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课程_面向21世纪的课程愿景

整体课程_面向21世纪的课程愿景
整体课程_面向21世纪的课程愿景

整体课程:面向21世纪的课程愿景

安桂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兴起推动了整体课程的诞生。整体思维作为一种关系思维、转化思维和灵性思维,直接影响了整体课程的品质。整体课程以联结、转化和超越为特征,对传统课程理论作出了重要突破。

[关键词]整体主义;整体课程;联结;转化;超越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67(2006)6-0085-05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整体课程(ho l i s t i cc ur r i c ul um)是以对传统课程体系的超越为其出发点的。传统课程体系以牛顿和笛卡儿所建立的二元论世界观为基础,信奉绝对真理,以知识的数量累积作为进步的标志,一味地追求速度与效率,从而剥夺了意义与反思,陷入平庸和乏味。课程领域为此曾一度“岌岌可危”(mo r i bund,施瓦布语)、“受困”(a r r e s t e d,派纳语),乃至“死亡”(de a d,休伯纳语)。20世纪下半叶的课程研究多是围绕寻求课程的重生之路展开的。尽管整体课程处于理论初创阶段,不免存在局限,但它以整体主义为基础,致力于消解各种形式的二元对立,寻求复兴课程领域的意义和活力,实现培育“整体的人”的终极理想,因此有能力扭转课程领域的面貌,引领未来课程发展的方向。

一、整体主义的内涵

整体主义(ho l i s m)的词源是希腊语的“ho l o n”,它的意思是“子整体”,是另外一个整体之一部分的一个整体。约翰?米勒(J o hnM i l l e r)经过考察后指出,“ho l o n”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由结合的整体所构成的世界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各部分的总和”。[1]整体主义与还原主义(r e duc t i o ni s m)的方法截然相反,还原主义认为分析、解剖和严格的界定是理解现实的工具,而整体主义则认为任何现象都不可能在隔离中得到充分理解,还原主义只能给我们一种它所解析的事物的片面观点。整体主义的核心倡导者罗恩?米勒(Ro nM i l l e r)把“整体主义”定义为:“反对还原主义、实证主义和笛卡儿自我与世界的二元论,强调所有存在之终极统一、相互联系和内在意义的一种世界观或理论立场”。[2]归纳各种观点,整体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内涵:

第一,整体思维是一种关系思维。整体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中,存在于相互关联和意义的背景中,任何变化或实践都会引起整个模式的重新排列,尽管可能非常微小。“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意味着整体是由一种关系模式构成的,这些关系并不包含于部分中但最终却界定着它们。由此,关系具有了本体论意义,关系思维成为一种关系本体论。在关系思维的视阈中,宇宙被看作是包含正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一切事物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不仅仅是我们通过望远镜加以研究的恒

作者简介:安桂清(1976-),女,山东泰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讲师,博士。

—85—

星和星系的庞大集合。以宇宙论所建立的、广泛的意义背景为基础,只有每一个人与这一背景(意义之源)建立联系,经验到自己与世界联为一体,人类的生活才能完满和富有意义。

第二,整体思维是一种转化思维。整体思维反对牛顿线性联结的世界观与达尔文线性进步的生物进化论。在整体主义者看来,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是单向的影响,亦不是外在的相互作用。而是在相互依存的过程中共同创造(c o-c r e a t i o n)、共同显现(c o-e me r g e nc e)和共同演进(c o-e v o l ut i o n)的。也就是说,事物是彼此嵌入、彼此包容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从来都不固定,它是动态的、过程中的,它在参与者彼此的协商与互动中转化和改变。作为转化性思维,整体思维要求我们不把事物首先看作是对象,而是尝试着把它看作是整体的动态的显现、存在和形成。而且只有我们试图理解这一显现时,事物才能借助自我表达在获得意义的同时,确证我们的存在。

第三,整体思维是一种灵性思维。整体思维批判传统认识范式对理性的过分沉湎,认为有助于创造美好世界的教育必须恢复人类存在的灵性维度。恢复灵性并不意味着驶向超自然的王国或对宗教形象保持盲目的信仰。尽管“灵性包含了某些存在于宗教生活中的内在经验和内在实践的要素,但是,‘真正的’灵性并不依赖于特殊的宗教信仰或神学等。”[3]灵性可以独立存在。它暗示着在每个人的灵魂中有某种神圣的创造力量在激励着个体不断超越现有与已知,在有限中求无限。整体思维通过对人的灵性的强调触及了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本质。根植于整体思维的课程因此在本质上是人的内在精神之旅。

二、整体课程的特征

从整体思维的内涵出发,整体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联结(connect i on)

长期以来,在课程领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界限森严,并努力保持距离,四处充塞着分离的体验。整体课程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消解课程领域的种种二元对立现象,恢复课程的联结性。约翰?米勒尝试以六种联结建构整体课程,

通过课程提供学生检视各种联结的机会,提升他们对联结的敏感意识,并培养他们适时转变这些联结的能力。具体而言,这六类联结是:[4]

●线性思维和直觉认知之间的联结:整体课程试图恢复线性思维与直觉之间的平衡,许多教学技巧,如隐喻和内心呈现等有助于直觉作用的发挥,有助于直觉与传统思考方式的整合。

●身心之间的联结:整体课程探讨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到二者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可藉运动、舞蹈及瑜伽等活动来达成。

●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结:所有的教育阶段都试图寻求课程综合化,可采用多种方式联结学术学科或学校科目。如沃尔多夫学校(W a l do r f Sc ho o l)通过艺术联结各科目。此外,科际整合的思考模式与主题本位的课程设计也有助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整合。

●个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结:整体课程重视学生与社区的关系,社区指的是一个学区所在的城市或国家,甚至是全球社区。在社区中学生们可以发展人际交往技能、社区服务技能与社会行动技能。

●人类与地球之间的联结:这是约翰?米勒听从托马斯?贝里(Tho ma sBe r r y)对“地球之声”的呼唤在《整体课程》的修订版中加入的一个新联结。他认为,在西方工业社会由于与地球的分离,我们已经听不到动物的叫声、溪水的潺潺声和风的吼声,这一联结通过接触自然和研究那些没有失去“与宇宙有机联系”的人的作品,能够使我们自己成为“生活之网”(we b o fl i f e)中的一部分。

