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边教案

三角形的边教案
三角形的边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顶点、边、角等基本要素。

(2)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并能按边的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数学思考:

(1)通过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建立符号意识。

(2)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中分类的基本思想。

3.问题解决: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4.情感态度:

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法:问题引导、讲授法

五、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等简单几何知识。对三角形中的线段、角能够认识并会表示,但三角形的定义需要采用画图、举反例等方式不断的进行归纳,学生此处学习可能会有困难;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虽然学生已学过相交线、平行线的知识,会简单的“说点理”,但刚进入八年级学生还很难准确的用几何语言叙述三边关系,尤其用一个不等式判断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还很难想到;特别是在等腰三角形中,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需要分类,学生很难想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边或角两个角度分别讨论,进行合理地的分类从而保证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顺利进行.

六、教具准备:

学生:各种长度的小木棒、三角板等作图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三角形的图案,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参与举例,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三角形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初步感受三角形的魅力.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火箭发射塔,从巨大的钢架桥到微小的分子结构,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周围,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为什么在实践中经常采用三角形的结构呢?三角形具有怎样的性质呢?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数学思考走进课堂,从而引出课题.

2.动手画图,归纳定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也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解决许多实际问题。那么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通过画三角形的过程,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纠正)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

形。

3.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2-3页,学习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按

边的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活动:用你喜欢的字母表示你画的三角形的顶点,向同桌介绍你画的三角形、顶

点、边、角。(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3)检验学习效果:

①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

(5个,△ABE 、△BEC 、△CDE 、△ABC 、△BCD ) (在学生回答(1)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有无好的寻找方法,培养学生分类的数

学思想方法)

②△ABC 的三条边分别是什么?

(AB 、BC 、AC )

③△CDE 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

(∠DCE 、∠D 、∠CED )

④图中以AB 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ABC 、△ABE )

⑤图中以E 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ABE 、△BCE 、△CDE )

⑥图中以∠AEB 为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BCD 、△DEC )

4.动手探究,奇妙规律

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表示之后,我们还想知道的是组成三角形的三边

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接下来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边的规律。

(1)做一做:

两组小木棒分别为6cm, 8cm, 10cm ; 5cm, 8cm, 16cm ;

①请动手摆一摆判断给出的两组木棒能否摆成三角形.

②你认为怎样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拼成三角形?

(2)探究:

E D

C B A

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点B 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路线1:由点B 到点C

路线2:由点B 到点A ,再到点C.

两条路线长分别是BC 、BA+AC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以得到BA+AC >BC

同理可得:AB+BC >AC ,AC+CB >AB

所以,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培养学生一种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5.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问题一:

下面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棒的长度(单位:cm ),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说一说你的理由。①3, 5, 4 ( ) 原因:3+5>4,3+4>5,4+5>3

②8, 7, 15 ( ) 原因:

③5, 6, 13 ( ) 原因:

④4, 9, 9 ( ) 原因:

思考: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的和都

大于第三条?根据你刚才解题经验,有没有更简便的判断方法?

技巧: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与最长边的大小即可。

(告知学生知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平时就应该注意归纳总结在

学习中的得失,这样可利于自己进一步的提高)

(2)问题二:

小强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 和8cm 的游戏棒,他想再找一根,使这三根游戏棒首尾相连能

搭成一个三角形。小强想到了下列长度的游戏棒3cm 、 4cm 、 10cm 、13cm ,

(1)你认为哪一根合适?为什么?你能再找一根吗?

(2)第三根游戏棒在什么范围内取,与前两根就可搭成三角形?

结论: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3)问题三: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6,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中融进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学生探究发现遇到等腰三角形问题一般需

要分类讨论,这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变为隐含条件,这样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6.小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多了哪些认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

7.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1.1 1、2

选做题:习题11.1 6、7

创新题:用9根火柴棒你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边长分别是多少?

