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的浅论

浅谈翻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的浅论
浅谈翻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的浅论

浅谈翻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的浅论

【摘要】针对某些翻译教材中很多翻译的不恰当的地方,本文指出了不足之处,并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着重讨论“的的不休”、“尽量使用普通话”、以及“最接近、最自然”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关键词】的的不休普通话接近自然

一、“的的不休”

大学本科的时候我们翻译课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的一些英译汉译例,让人读起来很别扭,总感觉其中的一些中文虽然语法上算不上错,但句子读起来不像中文,或者说不像我们平时使用的中文。但是考虑到教材的权威性,自己不免感到疑惑,到底是自己的中文水平有问题,还是与教材的质量有关。于是自己一直没有深究其中之原因,就那样放下。但是研究生一学期下来,通过在课堂上中的学习和启发,我认识到其中一个原因是过于频繁地使用“的”字。一看见形容词,就机械地翻译成“……的”。我在这本教材上就找到了很多这类的例子,比如说:

1.The record has been considered soft ever since it was set last May.

自从五月份创造了这个纪录一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2.It serves little purpose to have continued public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继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是不会有什么益处的。

3.The decision to attack was not taken lightly.

进攻的决定不是轻易做出的。

……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找出很多,曹明伦在他《英汉翻译实践与评论》这本书中也引用了出自此教材几个滥用“的”字的例子),并且谈到“恐怕‘的’字泛滥的始作俑者就是翻译”。上面的例子也为曹明伦的说法提供了证据。他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余光中先生认为少用‘的’字是一位作家得救的起点。我认为学习翻译者首先也得学会少用‘的’字。”除此之外,以上某些译例中的地名翻译存在问题。于是我就尝试着对以上这些例句进行了修改,只求有所进步。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翻译上面的例子:1.人们一直认为去年五月创造的纪录很容易打破。2.继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没有益处。3.进攻的决定经过了深思熟虑。

二、“尽量使用普通话”

曹明伦在书中还提出,现在我们翻译要尽量使用普通话。他强调,“初习翻译者应坚持使用普通话(规范的现代汉语),至于英语原文的古今雅俗之别,可适当选用一些在今天仍具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和已经融入普通话并被各方言区读者普遍接受的方言俚语加以表达,但要格外慎重”。我在这本教材中看到了这样两个译例:

1.The little apprentice in particular lived in terror of the boss, who had borne down on him so often and so hard that there was little left.

小学徒对老板尤其怕得要死,老板经常整他而且整得很重,简直把他整瘪了。

2.“But, Mama, I just can’t swallow them, not even with honey.”

“可是,娘,我受不了,就是拌了蜜也咽不下呀。”

“瘪”字和“娘”字已经很少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读起来让人觉得别扭、拗口。“娘”从一个拉丁美洲的女孩子口中冒出,更是让人觉得奇怪,违背了“最接近、最自然”的翻译二元简单标准。我尝试着翻译了以上两个句子:1.小学徒对老板尤其怕得要死,因为老板时不时就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他已经无力应对了。2.“可是妈,我受不了,就是拌了蜜我也受不了啊。”难道是因为这本教材出版于1980年,版本过于陈旧?据我所知,1956年1月28日,中央就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并在2月6日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这样的不妥在推行普通话五十一年的今天不应该再出现。

三、“最接近、最自然”

根据曹明伦提出的“最接近、最自然”的翻译二元简单标准,下面的几个译例似乎也有更好的译法:

1. As the Politburo gave the go-ahead to Brezhnev, Nixon and Kissinger were meeting in the President’s Kremlin apartment, prepared to accept a setback on SALT.

参考译文:在政治局向勃列日涅夫开放绿灯时,尼克松和基辛格正在克里姆林宫的总统下榻处开会,准备承受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失败的挫折。

译文中的“开放绿灯”改为“亮绿灯”似乎更合中文的使用习惯,因为我们经常说“亮红灯”这个词;“准备承受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失败的挫折”就显得冗长且不自然,可否改为“为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

不顺做好了准备”?