●自我与本性的联结:最终,整体课程是要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约翰?米勒接受爱默生的观点,认为人的存在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或“小我”,l i t t e rf e l l o w)是我们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社会化知觉,它包含我们所扮演的所有角色(妻子/丈夫、父亲/母亲、女儿/儿子)以及我们的工作身份。在这个自我之外,有一个我们所称之的“更高层次的自我”(Hi g he rSe l f)、我们的“佛性”(Buddhana t ur e)或爱默生所说的“大我”(bi gf e l-l o w)。我们的“小我”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与他人分离的,并且与他人存在无休止的竞争。而“大我”则与外界没有斗争,因为他感到了自我与其他所有生命的深刻联结,它意识到分离是根本的统一所显露的幻觉。自我与本性的联结即是小我与大我的联结,整体课程鼓励学生通过沉思、文学作品、宇

—86—

宙故事等与其深刻的自我本性相联。

(二)转化(t r ansf or m at i on)

如果课程外在于学生,即使二者存在相互作用,也只是机械的外在联系。为避免陷入这样的二元困境,整体课程理论极力强调课程的转化品质。转化的课程才是真正整体的课程。罗恩?米勒一再强调:“一种教育如果始于标准、政府命令、伟大作品的选集或者课程计划——

—简言之,始于预定的课程——

—那么它就不是整体的,因为它失去了成长、学习和探索人类生活的活生生的现实”,[5]“一种整体‘课程’不是教师带入教室的预先设定的计划,课程在教师、学生和世界的交互作用中显现”。[6]他接受内尔?诺丁斯(Ne lNo ddi ng s)的理论,认为是关心(c a r i ng)的发生催生了学习,是“关心关系”

(c a r i ngr e l a t i o ns)的建立使学生对外部影响和课程知识产生接受性。换句话说,并不是课程在教学生,而是他们的老师以活生生的现实在教育他们。面对当今时代所提出的新教育目标,如生态素养、情感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罗恩?米勒反对将它们改造成“单元”或“科目计划”作为主题介绍给学生。他明确指出:“假如实施课程的教师自己并不关心这些事情,却请求一所学校或地方教育当局,或者是州政府在课程中增加我们中意的目标,将不会导致学生有意义的、转化性的学习”。[7]他建议教师通过自己的在场,通过自己与他们共处的方式把生态素养、情感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带给学生。显然,罗恩?米勒意在强调课程是在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对话中诞生的,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才是真正整体的课程。大卫?塞尔比(Da v i d Se l-by)为说明课程的转化品质,使用了“舞蹈”(da nc e)这一隐喻,以区别于以“台球”(bi l l i a r d ba l l)和“网”(we b)作隐喻的课程。[8]“舞蹈”充满变化,富有激情,以“舞蹈”作隐喻意在表明整体课程要面对学生发展所固有的可能性保持开放,而不是把世界变成我们所设想的样子。这是课程真正迈向人类创造和解放的必由之路。

(三)超越(t r anscendence)

整体课程的超越品质是通过对人类存在的灵性维度的尊重与弘扬而加以实现的。灵性指的是我们内在的生命力量。它暗示着在每个人的灵魂中有某种神圣的创造力量在激励着个体。教育如果指向于人的灵性的培养,那么它所从事的便是一项具有创造性、变革性和自我超越性的事业。因此,首要我们需要知道教育应求得人的智力、身体和灵魂发展的平衡,绝不能偏向于其中一点。约翰?米勒列举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需要处理的八对平衡关系:[9]

●个人与小组的关系:原有的教学强调个人竞争而不强调小组合作,现在还应关注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小组中工作。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使学习更有效。

●内容与过程的关系:过去内容的记忆经常是课程学习的重点,知识的爆炸和世界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知识与想象的关系:知识是建构的、未决的,不是现成的、凝固不变的。知识依存于我们的诠释能力、建构能力,而这两者都需要想象。通过连接知识与想象,我们能够使知识富有生气,使想象在具体情境下富有根据。

●理性与直觉的关系:现代主义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强调解决问题的理性方式和线性方法,而整体主义的方法寻求理性与直觉的结合,加强两者的联系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二者分离,很可能使思维过于贫瘠和机械或者过于散漫和轻率。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定性评价弥补了传统的依赖量化形式评价的不足,表现评定和真实评定现在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

●技巧与观念的关系:课程编制由于过于注重技巧和教学策略,从而忽视了更大范围的学习概念和整体的儿童观。技巧与观念的平衡就是要求所有的技术都应与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观念紧密相联。

●评价与学习的关系:由于被测验和报告所纠缠,我们几乎失去了对学习,特别是自然的、有机的学习的关注。儿童应该通过环境的自然反馈来学习。如果课程为考试所驱动,那么学习就有变得机械和与己无关的危险。

●技术与方案的关系:技术只能作为辅助工具,而不能作为目的。我们需要将技术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中,使学生研究更宽泛的问题方案或规划。一种技术取向的课程只能造就一种目光短浅和缺乏创见的课程。

三、整体课程对传统课程理论的突破

整体课程以整体有机论作为理论建构的基

—87—

础,发展出一种以“整体”作为认知方式、行动策略和价值取向的课程哲学。实现了课程理论的重要突破。具体表现在:

(一)反对实利主义,转向对课程意义的寻求

整体课程理论的倡导者试图解决20世纪末遍布我们生活的片段化、异化、竞争、暴力和粗俗的物质主义。他们深刻意识到一种文化如果把经济价值看作是世界上惟一的价值,并且寻求物质的充裕和舒适,而不懂得克制,这种文化必然不去关注更真实的联结人类精神和宇宙的意义之源。因此他们努力寻求纠正现代社会过分强调的实利主义倾向。批判把课程作为国家“全球竞争力”的工具,反复强调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内在价值,强调课程应以抚育整体的儿童为目标。抚育整体的儿童——

—整体课程在此向人们表达了一种终极的课程理想与愿景。这一愿景使人们的课程实践摆脱纯粹的现实主义,重新与理想相联。生命存在的意义来自于对理想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鲁道夫?奥伊肯(Rudo l fEuc ke n)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中说:“我们觉得,倘若我们不能依赖一种比个人更高的力量努力追求某个崇高而完美的目标,并在向目标前进时做到比在感觉经验条件下更充分地实现自己的话,生活必将丧失一切意义与价值。”[10]怀特海也认为:“意义产生于有限与无限的融合。”[11]正是在对有限事实的超越中我们察觉了生命无限的可能,人生的全部庄严性即在于此。纯粹现实主义剥夺了课程事业的一切意义,使其迷失在功利主义的世界中。而整体课程所塑造的愿景却将其带离以利益为目标的异化之境,怀着崇高的向往上路,迈向意义寻求的征程。

