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治

合集下载

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探讨论文

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探讨论文

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抑郁证患者400例,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各200例,对照组单用西药多虑平片、氯丙咪嗪片、阿米替林片。

观察组在应用上述西药的同时应用中药解郁安神丸(主要药物:巴戟天、香附、莲子心、滑石、柏子仁等)。

一次2丸,一日3次,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

结果:观察组取得总有效率95.5%,对照组取得总有效率62.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x2=4.401,p0.05)是有可比性.2.3 辨证分型观察组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组中医辨证分型:肝气郁结型(45例):症见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痞,嗳气频作,善太息,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气郁化火型(38例):症见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目赤,口苦,嘈杂泛酸,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

忧郁伤神型(48例):症见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烦闷,多梦易醒,悲忧善哭,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

心脾两虚型(42例):症见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汗,纳谷不馨,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数。

阴虚火旺型(27例):症见病久虚烦少寐,烦躁易怒,头晕心悸,颧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见盗汗,舌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2.4 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用西药多虑平片,每天75mg~150mg,氯丙咪嗪片每天50mg~loomg,阿米替林片每天50mg~150mg,分2次口服,药物先从小剂量开始,渐增至治疗量;待病情稳定后逐渐降为维持量(维持量为治疗量的1/2)。

观察组在应用上述西药的同时应用中药解郁安神丸(处方组成:巴戟天8 g、香附10 g、莲子心15 g、滑石8 g,柏子仁30 g、柴胡15 g、枣仁30 g、党参10 g、茯苓10 g、白术10 g、生地10 g、白芍10g、茯神10 g,远志10 g、当归10 g。

将以上中药一十五味,如法炮制,烘干,配料、粉碎过100目筛,混匀,取上述药粉加入适量的炼蜜做成每粒重9克的蜜丸即得)。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抑郁症64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抑郁症64例临床分析

1 1 一 般 资 料 6 . 4例 为 本 院 住 院及 门诊 病 例 , 合 难 治 性 符
~ 一 ~ 一

拉 法 辛 治 疗 , 量 、 法 及 疗 程 同研 究 组 ; 剂 服 随访 观 察 1a 。2组 应 用 HAMD量 表 在 治 疗 前 及 治 疗 后 第 1 2 4 6周 末 各 评 定 、、、
为 无效 。 14 统 计 学 方 法 .
2 结 果
7 4 0 .
[] 6
[] 王 忠 诚 .王 忠 诚 神 经 外 科 学 [ .武 汉 : 北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2 M] 湖
20 05: 8 . 3 0
[] 7
- I] 江 基 尧 , 维 平 , 蔚 等 .标 准 外 伤 大 骨 瓣 与 常 规 骨 瓣 治 疗 重 3 李 徐 型 颅 脑 损 伤 多 中心 前 瞻 性 临床 对 照 研 究 E] J.中 华 神 经 外 科 杂
[] 4
压 , 善 预后 , 进 患 者 神 经 功 能康 复 , 于 重 型 颅 脑 损 伤 术 改 促 对 后 病 人 的 救 治 具 有 积 极 的 临床 意义 , 得 在 各 级 综 合 医 院 中 值
推广使 用。 4 参 考 文 献
[ ] 廖 圣 芳 , 汉 东 .亚 低 温 联 合 大 剂 量 纳 洛 酮 治 疗 外 伤 性 急 性 弥 1 王 漫 性 脑 肿 胀 的 临 床 研 究 [] J .临 床 军 医 杂 志 , 0 8 3 ( ) 7 1 2 0 ,6 5 :0 —
2 0 - 2 2 1 2 们 采 用 文 拉 法 辛 加 中 药 丹 栀 逍 遥 0 80 0 10 我
者 耐 受 情 况 1周 内加 至 治 疗 量 , 大 量 为 3 5 mg d 平 均 最 2 / , ( 5 ±5 )mg d 中药 采 用 丹 栀 逍 遥 散 ( 胡 、 归 、 芍 、 20 0 /。 柴 当 白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伴抑郁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伴抑郁症

