理,正如标题所示,重点是讲“赵树理评价问题”,因此,放在当代文学部分是合适的。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出身于一个祖上曾很显赫但后已中落的农民家庭里,因三代单传,故小名"得意",在他身上寄托着祖父“金榜题名”的希望。1912年(6 岁)时随祖父读“三圣教道会经”以及《麻衣神相》、《奇门遁甲》等书,过目不忘,一念就会,被乡里称为“神童”。1916年(10岁),祖父去世,赵家彻底没落。同年,上本村私塾,受尽屈辱,一年后退出,随父亲学会了两门手艺:“农民的技术”和“农民的艺术”,最喜爱“上党绑子”、打鼓板等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接受了民间艺术和农民语言的熏陶。
1920年进入沁水第一批新式学堂“县立第二高等小学”。192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高小毕业,被聘为野鹿村初小教员。1925年(19岁)考入长治县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初级班读书,并开始接触到新诗和小说等“新文学作品”。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反对校长的学生运动而被开除,后又被捕,在狱中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为《悔》。一年后出狱,改名"树礼"为"树理"。在这个期间,曾当过“48师留守处”的勤务兵和太原绥靖公署的录事,并开始致力于文艺通俗化的工作,因农民听不懂新文学作品,遂立志要创作“使老百姓喜欢看”的作品。在这期间创作的《打卦歌》是赵树理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为一首用“七言古诗”形式写成的长达84行的长篇叙事诗。作品通过一个形容憔悴的游人的问卜,表现在“倒蒋”失败后的太原城里的社会现实。
1930年开始在山西《大风报》上发表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作品已佚),主要讲一放牛娃因遍身生疮被地主辞退后,重新开始了讨饭的生活。1931年,赵树理回到家乡后再次被捕入狱。1932年发表的作品《歌生》,是一首富有说唱文学特点的通俗长篇叙事诗,通过一个乞丐再生的故事,对当时的反动军阀统治和混乱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寄托了作者除暴安良的浪漫主义理想。
1933年赴太谷县任小学教师,创作了《金字》、《蟠龙峪》、《打倒汉奸》等。《金字》是他的第一篇反映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倒蒋”战争后,阎锡山给山西人民带来的

巨大灾难和人民的愤怒情绪。长篇小说《蟠龙峪》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主要表现农民与封建势力的斗争。《打倒汉奸》是一篇对话体小说,可作“相声”或“独幕剧”演出,描写一个村子里出去的两个大学生,黑蛋在省城里一心忙于救亡运动,保官则唯利是图,把乡亲骗到天津,卖给日本人修机场,大家还在羡慕他发了大财,后被黑蛋揭露,遭到了处决。
1936年,第三次入狱。1937年参加牺盟会上党中心区宣传队,不久调任阳城县第四区牺盟会特派员,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担任阳城县第八区区长、阳城县公道团团长。
1939年到长治任第五专署民宣科长兼烽火剧团团长、后任《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山地》的编辑,1940年,先后任太行区新华日报社《抗战生活》(半月刊)编辑,一人独办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中国人》(周刊),后调入北方局调研室。这期间,创作有上党绑子现代戏剧本《万象楼》、《清债》、《神仙世界》。《万象楼》是赵树理运用他心爱的上党绑子形式创作现代戏的第一次尝试。作品以反迷信为主题,描写太行山某县统税局长何有德在抗战爆发后丢官回乡,对共.产党切齿痛恨,组织古佛道愚弄乡民,又勾结汉奸吴二,趁中秋节"古佛临坛"之际,煸动无知的道徒攻打抗日县政府。由于吴二在万象楼上强奸李月桂,促使道会小头目、老实农民李积善的反戈一击。《清债》表现了曾受地主剥削的农民在减租减息的斗争中与地主算剥削帐的故事。《神仙世界》也是一个反迷信的故事,里边出现了“三仙姑”和“二诸葛”两个人物。此外,还创作有根据话本《白玉娘忍苦成夫》改编的历史剧《韩玉娘》等。
1943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几乎同时升起了两颗代表着新文学发展新趋势的明星:一颗是南方沦陷区上海的张爱玲;另一颗就是北方解放区延安的赵树理。
1943年,赵树理在协助调查岳冬至、智英祥一案后,写成《小二黑结婚》,经杨献珍、浦安修推荐,彭德怀给予了高度赞扬,同年 9月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第一版两万册仍供不应求。《小二黑结婚》描写农村青年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却遭到双方父母“二诸葛”、“三仙姑”和掌握村政权的地头蛇的刁难和迫害,最后在民主政府支持下终成眷属。后又被上百家地方剧团改编成各种地方戏,特别是在被改编为上党绑子之后,在解放区农村引起了一场真正的轰动,赵树理因此而一举成名。但当时文艺界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响,而是保持着一种“古怪的沉默”。
1943年又完成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