(二)反对分离,坚持课程的泛关系性特征

传统课程理论受控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因而弥漫着众多分离的现象:教师与学生、成人与儿童、儿童中心与学科中心、身和心、认知与情感、理性和直觉、科学和艺术、个人和社会、人类和自然等。整体课程理论则以一种本体论联系的观点看待上述现象。它承认万事万物彼此深刻相联,在宇宙所提供的意义之网中共存共生。每一事物都嵌入其他事物中,每一事物的身份并不是先于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存在的某种固定的东西,而正是通过那些关系才找到的。事物就是联系的过程。比如教师与学生,他们的身份是通过彼此之间的互惠式关系而获得的,而不是预先确定的。只有彼此对对方持完全开放的态度,才能保证双方关系的完整性,从而保证自身的完整性,而不被封闭于“教师”或“学生”之类的身份。总之,整体课程以内在联系的观点消解了课程领域的诸多二元现象。恢复了过去曾一度处于支配地位、遭人遗弃的精神、情感、直觉、艺术等因素在课程领域的地位。重新建立的联结使课程领域形成了一个整体,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通过联结在其中变得更加有意义。人们不再武断地以陈旧的真理与谬误、有知与无知等范畴看待和随意抛弃事物,而是深刻体验着一种对事物的敬畏。这种敬畏感使人类与世界重新相联,而不再仅仅是去支配和控制。课程领域的泛关系性特征的凸显最终带来了人类整体感的恢复,他不再经受由于与自然、与同类、与自我的分离所造成的无边的痛苦,而是恢复了整体感,重新体味着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三)反对机械化,赋予课程创造的品格

机械化是传统课程的重要特征。传统课程视知识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既定科目,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教学即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显然,教师、学生与知识之间只存在外部的机械联合关系。整体课程坚决反对课程要素的这种机械的联合关系,坚持认为在课程的众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动态生成的关系。各科目的教材绝不是必须遵从的材料,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新知识的资源,是需要修改的东西。课程是在课堂社区中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互作用创造的,而不是由教材编撰者决定的。学生的学习是与教师、文本以及自我对话的过程。整体课程理论尤其强调把“认识自我”作为学习的一部分,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改造,坚决抵制依照外部标准对学生加以塑造。这表明整体课程把受教育看作是一个反思和创造意义、拓展自身生命力的过程。正如塞尔比的隐喻,课程是一种舞蹈,教师、学生与知识在其中共同起舞。整体课程之所以是“整体”不仅仅体现在各种要素的联结中,更体现在其创造的品格中。因为“整体”实际上最终是不可能生成的,也就是说,整体不能成为确定不变的整体。它始终处于过程之中,不断地被生成,又不断地被超越,这正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总体’永远在前方,总体的完成永远象

—88—

H ol i s t i c Cur r i c ul um :Cur r i c ul um Vi s i on Fac i ng 21Ce nt ur y

AN G ui -qi ng

Abs t r ac t The a r i s i ng o fho l i s t i c mo de o ft ho ug htpr o m o t e s t he e me r g i ng o fho l i s t i c c ur r i c ul um.Ho l i s t i c t hi nki ng i sr e l a t i o na lt hi nki ng ,t r a ns f o r ma t i v e t hi nki ng a nd s pi r i t ua lt hi nki ng .I tdi r e c t l y a f f e c t st h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ho l i s t i c c ur r i c ul um,i nc l udi ng c o nne c t i o n,t r a ns f o r ma t i o n a nd t r a ns c e nde nc e .Ho l i s t i c c ur r i c ul um ma de a g r e a t br e a kt hr o ug h t oc ur r i c ul um t he o r y .

K e y wor ds ho l i s m ;ho l i s t i cc ur r i c ul um ;c o nne c t i o n ;t r a ns f o r ma t i o n ;t r a ns c e nde nc e

本文责编:晓洁

征着一种可能生活,一个日渐趋近的完美状态,一

束照亮现世之缺憾的意义之光。”[12]

创造或生成因

此恰恰是整体课程之“整体”的反映。

(四)反对唯理性,恢复课程的超验品质整体课程理论批判传统课程由于过分沉湎于理性的追求,放弃课程的超验理想,从而抹杀了生活的神秘性,损害了人的完整性。整体课程的倡导者坚信幻想、希望、感觉、情绪等主观体验虽然无法被科学地分析,但正是这些无法分析和量化的情感给予人生以意义和美感。整体的人是神秘的,课程应该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整体课程努力使学习远离对推理、思考、分析和客观化的过分依赖,呼唤引入情感、主观性、身体感受力、直觉、移情、关爱和同情、联结和灵性的感受力等认知方式。卡尔?雅斯贝斯(Ka r lJ a s pe r s

)认为:“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

[13]

整体课程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与灵性认知方式的强调触及了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本质。由此,课程也不只是能够经验的事实,它也是某种超验的东西,它是人的内在精神之旅。恢复课程的超验品质已成为世界课程研究的重要趋势。艾伦?C ?奥恩斯坦(Al l a n C.Or ns t e i n )与费朗西斯?P ?汉金斯(Fr a nc i sP.Hunk-i ns

)在2002年新版的《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中认为将课程与超验结合是课程的未来走向之一。

[14]

多尔教授在2003年中国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上指出:

“精神”正成为当代西方课程领域渴求的东西。[15]

整体课程的超验品质使人重新

与某种超越的东西相联,生活因而被赋予目标、信仰与意义。人恢复了自身的完整性,实现了自己的本质存在,成为自身之所是。正是在此意义上,整体课程是一种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思潮。

参考文献:

[1]M i l l e r ,J .P.(2001).The Ho l i s t i c Cur r i c ul um .Re v i s e d a nd

Ex pa nde d Edi t i o n,To r o nt o :OI SE Pr e s s ,p.3.

[2]M i l l e r ,R.(2000).Ca r i ngf o rNe w Li f e :Es s a y so nHo l i s t i cEdu-

c a t i o n,Br a ndo n :Fo unda t i o nsf o r Educ a t i o na l Re ne wa l ,p .41.

[3]W i t z ,K.(2001).Spi r i t ua l i t y a nd Cur r i c ul um .Cur r i c ul um

St udi e s ,33,

(3):p 379.[4]M i l l e r ,J .P.(2001).The Ho l i s t i c Cur r i c ul um .Re v i s e d a nd

Ex pa nde d Edi t i o n,To r o nt o :OI SE Pr e s s ,pp.8-9.

