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课 教学设计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秦朝统治的认识和评价的延续,通过学习农民起义,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益的斗争,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阶级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益的斗争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农民起义的原因分析,以及对农民起义的历史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农民起义原因、过程和意义的思考。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了解秦朝的暴政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提问:秦朝统治时期,民众的生活状况如何?引发学生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相关图片、地图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2.7《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特点: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成语:揭竿而起)建立政权:在陈县称王,建 Nhomakorabea张楚政权
结果:失败。
4.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地位和意义
材料一: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意义:揭开了反秦浪潮,鼓舞了后世人民的反抗斗争。
三、咸阳王气黯然收
1.读地图《秦末起义形势图》:
①找到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及路线。
②在地图中找到新的反秦势力(项羽、刘邦)
③说出项羽刘邦起义军进军路线
④观看《破釜沉舟》视频,并结合教材,归纳巨鹿之战的特点和意义
⑤秦朝灭亡的标志: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并根据材料,分析出秦二世的暴政导致了陈胜的反抗,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观看视频,了解陈胜吴广起义。
2.合作探究:如果没有遇雨误期,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会,因为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3.结合视频和教材,梳理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开始时间:公元前209年(公元前3世纪末)
执教日期月日总第课时
课题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史料等方式,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背景原因、过程及结果。(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认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3.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原则。(唯物史观)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以及陈胜、吴广等领导的大起义。
教材还介绍了起义军的发展壮大,以及最终推翻秦朝统治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细节和背景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结合教材内容,深入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以及陈胜、吴广等领导的大起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陈胜、吴广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的苦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暴政和苦难?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秦末农民大起义。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的苦难。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题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程新授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了解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素养目标1.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掌握项羽和刘邦的军队为推翻秦朝的统治而做出的努力,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
3.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暴政的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
难点:如何评价秦始皇板书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课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温故知新教师提前进入课堂展示复习任务:1.秦灭六国(原因、经过、意义)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师走动,观察学生背诵复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课前背诵,温故知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有问题寻求教师帮助。
二、新课导入秦始皇:“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庞大的秦王朝为什么会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呢?学生思考问题,结合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三、解读目标教师展示素养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做任务。
四、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任务: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提示,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材料一(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班固《汉书·食货志》①赋税沉重材料二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官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提示,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②徭役、兵役繁重材料三逃兵役,夷三族。
(父族、母族、妻族—《睡虎地秦墓竹简》③法律严苛、刑罚残酷材料四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④焚书坑儒材料五秦二世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希望自己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
然而历史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封建专制残暴统治的结果,所以它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1.掌握秦暴政的主要表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问题设置,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秦的暴政(重点)(1)教师活动教材研读:归纳秦的暴政的表现(2)学生活动表现1:赋税沉重。
表现2:徭役兵役繁重。
表现3:刑罚严苛。
表现4:“焚书坑儒”。
表现5: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1)教师活动问题探究: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原因,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2)学生活动会①直接原因:大雨使戍守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记笔记】(3)教师活动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1: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材料2: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4)学生活动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沉重的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秦朝的灭亡(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63,概况巨鹿之战的基本情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秦朝因暴政灭亡对后世有何借鉴意义?(4)学生活动1.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爱惜民力;2.应对君主权力适度制约;3.法家学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与儒家学说相调和。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视频的运用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演示法、问答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列表法等。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问题导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秦朝(学生回答)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灭亡了,那么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1、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师:出示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由此得出秦朝的赋税沉重。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思考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时空观念: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根据秦朝的刑具反映了秦朝刑法严峻的特点;家国情怀:知道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朝灭亡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章碣作《焚书坑》,用“坑灰未冷山东乱”来讽刺秦始皇焚书的做法并不能使统治长久。
今陕西西安临潼有一个坑儒谷,据说是当年坑儒的地方。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秦朝是如何灭亡的?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1、背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2、秦朝暴政的表现: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
材料一:(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zhì]之食。
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三: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材料:(秦朝)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上吊)于道树,死者相望。
---司马迁《史记》材料、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6岁就要到官府登记户籍,开始服徭役和兵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以及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掌握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的理解和尊重,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农民起义的背景、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讲解:通过讲解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民起义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资料:关于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相关资料。
3.课件:制作相关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农民起义的发生。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和课外资料,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民起义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10课,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之一。
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机会但他们对历史本身却充满了兴趣,但他们多数人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需要教师提供丰富而形象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导学过程】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情景导入】
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这句话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
【自主预习】
一、秦的暴政
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出秦始皇的暴政。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
请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
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师: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
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多媒体展示反映秦暴政民谣,全班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再次感受秦的暴政带来的影响,再次强化对秦暴政的认识——“天下苦秦久矣”“天下愁怨,溃而败之”激发学生情感,有压迫就有反抗自然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课件展示《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片段。
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同时也培养学生演绎历史的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提问:这次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
】
2、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请学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
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
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
3.材料呈现:项羽在自刎前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同学们认为他说得对吗?引导学生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
我采取擂台PK的方式,通过教师出示材料再现当年楚汉之争的四个历史
情景,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老师进行适时点评和引导,自然得出项羽必败,刘邦必胜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进行创新处理,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心灵情感得到升华。
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4.组织学生比较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性质有什么变化?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战争目的对战争性质的影响,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突破难点。
】
5、楚汉之争及汉朝的建立
(1)展示鸿门宴的图片了解战争情形。
(2)比较刘邦与项羽的行为,思考:
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合作探究】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朝崩灭的原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3、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为什么?
【小结提升】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
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
历史上称之为"西汉"。
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
板书设计:
一.秦的暴政1.表现2.影响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概况2.意义3.巨鹿之战,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1.时间、战争双方、结果2.战争的性质3.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4.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本课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挖掘教材,整合创新,借古鉴今;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
3.以思想启迪为纲,以历史事件为经,以成语故事为纬,以情景平台为眼,将本课进行有效串联,编织了一张高效教育的网,此网精密细致、疏而不漏,结构完整,成效显著。
本设计内容、环节较多,如果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可能在时间分配上不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