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兰水泥标准规范

波特兰水泥标准规范
波特兰水泥标准规范

波特兰水泥标准规范

本标准基于之前C150标准框架下发布的;在采用原来的指定标准数量上,以及在涵盖之前的基础上修订的,同时也是今年的最后修订。这个标准发行指定的规范名称后面的编码指的是原采用的规范或正在修改的。

这个标准已经被美国国防部的机构批准。

1. 范围

本规范包括八种类型的波特兰水泥,如下(见注2)

类型 I-用于不需其它特殊性能的水泥。

类型IA-除具有引气功能外不需其它特殊性能的水泥。

类型II-一般用途,更多的尤其是当中抗硫酸盐水泥水化热或中等水化热所需的。

类型IIA-带有引气型的中抗硫型的通用水泥。

类型III-高早强型水泥。

类型IIIA-具有引气功能的III型水泥。

类型IV-为低水化热型水泥。

类型V-为高抗硫型水泥。

注1—一些水泥与复合式分类指定,如I / II型,表明水泥符合指定类型的要求,所提供的必需是其他任何类型都适合用的。

当同时有SI和英制单位时,SI是标准使用单位。英寸-磅单位近似的提供仅有的信息。

本标准参考注释和脚注文本提供解释性材料。作为标准所要求时,注释和脚注(不包括那些表和图)不予考虑。

2. 引用文件

ASTM标准:

C 33混凝土骨料

C 109 / C 109M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水泥砂浆(使用2至50立方毫米的试体)

C 114 水泥化学分析的试验方法

C 115 水泥细度的波特兰浊度计试验方法

C 151 用于水硬性水泥压蒸膨胀试验方法

C 183 水硬性水泥的取样方法和测试数量

C 185 用于水硬性水泥空气含量砂浆试验方法

C 186 水硬性水泥水化热试验方法

C 191 为水硬性水泥凝结时间试验方法—用维卡针技术

C 204 水泥细度透气性的装置试验方法

C 219 有关水硬性水泥的术语

C 226 规范中使用引气的补充加气水泥的制造

C 266 为水硬性水泥凝结时间试验方法—Gillmore针

C 451 用于水硬性水泥早期硬化试验方法—管理(粘贴法)

C 452 波特兰的扩张潜力试验方法—硫酸盐接触水泥砂浆

C 465 规范中使用的添加剂制造水硬性水泥

C 563 在水硬性水泥中使用24小时抗压强度优化SO3的测试方法

C 1038 用于存储在水砂浆的水硬性水泥膨胀试验方法

E 29 练习用试验数据中有效数字确定是否符合规格

3. 术语

定义见术语C 219。

4. 订购信息

订单的材料在本规范应包括以下:

本规范的编号和日期。

类型或允许类型。如果没有指定类型,提供类型 I。

从表2中任何可选的化学要求,是否所需

从表4中任何可选的物理要求,是否所需

注2-符合所有类型的水泥要求是不在一些地区进行股票交易的。在指定使用的水泥除了I型确定该类型的水泥,可以制造或买卖。

5. 增加

本规范除了如下例举的,所涉及的水泥应包含没有增加的:

水或硫酸钙单独或两者同时被补充说明的,其含量应当为表1所示三氧化二硫和烧失量不超过限定值。

所处理增加项用于制造的水泥应满足规范C 465或更高版本使用的要求。

允许掺加不超过%的石灰石,化学和物理要求满足这个标准(见注3),石灰石应自然生成的,碳酸钙矿物形式质量分数至少含70%或更多。

注3—标准允许5%的天然、细碎石灰石添加到最终的水泥成品,禁止其他石灰石添加到水泥成品。没有细碎的石灰石的水泥成品可在合同或订单中指定。

引气波特兰水泥应包含一个研磨添加剂符合规范的要求C 226。

6. 化学成分

波特兰水泥的八大类型所示第一节化学指标应当符合表1中规定的标准要求。此外,可选化学成分要求如表2所示。

7. 物理性质

波特兰水泥的八大类型所示第一节物理指标应当符合相应的表3规定的标准要求。此外,可选物理要求如表4所示。

表1 标准规定的化学成分要求

水泥类型适用的

测试方

I和IA II和IIA

III 和

IIIA

IV V

Al2O3,max,%C114 Fe2O3,max,%C114 MgO,max,%C114 SO3,max,%C114

C3A≤8%

C3A>8%

烧失量,max,%C114不溶物,max,%C114

C3S,max,%见附件

A1

35

C2S,max,%见附件

A1

40

C3A,max,%见附件

A1

81575

C4AF+2(C3A),

max,%见附件

A1

25

表2可选化学成分要求

水泥类型

适用的测试方法 I 和 IA

II 和IIA

III 和IIIA IV

V

备注 C3A ,max ,% 见附件A1 8

中度抗硫酸盐

C3A ,max ,% 见附件A1 5

高抗硫酸盐 C3S+C3A ,max ,% 见附件A1 58 适度的水化热 Na2O+,max ,%

C114

低碱水泥

砂浆的孔隙率, C185 Max 12 22 12 22 12 22 12 12 Min 16 16 16 比表面积(替代方法)

浊度计测试方法,min C115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透气性测试方法,min C204 280 280 280 280 280 280 蒸压膨胀,max ,% C151

压力,龄期不少于如下所示: C109/109M

1天,Mpa

3天,Mpa

7天,Mpa

28天,Mpa

凝结时间

(min):

初凝

C1914545454545454545终凝375375375375375375375375

表4可选的物理指标要求

水泥类型适用的检

测方法

I IA II IIA III IIIA IV V

假凝现

象,最终

渗透度,

min,%

C4515050505050505050水化热C186

7天,max,kj/kg

290

(70)

290

(70)

250(

60)

28天,max,kj/kg 290( 70)