八、板书设计:

11.1.1 三角形的边

一、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例题示范:

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边、顶点、角:

3.三角形按边分类:

二、三角形的表示: 学生板书:

ΔABC C B A

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原创2016.10.20) 我观看了许超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选择了“教师语言”的维度进行了观课,具体观课情况如下: 一、观课维度说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师生之间间的情感交流等,都通过良好的数学语言来反馈。正是在此观念指导下,我通过教师的语言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 二、观课分析 1.总体评价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学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总体来说,教师首先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任选两个地点来选择合适路线来猜测哪一条路线最近;然后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活动,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了巩固拓展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许老师通过顺畅的过渡语、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真实自然的评价语,在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 2.主要优点

(1)教学语言自然、简洁,富有指向性。在课始,教师直奔主题,“大家知道,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到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朴实、真实、自然的过渡语直接为下面的问题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通过一个指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小明要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三条路线就是数学中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 (2)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巧妙进行设疑。比如“为什么同样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学生通过经历围的过程直观的发现:当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此时,教师看似一句平淡的.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使学生敏锐地意识到结论的不严谨性。接着教师借助体态语言,在黑板上写出实验过程中的一种情形让学生用不等式表示,学生立即顿悟问题出在了“任意三角形”上面,从而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结论探究出来后,教师并没有止于这一步,而是又抛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我们实验的结果严密吗?”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践有时会存在疑点偏差,必须通过理性作图这一过程来验证实验的正确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

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重要线段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间的关系。 难点重点: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关系。 一、知识点梳理 (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分类.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二、典例分析 例1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 和9,第三边为奇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三边关系:判定能否成三角形;求线段的取值范围;证明线段的不等关系) 针对性练习: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一边长为3cm ,则它的另一边长是 。 例2 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DE=2AE.若ABE ABC S cm S △△求,242= 针对性练习: 1、能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的线 段是三角形的( ) A 、角平分线 B 、中线 C 、高 D 、两边中点连线 2、如图2,在ABC ?中,点D 、 E 、 F 分别是BC 、AD 、CE 的中点,且24cm S ABC =△,则BEF S △的值为 。 三角形 (按角分) 三角形 (按边分) 图2

A.2cm 2 B.1cm 2 C.12cm 2 D.14 cm 2 3、ABC ?中,AB=AC.周长为16cm.AC 边上的中线BD 将ABC ?分成周长之差为2cm 的两个三角形.求ABC ?的各边长. 反馈练习: 1、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图是( ) A . B . C . D . 2.如图所示,在△ABC 中,∠ACB=90°,把△ABC 沿直线AC 翻折180°,使点B 落在点B ′的位置,则线段AC 具有性质( ) A.是边BB ′上的中线 B.是边BB ′上的高 C.是∠BAB ′的角平分线 D.以上三种 3、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1cm,2cm,3cm B.1cm,2cm,4cm; C.2cm,3cm,4cm D.2cm,3cm,6cm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它的周长为( ) A.9 B.12 C.15 D.12或15 5、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4,则它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或直角三角形 B C E B A C E B A C E B A C E B ' C B A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优秀教案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①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②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教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教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如果你是小明,你在上学时,会去哪条路线?为什么? 学生观察情景图后回答。 二、自主探究 1、体验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 师:为什么大家都以为中间这条路最近? 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家、邮局、学校看作三个点,你能发现它们构成一个什么图形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意见。 师:通过上面的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在数学上,把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师:中间这条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实际是三角形的另两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实验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2、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小组实验探究:三根纸条在什么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不能摆成三角形。 学生拿出信封,分小组合作完成,由小组做分工并填写记录表。 师: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哪些能摆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摆成三角形?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全章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九年级数学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案 一、本章教学的指导意见: 本章内容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说起,引出第一个三角函数——正切。因为相比之下,正切是生活当中用得最多的三角函数概念,如刻画物体的倾斜程度、山的坡度等。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是在正切的基础上、利用直角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说理得到的。 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引入特殊角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对于一般包括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问题,需要借助计算器。教科书仔细地介绍了如何从角得值、从值得角的方法,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训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章重要的内容之一。除“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测量物体的高度”两节外,很多实际应用问题穿插于各节内容之中。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之一,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问题,一般说来,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问题。 研究图形之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边和角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用数量的形式表示出来,即进行量化,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也将为一般性地学习三角函数的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从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 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会计算包括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4.能够借助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或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5.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及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亲历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魅力,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我将从以下三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让学生折饮料吸管进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猜想“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可能与什么有关?”从而很容易得出“与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的长度有关系”,那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小棒等)按要求围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的平台——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抽象概括,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教学中,我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整合教材,动态呈现,让教材“活”起来。 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取舍,科学整合,适当延伸。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合理运用课件,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给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探究平台,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跳出教材,先让学生折饮料吸管引发学生猜想,再用小棒围三角形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对于书上的生活情境主题图——“小明上学问题”,我调整到巩固应用环节,同样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练习: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最近?3、配第三根吸管。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_答题技巧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_答题技巧 7.1.1 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 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 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 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投影:图形见章前P68-69图. 教师叙述: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看条件许可, 可以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如P68-69的图,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学生活动:(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

