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看安娜的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安娜形象

安娜形象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

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论造成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安娜这女性人物的形象和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论述:首先,十九世纪的俄国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严酷的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毁灭之路。

其次,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

最后,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

总之,社会、卡列宁和伏伦斯基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宗教社会矛盾冲突盲目的爱情观爱情悲剧个性差异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小说中,安娜这一角色是一个复杂的形象,她的形象不仅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让人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就从安娜的角色性格、人际关系、道德取向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角色性格安娜是一个既迷人又复杂的角色,她是一个既有着温柔的一面又有着强烈欲望的一面的女性。

她的出场是在火车站,当时安娜还没有离婚,她和她的丈夫的关系也很和谐。

但随着小说的深入,我们看到了安娜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她经历了婚姻的背叛和丈夫的无情,最终选择了和瓦伦京一起逃走,但是这样的选择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孤独和无奈,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二、人际关系安娜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是进退两难、欲言又止。

她与众多男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她的生命中,有丈夫亚历克谢、青年瓦伦京、律师凯伦斯基等人。

但是,她与这些男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表现出一种既暧昧又矜持的状态。

她在和瓦伦京的感情中也是如此,她爱瓦伦京,但她也无法逃脱世俗的压力和自己的内心矛盾。

三、道德取向安娜的行为和选择,无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个人幸福而付出的代价。

她在选择和瓦伦京在一起时,当时她还没有离婚,这样的行为无疑触犯了社会道德和伦理底线。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的人生中有很多时候她的行为都是违背自己的良知和社会公德,并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最后,可以看出,安娜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主角,更是一个集人性、情感和道德观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她的形象让我们了解到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思考到每个人在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诉求。

通过对安娜这个形象的分析,不仅可以有更深入的文学理解与思考,也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安娜的性格特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娜的爱情观念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安娜的社会地位与角色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色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安娜的性格特点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具复杂性和魅力的人物形象。

她的性格丰富多样,既有勇敢、热情的一面,也有脆弱、敏感的一面。

111 勇敢与热情安娜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社会的舆论和传统的道德束缚。

她在遇到渥伦斯基后,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段感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她的热情让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不计后果。

112 脆弱与敏感然而,安娜的内心又是极其脆弱和敏感的。

她对渥伦斯基的感情充满了不安和猜疑,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能让她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

她的敏感使她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指责时,更容易受到伤害。

113 性格形成原因安娜性格的形成与她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受到了严格的礼教和规矩的约束,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由和真爱的渴望。

婚后的不幸生活让她感到压抑和痛苦,当遇到渥伦斯基时,这种渴望被瞬间点燃,从而导致了她性格中的矛盾和冲突。

12 安娜的爱情观念安娜的爱情观念是纯粹而又理想化的。

121 纯粹的爱情追求她认为爱情应该是毫无杂质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

她渴望与渥伦斯基建立一种纯粹基于爱情的关系,不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干扰。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贵族女子安娜·卡列尼娜因对农阀冯·瓦伦京的爱情而离开丈夫卡列宁,但最终导致自杀的故事。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小说的悲剧性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悲剧性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非凡的美貌和才华,但她的婚姻却并不幸福。

在与瓦伦京相忘于江湖后,她因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痛苦不已。

她在和瓦伦京的爱情中找到了内心的慰藉,但最终她被社会和家庭所排斥,甚至被妹妹接连拒绝。

因此,她在爱与责任之间感受到了极度矛盾与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主人公,列文和卡列宁,同样是悲剧性的人物。

列文终日沉浸于自嘲和悲痛之中,常常表现出自杀倾向;而卡列宁则为了留住妻子而痛苦不已。

这些人物都是在严格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束缚下生活,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最终拥抱彻底的绝望,这正是小说最深刻的悲剧性。

意义小说中的悲剧性具有普遍的人性价值。

一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对恋爱、婚姻、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探讨价值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资产阶级法律维护的家庭、婚姻、财产和继承制度所存在的漏洞与危机。

小说中,具有极高地位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与农阀瓦伦京的私情而变得不受欢迎,她所受到的舆论壓力和審判是被不公义的权力机关所创造出来的。

这反映了俄国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未能消灭封建礼教带来的种种问题,大家需要收到等级制度和传统道德准则的束缚,而这些值观则不断地推动和影响着社会的变革。

此外,小说中的农奴主和农民也成为小说所批判的对象。

他们被描绘为贫穷、愚昧和受剥削的阶级,不断地为资产阶级主人立功效力。

小说通过这些描写,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秩序的不公正,这一思想也贴合当时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

结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尽管小说以艺术的形式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故事,但它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精神意义,体现出人类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

《安娜卡列尼娜》对人性的深度解读

《安娜卡列尼娜》对人性的深度解读

《安娜卡列尼娜》对人性的深度解读《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深度解读。

通过对主人公安娜的描写,托尔斯泰探讨了欲望、道德、社会规范等诸多人性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心理状态、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深入探讨这部作品对人性的深度解读。

