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费投入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广告、研发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广告、研发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广告、研发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上市公司广告、研发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研究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和优化。

其中,广告和研发支出作为企业可能面临的两个重要方面,对财务绩效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广告、研发支出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既可以为企业在实践中提供科学的管理思路和思维方式,又可以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上市公司广告、研发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以期为企业在实践中提供针对性的科学管理策略和实施方案,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上市公司广告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通过对上市公司广告支出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探究,分析广告支出与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明确广告投入的价值和实际效果。

2. 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通过对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探究,分析研发支出对财务绩效的潜在影响,明确研发投入的价值和实际效果。

3. 上市公司广告、研发支出对财务绩效的综合影响分析:通过对广告、研发支出同时作用下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的探究,深入挖掘广告、研发支出对财务绩效的交互作用,探究广告、研发支出综合影响的实质。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使用文献综述法、统计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以实证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广告、研发支出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研究价值:本研究将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广告、研发支出管理思路和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广告、研发支出的价值最大化,提高企业财务绩效,进一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本研究还将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经验,对于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行业研发投入与企业效益关系强化路径调研报告

科技行业研发投入与企业效益关系强化路径调研报告

科技行业研发投入与企业效益关系强化路径调研报告引言科技行业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如何优化科技行业中的研发投入,加强与企业效益的关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科技行业中研发投入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探讨强化这种关系的路径。

1. 研发投入对企业效益的影响研发投入是科技行业中企业主动创新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可以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研发投入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资源的投入,还包括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科研设备的升级与购置等。

研发投入的增加往往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1 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提升研发投入的增加意味着企业对产品和技术的持续关注和不断改进。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企业能够不断改进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的需求。

同时,科技创新也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1.2 生产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研发投入不仅带来技术创新,同时也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节省生产成本。

此外,研发投入还能够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品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1.3 品牌价值提升与市场占有率提高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企业能够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品质,从而增强品牌价值。

高品质的产品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增加市场份额。

同时,科技创新也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空间,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2. 研发投入与企业效益的关系探究研发投入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研发投入与企业效益的关系探究中,我们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2.1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发投入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企业能够吸纳更多的科研人才,引进先进的科研设备,提高研发实力,增强创新能力。

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企业研发投入作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旨在为企业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企业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发投入是指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所投入的资源和资金。

充足的研发投入可以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促使企业在技术、产品以及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

研发投入的增加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科技研究,推进新产品的开发,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创新绩效。

研发投入不仅仅包括资金上的支持,还包括人力资源和设备的投入。

人力资源是研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可以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

同时,先进的研发设备和实验室也能够提供更好的技术平台,促进创新成果的孕育。

二、创新绩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创新绩效是指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所获得的成果和效益。

创新绩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一个企业的创新绩效好坏直接影响着其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优秀的创新绩效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创新绩效还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发投入是创新绩效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创新绩效则是研发投入的重要结果和评价标准。

研发投入的增加通常会带来创新绩效的提升。

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企业能够拥有更多的创新资源,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的速度。

这些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创新绩效。

然而,研发投入并不是唯一能够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

除了研发投入,企业的组织管理、市场环境、人才激励等因素也会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企业才能够实现持续的创新绩效提升。

四、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建议为了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以下几点建议值得企业考虑:1. 加大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分析与研究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分析与研究
文主要通过梳理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 分析造成二者之间不 同作用 的原因 。