话》,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恒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政权的改造和减租减息开展的斗争。《李有才板话》得到了更高评价,被指定为整风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料。在最初的评论文章中,影响较大的是当时华北地区宣传工作负责人李大章。他认为,《小二黑结婚》主要是围绕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由来展开情节,而《李有才板话》则正面地直接地描写了当时正在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更有收获”,“更有向读者介绍的价值”(李大章:《介绍〈李有才板话〉》,《论赵树理的创作》(郭沫若、茅盾、周扬等著),冀鲁豫书店,1947年)。文艺批评家冯牧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部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解放区农村中的农民生活和农村关系的急剧变化的图画”(冯牧:《人民文艺的杰出成果》,《论赵树理的创作》,周扬等著,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
同年调入华北新华书店任编辑,完成了小说《地板》、多幕话剧《两个世界》、报告文学《孟祥英翻身》、鼓词《劳动英雄庞如林》等作品。《地板》是赵树理第一次在太行文联的刊物《文艺杂志》上发表的小说,被看作是当时文艺圈里人对他的认可。“地板”,即“土地的面积”。故事借一个因灾荒饿死了佃户而破了产的地主王老四之口,来说明财富是人创造的而土地不能生产东西的道理,成为了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书。《两个世界》是赵树理惟一的一部多幕话剧,描写太行山区某村庄由敌占区变为解放区的变化,是一部为配合拥军活动服务的宣传作品。
1945年,担任《新大众》半月刊编辑。抗战胜利后,写有快板《汉奸阎锡山》。
这年,赵树理回家探亲后写成的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是赵树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通过一个村庄从辛亥革命到抗战胜利20多年的变迁,表现农民命运的变化。作品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元旦由华北新华书店立即付印,随后北方各大新华书店以及上海知识出版社、香港新民主出版社等都竞相翻印,其出版速度和发行范围都超过了《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而文艺界的反映也超乎寻常的热烈。
1946年前后,赵树理连续发表了小说《催粮差》、《福贵》、《刘二与王继圣》等作品。其中,《催粮差》写一个名叫崔九孩的司法警察,下张催粮时上拍下压的两副面孔和两种手段,获得该年度太行区文化奖金甲等奖。《刘二与王继圣》是赵树理惟一的一篇富有自传性而与当前的工作无关的小说。
1947年,赵树理生平第一次接受了外国记者的采访,因为外国记者发现,在解放区,除了毛泽东和朱德

