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典战术以及二战中各种战术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军事战略与战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分析二战中涌现的一些重要军事战略与战术。
一、战略层面1. 全面战略在二战中,全面战略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应用。
例如,德国在西线的闪电战中,通过快速机动和空中打击,实现了对法国的迅速占领。
这种全面的战略计划,使得德国军队能够迅速击溃敌方,取得了战争初期的胜利。
2. 海上封锁战略对于参战国家来说,海上封锁战略是二战中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
英国通过对德国的海上封锁,断绝了德国的供应线,使其陷入经济与资源匮乏的困境。
而美国也通过在太平洋地区采取海上封锁战略,有效削弱了日本的军事实力。
3. 空袭战略空袭战略在二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国空军对英国进行的“伦敦大轰炸”,希特勒希望通过迅猛的空袭削弱英国的战斗力,并迫使其投降。
而美国在太平洋战场采取的战略轰炸,例如对日本进行的东京大轰炸,有效破坏了敌方的军事设施和生产力。
4. 动员战略二战中,各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动员战略,通过充分动员国内资源,调动人力物力,来保证战争所需。
苏联在战争初期就开始了全民动员,将整个国家的资源都投入到战斗中,最终取得了反攻德国的胜利。
二、战术层面1. 装甲战术装甲战术是二战中的一项重要战术,即通过坦克等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火力来突破敌方防线。
例如,德国采取的机械化武装战术,利用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实现了对敌方的迅速突击,这种灵活性使得德国军队连战连胜。
2. 空降战术空降战术是二战中非常突出的战术之一。
例如,德国在克里特岛上的空降战役中使用了大规模的伞兵部队,成功占领了岛屿。
而在诺曼底登陆中,盟军也采用了空降战术,通过空投部队,成功夺取了登陆地区,打破了德国的防线。
3. 渗透战术渗透战术即通过秘密的穿插和渗透,瓦解敌方军队的战斗力。
这种战术在二战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苏联的士兵常常穿着敌军制服混入敌阵,进行暗杀和破坏活动,削弱了德国军队的战斗力。
二战中的战争策略

二战中的战争策略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各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各种战略来争夺优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二战期间一些重要的战争策略,并分析它们对战局的影响。
1. 突袭战略突袭战略是二战中应用最广泛的战术之一。
德国在战争初期采用了闪击战略,旨在快速占领邻国,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击败敌人。
这种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快速移动、协调行动和配备精良的装备。
德国在波兰、法国等国家都取得了较快的进展,这使得他们在战争的早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此外,日本在对太平洋地区的进攻中也采用了类似的突袭战略。
通过对美国珍珠港的突袭,日本试图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并为其进攻南太平洋提供有利条件。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功,日本最终未能在二战中取得胜利。
2. 雷霆战略雷霆战略是苏联在二战中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
苏联意识到必须迅速打击德国军队的主力,因此他们决定实施一系列军事行动,以削弱德国的攻势。
该战略的核心是集中兵力,利用地理优势,并对德国军队进行持续而猛烈的反击。
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成功阻止了德国军队的进攻,使得德国在东线的扩张受挫。
3. 海上封锁战略在二战中,海上封锁战略被广泛运用。
英国和美国等国家采取了封锁德国的海上交通线路,以限制其战争物资的供给。
通过控制海上航道,这些国家有效地阻碍了德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源获取。
此外,美国还利用海上封锁战略来迫使日本放弃对太平洋地区的进攻,最终为日本的投降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空中优势战略二战中,空中优势战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盟军通过控制空中制空权,有效地限制了轴心国的空中行动,并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援。
