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学考试大纲(附答案版)

资源经济学考试大纲(附答案版)
资源经济学考试大纲(附答案版)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10个,每个2分,共20分)

二、判断正误(10个,每个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4个,每个5分,共20分)

四、简答题(4个,每个6分,共24分)

五、论述题(2个,每个13分,共26分)

导论:

1.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理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也成为“非耗竭性资源”,指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循环利用且可以更新的水体、气候、生物等资源;包括:太阳辐射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质能资源(木材、秸秆等)、森林资源、渔业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也称为“耗竭性资源”,是指储量有限且在人类时间尺度上不可更新的矿产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天然气、石油)、金属矿产资源(可循环利用)……

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区分主要是是否存在一个“注入流”。

3.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全新的综合概念?

首先,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增长。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1章自然资源市场

1.替代资源和互补性资源的价格变化对该自然资源需求的影响

替代资源价格的高低:两种资源x和y高度相关,成为互相替代的资源时,一种资源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另一种资源的需求量。X价格升高,会引起X需求量的减少,从而会增加Y的需求量。

互补性资源价格的高低:当一种资源价格下降时,同时也增加了另一种资源的需求,这两种资源就成为互补性资源。

2.理解引起自然资源需求曲线的移动变化的因素;(沿着需求曲线移动和需求曲线的位移分别由什么因素引起)

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价格变化引起)

需求曲线的位移(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变动,包括相关资源的价格变化、价格预期等)

3.外部性对于资源市场均衡的影响。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

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

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非市场性,是指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是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费用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的现象,它将导致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存在导致资源配置中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出现差异。外部性分为两类: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负的外部性的例子如工厂所施放的污染

正的外部性的普通例子是研究和发明(R&D)

负的外部性所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

MR 为为边际收益;MSC 为社会边际成本;MPC 为私人边际成本。

4.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

其他用途的竞争 ;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的变化 ;

交通条件 ;政府政策 ;资源发现或资源枯竭

第2章 自然资源经济评价

1. 贴现率的含义

贴现率就是将未来的资金贴现为现在资金的比率

2. 贴现率大小的决定因素

人们的时间偏好率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

3. 掌握对于同类自然资源和不同类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对于同类自然资源,可以通过一定的折算系数进行综合定量分析评价。比较常用的折算系数有:草场载畜量折算系数;能源折算系数;农产品折算系数;经济价值折算系数。

对于不同类自然资源,可以用自然资源总体评价参数进行评价。比较常用的参数有:综合参数;综合优势度参数;区域组合参数。

第3章 自然资源经济开发

1. 掌握自然资源开发中的成本,理解各种成本的内涵;

直接成本:资源开发而发生的实质支出

时间成本:在资源开发中从投入到产出这一时间段所引起的成本

机会成本:以失去的可供选择的东西计量的成本

社会成本:主要是由于负的外部性所引起的

2. 成本收益评价法中,投资决策如何制定;

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大于利息率,则纯利润越大,投资越多;

反之,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小于利息率,则纯利润越小,投资越少。

3. 经济净现值(ENPV )的含义及利用经济净现值法判断项目是否可行的方法;

反映开发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贡献的绝对指标

经济净现值(ENPV)是反映开发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贡献的绝对指标。其计算公式

为:

式中,BTi 为发生在第i 年的总收益;CTi 为发生在第i 年的成本;n 为计算期;r 为社会贴现率。

P

Q P s

P p

MSC

MPC

E E’ Q s Q p MR

一般来说,经济净现值大于或者等于0的项目是可以考虑的项目;反之,则不可行。

4. 贴现的概念

将不同年份的总成本和收益转换为同一测度,使得相互之间的比较可以适当进行

5. 理解并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为什么要规制“规制者”(P94)

规制“规制者”是对规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规制,规制“规制者”的目标是监督和规范规制者制定和执行规制政策的行为、促进和保证规制者行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第4章资源资产化与资源产业

1. 资源资产的概念

资源资产指受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实际或潜在的自然资源存量,其中包括一部分在经济活动参与下形成的资源存量。

2. 资源资产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资源资产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各种自然资源的实物存在形式如土地、水、森林、矿山等;

资源资产也可以表现为价值形态,即体现一定数量的货币;

资源资产还可以表现为一定的权利,即“财产权”,这意味着资源资产可以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流的。

3. 产权的特征有哪些?

