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医学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
以下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原理和应用:1. 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扩增DNA的方法,基本原理是通过DNA聚合酶酶在体外模拟DNA的复制过程,从而快速扩增目标DNA片段。
PCR技术在基因克隆、基因检测、DNA指纹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是将感兴趣的DNA片段插入到载体DNA 中,构建重组DNA分子的过程。
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目的基因的DNA序列,用于研究基因功能、表达调控等方面。
3.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技术:蛋白质表达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使其表达目的蛋白质的过程。
通过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纯净的蛋白质样品,用于研究蛋白质结构、功能等。
4.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系统、TALENs和ZFNs等,可以实现对基因组特定区域的精准编辑。
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治疗、植物育种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5. RNA干扰技术:RNA干扰是一种通过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机制,可使目标基因的mRNA水平下降,从而抑制基因表达。
RNA干扰技术在基因功能研究、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6. 蛋白质亲和纯化技术:蛋白质亲和纯化技术利用蛋白质与其结合物质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选择性富集和纯化。
该技术在药物筛选、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7.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的生物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上千个基因的表达水平。
基因芯片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谱分析、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
8. 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主要包括蛋白质质谱分析、蛋白质组芯片等,用于研究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等。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疾病诊断、药物靶点鉴定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以上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原理和应用。
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

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中的一门重要科学,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它是以DNA、RNA、蛋白质等重要分子为研究对象,探究它们的生物学意义,是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解决很多现代生物医学问题的关键。
一、 DNA、RNA和蛋白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DNA、RNA和蛋白质三种重要分子,这三种分子在细胞中各自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DNA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基因的物质,是决定遗传信息及其表达的物质基础。
它由四种不同的碱基组成,分别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C)和胞嘧啶(G)。
DNA的结构像一条双链,两条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而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即A氢键与T 碱基配对,C氢键与G碱基配对。
2. RNARNA(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具有多种功能,如携带遗传信息、参与蛋白质合成、调节基因表达等等。
RNA的组成与DNA相似,同样由四种碱基组成,区别在于RNA中的胸腺嘧啶(T)被尿嘧啶(U)替代,且RNA是单链分子,而不是DNA的双链。
3. 蛋白质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有机分子之一,也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蛋白质通过氨基酸的序列组成,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不同的功能和空间结构。
蛋白质在细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酶催化反应、维持细胞结构、参与信号传导等等。
二、分子生物学基础技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离、纯化、检测和克隆等技术手段。
下面就一些典型的实验方法进行说明:1. DNA分离与纯化方法(1)酚-氯仿:利用酚(Phenol)和氯仿(Chloroform)进行分离。
由于DNA对极性较弱,所以可以在酚-水界面处沉淀下来,然后利用氯仿分层,最后从水层中分离DNA。
(2)膜过滤:膜过滤法是利用孔径不同的膜进行分离纯化DNA。
一般使用微孔聚丙烯膜,按孔径大小可分为A、B、C三种不同的型号。
分子生物学的、原理

分子生物学,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让人摸不着头脑?别急,让我用大白话给你慢慢道来。
首先,分子生物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层面上的事情。
啥叫分子层面?就是比细胞还小,小到你用肉眼根本看不见的那种。
比如DNA、RNA、蛋白质这些,都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先说说DNA吧。
DNA,就是脱氧核糖核酸,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拗口?其实它就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硬盘”。
DNA是由四种碱基组成的,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这四种碱基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就形成了基因,基因就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密码”。