英国在战争初期的“不屈不挠”空战中表现出色,最终取得了对德国空军的重要胜利。
同样,美国通过在太平洋战区的空中作战,确保了其在该地区的军事优势。
总之,二战中的战争策略多种多样,每个国家都根据其自身实力和局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战略。
突袭战略、雷霆战略、海上封锁战略和空中优势战略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局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誉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其间发生了很多关键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
一战后的复杂态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其历史的和结构性的原因。
一战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变。
原来强势的欧洲列强一蹶不振,美国崛起。
欧洲的时代已经结束,美国和苏联即将开始新的时代。
而因为一战后对德国实施的苛刻条约,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都严重受到了摧残和限制。
使得德国纳粹主义的思潮,得以生长和壮大。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军事战略:战争的全局安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的战略安排和军事行动,影响了战争的全局进程。
军事战略的发展和变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出战争形势的连续性和复杂性。
盟军的持久战战略盟军的持久战战略是指他们首先要在德国国内建立战略要塞,利用空中优势和海上优势对德国实行长期轰炸,并加强对德国的海上封锁。
这样一来,德国的战略资源和精神力量就会在多方面被消耗殆尽,轴心国的轻便战术就无从施展。
德国的闪击战和防线战德国的闪击战又称闪电战,是德军的强项。
抓住敌人的要害,强行挟持敌军后方,分割敌军阵地,歼灭敌军最有力的部队,在敌方后方形成包围。
而防线战指的是德国陆战军建筑一系列具有硬度和深度的大型防御工事,使得敌军无法在德军的防线前突破。
苏联的大规模围歼作战苏联发动东线的军事行动,其战略思想非常重要。
苏联采用大规模围歼战术,利用兵力集中优势,把德军包围,然后利用计谋和力量制定对德军的实施行动。
军事战术:战争中长实际运用的专业技术和方法军事战术的发展和变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反映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空降突击作战空降突击作战是一种新型战术,由飞机通过跳伞等方式将作战人员投放到敌人后方,进行突袭和侦察,控制敌方交通与战略要道,使敌人毫无察觉。
这一作战方法在二战中明显呈现出来,被广泛运用于各方面的军事行动。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的战争之一,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本文将讨论二战中的一些重要军事战略与战术,并分析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战略防御在二战初期,许多国家采取了战略防御的策略来应对敌方进攻。
例如,法国在面对德国的入侵时,采取了所谓“马奇莱线”的防御策略,该线位于法国与德国边境,由一系列防御工事和壕沟构成。
然而,这种防御策略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德军很快就打破了这道防线,并迅速占领了法国。
二、闪击战在二战的战术层面上,闪击战策略被广泛运用,这是一种通过快速出击、发动突袭并迅速撤退的战术。
德国的闪击战在二战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德国军队采用机械化部队,将坦克、飞机和步兵组合成强大的机动力量,以此来创造突破和机会。
他们在波兰、法国和北非战场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三、太平洋岛屿战役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术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是太平洋岛屿战役。
这些岛屿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为它们可以用作前线基地,提供战略位置和供给线。
美国军队采用了诸如“跳跃式战略”和“环岛通路”的战术,通过选择关键岛屿进行进攻,逐渐推进向日本本土。
四、空中打击二战中的空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优势直接关系到战争结果。
英国的“狗斗战术”和德国的“闪电战”都是二战中重要的空中战术。
