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创作风格: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代表作家:孙犁(1913—2002年),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孙犁生于河北安平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在贫困、落后、闭塞的乡村环境中。从小开始广泛地阅读了《红楼梦》、《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从这些古典文学名著中,他吸收了丰富的文学营养。中学毕业以后,孙犁无钱继续升学,他怀着当作家的愿望,来到北京,看书、学习,给报章杂志投稿,过着十分清苦的流浪生活。1936年孙犁由同学介绍来到白洋淀地夏的同口镇当小学教员,孙犁在这里了解并熟悉了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的抗日政府。白洋淀军民们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故事,成为孙犁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1944年孙犁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小说。孙犁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1955年以前,是他创作的前期,“文化大革命”以后是他创作的后期,在这中间,他曾停笔达20年之久。他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散文,大都写他自己在白洋淀地区从事抗日斗争的经历、见闻,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刘绍棠(1936-1997),河北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务。著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从维熙:作家。河北玉田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教师,报社记者。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劳改农场、矿山做工。1978年重返文坛。曾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50年发表处女作《战场上》。195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小说集《七月雨》。1978年恢复创作活动后发表和出版的重要作品有《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北国草》、《风泪眼》、《白云飘落天幕》、《走向混沌》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作品注重描写当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历史曲折,展示“左”的错误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情节起伏动人,多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曾获全国第一、二、四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雪落黄河静无声》和《风泪眼》分别获《中篇小说选刊》第一、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和荣誉奖。《逃反》由《风泪眼》,《阴阳界》和《石草儿》三部分组成。又名《亡命天涯》,小说描写知识分子右派逃犯索泓一浪迹天涯的生活。劳改农场、喧嚣城市、煤窑洞里、荒村野庙……索泓一一次次

被缉拿又一次次逃亡、流浪。从六十年代初到"文革"之中在险象环生的境遇里,他又先后结了刘翠翠、蔡桂凤、石草儿三位性格、遭遇迥异的女性。种种交欢,遣倦中孕育着无限悲情,世态炎凉,促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处事哲学。他时而心灵圣洁,时而人鬼难分,他像一只勇敢顽强的不死鸟,在社会的最底层搏击人生。以丰硕的创作成就被编入《世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小说以其深沉雄健的笔触,描绘出中国广阔的生活画卷,展现了种种灵魂与肉体扭曲的图景,悲情中蕴藏着多彩的人生。

山药蛋派: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影响: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在粉碎“四人帮”之前,山药蛋派多次受到左倾思潮的冲击,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粉碎“四人帮”之后,山西又有一批青年作家自觉地为保持和发展这一流派而努力。

特色:一脉相承于鲁迅“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观点,拿笔就是为“劝人”(赵树理语),劝人革命,写作有明确的革命目的。创作方法:采上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其特色即在于强调紧紧抓住革命过程中,也即各项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给予迅速及时的反映,帮助问题尽快的解决。这便是赵树理所说的“问题小说”。主题:“山药蛋”派的作家们同时清醒地深刻地感受并理解到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散布的封建思想仍然毒害着广大农民,个体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所产生的自私自利等落后意识仍束缚着广大农民,成为农村中‘各项革命与建设中出现问题的思想根源。艺术形式:民族化、大众化、既发射着民族的;民间的艺术的传统光芒,而又有机地化合着外国优秀的艺术手法。语言的运用:“山药蛋”派用的语言是山西农民的语言,从而和以其他地区群众语言创作的作家形成迥然不同的语言特点。缺陷:描写的生活面不够广阔,反映时代的巨烈的矛盾、斗争不够直接有力;有重事轻人,为了照顾故事性偶有叙述拖沓之处;或强调解决问题配合当前任务,在自己还未从生活的感受中提炼出自己的主题时匆忙动笔,以致个别内容不够充实,人物性格缺少个性。

代表作家: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1949年后,在北京任《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另写有评书、鼓词、剧本等。

马烽(1922—2004),生于山西省孝义市居义村。代表作有《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作)《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与西戎合作)《村仇》《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大众文艺研究会会长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马烽来北京工作多年。

孙谦(1920—1996),作家。山西文水人。抗战初期参加青年抗日决死队。1940年入延安鲁艺学习。曾任一二○师战斗剧社、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1949年后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山西文联副主席、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伤疤的故事》《南山的灯》,电影文学剧本《陕北牧歌》《葡萄熟了的时候》《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合作)等。