[5]M i l l e r ,R.(W i nt e r2001).M a ke Co nne c t i o ns t o t he W o r l d:

So me Tho ug ht so n Ho l i s t i c Cur r i c ul um.Enc o unt e r :Educ a -t i o n f o rM e a ni nga nd So c i a lJ us t i c e ,14,

(4):p 32.[6]M i l l e r ,R.(W i nt e r2001).M a ke Co nne c t i o ns t o t he W o r l d:

So me Tho ug ht so n Ho l i s t i c Cur r i c ul um .Enc o unt e r :Educ a -t i o n f o rM e a ni nga nd So c i a lJ us t i c e ,14,

(4):p 33.[7]M i l l e r ,R.(W i nt e r2001).M a ke Co nne c t i o ns t o t he W o r l d:

So meTho ug ht so n Ho l i s t i cCur r i c ul um [J ].Enc o unt e r :Edu-c a t i o n f o rM e a ni nga nd So c i a lJ us t i c e ,14,(4):p 33.[8]Se l by ,D.(W i nt e r2001).TheSi g na t ur eo ft heW ho l e :Ra di -

c a lI nt e r c o nne c t e dne s s a n

d i t s I mpl i c a t i o ns f o r Gl o ba la nd Env i r o nm

e nt a lEduc a t i o n.Enc o unt e r :Educ a t i o n

f o rM e a n-i nga nd So c i a lJ us t i c e ,14,

(4):p 14.[9]M i l l e r ,J .P.(2001).The Ho l i s t i c Cur r i c ul um .Re v i s e d a nd

Ex pa nde d Edi t i o n,To r o nt o :OI SE Pr e s s ,pp.4-5.

[10][德]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 ].万以译.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97.41.

[11][美]怀特海.思想方式[M ].

韩东晖、李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72.

[12]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2001.32.

[13][德]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 ].王德峰译.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97.3.

[14][美]奥恩斯坦、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 ].柯

森主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19-420.[15][美]多尔.寻求精神:对西方课程思想的反思[J ].

柯蓉、罗丽新译.全球教育展望,2004.(1):20.

—89—

大学愿景规划书

愿 景 规 划 书 城乡建设学院 2010级土木工程四班支部

负责人:郭瑞雪性别:女 学号: 5 : :r u i x u e y u e163. 我们支部的核心价值观: 团结拼搏进取 城乡建设学院2010级土木4支部 前言 土木四班的所有同学,我们是热爱生活,向往自由,充满理想的一群有志之士。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我们懂得了更多,了解了大学的学习模式,生活方式。在学习中,我们同学积极努力,虽然大一刚开始有很多的不适应,但是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能够自主学习,开心的学习。在生活中,有的同学加入了社团,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流学习;有的同学正式做到了第一份兼职,体验到赚钱的艰辛;有的同学在学生会组织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有的同学做了各种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我们大家体验到了大学生活的美好。在这一年,我们支部搞了很多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彼此熟悉,在不断的交流中成为很好的朋友。我们支部会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的两年半的学习生活

中,一定更加努力,更加团结,不仅仅要成绩好,更要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了让我们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我们团支部特别制定了这一愿景规划,我们核心价值观就是:团结拼搏,进取。口号虽不新奇,但却脚踏实地,我们要的就是一个“实”字。 土木工程专业性质:本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好本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具备从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工程、海岸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相关研究工作的能力。 职业方向: 1.工程技术方向 代表职位:施工员、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代表行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

面向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

1998年第5期 No.5,1998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 IA YIN G UN IV ERSIT Y(SOCIAL SCIENCE) 面向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 ○段 杰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在新形势下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契机,并针对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等几个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同时指出人文地理学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迎来新世纪的科学曙光。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发展 基本问题Ξ 一、新形势下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契机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均已达到惊人的地步,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各类学科内涵不断更新,边缘交叉学科不断涌出,各学科的发展都必须日新月异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长期以来,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当今大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桥梁、交汇的作用。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传统学科中独具一格。而人文地理则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着重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探讨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状况。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表层存在着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探究其间的因果关系,提示其空间分布,以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等,正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人文地理学理应成为研究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 研究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否顺应时代,即要看其基础的进展和研究手段的提高,也要看它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理论体系完善,研究方法先进的学科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当今世界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社会发展要求人文地理学能为缓解这一矛盾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目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复杂多样,促使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也要求人文地理要适应信息社会的综合化要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人文地理学也正在适应时代的要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出现了几个新的特征: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重视感应与行为的作用,日趋社会化和技术化,定性描述和定理分析相结合等。在此前提下,人文地理学要与自然、经济、社会等学科密切合作,着重研究区域环境保护、人口的合理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土开发与整治,乡村发展与城镇化,区域经济分析与决策研究等问题,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推动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革新。尤其是在协调人地关 Ξ本文于1998年5月4日收到。

企业使命-愿景-目标分析

企业战略目标是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具体化和细化,是企业在一定 时期内预期要达到的理想成果 【摘要】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企业愿景和企业使命,所以他的企业目标也就不一样,但是每个企业目标都是企业愿景和企业使命的具体化和细化,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要达到的理想成果,如:联想公司的使命是:为顾客的利益而努力创新,战略目标:立足中国市场,并为国际市场的开拓做好准备,企业愿景:未来的联想应该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从中可以看出联想的企业目标是最明确的,最终想达到的成果。企业愿景和企业使命都是比较抽象,所以说企业目标是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具体和细化,是企业一定时期内预期要达到的理想成果。 【关键字】愿景,使命,目标,企业,联想

目录 一、企业愿景分析 (1) 1、企业愿景简介 (1) 2、企业愿景产生背景 (1) 3、企业愿景的作用 (2) 二、企业使命分析 (2) 1、企业使命的简介 (2) 2、企业使命的意义 (3) 3、世界上优秀的企业使命 (3) 三、企业战略目标分析 (4) 1、企业战略目标的简介 (4) 2、企业战略目标的内容 (5) 四、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战略目标的关系分析 (5)