而美国的战术轰炸机经验和德国的“萤火虫”战术也影响了战争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空中打击对于夺取制空权以及对敌方后勤线的打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歼灭战与游击战在战争的各个阶段,歼灭战和游击战是各国常用的战术。
歼灭战是指以全力歼灭敌军为目标的战术,而游击战是指利用地形和灵活的战术手段对抗敌人。
例如,在东线战场上,苏联军队采取了大规模的歼灭战战术,有效地削弱了德军的实力。
而在欧洲抵抗运动中,许多国家的游击战术成为了抵抗德国占领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多种多样,涵盖了战略防御、闪击战、太平洋岛屿战役、空中打击以及歼灭战与游击战等。
二战经典战术以及二战中各种战术

“封锁战”让日本变“死岛”1944年,盟军占领大部分太平洋岛屿和菲律宾部分领土后,其反攻战线就开始自东向西、由南向北直逼日本本土。
但同时盟军自己也遭受了较大损失。
美军仅在塞班岛登陆作战中就伤亡1.6万余人,而在菲律宾战役中又伤亡6万多人。
根据当时的太平洋战争进程,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估计,1947年才能彻底打败日本,同时还要付出伤亡100万美军官兵的代价。
如何缩短战争进程、减少伤亡呢?经过分析,美军决定在紧缩对日本包围圈的同时,对其本土实施封锁,切断物资供应,瓦解其经济基础,削弱其战斗潜力,使其欲战不能只能投降。
于是,便有了二战中最著名的封锁战———“饥饿战役”。
之所以使用封锁战,一是因为日本是岛国,本土资源极其有限,大部分资源需通过海运的方式进入日本,其内部运输也有75%依靠海运。
切断了日本的海运路线,就意味着切断了日本的战争资源和战争潜力。
另外,日军对使用水雷及水雷封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日本人认为,水雷只是一种防御性武器,水雷封锁也不过是炸沉几艘舰船而已,因此,十分轻视水雷武器和水雷封锁。
早在1943年3月,美军轰炸机在缅甸仰光河布雷时,当地日本驻军便嘲笑“愚蠢”的美国飞行员没有炸到任何目标而把炸弹乱扔进了河里。
因此,美军决定采取攻势布雷的方式对日本本岛实施封锁,让日本人措手不及,从而完成对日本本土的全面封锁,令日本全国陷入瘫痪,迫其无条件投降。
为了实施“封锁战”,1945年3月27日,美国空军第21联队出动151架B-29轰炸机对日本九州实施轰炸。
另外92架轰炸机直接抵达下关海域,将数百枚水雷准确地投入预定海域。
与此同时,美军还加紧对日本本土的水雷封锁。
截止到5月2日,美军共出动1246架飞机布雷,在目标区布设了2030枚各型水雷。
在此期间,日本约有35艘舰船被击沉和损坏。
进入6月份,美军的布雷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天上投雷,海军也参加了布雷行动。
这个月中,美军又布设了3500多枚水雷。
7月初,美军实施全面封锁。
二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

二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二战是二十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涉及到全球各个地区和国家。
在这场战争中,各个参战国都采取了不同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以争夺战争的胜利。
本文将对二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进行分析,以展示不同国家和战斗团队的策略思想和实际行动。
在整个二战期间,军事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争夺地理优势,摧毁敌方军力并控制战局。
参战国家根据自身国家的利益和情报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略。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1. 德国的闪击战略:德国在二战初期采用了闪击战略,也被称为“闪电战”或“装甲战”。
该战略强调速度和机动性,通过集中兵力和快速推进,迅速突破敌方防线并围歼敌军。
德国在波兰、法国和苏联都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战术,并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片领土。
然而,这种战略在与苏联的战争中发生了转折,德军遭遇了苏联壮大的抵抗力量和恶劣的冬季条件。
2. 英国的远程轰炸战略:英国采用了远程轰炸战略来对抗德国的空袭威胁。
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机通过进行长程轰炸任务,试图削弱德国的军事产能和士气。
其中最有名的行动是1940年的“英国远征军撤退行动”,这是英国向法国发送军队的同时,也进行着大规模的空中支援行动。
3. 美国的太平洋岛屿战略:美国军队采用了太平洋岛屿战略,以追求对日本的全面胜利。
该战略包括两个重要的军事行动:岛屿跳跃战术和以空中力量为主导的战争。
美国通过在太平洋地区陆续占领岛屿,向日本本土推进,最终通过太平洋战役获得胜利。
除了整体战略,二战期间还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战术。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战术例子:1. 德国的闪电战术:德国军队实施了闪电战术,通过集中兵力并以装甲部队为核心,快速推进并迅速突破敌方防线。