排他性,可流动性,可分割性,存在产权边界,收益性

4. 理解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产业的分类;

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所有生产同类商品或提供同种服务的企业称为某产业,

如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产业等;

以使用生产要素的特征划分:

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等;

以生产部门划分:

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

克拉克

按距离自然资源的远近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取得产品以满足人类最基本需要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和狩猎业。

第二产业是指对从自然界取得的初级产品进行加工以满足需要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是指一般不直接创造物质资料,而是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满足需要的产业部门,通常指服务业,包括商业(贸易业)、金融及保险业、通信业、房地产业、运输业、服务行业(如医疗、教育业等)、旅游业、租赁业、军队、律师业等。

?根据各个产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划分: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发展产业和衰退(夕阳)产业。

5. 理解一个国家中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资源票赋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结构。资源优势并不必然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需要资本的注入,技术创新和进步,人力资源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

6. “荷兰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哪些?

①制造业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深加工、精加工产业不易发展起来。

②资源产业的繁荣以其他行业衰退为代价。

③出口剧增导致本国货币升值,削弱了本国经济的竞争力。

④国内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地区差距因资源条件的优劣而拉大。

7. 根治“荷兰病”的方法

第一,将自然资源留在地底下。为了避免“荷兰病”,必须对自然资源开采的速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仔细权衡。

第二,多样化生产。减少对资源部门的依赖,使产业多样化。

第三,设立资源基金,既可以用于海外投资,也可以用于稳定收入。

第5章环境资源价值评估

1. 环境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能够直接为人类消费使用的产品或服务。(食物、教育、娱乐、旅游、科研)

间接使用价值,不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但却为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生态功能、洪水防御、风暴防护)

选择价值,环境资源目前未被直接和间接使用而将来可能被利用的某种服务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生境保护)

2. 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的概念

支付意愿是指人们为了得到诸如环境舒适度这样的环境资源而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

受偿意愿是指人们自愿放弃本可以得到的改善后的环境资源时获得的最小货币量。

3. 进行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2、促使人们转变商品价值观念;

3、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环境资源价格;

4、提供环境损害赔偿的依据;

5、为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提供信息支持;

6、促进将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6章循环经济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概念理解

所谓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closing mater创s cycle)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是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把废物排放限于环境自净能力的阂值之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2. 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要彻底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对过去进行“扬弃”;

不是要彻底抛弃线形经济,而是要在自然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线形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叠加。

3. 循环经济的原则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无害化

4. 实施循环经济的基础保障包括哪些?

1、法律保障,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保证。

2、经济政策,合适的经济政策,如奖励、收费、罚款等可以引导和促进法律的顺利实施。

3、运行机构,废物的分类、收集、利用、处置需有合适的机构,才能顺利运行。

4、公众参与,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活动的程度既标志该社会文明、成熟等程度,也是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成功的必要保证。

第7章能源的经济问题

1. 能源的概念

拥有某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换成机械能,热能,电磁能,化学能等各种能源的物质。2. 掌握并理解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包括哪些)

1.按照初始来源划分

①直接的太阳辐射能;

②由太阳辐射能转化而来的能源,即通过对大气循环、光、热、水分蒸发等发生作用,包括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能源;

③引力能,是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月球和太阳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潮汐能等;

④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地热能以及由核裂变、核聚变所产生的核能等。

2.按照被利用的基本形态分类

按照被利用的基本形态分类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①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开发出来直接利用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海流、地震、原油、天然气、煤炭、核燃料等;

②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产品,如电能、氢能、蒸气、煤气、汽油、煤油、柴油、焦炭、火药、甲醇、丙烷、酒精、苯胺等。

3.按照能否再生分类

按照能否再生可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①再生能源指不会随人类开发利用而明显减少的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海流、地震、地热等;