一,企业愿景分析 1、企业愿景简介 企业愿景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愿景顾名思义是指:根据企业现有阶段经营与管理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期望、一种预测、一种定位。并通过市场的效应,及时有效的整合企业内外信息渠道和资源渠道,以此来规划和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的核心价值、企业的原则、企业的精神、企业的信条等抽象的观念或姿态;和企业的使命、存在意义、经营方针、事业领域、核心竞争力、行为方针、执行力度等细微性的工作。从而让企业的全体员工及时有效地通晓企业愿景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使企业在计划---实行---评价---反馈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力度和强度 2、企业愿景产生背景 吉姆·柯林斯(JimCollins)和杰里·波拉斯(JerryI.Porras)在《builttolast:successfulhabitsofvisionarycompanies》一书中将企业划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明确企业愿景,并成功地将它扎根于员工之中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排位世界首位的受尊重的企业。 第二种类型是认为只要提高销售额即万事大吉,而没有明确的经营理念或企业愿景,或企业愿景没有扩散到企业。这些企业绝不可能居世界首位,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企业愿景,则这个企业就有了成长为优良企业的基础。

课程愿景

《课程愿景》的读书笔记 ——张亚莎这一次的阅读任务是从“美国学校的商业性转变”开始的,这个话题在我来看比较新颖。 这一部分主要是讲了美国教育面临的一个威胁,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充斥在美国学校中的一个幽灵,即商业活动现在正在塑造学校生活的结构、影响学校课程的内容并决定儿童是否能够接触到多种科学技术,也就是说市场营销人员正通过多种媒体试图把广告和学校中的市场营销项目捆绑起来以在校园市场中占据主导位置。 特意去查了我国教育商业化的有关情况,了解到教育商业化的起因有两点:第一,经济发展,教育科学进步,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安排子女补习或培训、半托或全托,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第二是一些教师或其他从业人员成为满足家长需要,或为争取更好成绩,或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开展相关业务。以上两点,就大致形成了教育商业化的双方市场。这个现象呢我认为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个中情况参差不齐。 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发现一个很有深度的名词概念,即教育性经验与反教育性经验。因为这是一个从未接触到的概念,所以去查了一下相关论文。 杜威借助实验科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工具,在对传统的认识进行改造的同时,确立了连续性和交互作用相融合的经验观。杜威认为,反教育性经验是指那些对经验的继续生长有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大致可分为三类:经验性教育、受纳性经验及离散性经验。它们不但和教育领域中的特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杜威看来,它们不过是在极端与偏见之间来回摇摆的产物。 我发现每次讲到杜威的教育性经验时都会起到经验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我认为就是我们讲到最近发展区很类似,为直接经验提供情境和意义。这种经验的连续性是十分必要的。用他的话说,“当且仅当遵循特定路线的发展导致持续的生长时,这才符合教育即生长的准则”。他还解释说“如果经验不能趋同于有更多事实的知识,接受更多的思想及对于两者更好、更有序的配置,那么这样的经验就不是教育性的。

面向21世纪的生物学哲学(一)

面向21世纪的生物学哲学(一) 【正文】 1生物学哲学的再定位 费尔巴哈在谈到哲学的改造时说过:“哲学必须重新与自然科学结合,自然科学必须重新与哲学结合”。这是一种“建立在相互需要和内在必然性上面的结合”。〔1〕自然科学构成了哲学的基础,生物科学是这个基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同所有其他科学一样,生物科学也深深受到哲学的理论思维和方法的影响。生物学哲学作为连结哲学与生物学的桥梁和中介,对二者的重新结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这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既须以实证科学知识特别是生物科学的知识材料为基础,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又要汲取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适应当代哲学变革的需要。 就学科性质而言,一般认为生物学哲学属于科学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所列《自然哲学》条目将关于自然的实际特征问题作为实在来进行考察,并分为物理学哲学和生物学哲学两个部门。不过这里对“自然哲学”一词的使用,有别于以往的传统自然哲学,而是“作为对科学哲学的补充”。如所周知,西方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主要论述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维也纳学派的创立者M.石里克的自然哲学也是作为一种科学哲学,一种探讨哲理的科学方法。他申明自然哲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自然科学命题的意义,自然哲学是一种旨在考察自然定律的意义的活动。在其自然哲学讲稿中关于生物哲学的分析,便是从有机自然现象也一定要由定律来描述这一点出发,来讨论生物学中的机械论与活力论问题。 在科学哲学的发展进程中,除了一般科学哲学,还兴起了特定学科的科学哲学,自本世纪初以来主要是物理科学哲学。传统的科学哲学带有片面的物理主义倾向,认为运用物理方法能够对这个世界作出绝对完全的描述,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事件均可用物理语言来描述。物理主义最热烈的倡导者、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R.卡尔纳普声言:“如果根据物理语言的普遍性,把物理语言用作科学的系统语言,那么,所有的科学都会成为物理学。……实际上只有一种客体,那就是物理事件。在这物理事件范围内,规律是无所不包的”。〔2〕石里克也同意物理主义的观点,他仅仅基于量的方面的考虑而得出结论:“对于自然哲学而言,有机体不过就是一些特殊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它们被包含在物理世界图像的完美和谐的秩序之中”。〔3〕 传统的科学哲学把研究重点放在物理学的定律和理论上,把它们看作科学的结构和逻辑的范例。之所以这样是有其深远的科学背景的。自牛顿实现了力学中第一次伟大综合,此后,经典物理学的各个分支日趋完善,牛顿的机械纲领左右了近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本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是物理学发展中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哲学的有力推动。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H.莱辛巴赫所著《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一书,就是通过对量子力学的科学成果的分析,阐释了他关于知识的性质、客观实在以及因果性等问题的见解。多年来,科学哲学的研究植根于逻辑学、数学及物理学定律,重视对物理理论的分析而忽略了生物学。正如在科学哲学家的视野内,有机生命及其进化只不过是世界科学图景中的一个次要因素;在科学哲学的殿堂中,生物学哲学也是处于比较次要的从属的地位。这种状况只是到本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改观。随着分子生物学所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导致了生物学的革命,生命科学作为最激动人心的科学领域跃居到自然科学的前沿,对现代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影响也日益显著。由于引入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现代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得以向微观和宏观层次不断延伸扩大,并愈来愈趋向系统的复杂性,向揭开物质世界最复杂最高级的系统——大脑的奥秘进军。生物学研究的课题愈来愈带有根本性,当今自然科学的研究重点正在转向研究生命本身。对生命现象的深入探索,增强了人们对生物学的哲学兴趣,并促使科学哲学向新的研究方向转变。在这方面,现代综