抗压强度28天,Mpa C109/C10

9M

耐硫酸

度,14天

扩张

度,max,%

C452

Gillmore

实验

C266

初始凝

结,min,

不低于

6060606060606060

最终凝

结,min,

不高于

600600600600600600600600 8. 抽样

当购买者为了验证水泥是否符合规范,对水泥有抽样和检验的要求,按照C 183执行取样和检验。

执行C 183不是为制造商质量控制而设计的,不需要制造商的

证明报告。

9. 试验方法

确定适用的属性按照如下的规范方法试验:

砂浆的空气含量-试验方法C 185。

化学分析-试验方法C 114。

强度-试验方法C 109 / C 109M。

假凝-试验方法C 451。

细度的透气性-试验方法C 204。

细度用浊度计-试验方法C115。

水化热-试验方法C 186。

高压膨胀-试验方法C 151。

吉尔默针法检验凝结时间-试验方法C 266。

用维卡针检验凝结时间-试验方法C 191。

抗硫酸盐侵蚀性-试验方法C 452(硫酸盐腐蚀性)。

砂浆中的硫酸钙(扩张) -试验方法C 1038。

SO3最佳值-试验方法C 563。

10. 验收

材料的验收应当按照买方和卖方之间购买合同上的约定内容。

11. 拒收

如果未能满足本规范的要求,水泥应拒收。

当散装水泥存储6个月或以上,袋装水泥在本地存储供应商的监护下超过3个月后,买方有权在使用之前选择重新检验, 完成检测的水泥如果不能符合规范中的任何要求,可拒收水泥。拒收的水泥可以由责任所有者为了重新检验而再次取样。

袋装水泥应确定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量。在买方拥有选择权的情况下,袋装水泥在标识的袋重超过2%以下时应拒收,如果平均重量的袋装水泥在任何装运过程中,如图所示随机选择50包的重量,比标识上偏低,整个装运应拒收。

12. 制造商的说明

在买方的要求下,制造商应以书面的形式写明数量,以及所使用的任何处理引气剂的添加和使用,任何处理另外述明。如果有要求,应当提供测试数据显示合并-性质的引气规范C 226和这样的处理规范C 465。

使用石灰石时,制造商应注明其用量,如果买方要求,应提供能够比较的掺石灰石和未掺石灰石的水泥成品在化学和物理方面的差异 (见注4)。对比检验不取代正常检验,以确认是否水泥满足化学和物理的要求。石灰石的数量按照附件A2决定。

注4-比较检验数据可以从合格试验的水泥配方中由制造商制定石灰石的用量。

13. 包装和包装标志

交付袋装水泥时,应标明“波特兰水泥”,水泥的类型,名称和品牌制造商,其中水泥的重量应明显标记在每一个包装上。当水泥是引气型的,应将“引气”明显的标示在每个包上。类似的信息应在航运文件所附的包装或散装水泥运输提供。所有包装应检查时状况良好。

注5—在SI单位的变动下,为波特兰水泥建立袋重的标准。为42公斤磅) 提供方便,偶数质量相当于传统的94磅()的袋重。

14. 存储

水泥应存储方式能够允许轻松查看,能够检查和鉴定每次装运,并储存在适当的防风雨的建筑里,以免水泥受潮和减少仓储存量。

15. 制造商的报告

一旦买方在合同或订单上有要求,制造商的报告应在该时间内提供装运说明,样品的检验结果或运输过程中的材料采取符合本规范的适用要求。

注6-在附录 X 1提供有关编写的制造商报告指导。

16. 关键字

水硬性水泥;波特兰水泥;规范

附件

(强制性条款)

A1. 计算潜在的水泥相组成

所有值计算如本附件所述根据E 29的验证。当评估规范符合性时,轮到相同许多地方的对应表的条目做比较。化学的局限性表达通过计算假设的阶段,不一定意味着氧化物实际上或完全在此阶段。

在计算阶段,C = CaO,S= SiO2,A= Al2O3,F =Fe2O3。例如,C3A= 3CaO·Al2O3。氧化钛和五氧化二磷(TiO2和P2O5)不得包含在Al2O3的含量里。见注。

注-当氧化比较分析和计算阶段从不同来源或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要知道,他们可能没有被报道对完全相同的基础。化学数据通过参考和测试方法的替代测试方法?114获得(湿化学)可以包括二氧化钛和磷的氧化铝,除非适当的修正已经取得了(见测试方法?114),而数据快速仪器方法获得做不出来。这可能导致在计算阶段的微小差异。这种差异通常的分析方法的精确度,即使当方法都在根据测试方法?114的要求适当资格。

当氧化铝的百分比的比例氧化铁是或更多,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和铁铝酸四钙的比例可以从化学计算分析如下:

硅酸三钙(C3S)=(×%CaO)-×%SiO2)-×% Al2O3)-×%Fe2O3)-×%SO3)-×%CO2) 硅酸二钙(C2S)=(×%SiO2)-×%C3S)

铝酸三钙(C3A)=(×%Al2O3)-×%Fe2O3)

铁铝酸四钙(C4AF)=×% Fe2O3

确定水泥成品中的CO2含量= %与石灰石时中CO2含量的和= 43%(石灰石中的CaCO3= 98%),

然后:错误!×100=%(水泥中石灰石的含量)

本规范要求使用的石灰石中CaCO3的含量不低于在70%。制造商的报告里应当包含制造商使用的石灰石中CaCO3的含量。计算石灰石中CaCO3的含量如下: CaCO3的百分含量 = ×CO2的百分含量。

注-为了验证水泥中石灰石的含量,买方必须分析CO2含量进行校正,便于和制造商的报告中提供的石灰石的CaCO3含量做比较。

比如由于碳化作用,不含石灰石的波特兰水泥可能有含固有的二氧化碳。这一基准的CO2含量包括任何计算石灰石含量的部分。

附录

(非强制性条款)

