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

合集下载

动物生产性能测定

动物生产性能测定

第十章动物生产性能测定生产性能测定是家畜育种中最基本的工作,是其他一切育种工作的基础,没有动物生产性能测定,就无从获得家畜育种工作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家畜育种就变得毫无意义。

而如果性能测定不是严格按照科学、系统、规范化规程去实施,所得到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就无从保证,其价值就大打折扣,进而影响育种工作的效率,有时甚至会对育种工作产生误导。

有鉴于此,世界各国,尤其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并逐渐形成了对各个畜种的科学、系统、规范化的性能测定系统。

我国的家畜育种工作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严格、科学和规范的生产性能测定,它严重影响了育种工作的开展和效率,因而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第一节生产性能测定的意义和原则动物生产性能愈高,它的种用价值就愈大,其经济价值也就愈高。

因此,生产性能测定对动物种用价值的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获得动物全面、可靠的生产性能信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生产性能测定的意义(一)生产性能和生产性能测定的概念1.生产性能又叫生产力,是指家畜最经济有效地生产畜产品的能力。

家畜的生产性能是个体鉴定的重要内容,也是代表个体品质最有意义的指标,是对种畜进行遗传评估的最基本依据,也是选种过程中决定选留与否的决定因素。

2.生产性能测定是指对家畜个体具有特定经济价值的,某一性状的表型值进行评定的一种育种措施,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二)生产性能测定的意义在家畜育种中,正确评定家畜生产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为家畜个体的遗传评定提供基础数据,作为选留种畜的指标。

2.为估计群体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提供信息。

3.是评定畜群生产水平的尺度。

4.为牧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是组织生产的依据。

生产、管理、各种制度等都是建立在家畜生产性能基础上的。

5.为各类杂交组合类型间的配合力测定提供信息。

6.是饲养家畜的种类、品种及饲养量的依据。

7.为制定育种规划提供基础信息。

仔猪全活全壮提高仔猪成活率

仔猪全活全壮提高仔猪成活率

3
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饲养管理方法
本研究所提出的措施和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有 效的,为猪场提高仔猪成活率提供了一条可行的 途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饲养管理措施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01
尽管本研究提出的饲养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缺乏更加科学的饲养管理系统
02 目前猪场的饲养管理大多依靠经验,缺乏科学的饲养
数据分析
问题总结
分析数据后发现,初生仔猪死亡率和保育 期仔猪死亡率较高,分别为10%和15%。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该场主要问题在于初 生仔猪和保育期仔猪的死亡率高,影响了 整体仔猪成活率。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成功案例
• 场内情况:某规模化猪场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成功将仔猪成 活率提高至98%。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成功案例
仔猪全活全壮提高仔猪成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仔猪的生理特点 • 仔猪成活率的影响因素 •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 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提高仔猪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背景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仔猪成活率是影响养殖效 益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如疫病、管理不 当等,仔猪成活率普遍较低,对养殖业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 损失。
及时治疗疾病
一旦发现仔猪出现疾病症状,及时采取治疗 措施。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确保仔猪尽快康复。
规范化的饲养管理
制定科学的饲养计划
根据仔猪的生长发育需求和饲养环境,制定科学的饲养计 划。包括饲料的种类、饲喂量、饲喂时间和频率等。

猪场母猪生产计划

猪场母猪生产计划

猪场母猪生产计划
母猪生产计划是猪场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猪只的繁殖、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母猪生产计划示例,供您参考:
一、计划目标
1. 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增加产仔数。

2. 保证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3. 合理安排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二、计划内容
1. 母猪选育:选择健康、繁殖性能优良的母猪,定期进行繁殖性能评估,及时淘汰低产母猪。

2. 配种计划:根据母猪的发情期,合理安排配种时间,确保母猪在最佳状态下受孕。

同时,对发情期不明显的母猪进行人工授精。

3. 怀孕母猪管理:保证怀孕母猪的营养需求,加强饲养管理,预防疾病发生。

在怀孕后期,适当增加饲料营养,提高胎儿的生长速度。

4. 分娩与护理:母猪分娩前,准备好产房和接生工具,保持产房卫生。

母猪分娩后,及时给母猪补充营养,做好新生仔猪的护理工作。

5. 仔猪培育:定期给仔猪接种疫苗,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保证仔猪的健康成长。

根据生长情况,适时断奶和转栏。

6. 生产记录:建立完善的生产记录体系,包括配种记录、产仔记录、饲料消耗记录等,以便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三、计划实施
1.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

2.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饲养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3. 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

4. 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生产计划的实施。

通过以上示例,您可以根据自己猪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生产计划。

同时,建议您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资料,以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I. 引言猪是全球重要的农畜之一,其生产性能的提高对于满足人类食品需求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猪生产性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总结猪生产性能实验的结果,并探讨其对猪生产的影响。

