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悲剧意义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爱情悲剧(1)

褐以及金黄色 天然钻石 98%都是无色—浅黄系列。
表面以及内部纹理 ?合成钻石:可显示树枝状或者交叉状纹理 天然钻石:表面常见三角凹痕或者三角座,内部常显示与结构
相关的纹理。 放大观察 /list.php/50013865.html 合成钻石:籽晶及其幻影区,各种形态的金属包体 天然钻石:没有金属包体 可见光吸收光谱 ?合成钻石:无 415.5nm 吸收线,在液氮获得的低温条件下可
IGI 认证 /list.php/50013864.html ?(International Gemological Institute) 国际宝石学院 IGI(International Gemological Institute)是世界顶
尖的宝石学院,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珠宝首饰鉴定实验室。作为世 界钻石之都最古老的宝石学院,IGI 自 1975 年成立于比利时安特卫普。 广泛的经验、专业的意见以及长期可靠正直之声誉使得 IGI 成为珠宝行 业参照标准的代名词。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实验室,IGI 数十年鉴定中 开发了激光刻字,暗室照片等专利技术并开创推广了 3EX 切工评价体 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宝石学的领先者和规范制定者。
万方数据
鉴定机构
GIA 认证 美国宝石学院(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 是把钻石鉴定
证书推广成为国际化的创使者。它是在公元 1931 年由 Mr. Robert Shipley 所创立,至今已有将近 70 几年的历史,GIA 是非营利机构,经费由珠 宝业界人士捐献,但其鉴定费用依旧十分高昂。GIA 在鉴定书内容品质 方面,颇具公信力。
铌酸锂本身是透明无色的,因此是钻石的良好代用品或冒充 品。不过区别并不困难,首先,它琢磨后的成品和钻石、金红石一样,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语文教案 安娜 卡列尼娜 的悲剧分析

语文教案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分析语文教案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分析一、引言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之一,被认为是19世纪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这位主角的悲剧性分析,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困境与社会压力。
二、背景介绍1. 作品概述《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以19世纪俄罗斯贵族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主要讲述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个角色在婚姻与爱情之间的纠结与挣扎,以及她最终选择自杀的悲剧命运。
2. 托尔斯泰的写作意图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卡列尼娜》表达了对当时俄罗斯社会现实的批判,探讨了爱情、婚姻、道德、宗教等问题,并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三、悲剧性的冲突1. 个人情感与道德伦理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作为贵族出身的女性,她在与自己的丈夫卡列宁的婚姻中感到压抑和空虚,同时她又爱上了军官弗朗西斯科·凡·科伊茨基。
在她的内心中,道德理性和个人感情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2. 社会压力与个人选择的矛盾安娜与科伊茨基的感情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被视为道德败坏与背叛,这使得安娜陷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中。
她的亲友们对她的否定态度和社会的舆论压力,逐渐让安娜无法承受,最终导致她的自杀。
四、悲剧的原因与意义1. 社会道德与个人自由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源于她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与社会制度的冲突。
她试图通过逃离婚姻和追求真爱来获得个人幸福,却因为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而最终无法走出困境。
2. 悲剧的警示与反思《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的伦理观和道德标准进行了批判。
作品告诫人们,在追求自由与幸福时,应当理性思考,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避免陷入对社会压力和舆论的盲目追随。
五、教学反思与活动推荐1. 教学反思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分析,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的写作意图和作品背后的思考。
浅谈安娜悲剧的必然性

浅谈安娜悲剧的必然性摘要: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她敢与当时的封建社会决裂,在追求爱情中忘记自我,最终爱情破灭,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然而,她不把封建道德和上流社会的虚伪不堪放在眼里,最终成了众矢之的。
生活的社会环境、周围人的不理解(尤其是渥伦斯基)和她自身的矛盾性格造成了她的悲剧。
最终绝望痛苦的安娜在潜意识中扑向了驶来的火车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不能如愿的一生。
关键词:安娜;悲剧;庸俗;虚伪;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封建势力。
安娜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
作品中她应哥哥的请求来调解哥哥因和家庭教师有染而带来的家庭矛盾。
在火车站通过渥伦斯基母亲之口我们知道了安娜的美丽、善良。
一次舞会更让她脱颖而出,成了充满生命力、富于激情的美的化身。
17岁的安娜由姑母介绍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
在这个压抑的家庭中安娜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卡列宁和儿子。
然而,自身的压抑的情愫在遇到渥伦斯基的一刻瞬间迸发,她疯狂地爱上了他,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渥伦斯基走在了一起。
但是,渥伦斯基并不理解安娜的爱,对她的爱丝毫不在意。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是安娜全部的精神追求。
可是,我们知道生活中虽然不能没有爱情,也不能活在爱情里。
