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看安娜的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她反抗,她斗争,她的爱人没有站出来与她并肩作战,甚至不理解、不支持她的行为。

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摘要]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安娜是一个追求爱情而惨死在车轮之下的悲剧女性文学形象。

就爱情而言,我认为幸福最重要的,得不到幸福,反而酿成悲剧的爱情是毫无意义的。

安娜的爱情没有获得幸福,反而毁灭了自己和几个的家庭,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无辜的孩子。

[关键词]爱情悲剧原因分析思考《安娜·卡列尼娜》描写的是一个凄艳绝伦的爱情悲剧,安娜面对年轻军官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不能自拔,并生下了一个女儿。

然而“热情冷却之后”,俩人都感到疲惫、厌烦,一个卧轨自杀,一个踏上征途。

笔者认为他们的爱情悲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社会环境对悲剧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安娜所处的俄国社会既有农奴成分,又有封建因素,还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

在俄国上流社会,人们的一大乐趣就是社交活动,奢华悠闲的生活中,蜚短流长的绯闻是必不可少的点缀。

渥伦斯基的母亲开始也鼓励他去追求安娜,因为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的风流韵事更能使一个公子哥儿增色的乐趣。

”[1]因为在社交界“一个追求姑娘或者任何没有丈夫的女人而失败的男人,就要成为笑话的对象,但是一个追求已婚的女人,并且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去把她勾引到手的男人……道有一种英雄的气概”。

[2]对于丈夫,安娜恨他以宽宏大量为由不给她自由,还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及那种嘲弄的口气,她了解那些口口声声都是体面和名誉的伪道士们。

她讨厌丈夫,她恨他,她跟他一起生活了八年才发现,但是以前也不觉得难过?甚至在丑陋暴露之后,她与渥伦斯基更加无视社会舆论的存在,还故意到社交场合去挑衅。

现在,她大胆,她出格,做了别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她与情人私奔!舆论哗然![3]如此乱七八糟的社交对安娜的爱情悲剧起到了推动作用,给安娜的悲剧提供了一个社会环境。

然而,我们不能把安娜的悲剧归罪于当时的社会,就像今天我们不能把安娜式的婚外情悲剧责任归罪于今天的社会一样。

安娜要跟卡列宁离婚,再跟渥伦斯基结婚就等于二人在背叛了传统道德之后又来寻求它的承认,这不是自相矛盾的么?如果她和渥伦斯基能有真正的爱情,他们原本也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小说中,安娜这一角色是一个复杂的形象,她的形象不仅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让人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就从安娜的角色性格、人际关系、道德取向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角色性格安娜是一个既迷人又复杂的角色,她是一个既有着温柔的一面又有着强烈欲望的一面的女性。

她的出场是在火车站,当时安娜还没有离婚,她和她的丈夫的关系也很和谐。

但随着小说的深入,我们看到了安娜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她经历了婚姻的背叛和丈夫的无情,最终选择了和瓦伦京一起逃走,但是这样的选择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孤独和无奈,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二、人际关系安娜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是进退两难、欲言又止。

她与众多男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她的生命中,有丈夫亚历克谢、青年瓦伦京、律师凯伦斯基等人。

但是,她与这些男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表现出一种既暧昧又矜持的状态。

她在和瓦伦京的感情中也是如此,她爱瓦伦京,但她也无法逃脱世俗的压力和自己的内心矛盾。

三、道德取向安娜的行为和选择,无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个人幸福而付出的代价。

她在选择和瓦伦京在一起时,当时她还没有离婚,这样的行为无疑触犯了社会道德和伦理底线。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的人生中有很多时候她的行为都是违背自己的良知和社会公德,并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最后,可以看出,安娜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主角,更是一个集人性、情感和道德观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她的形象让我们了解到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思考到每个人在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诉求。

通过对安娜这个形象的分析,不仅可以有更深入的文学理解与思考,也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安娜的性格特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娜的爱情观念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安娜的社会地位与角色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色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安娜的性格特点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具复杂性和魅力的人物形象。