,赵树理就是最有名的人物。在这个背景下,这年 7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根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的指示,举行了一次为期半个月的文艺座谈会,专门讨论赵树理的创作,会上提出了“赵树理的方向”。据当时的《人民日报》报道,“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实事求是的研究作品,并参考郭沫若、茅盾、周扬等对赵树理创作的评论及赵树理创作过程、创作方法的自述,反复热烈讨论。”主持文联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长陈荒煤作了题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人民日报》1947年 8月10日)的总结发言!“我们觉得,应该把赵树理同志的方向提出来,作为我们的旗帜,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看齐!为了更好的反映现实斗争,我们就必须更好的学习赵树理同志!大家向赵树理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吧!”
随后,在晋冀鲁豫中央局一次开了两个多月的土地会议上,赵树理第一次坐上了主席台。会后,中央局直接派出了三个大工作团,开展土地复查和整党运动,其中一个大团进驻了赵树理所在的赵庄。
1948年 4月,赵树理回到新华书店,担任晋冀鲁豫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大众报》(周报)的编辑,并针对土改问题连续发表了十几篇短评和快板。
这年10月,小说《邪不压正》在《人民日报》13、16、19、22日上连载。作品描写下河村中农王聚财的女儿软英的婚姻事故。软英先被地主刘锡元的儿子看中,狗腿子小旦为虎作伥,强下聘礼。下河村解放后,农会主席小昌又唆使成为积极分子的小旦逼迫软英嫁给自己的儿子。最后在整党运动中,小昌挨批,软英与情郎小宝终成眷属。《邪不压正》是赵树理第一次遇到猛烈批评的小说,后未收入自己的文集,渐渐被人们遗忘,80年代后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了它的价值。
赵树理的作品,在1949年前,除了《邪不压正》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在1949年后,除了《登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批评,也都曾受到一些人的赞同和支持,因此,这期间的赵树理始终处于“褒贬毁誉之间”。
1949年3月,还在太行山的赵树理入选第一次文代会的42人筹委会名单。随《 新大众报》迁京(改名《大众日报》,后又改名《工人日报》),相继发表了《 传家宝》和《田寡妇看瓜》。《传家宝》写婆媳之争。《田寡妇看瓜》写中农田 寡妇以前看瓜是怕贫农秋生偷瓜,解放后秋生的南瓜大丰收,田寡妇再不用看瓜 了。这是两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与赵树理以前的小说风格迥然不同。7月 ,文代会召开,入主99人主席团,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委、全国文协(

后改为“中 国作协”)常委、中国曲艺改进会副主任、中国戏曲改进会委员等职,后又担任《 文艺报》和《小说月报》编委、工人出版社社长、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曲艺处处长 等职,并频繁出访苏联、朝鲜等国。这时期,他还担任了北京市大众文艺创作研 究会会长、《说说唱唱》主编、北京市文联副主席。
1950年,相继发表了鼓词《石不烂赶车》、小说《登记》。《石不烂赶车》 根据田间的民歌体叙事长诗《赶车传》改写,赶车知识丰富,对鼓词形式运用自 如,且比田间的原作生动而简练,是赵树理自鸣得意的一篇作品。《登记》是为 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赶写的一篇评书体短篇小说,也是当时受到的赞誉 最多的赵树理小说,被看作是《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后被改名为《罗汉钱》 搬上银幕和各种戏剧戏曲舞台。
同年,却因他主编的《说说唱唱》发表孟淑池的《金锁》而受到指责,并因 他为之辩护而写检查,导致1951年初被解职,调任中宣部文艺干事,闭门读书。 应林庚邀请去燕京大学开设“民间文艺”课。年底任改组后的《说说唱唱》副主编 。1952年4月,回山西在平顺县川底村体验生活。此后每年都回山西。1953年1月 ,调全国文协驻会委员。
1955年1月开始在《人民文学》上连载《三里湾》。《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 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以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村支书王金生、 三心二意想发展资本主义的村长范登高和一心一意做发家美梦的中农马多寿这三 家人为主线,表现农村合作化时期的社会的面貌,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 和各种舞台剧。为此,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作协大会上,赵树理与茅盾、巴金、 老舍、曹禺一起,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但《三里湾》与李准的《不能 走那条路》、柳青的《创业史》,以及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表现农村阶级斗 争的作品相比,仍然受到了明显的冷落。
1958年,评书体小说《灵泉洞》在《曲艺》第8-11期上连载。《灵泉洞》是 话剧《两个世界》的续篇,主人公仍为金虎和银虎,想通过这两兄弟的生产道路 ,来表现太行农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思想变化。这年,赵树理还当选为中 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由于指导思想违背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各级领 导好大喜功,争放“卫星”,盲目夸大生产产量,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 大的破坏。在农村参加基层工作的赵树理,对农村工作中的问题十分忧虑,但是 ,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安辉市碜骷冶┞丁N囊战缫环矫婊肌案锩