DNA复制,就是DNA复制自己的一个过程。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文件,你怕丢了,就复制了一份。
DNA复制也是这个道理。
当细胞要分裂的时候,DNA就会复制一份,这样新产生的细胞就有自己的DNA了。
接下来说说RNA。
RNA,就是核糖核酸,它的作用就是把DNA上的遗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
这个过程叫做转录和翻译。
转录,就是RNA根据DNA上的碱基序列,合成出相应的RNA分子。
翻译,就是RNA上的碱基序列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就是生物体内干活的“工人”。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就是蛋白质的“砖块”。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就是由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决定的。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就是通过研究这些分子层面上的事情,来揭示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命活动。
比如,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蛋白质是如何参与细胞代谢的,等等。
举个栗子,就说癌症吧。
癌症,就是细胞的“叛变”,不受控制地疯狂增殖。
分子生物学家就是通过研究癌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来揭示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再比如,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就是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基因,来改变生物的性状。
比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让植物产生抗虫蛋白,这样就不用打农药了。
分子生物学家就是通过研究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来实现转基因技术的。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概述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的一系列技术方法。
这些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物学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促进相关研究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并详细探讨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原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合成DNA的方法,通过循环性反应使DNA的数量迅速扩增。
该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变性、退火和延伸。
在变性步骤中,DNA双链被加热使其解旋成两条单链。
在退火步骤中,引物与模板DNA序列互补碱基配对。
在延伸步骤中,热稳定DNA聚合酶将新的DNA链延伸。
•应用:PCR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基因克隆、基因突变分析、DNA测序、DNA指纹鉴定等。
此外,PCR还常用于检测病原体、肿瘤标记物以及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2. 凝胶电泳•原理:凝胶电泳是一种分离DNA和蛋白质的常见方法。
该技术基于物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利用电势差将分子分离开来。
DNA片段在凝胶中迁移速度与其大小有关,大片段迁移较慢,小片段迁移较快。
•应用:凝胶电泳广泛应用于DNA分析、蛋白质分析以及核酸杂交等实验中。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凝胶电泳可用于确认PCR扩增产物的大小,并进行DNA片段的分离和纯化。
此外,它还可以检测基因突变、遗传关系等。
3. 蛋白质电泳•原理:蛋白质电泳是一种分离和分析蛋白质的技术。
该技术基于蛋白质的大小、电荷和形状差异,利用电势差将蛋白质分离开来。
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样品被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并通过电场迁移。
•应用:蛋白质电泳在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用于鉴定蛋白质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以及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存在与否。
此外,蛋白质电泳还用于分离和纯化重组蛋白质。
4. 核酸杂交•原理:核酸杂交是一种通过互补碱基配对而发生的分子相互作用。
通过标记的探针DNA或RNA与靶序列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双链或三链结构,从而可进行检测和定位。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
本文将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实验方法。
一、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遗传物质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D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它携带了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
DNA的复制是指DNA分子通过自我复制过程,使得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与原始DNA分子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转录是指DNA通过酶的作用,产生RNA分子的过程。
转录产生的RNA可以是信使RNA (mRNA)、转运RNA(tRNA)或核糖体RNA(rRNA),这些RNA 分子在翻译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翻译是指RNA分子通过核糖体的作用,将RNA上的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合成蛋白质。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蛋白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的信号分子会识别和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
转录因子是一种可以结合到启动子区域的蛋白质,它们可以促进或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此外,还有一些表观遗传学的机制,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也参与了基因的表达调控。
