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中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变化的分析
玉米新品种九新631选育与制种技术研究

S J L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处于世界第2位,种植区域较广,我国不仅是玉米的主要生产国,也是玉米的主要消费国。
每年玉米审定数量不断递增,2019年玉米引、审品种达5219个,品种井喷。
与此同时,出现了选优难、缺好品种、同质化重等问题。
对于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公司来说,选育优良的品种对企业的发展和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1九新631选育过程及亲本来源1.1九新631选育九新631是九圣禾种业研究院以自选系JSHL010为母本,自选系JSHJ20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九新631系谱见图1。
2018年通过国家西北春玉米组审定。
1.2母本来源母本JSHL010是以国外杂交种自交选系,1996年引进,经南北自交加代于2001年自交稳定育成。
1.3父本来源父本JSHJ20是1995年用(599/9801)为母本,用599为父本回交一代经南北自交加代于2001年自交稳定育成。
2品种特征特性2.1生物学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28.7天,比对照先玉335晚1.2天。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紫色,颖壳绿色。
株型紧凑,株高295cm ,穗位高120cm ,成株叶片数21片。
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7cm ,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7.2g 。
2.2品质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出该品种容重798g/L ,粗蛋白质10.09%,粗脂肪3.16%,粗淀粉74.06%,赖氨酸0.32%。
2016年—2017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家单位抗病鉴定,结果为“中抗大斑病(MR ),高抗茎腐病(HR ),中抗穗腐病(MR ),抗丝黑穗病(R )”。
3产量表现2014年,在西北区品种比较试验中平均单产量16635kg/hm 2,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6.7%;2015年,在西北区品种比较试验中平均单产量18540kg/hm 2,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4.8%;2016年西北区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量18075kg/hm 2,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6.5%。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现状及创新途径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现状及创新途径焦仁海仲义刘俊蔡鑫茹吴凤新刘兴二夏远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公主岭 136100)玉米是全国第1大粮食作物[1,2],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发展、开发诸如工业乙醇等新能源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3]。
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及自身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起到了不可代替的支撑作用,成为农业科技战略的核心。
据美国学者预测,未来粮食增产潜力70%依靠新品种持续不断更新换代,而品种的更新换代进展决定于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水平。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现状及创新途径 1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驱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发展现代种业的芯片。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等显著特点。
种质资源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经过上千年的自然演变形成的,蕴藏着各种潜在有益基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有价值的宝贵财富,是作物育种、生物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举世闻名的“绿色革命”和杂交水稻的成功均源于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鉴于种质资源在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世界范围内的种质资源竞争愈演愈烈,资源的争夺和发掘已成为竞争焦点,常规技术和现代分子技术相结合对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精准鉴定评价、发掘、创新的研究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共识。
从种质资源中获取“基因主权”,带来巨额财富,已成为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控制别国经济的一种新的战略手段。
种质资源不被专利保护,但从种质资源中获取的优异基因序列却可以实施专利保护,不仅可以使窃取别国基因资源的“生物海盗”合法化,而且将致使种质资源拥有国应用本国种质资源时变成非法化。
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有可能对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带来重大影响。
“种中国大豆侵美国权”等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充分说明了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实力、提升总体研究水平的重要性。
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04 A 2B4 、 20B 550"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 团队发展计划 ( T 43和四川 省玉米 育种攻关项 目资助 ) I _ 5) R0 **通讯作者. - a : agc06 ao.o .n Em i ynk20@yhocr c l n
以 5个 选育 出了一批 优 良 自交 系 。但 玉米 群体合 成 与改 良 究它们 所属杂 优类 群 , 1 新 选 系和 8个 常用 骨
2 仍存在 许多 问题 , 如没有 按杂优模 式 构建 群体 , 群体 干系按 不完全 双列 杂交 组 配 的 10个 杂交 组 合为 材 料 , 单株产量 的杂 种优势分 析 , 通过 构建 杂优模式 , 旨 内改 良多 而群 体 间改 良较 少 , 野生 近 缘 种 特异 基 对
