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语言功能与语言理论

合集下载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以“Tension is building up.”为例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 “tension” 和“build up”都有不同的解释。因此, 这句话至少可以翻译成以下不同的汉语: 1.形势紧张起来; 2.张力在增大; 3.电压在增加。
无庸质疑,句法对等比词汇对等更复杂。在英汉互译时,一个最明显的问 题涉及到了单数和复数的范畴。汉语经常用到复数时无明显语言标示,而在 英语里,复数则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性和数等语法标示在翻译时还会涉 及时态的一致性。因此,译者不仅要清楚在目的语言里有没有这种结构,而 且还要明白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 有时,词汇的差异也会给句法对等带来翻译上的障碍。例如,汉语没有关 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在翻 译过程中让句法结构重组变得更复杂的是汉语的定语在句子前面,而不是后 面。这个就是语言学家所说的“左分歧” 而不是“右分歧”。这就是为什么 汉语句子要明显比英语短。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语篇是一种语言使用单位。因此, 我们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 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 上下文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 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 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 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例如:科技体裁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因此,准确如实地将源语 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 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 积起来的躯壳。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 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翻译的局限
1.读者反应不能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 2. 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很难实现。 3. 违背了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
05 奈达的贡献与不足
奈达对翻译科学的贡献
1、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人翻译标准 中,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功能对等”的翻 译原则
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 “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 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 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 原文的程度。
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Son, lover, thinker, fighter, leader, Hamlet is the incarnation of all human potential defeated by some warp of human nature and destiny.
04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
一)“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三)“动态对等”理论局限性
一)“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提出背景
1 9 6 4 年 , 尤 金 · 奈 达 在 《 翻 译 科 学 探 索 》 (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奈达用“功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局限性一、“功能对等”的基本观点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奈达,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在对“功能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强调以读者反应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演变发展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他同时强调,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地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了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 其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现象和词法现象。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浅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者:赵琦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18期【摘要】美国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受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者非常推崇的众多西方翻译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其主要理论的简析,以求在今后翻译实践中正确运用这一理论。

【关键词】翻译理论奈达功能对等【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9-02一、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尤金 A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是西方翻译理论界以及语言学界的先锋。

奈达通过多年对翻译理论的学习,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发展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翻译理论。

20世纪60年代,在里厄“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在60年代末,奈达与查尔斯.泰伯合著了《翻译理论与实践》,并在书中正是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中西方翻译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1.1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两种理论,但他更强调后者。

因为在现实翻译中,“形式对等”非常少见。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翻译所涉及的变量又很多,例如源语的信度,类型,翻译目的等,因此奈达认为在翻译中没有源语与目的语完全对等的情况。

所以人们在翻译中能够做到的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使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与结构与源语接近,并能够更好的传达源语所要表达的信息。

所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期望达到一种境界即目的语受众所接收到译文信息后的反应与源语受众接收到原文信息后的反应大致相同(Nida,1964)。

与以往提出的翻译理论相比,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同时强调目的语的读者应该理解源语读者对源文的反应,并以源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方式来理解译文。

这就向译者提出基本的翻译要求:1.正确传达原文所包含的信息。

2.译语通顺,表达形式恰当。

3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在接受信息后产生基本相同的反应。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对中西方翻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 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所遵从的原则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8226;奈达功能对等一、引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8226;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的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在西方翻译学理论体系中树起一面旗帜,一改过去翻译理论只注重原作在译文中的表现情况, 和译文与原文表现对等的翻译观念。

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影响最大的理论。

它对一直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尤其是他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这一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也给译论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奈达的理论对我们的翻译究竟有何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呢? 本文将从该理论的起源,实质,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指导意义及相关争议等方面来对该理论进行介绍。

二、功能对等论的起源功能对等论在翻译史上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90 年,他在《优秀的翻译》一文,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下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这就是说优秀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的效果。

而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术》一书中称之为“效果相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E. V. Rieu 则把这一项要求正式命名为“同等效果原则”。

在中国的译论史上也有不少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马建忠在1894 年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

奈达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翻译理论
3. 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描写为目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句法部分,由一个基础部分(a base)和一个转换部分(a transformation Part)组成。基础部分描写语言的基本结构,生成深层结构(deep surface structure)。二是语义部分,对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行语义解释,体现语言能力的特点。三是语音部分,用语音实现句子的表层结构,体现语言行为的特点。
3.第一次将读者反应考虑到翻译标准中来。奈达是世界翻译史上最早将“读者对等反应”作为翻译准则之一的学者之一。奈达的“读者对等反应”论拓宽了我们理论研究的视角,并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静态分析模式,从而使我们能够从宏观上对待翻译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给现代翻译研究创造了一个新的术语。
奈达翻译理论的不足
将例句 的近核心句表达形式传译后,得到译文 1,重组后得到更佳的译文 2。 译文1:以前,筋疲力尽的旅游者到此就被挡去了去路,这地方现在已经成了冬夏两季休假圣地,风光景物蔚为壮观。 译文 2:以前,每当筋疲力尽的游客们走到这个地方,就得止步,不能前行;而现在,这里已经山河绮丽,景色迷人,是他们冬夏度假的首选之地。
1.奈达在其新的翻译理念中,将翻译定义为“创造出与源语言最接近最自然的目的语,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这一定义给翻译提出了一些新内容, 但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则对翻译的科学定义,仅能够作为指导翻译的一则新标准。在翻译中必须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及其特定的语境和受众,尽管其在翻译的许多方面都非常适用,但由于翻译中所涉及复杂因素,这一翻译原则不能应用到大量的文学作品当中。
第四步:说明各个核心句子的关系 A.核心句 3 修饰 1 的受事者 way,核心句 2 修饰 核心句3实施者 B.核心句 5 与 7 是并列关系。核心句 6 是 5 的目的。核心句 5 和 7 是 4 的所指,指 this land C.核心句 1 和 4 是对比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