质抵饕? 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简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一方面又相应地发起了 “拔白旗”的批判运动。所以当时能够公开发表出来的,只能是歌颂“大跃进”的民歌 和粉饰现实的作品。
此时,赵树理创作了《锻炼锻炼》,虽然主观意图“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 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站在青年干部杨小四一边,维护农村中的新生事物,让自私 落后的人出点丑,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因此, 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批判。1959年,《文艺报》组织的“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 部矛盾”的讨论中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 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处在 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地说假话唱赞歌的两难境地的赵树理,为更多地了解农 村的真实情况,年底去山西,请求省委让他任阳城县委书记处书记,但在放“卫星” 等问题上又与县委大唱反调,被看作是“神经病”。1959年8月向中.共中央机关刊 物《红旗》杂志投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但文章尚发表,就 赶上了“庐山会议”对以彭德怀为首“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赵树理的文章被陈伯 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动的靶子,连批三个月。
年底,赵树理去山西,请求省委任命为阳城县委书记处书记,却因在放“卫星” 等问题上与县委大唱反调被看作是“神经病”。
1959年8月,写《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投寄《红旗》杂志, 经陈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正好成为“反右倾”运动的靶子,连批三个月。1960年 发表小说《套不住的手》。《套不住的手》通过年逾古稀的老农民陈秉正和他的 手套失而复得的两个小故事。
1961年发表报告文学《实干家潘永福》。《实干家潘永福》与小说《套不住 的手》一样,是以对实干精神的歌颂抵抗当时的“浮夸风”,风格含蓄沉郁,文字 简朴严整,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情,与他以前的作品截然不同。同年,去长春电 影制片厂改编上党绑子《三关排宴》。
1962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上 ,邵荃麟代表中国作协党组正式宣布,1959年对赵树理的批判是完全错误的,予 以彻底平反,并将赵树理誉为描写农村的“铁笔”、“圣手”。赵树理在发言时,仍 然不能忘记他亲眼所见的农村现实,他十分尖锐而沉痛地说:“1960年的情况是天 聋地哑”(《赵树理全集》,第4卷,51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但大连 会议结束后不

到两个月,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的“阶级斗争学说”,又完 全否定了大连会议的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指出: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 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 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 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
1964年,先因《卖烟叶》再次被当作“写中间人物”的标本遭到批判,后因 《“起码”与“高深”》(《火花》,1964年第2期)一文,受到中央有关方面的追查。 《卖烟叶》是赵树理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农村知识青年贾鸿年不安心农村生产, 倒卖烟叶终于触犯法律的故事。
1965年2月,赵树理告别北京,全家迁到山西太原,任晋城县委副书记。创作 上党绑子《十里店》。《十里店》初稿于1964年,定稿于1965年,发表于1978年5 月《人民文学》。这是赵树理自编自导,并亲自谱曲、亲自担任舞台设计的剧本 ,倾注了他全部心血,自我感觉非常好。作品通过从先进队嫁到后进队的马红英 结婚前后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了农村干部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现象。虽根据上 级领导的意图一再修改,但仍难逃厄运,在太原仅上演一场即遇停演。
1966年,赵树理正准备写作长篇小说《户》,这年8月8日,山西省委宣传部 召开座谈会,将赵树理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文学权威”、“周扬黑帮树立的标兵”展 开了彻底批判,此后,被抓去山西全省各地到处批斗,打断肋骨。1970年,山西 省高级人民法院成立“赵树理专案组”,对他进行隔离审查,同年9月23日被批斗至 死。


二、关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赵树理是少数几位在40年代和50年代都有卓有成就的作家。虽然其创作风格 和特点几乎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变化,但他的遭遇和得到的评价却明显地被划为 了两个时代。
赵树理是一个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浸淫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政治头脑和政 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他虽然曾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但始终认为新文学 的圈子过于狭小,无法满足真正的农民的需要,因此,他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 民间文化教育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 转引自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人民日报》1947年8月10日)的创作理想 ,即以文学的通俗方法,宣传和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也站在农民的 立场上,用小说的形式表现老百姓的