2. We were shocked by his coarse manners.

我们对他的粗暴态度感到震惊。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第902页上对“manners”的解释是:(a)social behavior, (b) habits and customs,而对“manner”的解释才包括“person’s way of behaving towards others(态度)”。可见参考译文的翻译是不准确的,应该把“态度”改成“行为”。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英汉翻译教程》中不当译例的总结,选用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译例,分别从“的的不休”、“尽量使用普通话”和“最接近、最自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三个方面应引起初学翻译者的重视,以便在翻译中能够采取适当的对策,避免译文中出现不像中文的中文。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据可靠的证据,对不当的翻译提出了改进意见。同时,作者也希望引起负责编排教科书有关单位的注意,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问题。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Wide Angle | 广角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284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宾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223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科技迅猛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翻译工作在跨商务交流的过程中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翻译理论也随之不断改革创新,将人们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交际语用失误和文化冲撞考虑等诸多文化因素考虑其中,以克服翻译方面的重重困难。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在逐步逐日加深,尤其是商务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商务翻译的重要性与需求也相应增加,商务翻译的研究工作也不容小觑。然而,由于人们误解商务英语翻译较为简单直白,文化差异较小,所以其研究工作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现象,本论文试图通过阐释英汉商务英语翻译中各种不对等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来揭示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从而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商务英语翻译;文化差异;翻译不对等性 一、引言 在跨文化商务交流当中,语言对文化的传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背景在商务翻译当中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从事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具体实践当中,由于跨文化交流各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文化信息传达有误,导致翻译标准无法对等。因此,翻译人员必须把握本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密切关注在语际翻译中的翻译的不对等性及其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然后找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使得这种出现的差异逐步消失,做好跨文化交流当中的商务翻译。 在大多数跨文化商务交流当中,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不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不对等性 1、商标翻译及电影字幕翻译的不对等性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广告商标的翻译十分重要。一个享誉中外的驰名商标是消费者心中衡量该产品是否具有可靠品质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广告商标用语的翻译中,翻译人员必须注重其文化因素。在我国,许多广告商标极富文化底蕴。然而,在将其文化内涵通过翻译成其它语言却十分困难。因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各国之间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译者必须熟悉两种不同语言的语用原则,具备跨文化知识,才能够设法沟通语用差异,译出的广告商标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譬如“鸳鸯牌枕头,其原来英译名是Mandarin Ducks Pillow。汉语文化中“鸳鸯”象征一对恋人,相亲相爱,而英语中Mandarin Ducks只是这种鸟的名称,并没有这么美好的比喻意义。但是,英语中Lovebi rds 的引申义与汉语中的鸳鸯相似,如果我们把”鸳鸯”牌枕头翻译成Lovebi rds Pillow,其中的比喻意义则可以传递过来,而这个比喻意义正是该商标的关键所在,这样,译文就产生了同样的社会语用意义,达到了传递原文文化内涵的效果。再如,上海生产的大白兔奶糖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具有上乘的质量是首要 的原因,但与白兔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不无关联。但如果把它译成“White Rabbit”并把奶糖销往澳大利亚,也许销量会不如人意。因为在澳大利亚大量野兔四处掘洞破坏草原并与牛羊争食,影响其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厌恶兔子这种动物。所以也不会喜欢以此为商标的商品。而宝洁公司的商标翻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认真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从而迅速打开了市场。他们将公司名称P &G( Protecter and gamble) 汉译为宝洁。“宝”喻指产品的品质;“洁”则指该公司主要经营日用品。10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9大类近20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中国名字都是广泛的调研之后产生的。现在无论是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飞丝,还是Safe-guard-舒服佳、Olay-玉兰油,Crest-佳洁士、Tide-汰渍等,无不在中国享有盛誉。 其次,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手段,正在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而备受关注。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日新月异, 无数优秀的外文影片,其中以英文影片居多,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的影视市场所以本文也将大众极关注的影视作品的英文字幕翻译列入跨文化商务交流的商务翻译当中。在这类翻译当中,译者也遇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引发的不对等性等问题。只要更好完善英文电影的翻译工作,才能使得此电影卖座叫座,进而从另一方面来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如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中英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汉英语言间很少有意义完全相对应的词语。汉语词语意思较为稳定,而英语单词多为多义词,呈现出多个意思。老国王去世后,在遗嘱中对约克这样评论道:“Bertie has more guts than the rest of his brothers...put together.”其“guts“ guts 有多种意思,“(1)内脏,肠子;(2)勇气,决心;(3)(尤指机器的)内部结构。”在此处“guts”取自释义(2),整句话应翻译为“伯蒂比他所有的兄弟加起来……都要勇敢”。2、数字翻译的不对等性 译者在商务翻译中也应当要注意处理数字的翻译,因为数