1.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人物形象。

在外貌上,她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女性,拥有令人倾倒的魅力。

内心上,安娜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她行为的指引。

然而,她也展现出对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的挣扎和抗拒。

她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中矛盾的一面,使读者深度思考道德和个人欲望之间的争斗。

2. 安娜卡列尼娜的心理状态托尔斯泰通过对安娜心理状态的描写展示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在与基伏什夫的爱情中,她一度感到幸福满足,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内心的不安和犹豫。

她尝试逃避这种痛苦,但却发现爱情是一把双刃剑,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逃避对道德和责任的深思。

安娜的心理状态呈现了人性中矛盾情感和内心挣扎的一面,使读者产生共鸣。

3. 安娜卡列尼娜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安娜与列文、基伏什夫等其他人物的关系反映了她对爱情和道德的追求。

她与列文的婚姻是基于家庭、社会地位和传统观念的考虑,尽管她依然对列文抱有感情,但他们的婚姻缺乏精神上的共鸣,使得安娜产生了对爱情的渴望。

然而,在与基伏什夫的爱情中,她又陷入了社会规范和道德责任的纠结。

这些人物关系揭示了人性中对真爱和传统观念的矛盾,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面对爱情时的选择与代价。

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心理状态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对人性的深度探讨。

安娜的形象展示了人性中矛盾、挣扎与迷茫的一面,使得读者不禁深思欲望与道德之间的较量。

通过这个角度来理解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仅可以更好地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也能使我们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入。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这使安娜的心灵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致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安娜的命运和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风貌,展现了作者对人性、道德、婚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部作品,我被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所震撼。

作品中,安娜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她既追求真挚的爱情,又无法摆脱社会和道德的束缚。

她的爱情悲剧不仅源于她与情人沃伦斯基的激情,更因为她无法在传统道德和个性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安娜的命运让我对女性的困境和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品中,托尔斯泰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既有像安娜和沃伦斯基这样追求爱情和自由的人物,也有像卡列宁这样坚守道德和责任的人物。

这让我对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类的善恶本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此外,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也令人深思。

19世纪末俄国的社会矛盾、道德沦丧和婚姻制度的困境都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托尔斯泰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绘,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堕落。

爱与牺牲:从《安娜·卡列尼娜》中分析家庭与爱情的抉择

爱与牺牲:从《安娜·卡列尼娜》中分析家庭与爱情的抉择

爱与牺牲:从《安娜·卡列尼娜》中分析家庭与爱情的抉择介绍本文将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人物关系的分析,探讨家庭与爱情之间的冲突和抉择。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主人公安娜在追求个人自由与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心理挣扎。

家庭与爱情的冲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所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她对家庭和对爱情之间的矛盾选择。

安娜是一个已婚女子,有一个丈夫和孩子,但她陷入了一段出轨的感情关系。

这引发了她内心深处对责任、道德、社会观念以及个人价值的思考。

家庭角色与约束家庭在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安娜作为一个已婚女子,她的家庭身份给她带来了约束和责任。

她作为妻子和母亲,承担着照顾家人和维护婚姻的责任。

爱情的吸引力然而,当安娜遇到了温文尔雅的情人列文时,她深陷于一种强烈的爱情之中。

列文给了安娜从未体验过的心灵连接和激情。

这使得安娜感到被爱的渴望和追求幸福自由的冲动。

抉择与后果在追求个人幸福与自由时,安娜不得不面对艰难的抉择并承受相应后果。

家庭分裂与道德谴责安娜选择离开她丈夫、孩子和社会认可的家庭生活,选择与列文在一起。

这个选择导致了家庭破裂,让她失去了在社会上的尊重,并遭受道德谴责。

内心挣扎和精神折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安娜也开始意识到她所做出的抉择,并开始经历内心挣扎和精神折磨。

她的爱情不再像开始时那么美好,而是逐渐被现实所侵蚀和消磨。

最终结局与反思最终,安娜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无法逃脱的困境中。

她的爱情不再带来幸福,而是注定了悲剧收场。

这个结局对读者提出了关于爱情和家庭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思考。

总结通过《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与爱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安娜在寻求个人幸福时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并承受后果。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们对道德、责任、家庭和个人自由之间冲突和平衡问题的思考。

尽管《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小说,但它为我们解释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扰,让我们反思并提供了对于社会中复杂人际关系的洞察与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看安娜的女性形象
【摘要】19 世纪中后期俄国的父权制社会,在男性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的霸权话语中,婚姻是父权制安排给丧失了自我身份的女性的唯一出路,也是无法更改的选择。

安娜为了摆脱这一身份不惜以死相争,是托尔斯泰笔下寻求个体自我真实身份的女性象征。

安娜对婚姻爱情的重新选择,显示了她独立的女性意识,表达出一种全新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反抗。

1.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切生活中横冲
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农奴制度改革后的社会现状。

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娜—渥沦斯基—卡列宁的情节线索,反映七十年代贵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及其社会关系,一条是列文—吉提的情节线索,反映俄国庄园地主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主人公安娜是个年轻美貌的贵妇,在几乎是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显贵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

