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合集下载

立德树人解释

立德树人解释

立德树人解释
立德树人是一种教育理念,意思是要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不仅在知识上取得成就,更要在品德方面得到提升。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如诚实、勇敢、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等,让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价值观的人。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立德树人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和素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作出贡献。

教育部立德树人背景

教育部立德树人背景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 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培养更 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
人才。
02
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 的全面发展。
注重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 能力、身体等多方面素质,实 现全面发展。
倡导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 教,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
立德树人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培养了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05
立德树人的未来展望
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强调德育为先
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德育为 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
公民意识。
创新教学方法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 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使其成 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栋梁之 才。
立德树人提出的时间和背景
立德树人的提出时间是2012年,由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
提出背景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界开始反 思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认为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
积极探索和推广新的教学方法,以 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 量和效果。
加强教育公平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为每个学生提 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促进社 会公平和稳定。
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综素质
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
推进实践育人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进步,提高他们的 综合素质和能力。

立德树人 学习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立德树人 学习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立德树人学习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5篇学习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让您对于立德树人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立德树人征文篇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教师是“真、善、美”的倡导者、传播者、践行者,无私无畏,从不言弃,居平凡可安详,赴潮流能浩荡,处池塘则坦然。

是呀,“上善若水”,教师就是“善利万物”的水,是浇灌花园中花朵的雨露,当其为雨露,则润物而无声;当其为云霞,则遮天以蔽日;当其为池塘,则包容万物;蜗居斗室,则平静而安详;汇入江海,则汹涌而澎湃。

平淡是其本色,耕耘是其脚步,燃烧是其价值。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庄子在《逍遥游》中曾这样写道。

教师的爱,就是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私奉献、不求给与回报的“大爱”。

有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师也者,教人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喻诸德”首先要有崇高的师德。

“师有百行,以德为首。

师德犹如教师的生命,是为师之本,也是教育之基。

师德,人们都愿意将它解释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所有为师者均应遵守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

这种约定俗成的理解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尽管不很规范、严密,确是一种朴素的解说,但却是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

我认为,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

它是教师群体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总和。

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

立德树人的内容

立德树人的内容

立德树人的内容
立德树人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念。

立德树人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格培养: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如诚实守信、勤奋好学、正直宽容、坚定果断、尊重他人等,这些品质是成为一名优秀人才所必须拥有的。

2. 价值观塑造: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 学科知识:立德树人强调知识和道德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与人格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4. 社交能力:立德树人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尊重他人、友善相待、协作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

5. 创新意识:立德树人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立德树人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人格品质、价值观念的培养,也包括学科知识、社交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素养、拥有扎实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 1 -。

人民日报 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理解

人民日报 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理解

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理解
思政课立德树人是指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思政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具体来说,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塑造正确价值观:思政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2. 培养道德品质:思政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爱国敬业、团结友善等。

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3. 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政课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让他们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4. 提升政治素质:思政课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培养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

5. 促进全面发展:立德树人不仅仅是道德和政治方面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政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思政课立德树人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它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用心立德树人 创新教书育人8篇

用心立德树人 创新教书育人8篇

用心立德树人创新教书育人8篇第1篇示例:用心立德树人创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

用心立德,一方面是指教师要用心去感受学生的需求,用心去关注学生的成长,用心去培养学生的品德,用心去引导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指学生要用心学习,用心感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实践。

用心立德,意味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学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共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立德,一直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时代永恒的话题。

在中国,立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始终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儒家思想就强调“立身以立德,立身以自强不息”,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培养高尚品德,以实现自我、社会和天命的和谐统一。

立德树人中的“立德”二字,意味着塑造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格。

近年来,新时代的教育领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格局,立德树人的工作目标更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教育部提出了“四个敬畏”、“四个到位”的教育要求,强调教师要敬畏学生、敬畏教育、敬畏教学、敬畏专业,到位立德育人、到位游戏教育、到位创新教学、到位改革创新。

这些要求,其实都体现了用心立德树人的理念,都旨在引导教育系统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和育人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用心立德,树人呢?首先要注重塑造教师的德行风采。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榜样和激励。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品德,去影响引导学生,展现真正的师范人设、健康人生和道德风范。

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夯实学科和课程教学理论基础。

只有树立良好师德、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持之以恒地磨练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以师为范,教书育人。

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是立德树人的主体,也是教育事业的受益者。

教育部立德树人心得体会(3篇)

教育部立德树人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下是我对“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的总结。

一、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1.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道德的引领。

立德树人,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 立德树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道德、有才华、有担当的青年的接力奋斗。

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立德树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石。

道德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国民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1. 强化道德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要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通过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

例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融入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道德的力量。

3.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同时,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4. 创新德育方式。

德育方式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方式。

如开展主题班会、道德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践行道德。

5.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6. 加强家庭教育。

立德树人相关名言

立德树人相关名言

立德树人相关名言
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 - 习近平
2. "人才是国家的栋梁,立德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 - 毛泽东
3. "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以德育人,以德治家,以德兴国。

" - 孔子
4. "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人文素质。

" - 朱熹
5. "立德树人,让学生内心充满真善美的力量,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 - 鲁迅
6. "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自主、负责、创新的精神,使其成为有灵魂的人。

" - 杨绛
7. "立德树人,是教师使命的核心,同时也是国家兴盛的希望。

" - 李克强
8. "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个人价值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 - 陈建国
9. "立德树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迪智慧,塑造人格。

" - 郭沫若
10. "立德树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人生观。

" - 徐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树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马淑荣
“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我们国家正在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

在某种程度上讲,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一种积极回应。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更为关键。

一是关于“立德树人”的出处。

“立德树人”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即为:立德和树人。

何谓“立德”?意思为树立德业。

《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着书立说。

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

“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

何谓“树人“?意思是培养人才。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

青少年学生时代,是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非常重要。

二是提出“立德树人“的背景。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人生的“三不朽”;无论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还是“做事先做人”;这些都首先强调的是“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察德修身。

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主要是伦理道德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爱”;用三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泛爱众”;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者爱人”;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义礼智信”。

现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时代的意义,这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归属感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以及对十八大提出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是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极大的奠基作用。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基石。

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未来。

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功能。

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是进一步对这个问题的深化。

这个文件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

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当前,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尚未形成育人合力。

三是迎接未来挑战
的需要。

信息网络、多元文化使得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问题。

立德树人内涵非常丰富。

立德树人要“立什么德”?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的“三爱”教育以及人文、审美素养的培养等等。

立德树人要“树什么人”?根据新时期的特点,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这样的表述是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细化,且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内涵。

四是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的问题。

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

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

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课改,扫清人才培养的重大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问题。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

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在根本含义上是高度一致的,但现阶段如此强调,是因为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与要求。

当前,要抓好两个教育: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把握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

我们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这是国家在教育价值观层面上一次最为明确的宣示。

第三,要聚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课程改革说到底还只是一个手段,我们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

而最终检验课程改革是否有成效,还要看我们是否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第四,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价值观引领下,我们要坚持高学业水平的同时,加入特色、多样、选择和适合这样一些理念,这些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质量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