II.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CRD),共设3个处理组,每组重复5次。

每组包括相同数量的同龄、同品种的猪只。

III. 实验方法1. 参与猪只选择与管理在实验中选择健康、同龄、同品种的猪只作为参与对象,并采取相同的饲养管理措施,包括饲料种类、饲养环境、疫苗接种等。

2. 参数测定测定以下参数以评估猪的生产性能:- 饲料消耗量:每组猪只饲料的总消耗量。

- 平均体重:每组猪只体重的平均值。

- 日增重:每组猪只的平均每日增重量。

- 饲料转化率:每组猪只所消耗饲料的重量与其体重增加量之比。

IV. 实验结果以下是各处理组猪只的生产性能指标:处理组一:-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二:-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三:-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V.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数据分析和对生产性能指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X表现出较大的日增重和较低的饲料转化率,表明该处理组的猪只具有更高的生产性能。

2. 处理组Y和处理组Z的生产性能相对较低,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饲养管理措施以提高其生产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对猪的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猪的生产效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

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

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

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仔猪的生产性能指的是能够影响仔猪生长和发育的各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饲养、保健等。

生产性能目标是指猪肉生产中所设定的标准,对于提高生产效益和促进猪肉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针对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进行详细介绍。

1.出生重仔猪出生重是衡量猪的健康和遗传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仔猪出生重应控制在1.0-1.5千克之间。

出生重过轻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容易得病;出生重过重则对母猪健康不利,容易导致难产等问题。

因此,优良品种母猪及合理饲养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仔猪出生重,保证群体健康的发展。

2.存活率仔猪的存活率是指出生后21天内存活下来的猪只比例。

一个优秀的仔猪存活率应该达到95%以上。

存活率与饲养环境、母猪管理、防疫及营养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饲养过程中要加强仔猪的保健管理,增加仔猪食欲,提供清洁、温暖的饲养环境以及定期做好防疫工作,有效提高存活率。

3.生长速度仔猪生长速度是指仔猪从出生到出栏的生长速度。

猪只的生长速度取决于品种、遗传、饲养管理及饲料等。

良好的饲养管理措施可以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4.饲料转化率饲料转化率是指计算出饲料利用效率的一项指标。

仔猪的饲料转化率应该控制在2.5左右。

合理的饲养管理,定时定量饲喂,科学配方饲料,以及值得注意的注重卫生防疫,可以有效提高仔猪的饲料转化率。

5.繁殖性能仔猪的繁殖性能包括发情率、受孕率、分娩率、仔猪存活率以及断奶后母猪在规定时间内再次发情的比率等。

通过对合理的品种选择和饲养管理,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从而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总之,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是综合影响仔猪生长和发展的一系列因素。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借助科学的管理手段不断地完善优化,进而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以达到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

养殖技术-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的技术措施

养殖技术-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的技术措施

养殖技术-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的技术措施近几年,我国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发展较快,湖北、广东、北京等地区都先后成立了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站,同时国内一些较大的种猪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开展种猪现场测定。

现依据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对种猪生产性能现场测定技术加以整理,供广大养猪生产企业参考。

一、测定性状现场测定要测定哪些性状主要取决于该场种猪的选育目标、测定技术及测定设备情况,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中共规定了15个测定性状,其中总产仔数、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背膘这三个性状经济重要性大,因此农业部将这三个性状规定为种猪场的必测性状。

其它性状如达50kg体重日龄、眼肌面积等等为辅助测定性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养猪生产企业已经把总产仔数、达100kg体重日龄、达100kg体重背膘厚作为基本的测定性状,有些有育种实力的种猪企业为了增加选种的准确性,对氟烷基因、酸肉基因等进行辅助测定选择。

二、测定所需设备总产仔数和达100kg体重日龄数据比较容易获取,达100kg体重活体背膘的测定对测定仪器和技术都有一定要求。

测定和评估上述总产仔数、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背膘这三个基本性状通常需要以下的设备:用于称猪的电子秤、B型超声波测定仪、一台性能较好的电脑、种猪遗传评估软件。

同时进行种猪性能测定还需要测定场家有完善的系谱资料。

称猪用的电子秤必须要精确稳定,形状以猪栏式为优,这样便于进行猪的背膘厚测定。

活体背膘测定有两种设备,一种是A型超声波测定仪,另一种是B 型超声波测定仪,A型超声波测定仪是单晶体接受声波,对肌体组织进行点估计,其准确性低于B型超声波测定仪,B型超声波测定仪采用多晶体结构,能实时、快速、准确地反馈声波形成清晰的图像,准确性较高。

目前,很多种猪场都使用B超取代了A超,目前用于测定活体背膘的B超较为普遍使用的型号有:ALOKA500、ALOKA218、AMI900、ECMA8、A16等。

种猪遗传评估软件有如GBS、NETpig及软件包PEST等,育种软件GBS在我国很多种猪场已被广泛使用。

猪性能测定实施方案

猪性能测定实施方案

猪性能测定实施方案一、引言。

猪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其生产性能的测定对于改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套猪性能测定的实施方案,以指导养殖场进行科学、准确的性能测定工作。