胡正1924年生于山西省灵石县。1938年参加革命,历任晋西南吕梁剧社社员,延安鲁艺和部队艺术学校学员,《晋绥日报》副刊编辑,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等。1953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汾水长流》,中篇小说集《几度元宵》,短

篇小说集《摘南瓜》《七月古庙会》,散文报告文学集《七月的彩虹》等。

李束为(1918—1995),山东东平人。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系。曾任山西省文联主席。著有《春秋图》《租佃之间》《土地和他的主人》《拦羊娃》《吕梁小夜曲》《捞河炭》等。

西戎(1922—2001)年生。山西省蒲县人。1944年毕业于延安鲁艺和部队艺术学校。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与马烽合作),短篇小说集《宋老大进城》,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等。

异同:荷花淀派如山药派一样,都是在《讲话》精神照耀下自觉地实现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都经过历史打磨而共同塑造着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新文学民族性的特征。首先,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的美学理想都是旨在构筑一种全新的文学世界,只是后者重在批判,而前者强调赞美,即展示新人物与新环境、新感情与新行动、新生活与新关系、现代审美意识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所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充满了思想、个性、人性和审美的解放,这与“五四”启蒙文学精神也是一致的。如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具有新时代的风采。其次,荷花淀派对继承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实现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做出了积极探索。我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经过长期积淀在民族意识和潜意识中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是支配荷花淀派作家创作思维和艺术特征形成的主体心理机制。由于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审美追求同中有异,这就决定了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对传统文化精神母体的选择取向同中有异,因此形成了这两个文学流派同中有异的民族特色。如果说传统文化中的入世精神及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对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那么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则着重继承了民族文化心理中的乐感精神,其忧国忧民的思考是通过乐感精神来体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对封建意识形态进行过猛烈批判,但这种忧国忧民的入世精神却深埋在民族文化心理底层,当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时它又复活起来。山药蛋派诸作家则把这种传统的忧国忧民意识与新获取的现代阶级意识、爱国意识、集体意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四十年代写出一大批跟踪社会潮流、表现忧民之心的充溢着忧患意识的问题小说。“荷花淀派”的作家们也具有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感,而他们这颗忧国忧民之心却体现于乐感精神之中。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乐感精神源于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儒家的中庸思想,主要表现为乐天知命、静虚达观、中庸温和,孔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歌、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王士祯的“神韵说”以及王国维的“境界说”等无不体现着乐感精神。“荷花淀派”对传统文化乐感精神的继承是建立在批判其乐天知命、逃避现实等消极思想因素的基础上,着重选取其积极因素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结合,以期达到对真善美的弘扬。

在艺术风格上,这两派都带有浓郁的民族色调,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山药蛋派具有土色土香的朴质美,荷花淀派则富有“清水出芙蓉”的新鲜优雅美,从文化渊源来看,虽然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意识找到“根”,但因为两派对“文艺大众化”的审美追求不同也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不同选择目标。山药蛋派诸作家特别是赵树理视大众化为通俗化,故尽力从传统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中汲取艺术营养;荷花淀派诸作家并没有降低“文艺大众化”的审美要求,一味迁就农民中低层的审美水平,是既重视普及但更重视提高,孙犁把“美的极致”作为艺术的追求目标,因此他们更多的从老庄文化思想汲取艺术营养。老子曾推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庄子提出天然本色的“神妙化工”的艺术观,李白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这些无不对孙犁等的审美观产生了影响,他们在创作中赋予传统文化中的纯美精神以新的审美内容,并在艺术风格上鲜明地体现出来。如果说一种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学的生命因子,它与特定时代生活结合,通过作家的审美实践可以物化为文学作品的血肉和骨骼,并从而由内到外地强化文学的民族化的话,那么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同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与继承关系及其由此带来的新文学民族化的各放异彩的艺术风貌,是值得认真研究和充分重视的。

荷花淀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 计划课时:三课时 一、导入 展示几幅荷花淀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介绍荷花淀的来历和地理位置,并提问: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如果会发生一些故事,你觉得会发生什么的故事? 学生可能会说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教师引导:这里曾经是八年抗战的战场之一,那么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犁的《荷花淀》。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碎成了大大小小九十九块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九十九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三千七百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四十三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的景观。) 二、孙犁介绍 孙犁(1913-2002),河北平安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思考: 1、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2)夫妻话别 第二部分(33-62)探夫遇险 第三部分(63-86)助夫杀敌