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愿景分析

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愿 景分析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摘要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旅游业成为海南最具优势、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其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却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要求,也缺乏国际竞争力。 通过分析,海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服务水平较低、政府监管不到位、旅游要素单一、国际化不足、旅游业服务信息化不健全、整体配套不够完善等,这些是目前海南旅游业发展所需要解决且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实现海南旅游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旅游业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层面综合进行改变、完善、监管等。 作为海南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缺乏保护,没有真正做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吸引客源的噱头,而是一个实实在在需要用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通过改变传统的旅游模式,多元化规划发展,打造一个真正生态、绿色、安全的旅游胜地。 关键词: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生态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ourism in Hainan Abstract Hainan as China's largest special economic zone and the only tropical island province, is one of the key tourist area of China's eight. Tourism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in Hainan, the most advantag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the most potential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e tradi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modern market development, lack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ourism industry,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low level of service,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not in place, lack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elements, single tourism information service is not perfect, the overall matching is not perfect, which is currently the Hain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long-term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ainan's tourism, we must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in all asp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change, perfect supervision etc.. As the most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nan's natural resources, lack of protection, there is no truly eco tourism. Eco tourism is not just a slogan, a gimmick to attract tourists, but a real nee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ng natural resources act. By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ourism planning mod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build a truly ecological, green and safe tourist destination. Key Words:Hainan,tourism,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ecology

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 1、定义:学校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战略目标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是学校的发展目标,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 2、德州市实验小学的学校愿景为: 宽容大气、和谐发展的智慧乐园 3、阐释: 遵循“博爱”的核心理念,学校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宽容大气的学校文化氛围;秉承“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学校积极倡导师生乐学乐教,和谐发展。 宽容大气、和谐发展的智慧乐园作为学校的发展愿景,体现了学校注重内涵发展的思想,学校将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学生在这里健康、快乐、生动、活泼的成长。 1、有特长,有活力,精进,卓越。 2、希望我们的学校成为真正的花园。学校的环境像花园,教师学生像在花园里散步一样在这里轻松自由的工作学习。老师盼周一不盼周末,学生盼上学不盼放假。 3、温馨高效促融合,协作坚守筑卓越。 4、学校愿景:提升学校品位,打造特色学校;实施人本教育,激发师生潜能。 5、我理想中的学校,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

校长;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有活力的教师队伍;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 6、1 学校环境温馨化 2 教育教学能效化 3 教学成果卓越化 7、1 学校环境温馨 2 学校有发展 8、我心中的学校是“探索、求知的学园”,“成长发展的理想空间”。探索、求知的主体肯定不是教师,而应该是学生。我认为应该既是学生的“学园”,也是教师的“学园”。学校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促进教师的发展,这才是一所好学校。 9、内涵促学校大发展特色创齐鲁名品牌 快乐与和谐并重,优秀与创新长存 10、希望我们的学校是一个环境优美、温馨幸福的大家庭。同事之间像兄弟姐妹,尊重友爱团结互助;对待学生像自己的孩子,教育引导关心帮助。走进学校就像步入另一个“家”,与兄弟姐妹、孩子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幸福快乐。 11、学校的愿景是:校园:鸟语花香; 教室:书声朗朗; 学生:朝气蓬勃;教师:意气风发。 12、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师生都身心愉快轻松。只有这样

新学期愿景

新学期愿景 大学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拥有大量自己的时间,不再有老师布置安排。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从早忙到晚但是回过头来仔细审查发现一天的忙碌没有收获。这就需要大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的学习计划,以改善学习时间安排不当、学习效率不高等诸多方面问题,注重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为此,我为自己制定如下学习计划。 1合理安排时间 在学习前确定明确的目标,比如要在某段特定的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基本上有固定的时间安排。避免拖延时间以至于作业都无法按时完成。一周内学习和闲暇的时间比六要安排得当,学习时间过多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时间过少则不能保证学习的数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质量。我给自己制定的比例是3:1,一个小时中45分钟学习15分钟放松休息。遇到周末朋友相约出去玩的时候务必保证本周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或者能够完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计划不能只在刚刚制定的初期坚持执行,要持之以恒。 2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是学习质量的关键。在大学的学习中我要注重提高学习效率。要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安排利用时间。保证充分的休息,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充分接受理解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课后认真复习巩固。自习的时候尽量避免外界的打扰,静心投入,可以事半功倍。

3培养学习兴趣 我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对于知识的渴求,真正从内心出发想要了解掌握知识,那么就不会出现期末突击通宵的事情了。精度教材,泛读相关知识书籍,可以逐步培养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留心注意生活细节和每天的新闻报刊,与自己所学知识相联系,尝试自己理解解释相关现在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习方法 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题海战术未必就是低级的方法,做题是一个巩固掌握的过程,但是一定要适度。机械的背诵不适合我,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短期记忆不是真正的掌握知识,只是应付期末考试。我会选择将做题与看书结合的方式,多看书,多理解,多回顾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首先我会自己多次尝试去解决,真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去请教同学和老师。及时反馈,及时巩固。另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帮助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5拓展学习途径 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除了上课老师传授知识这种重要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之外,还有图书馆,可以辅助我们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现在网络技术发达,在电脑上搜索资料有时可以更有质量更高效率。报纸杂志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对于我们所学的知识起到很好的补充和消化的作用。 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制定的这份学习

21世纪课程发展新方向

21世纪课程发展新方向 培养学生能力是21 世纪课程改革的重大主题。所谓能力(ability),实际上与国际教育中所谈的技能(skill)、素质(quality)和素养(literacy)大致是相通的,它涵盖了诸如价值观、沟通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创造力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绝大多数国家都看到了,拥有上述综合性能力的学生才可能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才可能拥有幸福生活,因而将培养综合性能力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方案中,成为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正如美国“21 世纪学习框架”①和新加坡“21 世纪技能框架”②所提出的学习和技能目标,均关注了综合性、全方位技能的培养。而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也在逐渐将国家价值观纳入其教育内容及目标。2015 年1 月27 日,英国教育大臣妮基·摩根强调,推动“英国核心价值”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学校都应该像提升学术标准一样,加强英国基本价值观培养,让每个孩子懂得英国价值观与学习数学、英语一样重要”。同样,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不同方法将本国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卢旺达教育部长帕帕斯·穆萨福瑞·玛丽木巴表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不含国家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任何价值。” 2.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 笔者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座谈时,曾谈及“教学改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难点就“在于以教学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契合点非常难找”,而这却是课程改革走向成功所必须攻克的壁垒。国际教育局报告中则强调教和学应该齐头并进,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所谓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没有教,而是学习与教学要把学习者当作中心,但以往的教学活动比较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明显缺乏对知识以外其他维度学习的重视。事实上,除了基本知识、技能和认知技能的获得外,还应当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权的理解和尊重、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以及学会终身学习与合作等能力的获得。因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使教与学齐头并进、互为补充,是21 世纪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3.构建综合整体的课程框架 整体和综合是课程框架构建的新趋势。所谓整体是要打破原有的分学段设计,将各学段打通进行整体设计,以加强学段间的紧密联系;而综合则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往的课程框架多为分科教学,而现实中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进行创新也是不可能的,因而构建综合课程框架,进行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是