X1. 制造商的证明(工厂试验报告)

为报告提供一致性检验结果是根据本规范中水泥所要求的部分,规格C150题为“制造商的15项证明,例如工厂检验报告显示在图。

应明确标识身份信息,便于所代表的工厂试验的水泥检验报告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制造商的名称和购买者的需求。

根据制造商的采购订单,或法律要求,制造商的证明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应保证水泥运送为代表的证书和水泥符合当时适用的规范要求检验(复检)或发货。

样品检验报告反映了化学和物理的要求,通常在满足规范C150水泥执行的所有分析和检验。买方的报告要求应由不同的制造商或推荐的来提供。

水泥运输到货后,后期检验数据未出,是可以使用的的。在这种情况下,检验值可以是空白的。另外,制造商可以基于历史生产数据提供估计值。如果提供这样的估计值该报告应注明。

在规范C150的限制下,检验报告只有那些特别的限制应该列出适用的。在某些情况下,规范C150取代了其他规定的限制。

ABC波特兰水泥公司

质量管理者,.

工厂水泥类型日期

生产周期

标准要求

ASTM C 150 表1和表3

表1.化学指标

Al2O3(%) Max

Fe2O3(%) Max

CaO(%)A

MgO(%) Max

SO3(%) Max

LOSS(%) Max

Na2O(%)A

K2O(%)A

不溶物(%) Max

CO2(%)A

石灰石(%) Max

石灰石中的CaCO3(%)70 Min

C3S(%)A

C2S(%)A

C3A(%)8 Max

C4AF(%)A

C4AF+2(C3A) (%)A

项目规范限定值检验结果

比表面积(m2/kg)280 Min

压蒸膨胀(%) Max

抗压强度(Mpa)

1天A

3天

7天

28天A

凝结时间(min)

初凝不低于45

终凝不高于375

A—不适用

可选要求

ASTM C 150 表2和表4

表2.化学指标

项目规范限定值检验结果

碱(当量%)B

水化热(kj/kg)

B

7天

抗压强度(Mpa)

Min

28天

ASTM国际组织不采取任何立场,尊重在本标准中的任何专利权利的主张与任何项。本标准的使用者完全明白此类专利权的有效性与风险,侵犯专利权的,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这个标准是由负责技术的委员会随时修订并且必须每隔五年审查,并且如果不修订,重新审批或撤回。您提供的意见应该向ASTM 国际总部作为标准的修订或补充。在会议中您的评论将会得到仔细考虑。负责技术的委员会你可以参加。如果你觉得你的意见没有收到公平的聆讯,你应该让你的观点众所周知。ASTM 标准委员会在下面所显示的地址。

本标准的版权归ASTM,国际100巴尔港车道,邮政信箱C700 ,西康舍霍肯,PA 19428-2959,美国。地址或6 (手机),6 (传真),或(电子邮件);()。

水泥规范标准

水泥 一、六大通用水泥 1、硅酸盐水泥(等级为、、、、、 ①P.Ⅰ ②P.Ⅱ 2、★普通硅酸盐水泥()、、、、、 3、矿渣硅酸盐水泥() 4、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5、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6、★复合硅酸盐水泥() 二、取样方法及数量 混凝土结构工程用水泥 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同一生产厂家、同一强度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 袋装不超过200t为一检验批,散装不超过500t为一检验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 2、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 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三、取样送样规则 1、水泥委托检验样必须以每一个出厂水泥编号为一个取样单位,不得有两个以上的出厂编号混合取样。 2、水泥试样必须在同一编号不同部位处等量采集,取样点至少在20点以上(一般可以从20个以上的不同部位或20袋中取等量样品),经混合均匀后用防潮容器包装,质量不少于12kg。 3、水泥出厂日期超过三个月应在使用前作复验。 4、委托时填写时注意信息量(水泥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代表数量、质保书编号)。 注:散装水泥:对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同一编号的水泥为一批,但一批总量不得超过500t。随机地从不少于3个车罐中各采取等量水泥,经混拌均匀后,再从中称取不少于12kg水泥作检验试样。 四、水泥的常规检测项目

1、标准稠度用水量 2、安定性 3、凝结时间 初凝时间 终凝时间 4、强度 抗压强度 抗折强度 5、细度 五、注意 1、若用户对水泥安定性、初凝时间有疑问要求现场取样仲裁时,生产厂在 接到用户要求后7天内合同用户共同取样,送水泥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 生产厂在规定时间内不去现场,用户可单独取样送检,结果同等有效。 2、★废品水泥 凡MgO、SO3、初凝时间、安定性中的任一项不合格时,均为废品。 3、不合格水泥 凡细度、终凝时间中的任一项不合格时、混合材料掺加量超过最大限量和强度低于商品强度等级规定指标称为不合格水泥。水泥包装标志中水泥品种、强度等级、生产者名称和出厂编号不全的也属于不合格品。

