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珍菇栽培关键技术
秀珍菇种植技术

秀珍菇种植技术1 菌种1.1 品种选用种性明确,并经过两个以上生产周期试验,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
1.2 菌种生产扩繁用种源应来自具有相应资质的菌种场。
1.3 质量要求菌丝生长速度在适温(25℃±2℃)条件下,母种为8 d~10 d长满斜面,原种和栽培种30 d~35 d长满全瓶(袋)。
2 场地场地环境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污染源,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3 栽培3.1 栽培季节3.1.1 自然温度出菇9月~10月制袋,当年11月~翌年5月出菇。
3.1.2 高温季节出菇2月~3月制袋,5月~10月出菇。
3.2 栽培基质栽培基质配方棉籽壳 58%,杂木屑 20%,麦麸 20%,玉米粉 1%,甘蔗渣 1%,含水量 60%±2%。
基质配方中是杂木屑在使用前需经露天堆制处理至深褐色后使用。
3.3 制袋3.3.1 拌料根据配方先将各种原料(干)混合均匀,再按料水比1∶1.1~1.3充分拌料,使配方的含水量为60%~63%(用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珠但不下滴)。
灭菌前pH值为7.0~8.0。
3.3.2 装袋3.3.2.1 选用规格为 36 cm×17 cm×0.004 5cm 或 36 cm×18 cm×0.004 5 cm 聚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
3.3.2.2 将栽培基质装入聚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松紧以培养料紧贴袋壁为度。
装料后料袋重量1 250 g~1 400 g(折干料 500 g~600 g),料袋高 18 cm~20 cm,料面平整;料袋外壁培养料应擦净;封口采用塑料套环,加塞棉塞。
规模化生产时宜采用机械装袋。
装料应在 6 h 内完成。
3.4 灭菌和接种3.4.1 灭菌装料后应立即灭菌。
高压灭菌时采用压力0.14 Mpa、温度126 ℃工艺,此工艺条件下容积4m³~6m³的灭菌时间保持4 h~5 h;容积越大,灭菌时间应适当延长。
特菜种植与欣赏(25)如何种植秀珍菇

特菜种植与欣赏(25)如何种植秀珍菇特菜种植与欣赏(25)如何种植秀珍菇去年11月份在都市农夫团购了六种蘑菇菌包,开始了我的第一次蘑菇种植。
秀珍菇最给力,到家不久就出菇,现在已经出了三次菇。
总体感觉如果菌包够给力,出菇不是问题。
下面将我的种植过程和体会与朋友们分享,欢迎指教和交流。
1、从网上购买的菌包都是经过前期处理的,最重要的技术活别人已经做了,我们要做的是相对简单的工作。
收到的菌包都是成品,如果菌包底部黑色没变成白色,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等到菌包全部变白后才能打开盖子。
我走过弯路,当时收到菌包,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打开了,最后又封回去等待。
2、菌包全部变白长满菌丝后,才可打开盖子,可以在菌包顶端盖一层纸巾或者报纸,袋口用橡皮筋捆住,在最初几次出菇时,最好不要将菌包全部撕开,因为那样营养和水份容易一次消耗完。
打开盖子后也要等待5-15天才能出菇,我第一次出菇是打开盖子七天后出菇。
3、在盖口湿润的情况下不需要喷水,出菇后只需一天喷一次水即可,天气干燥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喷水量2次或3次。
4、菌包可以放在卫生间、室内、阳台和飘窗上,在未揭盖时保持黑暗,打开盖子后可以有散射光,我是用的黑塑料袋,没打开时反套扣住保持黑暗,打开后正套,上面有微弱光线,要通风,不可捂得太紧。
5、温度是最重要的,除了适温,还要有温差。
第一次出菇是在11月份的自然环境下,温度在5--25度,出菇良好;第二次出菇是放在空调房内,日夜均为20度,但是生长不好;第三次是放在办公室,白天有空调,20度,晚上是自然温度3到5度,长得很好。
春节期间,气温在5到24度之间,第四次菇又长出来了,如果不是倒春寒,第四次菇也收获了。