②非再生能源又称为可耗竭能源,是指埋藏于地壳中,经过长期地质作用而形成的能源,随着开发利用存量会逐渐减少,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铀、钻、铝等。

4.按照人类社会开发利用的程度和复杂性分类

按照人类社会开发利用的程度和复杂性可分为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两类。

①常规能源是指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已经被人类大规模开采利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等;

②非常规能源是指近期才被人类利用,且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核能等,现阶段通常被称为新能源。

5.按照能源使用过程中是否燃烧分类

按照能源使用过程中是否燃烧可分为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两类。

①燃料性能源是指用于直接燃烧而产生能量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均属此类能源;

②非燃料性能源则是能量的产生过程并不需通过燃烧的能源,如水能、电能、太阳能、地热能、激光等。

6.按照能源在市场流通领域的地位分类

可分为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①商品能源指进入商品市场买卖的能源,如煤炭、石油、焦炭、电力等在一般情况下均属商品能源;

②非商品能源是指不通过市场买卖而获得的能源,一般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农村能源中,如秸秆、薪柴等。

3. 世界能源经济的现状及特点包括哪些?

1,能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

2世界能源资源储量和供、需分布不均衡,

3化石资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占主要地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和消费结构差距很大,

5能源、环境的竞争和合作成为国际潮流,

6一次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而终端能源结构趋向一致,

7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兴未艾

4. 价格控制对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影响。

消费方:能源的消费水平将高于没有价格上限的正常水平。

供给方:低价格会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而一旦生产的边际成本达到价格上限的水平,不管需求水平多高都将会停产。

5. 国际卡特尔组织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有助于遏制原油资源的过快开采和耗竭

缺点: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能源卖方的垄断导致了低效率配置。

6. 能源安全及能源经济政策

(一)建立能源供应的安全预警机制

(二)加快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

(三)石油进口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

(四)统一管理原油和成品油的出口

(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转型

(六)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和风险压力

(七)推进节能新技术开发,充分利用可再再生能源

第8章土地资源的经济问题

1.影响土地资源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因素

自然供给: ①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②一定的交通条件;③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④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如淡水资源。

经济供给:1.自然供给2.价格水平3.经济发展4.技术因素5.制度因素

2.土地资源的自然攻击和经济供给的关系

第一,土地资源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第二,土地资源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则主要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第三,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是静态的,无弹性的,而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是动态的,有弹性的。

第四,土地的自然供给无法增加,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第9章森林资源

1. 森林资源个别需求量的概念

森林资源个别需求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某一消费团体或家庭在一定的森林资源销售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森林资源数量,用Q来表示。

2. 森林资源的特性包括哪些

1可再生性、2再生的长期性、3有较大的外部经济性、4产品转化的巨差性、5稀缺性、6系统性

第10章矿产资源的经济问题

1.矿产资源的概念

矿产资源是指各种成矿物质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赋存于地壳内部或表面的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自然富集物。

2.矿产资源的自然特征

(1)成矿的长期性与不可再生性:

(2)矿产聚集过程的共生性与伴生性:

(3)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

(4)赋存状态的隐藏性和成分的复杂多变性

3.有可替代资源的矿产资源配置

当矿产资源存在不可再生的资源替代时,随着时间的延续会实现矿产资源和替代资源间的相互替代。但无论怎样替代,只要人们存在着边际支付意愿,两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最终都会被耗竭,只是相对减缓了资源的耗竭速率。

如果可替代的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时,在有效的资源配置中,会实现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向可再生资源的过渡。

4.矿产资源最优耗竭理论

矿产资源最优耗竭理论是关于矿产资源最优耗用速度和条件的理论。

哈罗德·霍特林和罗伯特·索洛认为要达到矿产资源最优耗竭状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矿区使用费随时间推移须以与利率相同的速度增长,亦即资源任何时点上机会成本应均为零,这实际上是资源最佳存量条件,并被称为霍特林定律(Hotelling rule)。