浅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简析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论文摘要:如何破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更有效地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在思维差异、文化心理、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及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阐明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翻译文化意识文化与思维 1.引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在做翻译的时候就会有无法下手的感觉。(朱光潜,1996:184)。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人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2.影响翻译的文化元素 2.1宗教 大家都知道,《圣经》在西方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源头的角色。相关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仍然信信仰宗教。而中国人则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佛教,也是一种受到深刻世俗影响的多神论,这就不同于西方人大一统的一神论宗教观念。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在语言中就有“玉帝”、“佛祖’’等词语,而西方则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就有“上帝”一词。汉语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英语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译法,即“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或者是‘‘Man Dropose,God disposes”。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对“天”字的不同翻译。“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佛教·道教色彩,而“God”则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后者的归化变译法固然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但不利于“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的传播。英语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成语中,如It’s in God’s hands(听天由命)等。翻译中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以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这个成语为例,如果简单地翻译成“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就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有需要时要抱佛主的脚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稍加处理的话,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包惠南,2003:20)。 2.2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各具特色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9”为例。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很特别,因为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即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之义。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人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并不具备这些特殊的意义。众所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及对外事翻译人员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09589273.html,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及对外事翻译人员的要求 作者:张梦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5期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益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外事活动越来越多,与世 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对外宣传工作中英语翻译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受到人们的重视。要做好外宣翻译,应充分了解有关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同时注意翻译策略。本文将对外宣翻译的特点及要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外事翻译;翻译特点;翻译要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1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互相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合作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常态,而翻译则架起了一座人类思想交流和沟通的桥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的变化也时时刻刻影响着翻译活动。作为一项具有专业性的翻译领域,外事翻译日益显其重要性。由于外事翻译中处处彰显我国的外交态度和政治立场,因此外事翻译不同于其他普通翻译活动,带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外事翻译中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给国家带来不良后果,有损我国的国家尊严。 一、外事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外事翻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传达国家和政府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方针的桥梁。 1.政治性:外事活动无论大小,都涉及本国政府的立场,地位和政治态度。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本国政府的政治立场,避免出现歧义现象。外事翻译首先要具有政治上严肃性,这就意味着在翻译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和政治有关的细节,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外宣翻译。我国的政治主权及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统一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常常会在外事活动中提及。如果翻译人员政治敏锐性不强,一个小的疏忽就会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损害国家尊严。 2.时事性:外宣翻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时事政治的及时掌握。翻译要做到精准,就要及时掌握本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在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讲话中,一些细节也要关注。如中方要根据对待其他国家的观点立场在发表言论时注意用表示不同感情的词汇。