这种战术要求快速行动和精确的协调,因此使用了新型的武器和通信设备。
闪电战术的成功在于快速而意外的攻击,使敌人陷入混乱。
2. 英国的雷达战术:英国在二战期间使用了雷达技术来追踪和拦截德国的空袭。
这种战术可以提前发现敌方飞机的入侵,并迅速调动防御力量。
二战中的经典计谋

1.阿拉曼战役中英军元帅蒙哥马利在北非为了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时专门请来了伦敦的电影导演用一些伪装手法帮忙“隐藏“自己的装甲部队,狩猎行动成功,北非战场转折点。
2.太平洋战区中途岛战役中。
美国海军司令尼米兹截获的日本一个情报暗号”AF“(应该是,记得不清楚),当时他们不肯定是不是指的就是中途岛,参谋建议在中途岛的电报中用明码说岛上基地的淡水设施坏了。
后来再截获的日本情报中日军提及到了这一点,美军因此确认了日军的下一目标。
战役中,关键性的五分钟,日军在航行期间卸下了鱼雷等各种武器,突然美军的出现令日本措手不及。
战役中日军四艘航母沉了。
3.诺曼底登陆的准备中,为了掩饰,英军找了一个很像蒙哥马利的中尉,培训他,学习蒙哥马利的各种行为动作,派他到了北非,让德军以为会在地中海地区登陆,真正的蒙哥马利却在英伦三岛准备着。
(PS:真的蒙哥马利滴酒不沾,假的那个却是个酒徒,去非洲的飞机上他偷酒喝,情报人员只能把他对着冷空气口才能快点消除酒气,面色不再红,下机后果然有德国间谍,还好,就这样中计了)诺曼底登陆前的情报和保密战最可圈可点。
盟军做到的最大的成就不是隐藏部队集结,而是隐藏了真实的攻击意图,让德军统帅部始终错误地认为盟军的攻击方向是加莱。
为了掩护真实的攻击方向,盟军的准备包括了一系列欺骗和掩护行动。
包括:∙坚毅行动,成立一组实际上不存在的军团迷惑敌军。
坚毅行动中最为人所知的大约是由巴顿将军挂帅,假装进攻加莱的“美国第一集团军”,但事实上坚毅行动的子计划包括多个冒牌军团,伪装的进攻方向涵盖了挪威(镍矿基地)、比斯开湾(候补登陆点,威胁西班牙)、希腊克里特岛(通过地中海直指中欧),甚至罗马尼亚的黑海地区(德国本土外最重要的油田基地)。
坚毅行动的结果是将德军的多支精锐被分散到了各地,无法在诺曼底进攻开始时集结增援。
∙卫士行动,依靠伪造无线电通信和虚假目标欺骗德军侦查机,构造盟军集结地点在多佛尔和剑桥的假象。
二战经典战术以及二战中各种战术

二战中各种战术:、堑壕战:利用堑壕进行防御地一种作战战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伊普雷战役中出现地.开战后连续几个月激烈地战斗让交战双方都感到麻木和疲惫不堪,双方纷纷深挖战壕,加强掩体,设置带刺地铁丝网,构筑固定阵地.很快,从瑞士边界一直延伸到大海,六百多公里长地战线上,横亘着一条布满战壕、隧道、掩蔽所和铁丝网地坚固防御线.至此,堑壕战拉开了序幕.这个局面一直延续了四年,直到战争结束.最初双方地堑壕就是草草挖出来地壕沟,但是后来随着战争地发展,一些指挥人员以及各种后勤力量也深入到了堑壕里,进行指挥和补给,因此堑壕被不断地加宽,防御体系变得越来越发达.这一战术在一战结束后被总结推广,但在二战开始后不久,因战争条件改变而逐渐销声匿迹. 但我军在K日战争、JF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仍应用,并取得相当战果;在实战中还开创了利用堑壕进攻地战术.、跳岛战术【美国麦克阿瑟】:跳岛战术,也作蛙跳战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收复东南亚日军占领地诸多太平洋岛屿时所贯彻地战术,一般认为由麦克阿瑟发明,但实际上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以及其参谋长布朗宁亦拥有至少一半地发明权.所谓跳岛战术,即是不采行逐一收复各岛地战法,而是收复一个岛屿后,跳过下一个岛屿,而攻占下下一个岛屿,特别是跳略过防守比较坚强顽抗地日军岛屿,透过跳岛占领,以海空封锁地方式来孤立日军占领地岛屿,迫使其最后不得不屈服(或宁死不从地饿死),如此大幅提升收复地进度与成效.、闪击战【德国古德里安】:二战初期粹德国军事家打造地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天内征服了波兰,天内征服丹麦,天内征服挪威,天内征服荷兰,天内征服比利时,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地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地一大经典.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地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地,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地“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地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地制胜之机.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地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地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地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地战略设施地通讯中心,把敌人地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地指挥系统瘫痪.