第二,资源品价格等于资源品边际开采成本与边际使用成本和边际环境成本之和,这实际上是资源最佳流量或最佳开采条件。

5.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

(一)珍惜和节约利用矿产资源

(二)加强替代资源和非传统资源的开发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依靠科技进步

(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矿产资源的配置

(六)实施矿产资源全球化战略

第11章水资源

1. 理解利用边际成本定价法对供水市场的水价制定进行分析中,水资源的成本包括哪些

在边际成本定价中,资源的获得包括三种成本:

水资源的直接成本:为了获得资源必须投入的直接费用,如水源工程费用、输水工程费用、环境保护及其他费用;

水资源的使用者成本:指现在使用这种资源从而使后代不能使用这部分资源所放弃的净效益;

水资源的外部成本:指给外部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各种外部环境成本。

2. 水资源的配置的概念

水资源的配置是指把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在各个用户、用途之间进行数量、质量、水源、时间、空间和效用的分配。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重要结论: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 D 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 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 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

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 ①使收入增加。 ·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 ②使收入减少 ·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 ·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i,r会↑→抑制投资→IS曲线左移→收入↓。?浮动汇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点各是什么? ①浮动汇率优点 ·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

发展经济学课程统一命题大纲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发展经济学”课程统一命题大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应考者获得高等教育学历的国家考试,命题是确保考试质量的核心工作。为做好经济学(独立本科段)专业“发展经济学”(0141)课程全国统一命题工作,特制定本命题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考试目标 1.课程性质 “发展经济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观点为指导,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主要从理论、策略和政策的高度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任务是:使自学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政策和策略以及发展途经的学习、研究和分析,丰富经济理论,开拓分析思路,进一步掌握经济分析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经济理论,联系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经济分析和研究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较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做好各类经济工作。 2.考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试,要求考生: (1)掌握发展经济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要在弄清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脉络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把握其内容,理解其内涵。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并有目的地深入学习一些重点章节。 (2)把了解历史背景和学习特定的发展理论与战略结合起来,把经济理论学说的逻辑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结合起来。考生应当了解发展经济学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背

《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和参考样卷2019

湖北文理学院专升本《经济学原理》 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考试目的和性质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学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了解考生是否具备初步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理解、分析和解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养和潜质。其评价标准是经济管理类专科专业优秀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水平以上。 2、参考题型和考点分布: 试题参考题型:单项选择题、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 考点分布:满分100分,其中微观经济学部分约占60分,宏观经济学部分约占40分。 3、推荐参考书: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考试内容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导论 了解经济学定义和研究对象,理解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的含义;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联系区别;了解西方经济学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理解需求和供给的含义,掌握需求原理和供给原理、掌握均衡价格的决定、变动及其运用;掌握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供给和供给量变动的区别;掌握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经济影响;掌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理解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理解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掌握消费者均衡条件、消费者剩余及其运用。了解收入和价格的变化对均衡的影响,掌握恩格尔曲线的含义及恩格尔系数的运用。理解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吉芬商品的含义,能够判别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 第四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理解短期生产函数中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掌握规模报酬及其三种类型;理解机会成本、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正常利润、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含义和区别;掌握生产者均衡条件;了解短期成本函数中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及边际成本的关系;了解长期生产中等成本线、等产量线、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长期平均成本的含义,掌握长期生产中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掌握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及其运用。 第五章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理论 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及寡头市场的特征;掌握完全竞争市场下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了解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和长期均衡的条件,掌握厂商实行差别定价的条件和价格歧视类型及其运用。了解寡头市场的含义及寡头市场的优缺点。了解纳什均衡含义,理解囚徒困境的均衡解。 第六章一般均衡、市场失灵和政府微观经济政策 了解交换和生产的一般均衡条件,理解帕累托最优的含义,理解垄断、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公共物品、外部性的含义及其对市场运行的影响,掌握针对市场失灵的政府微观经济政策;掌握洛伦茨曲线的含义及基尼系数的运用。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2020