6、要及时采收,秀珍菇个头比较小,菇盖不超过2厘米,边缘平展,未进入快速生长之前,颜色由深逐渐变浅时,即可采收。
7、采收后,要将残留物全部清除,并停止喷水3~4天,让菌丝休息,然后照常管理可再次出菇。
我觉得在家中种蘑菇,是阳台种菜族可以尝试的一种新方法,不占地方,不费大力气,干净卫生,随采随食用。
漳州地区秀珍菇周年栽培技术

漳州地区秀珍菇周年栽培技术秀珍菇(学名:Pleurotus eryngii),又称杏鲍菇或鸡脆褶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菇类。
其肉质鲜美、口感脆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漳州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于秀珍菇的生长,目前在该地区种植秀珍菇已有较高的种植水平和经验,下面将介绍漳州地区秀珍菇的周年栽培技术。
首先是温度控制。
秀珍菇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最适温度为20℃左右。
在春季和秋季种植时,气温较为适宜,可以直接在室内或阳台种植。
而夏季和冬季温度波动较大,需要通过调节室内温度来控制菇菌的生长。
可以利用降温设备或加热设备来调整室内温度,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其次是菇种的选择。
漳州地区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秀珍菇优良栽培品种进行种植。
良种的选择可以保证产量和品质的稳定,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在选用菇种时,要选择外形完整、菌盖开散、果体较大的菇种进行培育。
然后是床基料的配比。
秀珍菇的栽培以木屑床为主,可选择竹屑、玉米芯、稻壳等原料进行混合,按比例配制床基料。
漳州地区气候湿润,床基料需要注意水分的控制,保持床基料的湿度在60-70%左右。
在菌种培养前,要进行床基料的消毒处理,可以用大火煮沸杀菌,也可以用蒸汽灭菌。
接下来是菌种培养和接种。
菌种的培养需要选择新鲜、无病害的菌株,培养基可以选择巧克力培养基、淀粉培养基等。
将培养好的菌种用玻璃棒划分成大小一致的若干块,然后均匀撒在已经消毒好的床基料上,用床基料覆盖,厚度为2-3厘米。
接种后将菇房进行密封,保持室内湿度和温度,待菇菌生长出菇盖时即可打开菇房。
最后是管理保护。
在生长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和温度的适宜,及时通风,防止床基料过湿或过干。
同时要定期进行喷雾,保持菇房内湿润。
还要注意对菇房进行消毒,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采摘成熟的菇盖,避免菇菌继续生长而失去食用价值。
漳州地区种植秀珍菇的周年栽培技术包括温度控制、菇种选择、床基料的配比、菌种培养和接种以及管理保护。
秀珍菇出菇管理技术

秀珍菇出菇管理技术秀珍菇子实体的形成发育于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想获得优质高产,就必须熟练掌握秀珍菇子实体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管理要点。
并严格按照这个要点去管理。
1、温度管理秀珍菇原基的形成需要10℃左右的温差刺激。
要想菌袋出菇整齐,产量高,就要首先创造温差条件。
春秋季节自然温差较大,不用刻意去创造。
现在许多菇场和菇农为了抢占夏季鲜菇市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纷纷发展夏季高温反季节栽培出菇。
但是要想获得高温反季节出菇成功与高产,就要创造适宜的低温刺激环境。
因此凡是准备高温季节出菇的菇场,都应该建立一个小型冷藏库。
库体的容积可以根据栽培量来确定。
可大可小。
这个小型冷库既可以作为菌袋出菇低温刺激的场所。
也可以作为秀珍菇商品菇的保鲜储存之用。
一举两得。
高温季节利用冷库进行温差刺激的操作程序如下:每天安排一个菇房的菌袋进入冷库进行温差刺激。
首先将已经后熟的菌袋装入周转筐内,码放在冷库内,库温尽快降到8-10℃左右,维持10小时左右。
一般可在每天的下午整理进库,处理一个晚上,次日上午出库进入出菇房。
下午第二个菇房的菌袋进入冷库继续进行处理。