外文翻译---波特兰水泥的分法及生产

外文资料译文 Portland cement of its Types and Manufacture of Portland cement Portland cement is made by heating a mixture of limestone and clay, or other materials of similar bulk composition and sufficient reactivity, ultimately to a temperature of about 1450°C. Partial fusion occurs, and nodules of clinker are produced. The clinker is mixed with a few percent of gypsum and finely ground to make the cement. The gypsum controls the rate of set and may be partly replaced by other forms of calcium sulfate. Some specifications allow the addition of other materials at the grinding stage. The clinker typically has a composition in the region of 67% CaO, 22% SiO2, 5% Al2O3, 3%Fe2O3, and 3% of other components,and normally contains four major phases,called alite , belite , aluminate phase and ferrite phase . Several other phases, such as alkali sulfates and calcium oxide, are normally present in minor amounts. Alit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all normal Portland cement clinkers,of which it constitutes 50%--70%.It is tricalcium silicate (Ca3SiO5)modified in composi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 by incorporation of foreign ions, especially Mg2+, Al3+ and Fe3+. It reacts relatively quickly with water, and in normal Portland c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constituent phases for strength development at ages up to 28 days, it is by far the most important. Belite constitutes 15%---30% of normal Portland cement clinker. It is declaim silicate (Ca2SiO4) modified by incorporation of foreign ions and normally present wholly or largely as theβ polymorph. it reacts slowly with water , thus contributing little to the strength during the first 28 days ,but substantially to the further increase in strength that occurs at later ages .By one year, the strength obtainable form pure alit and pure belite are about the same under comparable conditions. The aluminates phase constitutes 5%--10% of most normal Portland cement clinkers. it is Tricalcium aluminates (Ca3Al2O6), substantially modified in composition and sometimes also in structure by incorporation of foreign ions , especially Si4+, Fe3+, Na+and K+. It reacts rapidly with water and can cause undesirably rapid setting unless a set-controlling agent, usually gypsum, is added. The ferrite phase makes up 5%-15% of normal Portland cement clinkers. It is tetra calcium aluminoferrite (Ca4AlFeO7) substantially modified in composition by variation in Al/Fe ratio and incorporation of foreign ions. The rate at which it reacts with water appears to be somewhat variable, perhaps due to differences in composition or other characteristics, but in general is high initially an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ose of Alite and Belite at later ages. The great majority of Portland cements made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designed for general constructional use. The specifications with which such cements must comply are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in all countries and various names are used to define the material, such as OPC (Ordinary Portland Cement) in the UK, or Type I

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标准

前言 本标准第、、条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参照欧洲水泥试行标准ENV 197-1:2000《通用波特兰水泥》修订。 本标准代替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2958-1999《复合硅酸盐水泥》三个标准。与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全文强制改为条文强制(本版前言); ——增加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定义(本版第条); ——将各品种水泥的定义取消(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第3章);——将组成与材料合并为一章,材料中增加了硅酸盐水泥熟料(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第4章,本版第4章); ——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超过15%,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5%的窑灰或不超过水泥质量10%的非活性混合材料来代替”改为“活性混合材料掺加量为>5%,≤20%,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5%符合本标准第条的窑灰或不超过水泥质量8%符合本标准第条的非活性混合材料代替”。(原版GB175-1999中第条,本版第条); ——将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矿渣掺加量由“20%~70%”改为“>20%,≤70%”(原版GB1344-1999中第条,本版第条、条); ——将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中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掺量由“20%~50%”改为“>20%,≤40%”(原版GB1344-1999中第条,本版第条); ——将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中粉煤灰掺量由“20%~40%”改为“>20%,≤40%”(原版GB1344-1999中第条,本版第条); ——将复合硅酸盐水泥中混合材料总掺加量由“应大于15%,但不超过50%”改为“>20%,≤50%”(原版GB12958-1999中第3章,本版第条); ——材料中增加了粒化高炉矿渣粉(本版第、条); ——取消了粒化精铬铁渣、粒化增钙液态渣、粒化碳素铬铁渣、粒化高炉钛矿渣等混合材料以及符合附录A新开辟的混合材料,并将附录A取消(原版GB12958-1999中第条、第条和附录A) ——增加了M类混合石膏(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和GB12958-1999中第3章,本版第条); ——助磨剂允许掺量由“不超过水泥质量的1%”改为“不超过水泥质量的%”(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和GB12958-1999中第条,本版第条); ——普通水泥强度等级中取消和(原版GB175-1999中第5章,本版第5章); ——增加了氯离子含量的要求,即水泥中氯离子含量不大于%(本版第条); ——取消了细度指标要求,但要求在试验报告中给出结果(原版GB175-1999第条、GB1344-1999、GB12958-1999中第条,本版条); ——将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等级改为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一致(原版GB12958-1999中第条,本版第条) ——增加了水泥组分的试验方法(本版第条); ——强度试验方法中增加了“掺火山灰混合材料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在进行胶砂强度检验时,其用水量按水灰比和胶砂流动度不小于180mm来确定。当流动度小于180mm时,须以的整倍数递增的方法将水灰比调整至胶砂流动度不小于180mm”(原版GB1344-1999第条,本版第条); ——将“水泥出厂编号按水泥厂年生产能力规定”改为“水泥出厂编号按单线年生产能力规定”(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中第条,本版第条);

波特兰水泥标准规范样本

波特兰水泥标准规范 本标准基于之前C150标准框架下发布的; 在采用原来的指定标准数量上, 以及在涵盖之前的基础上修订的, 同时也是今年的最后修订。这个标准发行指定的规范名称后面的编码指的是原采用的规范或正在修改的。 这个标准已经被美国国防部的机构批准。 1. 范围 1.1 本规范包括八种类型的波特兰水泥, 如下( 见注2) 1.1.1 类型I-用于不需其它特殊性能的水泥。 1.1.2 类型IA-除具有引气功能外不需其它特殊性能的水泥。 1.1.3 类型II-一般用途, 更多的特别是当中抗硫酸盐水泥水化热或中等水化热所需的。 1.1.4 类型IIA-带有引气型的中抗硫型的通用水泥。 1.1.5 类型III-高早强型水泥。 1.1.6 类型IIIA-具有引气功能的III型水泥。 1.1.7 类型IV-为低水化热型水泥。 1.1.8 类型V-为高抗硫型水泥。 注1—一些水泥与复合式分类指定, 如I / II型, 表明水泥符合指定类型的要求, 所提供的必须是其它任何类型都适合用的。