二、测定项目。

1. 生长性能测定,包括体重增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等指标的测定。

2. 繁殖性能测定,包括母猪产仔数、产仔间隔、断奶仔猪成活率等指标的测定。

3. 肉质性能测定,包括猪肉肌肉纤维直径、肌肉纤维断面积、肌肉脂肪含量等指标的测定。

4. 疾病抗性测定,包括猪对常见疾病的抗性测定,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

三、测定方法。

1. 选取代表性样本进行测定,样本数量应足够大,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2. 对于生长性能测定,可采用定期称重法,记录猪只的体重变化情况,并结合饲料消耗量进行饲料转化率的计算。

3. 对于繁殖性能测定,可采用记录母猪产仔数、断奶仔猪成活率等指标的方法,以评估母猪的繁殖性能。

4. 对于肉质性能测定,可采用肌肉组织取样,通过测定肌肉纤维直径、断面积等指标,评估猪肉的质量。

5. 对于疾病抗性测定,可采用注射疫苗、感染病毒等方法,观察猪只对疾病的抗性情况。

四、测定设备。

1. 称重设备,用于生长性能测定中猪只体重的测定。

2. 饲料称量器,用于记录猪只饲料的消耗量,计算饲料转化率。

3. 肌肉组织取样器,用于肉质性能测定中肌肉组织的取样。

4. 注射器,用于疾病抗性测定中疫苗接种等操作。

五、测定记录与分析。

1. 对于每一次测定,应当详细记录测定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测定结果。

2. 结合测定结果,对猪只进行分类,评估其性能水平,为后续的选种、饲养提供参考依据。

六、测定结果的应用。

1. 根据测定结果,选取优良猪只进行选种,提高种猪的遗传水平。

2. 根据测定结果,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3. 根据测定结果,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

七、总结。

猪性能测定是养殖场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测定方法和实施方案,可以为养殖场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技术参数

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技术参数

一、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技术目标参数对规模化、工厂化养猪场制订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目标,是发展现代养猪生产的前提和落脚点。

而生产技术目标又是猪场制定其他系列技术参数的基础和前提。

应以取得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出发点,按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来确定生产目标。

我国规模养猪的生产技术性能指标:1、繁殖性状指标(1)、产仔数:每头母猪平均年产仔2.2窝,经产母猪每胎平均产仔10头,初产母猪则为9.5头;(2)、产活仔数:经产母猪每窝平均产活仔10头,初产母猪为8.5头;(3)、初生个体重:1.1—1.4千克;(4)、初生全窝重:11—14千克;(5)、断奶全窝重:45—65.7千克(6)、哺育率(断奶成活率):90%以上(7)、母猪年产窝数:2.2窝(8)、母猪产后14天配种率:90%以上(9)、一次情期受胎率85.0%(10)、仔猪35日断奶,成活率达到90.0%以上,断奶重达8.5公斤。

(11)、育成仔猪:仔猪断奶后在育成舍培育35天,培育期成活率在98.00%以上,70日令转群重达到28—30公斤。

2、生长肥育性状指标(1)、平均日增重:750—800克,育肥期105天(18周),平均体重达100公斤出栏,育成期成活率在98.0%以上,育成期每增重一公斤活重消耗饲料在2.8—3.0公斤以下。

(2)、出栏率:160.0%(3)、全群料肉比:生产每千克肉猪活重消耗的饲料数量,若以仔猪出生到育肥应摊的母猪和公猪所消耗的饲料加上肥育猪本身消耗的饲料计算,约为3.5—3.8公斤。

(4)、肥育速度:170—180日龄,体重达100公斤;3、胴体性状指标(1)、屠宰率:75%(2)、背膘厚:1.4CM以下(3)、瘦肉率:60%以上4、经济技术指标(1)、每头肥猪占用的建筑面积及生产成本:每头肥猪所占用的建筑面积一般为0.8—1.0平方米。

(2)、劳动生产率:按全员(养猪场的全员包括直接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计算劳动生产率,每个劳动人员年生产肉猪400—500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
仔猪的生产性能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性能。

为了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性能目标。

1. 生长速度目标
在生长速度方面,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是每天增重500~700g。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提供高质量、高营养的饲料,控制好饲料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也要进行科学的管理。

2. 饲料利用率目标
饲料利用率是仔猪在生长过程中所摄入饲料的效益。

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是让饲料利用率达到2.3~2.5。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优化饲料配方,保证合理的营养成分比例,并且只给予仔猪所需要的饲料量。

3. 健康管理目标
仔猪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仔猪生病了会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发育,甚至会造成损失。

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是实现出栏率达到95%以上,死淘率低于5%。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定期进行防疫和治疗,消毒场所及设备。

4. 繁殖目标
仔猪的繁殖性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是达到种猪每年交配次数为3~4次,孕仔率达到90%以上,活仔率在85%以上。

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按照科学的交配和分娩管理方案来进行,并且保证母猪的健康和营养状态。

5. 经济效益目标
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提高仔猪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控制成本,增加收益,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实现仔猪的生产性能目标需要全面的管理措施,包括科学的饲料、疾病管理、繁殖控制、以及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估。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合理配置和平衡,才能达到更好的生产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