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然而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她勇敢地离开了卡列宁,却既被剥夺爱子又无法离婚。

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贵族社会就冷酷地弃绝了她,扼杀了她这一点点微小的幸福和自由。

2.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2.1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小说以史诗的笔调描写了资
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忽
然人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

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特点。

小说的悲剧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激烈冲突的产物。

这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正是“一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的特点,也是处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中的托尔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化。

在这动荡的社会中安娜那原本就没有根基的爱情也必然会随风飘摆,最终以悲剧结束,这主要体现在安娜卧轨自杀后伏伦斯基选择投军上战场来为这一场爱情划上句号。

一个动荡的社会使安娜的爱情左右摆动,而宗教和伦理伦理道德的束缚进一步扼杀了安娜的爱情进而产生了安娜的爱情悲剧。

2.2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
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
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

安娜所生活的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发生剧变的时代,资本主义给俄国社会带来的历史变革,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方面,正如吉提的母亲发现,“近来世风日变,母亲的责任更难了”。

得到伏伦斯基的爱情后,她的全部的生活内容便是爱情,为了爱情,她甚至一度忘记了儿子。

来自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她可以以极大的耐力去忍受,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也可暂放
在一边,内心的痛苦、矛盾不断地折磨她,而她都可以用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诚去抵挡来自各方的压力。

爱情成了她生活的唯一希望,安娜既已成了抛夫弃子的叛逆者,落入世俗谩骂、攻击的海水中,她的爱情就是那救命的稻草,本就无法救命,而安娜偏执着于它,一门心思地依靠它,结果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2.3安娜与渥伦斯基个性的差异渥伦斯基始终是单身汉的观点——成立家庭,特别是做一个丈夫,是很别扭,很不习惯,简直是十分可笑的。

当他在遇到安娜以后,他被安娜的美貌和气质彻底的迷住了。

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渥伦斯基的爱好是赛马、打猎、赌博,而安娜为了能够更好的拴住伏伦斯基开始培养她对赛马、打猎、赌博的兴趣,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化妆和美容上面,想尽量的缩小他和她在外貌上的年龄差别,并期望用自己的色相来迷住伏伦斯基。

另外,他们的价值追求有根本的差别。

这份没有牢固根基的爱情,从其开始就注定了它悲惨的结局。

恋爱双方的互不了解、冷漠和猜疑是把安娜推向死亡的主要原因。

3.安娜的反抗精神及其女性形象
3.1 勇于追求爱情安娜的婚姻是包办的封建婚姻,有着动人外貌、优雅风度、丰富精神世界的安娜在少不更事时就忍受了封建包办婚姻给予她的枯燥、冷漠、虚伪、自私,一心追逐功名利禄的丈夫卡列宁以及一成不变的宁静生活,足足八年。

社会风气的大转变如细雨滋润着安娜自身隐伏着的向往真爱的种子,一旦遇见阳光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她原本可以与渥沦斯基逢场作戏而不伤大雅。

可爱对于安娜是一种倾注全部热情的崇高的情感,她憎恶一切虚伪的感情,即使与渥沦斯基真正相爱,她依然可以选择秘密约会情人,即保全体面的家庭,又能维护爱情,可这是一个为爱疯狂的女子,她追求的是完全自由的爱情,于是她选者将自己的背叛告诉丈夫,这是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人。

3.2 敢于反叛家庭安娜对家庭的反叛,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对母爱的一种反叛。

安娜矛盾性格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

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和渥沦斯基。

她对多丽说:“我只爱着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

”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

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常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他们分裂并对立起来。

她一方面不顾一切得力图保卫和抓住已得到的爱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又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然而,她任然决心不顾一切,离开儿子和家庭,跟渥沦斯基一起私奔。

安娜的出走也正说明她公然对家庭的反叛。

而对母爱的反叛实在是被现实所逼。

在一个如此男性霸权社会里,要想保证一个女人正常的生活权利是多么的不易。

对母爱的反叛不是安娜的错,最根究底还是社会强加给妇女的一种罪。

生活在这种社会里安娜是不幸的但却是勇敢的。

3.3敢于反叛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正是转
型时的社会,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家庭悲剧层出不穷,妇女命运极为悲惨。

安娜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她追求爱情自由
的行动恰好和俄国社会的变动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

当时的社会一股力量呼唤安娜起来爱,大胆爱、勇敢的爱、寻找真爱,另一股力量却又扼杀了她的行为。

生活在社会大变动中,代表封建贵族旧势力的安娜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和旧封建贵族势力的暗中较劲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

即便旧势力最终向新势力屈服,退出历史舞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安娜以个人的力量追求幸福和与她的生存环境,她的生活圈子斗争,其勇可嘉,胜负已见分晓,安娜最终定会遭到她生活圈子的唾弃。

4.结束语
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相恋宣告了对丈夫的反叛,与沃伦斯基的出走宣告了她对家庭和社会的反叛。

她以其内心体验的深刻与反抗社会的大胆,以蓬勃的生命力扣人心弦,不愧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富的文学形象之一”
然而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

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