关键词 玉 米 ; 体 ;自交 系 ; 优 类 群 ; 优 模 式 群 杂 杂 S5 30 51 1.3 .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一4 120 ) 1O2一6 OO22 (O 8O一02O 中图 法分 类 号
目前 , 多玉 米育 种 者 为 尽快 选 育 出 具有 较 多 为基 础 , 许 充分 发挥 杂 种 优 势 的作 用 。杂 种 优 势利 用 优 良农 艺性状 的 自交 系 , 通常采 用二 环系选 择 、 回交 的关 键是 合理 选择 亲 本 , 亲 本 的应 用 又 决 定 于对 而 改 良等 方法 。这样 虽 加 快 了育 成 新 品种 的速 度 , 但 亲本 种 质来源 、 系谱关 系及遗 传差 异 的认 识程 度 [ 。 5 ] 也造成 了 自交 系 间 的遗 传基 础 日渐 狭 窄 , 限制 了 由此 可见 , 并 通过 不 断创造 、 更新 和 引进新 的种 质资源
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增益

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增益史振声;朴琳;王晓东【摘要】Genetic gains of yield heterosis and heterosis changes of ear characters were discussed using different eras maize hybrids and their parents representatively in north China as study materia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1 ) Yield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ith the replacement of hybrids. (2) Each ear characters modified in different degrees with the lapse of years, and unit yield improvement was the results of synergistic actions of various ear properties. (3) Ear width and kernel depth were the two major genetic gains of yield improvement after the 1990 s. (4)Yield improvement wa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terosis.%以北方地区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材,对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增益及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随着品种更替产量逐年提高;(2)各穗部性状随年代的推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良,单产的提高是各穗部性状协同作用的结果;(3)穗粗和籽粒深度是1990年以后杂交种产量增长的主要遗传增益;(4)产量的增长与杂种优势增加并不一致.【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1(030)005【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玉米;产量;杂种优势;遗传增益【作者】史振声;朴琳;王晓东【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饲料和粮食作物,也是最早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 论文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摘要:玉米是异花授粉植物,育种主要是利用其杂种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杂种优势的概念,表现及原则,随后着重讲述了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并以玉米与其近缘种和远缘种杂交的利用为例,阐述了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及其在生产上的重要性,以及利用的现状和前景,使读者更多的了解玉米杂种优势的有关知识.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利用1. 杂种优势的概念.表现及原则杂种优势是指两个以上亲本杂交后,所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比其亲本优越的现象.它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其表现是多方面的:(1)营养体优势.多数杂种F代长势旺盛,分蘖力强,根系发达,茎杆粗壮,块根,块茎增大增重.(2)生殖优势.一些主要农作物如玉米,高粱,水稻等杂交种F1的产品多数较高,一般此推广的普通良种增产20%`~40%.(3)抗逆性和适应性方面的优势.杂种F1代生长势强,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和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往往优于亲本.(4)品质优势.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可以大大地提高产量,也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配遗传基础差异大的亲本.2.尽量提高亲本的纯合度.3.便于杂交,并能获得大量杂交种子.。
玉米在我国及至全世界被大面积种植,其育种目标在不同地区有所侧重,但大部分是共同性的.现概括地将饲用玉米育种的目标性状分述如下:(1)高产性状.通常认为,产量性状优势的.子粒玉米杂交同样应用较多的饲用产量.(2)稳产性状.该性状主要包括生态适应性和各种抗逆性两方面(3)营养价值(4)早熟性(5)适应机械化收获的性状,如适宜的植株高度和穗位高度.玉米是最重要的饲用作物之一,适合于许多地方种植,但因为各地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的不同,又需要育种家们培育出许多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杂种优势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玉米与其近缘种,远缘种的杂交。
2. 玉米与其近缘种的杂交2.1杂交试验目前,栽培种与其近缘物种直接杂交仍是将近缘物种基因转移到栽培种的主要手段。
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群划分