国际经济学复习指南 名词: 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 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 象有国际贸易纯理论与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 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指数等。 2、绝对利益:指在某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 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 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 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分工从 一国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国际市场产生的前提,而 国际市场则是国际分工的表现。(机工社445页) 5、贸易乘数: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经济成倍增加,研究一国对外 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互相影响,描述了在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其政策含义:一国出口收入应更多的购买国内产品,如果出口收入中较大部分用于进口,则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反之较大;因此当需求倾向不变时,出口收入的增量应尽量少用 于进口,这样可以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刺激作用。(395-396)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入学考试发展经济学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入学考试《发展经济学》大纲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考)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发展经济学是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专业硕士生必考的专业课。其考试要求达到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50分钟 (三)考试题型比例及要求: 名词解释题:20%左右 判断分析题:25%左右 简答题:40%左右 论述题:15%左右 (四)参考书目: 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张培刚、张建华主编,发展经济学,2009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发展经济学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二、发展的目标与度量 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现代化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增长的阶段性,经济起飞,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绝对贫困,贫困人群的经济特征;收入的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收入分配差别及其度量,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及其检验,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贫困加权指数,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均的政策选择。 三、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的性质、特征;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性质与特征,经济落后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后发优势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及特征,自然方面的限制因素,社会方面的限制因素;经济发展的发动因素及其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四、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的定义及构成;制度的功能;交易费用,集体行动,制度的需求分析,制度的供给分析;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诱导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市场制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 五、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政府及其关系,政府作用的有效性,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作用的经验教训;政府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政府失效及其问题,寻租的实质;发展中国家的寻租及其治理;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六、人口、资源与环境

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经济学原理》测试大纲 适用专业名称:公共管理 科目代码及名称测试大纲 819经济学原理一、测试目的和要求 测试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经济学原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使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反映他们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和研究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满分150分) 内容比例: 经济学十大原理约5分 相互依存和贸易的好处约5分 供给、需求和市场力量约10分 弹性及其使用约10分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约5分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约5分 赋税的代价约10分 国际贸易约5分 外部性约10分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约10分 生产成本约5分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约10分 垄断约5分 一国收入的衡量约5分 生活费用的衡量约5分 生产和增长约5分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约5分

基本金融工具约5分 失业约10分 货币制度约5分 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约10分 总需求和总供给约5分 题型比例: 客观题约60分 1.概念约20分 2.选择题约40分 主观题约90分 1. 简答题约50分 2. 论述题约40分 三、测试内容和要求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测试内容 经济学十大原理内容 测试要求 1.理解:机会成本、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涵义;短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如何相关; 2.掌握:外部性、市场失灵; 3.熟练掌握:市场失灵的两个原因。 (二)相互依存和贸易的好处 测试内容 相互依存和贸易的好处 1.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差异;

2.掌握:比较优势; 3.熟练掌握:为什么经济学家反对限制各国之间贸易的政策。 (三)供给、需求和市场力量 测试内容 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均衡价格、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测试要求 1.了解:市场中价格的作用; 2.理解:过剩、竞争市场; 3.掌握: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均衡价格; 4.熟练掌握: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四)弹性及其使用 测试内容 供给、需求和弹性 测试要求 1.了解: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 2.理解: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完全无弹性涵义;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3.掌握: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四个因素; 4.熟练掌握: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使用。 (五)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 测试内容 税收归宿、税收分配 测试要求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复习课程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 单选20'辨析题20'简答20'作图分析题10'计算题15'论述15' 第九章、第六章三四节、第七章三四节不考。第三、四、五十章是重点,约占70%左右。考试题型:单项选择20分,辨析题20分,简答题20分,作图分析题10分,计算题15分,论述题15分。 第一章占5%以下,估计考选择题; 第二章占10%左右,掌握用收入法及消费法算国民收入,一二三四节比较重要; 第三章占10%左右,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怎样求均衡GDP,节俭悖论; 第四章与第十章结合考,占40%,考察投资函数,IS、LM曲线,货币需求理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果(对IS-LM曲线的移动作用),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流动偏好性的缺陷,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 第五章同样结合第十章考,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不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曲线的移动作用,求均衡国民收入,均衡物价水平,模型与政策的结合; 第六章占10%左右;第七章,第八章占15%小题。 反正重点是三大模型,大家有什么别的消息多多补充哈! 宏观经济学考试内容 第一章<=5’ 第二章<=10’国民收入概念,GDP、GNP、NI及其相互关系,收入法/支出法 第三章<=10’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如何计算均衡国民收入,节俭悖论,乘数原理第四章投资函数,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twice),IS曲线,LM曲线的三大区域,求均衡国民收入,IS-LM模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及配合使用,凯恩斯极端、古典极端) 第五章需求曲线的移动(财政、货币政策),古典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求均衡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AS-AD Model下的政策分析 第六章<=10’第一节、第二节(三、四节不考) 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三、四节不考) 第八章<=15‘ 第九章不考 第十章内容包含在第四、五章中 注:第四、五章约有55’,分数加总肯定是100分的哈。 题型: 单选20’辨析20’简单20’作图10’计算15’论述15’