1.2 当同时有SI和英制单位时, SI是标准使用单位。英寸-磅单位近似的提供仅有的信息。 1.3 本标准参考注释和脚注文本提供解释性材料。作为标准所要求时, 注释和脚注( 不包括那些表和图) 不予考虑。 2. 引用文件 2.1 ASTM标准: C 33混凝土骨料 C 109 / C 109M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水泥砂浆( 使用2至50立方毫米的试体) C 114 水泥化学分析的试验方法 C 115 水泥细度的波特兰浊度计试验方法 C 151 用于水硬性水泥压蒸膨胀试验方法 C 183 水硬性水泥的取样方法和测试数量 C 185 用于水硬性水泥空气含量砂浆试验方法 C 186 水硬性水泥水化热试验方法 C 191 为水硬性水泥凝结时间试验方法—用维卡针技术 C 204 水泥细度透气性的装置试验方法 C 219 有关水硬性水泥的术语 C 226 规范中使用引气的补充加气水泥的制造 C 266 为水硬性水泥凝结时间试验方法—Gillmore针 C 451 用于水硬性水泥早期硬化试验方法—管理( 粘贴法) C 452 波特兰的扩张潜力试验方法—硫酸盐接触水泥砂浆

几种常见硅酸盐水泥的特性

几种常见硅酸盐水泥的特性 一、组成部分 1)硅酸盐水泥(又称波特兰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炉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为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和铁铝酸四钙4CaO·Al2O3·Fe2O3。 2)矿渣硅酸盐水泥(简称故渣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 水泥中粒化高炉矿渣掺加量按重量计为20~70%;允许用不超过混合材料总掺量1/3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包括粉煤灰)、石灰石、窑灰来代替部分粒化高炉矿渣,这些材料的代替数量分别不得超过15%、10%、8%;允许用火山灰质混合材料与石灰石,或与窑灰共同来代替矿渣,但代替的总量不得超过15%,其中石灰石不得超过10%、窑灰不得超过8%;替代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不得少于20%。 3) 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简称火山灰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火山灰质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 水泥中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掺加量按重量计为20~50%;允许掺加不超过混合材料总掺量1/3的粒化高炉矿渣,代替部分火山灰质混合材料,代替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不得少于20%。 4)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简称粉煤灰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粉煤灰、适量石膏磨细制成 水泥中粉煤灰掺加量按重量计为20~40%;允许掺加不超过混合材料总掺量1/3的粒化高炉矿渣,此时混合材料总掺量可达50%,但粉煤灰掺量仍不得少于20%或大于40%。 5)复合硅酸盐水泥(简称复合水泥) 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粉煤灰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 水泥中混合材料总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应大于15%,不超过50%。水泥中允许用不超过8%的窑灰代替部分混合材料;掺矿渣时混合材料掺量不得与矿渣硅酸盐水泥

通用硅酸盐水泥规范标准

前言 本标准第7.1、7.3.1、7.3.2、7.3.3、8.4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与欧洲水泥标准ENV197-1:2000《通用波特兰水泥》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1344-1999《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GB12958-1999《复合硅酸盐水泥》三个标准。 与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相比,本标准主要变化如下:全文强制改为条文强制;增加了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定义;将各品种水泥的定义取消(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第3章;将组分与材料合并为一章(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第4章,本版第5章);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超过15%,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5%的窑灰或不超过水泥质量10%的非活性混合材料来代替”改为“活性混合材料掺加量为>5%且≤20%,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8%且符合本标准第5.2.4条的非活性混合材料或不超过水泥质量5%且符合本标准第5.2.5条的窑灰代替”(原版GB175-1999中第3.2条,本版第5.1条); ——将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矿渣掺加量由“20%~70%”改为“>20%且≤70%”,并分为A型和B型。A型矿渣掺量>20%且≤50%,代号P.S.A;B型矿渣掺量>50%且≤70%,代号P.S.B(原版GB1344-1999中第3.1条,本版第5.1条); ——将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中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掺量由“20%~50%”改为“>20%且≤40%”(原版GB1344-1999中第3.2条,本版第5.1条);

硅酸盐、普通硅酸盐水泥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准 【标准名称】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标准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标准名称(英)】P or tl an d ce me nt a nd o rd in ar y po r tl an d c e me nt 【标准号】GB175-1999 【标准发布单位】 【标准发布日期】1999-07-30 【标准实施日期】1999-12-01 【标准正文】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定义与代号、材料要求、强度等级、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T 176—199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e qv I SO 680:1990) G B/T203—1994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n eq ГOC T 3476:1974) G B/T 750—1992 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 G B/T 1345—1991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80p m筛筛析法) G B/T1346—1989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n eq IS O/D I S 9597) 3定义与代号 3.1 硅酸盐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即国外通称的波特兰水泥)。硅酸盐水泥分两种类型,不掺加混合材料的称I类硅酸盐水泥,代号P.Ⅰ。在硅酸盐水泥粉磨时掺加不超过水泥质量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混合材料的称Ⅱ型硅酸盐水泥,代号P.Ⅱ。 3.2 普通硅酸盐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简称普通水泥),代号P.O。 掺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得超过15%,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5%的窑灰或不超过水泥质量10%的非活性混合

GB175_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

GB 175-2007 通用硅酸盐水泥 前言 本标准第7.1、7.3.1、7.3.2、7.3.3、8.4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与欧洲水泥标准ENV197-1:2000《通用波特兰水泥》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2958-1999《复合硅酸盐水泥》三个标准。 与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相比,本标准主要变化如下:全文强制改为条文强制;增加了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定义;将各品种水泥的定义取消(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第3章;将组分与材料合并为一章(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第4章,本版第5章);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超过15%,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5%的窑灰或不超过水泥质量10%的非活性混合材料来代替”改为“活性混合材料掺加量为>5%且≤20%,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8%且符合本标准第5.2.4条的非活性混合材料或不超过水泥质量5%且符合本标准第5.2.5条的窑灰代替”(原版GB175-1999中第3.2条,本版第5.1条); ——将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矿渣掺加量由“20%~70%”改为“>20%且≤70%”,并分为A型和B型。A型矿渣掺量>20%且≤50%,代号P.S.A;B型矿渣掺量>50%且≤70%,代号P.S.B(原版GB1344-1999中第3.1条,本版第5.1条); ——将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中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掺量由“20%~50%”改为“>20%且≤40%”(原版GB1344-1999中第3.2条,本版第5.1条); ——将复合硅酸盐水泥中混合材料总掺加量由“应大于15%,但不超过50%”改为“>20%且≤50%”(原版GB12958-1999中第3章,本版第5.1条); ——材料中增加了粒化高炉矿渣粉(本版第5.2.3、5.2.4条); ——取消了复合硅酸盐水泥中允许掺加粒化精炼铬铁渣、粒化增钙液态渣、粒化碳素铬