山药蛋派

本文写作的目的,旨在通过对赵树理小说中明显地带有地方色彩的方言娜汇的定量、定性分析,探讨一下赵树理在吸收运用方言词汇方面的手法和特点;同时,也期望人们在现在和将来的文字改革和文学创作工作中,充分注意“活的语言”之一—方言词语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赵树理的小说里,明显地带有地方色彩的方言词汇有近百个。〔2〕这近百个方言词汇,或为地方所独有,或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或具有普通话词汇无法表现的艺术表现力。这些来自晋东南、豫北的方言词汇,有的在小说中仅仅偶尔用到,有的则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总的来讲,这些方言词汇在赵树理的小说中,大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赵树理描绘晋东南农民群众生活、劳动、斗争的璀璨画卷,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一、赵树理小说方言讨汇的分类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分析普通话词汇与方言词汇的异同时曾经指出:普通话与方言在词汇方面的异同,在于“同词同义,同词异义,异词同义?三个方面〔3〕。赵树理小说里吸收(保留)的近百个方言词汇,一般都属于“异词同义,同词异义?的类型。但就使用的特点看,这近百个方言词汇可以分成六个类别。第一类.反映当地生活、劳动,为当地所特有的方言词。 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山药蛋派,中国当代文学流派,又叫山西派。1940年代起,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倡导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表现农村生活,形成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流派。 “山药蛋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作家是赵树理,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人称“西李马胡孙”。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三里湾》等。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流派。代表作有《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他们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忠实于农村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现实生活,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写出人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笔下的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拔高、理想化,而是朴素、厚实、真实可信的。成功塑造了许多落后人物或“中间人物”,如小腿疼、吃不饱、赵满囤、赖大嫂等血肉丰满的形象。 影响 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在粉碎“四人帮”之前,山药蛋派多次受到左倾思潮的冲击,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粉碎“四人帮”之后,山西又有一批青年作家自觉地为保持和发展这一流派而努力。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1、“十七年文学”又指的是1949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3、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4、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周立波。 5、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 6、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7、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的《爸爸爸》的作者是韩少功。 8、《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白嘉轩、鹿子霖和郭举人。 9、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和浩然的《艳阳天》,都将目光对准了农村合作化运动。 10、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又被称为“大连会议”。 11、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的作品分别是表现了“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的《暴风骤雨》和表现了“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 12、记录了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和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3、60年代初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剧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智取虎威山》、《芦荡火种》等。 14、京剧《智取虎威山》取材自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5、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唯一一篇不在“褒贬毁誉之间”的小说是《登记》。 16、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包括《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想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蝴蝶》中的张思远以及《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等。 17、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后,许多作家转向历史题材创作,期间的主要成就有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和田汉的《关汉卿》等。 18、朦胧诗派中的“三个崛起“分别指的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邵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9、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20、“山药蛋派“又称为“山西派”或“火花派”。 21、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红灯记》、《沙家滨》、《智取虎威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芦荡火种》。 22、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射雕英雄传》。 23、“新派武侠小说”的武侠三大家分别指的是梁羽生、金庸和古龙。 24、50年代中期之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现代诗社、创世纪诗社、蓝星诗社等。 25、今天派的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和顾城,其代表作分别是《回答》、《宣告》;《致橡树》、《祖国啊,亲爱的祖国》和《我们去寻找一盏灯》等。 26、韩少功、王安忆、梁晓声等作家通常被称为“知青作家”。 27、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三红一创“中,’’三红”指的是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一创”指的是柳青的《创业史》。 28、归来派指的是文革结束后从各处归来的受迫害的作家们的总称,其代表人有《光之礼赞》