声音。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小说特 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
赵树理作为普通农民的代言人,总是能够相当尖锐地揭示出基层农村的斗争 状况和普通农民的心理愿望。他的小说大多围绕着农村旧势力和新政权中的坏分 子来展开矛盾冲突,表现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小人小事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同样 是描写土改运动,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邪不压正》等小说,明显不同于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它描写的不是"土改故事",而是土改时期 的"农民故事"。他不像别的作家那样,按当时的土改政策精神来展开惊心动魄的 阶级斗争,而是把主要笔墨用于描述农民在土改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和遭遇到 的尴尬事件,揭露和批判农村中的恶势力,甚至把批判的主要矛头,对准那些对 农民危害最大的农村基层政权中"混入党内的坏分子"(周扬在《〈赵树理文集〉 序》中指出:"赵树理在作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组织的严重不纯,描绘了有些基层 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是化装的恶霸地主,这是赵树理同志深入生活的发现 ,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卓见与勇敢。"《工人日报》1980年9月22日),既有金旺那 样的地痞流氓,也有小元那样的旧势力的跟屁虫,小旦那样的见风使舵的地头蛇 ,更有小昌那样的"轮到我来捞一把"的坏干部等。这是一般的民间艺人和通过"采 风"来表现农村生活的知识分子作家都难以做到的。
赵树理把自己的读者明确定位为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当低的识字人甚至不识字 的人。在当时,只有他和梁斌等少数作家对自己提出过这种苛刻的要求,而真正 做到这一点的人则更少。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就不得 不倚重民间文艺的传统;而为了实现"政治上起作用",在表现内容和艺术趣味上 ,又必须是全新的,不能迁就大众口味。因此,赵树理小说的内容都是老百姓爱 看的有政治主题的新人新事,而在艺术上又特别注意适应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其 叙事方式,虽然多采用朴素的日常口语,但是,既不刻意追求方言土语以壮声色 ,也不刻意突出人物的性格语言,常常把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连成一体,混成一 片,达到了民间口语与书面语言的高度统一,表现出小说叙事的内在和谐和朴素 自然。而新文学传统中一般的现代小说,虽然大多强调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与口语 化,但叙述语言则多采用书面白话。因此,如果用新文学传统的审美眼光,或用 一般知识分子的理性眼光来阅读赵树理小说,不仅在启蒙主义的审美感情上难以 认同和理解,而且,即使是在语言上也很难接受。
赵树理小

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他基本上不用现代 小说常用的"典型化"原则(即在典型环境中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来刻画人 物。他的小说中很少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从来不紧紧围绕着一两个主要角 色来展开情节,而是继承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的传统,采用民间"说书"式的"评书 体"的叙述方法,在漫漫长卷中整体展示芸芸众生般的农民群像,逼真地写出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这就好像是民间说书艺人在讲农民身边的故事,讲到 谁,谁就是故事的中心,作品的主角。情节的单纯形成故事的单线索发展,便于 农民理解和接受;细节的琐碎则如身临其境,容易引起农民的同感和共鸣。如果 说,周立波是刻意向民间学习,用知识分子的理想来描绘民间社会的"桃花源", 那么,可以说赵树理则是自觉地展示民间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
赵树理在40年代后期获得的广泛赞誉,主要在于他的小说紧密配合了当时的 实际工作,《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和《地板》三篇小说都曾作为整 风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料。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当时并 没有人指出赵树理的小说与实际工作贴得太近,特别是小说注重的是"问题的形成 、展开和解决",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物的塑造。时代在变,而赵树理的创作 思想却几乎没变,仍然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 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一再受到批判。1948年底《邪不压正》受到的 批评,以及1950年因发表《金锁》一再检讨,也曾使赵树理意识到了自己与时代 的差距,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但 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锻炼锻炼"》实际上将歌颂也写了揭露和批判,特 别是对农村中的坏干部的批判。因此,他努力的方向与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时 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 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 。人们当时对赵树理越来越厉害的指责和批判,实际上正是当时文艺界越来越高 涨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越来越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映。虽然,老舍 、茅盾、王西彦等作家一再为赵树理的作品辩护,但并不能改变赵树理作品"不合 时宜"的根本原因,也就无法改变赵树理最终在劫难逃的悲剧命运。
赵树理小说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主要在于它不同于所有的中国农村题材 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面貌,而在于真正站在

农民的 立场上,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所以,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赵树 理的作品不是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割裂,而是一种补充。此外,还有一种独特 价值,那就是现实主义的精神,宁可不写也不盲从。这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可宝 贵而又日益稀少的精神财富。作家自身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艺术 视野上的局限造成的思想认识上的狭隘,二是在创作方法上对事件的重视造成的 对人物的忽视。