IT行业五大企业愿景使命和战略目标分析

IT行业五大企业愿景使命和战略目标分析IT行业巨头品牌公司企业愿景使命与战略目标分析 经团队讨论,我们一致选择IT行业中的苹果、惠普、联想、索尼、戴尔五大巨头品牌公司进行企业愿景使命与战略目标分析。这五大公司都有涉及消费类电子、游戏和娱乐这三大核心业务领域,比如PC计算机领域的设计生产销售。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它们的企业愿景使命与战略目标。 苹果电脑公司 愿景——让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 使命——藉推广公平的资料使用惯例,建立用户对互联网之信任和信心。、战略目标——是企业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实现和改善的长期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取得满意的战略绩效的目标。 愿景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渴望实现的愿望,是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企业愿景是可以唤起人们的一种希望。企业中的企业愿景会改变成员与组织间的关系。企业愿景更具有强大的驱动力。拥有企业愿景的企业可以有效协调各经营单位之间的关系。企业使命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哲学定位,也就是经营观念。企业使命是企业认定的追求境界、发展方向和信念柱石,体现着一个企业崇高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执着的信念,是企业理念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战略目标的设定,同时也是企业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是企业宗旨中确认的企业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 惠普公司 使命——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做出技术贡献。 企业目标——利润、顾客、专业领域、成长、员工、管理、企业公民。

公司的愿景可以集中企业资源、统一意志、振奋企业精神,从而指引、激励企业取得出色的业绩。企业使命体现了企业向社会作出的公开承诺,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更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是企业战略制定的前提,是企业战略的行动基础。 战略目标——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经营领域展开战略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规定。 联想公司 愿景——未来的联想应该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 使命——为客户的利益而努力创新; 创造世界最优秀,最具创新性的产品; 像对待技术创新一样致力于成本创新; 最低的总体拥有成本,更高的工作效率。 战略目标——立足中国市场,并为国际市场的开拓做好准备; 把握并创造客户需求,实施中强调冻死整体的对客户体验的满足 以产品带动服务,以服务开拓市场;以外延式有选择地发展新业务 积极采用合作,联盟等策略投资的方式加快业务发展速度; 在公司层面建立竞争力保障体系,并在业务群复制; 贯彻人才意识,建立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建 立产品开发能力,并使之支持业务群及公司的战略需求。评价与分析——联想懂得牢牢抓住基础,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基石。同时它不满足现有的顾客,在不断地为自己创造更多的顾客。而且它强调内外兼修,注重人才系统的开发索尼公司 愿景——为包括我们的股东,顾客,员工,乃至商业伙伴在内的所有人提供创造和实现他们美好梦想的机会

小学班级愿景

小学班级愿景规划 作为一个小学四年级的教师,如何建立一个文明、优秀的班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与我的学生为所在的班级做了一个愿景规划。 班风:团结、活泼、严谨、求学 班级精神:探索进取自强不息 班级奋斗目标:愉快学习共同发展 (一)近期目标 根据本班级的情况我们班确定了开学初一个月的近期奋斗目标:学习方面: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踊跃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能互相合作;课后及时认真完成作业,字迹工整。 纪律方面: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及班级规范,严于律己,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使本班级成为遵守纪律的好班级; 卫生方面:自觉参加班级卫生工作,值日生早上及放学后应及时、认真打扫班级和卫生区卫生,确保大家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 班级布置:做好班级“学习园地”和“黑板报”设计,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发挥无限的宣传功能; 身体锻炼方面:全班同学自觉参加课间广播体操,动作规范、整齐;并认真完成眼保健操,保证用眼健康。

作息时间方面:每一个同学根据课程表和学校作息时间,制定一份合理的自己作息时间表,并认真执行,确保大家精神饱满的学习、生活。 学校评比方面:大家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争取不扣分,周周都能获得“学校四项评估流动红旗”,争取成为在月评比中成为优秀 (二)中期目标 本学期的中期目标是: 创特色班级目标:以礼待人,创建优秀文明班级。 班训:友爱、活泼、拼搏、超越。 座右铭:自爱、自律、自信、自强、自尊。 劳动习惯:自觉打扫、达到干净、坐的舒适看的心欢、干干净净、热爱集体。 学习习惯:不懂则问、资源共享、热与助人、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生活习惯: 自立、自理、自觉、自勤。 做人习惯:礼貌待人、尊敬长辈、懂事明理、团结友爱。 班级文化特点:拥有丰厚的全方面知识创新丰厚的知识氛围区。 创特色班级计划:以礼貌为首,做可爱的青少年以微笑为容,将欢乐带给大家,以智慧为主,创建智慧的班级,以品德为限,得到全面发展的好班级!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这些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顺应时代要求,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21世纪。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做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1.2000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确保全国目标的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中西部地区,在“十五”计划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重点放在山区、牧区和边境地区。 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度,保证“两基”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