英语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英语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篇一:SCI论文翻译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SCI论文翻译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于SCI论文翻译的那些事 一、论文翻译的四个要点 对于国内的研究人员而言,撰写一篇SCI论文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学位,获得职称,或者是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发表到国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的研究内容。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现今,发表SCI论文已经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了。但是,当前,对于绝大数的研究人员而言,SCI论文的翻译基本是建立在中文论文的基础上,即多数研究人员都是先撰写中文论文而后再通过翻译人员或者翻译公司,才完成一篇SCI论文的撰写。但由于英语非我们的母语,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情况,诸如多数翻译工作者本身并不具备医学背景,也根本没有医学SCI论文发表及审稿经验,甚至很多时候不能理解文章作者的原意,其翻译是在一片雾水的情况下进行。文章投稿后,审稿人提出manuscript的可读性差,需找Native speaker修改,这与译员的翻译直接相关。因此,评价一名译员或一个翻译公司的好坏也就取决于以下几点: 1)能否看懂文章的意思; 2)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3)必须有SCI论文发表及审稿经验; 4)理清文章的结构。 1、读懂文章意思 读懂文章才能翻译,否则就是乱翻译,势必造成译文的可读性差。在翻译时,译者不但要看懂,而且要进一步查实作者的写作,要细细地查看参考文献,从中找出其不足。下面举个例子:黄芩苷在治疗肿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是一种非常含糊的表述,尤其是“良好的疗效”这种字眼。不排除确实有些SCI论文会这样写,但是多数发表的SCI论文不会如此组织文章。译者要看清楚研究对象是人还是动物模型,何种研究类型(比如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患者或动物数量,治疗预后如何,有多少并发症等。这样的表述,才是科学的。当然,这需要良好的学术思维,普通翻译工作者需要常年的积累后才可达到该水平。 2、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发表SCI论文关键是内容。而内容方面关键靠理清文章结构,及主旨的强化。要准确表达文章的主旨,就要具备相当的语言驾驭能力。前面提到多数翻译工作者并不擅长中译英,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客服汉语式英语这一难题。其诀窍就是多看参考文献,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经过长期的积累,力求语言的简洁及准确性。对于语言的基本要求便是要通顺。SCI论文翻译语言必须通顺易懂,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文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文化因素处理的好坏决定着翻译成功与否。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要学习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等,这些翻译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只有深刻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行成功的翻译交际。本文着重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生存环境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关键字:中英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一、翻译与文化 1、翻译与文化的定义 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翻译的诞生给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许多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着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必须要从文化的差异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内涵上的不同,因为这些差异源自生活上的不同。对文化的理解对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译文等于缺乏了

英译汉常见问题汇总

英译汉常见问题汇总 英译汉,不论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实际翻译的过程当中,不少人只求译文的“忠实、通顺”而忽视译文的“雅”。那么,忠实通顺的译文是否就是地道的、自然的、合乎汉语习惯的译文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英译汉常见问题汇总,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结构不合理,句子不自然 (1) There will come a day when people the world over will live a happy life under the sun of socialism. 全世界人民在社会主义阳光下过幸福生活的一天是会到来的。 译文主语的定语长,使得整个句子头重脚轻。试译为:全世界人将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过幸福的生活,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2)The sun, which had hidden all day,now came out in all its splendor. 那个整天躲在云层里的太阳,现在又光芒四射地露面了。 原文里的定语从句,是补叙性的,译成汉语,不一定放在被修饰名词之前。原文没有“又”这个意思,应去掉。试译为:太阳一整天都躲在云里,现在出来了,光芒四射。 (3)I had experienced oxygen and/or engine trouble. 我曾碰到过,不是氧气设备出故障,就是引擎出故障,或二者都出故障。 “我曾碰到过”,句子突然中止,好象无宾语,但实际上宾语却是很长的三个分句,这不合乎汉语表达习惯。可在“碰到过”后加上“这种现象”或将宾语提前。试译为:不是氧气设备出故障,就是引擎出故障,或者它们都出故障,这些我都碰到过。 (4)Captured documents which we have obtained from individuals who had been infiltrated through this corridor plus prisoner-of-war reports that we have obtained in recent months led us to believe that the volume of infiltration has expanded substantially. 我们从经由这个走廊进来的人身上缴获的文件,加上近几个月从战俘那里得到的口供,使人们相信,渗透的规模确实扩大了。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专业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详细翻译技巧)