三、学习重点难点提示
1.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在解放区文艺界受重视的情况,以及赵树理获得"赵树 理方向"的背景和原因。
赵树理小说在解放区文艺界受到重视,最初是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这 篇小说完稿于1943年5月,赵树理先把它交给当时最器重自己的北方局党校校长杨 献珍,后经过北方局妇救会负责人浦安修之手推荐给了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 彭总认真读阅了作品,还了解了小说的创作过程,然后题词:"象这种从群众调查 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当时新华书店出版的文艺书籍一般以两千册 为限,由于有彭总的题词,《小二黑结婚》初版就印了两万册,但马上脱销,第 二年3月又重新排版,加印了两万册,仍供不应求。特别是在被改编为各种秧歌剧 和上党绑子戏之后,在解放区农村引起了一场真正的轰动。但有一个情况需要说 明,最初,与领导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不同的是,当时文艺界并没有作出相应的 反响,而是保持着一种"古怪的沉默"。但是,赵树理没有受此影响,在他看来, 群众欢迎就是他最大的满足。紧接着,在同年10月,他又完成了中篇小说《李有 才板话》,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赵树理在解放区文艺界的影响和地位。
在最初的评论文章中,影响较大的是当时华北地区宣传工作负责人李大章的 《介绍〈李有才板话〉》,他认为,这个中篇较之《小二黑结婚》"更有收获"," 更有向读者介绍的价值"。因为在他看来,《结婚》主要围绕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 由来展开情节,而《板话》则正面地直接地描写了当时正在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 ,在题材上更富有政治色彩。1946年,《板话》在延安《解放日报》上转载后, 文艺批评家冯牧在他的评论文章《人民文艺的杰出成果》中,也持同样的看法, 认为这部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解放区农村中的农民生活和农村关系的急剧变化 的图画"。因此,赵树理研究专家黄修己认为,赵树理研究是从"政治评价"开始的 。
1945年底,赵树理又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并在抗 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元旦由华北

新华书店立即付印,随后北方的各大新华书店以及 上海知识出版社、香港新民主出版社等都竞相翻印,其出版速度和发行范围都超 过了《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而文艺界的反映也截然不同。
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1946年4月,在新成立的晋冀鲁豫边 区文联的常务理事名单中,出现了赵树理的名字;二是在这年8月和9月,相继出 现了当时文坛上最重要的三巨头:郭沫若、周扬、茅盾的赞扬文字。1946年8月16 日郭沫若在上海《文汇报》是发表了《〈板话〉及其它》,8月25日又在延安《解 放日报》上发表了《向北方的朋友们致意》,为此,8月29日的《解放日报》专门 给予报道:《解放区文艺作品在上海受到读者热烈欢迎--郭沫若氏赞〈李有才板 话〉等作品》。随后,郭沫若还发表了《读了〈李家城变迁〉》,茅盾也发表了 《关于〈李有才板话〉》。而这时期最重要的评论是周扬于1946年8月26日在《解 放日报》上发表的《论赵树理的创作》和茅盾于1946年12月出版的《文萃》上发 表的《论赵树理的小说》。因此,也有说,凡夫俗子都是迷信权威的。在大人物 们都表了态之后,赵树理的文艺的地位也就自然确立了。
在这个背景下,1947年7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根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 宣传部指示,举行了一次文艺座谈会,专门讨论赵树理的创作。据当时的《人民 日报》报道,"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实事求是的研究作品,并参考郭沫若、茅盾 、周扬等对赵树理创作的评论及赵树理创作过程、创作方法的自述,反复热烈讨 论。"8月10日,主持文联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长陈荒煤集中大家的意见,作了题为 《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总结发言,他说:"我们觉得,应该把赵树理同志的方向 提出来,作为我们的旗帜,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看齐!为了更好的反 映现实斗争,我们就必须更好的学习赵树理同志!大家向赵树理的方向大踏步前 进吧!"
而这一方向的提出,正如教材所说,"1.反映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的巨大变化;2.民间语言和民族形式;3.农民的立场和 革命的功利主义。"
2.赵树理在1949年前后创作的不同情况。
在1949年前,除了《邪不压正》,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在 1949年后,除了《登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批评。时代在变 ,而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几乎没有变化,仍然是站在农民有立场上,为农民说话。 特别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之后,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 一再受到批判。
3