她的性格丰富多样,既有勇敢、热情的一面,也有脆弱、敏感的一面。

111 勇敢与热情安娜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社会的舆论和传统的道德束缚。

她在遇到渥伦斯基后,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段感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她的热情让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不计后果。

112 脆弱与敏感然而,安娜的内心又是极其脆弱和敏感的。

她对渥伦斯基的感情充满了不安和猜疑,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能让她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

她的敏感使她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指责时,更容易受到伤害。

113 性格形成原因安娜性格的形成与她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受到了严格的礼教和规矩的约束,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由和真爱的渴望。

婚后的不幸生活让她感到压抑和痛苦,当遇到渥伦斯基时,这种渴望被瞬间点燃,从而导致了她性格中的矛盾和冲突。

12 安娜的爱情观念安娜的爱情观念是纯粹而又理想化的。

121 纯粹的爱情追求她认为爱情应该是毫无杂质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

她渴望与渥伦斯基建立一种纯粹基于爱情的关系,不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干扰。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贵族女子安娜·卡列尼娜因对农阀冯·瓦伦京的爱情而离开丈夫卡列宁,但最终导致自杀的故事。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小说的悲剧性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悲剧性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非凡的美貌和才华,但她的婚姻却并不幸福。

在与瓦伦京相忘于江湖后,她因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痛苦不已。

她在和瓦伦京的爱情中找到了内心的慰藉,但最终她被社会和家庭所排斥,甚至被妹妹接连拒绝。

因此,她在爱与责任之间感受到了极度矛盾与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主人公,列文和卡列宁,同样是悲剧性的人物。

列文终日沉浸于自嘲和悲痛之中,常常表现出自杀倾向;而卡列宁则为了留住妻子而痛苦不已。

这些人物都是在严格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束缚下生活,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最终拥抱彻底的绝望,这正是小说最深刻的悲剧性。

意义小说中的悲剧性具有普遍的人性价值。

一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对恋爱、婚姻、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探讨价值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资产阶级法律维护的家庭、婚姻、财产和继承制度所存在的漏洞与危机。

小说中,具有极高地位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与农阀瓦伦京的私情而变得不受欢迎,她所受到的舆论壓力和審判是被不公义的权力机关所创造出来的。

这反映了俄国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未能消灭封建礼教带来的种种问题,大家需要收到等级制度和传统道德准则的束缚,而这些值观则不断地推动和影响着社会的变革。

此外,小说中的农奴主和农民也成为小说所批判的对象。

他们被描绘为贫穷、愚昧和受剥削的阶级,不断地为资产阶级主人立功效力。

小说通过这些描写,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秩序的不公正,这一思想也贴合当时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

结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尽管小说以艺术的形式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故事,但它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精神意义,体现出人类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是我心目中的矛盾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是我心目中的矛盾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是我心目中的矛盾女性《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以19世纪俄罗斯贵族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生活和遭遇,探讨了婚姻、道德和个人自由的问题。

在整个小说中,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主要人物,承载着作品的核心主题,并成为了我心目中的一个矛盾女性形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安娜成为了一个矛盾的女性形象呢?首先,在安娜的角色设定中,她具有非凡的魅力和内外兼修的特质。

安娜的外貌与举止无不彰显着她高贵的身份和风度,她具备着出众的美貌和迷人的气质。

她的优雅和智慧吸引着许多男子的注意,使得她成为整个社交圈的焦点。

然而,安娜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对婚姻束缚和社会道德压力的反叛情绪。

她对于婚姻的渴望与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形成了强烈的矛盾,这也成为了她内心挣扎的源头。

其次,安娜在情感生活中的选择更加凸显了她的矛盾性。

作为一位已婚女性,安娜却无法满足于她与丈夫的平淡婚姻。

在她邂逅堂兄瓦伦京之后,她的内心开始摇摆不定。

她陷入了对瓦伦京的深深爱恋之中,这种爱情让她感受到了被人真正地关爱和理解的温暖。

然而,与此同时,她对于她的家庭和婚姻的责任感又使她陷入了内心的挣扎。

她对爱情的追求与对婚姻的负责形成了矛盾,这让她在情感的选择上陷入了困惑。

最后,安娜对于社会道德和女性角色的观念也表现出矛盾。

在那个时代,女性被认为应当是家庭的主妇,安娜作为一个独立、思想深邃的女性,她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追求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触动。