英译汉几个常见问题如下: 1)英译汉时语言组织不符合中文的讲话习惯。在不改变原文绝大部分意思的情况下,不需要字对字或者严格遵守英语语序,在获得原句含意后务必采用中文的思维将译文写出。要求是在读着看过译文后,不能让读着感觉到文章是翻译而得的,即不能留有丝毫翻译的痕迹。 2)英译汉时译文上下文的用词不一致。尤其是学术文献或论文的翻译,除了学术用语和专业用语需要准确,更重要的是全文上下文中同一个词或者短句翻译出的用词或短语必须一致。例如一开始将control panel翻译为“控制面板”,那么全文都不得改变这个译法。 3)英译汉时用词过于口语化。除了剧本,台词,字幕等需要口语化用词的翻译稿件以外。其余大部分翻译,例如文献,论文,合同,申请书,标书等,用词尽量书面化。例如“weight”在统计学和分析学中不可翻译为“给予数值”,必须翻译为“赋权”,两者意思相近,但是采用后者。 4)英译汉时词汇含意理解产生偏差。这是死记单词造成的后果。翻译中,在无上下文的情况下,除非是专有学术名词(例“diabetes”基本上永远都是糖尿病的意思),其余的单词很难说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只能说某个词大概是对照中文某个词的感觉,但是决不可死认一个意思,死认单词意思造成翻译不通、翻译错误等。当然也不能糊译,不能为了使句子翻译通顺而胡编一个意思。 5)英译汉时英语长句中的意群划分有误。原版的英语资料中长句较多,往往40-50个词之间没有一个标点,修饰成分和意群划分的错误会导致理解错误和翻译错误。原则上,英语中的各类从句,特别是状语从句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灵活,没搞明白其修饰对象就会错译。 汉译英几个常见问题如下: 1)汉译英时字对字翻译。这是翻译中最致命的错误,很多人以为认识对应的英语单词或者知道对应的英语单词,这句话才会翻译。其实不是,原则上四千词汇量就能解释大部分英语单词的含义,只不过大部分人不知道如何用简单词汇造句去描述或解释高难度单词。 2)汉译英时中式语序。何谓中式语序,即以“主+谓+宾”为主的句型。这种句子写多了,一旦遇上长句或者语法功能上缺少成分的句子就懵了。所以必须多读,多了解原版英语的句子是如何写的。 3)汉译英时短句太多。这里并不是指写英语短句不好,在考试中建议写短句,这是为了避免语法错误,当然也不要太短了。在较为正式的或专业性强的文本中,汉译英在必要时需要翻译成长句。例如不久前的某论文中的一句:筛选出对靶基因干扰效率最高的 HER2-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成功包装成病毒去感染SKOV-3细胞而后在体外进行实验的结果显示Her2/neu的siRNA慢病毒载体可以显著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并使卵巢癌SKOV3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明显受抑。因此,熟练掌握各类从句的写法和作用很重要。 4)汉译英时英语词汇词义辨析不清而导致误用,用词不准。大部分人的翻译习惯是,凡是中文有英文的对应单词,就二话不说直接用,其实这个是不对的。很多同义词意思相近,用法和所用的语境场合完全不同。例如“base”“basis”“foundation”,意思几乎相同,但是用法完全不同。尤其是学术文章,误用就导致歧义。 5)汉译英时逻辑混乱结构不清。汉译英中的逻辑和语句结构相当重要。逻辑混乱,即译文毫无章法,思绪混沌,不知所云。结构不清,即英语的从句或其他成分在句中的位置胡乱摆放,进行翻译的人员自然是清楚的指导这些英语句子的含义,因为是看着中文翻译过来的,想不知道中文含义都难,但是没看过中文的读着就会因此而看得云里雾里,从而导致读者难以理解译文。