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地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地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闪电战理论是古德里安创造地,最初用于波兰.年月日时分,德军以其个装甲师、个轻装甲师和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地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个集团军约万人组成地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地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地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月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万人阵亡,万人受伤,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万余人.从而以一种成功地全新地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剥开闪击战侵略地外衣,剖析一下闪击战,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地理论,闪烁着跨越历史时空地启迪.“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地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公里,其成功地原因是:()“适时”;()出人意料地主攻地点;()欺骗活动;()新地坦克“战术”.德军闪击战应用军事科技地新地优势,依靠坦克集群地快速突击,以及飞机地空中火力和纵深机降、伞降地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地现代“撞城锤”.由于时空关系地改变创造地新地作战理论,产生了时人难以想象地作战效能.、人海战术【中国】,“人海战术”并不是一个正统地军事名词,只是一个比较形象地形容.实质是密集散兵线密集梯队冲击.热兵器时代,在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出现过大量地类似战例.但是近年来,往往被某些别有用心地人用来污蔑中G军队.中G在武器装备和兵力总数并不占优势地情况下,强调地是利用运动战,在运动中,分散敌人地兵力,形成局部地优势,这样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局部弱势之敌,积小胜为大胜.这和《孙子兵法》中“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地思想是不谋而合地.事实上,共军在近战中,非常强调分队战术.而攻坚时为了弥补火力地不足,更是大规模应用堑壕和爆破战术来减少伤亡,提高攻击效率.相反,国军却往往是单纯地使用人海战术而导致失败.在T湾拍摄地K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以国军地惨重损失印证了这一点.例如淞沪会战中,国军首先以第、第两个集团军地绝对优势兵力围攻驻上海地日本海军陆战队余人(加上预备役和侨民也不过刚刚过万),却损兵折将,然后逐步添油,最后反被日军从金山侧翼包抄而导致溃败.再者,在滇西反攻地松山攻坚中,中国远征军以十倍于日军地兵力和接受美援后形成地绝对优势火力,攻击日军一个毫无外援地加强步兵大队,围攻三月方告胜利,付出了五倍于日军地伤亡代价.在辽沈战役地塔山阻击战中,国军个师轮番上阵,独立师更是发动整营整团地标准“人海”攻势,结果硬是啃不下塔山阵地,眼睁睁看着东野在十几个小时内即攻克了国军重兵把守地锦州.、迂回,绕向敌人后方地机动.目地是攻击敌人地薄弱部位,或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协同正面部队和包围部队围歼敌军某一集团.按性质和范围分战略迂回、战役迂回和战术迂回. 迂回通常是在敌人有暴露地翼侧或较大地间隙时实施,也可在突破敌人防御后实施.迂回地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是:及时准确地查明当面和纵深地敌情、地形;正确选定迂回地方向和路线;周密地组织协同、保障和必要地火力支援;隐蔽突然、出其不意地行动,及时果断地处置各种情况.迂回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已成为重要战法.在欧洲,世纪末,已把迂回作为一种机动样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迂回更被普遍运用于战争、战役、战斗行动中.中国人民JF军在历次革M战争中,曾广泛采取迂回行动,对歼灭敌人起了重要作用.未来战争中,军队地火力、机动力和突击力都将有进一步提高.地面部队实施迂回地纵深将增大,速度也将加快,还将更广泛地得到航空兵、空降兵和远战火力地配合.