以此类推,循环进行,可有效增加冷库的利用率和提高工作效率。
经过温差刺激的菌袋进入出菇房后,应根据外界自然温度协调室内温度尽量保持在15-25℃左右。
温度低于10℃就要采取加温措施。
高于30℃以上就要积极采取降温措施,通过地面浇水,空间喷雾和棚顶喷水,棚顶架设遮阳网等措施来降温。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秀珍菇出菇阶段需要温差刺激,但是一旦形成菇蕾,就不要再有大的温差,否则会造成菇蕾死亡。
所以一旦形成菇蕾后,要尽可能的保持菇房恒温状态。
因此如果想要低温季节出菇,菇房一定要有增温设施。
但要注意增温的燃烧废气一定要经由烟道排出菇房,以免引起一氧化碳中毒造成死菇。
一般增温保持20℃左右即可。
2、湿度管理秀珍菇生长迅速,出菇密集,转潮快,潮次多。
因此水分消耗量大。
秀珍菇引种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总结).doc

“秀珍菇引种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工作技术总结平阳县鹤溪镇敬虎蔬菜专业合作社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是商品名,学名为坏柄侧耳、口坏柄侧耳,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口、侧耳科侧耳属。
秀珍菇的名称来源于台湾,取其秀气而珍贵的意思。
秀珍姑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蛋口质含量比香菇、草菇更高,接近肉类,比一般蔬菜高3〜6倍,秀珍菇含有17 种以上氨基酸,更为可贵是,它含有一种人自身不能制造,而食物中通常又缺乏的苏氨酸、高氨酸等。
可见,秀珍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它鲜美可口,具有独特的风味,更有人美其名曰“味精菇”。
因此成为近年来新兴的菌中新秀,颇受市场欢迎。
2006年以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为全国最大的秀珍菇基地,拥有生产能力达100万包以上的企业6家,15万包以上企业177家。
年栽培量达9000万袋,总产量可达2.5万吨以上,产值有瑕突破2亿元大关。
统一品牌的〃罗源秀珍菇〃约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直接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在浙江、福建等省及全国范围,秀珍姑栽培而积逐年扩大,种植秀珍菇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利用低温处理,可进行周年栽培,其栽培模式可采用集约化与规模化模式, 是平菇家族中最受消费者青睐的品种Z-,栽培前景十分看好。
秀珍菇是浙江省新兴起的菇种,2004年浙江全省栽培量达2000万袋。
在常山、江山等地形成了优势产区。
2009年度温州地区秀珍菇市场销售均价在10元/kg, —个重500克价值1. 6 元(包括原材料、人工费、菌袋等菌包生产冇关的费用)的菌包可以采摘鲜菇300 克左右,按冃前的价格计算每个菌包町实现收入1・4元,扣除出菇期的管理费和搭建出菇房的费用,每个菌包至少有1元的纯收入。
在秀珍菇的整个生产过程中, 需要拌料、装袋、搬运、灭菌、采摘等工序,而口对操作工人条件要求不严,妇女、小咳、中老年人都可以帮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秀珍菇高产栽培技术

秀珍菇高产栽培技术秀珍菇质地脆嫩,清甜爽口,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微量元素及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颇受消费者青睐。
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栽培季节。
秀珍菇属中偏高温型食用菌,一般菌袋接种阶段当地气温不超过28℃,进入出菇阶段当地气温不低于12℃。
广东省揭阳地区可在9月接种菌袋,11月开袋出菇。
二、培养基配制。