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方法1. DNA提取:DNA提取是从生物体组织或细胞中分离纯化DNA的过程。
常用的DNA提取方法包括酚-氯仿法、盐析法和柱层析法等。
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用于增加DNA片段数量的方法,它可以在体外通过模拟DNA复制过程,快速地合成大量特定DNA序列。
PCR可以应用于基因检测、DNA序列扩增和基因克隆等领域。
3. 凝胶电泳:凝胶电泳是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可以将DNA、RNA或蛋白质根据其大小和电荷迁移率分离。
通过观察样品在凝胶上的迁移情况,可以判断目标分子的大小和纯度。
4.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是分子生物学中用于获得特定蛋白质的方法。
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

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生命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
生物是整个宇宙中最奇妙的存在,它们通过分子的运作,完成了一系列几乎无法想象的复杂操作。
分子生物学便是探究这一奥妙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
I. 原理分子生物学主要探究生物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生物分子包括核酸、蛋白质和多糖等基本生物大分子。
这些分子构成了生命体系中复杂的基因组和调控系统,控制了生命的各种生化反应和生理过程。
一、核酸核酸是生命体的遗传物质,分为DNA和RNA。
DNA具有双螺旋结构,在其中存储了生物个体的所有遗传信息。
RNA则是DNA 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产物,是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
二、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体内基本的催化剂和功能分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它们通过特定的折叠形态和相互作用,实现了复杂的识别、结构、代谢和信号传导等功能。
三、多糖多糖是一类长链分子,由许多简单的单糖分子组成。
它们在生物体内主要作为能量储存和结构支撑的重要分子,如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等。
II. 技术分子生物学在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方面采用了多种现代技术,其中常用的包括:一、PCR技术PCR技术是基于DNA聚合酶的体外DNA复制技术。
它可快速扩增目标基因片段,是基因检测、DNA重组和基因表达分析等领域的常用技术之一。
二、DNA测序技术DNA测序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可用于准确确定DNA序列及其变异情况。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DNA测序已越来越方便快捷。
三、蛋白质质谱技术蛋白质质谱技术是利用高分辨质谱仪对生物体内蛋白质进行分析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通过打破蛋白质分子,获得蛋白质的序列信息、结构和功能等。
四、DNA芯片技术DNA芯片技术是基于微阵列科技的高通量分析技术。
它可在一张小芯片上同时检测大量的DNA序列或基因表达水平,快速地获得诸如基因型分析和表达谱分析等相关信息。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一、PCR技术1.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用于扩增DNA片段。
2.PCR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添加DNA模板、引物和DNA聚合酶,以及一系列特定的温度循环,迅速扩增目标DNA序列。
3.PCR技术的应用广泛,如基因克隆、基因突变分析、疾病诊断等。
二、蛋白质电泳技术1.蛋白质电泳技术是用于分离和定量蛋白质的常用方法。
2.蛋白质电泳技术包括SDS-PAGE和蛋白质西方印迹等。
3.SDS-PAGE是一种蛋白质分子量分析方法,通过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4.蛋白质西方印迹则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并通过特异性抗体与该蛋白质结合,产生特定的信号。
三、原位杂交技术1.原位杂交技术是研究基因表达和基因组结构的重要工具。
2.原位杂交技术通过结合特异性探针和标记物,用于检测目标序列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分布。
3.原位杂交技术有多种类型,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非放射性原位杂交等。
4.原位杂交技术在遗传学研究、疾病诊断和生物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基因克隆技术1.基因克隆技术是将特定DNA片段插入到载体DNA中的技术。
2.基因克隆技术的关键步骤包括:DNA片段的切割、载体DNA的选择和连接、转化等。
3.基因克隆技术在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质的表达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五、DNA测序技术1.DNA测序技术是用于确定DNA序列的方法。
2.DNA测序技术包括Sanger测序和高通量测序等。
3.Sanger测序是一种经典的测序方法,逐个位置确定DNA序列。
4.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并行测序大量的DNA片段,实现快速高效的DNA测序,并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研究、药物研发等领域。
六、蛋白质质谱技术1.蛋白质质谱技术是分析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方法。
2.蛋白质质谱技术包括质谱仪的使用和蛋白质样品的制备等。
3.蛋白质质谱技术能够快速鉴定蛋白质样品中的蛋白质组分,并定量分析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水平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它以分子为单位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物体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核酸结构、蛋白质合成、基因调控等内容。
一、核酸结构核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分子,包括DNA和RNA。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RNA则参与基因表达过程。
核酸分子由碱基、糖分子和磷酸分子组成。
DNA的碱基有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RNA中的胸腺嘧啶被尿嘧啶(U)取代。
糖分子是脱氧核糖(DNA)或核糖(RNA),磷酸分子连接糖分子形成链状结构。