资源经济学考试大纲(附答案版)

导论: 1.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理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1)可再生资源也成为“非耗竭性资源”,指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循环利用且可以更新的水体、气候、生物等资源;包括:太阳辐射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质能资源(木材、秸秆等)、森林资源、渔业资源…… 2)不可再生资源也称为“耗竭性资源”,是指储量有限且在人类时间尺度上不可更新的矿产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天然气、石油)、金属矿产资源(可循环利用)…… 3)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区分主要是是否存在一个“注入流”。 3.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全新的综合概念? 首先,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增长。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1章 自然资源市场 1.替代资源和互补性资源的价格变化对该自然资源需求的影响 1)替代资源价格的高低:两种资源x 和y 高度相关,成为互相替代的资源时,一种资源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另一种资源的需求量。X 价格升高,会引起X 需求量的减少,从而会增加Y 的需求量。 2)互补性资源价格的高低:当一种资源价格下降时,同时也增加了另一种资源的需求,这两种资源就成为互补性资源。 2.理解引起自然资源需求曲线的移动变化的因素 1)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价格变化引起) 2)需求曲线的位移(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变动,包括相关资源的价格变化、价格预期等) 3.外部性对于资源市场均衡的影响。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 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非市场性,是指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是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费用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的现象,它将导致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存在导致资源配置中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出现差异。 外部性分为两类: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负的外部性的例子如工厂所施放的污染 正的外部性的普通例子是研究和发明(R&D) 负的外部性所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 MR 为为边际收益;MSC 为社会边际成本;MPC 为私人边际成本。 4.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因素: 价格;其他用途的竞争; 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的变化 ; 交通条件 ;政府政策 ;资源发现或资源枯竭 第2章 自然资源经济评价 1. 贴现率的含义: 贴现率就是将未来的资金贴现为现在资金的比率 P Q P s P p MSC MPC E E’ Q s Q p MR

877经济学原理大连理工大学最新版

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77科目名称:经济学原理 试题分为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其中客观题型(单选题)占20%,主观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作图题、计算题与论述题)占80%,具体复习大纲如下: 一、经济学的内涵及特点 1、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内涵及特点. 2、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 3、经济学的起源与学科演变. 二、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1、需求和供给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供求均衡的应用,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蛛网模型的应用. 三、效用与消费者均衡 1、效用的相关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基本条件及需求曲线的推导. 2、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含义、特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消费者效用 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3、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4、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不确定性和风险. 四、生产与成本 1、厂商的组织形式及本质 2、生产函数的含义及典型形式. 3、等成本线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规模报酬的含义及三种类型. 4、成本的概念,短期总产量与短期总成本,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曲线. 五、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市场 1、厂商和市场的类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2、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 3、垄断的特点及成因,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价格歧视的类型及条件,自 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4、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5、寡头市场的特点,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价格领导模型及斯威齐模型. 六、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1、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和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 2、劳动、土地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的决定. 3、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一国相对另一国某种商品生产效率更高即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其中优势(或劣势)相对较大(小)的商品为其比较优势商品。 3.提供曲线:表明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 4.资本密集型商品:如果生产Y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生产X的资本/劳动比率,就说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5.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对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进行计算,以验证美国的贸易结构同H-O理论的结论是否一致。他选择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计算每百万美元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到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而,他发现验证结果与H-O理论发生矛盾,从而出现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在使同种商品在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均等化的同时,会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7.规模经济: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递减,换言之,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8.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9.出口扩张型增长:出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出口扩张。 10.自愿出口限制:这是一种与进口配额相类似的贸易保护措施,但不是由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配额,而是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愿”地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为3~5年)限制本国商品的出口数额。 11.幼稚产业:指经济落后国家中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发育成熟但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 1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 13.贸易转移型关税同盟:指关税同盟建立后,一国的进口由非成员国低成本的产品转向成员国高成本的产品时所发生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福利减少的效应。 14.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谈判和磋商达成协议,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如相互间采取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的贸易政策、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等,)最终实现区域内部的自由贸易。 15.自由贸易区:指由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经济体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16.跨国公司:一般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发展经济学试题2000—教学内容