研 发 投 入 与 企 业 绩效 相 关 分 析
( 一) 研发投入 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 1 ) 国外研究 现状 。 国外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早 。 G e o r g e L i b i k ( 1 9 6 9 )
实存在滞后效应 , 且滞后期表现为3 年左右 。 程进等( 2 0 0 5 ) 利用分布滞后模 型, 实证证明了我国技术引进创新确实存在时滞性的问题 。
朱有为 、 徐康宁( 2 0 0 6 )  ̄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 , 研究发现研发产出效率与企业规模和 市场竞争程度呈正相关关 系 , 而研发投入的滞后性与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 同时, 还发现外资产权和国有产权 比重 对研发投入的滞后性也存 在反 向作用。 邓进 ( 2 o 0 7 ) 以我 国高新技术产业为数据样本 , 实证分 析了对研发产出产生滞后效应的因素 , 研 究表明 : 企业规模和利润可以降低研发产出的滞后效应 , 从而提升研发效率 , 而国有产权和税收则会显著 的增强滞后效应 , 降低研发效
投入对企业长远发展 的重要性 , 国内学者也关 注了研发投入 对企业绩效之 间的关 系。 邱冬 阳( 2 0 0 2 ) 以1 9 9 8 年上 市公 司为样本 , 研究
发现 : 我 国上 市公 司 的 科技 、 研发投入对企业会计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 朱卫平 、 伦蕊( 2 0 0 4 ) 采用 高新 技 术 企 业 为数 据 样 本 , 实
通过研究企业技术研发 和企业价值 的关系 , 发现两者之间具 有显 著的线性关 系 , 在航空 、 电子 等这些行业 中表现尤为 明显 。 H i r s c h e v 等( 1 9 8 5 ) 在研究企业研发投入与市场价值的关 系中, 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市场价值的提高有显 著的促进作用 。 A mi r 等( 1 9 9 9 ) 在研究

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实证分析

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实证分析

目录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a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正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一、绪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二、文献综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三、研究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一)研究假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三)变量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解释变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被解释变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四)模型构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五、实证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一)企业研发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描述性统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研发投入强度与净利润率的相关关系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研发人员所占比重与净利润率的相关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二)企业研发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多元回来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五、研究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一)研发投入强度中等,且存在下降趋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二)研发效果不显著,部分企业减少研发投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三)加大研发投入,猎取优势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致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附录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附录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附录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附录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摘要在飞速进展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优势技术的开发成为企业稳定和进展的支撑,它使得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更能让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研发支出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研发支出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研发支出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引言: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被广泛认为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保持竞争力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积极投资于研发活动。

然而,对于企业来说,投入研发并不总能直接带来预期的创新绩效。

因此,研发支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成为学者和业界的关注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支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对企业管理和决策的实践意义。

一、研发支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性研发支出是指企业为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所耗费的经济资源,通常包括研发人员工资、研究设备和实验用品的购买费用等。

企业通过投入更多的研发支出来推动技术创新,以期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然而,研发支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

多项研究表明,研发支出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的曲线关系。

当企业初始阶段的投入研发支出较低时,增加研发支出能够有效提高创新绩效。

但当企业的研发支出超过某个临界点后,进一步增加研发支出并不能显著提升创新绩效,反而可能会导致资源效率的下降。

二、可能影响研发支出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因素1. 企业规模一般而言,大型企业相对于中小型企业更具备进行大规模研发的能力和资源。

因此,大型企业更容易通过提高研发支出来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

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研发支出的增加并不能必然带来相应的创新绩效提升。

2. 研发人员素质研发人员的素质对于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高素质的研发人员能够更好地利用研发支出,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研发人员,从而提升研发支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3. 竞争环境竞争环境是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重要背景因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更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支出来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在相对缓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则可以适度控制研发支出,以充分利用资源。

三、研发支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管理实践意义1. 合理设定研发支出目标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合理设定研发支出目标。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财务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了研发投入的有效性和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带来良好的财务绩效。

本文还总结了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讨论了其实践意义。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聚焦在如何提高研发投入的有效性,以及深入探究研发投入的具体影响机制。

这些研究将为企业制定更有效的研发战略提供参考,促进企业绩效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研发投入、企业绩效、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财务绩效、有效性、影响机制、总结、实践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研发投入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而进行的一种重要投资。

随着科技和市场的不断发展,研发投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企业而言,研发投入不仅仅是为了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更是为了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直是企业管理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研发投入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从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研发投入也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高额的研发支出带来的产品收益和市场份额的增加,将最终反映在企业的经济表现上。