企业愿景分析——案例

班级:姓名:学号: 茅台酒厂的愿景——享誉全球 阿里巴巴的愿景——通过小企业的IT化,解决小企业采购、销售、管理、和融资的难题 茅台酒厂愿景分析: “享誉全球”明确了茅台酒厂的核心理念,对以后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在我看来也是茅台酒厂以后发展的终极目标,逐步在世界各地的酒类市场站稳脚跟。既要开拓新思路,新模式,又要保证高度的战略化经营。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对世界酒类行业未来走向的综合分析,创立独特的经营模式。此愿景激励国酒工人对自己品牌有充分的自信,也表现出企业对自己的未来自信。是国酒茅台的一面永不倒的旗帜,给企业描绘出了一副清晰动人的蓝图! 时代的洪流激励贵州茅台的发展,世界的呼唤,让企业开始了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的脚步。目前国内市场公司按照资本运作,连锁经营的方式,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建立自营店,加大公司对茅台酒的直销力度,建立专业酒行,增强市场终端的掌控能力。贵州茅台与全球经销商以品牌,文化为纽带,布局国际市场,让所有的游客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能感受到贵州茅台酒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你,传播中华文化作为茅台酒厂的首要任务和目标,逐步让世界感染中国的酒文化!进而开拓、扩大、扩散世界酒类市场。 阿里巴巴的愿景分析: 企业明确了自己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履行的责任、所从事的业务的性质。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形势,从小企业这些群体入手,毕竟小企业在世界上经济市场占的比例较大,市场空间较大,发展潜力较大。开拓市场也相对容易,以小企业入手具有前瞻性。 企业明确自己的经营范围,自己的经营目标以及模式,确定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方向,该如何经营? 有一个比较具体的方向。也是其战略的方向,也是其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具体方法,此愿景不仅仅是灌输的经营范围,更重要的是说出该企业的发展路径,是企业的指路明灯,是航船的指南针!

从课程愿景视角论教师专业化发展

从课程愿景视角论教师专业化发展 陈 欣 杜 洁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摘 要]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活动最为基本的单元结构,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的重要场景,更是 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最为主要的渠道。由于社会的快速变革,教育目标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对象的发展趋势呈多样化。坚守专业课程的学术标准、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亟需一个关键的协同性元素———课程愿景。在过度的标准化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共享愿景与协同发展等感性因素,能应对课程教学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多样化难题。 [关键词] 课程愿景;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研究;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2010)06-0014-03 工业化时代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在推进教育迅猛发展之外,其规模化、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也在教育教学环节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理性的认知教育在标准化过程中得到凸显,而感性的情感教育却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淡去乃至苍白。规模化教育强调整体而忽视个性,标准化教育强调知识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标准化质量控制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缺乏体制和情感等方面的支持性环境。 美国教育学专家A rthur Chickering 指出,大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励个人产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发展变化的强烈意愿,并帮助其具备实现这一强烈意愿的能力(“the o 2 verarching pur pose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t o encourage and enable intenti onal devel opmental change thr oughout the life circle")。[1] 这里的“个人”应该既包括学 生,也包括教师。所以真正的教育该是关怀生命的,“让人活”的,让人活得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有光彩的,让学生和教师实现自身获得幸福、求得发展和进步的双赢。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人向往的一种幸福,一种高层次的人生享受。作为教师,只有在职业生涯中体会教育的快乐,才能实现生命的精彩。而要实现生命的精彩,在当前的课程研究背景下,只有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线贯通,才能成就每一位教师的智慧人生,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与精彩。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活动最为基本的单元结构,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的重要场景,更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最为主要的渠道。由于社会的快速变革,出现教育目标的适时调整需求与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如何坚守专业课程的学术标准,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亟需一个关键的协同性元素———课程愿景,在过度的标准化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共享愿景与协同发展等感性因素,以此来应对课程教学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多样化难题。 一、课程愿景 对课程的本质进行重新反思,让更多的有觉悟的人来设想课程愿景,促使课程愿景更丰富,更能促进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的人际和谐与个人的身心和谐,更能激发教育者充满激情地投入生活与教学,审慎明智地拓展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欣赏并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欣喜地感知自我的成长与成就。 (一)课程愿景的界定 诺尔?高夫在《表达课程愿景》一文中这样说:“愿景的概念主要来自‘垮掉的一代’……通常,‘愿景’指的是一种我们自认为是知识的那些信息在我们的感觉系统中的体现……在教育理论界———这个词有时用于指代一些对未来不见其人的、不着边际的、抽象的、毫无根据的、无法让人信服的预设。(一般情况下,只有当这些预测被证实 时,我们才会说它们是有‘远见的’)”[2] 愿景应建立在对当 前课程领域某个方面的了解与彻察,是人们探究“当前实践中的缺陷、误区、不足和危险”,并试图找出的改善的办法。它含有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期待、探究与描绘。人对现实问题了解得越全面、深入,这种预测、预言就越具有可行性,越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小威廉姆.E .多尔在《幽灵与课程》一文中说:“我认为课程与幽灵之间有一层隐喻的关系……我们最好用隐喻的方式来想象课程应该是怎么样的,而不是用列出清单、目标、目的、方法的方式”,“幽灵是一种缥渺虚幻的存在,他们可以被看到,被感觉到,但它们没有具体的形体。它们存在于我们意识的边缘,既真实又虚幻,若隐若现。对于 【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陈 欣(1975—),女,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 41 ?

大学战略规划中使命与愿景的内涵与价值

大学战略规划中使命与愿景的内涵与价值 发展?院校发展? 教育发展研究2006.7A 大学战略规划中使命与愿景的内涵与价值 ! 赵文华 周巧玲 我国大学通过制订战略规划实施战略管理已越来越普遍,因为通过战略管理能够使大 学更清从高等教育文献与管理实践中可以晰地认识自身的目的与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更 好地分配资源。 发现,多数欧美大学的战略规划步骤框架是:确立使命、愿景和战略意图;环境评估;确立目标;战略其中,将确立大学的使命和对愿景的描绘作为制订战行动;战术执行;战 略评估和评价等核心内容。 略规划的第一步。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西方大学使命陈述的内涵、特征、功能及在战 略管理中价值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大学战略管理有所借鉴。 一、大学战略规划中使命与愿景的内涵使命(mission)这一术语与不同领域 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会有不同的含义。美国大学的使命宣言(missionstatem ent,或称使命陈述)经常是“为了设定教育的主要原则及其与公众需求之间的关系”。[1]这种竞争促使学校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研究服务,同时也使资金的来源多样化。 大学使命是指大学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与所追求的价值,是大学存在与否对于其利益关 系人和社会的价值贡献。它明确地揭示了大学存在的目的、大学的核心价值、大学的信念、大学的原则以及大学的自我定义。 大学的使命包括内在使命与外在使命两个方面。大学的内在使命体现了大学存在的价值,突出强调大学对社会的引领,体现大学的独立性;大学的外在使命是大学工具理性、 时代性、实践性的表现,是大学与社会保持协调的现实保证。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 程中,要着力保持大学的内在使命与 赵文华/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 教授(上海 外在使命的一致,大学使命既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又要保持其管理上的独立性,视野 上的前瞻性,学术上的自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