结果 观察 组 的总 有效 率 9 . %, 明显 高于对 照 组 8% ,差异 有显 著性 33 3 4
治 疗肿 瘤伴抑 郁 症 患者 的疗 效 ,降低 西 药的不 良反 应 ,值得推 广 应 用。
< 0 5 。结 论 中药辨 证施 治联 合 口服 盐酸 氟 西汀胶 囊 能提 高 .) O
染 E 1 有进 展 为重 症 手足 口病 的倾 向 ,并 发症 的 发生 与 上述 机 V7 后 制 的 紊 乱密 切相 关 】 。基 于上 述 理论 基 础对 本 病 的治 疗 主 要从 抗
病毒 、抗 炎 方面人 手 。从 中医 角度讲 ,邪 犯肺 脾 、湿 热熏蒸 或心 火
e t o i s 1 ] e i r e, 0 , () 6 —7 . ne v u [ . da s 0 66 4 : 64 1 r r 7 JP tR 2 0 4
【 关键 词 】抑 郁 症 ;肿 瘤 ;盐 酸 氟西 汀 ;辩 证施 治 中 图分 类号 :R 3 7.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7- 14 (0 2 1- 0 1 0 6 1 8 2 1) 0 0 1 - 2 9
3结 论
明热毒 平 除具较 强抗病 毒作 用 外 ,可 解热 、镇静 ,提 机体 高免 疫力
等 作用 。值得 临床推广 。
热毒平治疗 小儿手足 口病疗程短 、见效快 ,有明显疗 效 ,且无 明
显毒副作用 ,值得 临床推广应用 。
4讨 论
参考文献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卫 生部 . 口病 诊疗 指 南(00 [] 00 1 手足 2 1版) . 1. s2 [] 胡 亚美 , 载芳 . 棠 实用 儿 科学 [ .版. 京 : 民卫 生 出版 2 江 诸福 M] 北 人 7