《荷花淀》教案 (1)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2.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3.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珍惜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 1.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1.感悟本文诗情画意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对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2.体会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 二、教学过程 1.以影视资料导入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影片及你了解的战争场景特点。(影视导入构成强力冲击,场景与文章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归纳:提起战争,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流血漂橹,伏尸百万;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枪炮轰鸣,悲声一片…… 在小说《荷花淀》中描述了一场怎样的战争呢? 2.把握小说情节 (1)根据预习完成下表(用多媒体显示)。(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段落1~45~2930~3132~3839~47标题编席待夫与夫话别送别亲人马庄探夫探夫不遇段落48~6061~7475~8384标题与敌相遇助夫杀敌漫谈感受迅速成长 (2)根据小标题复述课文内容。(复述能够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 孙犁的小说并不是以情节见长,但他精选了几个生活片断:开头写话别,交代故事背景,村里七人参军公推水生为代表回家告别,这为妇女们去马庄探夫设下伏笔。探夫不遇,不遇而归,归而遇敌,摆脱敌人,隐入荷花淀助夫杀敌,目睹激战,则是一个转机。情节发展一波三折,错落有致,足见作者在情节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孙犁笔下的战争和我们想像的战争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感受孙犁笔下的战争) 归纳概括:景美人美情美 3.体会景物之美 (1)赏析月下编席一节 ①引传说激趣。(引传说创设意境)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

孙犁《荷花淀》课后习题及答案

孙犁《荷花淀》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泅.水(qiú)苇.眉(wěi)菱.角(línɡ)扑棱棱 ..(lénɡ) B. 晌.午(shǎnɡ)摇橹.(lǔ)嘱.咐(zhǔ)横.样子(hènɡ) C. 吆.喝(yāo)烟波.(bō)细腻.(nì)吮.指头(shǔn) D. 缠绞.(jiǎo)惦.记(diàn)凫.水(fú)撅.着嘴(jué)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小褂席篾傻想藕断丝连 B. 湿润警诫梭鱼铜墙铁璧 C. 虾篓膝盖纸盒欢天喜地 D. 嘱咐包裹衣裳织布穿梭 3. 给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上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女人的手指____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____身子长在水里。 (3)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____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A.震截戴B.振接带 C.振接带D.震接戴 4. 下列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犁是一位在小说创作上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荷花淀》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悲壮的战争故事。 B.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重点描写了“夫妻话别”、“探亲遇险”、“助夫杀敌”三个片断,对其他内容则粗线条勾勒或侧面暗示,给人以内在的节奏感。 C. 文中的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写荷花淀夜景,以月下自然景物的美衬托人物的美;写正午淀上的风光,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状态,情景相生。 D.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 5.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 “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借代 B.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拟人 C.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拟物 D.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自在自己的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反语 6. 人物语言体现着人物的个性特征,下列人物的语言与性格特征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2)“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3)“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4)“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要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A. 伶俐乖巧质朴憨厚老练谨慎忸怩羞涩 B. 忸怩羞涩心直口快质朴憨厚伶俐乖巧 C. 忸怩羞涩伶俐乖巧老练谨慎心直口快

《荷花淀》...

《荷花淀》...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

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山药蛋派代表作

山药蛋派代表作 山药蛋派,中国当代文学流派,又叫山西派。1940年代起,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倡导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表现农村生活,形成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流派。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赵树理 (19061970)山西沁水人。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1949年后,在北京任《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另写有评书、鼓词、剧本等。 “我们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固然可爱,但粮棉油料产地的农村也是可爱的。假如要问二者相较哪方面更可爱,我以为这和问荷花与菊花哪个更可爱一样不同类的事物不能作比较。一个写作者不应该是兴趣主义者,可是一个写作者总得对自己熟悉群众生活的根据地永远保持着饱满的兴趣。”赵树理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

庭,在农民中长大,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青年时代外出求学和流浪,曾就学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接触到新文学和左翼文学,受到影响。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写出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

一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山药蛋派: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主要作 家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创作流派。代表作有赵 《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马《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西《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11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浮躁》手术与改革小说之列。 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

荷花淀赏析

荷花淀赏析 荷花淀赏析(一): 在《荷花淀》里孙犁给我们描绘了荷花的清秀与幽香,翠绿茂密的芦苇,随风飘扬的芦花,沁人心脾的清风,使文章充满着诗情画意。虽然作者是描述抗战斗争,却没有展示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而是描绘了弥漫着水乡气息的生活画卷。它以浓郁的地方语言勾画了白洋淀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和冀中人民用心开展抗日斗争,保护家园的感人场面。歌颂了中国农民、农村妇女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小说中真切的写出了水生这一对普普通通的农村夫妻在乱世中同甘共苦,共患难的真情场面,他们之间的感情淳朴、真挚。当水生的妻子得知丈夫要离开时。她内心是不想丈夫离去的,但在嘴上她只对丈夫说“你总是很用心”。在家中水生是唯一的劳动力,水生的离开对水生的妻子来说将背负的是沉重的生活负担,但水生的妻子却没有埋怨自己的丈夫。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水生妻子的声明大义。分别场面的描绘传达出他们内心的难舍难分温情脉脉的深厚而质朴的爱。 水生妻子带着几个女人,借口送衣服,摇着小船去看自己的丈夫,岂料在荷花淀遇上了敌船,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场和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女人们在战斗中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同敌人周旋,并且有着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这几个女人就算死也不让敌人活捉。作者认为