通过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和发展战略。

还可以揭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为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研发管理策略。

将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2. 正文2.1 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文献综述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文献综述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文献综述研发投入是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方面的重要投资,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综述相关文献,探讨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发投入指的是企业在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支出,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设施、技术资料等。

大量的研究表明,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发投入可以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

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企业可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市场份额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研发投入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工艺,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和成本优势。

研发投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

实证分析是通过收集企业的实际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等方法,来探讨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常用的计量模型包括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杜宾生产函数等。

实证分析能够客观地评估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得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结论。

案例研究是通过深入调查某些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来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分析。

案例研究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机制和外部环境特点,揭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由于案例研究的局限性,其结论通常只具有局限性的适用性。

在研究方法上,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来分析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案例研究,深入探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开题报告 财务管理 企业研发费投入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研究发展在制造业中逐渐被认为是创造高利润的重要环节。宁波传统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技术要求不高,因而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正受到国内外多方挑战。许多企业增加了研发投入,然而这种投入的回报仍是个未知数。 预期目标: 希望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出研发活动对宁波制造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并且能够为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竞争力,以及优化宁波制造业产业结构等提供参考与帮助。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研发的探索主要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在研究对象上大多通过分行业对研发费用绩效进行评价;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与国内相比,更多地使用时间序列数据以及宏观经济学模型,突出发展变化轨迹;三是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强调研发支出对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充分认识到了科技、研发投入的重要性,并对此从宏观与微观上都展开了长期、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因此形成了比较丰富、成熟的结论。 Chan,Martin和Kensinger(1990)在研究中发现股价对95个增加研发投入的公告反应显著为正,即使公告是在面临盈余下降的时候报出的。另外,宣布增加研发投入的高科技公司平均得到正的超额回报,然而非高科技公司的公告与超额回报负相关。在截面分析中他们进一步发现:只有在高科技行业中,比行业平均研发强度水平高的公司的股价才能得到更大提升。Lev & Sougiannis(1996)以及Deng,Lev & Narin(1999)研究发现企业R&D活动对未来成长机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S. David young and Stephen F.O Byren(2000)也在其研究中,证明R&D支出与未来成长价值有显著的正相关。Chan,Josef Lakonishok和Sougiannis(2001)检验了研发费用与公司股2

票市场价值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从事研发的公司,其股票的历史收益要超过不从事研发的公司,高研发投入的公司在权益市场上得到超常收益;企业的研发强度与回报成正相关关系。Hu,A.G和Jefferson(2003)研究指出,研发投入与企业规模间比例关系不明显,对不同的行业来说,研发投入对企业业绩的贡献是显著的,而且这种显著程度对不同的行业是不同的,并且影响程度随着时间的推延而越来越小。英国贸工部“2005年度研发排行榜”的研究表明:研发投入与公司业绩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但这种关联性适用于以研发作为企业竟争的显著影响因素的产业。研发强度直接影响到销售额的增长、财富创造效率和资本市场总值。意大利学者Francesco Aiello(2008)认为研发溢出弹性受到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国外学者普遍认同了研发投入与企业业绩是正相关的,但是考虑到行业、公司业务范围等因素,研发投入对业绩的回报程度是有差异的。 2.2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研发投入的非强制性披露,以及对研究发展的统计起步较晚,统计数据不完善等原因,目前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尽管我国许多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都包括了企业研发投入这部分,但因为不是专题研究,因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十分有限,且多为宏观上的定性研究,即偏重于对研发投入的理论探索,这与研发投入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但是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从理论意义上为研发投入做好了铺垫,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研发统计工作的不断推进、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国内学者关于研发投入对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了较多的研究,运用实证分析研究探讨研发投入对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效果也逐渐被经济学家所关注。 赵立雨,师萍(2010)使用DEA模型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研发投入虽呈逐年增加趋势,但与国外相比,研发投入强度较弱,研发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研发投入既能实现技术有效又能实现规模有效的效率较差。科技导报(2011)也指出,全球研发投入在2009年出现六年来首次下滑,但研发投入强度不降反升。美、欧、日在研发投入上的领先优势仍然较明显,我国研发投入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 2.2.1学者观念的一致处 国内学者大多认同了研发投入的加强能对企业产生有利影响。陈志勇3