中西医联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联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差异 亦有显著 性( 0 0 ) P< .5 。结论 : 中药解郁静心颗粒联合 氟西汀胶 囊治疗 围绝 经期 抑郁症 的效果优 于 单 纯应 用氟西汀胶 囊 , 能预 防和 减少氟西汀胶 囊不 良反应的发 生。 且
主题词 抑郁 症 , 更年期/ 中西 医结合疗法
类 女( 性 ) 雌
解郁静 心颗 治 疗应用 盐酸 氟西汀胶 囊/ 治疗 应用 人
进行全数据分析 。
2 方 法
角度进行调节 。本文主要 观察 了 中西 药联合 应用治 疗 围绝
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 报道如下 。
1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资料 .
本研 究对 象为 20 0 8一O 1~2 1 0 0 0— 1在 我
院中医科和妇产科 门诊 就诊 的 围绝 经期并 符合抑郁 症诊 断
对本研究药物过敏及不愿接受试验治疗者 。 15 病例 剔除、 . 中止 试验标 准 ( ) 察对 象 在使 用药 物 I观 期间发生其他疾病及并发症者 ; 2 观察对 象在使 用药物 过 ()
部分病例 由于存在副反 应多 , 依从 性差 , 由于雌激 素治 疗 或
有潜在致癌性 , 中断治疗 比例 高。而 中医药可从 多途径 、 多
程 中违背治疗方案规定者 ;3 病情变 化超 出本治疗 控制 病 () 情程度者 ;4 发生不 良反 应 , () 不适 合继续 服 药者 ; 5 观 察 () 对象 中途退 出失访者 , 尽量 了解其退 出原 因并加 以记 录 , 以 其最后 1 次检测结果转接为最终结果 ; 对其疗效和不 良反 应
12 诊 断标 准 围绝 经 期 出 现 下 列 症 状 中的 3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或 3条 以 .
2 1 治疗方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35例
剂 , 5 后 患 者 下 肢 肌 力 已恢 复 至 Ⅳ , 肢 肌 力 达 Ⅲ , 、 服 剂 上 口 舌
搜 剔 及 活 血 之 品 以通 络 祛 瘀 , 临 床 应 用 中此 法 随 症 加 减 多 收 在
良效 , 与 患 者 病 程 长 短 有 关 , 无 效 的 病 例 中 , 为 患 者 病 程 但 在 均 在 1 以 上 者 , 服 中药 后 肢 体 恢 复 不 满 意 , 果 2周 内 配 服 月 配 如 中药 均 可 收 到 改 善 肢 体 功 能 的 效 果 , 服 此 方 时 , 者 可 有 肠 初 患
肝、 肾功 及 血 常 规 、 脂 分 析 均 正 常 , 血 四项 : 维 蛋 白原 测 血 凝 纤
病后 的 病 理 状 态 均 为 肾 虚 血 瘀 , 脑梗 死 患 者 肢 体 活 动 障 碍 常 同
时伴 见腰 痛腰 困 , 为 肾 虚 之 典 型 症 状 , 疗 上 以补 肾 、 痰 、 此 治 化
5 讨 论
脑 梗死 属 中 医 的 中风 、 中 范 畴 , 中老 年 人 的 多 发 病 , 卒 是 中 老年人多属肝肾阴亏 , 阳失调 , 之 烟酒 过度 , 食 肥甘 , 阴 加 嗜 情 志 不舒 , 逸 失 常 , 本 病 机 为 肾虚 、 瘀 、 阻 , 本 虚 标 实 之 劳 基 血 痰 属 证 , 成原因肾虚为 主 , 气虚 血运无 力而 致血瘀 , 阴 亏损 , 形 肾 肾 阴 血 不 足 , 道 涩 滞 也 可 致 瘀 , 虚 气 化 失 职 可 致 痰 阻 , 血 同 脉 肾 津 源 , 瘀 可 同病 , 痰 因此 肾 虚 、 瘀 、 阻 可 相 关 并 存 , 外 饮 食 劳 血 痰 另 倦 或 情 志所 伤 , 阴 虚 阳亢 , 失 健 运 , 浊 内 生 致 阻 塞 脑 络 , 或 脾 痰 损 伤 脑 髓 , 之 脑 梗 塞 部 位 在 脑 , 为 髓 海 , 主 骨 生 髓 , 发 总 脑 肾 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李清亚,王晓慧,宋瑞华,张兰华,杨玉英(解放军第261医院,北京100094)[关键词] 中风;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26-3923-03 中风后抑郁症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中风后抑郁症发病率国内报道不一,其报道分别有22%~60%[1],30%~70%[2]和40%~50%[3],总之,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

由于抑郁症会对中风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如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上升和导致对躯体疾病治疗的复杂化等,因此,一旦诊断有中风后抑郁症表现,就要进行积极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1 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表现患者表现出抑郁症的三大特征: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精神运动性抑制。

一般情况下分为2种类型:①轻症抑郁,其症状类似抑郁性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悲伤、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度、兴趣下降、失望及易激惹等。

②重症抑郁,除了上述轻症抑郁症状外,常有紧张、焦虑、早醒、体质量减轻、食欲减退、思维缓慢、幻觉、妄想及绝望、自杀观念等。

另外,临床上还可见到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各种躯体不适,如头疼、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乏力等,而抑郁情绪有时不明显。

自杀企图和行为是中风后抑郁症患者最危险的症状,可以出现在症状严重期,也可以出现在早期或好转时,患者往往事先有周密计划,行动隐蔽,以逃避医护人员的注意,对此应提高警惕。

2 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症的认识中风后抑郁症属于祖国传统医学“郁证”、“呆病”等病证范畴。