只要普通人都有了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那么我们离战争的胜利将会不远。 水生妻子把对丈夫的爱,乡土的爱,升华为对民族、国家的爱。她的完美心灵,放出了夺目的光彩。 孙犁透过日常生活画面展示时代现实风貌,语言含蓄且极富有抒情意味,显示了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格特色。 荷花淀赏析(二): 孙犁的《荷花淀》以其异常雅致,灵秀而不失素朴的独特风格在中国观代文坛享有盛誉。个性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述,蕴含着活力的线索,典雅的写作风格以及巧妙的构思等方面更显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这不仅仅为当时的同类作品所少见,就是在抗战后涌现出来的超多的抗战文学作品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一、独具特色的景物描述 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将白洋淀的自然风光描绘得充满诗情,并透过景物描述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情景交融,景文并茂,独具特色。小说开头就将主要人物水生嫂的出场安排在了一个宁静清丽的月夜之境中。她把院子收拾得很干净,借着月光编席。“坐在那编成的一片席上,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透明的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朦胧的月色,笼起的薄雾牵系着水生嫂的缕缕情思,月光照射的银白使人觉得生活惬怀,这样的劳动场面充满了画的情调。此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1 期末复习名著——《白洋淀纪事》 一、作品简介: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十二岁岁开始接受新文学,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七七”事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人文坛。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吴召儿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游击,她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游韧有余。秀梅在白色恐怖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配合男友从伪军手中夺下枪枝,以后又帮助男友的父母渡过重重困难,表现了一个抗日军属的高风亮节。刘兰作为一个八路军护士对革命军人用情之深也很见光彩,她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对病人尽职尽责,嘘寒问暖,有空就给病人唱歌讲故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疗救着每一个伤病员。 作品共刻画了六十多个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每个短篇虽然只刻划了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但总起来看,就勾画出了根据地妇女的生活,和她们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四、重要篇章: (一)《荷花淀》1.内容: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一个农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委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了一个名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辞别了自己的妻子,又到别人的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第二天就忽忽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就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了。她们偷偷地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谁知道赶到那里,部队刚巧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她们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日本鬼子的运输船。她们拼命逃命,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鬼子却穷追不舍。幸亏我们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荷花淀里伏击鬼子,在危险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伏击任务,又和亲人见了面,就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青年妇女们在荷花淀伏击战中受到锻 2 炼,后来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很快就学会射击,参加了反“围剿”战斗。 2.人物形象:在《荷花淀》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

中职三校生语文拓展模块荷花淀课文赏析练习(附答案)