那到底,这个必然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安娜自身的性格在当时的俄国,在上流社会里占着统治地位的仍是旧道德和封建势力。
她的地位很脆弱,处境也相当不好。
她虽然走出了家门离开了卡列宁,可是在法律上,直到死,她始终都是卡列宁的妻子。
安娜在当时社会层面的身份很特殊,上流社会不正式的生活和教育成了她的精神枷锁这与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向往形成了对立面,让她的性格呈现了多元化。
这对于一个开始的觉醒,却还没有完全觉醒的贵妇人来说是难以避免的。
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在矛盾的心境中产生、增长、实现和毁灭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论文提纲:一、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一)动荡的俄国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的约束(二)安娜的爱情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三)安娜和弗龙斯基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意义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挚爱情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另外被虚伪黑暗、冷酷的沙俄上流社会所吞噬的悲剧原因及其意义,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对社会本质敏锐的洞察力与精准的人物表现技巧。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Anna Card Row Nina" leading character Anna card row Nina pursues love tragedy which the sincere love creates. Moreover tragedy reason which and significance by false dark, the callous Tsarist Russia upper circles of society is swallowed, had demonstrated Lev Tolstoi displays the skill to the social essence keen insight and the accurate character.关键词:矛盾冲突爱情悲剧盲目爱情观个性差异意义Key words : Contradictory conflict ; Love tragedy ; Blind love view ;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 ; Significance《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切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现代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贵族女子安娜·卡列尼娜因对农阀冯·瓦伦京的爱情而离开丈夫卡列宁,但最终导致自杀的故事。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小说的悲剧性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悲剧性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非凡的美貌和才华,但她的婚姻却并不幸福。
在与瓦伦京相忘于江湖后,她因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痛苦不已。
她在和瓦伦京的爱情中找到了内心的慰藉,但最终她被社会和家庭所排斥,甚至被妹妹接连拒绝。
因此,她在爱与责任之间感受到了极度矛盾与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主人公,列文和卡列宁,同样是悲剧性的人物。
列文终日沉浸于自嘲和悲痛之中,常常表现出自杀倾向;而卡列宁则为了留住妻子而痛苦不已。
这些人物都是在严格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束缚下生活,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最终拥抱彻底的绝望,这正是小说最深刻的悲剧性。
意义小说中的悲剧性具有普遍的人性价值。
一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对恋爱、婚姻、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探讨价值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资产阶级法律维护的家庭、婚姻、财产和继承制度所存在的漏洞与危机。
小说中,具有极高地位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与农阀瓦伦京的私情而变得不受欢迎,她所受到的舆论壓力和審判是被不公义的权力机关所创造出来的。
这反映了俄国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未能消灭封建礼教带来的种种问题,大家需要收到等级制度和传统道德准则的束缚,而这些值观则不断地推动和影响着社会的变革。
此外,小说中的农奴主和农民也成为小说所批判的对象。
他们被描绘为贫穷、愚昧和受剥削的阶级,不断地为资产阶级主人立功效力。
小说通过这些描写,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秩序的不公正,这一思想也贴合当时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
结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尽管小说以艺术的形式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故事,但它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精神意义,体现出人类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一、人物形象分析安娜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形象,通过这一形象的毁灭,托尔斯泰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堕落,同时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的局限以及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胜利。
(一)安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在作者的最初构思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
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的和美的因素。
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