水泥发展史

水泥厂实习报告 (一)、水泥发展史 水泥是建筑用胶凝材料,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硅酸盐水泥是普遍常用的水泥,又称波特兰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是特种用途的水泥。有人戏称水泥是建筑的“粮食”,在人类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水泥的发明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结果,是在古代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西方古代的建筑胶凝材料 在水泥发明的数千年岁月中,西方最初采用黏土作胶凝材料。古埃及人采用尼罗河的泥浆砌筑未经煅烧的土砖。为增加强度和减少收缩,在泥浆中还掺入砂子和草。用这种泥土建造的建筑物不耐水,经不住雨淋和河水冲刷,但在干燥地区可保存许多年。 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埃及古金字塔的建造中使用了煅烧石膏。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物。 古希腊人与古埃及人不同,在建筑中所用胶凝材料是将石灰石经煅烧后而制得的石灰。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同时继承了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传统。罗马人使用石灰的反复是将石灰加水消解,与砂子混合成砂浆,然后用此砂浆砌筑建筑物。采用石灰砂浆的古罗马建筑,其中有些非常坚固,甚至保留到现在。 古罗马人对石灰使用工艺进行改进,在石灰中不仅掺砂子,还掺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这种砂浆在强度和耐水性方面较“石灰-砂子”的二组分砂浆都有很大改善,用其砌筑的普通建筑和水中建筑都较耐久。有人将“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组分砂浆称为“罗马砂浆”。 罗马人制造砂浆的知识传播较广。在古代法国和英国都曾普遍采用这种三组分砂浆,用它砌筑各种建筑。 在欧洲建筑史上,“罗马砂浆”的应用延续了很长时间。不过,在公元第9-11世纪,该砂浆技术几乎失传。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砂浆采用的石灰是煅烧不良的石灰石块,碎石也不磨细,质量很差。到公元第12-14世纪这段时期,石灰煅烧质量逐渐好转,碎砖和火山灰也已磨细,“罗马砂浆”质量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中国古代的建筑胶凝材料 中国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有着自己的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白灰面” 早在公元前5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白灰面”因呈白色

水泥

水泥是一种粉状水硬性胶凝材料,使用时加水拌合后形成塑性的浆体,能胶结砂、石等材料并在空气或水中硬化。水泥和钢材、木材是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材料。 一、水泥的起源 水泥的发明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的结果,是在古代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现代水泥的起源,比较公认的是英国利兹(Leeds)的泥水匠阿斯普丁(J.Aspdin)于1824年10月21日,所获得英国第5022号“波特兰水泥”专利证书,从而成为水泥的发明人。不过,根据专利证书所载内容和有关资料,阿普斯丁未能掌握“波特兰水泥”确切的烧成温度和正确的原料配比,因此他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很不稳定。 在英国,与阿普斯丁同一时代的另一位水泥研究天才叫做强生(I.C.Johnson)。1845年,强生在实验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煅烧到含有一定数量玻璃体的水泥烧块,磨细后具有非常好的水硬性。另外他还发现,在烧成物中含有石灰石会使水泥硬化后开裂。根据这些发现,强生确定了水泥制造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烧窑的温度必须高到足以使烧块含一定量玻璃体并呈墨绿色;第二是原料比例必须正确而固定,烧成物内部不能含过量石灰。这些条件保证了“波特兰水泥”的质量,解决了阿普斯丁无法解决的质量不稳定问题。从此,现代水泥生产的基本参数已被发现。 二、水泥的生产流程 生产现代水泥的原料主要有三种:石灰石原料,粘土原料和根据生产不同水泥所需添加的校正材料。 水泥的生产过程,一般可分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制成三个主要工序,首先要将石灰石原料(主要成分CaCo3,含量48-55%),粘土原料(主要成分SiO2,含量60-70%,Al2O3含量15-25%),另外加入少量含Fe2O3的铁质校正材料,经合理的配比进行粉磨生产出水泥生料。生料中加入适量的煤,进行高温煅烧,生成的产物称之为水泥熟料。水泥熟料中再根据生产水泥的强度等级合理配比加入适量的石膏和适量的混合材,进行粉磨便最终生产出水泥的成品。 三、水泥的水化机理 工程中使用水泥时,首先要用水拌合,水泥颗粒与水接触,其表面的熟料矿物即与水产生反应并放出一定热量,硅酸盐水泥熟料的这些矿物,遇水后将逐步由无水状态变成含水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水化过程,熟料矿物这种作用称为水化作用。 硅酸盐水泥加水拌和后,除熟料矿物与水发生水化作用,生成各种水化产物外,水化产物又会同水泥中的其它组分发生作用,形成新的水化物,因此水泥的水化作用比各熟料矿物单独水化时要复杂。 硅酸盐水泥在实际使用中的水化作用是在少量水中进行的,一般加水量约为30-60%左右,当硅酸三钙水解时,将析出大量氢氧化钙,使溶液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另外,水泥中所掺加的石膏也同时发生溶解。因此水泥的水化作用实质上是在石灰和石膏的溶液中进行的。其水化后生成的主要产物有:氢氧化钙、C-S-H凝胶,水化硫铝酸钙和水化铁酸钙及它们固溶体。水化铝酸钙、水化铁酸钙等这些水化产物中,C-S-H凝胶为纤维状薄片,从