她拒绝了传统女性角色的命运,选择了追求自我和个人幸福。

这种追求自由和个人幸福的行为受到了社会的非议和谴责,但也赢得了一些人的理解和共鸣。

安娜对于社会道德和女性角色的态度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使得她在小说中的形象更加矛盾和丰富。

从种种方面来看,安娜·卡列尼娜是我心目中的的矛盾女性形象。

她的外貌和聪明才智使她成为了社交圈里的焦点,但她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她陷入了情感的困惑。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物形象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物形象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4年-1877年间创作的第⼆部⾥程碑式的长篇⼩说,被⼴泛认为是写实主义⼩说的经典代表。

下⾯是给⼤家的安娜卡列尼娜⼈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安娜卡列尼娜⼈物形象分析"这种画⼗字的习惯动作,在她⼼⾥唤起了⼀系列少⼥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周围笼罩着的⼀⽚⿊暗突然打破了,⽣命带着它种种欢乐灿烂的往事刹那间⼜呈现在她⾯前……她想站起来,闪开⾝⼦,可是⼀个冷酷⽆情的庞然⼤物撞到她的脑袋上,从她⾝上碾过。

”⼀个美丽的⼥⼦就这样像花⼉⼀样枯萎凋谢了,⽣命其实很脆弱,社会的风⾬,环境的⿊暗,⾃⾝的⽭盾让这个美丽的⼥⼦只有⽤死来获取⼼灵的安宁。

这是⼀个悲剧,是⼀个百年来震撼⼈⼼的悲剧!当读到安娜卧轨的那段时,⼼⾥有⼀阵莫名的揪⼼的痛……或许只有这样她才能够解脱,负疚,嫉妒的爱恋,⽆可奈何的现实状况,爱情的痛苦......解脱,彻底解脱......安娜是⼀个美丽的⼥⼦,她的美不仅是外表的优雅⾼贵⽓质,更是⼼灵的纯真美。

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贵使她成为了芜草丛中的奇葩。

使得她在任何交际场上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安娜是个美丽的贵妇⼈,她有⼀个在政坛上春风得意的丈夫和温顺可爱的⼉⼦,她的⽣活是舒适安逸的,但却也是缺乏⽣机的。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说她嫂嫂的不幸是丈夫的不忠,那么安娜的不幸则是拥有没有爱情的婚姻。

之所以说没有爱情并不是安娜不爱她的丈夫,⽽是她的丈夫根本就不爱她,卡列宁在乎的是他的荣誉和官勋,他是⼀个⾃私的伪君⼦,正如安娜所说:"沽名钓予,飞黄腾达—这就是他灵魂⾥的全部货⾊."他从没有考虑过安娜的想法,他不懂得如何去爱她。

缺乏爱情的婚姻就如⼀潭死⽔,卡列宁能够虚伪的苟活,但真诚的安娜不⾏,爱情是她灵魂的⼀部分,没有爱情,她的⽣活就没有了⽣机。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4年-1877年间创作的第⼆部⾥程碑式的长篇⼩说,被⼴泛认为是写实主义⼩说的经典代表。

下⾯是⼩编给⼤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物形象分析 "这种画⼗字的习惯动作,在她⼼⾥唤起了⼀系列少⼥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周围笼罩着的⼀⽚⿊暗突然打破了,⽣命带着它种种欢乐灿烂的往事刹那间⼜呈现在她⾯前……她想站起来,闪开⾝⼦,可是⼀个冷酷⽆情的庞然⼤物撞到她的脑袋上,从她⾝上碾过。