浅谈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浅谈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受到了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研究范式。在回顾翻译研究传统思路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的问题作出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翻译;不对等性;文化差异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事实上,翻译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它绝对不是简单、机械地把一种语言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译者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实际困难。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本文就翻译中词的不对等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一、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 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 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 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 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 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 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 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 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不。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 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 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 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 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 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 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

浅谈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86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中英文中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 差别。因此初看到blue films 时还以为是 那种比较悲伤忧郁的蓝调电影,后来发 现居然是指“黄色电影”!yellow dog 也 不是指“好色之徒”而是“忘恩负义之 人”的意思。红色在中文里往往跟吉 祥、喜庆,兴旺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 "红利"、"红火"、"红包",“走红”,“红遍大江南北”,"披红"、"开门红 "、"满堂红"等等。红色在中文里还象 征着女性,如“红颜”,“红粉知 己”。红在汉语中还有象征“革命,进 步”的意思,如“红军”,“红旗”, “又红又专”等等。在英语中红色虽然也有喜庆的含义,但是远没有中文里红色的象征意义强烈。此外,红色在英语中有不少贬义的象征,如在英语词典中 “red”是共产主义或共产党的同义词,表达这一意思时常常有贬意,甚至谩骂的意味。red belt指的是赤化区,而且在英语中red使人联想到的是暴力与流血。Red Brigade(红色旅)是指意大利的秘密恐怖 组织,专门从事绑架、谋杀和破坏等一系列恐怖活动。red lining(圈红线),指美国金融机构将贫困地圈上红线,拒绝向这一地区提供住房贷款,使这些地区陷 入了更大的贫困。四.动物 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 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英两 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 涵。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它象征着 权力,力量,威严,智慧等等。中国 古代皇帝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披 “龙袍”,坐“龙椅”,高兴时“龙 颜大悦”,发怒时则“龙颜大怒”。 在 今天,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神圣的, 翻译是在语言的平台上进行的,而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当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体系,彼此间具有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习语 习语是某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 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从广义上来 说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少习 语蕴涵的文化寓意在另一种语言中未必能 找到对应的表达,翻译时忌直译,死 译,需要视情况作灵活处理。例如,英 语成语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采取鸵鸟政策),如果直译的话,中 国读者还是不能通过字面意义来理解它的 比喻意义。又如,汉语成语 “扬眉吐 气”,如果直译成“to 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恐怕会贻笑大 方。 由于各自民族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英汉习语中的比喻体往往不同,但是两者的比喻意义相同或相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套译的方法,即在另一语言中找出与之对应的习语。例如,英语习语“rats desert a fallinghouse”,可以用中国读者熟悉的“树倒猢狲散”来套译,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中文中的“杀鸡取卵”,在英文中可以找到对应的习语:“kill the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采用类似方法翻译的例子还有很多,诸如:落汤鸡-like a drowned rat ;a poor fish-可怜虫;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似热锅上的蚂蚁; 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等等 。 二.俚语俚语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和内涵最丰富的那部分语言,由于文化含量重,较难理解,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俚语意思的误解常会导致尴尬。曾有这么个笑话,有位在中国的外国客人问翻译:“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我可以方便一下吗?) 翻译却回答说:“Yes, you can go anywhere in China." 关于上厕所的俚语还有不少,如: "Last night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昨晚我去了两趟厕所);在别人家里作客时可以这么问:“May I use the facilities?"或 “Whatis the geography of the house?"女厕所的表达最是委婉,如dressing room (更衣室),loungge (休息室),powder room(化妆室)等。广义的俚语包括行话,如在青少年中比较流行的语言:“bur" 指头发,"flutter bum"指男朋友, "party-pooper"指扫兴的人。美国的黑社会组织经常使用的一些行话,如用juice 或 ice 指贿赂。扒手的切口语,如 moll buzzing (扒窃妇女),shorts (电车或公共汽车),hole (地铁)。这些五花八门的俚语就算对于英语国家的人自身来说也是个难以理解,令人头疼的东西,因此对翻译工作者来说更是个难题。三. 色彩浅谈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陈萍 (上海金融学院 200000)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文化。有效的交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更要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文章主要就习语,俚语,色彩,动物四个切入点列举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对翻译中遇到的一些文化差异提出了恰当处理的方法。文章最后还对译者提出要求。 关键字: 文化 文化差异 翻译 利用率。加强机械租赁计划的管理,避 免机械设备在项目上的闲置。第三,加 强对水平运输机械台班量的控制,杜绝 签发“人情台班”。督促设备管理人员 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使机 械设备尽可能地始终处于完好状态,提 高完好率。 3、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遵守以下几个 原则:认真研究项目概况,提出有针对 性的施工方案,确保重点及难点处施工 的顺利安排;遵守国家有关的规范和操 作规程,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尽量使 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4、健全项目各项管理体制 健全的管理体制犹如身体的神经系统,协调着各方人员的行为及准则,按照可控的程序来运行。如岗位责任制、材料入库制、限额领料制、(半)成品的保护及回收制、集中搅拌制、成本分析核算制等。而以上制度的健全与维护均为项目成本的中间考核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依据,加强中间成本考核对项目的成本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加强风险管理风险是实际情况与主观预测之间的差异,建筑工程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政治、经济、工程、公共关系和管理等几个方面。企业可以采取策略投标、合同谈判、风险共担、购买保险、风险转嫁等一些措施,防范或规避风险,而有些风险的发生对项目的成本影响甚至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在企业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怎样合理的研究及防范风险,已自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1]孙义.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8:11-12[2]陈宠,王宁.浅谈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05:22-23[3]王仙萍.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管理[J].会计之友,2005,07:30-31