DNA由两条互补的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互连接而形成双螺旋结构。
二、蛋白质合成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分子之一,它具有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蛋白质的合成是由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来实现的。
在转录过程中,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mRNA分子,mRNA分子带着DNA的遗传信息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在翻译过程中,mRNA通过核糖体作为模板,被tRNA逐个配对携带的氨基酸连接在一起,形成多肽链。
多肽链经过折叠和修饰后,成为功能完整的蛋白质分子。
三、基因调控基因调控是指在生物体内控制基因表达的过程。
通过基因调控能够使细胞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或环境条件下表达适合的基因。
基因调控主要通过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两个层面来实现。
转录调控是在转录过程中通过调节RNA聚合酶的结合,使得基因的转录速率增加或减少。
转录后调控是在mRNA合成后,通过RNA剪接、RNA编辑、mRNA 稳定性和翻译效率等方式调控蛋白质的合成。
四、分子互作生物体内的分子之间常常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相互作用可影响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小分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通过静电力、氢键、范德华力和疏水效应等方式实现。
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不同,会导致分子在三维空间中的构型和功能发生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分子类实验室常用实验技术原理汇总一、GST pull-down实验基本原理:将靶蛋白-GST融合蛋白亲和固化在谷胱甘肽亲和树脂上,作为与目的蛋白亲和的支撑物,充当一种“诱饵蛋白”,目的蛋白溶液过柱,可从中捕获与之相互作用的“捕获蛋白”(目的蛋白),洗脱结合物后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从而证实两种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或筛选相应的目的蛋白,“诱饵蛋白”和“捕获蛋白”均可通过细胞裂解物、纯化的蛋白、表达系统以及体外转录翻译系统等方法获得。
此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
注:GST即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二、足印法(Footprinting)足印法(Footprinting)是一种用来测定DNA-蛋白质专一性结合的方法,用于检测目的DNA 序列与特定蛋白质的结合,也可展示蛋白质因子同特定DNA片段之间的结合。
其原理为:DNA 和蛋白质结合后,DNA与蛋白的结合区域不能被DNase(脱氧核糖核酸酶)分解,在对目的DNA序列进行检测时便出现了一段无DNA序列的空白区(即蛋白质结合区),从而了解与蛋白质结合部位的核苷酸数目及其核苷酸序列。
三、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是研究体内蛋白质与DNA 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利用该技术不仅可以检测体内反式因子与DNA的动态作用,还可以用来研究组蛋白的各种共价修饰以及转录因子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的原理是:在生理状态下把细胞内的DNA与蛋白质交联在一起,通过超声或酶处理将染色质切为小片段后,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 反应,将与目的蛋白相结合的DNA片段沉淀下来。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一般包括细胞固定,染色质断裂,染色质免疫沉淀,交联反应的逆转,DNA的纯化及鉴定。
四、基因芯片(又称 DNA 芯片、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
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微加工技术 ,将数以万计、乃至百万计的特定序列的DNA片段(基因探针),有规律地排列固定于2cm2 的硅片、玻片等支持物上,构成的一个二维DNA探针阵列,被称为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主要用于基因检测工作 。
基因芯片的测序原理是杂交测序方法,即通过与一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杂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在一块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八核苷酸的探针。
当溶液中带有荧光标记的核酸序列TATGCAATCTAG,与基因芯片上对应位置的核酸探针产生互补匹配时,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获得一组序列完全互补的探针序列。
据此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
五、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使柱效大大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每米塔板数可达几万或几十万);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
高压泵将贮液罐的流动相经进样器送入色谱柱中,然后从检测器的出口流出,这时整个系统就被流动相充满。
当欲分离样品从进样器进入时,流经进样器的流动相将其带入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分离后不同组分依先后顺序进入检测器,记录仪将进入检测器的信号记录下来,得到液相色谱图。
六、酵母双杂交(Y2H)七、噬菌体展示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的DNA序列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使外源基因随外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同时,外源蛋白随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到噬菌体表面的生物技术。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多肽或蛋白质的编码基因或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入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在阅读框正确且不影响其他外壳蛋白正常功能的情况下,使外源多肽或蛋白与外壳蛋白融合表达,融合蛋白随子代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在噬菌体表面。