荷花淀练习 1.选出读音全对的一项( B ) (A应为凫(f ú),C应为苇(wěi ),D应为吮(shǔn)))A.细腻(nì)硝(xi āo)烟凫(ni ǎo)水B.撅(ju ē)着嘴打点(di ǎn )脱缰(ji āng)C.菱(l íng)角虾篓(l ǒu)苇(wéi )眉D吮(sǔn)指头嘱(zhǔ)咐白洋淀(di àn)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 A. 凫水(f ú)/吮吸(shǔn)/吆喝(yāo)/ 横样子(h èng) D.撅嘴 (juē)/湿润(rùn)/芦苇(wúi)/ 乳白色(r ǔ) C.打点(dian)/ 后悔(fuǐ)惦记(di àn)/俺婆婆(ǎn) B. 虾篓(1 ǒu)/ 泅水(qi ú)/衣裳(shang)/ 荷花淀(d ìng) 3.字形和加粗字的注音均正确的一项是:(C ) A.掂(di àn)记/吆喝/ 织布穿唆/掠(l üě)着水面B.柔滑休长/ 膝(qī)盖/ 奔(bèn)着/ 窜进C.吮(shǔn)/ 摇橹/ 横(hèng)样子/ 撅嘴D.淀水涨(zhàng)/ 脸红涨(zhàng)/ 藕断丝联/ 隐蔽4.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 A. 小褂席篾傻想藕断丝连 B. 嘱咐包裹菱角织布穿梭 C. 摇橹搭理纸盒铜墙铁壁 D. 朴愣警诫梭鱼欢天喜地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 )①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又扒着船帮出头来。 ②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进了荷花淀。 ③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出一个人来。④又沉到水底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出来。 A. 冒钻窜冲 B. 露冲冒窜 C. 露窜冒钻 D. 伸驶钻冒 6.根据上下文,给句子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 (1)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A.削B.修C.整D.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A.缠绕B.环绕C.缠裹D.缠 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A.飞B.跳跃C.蹦跳D .跳动)着。 ① D② D ③B (2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A.雪白B.洁白C.白净D.白皑皑)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A.洁白B.白净C.雪白D.白花花)的云彩 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A.浮B.扬C.升D.笼)起一层薄薄 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A.清新B.清香C.新鲜D.清凉)的荷叶荷花香。 第 1 页共9 页 ①B ②A ③D ④C (3)“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 ”说完,把纸盒顺手(A.扔B.放C.搁D.丢)在女人们船上, 一(A. 潜B. 泅C. 凫D. 钻),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A.冒B.伸C.窜D.钻)出来。 ①D②B③D 7.与例句修辞方法相同的一句是:(C )例句: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A.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B.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C.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荷花淀

一、说教材(30分) 1、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10分) 《荷花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现代小说。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高一年级学习现代文,主要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高二学生在此基础上则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培养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能力,后一单元的重点则是欣赏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这里体现了知识结构循序渐进、能力培养不断加深的逻辑顺序。 2、教学目标(5分) 这个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根据这个目标和本文的特点,设订三个教学目标: 1)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3)学习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三个目标不仅有认知目标,还有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依据(10分) 教学重点: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的依据: 小说的三要素是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本单元的重点就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荷花淀》塑造了一群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形象,她们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特点,他们勤劳善良,温柔体贴,识大体、明大义,坚强勇敢。而作者主要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她们的,因此,我把这个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依据: 在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孙犁作为“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独具艺术魅力。《荷花淀》是一篇取材于战争年代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为中心事件的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是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小说有着截然的区别。它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作品,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各知识点简析(5分) 1)诗体小说:是诗化了的小说,它选择优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运用清新自然、富有韵味的语言,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富有浪漫主义 色彩。 2)、 一、说教法: 1、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依据(7分) 1)朗读法: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对话中潜藏的深层含义,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 2)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碰撞,并且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练习法:学以致用,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性的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准备使用的教具、学具和其他教学手段(3分) 《荷花淀》是一篇意境优美、语言请丽的诗化了的小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白洋淀纪事 一、内容梗概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二、作家名片 孙犁(1913. 4. 6-2002. 7. 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 的创始人。1927 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 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 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 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犁全集》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 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 畔。 三、人物名片 ◎水生嫂 人物简介: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老英雄 人物简介:《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 ,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完整-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荷花淀》完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家孙犁及以其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2 学习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探究小说主题的方法; 3 通过赏析战斗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语句,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的写作特色; 4 弘扬抗日英雄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探究小说主题的方法; 通过赏析战斗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语句,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的写作特色; 难点:理解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荷花淀吗?荷花淀位于河北省中部的白洋淀地区。那里夏季荷花盛开,蒲苇摇曳,清风拂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的斗争十分激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组织起水上游击队,配合武装部队作战。他们平时努力劳动,坚持生产,一遇敌人进犯,就迅速地组织起来投入战斗,有效地打击敌人。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荷花淀》,就是一篇孙犁精心创作,赞美白洋淀儿女的小说。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认识“荷花淀派” 孙犁的小说大多取材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革命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的生活情景,通过日常生活的侧面以及武戏文唱的技艺,写人的命运、心灵以及故乡白洋淀的风光美和人情美。细腻婉约的文笔,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诗风格,使孙犁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在艺术上,受孙犁的影响而形成了具有相似风格的创作,并以他的小说《荷花淀》而得名。荷 1