由于中风后脑髓神机失用,气化失调,脏腑功能减退,肝气郁结,痰瘀内阻,或脾肾亏虚,神明被抑所致。

马云枝等[4]在临床上发现以下4种证型比较常见。

211 肝气郁结型 主症为多愁善感,悲观厌世,情绪不稳,唉声叹气,失眠多梦,两胁胀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3 1 疗 效 标 准 按 汉 密 尔 顿 抑 郁 症 量 表 评 分 标 准 确 定 。显 . 效 : 分 降 到 < 7分 , 症 状 明 显 改 善 或 消 失 ; 效 : 分 降 到 积 且 有 积 8 1 ~ 0分 及部 分 症 状 改 善 ; 效 : 分 > 1 无 积 8分 ,且 症 状 大 部 分
MD一3 一R) 7 并 用 汉 密 尔 顿 抑 郁 量 表 ( E, 2 HAMD) 7项 评 定 1 总 分 > 1 分 ,~ 1 分 为 轻 度 抑 郁 , 8 2 7 7 7 1 ~ 4分 为 中 度 抑 郁 > , >2 4分 为 重 度 抑 郁 。病 程 均 在 6月 以 内 。
1 1 诊 断 标 准 所 有 患 者符 合 1 9 . 9 5年 全 国 第 四届 脑 血 管 学
术 会 议 提 出 的脑 梗 死 诊 断 标 准 _ , 均 经 头 颅 C 1 并 ] T和 / MR 或 I
证实 , 抑郁 症 诊 断 均 符合 中 国 精 神 疾 病 分 类 与 诊 断 标 准 ( C C —
4 例 , 均年 龄 6 . 6 平 4 5岁 ; 中轻 、 型 抑 郁 6 例 , 型 9例 。 其 中 1 重 中医 辩 证 均 有 肝 郁 气 滞 血 瘀 之 象 , 有 气 虚 者 2 例 , 虚 者 兼 1 血
1 例 , 虚者 8例 , 阻 者 2 9 肾 湿 2例 。对 照 组 7 O例 : 2 男 2例 , 女
例作对照 , 道如下。 报
1 临 床 资 料
2 12 西 药 治 疗 ..
疗 效。 2 2 对照组 . 3 疗 效 观 察
轻 、 度抑郁症予百忧解 2 中 0mg 1 / , ,次 日
口服 ; 度 者 加 服 阿 咪 替 林 5 , 次 / 。治 疗 2个 月 观 察 重 0mg 3 日 仅 用 上 述 西 药 治 疗 , 量 、 程 同治 疗 组 。 剂 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隐匿性抑郁症31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隐匿性抑郁症311例