被展示的多肽或蛋白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以利于靶分子的识别和结合。
肽库与固相上的靶蛋白分子经过一定时间孵育后,洗去未结合的游离噬菌体,然后以竞争受体或酸洗脱下与靶分子结合吸附的噬菌体,洗脱的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经繁殖扩增,进行下一轮洗脱,经过3轮~5轮的“吸附-洗脱-扩增”后,与靶分子特异结合的噬菌体得到高度富集。
所得的噬菌体制剂可用来做进一步富集有期望结合特性的目标噬菌体。
八、RNA提取(Trizol法)Trizol试剂中的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胍和苯酚,其中异硫氰酸胍可裂解细胞,促使核蛋白体的解离,使RNA与蛋白质分离,并将RNA释放到溶液中。
当加入氯仿时,它可抽提酸性的苯酚,而酸性苯酚可促使RNA进入水相,离心后可形成水相层和有机层,这样RNA与仍留在有机相中的蛋白质和DNA分离开。
水相层(无色)主要为RNA,有机层(黄色)主要为DNA 和蛋白质。
九、RT-PCRRT-PCR是将RNA的反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
首先经反转录酶的作用从RNA合成 cDNA,再以cDNA为模板,扩增合成目的片段。
RT-PCR可以一步法或两步法的形式进行。
在两步法RT-PCR中,每一步都在最佳条件下进行。
实验步骤:1、RNA的提取;2、反转录合成cDNA;3、PCR扩增;4、产物的电泳和结果的测定。
十、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实时检测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扩增产物量的变化,通过Ct值和标准曲线的关系对起始模板进行定量分析。
阈值:是循环开始3~15个循环的荧光信号的标准偏差的10倍,设定在扩增曲线指数增长期。
C(t)值:荧光信号(扩增产物)到达阈值时所经过的扩增循环次数。
十一、BCA法测蛋白质浓度十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E.coli DH5α)制备1、前夜接种受体菌(DH5 或DH10B),挑取单菌落于LB培养基中37℃摇床培养过夜(约16小时);2、取1ml过夜培养物转接于100ml LB培养基中,在37℃摇床上剧烈振荡培养约2.5-3小时(250-300rpm);3、将0.1M CaCl2溶液置于冰上预冷;以下步骤需在超净工作台和冰上操作;4、吸取1.5ml培养好的菌液至1.5ml离心管中,在冰上冷却10分钟;5、4℃下3000 g冷冻离心5分钟;6、弃去上清,加入100微升预冷0.1M CaCl2溶液,用移液枪轻轻上下吸动打匀,使细胞重新悬浮,在冰放置20分钟;7 、4℃下3000 g冷冻离心5分钟;8 、弃去上清,加入100微升预冷0.1M CaCl2溶液,用移液枪轻轻上下吸动打匀,使细胞重新悬浮;9 、细胞悬浮液可立即用于转化实验或添加冷冻保护剂(15% - 20%甘油)后超低温冷冻贮存备用(-70℃)。
十三、碱变性提取质粒DNA碱变性提取质粒DNA是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
在pH高达12.6的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
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也断裂,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以pH4.8的NaAc 高盐缓冲液去调节其pH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原来的构型,保存在溶液中,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通过离心,染色体DNA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十四、目的基因的连接、转化及克隆筛选(1)总过程:分---PCR分离目的基因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接---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转---转入宿主细胞筛---筛选阳性重组体(2)分---PCR分离目的基因:PCR克隆、同源克隆、文库筛选(3)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粘性末端、平末端(4)接---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原 理:利用DNA聚合酶反应时都有在PCR产物的3’末端添加一个或者几个A碱基的特性和利用T载体3’末端的T碱基和PCR产物的A碱基互补配对,经连接酶作用,完成与载体的连接。
(5)转---转入宿主细胞感受态细胞:经过电击、 CaCl2、 RuCl等化学试剂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外源 DNA 分子通过时细胞的状态。
(6)筛---筛选阳性重组体十五、RNA干扰(RNAi)一些小的双链RNA(siRNA)可以通过促使特定基因的mRNA降解来高效、特异的阻断体内特定基因表达,诱使细胞表现出特定基因缺失的表型,称为RNA干扰(RNAi)。
十六、cDNA 末端快速扩增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cDNA 末端快速扩增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是一种基于mRNA反转录和 PCR技术建立起来的、以部分的已知区域序列为起点,扩增基因转录本的未知区域,从而获得mRNA(cDNA)完整序列的方法。
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从低丰度转录本中快速增长cDNA5’和cDNA3’末端,进而获得获得全长cDNA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快捷、方便、高效等优点,可同时获得多个转录本。
因此近年来RACE技术已逐渐取代了经典的cDNA文库筛选技术,成为克隆全长cDNA序列的常用手段。
十七、基因文库和cDNA文库的构建(看课本上的)十八、mRNA差异显示技术(DD-PCR)mRNA差异显示技术是将mRN A逆转录技术和PCR技术相结合的一种RNA指纹图谱技术。
每一种细胞(包括同一组织细胞经过不同的处理)都有其特异表达的不同于其他组织细胞的基因谱(有差异基因表达),即特异的RNA指纹图谱。
差异基因表达是细胞分化的基础,正是这些基因在细胞中的特异表达与否,决定了生命历程中细胞的发育和分化、细胞周期调节、细胞衰老和凋亡等。
mRNA DDR T-PCR 技术正是对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分离的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从基因背景相同的2个或几个被比较的细胞系或组织中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 ,用不同引物对,进行PCR 扩增,扩增时加入同位素标记的核苷酸。
利用测序胶电泳技术分离PCR 产物,经放射自显影即可找到差异表达的基因。
十九、抑制差减杂交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原理抑制差减杂交技术(SSH)是由Diatchenko等建立的以抑制性PCR和DNA差减杂交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其依据的主要技术有两点:(1)消减杂交;(2)抑制PCR。
经抑制差减杂交后的cDNA群体不仅富集了差异表达基因(目的基因),而且目的基因间丰度的差异经过均等化作用已基本消除,使消减后的cDNA群体为丰度一致的目的基因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