发展经济学试题2000—2008

兰州大学200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招生专业: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2、中性技术进步; 3、外贸乘数原理; 4、平衡增长战略; 5、高级进口与出口替代战略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政策意义; 2、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从“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角度,说明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从分析“市场失败”入手,指出发展中国家加强政府经济计划与干预的必要性; 5、分析发展中国家农业相对重要性下降的原因; 6、说明促成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整、改革的国际环境因素。 三、论述 1、在论述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也成为南北关系中一个新焦点的基础上,阐明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意义; 2、在指出“两缺口分析”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论述“两缺口分析”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以及它的缺陷。

兰州大学200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招生专业: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解释 1、自然资本 2、城市化 3、适用技术 4、人口陷井 二、简答 1、结合我国实际,说明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2、试分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区别以及他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简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4、怎样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5、试分析当代经济发展中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作用。 三、论述 1、结合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说明我国的西部地区应如何实现经济发展? 2、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助于经济起步。西部地区应怎能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微观部分 (一)消费者行为 1、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原则,推导收入提供曲线和价格提供曲线,推导需求函数和曲线。 2、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能计算和画出正常品、一般低档品和吉芬商品希克斯分解。 3、应用:掌握完全替代、完全互补和柯布-道格拉斯偏好下的消费者需求和 价格效应分解,能解释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能理解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生产者行为 1、长期和短期的生产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2、长期和短期的成本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3、理解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和原则,长期和短期的供给曲线,能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效率特性。 (三)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与福利 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部均衡,掌握均衡价格、产量的概念和计算、能理解均衡的变动,能掌握弹性的概念和计算。 2、理解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的概念,能计算各种剩余和进行 相应的分析。 3、理解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概念,掌握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含义,掌握 埃奇沃思图的分析方法,理解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关系。 4、能运用上述概念和方法分析税收、补贴、关税等实际经济现象对消费者、 生产者和市场的影响。 (四)不完全竞争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S C N U

1、掌握垄断厂商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自然垄断的特点;垄断厂商的均衡原则和图形、计算;垄断厂商的效率评价和福利损失;自然垄断厂商的管制;价格歧视行为。 2、垄断竞争厂商的特点,长期和短期的均衡、效率评价。 3、寡头厂商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卡特尔模型、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斯威齐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和计算。 4、理解博弈论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占优策略和占优策略均衡,掌握纳什均衡,理解囚徒困境等经典博弈模型,理解动态博弈的基本思想。 (五)政府管制、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1、政府管制与税收对市场的影响 2、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和表现,理解外部性的效率,掌握外部性的治理方法、 理解科斯定理。 3、理解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含义,掌握物品的分类,并能举出实际例子。 4、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及产生的问题 (六)不对称信息 1、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不对称,举出不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 2、掌握逆向选择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什么是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 3、掌握道德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方法。 (七)要素市场 1、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需求曲线的形成。 2、掌握要素供给的概念、特点,要素供给曲线的形成。 3、掌握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理解垄断性要素市场的均衡。 4、掌握劳动市场、资本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 宏观部分 (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 指标的定义;GDP 指标的缺陷;GDP 指标的各种相关指标定义;GDP 的三种核算方法。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S C N U