(2006)采用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投入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成长性,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业绩增长有着长期效益。张海燕(2008)对46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后也发现,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成长性,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成长能力业绩指标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李香春(2008)也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游春(2010)的研究发现R&D人员投入指标与EPS(每股收益)指标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李松(2010)指出在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科技水平时根据各行业自身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劣势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制造业各行业的R&D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袁江丽(2010)以2008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披露研发投入的18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结果发现,在财务价值方面,研发强度与资产收益率ROA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的研发投入与财务价值显著正相关。周艳,曾静(2011)以中国沪深两市2002至2009年披露R&D投入信息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微观企业主体的角度对R&D投入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各期R&D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都与企业经营利润正相关,并指出,企业股权性质和所处行业性质也影响到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推动作用的大小。 2.2.2学者观念的分歧 然而,研发投入对业绩的正向影响并不是绝对的。程宏伟,张永海,常勇(2006)对96家上市公司的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研发水平低,研发信息披露不充分,R&D投入虽然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但是这种R&D的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却是逐年减弱。他们认为原因在于:公司后续R&D投入不足,而R&D收益需要持续的投入作为基础;R&D投入比重太低,不足以推动业绩的持续增长。张海燕(2008)的研究也证实,研发投入对中小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贡献作用是不稳定的,且对其辅助指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的贡献作用也不稳定,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盈利能力业绩指标不相关,而研发投入与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相关。张海燕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花在研发活动的费用大多是无效的,并没有直接转化成企业的技术资产。臧维,艾静涛(2009)基于2003~2007年期间连续五年进入“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的54家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关系受企业规模的影响,在较大规模情况下,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较小规模情况下,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却不存在相关4

关系。刘笑霞,李明辉(2009)利用我国制造企业2005年的调查数据,研究相关因素对企业研发支出及研发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是否有外商投资企业与研发支出的绝对值和强度之间均呈显著的正向关系;企业规模与研发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但与研发支出之间只呈不显著的正向关系;亏损企业的研发支出显著低于盈利企业,但其研发强度却高于盈利企业。冯文娜(2010)通过试验发现,虽然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盈利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但研发人员投入与创新绩效呈现弱的负相关关系。即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比研发人员投入对创新产出的贡献更显著。另外,游春(2010)认为R&D资金投入指标与ROE(净资产收益率)以及EPS等绩效指标都不相关。袁江丽(2010)在其研究中指出,从市场价值方面来看,研发强度与托宾Q值、每股研发投入与股价均不存在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总体水平偏低的现状和研发投入的非强制性披露政策导致研发投入所创造的价值并没有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陈海声,卢丹(2011)认为从整体上看,研发投入对企业发展能力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提升企业价值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在我国,学者也基本认同了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各个行业有所不同。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我国政策尚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外部原因,以及企业规模、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等内部原因,研发投入给企业带来的回报依旧是不稳定的。 3.参考文献

[1]Chan, S. H., Martin, J.D., and J.W.Kensinger. Corpor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 and share valu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August). [2]Lev,B and T Sougiannis. The Capitalization,Amortization,and Value Relevance of R&D[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eonomies,1996(21). [3]Deng, Z. B. Lev and F Nar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Predictors of Stock Performance[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1999. [4]S. David young and Stephen F. O Byren. Eva and value-Based Management: A Practical Guide to Implementation[M]. McGraw-Hill Press,2000. [5] Louis K.C.Chan, Josef Lakonishok, Theodore Sougiannis. The stock market valu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Cambridge,Dec2001(Vol. 56). [6]Hu A G, Jefferson G H. Return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eijing[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4(15). [7]Francesco Aiello·Paola Cardamone,R&D spillover and firms’performance in Ital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