同时,由于侦察器材地改进和军队机动力地增强,部队地迂回行动易被对方发现,也将给部队实施迂回增加困难. 、合围,从不同方向向敌方实施攻击或机动,达成四面包围地作战行动.其目地是为全歼敌军某一集团创造条件.在组织与实施合围时,根据敌军地行动性质,所处地地位和条件,采取不同地样式.对冒进突出、翼侧暴露和处于孤立地位之敌,以正面进攻与迂回、包围相结合达成合围;对齐头并进地集中强大之敌,诱其分散,选其一部或一路加以合围;对点线相连、部署严密之敌,实施钳形攻击或多路攻击,先行突破,尔后在敌后方合拢,达成合围;对孤立扼守要地之敌,采取向心突击或相向突击达成合围;对退却之敌,以快速迂回与空降、跟踪追击相结合达成合围,等等.、渗透战主要是指伞兵作战,在敌后方开僻战场,扰乱敌方地后勤保障、弹药补给、攻击重要战略设施、拖延支援前方地敌人,阻击后撤地敌人,给予前方作战最大地支持.、狼群战术【德国邓尼茨】“猛虎怕群狼”.嗜血成性地狼群令自然界里所有地庞然大物不寒而栗.在它们地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于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粹德国地海军将领邓尼茨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战地“狼群战术”,使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地“闪电战”并称为粹德国军队地海陆两大“法宝”.“狼群战术”地实质是集中弱小舰艇地合力来摧毁重型舰艇,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一般都在夜间攻击,并有一艘“狼头”舰来指挥“群狼”地统一行动.通常地做法是,当发现目标时,各舰艇便从对方护卫舰队地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过其火力打击屏障,向目标靠近.白天,各舰艇在四面八方占领有利攻击阵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狼群战术”因此而得名.、单兵作战是相对协同作战地一个术语.一般相对协同地几个而言,一个人作战,一辆车,一架飞机就是单兵.举例来说,飞机作战,如果只是轰炸机单兵作战,虽然攻击性很强,却缺乏保护体系,需战斗机协同作战,以保护轰炸机地安全.军事专家指出,现在美国有专门地单兵系统,单兵武装更加复杂高级,单兵地大盔甲里都有荧光屏,轰炸、袭击、监控、观察等各种功能齐备,在特种部队袭击固定目标时就可派上用场.、机动,军队为争取主动或为形成较敌有利地态势,有组织地移动兵力和转移火力地行动.按性质、任务和规模分为战略机动、战役机动和战术机动.按空间分为地面机动、空中机动和水上(下)机动.按内容分为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兵力机动有翼侧机动、沿正面机动、由后向前地机动和由前向后地机动.突击、包围、迂回、退却等都是兵力机动地样式.火力机动,一般是通过改变射击方向或射击距离完成地.适时而灵活地实施机动,是歼灭敌人、取得作战胜利地极其重要地条件.、近战【中国】,近距离内与敌作战.能充分发挥人地勇敢精神和近战兵器地威力,减少或避免敌人远战火力地杀伤,以较小地代价换取较大地胜利.劣势装备军队战胜优势装备敌人地一种有效战法.近战地基本特点主要表现是短兵相接,紧张激烈,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战斗.实施近战,要求部队具有高度地政治觉悟和英勇顽强、坚定沉着、不怕牺牲地战斗作风,适时而严密地组织协同动作,指挥位置靠前,并注意将近战与夜战、近战与远战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现代化地伪装手段隐蔽企图,秘密接近敌人或待敌靠近,出其不意地歼灭或击退敌人.现代条件下,由于电子、光学器材地大量使用和火力密度空前增大,给实施近战带来新地困难;但技术装备地发展,也给军队地隐蔽和防护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近战地手段将不断改进.在未来战争中,近战仍是歼敌地一种有效战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锁战”让日本变“死岛”1944年,盟军占领大部分太平洋岛屿和菲律宾部分领土后,其反攻战线就开始自东向西、由南向北直逼日本本土。
但同时盟军自己也遭受了较大损失。
美军仅在塞班岛登陆作战中就伤亡1.6万余人,而在菲律宾战役中又伤亡6万多人。
根据当时的太平洋战争进程,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估计,1947年才能彻底打败日本,同时还要付出伤亡100万美军官兵的代价。
如何缩短战争进程、减少伤亡呢?经过分析,美军决定在紧缩对日本包围圈的同时,对其本土实施封锁,切断物资供应,瓦解其经济基础,削弱其战斗潜力,使其欲战不能只能投降。
于是,便有了二战中最著名的封锁战———“饥饿战役”。
之所以使用封锁战,一是因为日本是岛国,本土资源极其有限,大部分资源需通过海运的方式进入日本,其内部运输也有75%依靠海运。
切断了日本的海运路线,就意味着切断了日本的战争资源和战争潜力。
另外,日军对使用水雷及水雷封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日本人认为,水雷只是一种防御性武器,水雷封锁也不过是炸沉几艘舰船而已,因此,十分轻视水雷武器和水雷封锁。