翻译人才浅析

翻译公司对于翻译人才教育培养的期望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给翻译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导致了翻译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揭示了翻译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出现的矛盾, 讲述了翻译公司对翻译专业人员职业素质要求, 探求翻译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的对策,反映了翻译公司对于翻译人才教育培养的期望和诉求。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states that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bout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 with swift and violent increase to the translators’ requirements, it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ety, narrates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requirement of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staff from the translation company, searches for the countermeasure of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graduat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ociety, reflects the expectation and appeal of the translation company to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staff.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翻译人才培养社会需求职业素质要求期望和诉求翻译产业与翻译教育结合 KEYWORDS E conomic globalization Translator’s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Expectation and appeal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industry and MTI 一、翻译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产生了矛盾 1.经济全球化发展急需优秀翻译人才 中国在迅速向前发展,作为制造品出口大国,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会更加紧密,中国对中东、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的能 源和矿产也更加依赖,国际交往的加强对翻译工作提出更多、更严格的 要求。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感悟-推荐下载

学号:20125061201 姓名:李远天班级:英语二班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感悟 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又经过一个学期翻译课的训练及课下的练习,依旧觉得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在翻译中,我会遇到因为对原文理解不透而曲解文章的意思、望文生义、不能够紧密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大量意译的情况,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也发现他们或多或少的出现类似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我认为自己对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表达语序等方面的差异理解不深刻;对于一些常用的、较为固定的词语搭配和表达法积累不足,以及缺乏必要的有关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常识。下面对于遇到的问题做一下进一步的分析: 一、脱离语境,错误判断词义导致的误译 整体把握全文是必要的,不仅有利于对文章的把握,也有助于对部分的理解,而有时候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对语境的忽视。另外,不同的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因此译文不能保证一定是完全表达出了原文的“真正”的意义。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汉语词义比较固定和严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独立于语境;而英语词义比较灵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有着比较丰 富的虚化手段。当一个词语用于一种新的语言环境时,就会产生新的含义。然而,在翻译时常常抛开上下文,孤立地选择词义,按照其对某 一个词所了解的中文意思不假思索地给出中文翻译。在做题的过程中遇见过这样的句子:She is at home on the subject. 正确的译法是:

学号:20125061201 姓名:李远天班级:英语二班 她精通这一科目。而当我看到这一句子时毫不犹豫的译为:她在家 研究这一科目。经过与译文的对照发现,“at home”有“在家里”的意思,但在本句中应取其引申义“精通”,“熟悉”之意。其后通常 与介词in, on或the构成短语。 也通过这个问题,得出在遇到一词多义时,要根据上下文从众多 的意义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意义;而遇到一义多词时,就要从词汇的色彩 衰贬、语气强弱及语言正式与否等多方面进行比较,选择最恰当的词。 二、缺少语法分析导致的误译 语法的学习在我们翻译过程中依然重要,而我们往往都忽视这 一点。有时候也会出现虽然语法专项练习时做得不错,但翻译时却不 能准确运用,或者不知道运用语法分析。就比如我们在做主从句翻译 的时候:You will be informed when they will leave for New York.正确的译法是:会通知你他们将在什么时候动身去纽约的。在自己翻译 的时候译成:他们动身去纽约时会通知你的。通过解析明白此句把“when”引导的从句当作时间状语从句是误译的原因。仔细分析其 语法结构可以看出“when”引导的从句是宾语从句。如果“when” 引导的是状语从句的话,应该是“when they leave for New York”,而不是原文中的“when they will leave for New York”。 语法分析对英语复杂句的理解显得很重要。英语中,长句很多,甚 至一整段就是一句话,修饰限定语、并列分句、主从分句层层叠加。 只有通过语法分析,找出全句的主干部分,理清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才

句子大全之汉译英句子翻译常见问题解析

汉译英句子翻译常见问题解析 摘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句子的翻译一直都是学习者关注的 焦点问题。本文就英语的汉译英句子翻译中常见的、学习者容易犯 错的问题,比如词汇、句子结构、母语负迁移等进行归纳,有针对 性地给出例子,作出详细的分析与讲解。 关键词:汉译英句子翻译常见问题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它的句子翻译总是处于关键的地位。对这 种情况,广大的英语教师都在探寻相对理想的解决途径。笔者根据 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考试及练习中抽取大学生英语句子翻译的例子,进行仔细分析,试着以目前学生英语句子翻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为 突破口,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尝试总结解决这些问题的 途径,希望对学生句子翻译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1.词汇问题 词汇是学习及翻译任何一门外语的首要基础,要清楚明白地翻 译出原来句子的意思就必须有足够的词汇量作为基础。词汇量越大,翻译出来的句子就能够更加接近原句的意思。当然,在词汇量充足 的情况下,翻译出来的句子质量更高。我国的考试模式,客观题较多,主观题较少,使得教学侧重点倾向于为考试拿高分服务,在没 有本土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很多学生对所学词汇大都只是停留在认 得的阶段,就是看见一个单词能够想起它的意思,但是不能牢固掌 握单词的用法,出现以下问题。 1.1 词性拼写错误及词性误用问题 词性是任何阶段学习英语的重点,辨清词性对正确运用语言大 有帮助。一些学生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常常不注意分析词性或对 词的用法不明确,表现为:介词当动词用;形容词当副词用;名词 当动词用,等等。 例1:圣诞节期间,人们过得很愉快①。 during chrismas, people are happiness②. 分析:译文中的chrismas很显然是拼写错误,应该改为,christmas,且译文中的happiness明显是名词误用为形容词。当然,译文中还存在介词的不规范使用的问题。译文应该修正为:at christmas, people are happy. 1.2措词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