水泥专业外文翻译---波特兰水泥的制造

外文资料 Manufactre of Portland Cement Portland cement is made from some of the Earth's most abundant materials.About two - thirds of it is derived from calcium oxide, whose source is usually some form of lime - stone (calcium carbonate),marls,chalk, or shells(for exam-ple oyster).The other ingredients - silica SiO2,about 20% ; alumina,Al2O3,about 5%; and iron oxide, Fe2O3 about 3%-are derived from sand shales, clays, coal ash, and iron ore metal slags. Because the individual ingredients must be fused and sintered to produce new compounds, they must be ground to pass a 200- mesh screen in order to react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in the kiln. In additi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raw materials must be held within narrow lim-its of the above oxides to produce a useful product. Other elemental oxides which can be detrimental to the cement must be limited, these include magne-siumMgO ; potassium oxide K2O ; sodium oxide, and phosphorus oxide, P2O5.After blending to the proper composition, the raw materials are interground in bail mills, rod mills,or roller mills. Depending on the raw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ground either dry (dry process) or in water(wet process). The re-sultant raw feed is introduced into the kiln system usually a rotary kiln, where the material is heated to about 2700'F(1482℃). The material progressively loses first the water then the carbon dioxide CO2, at about 1750'F(954℃), and at about 2300'F(1260℃), a small amount at liquid phase forms. This liquid is the medium through which the higher - melting phases are formed. The resultant product, called clinker because the whole never truly melts, is cooled and again ground,in ball mills to such a fineness that about 90% will pass a screen having 325 openings per linear inch. The final product has a texture much like face pow-der. During grinding, about 5% of calcium sulfate (gypsum or anhydride) is added to control setting time,strength development, and other properties. The major trend in manufacture of Portland cement has shifted to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reduction of the energy consumed for its production and an in-creasing use of coal to replace gas and oil; which were the major fuels for burn-ing the clinker. Energy consumption is generally greater for the wet process; therefore most new plants use the dry proc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l product are not any different for either process. The world's largest kiln ( as of 1957)produced about 7500 tons (6750 metric tons) per day of clinker. An aver-age kiln produces about 1800

水泥厂完整资料

1、水泥是何年何月、在哪一个国家、由什么人发明的? 1824年10月21日,英国利兹(Leeds)城的泥水匠阿斯谱丁(J. Aspdin)获得英国第5022号的“波特兰水泥”专利证书,从而一举成为流芳百世的水泥发明人。 2、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阿斯普丁、强生、王涛、王燕谋。 阿斯普丁:1824年10月21日,英国利兹(Leeds)城的泥水匠阿斯谱丁(J. Aspdin)获得英国第5022号的“波特兰水泥”专利证书,从而一举成为流芳百世的水泥发明人。后来阿斯谱丁在英国的Wakefield建设了第一个波特兰水泥厂。 强生:英国人,与阿斯谱丁同一时代的一位水泥研究天才。专门研究“罗马水泥”和“英国水泥”。1845年,强生在实验中发现并确定了水泥制造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烧窑的温度必须高到足以使烧块含一定量玻璃体并呈黑绿色;第二是原料比例必须正确而固定,烧成物内部不能含过量石灰,水泥硬化后不能开裂。这些条件确保了“波特兰水泥”质量,解决了阿斯谱丁无法解决的质量不稳定问题。 3、简述中国最早的水泥厂和湖南最早的水泥厂以及湖南最早的新型干法水泥厂。 第一座水泥厂——河北唐山启新水泥有限公司 湖南最早的水泥厂——辰溪水泥厂 湖南最早的新型干法水泥厂——海螺双峰水泥集团 4、简述中国水泥设备国产化的4个里程碑。 立窑——昆明水泥厂 湿法窑——湘乡水泥厂 2000T,NSP新型干法生产线——江西水泥厂 5000T,NSP新型干法生产——安徽海螺水泥集团 5、水泥工业是重化工工业,它有什么特点?设计工作中要注意什么? 水泥工业的特点是对矿产资源的依存性大,物料储运量多,能量消耗高。 设计中应注意:厂址应尽可能靠近矿山、尽可能利用工业废渣、要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要在节能上下功夫、工艺设计人员要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6、立窑在我国为什么存在了这么多年?新型干法水泥厂在我国的产能超过50%是哪一年?为什么近年来我国水泥工业明显向预分解窑干法生产发展? 因为当时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很少,多为中小型企业,而且企业没有资金引进设备,所以多用立窑生产,低标号水泥质量占80%以上。 新型干法水泥厂在我国的产能超过50%是2007年。 向预分解窑干法生产发展的原因:热耗低,单机产量高;质量有保障;环境污染有改善;设备质量轻,占地方面积小,基建投资省。 7、中国水泥产量从哪一年开始居世界第一?2008年中国水泥产量是多少?世界水泥产量是多少?排名第二、第三是哪一个国家、产量是多少? 中国水泥产量从1985年开始居世界第一。2008年中国水泥产量是14.5亿吨,世界是27.28亿吨。排名第二、第三分别是印度1.75亿吨、美国8100亿吨。 1、水泥工厂设计是各项专业有机结合的整体工作,请问其中主体专业是哪一个专业?水泥厂工艺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答:主体专业是工艺专业。目的是工艺设计力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为水泥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主要任务是确定工艺流程,进行工艺设备的选型和布置。 2、我国基本建设前期工作分为哪三个阶段?简述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答:1.项目建议书:除阐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落实建厂条件及资金并作出效益估计外,还必须对建厂规模及生产方式做出选择。