.赵树理在40年代后期获得的广泛赞誉和当时人们认识上的局限。
赵树理在40年代后期获得的广泛赞誉,主要在于他的小说紧密配合了当时的 实际工作,如教材在第210-211页上说,写《李有才板话》是"配合减租斗争",是 针对"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 惑"这一现象的;写《李家庄的变迁》中"为了动员人民参加上党战役";写《地板 》是为了配合减租减息,反驳收租不纯是剥削的观点。所以这三篇小说都曾作为 整风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料。而当时人们认识上的局限,则 主要表现在并没有人指出,赵树理的小说与实际工作贴得太近,特别是小说注重 的是"问题的形成、展开和解决",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物的塑造。
4.赵树理在五六十年代所作出的努力和他受到的褒贬毁誉,以及人们对赵树 理的评价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
在1948年底和1949年初,《邪不压正》受到的批评,以及在1950年主编《说 说唱唱》时因发表《金锁》不得不一再检讨,都曾使赵树理意识到了自己与时代 的差距,但这些事件都没有使他对自己的创作思想作出真正的改变。其原因不是 因为他曾被树为"方向",而是他虽然也在努力地改变,但他努力的方向与时代的 要求是不同的。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 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 农村中的主要矛盾,如《三里湾》。另一方面,赵树理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 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实际上将 歌颂也写了揭露的批判,特别是对农村中的坏干部的批判,如《"锻炼锻炼"》。
在"文革"开始以前,赵树理几乎所有受到批判的作品,也都曾受到一些人的 赞同和支持,也就是说,他始终处于"在褒贬毁誉之间"。特别是在1959年以《文 艺报》组织的"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中对《"锻炼锻炼"》的讨 论,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认识,但在1962年的"大连会议"上,主持会议 的邵荃麟代表中国作协党组正式宣布,1959年对赵树理的批判是完全错误的,予 以彻底平反。但8月16日大连会议结束后不到两个月,9月24日召开的党的八届十 中全会上提出的"阶级斗争学说",又完全否定了大连会议的精神。《中.共中央关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把社会 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一九五七年 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

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观点,进一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 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此后,赵树理在创作了两篇失败之作《互作鉴定》 和《卖烟叶》,便无可奈何地结束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人们当时对赵树理越来越厉害的指责和批判,实际上正是当时文艺界越来越 高涨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越来越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映。虽然,老 舍、茅盾、王西彦等作家一再为赵树理的作品辩护,但并不能改变赵树理作品"不 合时宜"而最终在劫难逃的悲剧命运。
5.《三里湾》在50年代受到批评的原因。
教材在第214-216页中,有详尽的说明,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与柳青的 《创业史》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作了简单的比较。
6."文革"后赵树理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者们的主要观点。
"文革"后的赵树理研究是从批判"文革"的角度出发,对赵树理创作的现实主 义精神和反封建的主题给予高度赞扬开始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80年 代前期,以周扬、黄修己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二是80年代后期,以戴光中的批评 性意见最有代表性;三是90年代,以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以及陈思和的观 点最有代表性。
7.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点和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以及作家自身的 局限。
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点,大家可以在阅读《小二黑结婚》、《杨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等作品的过程中 自己总结,也可以参考从40年代后期以来赵树理研究的成果中总结。在总结中可 以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赵树理的创作理想:即为农民创作,做一个"文摊文学 家";二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对农民和干部的 态度,特别是对落后农民和混入干部队伍中的坏分子的态度;四是农民群众中的 民间语言和评书体小说的民族形式;五是人物塑造。
赵树理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不同于所有的中国农村题 材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面貌,而在于真正站在农民 的立场上,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所以,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赵 树理的作品不是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割裂,而是一种补充。此外,还有一种独 特价值,那就是现实主义的精神,宁可不写也不盲从。这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可 宝贵而又日益稀少的精神财富。
作家自身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艺术视野上的局限造成的思想 认识上

的狭隘,二是在创作方法上对事件的重视造成的对人物的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