秀珍菇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原料来源广,但不能采用被雨淋过的、霉烂的和发酵的原料。
根据秀珍菇的生物学特性,培养基碳氮比掌握在20-30:1、含水量在60-65%、pH值在6-6.5之间。
常用的培养基配方有:配方⑴:粉碎的玉米芯50%、豆秸28%、麦皮17%、碳酸钙2%、石膏粉2%、蔗糖1%配方⑵:棉籽壳40%、甘蔗渣40%、麦皮18%、轻质碳酸钙2%配方⑶:棉籽壳30%、麦皮10%、直出糠20%、杂木屑38%、轻质碳酸钙2%。
在配制时按所选用配方比例称量,混合均匀后,再按65%含水量加水翻拌均匀。
三、装袋灭菌。
袋料灭菌能使培养基的木质素、纤维素结构发生物理变化,有利于菌丝分解吸收利用,可缩短转潮期。
采用规格为17厘米×38厘米×0.05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每袋装湿料1.1-1.15公斤(约用干料0.5公斤),装袋要松紧适度,袋口采用塑料套环棉塞。
当天装袋当天消毒,灭菌要彻底,常压灭菌要求在蒸汽温度为100℃的条件下保持12-14小时,高压灭菌要求蒸汽温度为125℃,在19.6万帕压力下维持1.5小时后排气回零,然后开锅取出冷却。
四、接种发菌。
待袋内料温降至28℃时,将培养袋移入接种室(箱)内,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
接种时将棉塞拔出,接入菌种后回塞袋口。
接种后的菌袋移入培养室内发菌培养,前3天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进入第4天以后,因菌袋内菌丝新陈代谢加快而致袋内温度上升,此时应将培养室温度调到22-23℃。
菌丝发育阶段不需要光线照射,室内空气要保持流通,室内湿度以控制在60-70%为宜,一般接种后35天左右菌丝长满袋。
秀珍菇双墙式覆土栽培技术

常规秀珍菇墙式栽培,采取单排出菇模式,一般宽20cm,高200cm,排放菇菌袋15~20层。
因为堆放的层数高,容易整排倒塌造成菌袋破损,影响产量。
另外,堆放层数高,散热差,菌丝易被烧坏,而且袋内水分蒸发快,使得培养料易因缺水导致秀珍菇质量差、产量低。
减少堆放层数可以散热,但单位面积内排放的菌袋就会减少,降低出菇大棚的利用率,还增加生产管理成本。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经过近年来的研究与试验,发现采用双墙式覆土栽培模式可以降低菌袋的温度、保持袋内水分,防止菌墙倒塌,并提高秀珍菇的品质和产量,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
1原料选择选用棉籽壳栽培的秀珍菇,颜色深褐、口感好,菇质厚实,不易开裂,耐运输,质量好、产量高,但棉籽壳成本高;用木屑与玉米芯栽培的秀珍菇,颜色浅灰且发白,菇盖薄、容易开裂,产量不高,且原料容易腐烂,成本低。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品质与产量,采取棉籽壳与木屑原料混合使用的方式栽培。
棉籽壳要求:壳小茸多,茸毛长,壳较硬,有少量碎棉仁粉;棉茸柔软,无油腻感,无不孕籽、无土茸杂质;棕褐色或黄褐色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颜色发白者、没有碎棉仁粉的质量差。
木屑要求:栎树等阔叶树类的硬杂木屑质量较好,杨树等软质木屑也可以使用,粉碎成直径0.1~0.3cm的细木屑,颗粒不能过大,粗细均匀,粗了发菌时间要适当延长;树木应无油脂、无芳香气味,松树、漆树、樟树等不能用于秀珍菇栽培。
2培养料配制配方:棉籽壳40%、木屑40%、麸皮15%、玉米粉2%、石膏2%、石灰1%。
生产试验发现,相比单料配方,2种原料混合的配方能增加产量,可能是双料混合配方营养更加全面。
3原料搅拌将各种原料按比例倒入搅拌机中搅拌5min,混匀后根据料重加入自来水,使原料的含水量达到60%左右,之后再搅拌约10min。
不能先浇水后搅拌,否则麸皮与玉米粉易粘连结块,不易搅拌均匀,且装袋后麸皮等营养料集中在一块易孳生病虫害。
若袋内原料分布不均匀,发菌生长速度会不一致,导致出菇不整齐,湿度调控困难,无法按常规进行喷水工作,还会造成产量不稳定或减产,因此原料秀珍菇双墙式覆土栽培技术贾元忠贾元忠,湖北襄阳市黄集常稼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441000,电话:156****0228,E-mail:*****************收稿日期:2020-09-20导读:秀珍菇常规墙式栽培采取单排出菇模式,堆放层数高,菌墙易倒塌,且不易散热,严重影响秀珍菇的品质和产量,而减少堆放层数会降低大棚利用率,增加生产管理成本,不利于长期发展。