”⼀个美丽的⼥⼦就这样像花⼉⼀样枯萎凋谢了,⽣命其实很脆弱,社会的风⾬,环境的⿊暗,⾃⾝的⽭盾让这个美丽的⼥⼦只有⽤死来获取⼼灵的安宁。

这是⼀个悲剧,是⼀个百年来震撼⼈⼼的悲剧!当读到安娜卧轨的那段时,⼼⾥有⼀阵莫名的揪⼼的痛……或许只有这样她才能够解脱,负疚,嫉妒的爱恋,⽆可奈何的现实状况,爱情的痛苦......解脱,彻底解脱...... 安娜是⼀个美丽的⼥⼦,她的美不仅是外表的优雅⾼贵⽓质,更是⼼灵的纯真美。

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贵使她成为了芜草丛中的奇葩。

使得她在任何交际场上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安娜是个美丽的贵妇⼈,她有⼀个在政坛上春风得意的丈夫和温顺可爱的⼉⼦,她的⽣活是舒适安逸的,但却也是缺乏⽣机的。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说她嫂嫂的不幸是丈夫的不忠,那么安娜的不幸则是拥有没有爱情的婚姻。

之所以说没有爱情并不是安娜不爱她的丈夫,⽽是她的丈夫根本就不爱她,卡列宁在乎的是他的荣誉和官勋,他是⼀个⾃私的伪君⼦,正如安娜所说:"沽名钓予,飞黄腾达—这就是他灵魂⾥的全部货⾊."他从没有考虑过安娜的想法,他不懂得如何去爱她。