(2)选派代表说明三角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2.板书:在黑板上老师画出以下几个图形.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图:区别三条线段是否存在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1)三条线段AC、CB、AB是否首尾顺序相接.(是) (2)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哪些是三角形? (3)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板书:“不在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 学生回答: 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 b.首尾顺次相接. 二、读一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第一部分至思考,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 (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三边,AB可用边AB的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可用b表示,BC 可用a表示. 三、做一做

最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优质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62 页的内容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之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它是在熟悉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础上入行教学的。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2、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教师重讲知识、学生轻构知识”的模式,而是改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主旋律,使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了落实,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 实验- 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入一步发展空间看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法方法: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 。并结合先入手段实施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指导: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达到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目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回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硬纸条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渗透新课师: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一位学习合作伙伴-- 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课件出示p82 的情景图) 小 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观察后指名说)如果你是小明,你在上学时,会走哪条路线?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但是生活中的这些路线我们是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出他的长度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三角形边角关系教案

14.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 -------边的关系 1.三角形的概念 2.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分类 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分类思想。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学中基本图形的内涵。 3.让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以及说理有据的意识,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分类,弄清三角形三边关系 2.难点: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四根小木条 五课时安排: 一节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组图片,找出你熟悉的图形三角形,引入课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也十分有用。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三角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 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自学指导: 认真看书67页的内容。注意三角形边的表示方法。 并思考下面问题: (1)知道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等概念,会用几何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 (2)会把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知道每类三角形的特征;

(3)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等概念; 依次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 4.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有这样的四根小棒(6cm、8cm、12cm、18cm)请你任意的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摆成三角形。 (1)有哪几种取法? (2)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摆出三角形?若不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 (3)用三根什么样的小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并合作交流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的三根小棒能组成三角形; 我们可以发现这四根小棒中,如果较短的两根的和不大于最长的第三根,就不能组成三角形。 这就是说: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上面的结论,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加以说明吗? 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6.讲解例题 例1 :例:一根木棒长为7,另一根木棒长为2,若要围成三角形,那么则第三根木棒长度应在什么范围呢? 解:设第三条边长为a cm,则 7-2<a<7+2 即5<a<9 结论:其它两边之差< 三角形的一边< 其它两边之和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8cm,如果一边长等于4cm,求另两边的长? 解(1)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4 cm,则腰长为x cm。根据题意,得 x+x+4=18 解方程,得 x=7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设计本节课力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感知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由这些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数学本质的思考。在整节课的探究过程中,营造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根据数学活动的经验,深入地思考、大胆的质疑,最终探究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并运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2页例3、4。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等知识,这就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例3、例4内容。教材在例3中呈现了选择路线的问题,明确了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而路线图就构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在学生选择路线的过程中,也就对三角形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有了初步的感知。例4借助实验,让学生经历剪、拼三角形,目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原因,最终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剪、围三角形的过程,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2.在探究的过程中,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数学交流和质疑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三角形的边 优秀教学设计1

三角形的边教案 设计理念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能从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掌握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并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观察 发现引入提问: 1.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组图片,看看它们有什 么共同特点? 2.动画演示生活中三角形的一组图片。 给出三角形的定义 复习已有知 识 欣赏生活中 的三角形,为 得出三角形 的定义做准 备。 学生通过图 形的观察体 会三角形的 定义。 引入新课设置 情境 通过动画演示 让学生回忆已 有关于三角形 的知识。 揭示图形语言 与文字语言之 间的联系。1.如何表示三角形?

二、探究 说理 2.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 3.三角形的分类学生自学课 本学习三角 形和三角形 边的表示方 法。 学生在练习 本上练习三 角形的表示 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感悟 深化练一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 概念是() 2、读出图中的各个三角形. 3.任意画一个?ABC,假设一只小虫从B出发, 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 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学生独立完 成练一练,并 指出错误的 原因。 师生及时点 评对错,教师 及时用鼓励 性语言鼓励 积极发言的 学生。 练习中归纳 三角形的三 边关系:三角 形的两边的 和大于第三 边。 及时练习巩固 新知。 培养学生使用 旧知识解决新 问题的能力。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 么? 学生独立思 A B C A B C E D A B C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亚东第一小学:刘静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高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 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高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 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1 锐角三角函数 第2课时 正弦与余弦教案1 北师