病情恶化、 争取治疗时 间。但西药都有副作用 , 不亦长期联合
应用 。 5 3 在 治 疗过 程 中 、 . 一般 要 2个疗 程 才 能有 所好 转 。疗 程 越 长 疗 效越 佳 。症 状 基本 缓 解 或 消失 后 建 议 续 服 2— 3个 疗 程 以巩 固疗效 预 防 复发 。 54 阳气 虚 衰 、 寒 外 侵 : 患 者 治 以 温 阳散 寒 、 血 通 . 风 为 活 痹 。不 应 以补 气 为主 。笔 者 施 治 中有 遇 资 以 黄 芪 党 参 等 补 气 反致 疼 痛加 剧 者 , 为 阳气 虚 衰 以寒 为 征 , 气 无 以散 寒 , 助 理 补 反 需 风 内盛 , 阳气 虚 衰风 寒 外 侵 型 当 以 温 阳散 寒 活 血 通 痹 。寒 故 散则 需 风无 所 动 , 痛 自解 。 疼 55 气血 不 足 、 湿阻 络 : 以补气 养血 、 寒 通络 。似 于 . 寒 治 祛 阳 气虚 衰 风寒 外 侵类 似 , 则 不 然 。 阳气 虚 衰 是 以本 虚 而外 证 实 肆 虐 , 当散寒 为主 , 证之 寒 湿 仅 是 阻 络 , 以 气 血 不 足为 主 故 本 而 要证 。故首 当补 气养 血 , 正气 复 , 湿 自易 。 寒 56 肝 肾两 虚 、 入 骨 髓 : 病久 之 疾 。故 当治 以 滋补 肝 . 邪 是 肾 主 以水 陆 二仙 丹 为君 。此证 当 缓 治 , 可 求 急 。笔 者 治疗 的 不 3 2例 中无 效者 4例均 属此 证 。 57 关节 变 形 的患 者疗 效欠 佳 , 治过 程 中应 当 明确 告知 . 诊 患 者关 节 变形 治 疗效 果 欠佳 。 作 者 单 位 :300 吉林 省吉 林 市江 城杜 平 中 医 内科 诊所 10 0
痛 风 临床 表 现 是 : 节 疼 痛 剧 烈 , 大 变 形 。采 用 中药 内 关 肿 服 配合 中药 浴 结 合 、 证 论 治 的 方 法 。临 床 资 料 : 组 病 人 男 辩 本 2 5例女 7例。诊 断依据 : ①血尿酸增高 ; ②关节 滑液 中的白细 胞 内可找到血尿钠结 晶; ③痛风石检查 , 实为尿酸盐结 晶; 证 ④ 受累关 节 x线 检 查 符 合 痛 风 改 变 。基 本 方 : 花 蛇 舌 草 、 山 白 穿 甲、 南星、 生 骨碎 补 、 仁 、 防 己 。外 用 药 浴 方 : 红 花 、 术 、 桃 木 藏 莪 透 骨草 、 公 藤 、 雷 黄酒 、 叶 、 银 花 。分 型 : 气 虚 衰 ; 血 不 艾 金 阳 气 足 ; 肾两 虚 。 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治 抑郁症(Depression)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 认知功能迟缓为临床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性精神障碍。这是一种发病率、伤残率 高,死亡率也较高的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1994年 WHOS查表明抑郁症的现症患病率为 11.4 %,终生患病率为20〜 30%【1】。我国1982年及1985年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其终 生患病率分别为1.23 %。和12%。。这显然与 WH(的调查结果相差悬殊,有专家认 为这与观察方法有关,我国的发病率应为 10〜15%。有调查表明,一般内科医 生对于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只有 15.9 %,抑郁症的临床漏诊率 达50〜60%,导致只有约1/4的病人才能接受正规治疗。该病危害较大,自杀 率为10〜17%,美国1990年因该病造成的损失达300亿美元。本病发生与遗传、 社会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有关,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患病率男:女=1.0:1.3〜 2.0。 根据临床表现和特征,抑郁症相当于中医学的“郁证” 、“失眠”、“善忘”、 “癫证”、“百合病”、“梅核气”等范畴。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理至今未能明确,但一般认为与神经递质、遗传、社会心理等 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神经递质学说是开发及应用抗抑郁药物的理论基础。 1. 神经递质学说: (1) 去甲肾上腺素(NE能学说:NE能学说是由Schildkraut【2】于1965 年首先提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脑内 NE浓度降低所造成的,其依据为:使用 耗竭NE的药物利血平,可使 NE耗竭,发生抑郁症;抑郁症时,尿中 MHPQ脑 内NE的主要产物)下降,说明NE合成、释放减少;而长期使用能增加 NE的药 物,如三环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使尿中 MHP升高,NE生成增加,从 而改善抑郁症状。Sulser (1975)又进一步提出,突触后B受体超敏,反馈使突 触前a 2受体超敏,是导致NE生成释放减少,突触间隙NE数量下降的重要机理。 (2) 5-羟色胺(5-HT)假说:首先由Coppen【3】等于1965年提出,认为抑 郁症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释放减少,突触间隙的含量下降而引起的。 