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群划分姚文华;黄云霄;蒋辅燕;陈秀华;汪燕芬;罗黎明;张培高;尹兴福;何羊涛【摘要】[目的]研究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杂种优势关系并划分杂种优势群.[方法]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23个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和3个测验种配制69杂交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对这些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分析,评价群体的应用价值和利用潜力,再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自交系L1、L5、L6、L7、L8、L11、L16、L20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10个强优势杂交组合T3× L20、T1× L8、T3× L21、T2× L20、T3× L1、T3× L11、T3×L5、T2×L6、T3×L12、T1×L4的SCA分别是13.69、28.14、24.08、9.02、9.97、6.09、9.02、17.75、14.40、16.94,除了T3× L11(6.09)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结论]温热玉米种质改良系L8、L11、L16、L20在育种中利用潜力较大,尤其是L11和L20是不可多得的温热玉米改良系.本研究将供试改良系划分为3大类群:L3、L5、L6、L11、L17、L19、L20、L21、L23与掖107划分为Reid群;L1、L2、L12、L13、L16、L18、L22和YML1671划分为非Reid群;L4、L7、L8、L9、L10、L14、L15和YML146划分为Suwan1群.【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9(032)004【总页数】7页(P706-712)【关键词】玉米;配合力效应;杂种优势群;温带种质;热带种质【作者】姚文华;黄云霄;蒋辅燕;陈秀华;汪燕芬;罗黎明;张培高;尹兴福;何羊涛【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田瑞种业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17;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田瑞种业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17;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田瑞种业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17;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田瑞种业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研究意义】中国玉米杂交种亲本趋同化严重,所用亲本自交系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骨干自交系或其衍生系,玉米生产上存在病虫害大面积暴发的风险,改良和创新玉米种质资源迫在眉睫[1]。
中国玉米杂交种种质选配模式的演变及展望

0 前 言
中 国农 业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粮 食 问 题 , 靠 自己 实 现 粮 食 等 主 要 农 产 品 供 求 的 基 本 平 衡 , 依 是
摘要 :根 据 1 6 ~1 9 9 0 9 7年 的 国 内玉 米 杂 交 种 亲 本 选 配 的 研 究 和 实 践 , 述 了 玉 米 杂 交 种 亲 本 综
选 配 的杂 种 优势 模 式 , 析 了 当 前 玉 米 杂 交 种 的 生 产 实 践 简 况 , 出 了 今 后 玉 米 杂 种 优 势 模 分 提 式 , 对 种 质 改 良方 面进 行 了探 讨 . 并 关键 词 :玉 米 ;杂 种 优 势 群 ; 种 优 势 模 式 ; 质改 良 杂 种
维普资讯
第 2期
蒋基 的 演 变 及 展 望
19 3
1 中 国 玉 米 开 发 利 用 概 况
1 1 中 国 玉 米 生 产 的 发 展 概 况 .
进人 2 O世 纪 9 O年 代 , 国 玉 米 面 积 在 增 加 , 从 1 9 我 如 5年 的 2 2 8万 h 9 7 m 逐 渐 增 加 到 19 9 9年 的 25 0万 h , 加 了 l . % ; 产 量 也 呈 逐 步 增 加 的 趋 势 , 到 1 2亿 t 右 , 9 m 增 37 总 达 . 左 单 产 也 达 50 0 k 0 g左 右 ( 1 9 除 9 7年 ) 表 2 . 9 8 1 9 ( ) 1 9 , 9 9年 总 产 各 达 1 3 , . 8亿 t 玉 米 面 积 .3 12 , 各 达 到 2 5 4, 9 2 2 5 0万 h , 是 历 史 上 最 高 水 平 . m 都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玉米育种的首选技术路线是利用杂种优势(张世煌,2001)。
因此系统研究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划分杂种优势群、构建杂种优势模式,一直是国内外玉米育种研究的热点。
这一研究不但有利于克服组配杂交组合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同时对于拓宽种质资源和克服种质的遗传脆弱性也十分重要。
在全面了解种质间遗传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地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可以为自交系选育 (尤其是二环选系 )、群体合成与改良、杂交种选配及育种研究管理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谢俊贤,2001)。
1 国内外玉米种质研究现状1.1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群(Heterosis group)是指遗传基础广阔,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的有利基因,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种性优良的育种基础群体。
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活基因库。
从中可不断分离筛选出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李竞雄,1983;刘纪麟,1991)。
杂种优势模式(Heterosis pattern)是指两个不同杂种优势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基因互作效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SCA),相互配对成为产生强优势的模式。
从配对的两个优势群分别选出的优良自交系之间,出现强优势杂交种的几率也相应较高(李竞雄,1983;刘纪麟,1991)。
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是玉米种质分析的主要内容,也是玉米育种中关键性的基础工作。
1.2 国外的研究现状杂种优势理论应用于玉米生产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最早根据远缘优势的原理划分出两个杂种优势群,并据此构建出第一对杂种优势模式Lancaster×Reid,这已成为经典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玉米育种工作中(刘纪麟,1991)。
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国的种质基础清晰地分为依阿华坚杆综合种(BSSS)、Reid黄马牙(Reid-YD)和Lancaster(LCS)三个种质系统(Melchinger et al,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