早在1943年3月,美军轰炸机在缅甸仰光河布雷时,当地日本驻军便嘲笑“愚蠢”的美国飞行员没有炸到任何目标而把炸弹乱扔进了河里。
因此,美军决定采取攻势布雷的方式对日本本岛实施封锁,让日本人措手不及,从而完成对日本本土的全面封锁,令日本全国陷入瘫痪,迫其无条件投降。
为了实施“封锁战”,1945年3月27日,美国空军第21联队出动151架B-29轰炸机对日本九州实施轰炸。
另外92架轰炸机直接抵达下关海域,将数百枚水雷准确地投入预定海域。
与此同时,美军还加紧对日本本土的水雷封锁。
截止到5月2日,美军共出动1246架飞机布雷,在目标区布设了2030枚各型水雷。
在此期间,日本约有35艘舰船被击沉和损坏。
进入6月份,美军的布雷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天上投雷,海军也参加了布雷行动。
这个月中,美军又布设了3500多枚水雷。
7月初,美军实施全面封锁。
18日,日本主要工业家警告军界人士: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700万日本人将会饿死。
在长达4个半月的“饥饿战役”中,美军共布雷12053枚。
据日本有关记录记载,日本有670艘舰船被水雷破坏,日本本岛几乎变成一座全面瘫痪的“死岛”。
日本人对这次行动却无任何反抗的能力。
除此之外,二战时期,德国也曾对苏联列宁格勒实施了长达900天的封锁战,但与日本不同,苏联人民凭借着顽强意志进行了反封锁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狼群战”血染大西洋1936年初夏,时任德国海军上校的海战专家邓尼茨来到德国海军潜艇学校,讲授他的“狼群”潜艇战理论:狼群一般分散寻找食物,因为这可以增加发现猎物的机会。
如果一只狼发现了猎物,它总是先用嗥叫召来同伴然后跟踪,待出现最佳地点和捕猎时机时,群狼才会群起而攻之。
于是,“集团攻击,狼群战术”便成为二战期间德国潜艇部队对付盟军运输船队最有效的战术。
1939年9月3日晚,距英法宣战后仅12小时,德军U-30潜艇便击沉了一艘满载1400名乘客的英国客轮“雅典娜”号。
10月14日,另外一艘潜艇秘密潜入英国斯卡帕湾,击沉了名噪一时的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全舰883名官兵全部牺牲。
德国潜艇部队的不凡战绩,迅速改变了希特勒当初重装甲部队轻潜艇部队的偏见。
希特勒极具煽动性地鼓励邓尼茨:“让日耳曼的海军绝无障碍地、快乐地行驶在大西洋上!”德国占领法国后,将法国的西海岸和比斯开湾的各港口改造成德国的潜艇基地。
开足马力的德国潜艇生产线也已经生产出一批新型潜艇交付部队使用。
“狼群战”这时步入了它的最辉煌时期。
德国也因此诞生了以单艇攻击作战为代表的普里恩、舍普克和奇默尔三位“王牌艇长”。
“狼群”战术一时间所向披靡。
德国潜艇最高攻击纪录是在两天内击沉盟国38艘商船。
在1942年一年内,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军船只471艘,总吨位近220万吨。
其中,英国的损失最大。
1942年,德国“狼群”达到了击沉盟国商船的最高峰。
全年共击沉商船1160艘,总吨位达630万吨,而自己的损失率却不到7%。
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承认:“邓尼茨的…狼群‟是惟一使我感到害怕的部队。
”面对“狼群”的横行肆虐,盟军也有针对性地做了反击。
1943年1月,盟国政府首脑与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决定:首先盟军要改进雷达,防止德军潜艇截听信号;其次要增加航母护航,用舰载飞机保证运输船队的安全;三是运用新技术和新战术。
4月28日,邓尼茨派出的3支“狼群”准备攻击英国的“ONS-5”船队,但由于运输船队及时得到了护航机群的保护,使德国潜艇无法协调行动,失去了攻击机会。
自此,“狼群”普遍遭到护航舰和商船自卫武器的猛烈反击。
1943年全年,德国“狼群”击沉商船的吨位仅为240万吨,自己却损失了245艘潜艇。
1944年6月,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德国海军士气一落千丈,“狼群”战彻底失败。
“导弹战”首次亮相震撼欧洲1944年6月6日,盟军成功在诺曼底登陆,使德军腹背受敌面临彻底覆灭的命运。
为了挽回失败的局面,6月13日晨,德国人第一次将V型导弹射向英国伦敦。
V型导弹是由德国佩纳明德火箭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多恩贝格率领一批德国最著名的核物理科学家研制的,它是历史上出现的首枚导弹。
巨大的爆炸声让所有英国人在这种不明国籍、形状怪异的武器面前感受到无比惊慌。
发射完毕后,德国空军向德国大本营发出报告:V型导弹爆炸后所引发的火势比任何一次轰炸都要猛烈……”。
从6月到9月,大约9100枚导弹突破了英国的防空火力网击中目标。
至战争结束时,约145万英国人被迫离开伦敦,以躲避导弹的打击。
德国“导弹战”所造成的破坏使英国的生产力急剧下降。
1945年3月末,德国共发射V-1导弹1.5万枚、V-2导弹3000枚,造成约6万人伤亡。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式武器”,除了使用传统的高炮拦阻和使用雷达警报系统监视外,盟军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对抗措施。
直到盟军组织小分队想方设法地寻找到了德军的佩纳明德火箭发射基地并对其进行了猛烈轰炸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导弹战”才告一段落。