秀珍菇栽培技术(天津)

秀珍菇栽培技术一、概述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 Singer)又名印度鲍鱼菇,别名环柄斗菇、蚝菇,隶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科、侧耳属。
秀珍菇为侧耳属的一个新品种。
首先由台湾农试所发现并驯化栽培成功,继而开发成商品化生产。
本世纪初传入大陆,开始在福建省和上海市进行栽培,目前上海及其周边苏、浙、皖、豫等地区已成为我国秀珍菇最大的生产基地,年生产量均为300万袋左右。
福建省罗源县亦为秀珍菇主要产区,生产规模在300万袋以上。
秀珍菇虽与侧耳属的平菇在长相上极为相似,但其食用品质和口味则与平菇完全不同。
其一,秀珍菇没有平菇所特有的“平菇味”,而具有甜香的海鲜型气味,令人感到愉悦;其二,秀珍菇的菇柄和菇盖同样好吃;其三,不论用何种烹调方法,不会被烧烂,保持良好口感。
以上这些特点可以看出秀珍菇是侧耳属中一个新品种,它与白灵菇、杏鲍菇一样同属珍稀食用菌。
秀珍菇子实体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此外,秀珍菇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糖,对人体保健有良好的作用,颇受消费者欢迎。
目前市场鲜菇零售价10-15元/公斤。
秀珍菇子实体多为丛生,少有单生。
菌盖叶片状,灰白色,菌褶白色。
菌柄多为偏生,少为近于中生,白色,柄长2-10厘米,柄粗0.4-3厘米,上粗下细。
菌丝粗壮,生长速度快,抗杂菌力强。
二、秀珍菇生物学特性1、生态特性:野生秀珍菇于秋末春初生于杨、柳等阔叶树的树干和倒木上。
在自然条件下,已知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等地有野生菇分布。
2、生长条件:①营养:秀珍菇菌丝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能力很强,因此栽培秀珍菇的原料来源很广,棉籽壳、杂木屑、甘蔗渣以及多种农业和加工产品的下脚料均可栽培秀珍菇。
在栽培料中适当加入过磷酸钙、碳酸钙、石膏等矿物质有助于菌丝生长和产量提高。
②温度:菌丝生长温度7℃-30℃,最适温度23℃-26℃;出菇温度8℃-20℃,最适温度12℃-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秀 珍 菇 栽 培 关 键 技 术 罗源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 指导老师 兰世步
高 级 农 艺 师 秀珍菇是商品名称,因其子实体形态袖珍纤美而得名。在1997年
由台湾商人林俊仁先生引入我县,试种获得成功。产品投入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菇农取得较好效益,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我县于2003年开始大面积栽培秀珍菇,至今,年栽培规模在1.29亿袋以上,年产值达2.98亿元以上,成为成为我县优质特色主打品种。县党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秀珍菇生产,抽调农技干部加强技术管理和产后服务工作,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菇农增产增收。我们从我县近几年的秀珍菇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秀珍菇栽培关键技术,秀珍菇种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 品种特点与特性: 1.1 品种特点:秀珍菇是菇中极品,具有朵细质白,肉嫩味美,口感香醇、甘甜,食用可口的特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无化肥、农药等污染,是真正的天然食品。其一,秀珍菇具有甜香的海鲜型味,令人感到愉悦;其二,它的菇柄和菇盖同样的好吃,甚至菇柄比菇盖更好吃;其三,秀珍菇不论用何种烹调方法,不会被烧烂,保持着良好的口感,与吃草菇甚为相似。 1.2 品种特性:
罗源县农民田间学校教材(一) -2- 秀珍菇菌盖初期为圆形,伸展后呈心形、扇 形或肾形,盖浅灰色
至灰黑色。菌盖色泽受菌株特性和温度的控制,气温较高时,子实体生长较快,菌盖色泽较浅,为灰白色或浅灰色;气温较低时,子实体生长较缓慢,菌盖色泽较深,多为鼠灰色或灰黑色。菌柄多为侧生,少数近中生,菌柄细长,单生或丛生。 秀珍菇属于中高温变温结实性真菌,菌丝体生长温度为5~33℃,适温20~30℃;子实体生长温度12~30℃,低于15℃时,子实体容易畸形;10℃以下生长缓慢,5℃停止生长。夏季出菇,需要10℃以上温差刺激,促进菇蕾的形成,最好在4~5℃低温刺激20至24个小时。 秀珍菇的栽培基质含水量以60~65%为好,太低则子实体质量差、产量低;太高则菌丝生长缓慢,菌包容易感染杂菌。原基分化的适宜空间相对湿度为85~95%,子实体生长的适宜空间的相对湿度为80~90%。 秀珍菇属好氧真菌,一定浓度的CO2能抑制菌盖的迅速伸展,促使菌柄延长生长;但浓度超过1000ppm时将会抑制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因此,控制好必要的CO2浓度是秀珍菇高产优质的关键。 秀珍菇走菌期间可不需要光线,但原基的分化生长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强度为50~1000LX,子实体生长期适当减弱光线,促使菌盖色泽加深,提高子实体商品品质。 秀珍菇的酸碱度,培养料PH值在5.5-8.0之间,菌丝均能生长, -3-
但PH值以6.5左右为宜。 秀珍菇的种性不稳,种性不稳会随着栽培环境的变化或采取不同的培养基配方,都有可能改变其形状特征,经过近几年的栽培,在我县已分离出中温偏低的菌株和中温偏高型的菌株,满足夏季和冬季生产的菌种需要。 2 栽培季节安排 秀珍菇栽培,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自然气候安排生产。我乡的秀珍菇菌包生产基本安排在春季4月上旬至4下旬,此时气温较低,菌包走满袋约50~60天,后熟时间大约25~30天,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开袋出菇,出菇时间80~90天;秋季安排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这时气温较适宜,菌包走满袋约30~35天,后熟时间大约20天,一般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开袋出菇,到次年三月左右结束。 3 栽培设施建设 3.1 场地选择 要求地面平整,位势较高,水源充足无污染,排水良好,交通便利周围环境清洁。 3.2 菇房搭建 通常采用竹木结构大棚,大棚长20~22米,东西走向,宽12米。地面用三合土夯实或灌筑水泥地,地面自中线顺南北方向向两边倾斜,坡度1%左右,利于排水;棚内南北和东西走向的中间通道宽1.8米,通道最好是水泥面;棚顶南北向呈“八”字形,周边高2.5米,近走道处 -4-
高4米,屋顶上八口处开口距离一米,其上距离50cm搭盖开口直径距离2米的人字顶弓形顶,棚顶至地面覆盖8丝塑料薄膜,上面再覆盖油毛毡或2cm厚密织草帘,所有透气孔和门窗必须安装25目的塑料防虫网,夏季在棚外围覆盖遮光率90%的遮阳网;在大棚内部通道的两侧,根据每批次出菇菌包量所占栽培数量,分别搭建边高2.2米,中高2.7米,宽5米的室内拱棚,覆盖薄膜形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小区;栽培架与通道垂直排列,间隔0.8米;底层支撑杆距地20cm,向上间隔60cm设固定支撑横杆,否则菌包堆叠太高易倒塌;每座菇房容量约6-7万袋,太小则棚内环境不易控制,太大则管理不便。集约化规模生产的菇房按此规格并排搭建。 3.3 冷库建设 秀珍菇需要低温剌激才能出菇,需要搭建高温冷库(最低温度4℃),冷库的容积必须与每批次所需要低温剌激的菌包数量相配套。例如:15万袋规模的菇场,按转潮时间15天计算,每天工作量为1万袋,配套的冷库占地面积约40m2。 4 菌种选择 秀珍菇虽属于中温型的菌类,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12-30℃,但可根据出菇中的温度高低分为高温菌株和低温菌株,适宜夏季出菇应选用高温菌株,适宜冬季出菇应选用低温菌株。要避免困株型选择不当而造成不出菇,少出菇现象。选择适龄、粗壮、洁白、无染菌污染的菌种,有杂色斑块、干枯收缩、吐黄水等现象的菌种不能使用。 -5-