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本文是一篇小说。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把握主要内容,探究小说主题。从而培养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后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本文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学生要通过对重点段落、语句的理解分析,体会“荷花淀派”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作风格。以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斗争精神和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学习活动 (一)走近作者了解荷花淀派 孙犁(1913—2002),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延安时期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他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按照小说已经划分好的三个部分概括主要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那么我们试着从水生嫂的角度,概括主要情节。明确:第一部分是小说的开端,我们可以概括为“月下编席,等夫回家”。 第二部分是小说的发展,我们概括为“结伴探夫,意外遇敌”。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高潮,我们概括为“助夫杀敌,保卫家乡”。 (三)研读探究赏析特色 分别从诗化的情节、真情的人物、如画的环境和深意的主题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1.诗化的情节 问题:《荷花淀》情节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对战斗场面的描写。请你阅读小说对战斗场面的描写,说说与你读过的其他类似的情节有什么不同? 明确:通过深入的阅读比较,我们发现这篇小说虽然描写了战斗的场面,但是在阅读中我们没有感觉到战争的腥风血雨或是残忍冷酷,反而是轻松愉快的。这是因为,作者没有用一 2

山药蛋派作家介绍

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代表作 《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 流派特征 ○1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忠实于农村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现实生活,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写出人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笔下的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拔高、理想化,而是朴素、厚实、真实可信的。成功塑造了许多落后人物或“中间人物”,如小腿疼、吃不饱、赵满囤、赖大嫂等血肉丰满的形象。 ○2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形成过程 首创赵树理,为太行根据地的一些土生土长的爱好文艺的青年知识分子,具体指出了创作的道路。不少人就地取材,运用自己打小操纵的家乡语言写出过不少富有泥土气息的大众化的作品。但这时尚未

形成一个流派。 1954年,马烽、西戎写出了《吕梁英雄传》,这两位生活与战斗在吕梁边区的青年作家,在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指引下,通过他们深入农民生活的亲身体验,走上了和赵树理一致的创作道路,这时也还未被人看作一个派。 建国后,特别是五十年代末,这些作家陆续由北京等地回到了山西,以《火花》(山西省文联机关刊物)为阵地,赵树理发表了《锻炼锻炼》,马烽写出了《饲养员赵大叔》、《自古道》、《韩梅梅》、《三年早知道》,西戎写出了《宋老大进城》、《赖大嫂》,束为写出了《老长工》、《好人田木瓜》,孙谦发表了《伤疤的故事》,胡正写出了《两个巧媳妇》、《三月古庙会》等短篇小说,都取材于农村,充满山西的乡音土调,被文艺界目为“火花派”或“山西派”,又谐谑呼之曰“山药蛋派”,正式形成一个独立的流派。 代表作家 赵树理(1906年~1970年)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创作风格: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代表作家:孙犁(1913—2002年),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孙犁生于河北安平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在贫困、落后、闭塞的乡村环境中。从小开始广泛地阅读了《红楼梦》、《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从这些古典文学名著中,他吸收了丰富的文学营养。中学毕业以后,孙犁无钱继续升学,他怀着当作家的愿望,来到北京,看书、学习,给报章杂志投稿,过着十分清苦的流浪生活。1936年孙犁由同学介绍来到白洋淀地夏的同口镇当小学教员,孙犁在这里了解并熟悉了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的抗日政府。白洋淀军民们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故事,成为孙犁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1944年孙犁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小说。孙犁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1955年以前,是他创作的前期,“文化大革命”以后是他创作的后期,在这中间,他曾停笔达20年之久。他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散文,大都写他自己在白洋淀地区从事抗日斗争的经历、见闻,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刘绍棠(1936-1997),河北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务。著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从维熙:作家。河北玉田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教师,报社记者。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劳改农场、矿山做工。1978年重返文坛。曾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50年发表处女作《战场上》。195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小说集《七月雨》。1978年恢复创作活动后发表和出版的重要作品有《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北国草》、《风泪眼》、《白云飘落天幕》、《走向混沌》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作品注重描写当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历史曲折,展示“左”的错误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情节起伏动人,多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曾获全国第一、二、四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雪落黄河静无声》和《风泪眼》分别获《中篇小说选刊》第一、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和荣誉奖。《逃反》由《风泪眼》,《阴阳界》和《石草儿》三部分组成。又名《亡命天涯》,小说描写知识分子右派逃犯索泓一浪迹天涯的生活。劳改农场、喧嚣城市、煤窑洞里、荒村野庙……索泓一一次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