最新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这个总结是按照蔡老师划定的考试范围,主要以讲义为蓝本,同时参考了课本和其他少量资料,按照我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的,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增删。希望对大家有参考意义。 第一部分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关系: 1、总产出(GDP) (1)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政策与增长之间的关系。 (2)商业周期,即经济短期波动问题:商业周期的形成原因、短期生产暂时下降的原因、政府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短期总产量水平的决定。 2、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水平的决定因素、总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 3、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形成原困、政府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成本与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4、国际收支与汇率: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变化怎样影响一国总产出水平、就业水平和价格水平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1、支出法:从产品使用出发,计算一年内在购买的各项最终商品和劳务方面的支出总和,从而得出该年生产出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流量的货币价值总和。包括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G、净出口NX。 2、收入法 从收入角度,将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具体项目有: 3、增加值法:GDP计算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因此,相加的应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非中间产品的价值。 三、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GNP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吗?) 1、不能衡量不进入市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2、地下经济无法统计入GDP;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国际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 通过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际贸易进程及国际贸易政策,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形式、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掌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为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各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学时数:2学时 1.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熟悉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了解国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掌握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国际贸易均衡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理解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 能力:能够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划分国际贸易利益。 3.本章教学重点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2)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3)一般均衡分析。 4.本章教学难点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2)一般均衡分析。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第二节: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二)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和分解 (一)贸易条件,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 (二)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学时数:4学时 1.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基本内容及其评价,学会用图形说明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解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能够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能力:能够深入了解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对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能够对现实中两个国家的交易通过比较优势或者绝对优势分析。 素质:分小组讨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3.本章教学重点 (1)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2)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4.本章教学难点 (1)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豌仕丫狠过谬蛤男痒搭张誉堂蝗酉花越嗽搏栗脚窟和叁墒譬舔仿朽瓮梆午巳初伏龄牡谜岸投渭纤猿茎纯推均酉绍诛裤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090 课程中文名称:发展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经济学 开课学期: 6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上机8小时) 总学分: 3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讲述发展中国家资本如何积累,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如何进行,人口在部门之间如何流动,发展的优先次序如何选择等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掌握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具有将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并能够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并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缺点,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能够分析我国适合的经济增长模式。 2、了解资本匮乏阻碍经济发展的几种理论以及促进资本形成的几种理论,并能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3、掌握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闲置的状况和原因以及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分析我国的人口问题。 4、掌握三种人口流动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方式以及解决城镇失业人口的对策建议。 5、了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农业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指出我国工业化和农业进步的方式和途径。 6、掌握经济发展中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梯度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等相关问题。 7、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能够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兴起和演变的过程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6学时) 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哈罗德-多马模式、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和新增长理论基本含义及优缺点。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增长限度理论的内容。上机内容:

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

《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西方经济学主要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构成,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的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了解考生是否具备初步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现象、解决市场经济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养和潜质。其考试要求达到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考试内容覆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全部内容。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 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 2. 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 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 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 5. 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 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 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6 .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三、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 (一)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的基本理论 需求,需求函数,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曲线的变动。 2.供给的基本理论 供给,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曲线的变动。 3.均衡的含义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均衡的变动,经济模型的结构 4.弹性理论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供给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价格变动对销售收入的影响,点弹性、弧弹性的计算。 5.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易腐商品的售卖,限制价格,支持价格,蛛网模型。 (二)消费者选择 1.边际效用分析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及其计算,消费者剩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讲 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 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 就现代凯恩斯学派而论,最有影响的是两大支派,即新古典综合派(以汉森、萨缪尔森等为代表)和新剑桥学派(以罗宾逊、斯拉法等为代表)。前者是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式同新古典派微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的产物。后者则试图把凯恩斯理论与更早的古典派传统—— 就现代古典学派而论,自60年代以后,便形成了反对“凯恩斯革命”的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和理性预期学派(以卢卡斯等为代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又出现了所谓“供给学派”(以拉法为代表) 凯恩斯主义理论虽然受到理论和政策实践两方面的挑战,但目前仍然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支 第二讲 凯恩斯对古典学派革命的核心,就是认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作为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开始,应首先从一般意义上把握政府的经济作用。然后通过以下各讲的内容了解西方经济学是如何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这就是所谓“市场失灵”。当出现这类市场失灵现象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