抑郁症自杀患者脑内5-HT含量下降;使用提高脑内5-HT含量的药物如氟西汀, 可改善抑郁症状。5-HT能受体已知的有7种,并有多种亚型,研究表明突触前 膜5-HT1A受体超敏上调、突触后膜 5-HT1A受体低敏下调、突触后膜 5-HT1C受 体超敏上调以及突触后膜5-HT3受体低敏下调均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病。 此外还有胺代谢障碍假说,胆碱能-肾上腺素能功能平衡失调假说等, 但是 其理论依据较薄弱,目前占主导的学说仍是NE假说和5-HT假说,临床使用的各 类抗抑郁药物,都是以这两种假说为基础而开发研制的。 2. 社会心理因素: 一般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和认知模式是抑郁症发病的基础, 负性社会生活事件是抑郁症发病的诱因,而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抑郁症发生发展 及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心理学因素:研究表明,抑制型气质及内向人格具有抑郁症的易感性。 而认知模式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应用最广的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克( Beck) 提出的认知模型【4】。他认为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模型包括两个层次, 即浅层的负 性自动想法(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 )和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underlying dysfunctional assumptions schemas )。 负性自动想法是指在遇 到一些生活事件时自动的、不经逻辑推理突现于脑内的一些自我否定、 消极的想 法,常伴随不良情绪,它貌似真实,蕴含认知曲解,而患者却信以为真,不认识 它正是情绪痛苦的原因。负性自动想法存在于意识边缘,是可以被感知到的、浅 层的想法,它是由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派生而来。人们从童年期开始就借 助生活经验建立起认知结构,用于指导人们对新信息的感知和对旧信息回忆, 并 借助图式进行判断和推理,支配和评估行为。当在图式的形成过程中因各种原因 蒙受了心理创伤,导致自我否定的、消极的功能失调性假设形成,而功能失调性 假设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内,不被人感知,但是却以负性自动想法的形式表现出 来,从而支配人们的日常行为、处理事情的方式和对外界及自身的看法。 徐俊冕 等曾对我国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特征进行了研究, 发现抑郁患者比正常人及精神分 裂症患者有更多的负性想法和功能失调性态度。抑郁越严重负性自动想法出现越 频繁;随着抑郁缓解,自动想法减少至正常。说明贝克的两层次认知模式在抑郁 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 负性社会生活事件:负性社会生活事件对于抑郁症的发病起到诱因作 用,有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 病、家庭成员去世)发生的6个月内,抑郁症发病危险系数增加 6倍。Kessler (1997)对抑郁症的负性生活事件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越多,性质 越严重,抑郁症发病率就越高,抑郁症状也就越严重。二者之间呈一种数量与反 应的关系。另外负性生活事件也会增加抑郁症的复发机率。 (3)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当人们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后,能向其 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的人群,如亲人、朋友、邻居、社会救援组织等。当遭遇负 性生活事件后,如果能及时接受社会支持系统的物质精神安慰,可以减轻或消除 负性生活事件对其的影响,削弱或消除其生理、心理反应,避免抑郁症的发生。 即使抑郁症已经发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仍会对抑郁症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 并能够防止复发。如果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则遭遇负性社会事件后易罹患 抑郁症,或患抑郁症后不易康复,容易复发。 3. 遗传因素: 经家系研究表明:30%- 41.8%的抑郁症患者具有家族史,并且有早期遗传现 象。经双生子研究显示:单卵双生的同病率为 56.7%,双卵双生为12.9%。而且 经寄养子研究(将孪生子出生后即分养与不同环境,进行观察)表明:有心境障 碍的寄养子,其亲生父母患病率为 31%而其养父母只有12%说明遗传因素与 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但是基因遗传的机制尚不清楚。 