《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标准

前言 本标准第6.1、6.3、8.3条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参照欧洲水泥试行标准ENV 197-1:2000《通用波特兰水泥》修订。 本标准代替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2958-1999《复合硅酸盐水泥》三个标准。与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全文强制改为条文强制(本版前言); ——增加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定义(本版第3.1条); ——将各品种水泥的定义取消(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第3章);——将组成与材料合并为一章,材料中增加了硅酸盐水泥熟料(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第4章,本版第4章); ——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超过15%,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5%的窑灰或不超过水泥质量10%的非活性混合材料来代替”改为“活性混合材料掺加量为>5%,≤20%,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5%符合本标准第4.2.5条的窑灰或不超过水泥质量8%符合本标准第4.2.4条的非活性混合材料代替”。(原版GB175-1999中第3.2条,本版第4.1条); ——将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矿渣掺加量由“20%~70%”改为“>20%,≤70%”(原版GB1344-1999中第3.1条,本版第3.4条、4.1条); ——将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中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掺量由“20%~50%”改为“>20%,≤40%”(原版GB1344-1999中第3.2条,本版第4.1条); ——将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中粉煤灰掺量由“20%~40%”改为“>20%,≤40%”(原版GB1344-1999中第3.3条,本版第4.1条); ——将复合硅酸盐水泥中混合材料总掺加量由“应大于15%,但不超过50%”改为“>20%,≤50%”(原版GB12958-1999中第3章,本版第4.1条); ——材料中增加了粒化高炉矿渣粉(本版第4.2.2、4.2.3条); ——取消了粒化精铬铁渣、粒化增钙液态渣、粒化碳素铬铁渣、粒化高炉钛矿渣等混合材料以及符合附录A新开辟的混合材料,并将附录A取消(原版GB12958-1999中第4.2条、第4.3条和附录A) ——增加了M类混合石膏(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和GB12958-1999中第3章,本版第4.2.2.1条); ——助磨剂允许掺量由“不超过水泥质量的1%”改为“不超过水泥质量的0.5%”(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和GB12958-1999中第4.5条,本版第4.2.6条); ——普通水泥强度等级中取消32.5和32.5R(原版GB175-1999中第5章,本版第5章);——增加了氯离子含量的要求,即水泥中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06%(本版第6.1条);——取消了细度指标要求,但要求在试验报告中给出结果(原版GB175-1999第 6.5条、GB1344-1999、GB12958-1999中第6.3条,本版8.4条); ——将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等级改为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一致(原版GB12958-1999中第6.6条,本版第6.3.3条) ——增加了水泥组分的试验方法(本版第7.1条); ——强度试验方法中增加了“掺火山灰混合材料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在进行胶砂强度检验时,其用水量按0.50水灰比和胶砂流动度不小于180mm 来确定。当流动度小于180mm时,须以0.01的整倍数递增的方法将水灰比调整至胶砂流动度不小于180mm”(原版GB1344-1999第7.5条,本版第7.5条); ——将“水泥出厂编号按水泥厂年生产能力规定”改为“水泥出厂编号按单线年生产能力规

各国水泥标准对比分析样本

中国是世界水泥生产大国, 受资源、能源、交通等因素的制约, 水泥生产、销售有很强的地域性; 同时中国又是能源和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水泥大量出口并不应受到鼓励, 但鉴于当前国内水泥供过于求的市场状态, 许多大企业纷纷瞄准国外市场, 在此需要提示水泥企业在制订水泥出口发展时战略要充分了解相关进口国的政策法规、水泥产品标准及相应的检测方法。中国现行六大水泥产品标准( 简称通用水泥标准) 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1344-1999《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GB12958-1999《复合硅酸盐水泥》中涉及的试验方法基本上是等同或修改采用国际标准, 也即按中国标准检验的水泥性能指标与欧洲标准是具有可比性的, 因此在签定合同时首先选择说服对方按中国现行的标准作为验收标准, 这样能够避免许多麻烦。如果对方不同意采用中国标准, 一定要注意进口国执行的标准体系, 一些英、美殖民地国家仍执行的是ASTM、老BS标准( 1991年以后英国已执行欧洲标准) 。 为了使各水泥企业对主要国家标准有初步的认识, 我们对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泥标准情况与中国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一、世界水泥标准发展现状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加速, 世界各国水泥标准也已从分别采用ISO、 ASTM、 BS三个标准体系的状态向绝大多数采用ISO标准体系发展。80年代初期世界各国和地区采用美、英和ISO标准体系的基本各占1/3, 进入90年代已有半数国家和地区采用了ISO标准体系。日本水泥标准的发展进程充分体现了世界水泥标准的发展状况。日本原水泥标准属ASTM标准体系, 在70年代以前美国、日本对国际标准化活动不够重视, 美国自持工业发达、技术先进, 在对外贸易中, 特别是在亚太、南美市场强调必须以美国标准为依据, 因此对欧洲国家竞争国际标准主导权未引起足够重视( 现国家标准化组织发布的四项水泥检验方法标准和正在征求意见的检验方法都由欧洲标准演变而来) 。70年代中期国际贸易的竞争和磨擦加剧, 加速”采标”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自1979年国际贸易组织( AATT) 近120个成员国签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也称”标准化守则( TBT) ”) 中明确规定: ”自1980年1月1日起, 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认证制度以国际标准为依据”。此时美、日才充分意识到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一致是大势所趋, 如不及时采取对策, 会严重损害本国利益。经过多年努力美国在竞争ISO、 IEC 技术领导权方面已卓有成效, 当前美国标准化协会已参加79%TC组织的活动, 承担18%的TC秘书处工作。日本于1997年对水泥标准进行了修订, 水泥强度检验方法等同采用了ISO标准, 水泥标准也在原ASTM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向欧洲标准体系靠拢, 而且日本于1998年由ISO/TC74的O成员转为P成员, 并开始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