(二)安娜是一个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女性形象安娜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而在和伏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
此后,她身上流露出一种纯真的、由衷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三)安娜是一个真诚、善良、正直、坦率、勇敢、高尚的女性形象安娜最初的内心冲突,来自于她对生活的强烈渴望,来自于她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关系的追求,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的厌恶。
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展示出有生气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她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地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
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强烈渴望,那埋藏在心底的被压抑的东西驱动着她。
然而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是悲剧性的。
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四)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托尔斯泰对安娜既同情又谴责。
一方面,他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
所以,托尔斯泰没有让安娜完全服从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屈从卡列宁和那个上流社会,而是同情安娜的遭遇,描写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安娜的爱情追求的悲剧意义【摘要】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直至今日仍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本文主要从她勇于与丑恶的社会决裂,在追求自由爱情中迷失自我,最终爱情幻灭来具体分析安娜爱情追求的悲剧意义。
【关键字】安娜爱情悲剧引言19世纪70年代,俄国正处在积聚的变化之中。
农奴制度在继续瓦解,可是她的残余还有巨大的力量;资本主义的关系在更快地发展,但是这个时候它远远没有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
此时,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还是封建势力。
安娜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里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
安娜的悲剧,是她飞蛾扑火般追求真挚爱情的结果。
更是她的进步爱情理想被现实丑恶势力所扼杀的不幸。
她真挚热情、美貌优雅、纯真善良、充满女性魅力。
她的爱情悲剧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典型。
一、充满生命力、富于激情的美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从她眼神和微笑中显现”。
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突出展现了安娜与众不同的美丽。
她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完美匀称的迷人外表,而更在那充溢着的活跃的生命力和优美高尚的激情。
性格的热情、真诚使她的美丽焕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夺目光彩。
作为一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上流社会里,她有如芜草丛中的奇葩:既聪慧、典雅,又质朴、活跃;既单纯、沉静,又从容、高贵,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充满魅力。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
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优美端丽而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当将要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当她身着一套朴素的黑礼服出现在莫斯科上流社会的一场舞会上时,年轻美貌的公爵小姐吉娣顿时相形失色,军官伏伦斯基的眼光从此在她身边纠缠不去。
吉娣眼睁睁地瞧着伏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
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
”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
当遇到铁路工人惨死的场面,她大动怜悯之心,竭力想减轻家属的苦难,而对于伏伦斯基的慷慨解囊大为赞赏;兄嫂不和,她亲自去调解,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凭她设身处地的考虑与劝解给予嫂子很大的安慰;对于谢廖沙真挚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
安娜的美突出的是充溢的生命力和热烈的激情,是内在的美,这种美表现在她的不虚伪真诚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正是这一点使她与众不同而又格外光彩夺目。
这样的女子注定有着丰富的心灵,热情的灵魂,真诚的追求,即便这些将给她带来悲剧的结局。
二、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然而,这样一个美丽、高尚的女人,她的生活却是不幸的。
她的幸福与其说是取决于她自己,还不如说是取决于别人。
少女时代的安娜没有体会过纯真的爱情,由家庭做主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阔老——省长卡列宁。
安娜的出嫁,完全出自她姑妈的一手操纵,这是一种典型的买卖婚姻,是绝然没有爱情基础的。
卡列宁外表不风雅,光他那对“招风耳”就使得安娜恶心。
同时,他也是个冷酷的伪君子,他长期过着官场生活,已经丧失了正常人所应有的感情。
使得他们的生活死气沉沉。
他的灵魂是虚伪的,冷酷的。
婚后,卡列宁的无视感情,这就使安娜对卡列宁无法产生感情,因此他们的婚姻里面是无爱情的,在无奈无爱的婚姻下,尽管有了孩子,但安娜的心是郁闷不乐的,也就不可避免地隐藏了分道扬镳的一天,也就注定安娜不会得到幸福。
在她和丈夫中间没有一点共同语言,他们的性格、兴趣和志向是迥然不同的。
安娜的哥哥说:“你们之间没有爱情,也不可能有爱情,这是一个错误。
”安娜回答说:“是个可怕的错误。
”错误在于,安娜决定出嫁时,听从了这样一个劝告,那就是所谓的:“忍耐一时就能相爱。
”就这样安娜过了整整八年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