1.1 锐角三角函数 第2课时 正弦与余弦 1.理解正弦与余弦的概念;(重点) 2.能用正弦、余弦的知识,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小明沿着某斜坡向上行走了13m ,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5m. 如果他沿着该斜坡行走了20m ,那么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多少?行走了a m 呢? 在上述情形中,小明的位置沿水平方向又分别移动了多少?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就确定了.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正弦和余弦 【类型一】 直接利用定义求正弦和余弦值 在Rt △ABC 中,∠C =90°,AB =13,BC =5,求sin A ,cos A . 解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 ,然后根据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计算即可. 解:由勾股定理得AC =AB 2-BC 2=132-52 =12,sin A =BC AB =513,cos A =AC AB =1213 . 方法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为对边比斜边,余弦为邻边比斜边,正切为对 边比邻边,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1题 【类型二】 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另一个三角函数值 如图,在△ABC 中,∠C =90°,点D 在BC 上,AD =BC =5,cos ∠ADC =3 5 ,求sin B 的值. 解析:先由AD =BC =5,cos ∠ADC =3 5及勾股定理求出AC 及AB 的长,再由锐角三角函 数的定义解答.

解:∵AD =BC =5,cos ∠ADC =3 5 ,∴CD =3.在Rt △ACD 中,∵AD =5,CD =3,∴AC = AD 2-CD 2=52-32=4.在Rt △ACB 中,∵AC =4,BC =5,∴AB =AC 2+BC 2=42+52 =41, ∴sin B =AC AB = 4 41 =44141 . 方法总结: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要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清它们的边角关系,结 合勾股定理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 【类型三】 比较三角函数的大小 sin70°,cos70°,tan70°的大小关系是( ) A .tan70°<cos70°<sin70° B .cos70°<tan70°<sin70° C .sin70°<cos70°<tan70° D .cos70°<sin70°<tan70° 解析: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知sin70°<1,cos70°<1,tan70°>1.又cos70°=sin20°,锐角的正弦值随着角的增大而增大,∴sin70°>sin20°=co s70°.故选D. 方法总结:当角度在0°<∠A <90°间变化时,0cos A >0.当角度在45°<∠A <90°间变化时,tan A >1.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0题 【类型四】 与三角函数有关的探究性问题 在Rt △ABC 中,∠C =90°,D 为BC 边(除端点外)上的一点,设∠ADC =α,∠B =β. (1)猜想sin α与sin β的大小关系; (2)试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1)因为在△ABD 中,∠ADC 为△ABD 的外角,可知∠ADC >∠B ,可猜想sin α>sin β;(2)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sin α,sin β的关系式即可得出结论. 解:(1)猜想:sin α>sin β; (2)∵∠C =90°,∴sin α= AC AD ,sin β=AC AB .∵AD <AB ,∴AC AD >AC AB ,即sin α>sin β. 方法总结: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把两角的正弦值表示成线段的比,然后进行比较是解题 的关键. 【类型五】 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 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上的高,tan B =cos ∠DAC . (1)求证:AC =BD ; (2)若sin C =12 13 ,BC =36,求AD 的长. 解析:(1)根据高的定义得到∠ADB =∠ADC =90°,再分别利用正切和余弦的定义得到

公开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公开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开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评析:湖北省宜昌市教研室罗善彪 [背景与导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搭建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出示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

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 学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 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 学生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学生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特级教师丁杭缨 《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权威教案

教学的大体过程) 一.引入:一根吸管剪成三段,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 二.展开 1.反馈:三种不同的情况。 2.思考:为什么其它2种围不成三角形? 3. 第一次小结: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尝试:4厘米、10厘米、5厘米符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5.第二次小结: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6.自学书上82页 三、巩固 1.书上86页习题,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勾

学生反馈,交流 分析(3、4、5,3、3、3,2、2、6,,3、3、5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1、3cm,4cm,5cm的分析(片段) 师:刚才我们已经判断了,长为3、4、5个单位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道题: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4、5,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条边长度相差不多。 师:经验告诉我们,相差1cm,也就是三条线段是三个相邻的自然数,肯定能够围成三角形。能否得出结论:凡是三条线段的长度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那么它们就一定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应该是的。 生:我不同意,因为1、2、3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1+2=3。 师:那么把1、2、3去掉,用其他连续的三个自然数,它们就一定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0、1、2也不行。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0表示没有。 师“:没有”表示什么意思? 生“:没有”表示只有两条边。 师:只有两条线段当然不能围成三角形,从自然数角度来说,的确0、1、2也不行。反思刚才的两种情况,我把0、1、2和1、2、3都去掉,三