试管母种要求菌丝粗壮、脉络分明、洁白、无污染。原种培养基质用杂木屑和棉籽壳。栽培种最好是麦粒菌种,其优点是麦粒营养丰富全面,转接菌包后萌发、定植快,菌包染菌率低、尤其是在春季制袋生产更为重要,菌龄以满瓶后5~7天最好。 5 菌包制作培养 5.1 原料配方 配方1:棉籽壳30% 粗木屑21% 细木屑30% 麦皮15% 石灰1.5% 轻质碳酸钙1.5% 红糖1% 配方2:棉籽壳20% 粗木屑20% 细木屑36% 麦皮20%石灰1.5% 轻质碳酸1.5% 红糖1% 5.2 原辅材料预处理 秀珍菇菌丝对木质纤维的分解利用的能力较弱,所使用的木质原料最好需要进行软化分解处理。处理的方法是:生产前2-3个月将粗木屑置于水泥场地上浇透水,每间隔7天翻堆浇水,使木质纤维膨胀软化并利用堆内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初步分解纤维;棉籽壳和细木屑在生产前3天用1%的石灰水淋透,每隔一天翻堆一次备用。处理过的原料生产的菌包接种后具有菌丝萌发好、吃料快、污染率低,菌包开袋后不易感染杂菌,生物转化率高等优点。 5.3 菌包培养 经严格消毒和无菌条件下接种后的菌包可立即搬到菇棚发菌培养。通常利用栽培大棚的水泥通道进行发菌培养,培养之前要对大棚 -6-
内进行空间和地面进进水泄消毒杀虫,通风换气后在通道上铺撒薄层石灰粉。春季生产的菌包,环境气温较低,菌种萌发慢、走菌慢,为了提高菌包周围小环境的温度,菌包应进行墙式堆叠,叠高8-10层,墙间距10cm,中间留50cm走道,外覆盖塑料薄膜,利于保温,每天午时通风透气30分钟,每间隔10天翻包挑菌,捡出被污染的菌包。定时测量堆间气温,菌包站堆间气温,温度>30℃时应加强通风降温至降温至25℃。秋季生产的菌包,接种后若气温>30℃,菌包站立足呈“川”字形排放,每行间距3cm;也可墙式2-3层堆叠,墙间距10cm,不再覆盖薄膜,夜间进行通风降温,每间隔5天翻包挑菌;若气温较适宜,可以将菌包直接上架排包发菌。 6 出菇管理 第一潮菇的出菇管理(第一潮菇养分积累最集中,其产量也是所有潮次中最高的)。菌袋搬入栽培房后,应将菌袋沿着颈圈把塑料袋割掉后开袋,并刮去老化的菌种。此时菇房应该勤加喷水,在喷水的同时给予适当通风,相对温度要达90%左右,房间温度保持在25℃左右,并每天给予一定的散射光,这样连续保持3-5天后,料面上原基开始分化,并形成大量菇蕾,此时,应增强通风和光照时间,或全天通风,但温度一定要保持在85~90%,此阶段菇蕾分化很快,待菇柄伸长至3~4cm,菌盖直径达2cm即菌盖渐平展时,可用细眼喷雾器勤加喷雾,雾点可直接喷在菇体上,要细喷和勤喷,在合适条件下约一天后即可采菇,采菇后,除去料面上的老根和一些没有分化的原基,可直刮至 -7-
新鲜的培养料,刮完后不可直接向料面喷水,如果菇房中出菇不太整齐,则需将新采完的菌包转移,以便其他菌包的出菇管理。一潮菇全部采完后,最好当天全部刮净(刮去表面老根和枯死的幼菇及菇蕾,这些地方最容易受双翅目昆虫的危害而烂包),此时菇房的湿度维持在70~80%,这样使培养料表面干燥一些,可防止霉病的大量发生以及部分虫卵的孵化。为避免空气太干燥,每天可用喷雾器稍喷一点细雾,在此条件下养菌7~10天。 第二潮菇的出菇管理 第二潮菇出菇前需对菌包进行浸水处理,浸水前用刀刮去菌包表面稍干的培养料,这样处理有两个目的,一方面可除去表面可能携带的虫卵和病斑,另一方面是增强菌包在短时期内的吸水性,一般浸水一天,可使菌包吸水30~50克,这就为出好下一潮菇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在浸水处理时,有雾菌的菌包最好能分开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然后放入4℃的冷库中进行24小时低温剌激,同时给杂菌以抑制作用。期间,可以对菇房进行清洁处理,可用杀虫剂控制虫口密度。菌包从冷库中搬入菇房后,尤其要保持大棚湿度在85~90%之间,并增加菇房的光照时间和频次,待菇蕾再次出现后管理与第一潮相同。第三潮、第四潮以及第五潮等的管理同第二潮(在以后几潮的出菇管理中关键技术是养菌和浸水的处理上要合适)。 末潮菇的出菇管理 可将菌包尾部刮开部分袋面以出最后一批菇,其他出菇管理模式同上面几潮。 7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