不幸的婚姻对于她人性是一种蹂躏,她终日郁郁寡欢,心情沉重:“他们说他是一个笃信宗教,道德高尚、纯洁,聪明的人,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我所看到的东西。
他们不知道,八年来他把我身上一切有生气的东西都扼杀无余。
他一次也不曾想过,我是一个活女人,我需要爱情——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对我的伤害,而他自己总是对自己感到那么满意。
难道我不曾做过努力,不曾竭尽全力去寻找一种可以作为自己生活补偿的东西?难道我不曾努力去爱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儿子,当这个丈夫已经实在没法爱的时候?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我想,生活在这种压抑、沉闷,没有精神爱的婚姻生活中,无论是那个时代,那个世界的那个女子,都不会开心的。
无非是个没有文化知识,没有精神生活追求的木头人。
所以安娜也不例外,和一个没有魂灵相吸相爱融会的“恶心”男人生活在一起,在无力避开的情形下,至多把自己当木头人的应付丈夫之事,而精神世界是痛苦不堪的。
更不必说使她进入爱情角色了,加之为人品格的不称心,这就注定安娜与卡列宁之间难有共同情趣、共同语言,根本产生不了爱情,只能是婚姻里的木乃伊了。
而安娜年轻、美丽、精力充沛情感丰富真挚,更是她内心渴望爱情精神生活。
所以,贵族上层的丰厚物质生活及上流社会的地位荣誉,都遏止不了她对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就意味着安娜一旦遇到她理想中的并能与之互相爱慕的人,那怕贵族上层社会的强大压力,也会有勇气去冲破去追求的。
所以,她与年轻英俊的骑兵军官伏伦斯基的相识,激起了她心中被压抑已久的爱情。
她从一潭死水的婚姻生活中解脱出来了。
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写到:“她的眼神和微笑中闪动的难以克制的光辉,象火一样燃烧着他的全身”。
三、追求真正的爱情作为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安娜一经接受伏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
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她选择了勇敢地跟丈夫和旧生活决裂,毅然把与伏伦斯基的关系公开,不惜抛弃上流社会的地位和荣誉,向整个上流社会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公开勇敢挑战。
因为她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这种生活意味着自由的心灵、真挚的爱情,她曾对伏伦斯基说:“爱,我之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
”这不仅表现出安娜对爱情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也是封建俄国社会中妇女处境在她心理上的某种折射。
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
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
对于这样一个生活在贵族社会中诚实真挚、光明磊落的安娜来说,爱上自己丈夫以外的一个男人是不可想象的一件大事。
但时代毕竟不同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人与人的关系和思想感情上的变化。
如果说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达吉雅娜会向奥涅金表明爱意,却又要求自己对丈夫忠诚一世。
而生活在40年代的丽萨维塔虽然对那个缺乏任何理想与激情的企业家丈夫感到失望,也只能让自己郁郁而死的话,那么,生活在1861年改革之后,人们获得了“人格的普遍提高”]1[292的70年代的安娜却准备为自己争取幸福而进行斗争了。
换言之,个性解放的要求,人追求幸福的本性战胜了封建道德偏见的束缚。
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
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这种爱,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四、在爱情中挣扎和迷失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的结果,就是被贵族社会冷酷地抛弃。
回国后,安娜遭到了整个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敌视。
这些绅士淑女们不仅夺走了她的母爱,还对她关闭了所有客厅的大门。
数不清的攻击诽谤,侮辱漫骂,像脏水一样泼在安娜身上。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安娜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心情越来越痛苦,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只有同伏伦斯基的爱情了。
她曾对伏伦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
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什么都没有了。
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伏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
伏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的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
她渴望伏伦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当作朋友和知己,而非情妇。
但她没有意识到更不知如何才能争取到这种平等与恒久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纵在伏伦斯基的手里,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
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源于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
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
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伏伦斯基的视线,想尽可能的保持他对自己的眷恋,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这场爱情中,她一会儿表现的坚强勇敢,一会儿又显得软弱怯懦;一会儿觉得自己值得骄傲,一会儿又感到自己卑下;一会儿充满了生的欢乐,一会儿又幻想着死的恐怖……她的内心充满了惊涛骇浪,在爱情中矛盾的挣扎。
五、爱情的幻灭,生命的终点然而,安娜并未能从伏伦斯基那里得到真正的幸福,后者辜负了她的希望。
伏伦斯基是彼得堡的一个纨绔子弟,一个花花公子。
在恋爱初期,他对安娜曾有过一种“维特式”的狂热的爱;而后,在安娜纯真爱情的感召下,他也做出了一些牺牲。
可是,伏伦斯机是个不值得安娜爱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