有研究表明:双相情感 障碍的致病基因与癌基因有关,另一些研究表明情感精神障碍可能与人类白细胞 表面抗原系统(HLA)有关,但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总的来说,现在一般认为抑郁症可能为一组疾病而不是一种疾病, 其发病病 因是多种多样的,不会是单纯基因遗传或环境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环境可以 通过心理机制或生物机制影响致病基因的表达。 【临床表现】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一般来说,主要将其症状分为核心症状与 周边症状两大类。 1. 核心症状:核心症状是指抑郁症最主要的症状,它们是抑郁症的特征性症 状,直接决定抑郁症的诊断和轻重程度的判断。 (1)抑郁心境:抑郁症最主要、最核心的特征性症状,其程度从轻到重顺 序为轻度心境不佳、苦恼忧伤、悲观绝望。其中 60%勺抑郁症患者可在抑郁背景 上出现焦虑和激越症状。另外,有些患者虽然心境低落,心绪破碎,但外表却并 不显得忧郁,常常发笑,被称为微笑性或隐匿性抑郁。这类患者的自杀危险性很 大,因此要求接诊时应提高警惕,与患者作深入的交谈,以发现其内心潜伏的悲 伤和失落感。 (2) 兴趣丧失: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许多抑郁症患者感到丧失以往的 生活热忱和乐趣,兴趣索然,愉快不起来,没有任何事情能使他们高兴,包括体 育活动、看电影、旅游、看朋友。总之,很少有事情能引起愉快。 (3) 精力减退或丧失:患者常感到无缘无故的疲乏、无力,常主诉精力减退、 头及躯体疼痛和四肢无力,感到工作有困难,常常完不成任务。这种疲劳和精力 减退感也可由睡眠障碍引起。 (4) 自我评价低:患者常贬低自己,自认为是失败者或令人失望的人,并有 内疚感。患者常有“心理反刍”,即反复思考自己所谓的过错和罪行,甚至出现 罪恶妄想。这种日以继夜的自责可能是诸多抑郁症状中最令患者痛苦的症状。 (5) 精神运动迟滞:患者的思维过程很缓慢,联想困难,常伴有记忆减退和 集中注意力困难。有些思维可以停滞不前甚至发展到强迫状态, 自觉对一些日常 小事也难以决断。另外,这类抑郁症患者说话常十分缓慢,反应迟钝,故与之交 谈存在一定困难。 ⑹ 自杀观念和行为:是抑郁症患者最危险的症状。具调查, 1/2〜1/3的自 杀者有抑郁。其自杀观念具有不同的程度,轻度患者自觉“活着没意思” ,稍严 重者会想到“如果现在已经死了就好啦”,严重者会有自杀计划,甚至付诸实施。 对于此类患者在治疗时,需严密监控,防止自杀的发生。 (7) 昼夜节律改变:是指心境有昼重夜轻的变化,晚上的心境明显优于早晨, 甚至判若两人。昼夜节律改变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发生率 50% (8) 睡眠障碍:80%&者具有睡眠障碍,主要为两个类型,一为早醒,即患者 入睡没有困难,但是睡后几小时即醒,醒后难以再入睡。早醒在抑郁症患者中较 为常见。另一类型为入睡困难,患者常伴有焦虑症状。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存在睡 眠过多现象,称为“多睡性抑郁”,但临床上比较少见。 (9) 食欲下降和性欲减退:70〜80%勺患者具有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的症状。 性欲减退是比较典型的症状,但发生率低于食欲下降。 2. 周边症状:是指伴随抑郁症核心症状出现的躯体或生物学症状, 这些症状 在不同的抑郁症患者中表现不一, 它们可能并不发生,也可能相当严重,甚至掩 盖核心症状,成为患者就诊的主诉。 抑郁症的周边症状一般认为是由于抑郁症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 副交感神经 抑制而产生,它有多种表现。下面仅列举一些常见的症状。 (1) 消化系统症状:除食欲下降外,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还有便秘、恶心、 腹泻、泛酸、消化不良、胃肠胀气等。 (2)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慌、心悸、胸痛、心前区疼痛等。 (3) 泌尿系统:排尿次数减少或排尿困难,尿痛。 (4) 神经系统: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眩晕,手足麻木等。 (5) 呼吸系统:胸闷、憋气,自觉气短。 (6) 生殖系统:除性欲下降,常见的症状还有阳痿、闭经、月经紊乱、月经 痛等。 (7) 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头痛、背痛、腹痛、腰痛、肌肉痉挛、关节痛、 四肢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 抑郁症的诊断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现在国内外较公认的诊断标准主要有 三种:WHOE式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的诊断标准;美国 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WW)诊断标准和《中国精 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的诊断标准。国内比较常用的是CCMD —3标准,故现主要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