条线段的长度是其他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就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观点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举个例子——— 生:4、5、6。 师:4、5、6可以吗?告诉我,4、5、6为什么可以,说一个算式。生:4+5>6。 师:很好,还有吗?再来举一个。 生:2、3、4。 师:2、3、4可以吗?可以。谁能来说个大一点的? 生:1000、1001、1002。 师:同意吗?说说为什么能?算式是什么? 生:1000+1001>1002。 师:只不过用1000、1001、1002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个三角形,如果它的单位名称是厘米的话,它的面积要比我大屏幕上3、4、5这三条边围起的三角形的面积要大得多。 师:这道题目挺有意思的。看着这道题目我想再请大家想一想:3、4、5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有没有感觉?用你的直觉围一围。 生:我知道了,用3、4、5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肯定不是那种特别正规的三角形。如果是3、3、3,应该是个正规的三角形。 师:他脑海里的“正规”我已经明白了,就是非常方方正正的那种三角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2304560三角函数值教案新版北师大版_

1.2 30O、45O、600三角函数值 一、教学目标 1.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30°、45°、60°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计算. 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30°、45°、60°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四、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计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比、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分别叫做∠A的正弦、余弦、正切. (二)讲授新课 活动1:小组合作 [问题]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①含30°和60°两个锐角的三角尺;②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能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 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 让一位同学拿着三角尺站在一个适当的位置B处,使这位同学拿起三角尺,她的视线恰好和斜边重合且过树梢C点,30°的邻边和水平方向平行,用卷尺测出AB的长度,BE的长度,因为DE=AB,所以只需在Rt△CDA中求出CD的长度即可.

我们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角的大小确定,那么它的正切、正弦、余弦值也随之确定,如果能求出30°的正切值,在上图中,tan30°= ,则CD=atan30°,岂不简单. 你能求出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吗? 活动2:探索30°角的三角函数值 ①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② 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 ③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 学生探讨、交流,得出 30°角的三角函数值 2.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 活动2:探究归纳——完成下表 (1)我们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2)再次观察表格,你还能发现什么?从下列两个方面考虑 a 随着角度的增加,正弦、余弦、正切值的变化情况。 b 若对于锐角α有sin α= ,则α=. (三)重难点精讲 例题1:计算: (1) sin30°+cos45°; (2) 解:sin30°+cos45°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2页。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亲历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初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抽象概括等自主探究数学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有序、周密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2.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判断生活中一些与之相关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经历“猜想—实验—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探索发现数学奥秘的成功愉悦,感悟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学情与教材简析: 学情简析: 首先,四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铺上“垫脚石”。 其次,本节课属于第二学段学习内容,在学生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平面图形的知识,同时也积淀了一定的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以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提升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抽象概括等数学探究活动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活动操作误差的解释、处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拓展——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索、感悟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 (四)设计理念: 1.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关注动态生成,拓展探索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做数学”的平台,促进有效生成。 3.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共赢,同步发展,实现意义建构。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复习——铺垫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围成”的意思吗?(板书:围:首尾相连,封闭) 2.猜想——激疑 师出示3根小棒(不出示长度): 4分米 2.5分米 1分米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2)

第十三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第1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分类思想 2. 经历探索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学中基本图形的内涵 3. 让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以及说理有据的意识,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分类思想,弄清三角形三边关系. 难点: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领悟.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 四、相关资源 《三角形系列》图片、《三角形1》图片、《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图片、《等腰、等边三角形》图片、《三角形2》图片、《三角形3》图片.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此图片是视频缩略图,本视频资源从生活实例出发,给出物品、建筑等常见的三角形形象及设计,同时适当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若需使用,请插入【情景演示】认识三角形. 教师引入三角形: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同学们你们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有哪些?通过观察图片大家能否发现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教师活动: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提出图中能找出的几个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特性. 学生思考回答:三角尺、警示牌、旗子等等.

插入图片《三角形系列》 教师给出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插入图片《三角形1》 点A,B, C叫做这个三角形的顶点;线段AB,BC,CA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边;∠A,∠B, ∠C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我们把这个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的三边有时用它所对角的相应小写字母表示:如边BC对着∠A,记作a;边CA记作b;边AB记作c.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堂知识的教学. 【新知讲解】 1.三角形的识别、分类. 教师讲解: 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acute triangle),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obtuse triangle) 三角形中,三条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scalene triangle),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isosceles triangle)、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 equilateral triangle) .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三角形按边长划分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