缺乏爱情的婚姻就如⼀潭死⽔,卡列宁能够虚伪的苟活,但真诚的安娜不⾏,爱情是她灵魂的⼀部分,没有爱情,她的⽣活就没有了⽣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看安娜的女性形象
【摘 要】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父权制社会,在男性的观念、思想、行为、
伦理价值的霸权话语中,婚姻是父权制安排给丧失了自我身份的女性的唯一出
路,也是无法更改的选择。安娜为了摆脱这一身份不惜以死相争,是托尔斯泰笔
下寻求个体自我真实身份的女性象征。安娜对婚姻爱情的重新选择,显示了她独
立的女性意识,表达出一种全新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反抗。
【关键词】女性意识;父权制;身份;自我
1.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切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七十年代,
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农奴制度
改革后的社会现状。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娜—渥沦斯基—卡列宁的情节线
索,反映七十年代贵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及其社会关系,一条是列文
—吉提的情节线索,反映俄国庄园地主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主人公安娜是个年
轻美貌的贵妇,在几乎是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显贵卡列宁,过
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
远超出她的同伴。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然而那个时代那个
环境中,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她勇敢地离开了卡列宁,却既被剥夺爱
子又无法离婚。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贵族社会就冷酷地弃绝了她,扼
杀了她这一点点微小的幸福和自由。
2.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2.1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
小说以史诗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忽然人内心世界的
躁动不安。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特点。小说的
悲剧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激
烈冲突的产物。这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正是“一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的特点,也是处
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中的托尔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化。在这动荡的社
会中安娜那原本就没有根基的爱情也必然会随风飘摆,最终以悲剧结束,这主要
体现在安娜卧轨自杀后伏伦斯基选择投军上战场来为这一场爱情划上句号。一个
动荡的社会使安娜的爱情左右摆动,而宗教和伦理伦理道德的束缚进一步扼杀了
安娜的爱情进而产生了安娜的爱情悲剧。
2.2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
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
则的冲突。安娜所生活的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
观念上发生剧变的时代,资本主义给俄国社会带来的历史变革,不仅表现在经济
生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方面,正如吉提的母亲发现,“近
来世风日变,母亲的责任更难了”。 得到伏伦斯基的爱情后,她的全部的生活内
容便是爱情,为了爱情,她甚至一度忘记了儿子。来自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她
可以以极大的耐力去忍受,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也可暂放在一边,内心的痛苦、矛
盾不断地折磨她,而她都可以用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诚去抵挡来自各方的压力。爱
情成了她生活的唯一希望,安娜既已成了抛夫弃子的叛逆者,落入世俗谩骂、攻
击的海水中,她的爱情就是那救命的稻草,本就无法救命,而安娜偏执着于它,
一门心思地依靠它,结果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2.3安娜与渥伦斯基个性的差异
渥伦斯基始终是单身汉的观点——成立家庭,特别是做一个丈夫,是很别扭,
很不习惯,简直是十分可笑的。当他在遇到安娜以后,他被安娜的美貌和气质彻
底的迷住了。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渥伦斯基的爱好是赛马、
打猎、赌博,而安娜为了能够更好的拴住伏伦斯基开始培养她对赛马、打猎、赌
博的兴趣,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化妆和美容上面,想尽量的缩小他
和她在外貌上的年龄差别,并期望用自己的色相来迷住伏伦斯基。另外,他们的
价值追求有根本的差别。这份没有牢固根基的爱情,从其开始就注定了它悲惨的
结局。恋爱双方的互不了解、冷漠和猜疑是把安娜推向死亡的主要原因。
3.安娜的反抗精神及其女性形象
3.1勇于追求爱情
安娜的婚姻是包办的封建婚姻,有着动人外貌、优雅风度、丰富精神世界的
安娜在少不更事时就忍受了封建包办婚姻给予她的枯燥、冷漠、虚伪、自私,一
心追逐功名利禄的丈夫卡列宁以及一成不变的宁静生活,足足八年。社会风气的
大转变如细雨滋润着安娜自身隐伏着的向往真爱的种子,一旦遇见阳光就生根发
芽,茁壮成长。
她原本可以与渥沦斯基逢场作戏而不伤大雅。可爱对于安娜是一种倾注全部
热情的崇高的情感,她憎恶一切虚伪的感情,即使与渥沦斯基真正相爱,她依然
可以选择秘密约会情人,即保全体面的家庭,又能维护爱情,可这是一个为爱疯
狂的女子,她追求的是完全自由的爱情,于是她选者将自己的背叛告诉丈夫,这
是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人。
3.2敢于反叛家庭
安娜对家庭的反叛,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对母爱的一种反叛。安娜矛盾性格的
表现之一就是对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和
渥沦斯基。她对多丽说:“我只爱着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
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
子正常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他们分裂并对立起来。
她一方面不顾一切得力图保卫和抓住已得到的爱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又时
时升起“犯罪”的恐惧,然而,她任然决心不顾一切,离开儿子和家庭,跟渥沦斯
基一起私奔。安娜的出走也正说明她公然对家庭的反叛。而对母爱的反叛实在是
被现实所逼。在一个如此男性霸权社会里,要想保证一个女人正常的生活权利是
多么的不易。对母爱的反叛不是安娜的错,最根究底还是社会强加给妇女的一种
罪。生活在这种社会里安娜是不幸的但却是勇敢的。
3.3敢于反叛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正是转型时的社会,当
时的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家庭悲剧层出不穷,妇女命运极为悲惨。
安娜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她追求爱情自由的行动恰好和俄
国社会的变动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当时的社会一股力量呼
唤安娜起来爱,大胆爱、勇敢的爱、寻找真爱,另一股力量却又扼杀了她的行为。
生活在社会大变动中,代表封建贵族旧势力的安娜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和旧封建
贵族势力的暗中较劲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即便旧势力最终向新势力屈服,
退出历史舞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安娜以个人的力量追求幸福和与她的生存环
境,她的生活圈子斗争,其勇可嘉,胜负已见分晓,安娜最终定会遭到她生活圈
子的唾弃。
4.结束语
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相恋宣告了对丈夫的反叛,与沃伦斯基的出走宣告了她对
家庭和社会的反叛。她以其内心体验的深刻与反抗社会的大胆,以蓬勃的生命力
扣人心弦,不愧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富的文学形象之一”
然而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
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
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
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
判揭露意义。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史研究[J].2000,(4).
[2]马玉敏.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D].吉林大学.2004.
[3]外国文学评论[J].1989,(6).
[4]马强.外国文学研究[M].1998,2.
[5]陈惇,徐京安,曹淑芬.阅读和欣赏.外国文学部分(四)[M].北京出版
社.1985:330-3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