“心理战”杀手无声兵不血刃盟军心理战行动主要由盟军特种战委员会组织。
战争期间最著名的要数保证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心理战。
为了实施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行动,盟军先后使用了“北方坚韧”和“南方坚韧”两项大规模的心理战。
上演了假巴顿将军亮相、假蒙哥马利元帅走访千军、虚拟军团诱骗德军等大戏。
如1944年3月,为了将38万德军拴在挪威,确保诺曼底登陆,英军仅利用爱丁堡的几栋老房子就伪造了一个拥有25万名官兵、350辆坦克和装甲车的第4集团军军部,成功干扰了德军的判断。
在众多的心理战中,假扮蒙哥马利一直是战术史上的佳话。
1944年3月14日,英国陆军特种战委员会副主任杰维斯·里德中校偶然在《新闻纪事报》上看到了一张与盟军地面部队司令蒙哥马利元帅非常相像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名叫克利夫顿·詹姆斯,是英国皇家军饷团的中尉军官。
当时,里德正担当着实施盟军庞大战略欺骗计划的具体工作。
詹姆斯的出现使里德心生一计:打造一个假蒙哥马利,让他出现在意大利和非洲的战场上,使德国人相信,蒙哥马利远离英国,这样可以牵制德国驻扎在卢瓦尔河以南的4个装甲师。
里德将这一计划定名为“铜头蛇”。
“蒙哥马利”现身非洲的消息迅速传回了德国。
“铜头蛇”计划成功地迷惑了德军。
当然,德军也曾使用过心理战术。
1943年2月,盟军突然发现有一批数量惊人的伪造英镑正从苏黎士、里斯本和其他一些中立国家的经济中心源源不断地流向伦敦。
英国情报部门经过秘密侦察,发现这些假钞票是纳粹德国“总体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搅乱英国的金融市场。
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总共伪造了900多万张钞票,其面值约为1.4亿多英镑。
“第五纵队”则是德国实施的另一个著名心理战。
1940年5月,一支拥有5000人的德军特种部队化装成荷兰警察、铁路工人和普通市民潜入荷兰境内,先后夺占了机场、铁路等要地,暗中向荷兰守军射击。
不仅如此,他们还颁发假命令、虚构情报和散布谣言。
一时间,荷兰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受到了“第五纵队”的骚扰,这不仅使荷兰全国上下笼罩在恐惧不安的气氛下,也引发了一场席卷欧洲的精神大恐慌。
一切能利用的工具在二战期间几乎都成为交战双方用来进行心理攻击的有利武器。
大到千军万马,小到一张车票、传单,心理战成为贯穿整个二战全过程的整体性行动,其神秘和高超的技术已经远远超出了战争的范畴。
▲除了上述四种典型的战术之外,贯穿二战全过程的还包括坦克战、电子战、间谍战、密码战及阻击战等等,这些都成为战后人们经常谈论的战术话题。
这些战术本身都蕴含着人类的聪明才智,但是所有战术所带来的战争结果却都是惨烈的。
长达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永远记载着人类历史上最具灾难性的一幕,它除了让人们看到钢铁与鲜血的大对抗,还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财富,更让世人深感和平的珍贵。
二战中各种战术:1、堑壕战:利用堑壕进行防御的一种作战战术。
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伊普雷战役中出现的。
开战后连续几个月激烈的战斗让交战双方都感到麻木和疲惫不堪,双方纷纷深挖战壕,加强掩体,设置带刺的铁丝网,构筑固定阵地。
很快,从瑞士边界一直延伸到大海,六百多公里长的战线上,横亘着一条布满战壕、隧道、掩蔽所和铁丝网的坚固防御线。
至此,堑壕战拉开了序幕。
这个局面一直延续了四年,直到战争结束。
最初双方的堑壕就是草草挖出来的壕沟,但是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一些指挥人员以及各种后勤力量也深入到了堑壕里,进行指挥和补给,因此堑壕被不断地加宽,防御体系变得越来越发达。
这一战术在一战结束后被总结推广,但在二战开始后不久,因战争条件改变而逐渐销声匿迹。
但我军在K日战争、JF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仍应用,并取得相当战果;在实战中还开创了利用堑壕进攻的战术。
2、跳岛战术【美国麦克阿瑟】:跳岛战术,也作蛙跳战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收复东南亚日军占领的诸多太平洋岛屿时所贯彻的战术,一般认为由麦克阿瑟发明,但实际上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以及其参谋长布朗宁亦拥有至少一半的发明权。
所谓跳岛战术,即是不采行逐一收复各岛的战法,而是收复一个岛屿后,跳过下一个岛屿,而攻占下下一个岛屿,特别是跳略过防守比较坚强顽抗的日军岛屿,透过跳岛占领,以海空封锁的方式来孤立日军占领的岛屿,迫使其最后不得不屈服(或宁死不从的饿死),如此大幅提升收复的进度与成效。
3、闪击战【德国古德里安】:二战初期,N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
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