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排烃史
(鲁科版)化学选修五:1.3.1《烃的概述》学案

第3节烃第1课时烃的概述[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及组成通式。
2.认识烷烃、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学会烯烃、炔烃和苯的同系物的命名方法。
1.烃是仅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又叫碳氢化合物。
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属于链烃的是①⑤⑥,属于环烃的是②③,属于芳香烃的是②。
2.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系统名称:3.将烷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填入下表:探究点一 链烃(脂肪烃)1.填写下表:(1)根据烃分子中是否含有不饱和碳原子,链烃可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
烷烃属于饱和烃,烯烃、炔烃属于不饱和烃。
(2)单烯烃与环烷烃通式相同,二者分子中碳原子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二烯烃与炔烃通式相同,二者分子中碳原子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
2.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与烷烃相似。
试根据烷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推测烯烃的物理性质: (1)分子里碳原子数≤4的烯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其他烯烃在常温常压下则是液体或固体。
(2)烯烃的熔、沸点一般较低。
密度比相同条件下水的密度小。
烯烃都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3)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烯烃的物理性质呈现规律性变化,如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常温下的存在状态也由气态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等。
3.烯烃、炔烃的命名(1)写出下列较为简单的烯烃、炔烃的名称 ①CH 2===CH 2乙烯,CH 2===CH —CH 3丙烯; ②CH≡CH 乙炔,CH≡C—CH 3丙炔。
(2)分析下列二烯烃的分子结构与其名称的对应关系,并填空:(3)给下列有机化合物命名 ①CH 3—C≡C—CH 2—CH 32戊炔;②CH 3CCH 3CHCHCHCH 32甲基2,4己二烯;③CH3CH2CHCH2CH2CH3CC2H5CH22,3二乙基1己烯。
[归纳总结]烯烃、炔烃和其他衍生物的命名步骤(1)选主链,定名称:将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称为“某烯”或“某炔”或“某醇”或“某醛”等。
第7章排烃史

表1中的密度均以摩尔 中的密度均以摩尔 密度(mol (mol/ 表示, 密度(mol/m3)表示,密度 的上标表示组分, 的上标表示组分,下标表 示相。并且有右式: 示相。并且有右式: 由于用热力学方法处
m ρo = ρo ∑ 1 m= 8 m ρg = ρg ∑ m= 1 8 9 ρ1 + ρw + ρw = ρw w
初次运移之前的原始运移机制(据Mann,1994) , )
流 体 运 移 与 其 渗 压 实 率 程 度 油 的 水 关 系 对 示 意 透 图 、 率 渗 相 、 透 对 绝 源 岩 烃
二、排烃阶段的划分及孔隙流体组分模型
(一)烃源岩排烃阶段的划分 一
根据烃源岩在地下所处的环境及其排烃特点,可将 根据烃源岩在地下所处的环境及其排烃特点, 油气初次运移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郝石生等,1994)。 油气初次运移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郝石生等,1994)。 第一阶段是烃源岩埋藏较浅 是烃源岩埋藏较浅、 第一阶段是烃源岩埋藏较浅、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 的浅埋藏期。 的浅埋藏期。烃源岩中的孔隙流体可在压实作用的影响 下顺利地排出而不受阻碍。故称为压实排烃阶段 压实排烃阶段。 下顺利地排出而不受阻碍。故称为压实排烃阶段。 第二阶段是烃源岩埋藏较深、孔隙度和渗透率很小 第二阶段是烃源岩埋藏较深、 是烃源岩埋藏较深 的深埋藏阶段。此时烃源岩已经成岩, 的深埋藏阶段。此时烃源岩已经成岩,岩石的可压缩性 很小。故压实作用对流体的排出不起主要作用。 很小。故压实作用对流体的排出不起主要作用。烃源岩 由于流体排出受阻以及温度的增高、上覆压力的增大、 由于流体排出受阻以及温度的增高、上覆压力的增大、 粘土矿物的脱水和烃类的生成等原因, 粘土矿物的脱水和烃类的生成等原因,导致形成异常高 孔隙流体压力。除扩散作用外,本阶段烃源岩中的烃类, 孔隙流体压力。除扩散作用外,本阶段烃源岩中的烃类, 主要是在异常高压的作用下,通过微裂缝排出。 主要是在异常高压的作用下,通过微裂缝排出。故称为 微裂缝排烃阶段。 微裂缝排烃阶段。
库车坳陷中生界烃源岩排烃史与资源潜力

[ 键 词 ] 库 车 坳 陷 ;烃 源 岩 ;排 烃 史 ;资 源 潜 力 ;深 盆 气 关 [ 图分 类 号 ]TE 2 . 中 l21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0 —9 5 (0 2 4 0 6— 5 文 0 0 72 2 1 )0 —0 3 0
库 车坳 陷是 塔里 木盆 地北部 的重要天 然气 产 区 , 自 1 5 9 4年开 始勘 探 ,至 目前 共钻 探井 7 0余 口 ,油 气田 1 6个 ,典型 代表 为克 拉 2大 气 田 ,全 国第 三 次资 评 的 结 果是 库 车 坳 陷 总 资源 量 3 . 2 0 t( 0 7 ×1。 油 4 9 ×1 。、气 2 . 5 0t 当量 ) t 次资评 结果 有较 大增 长 。这 表 明随着 学者 对库 车坳 陷石 油地 . 7 0t 5 7 ×】 油 ,t-
库车 坳 陷位于 塔里 木盆 地北 部 ,南天 山南 缘 ,北 依南 天 山褶皱 带 ,南抵塔 北 隆起 的轮 台断 隆 ,东起
库鲁 塔格 山 ,西至 柯平 断 隆 。整 体呈 NE 向线 状 展 布 ,东 西 长 4 0 m,南北 宽 5 ~ 8 k E 5k O 0 m,轮 廓 面积
2 7 0 k 。库 车坳 陷经 历 多期 构造 运 动 ,尤其 是喜 马 拉雅 中晚期 ( 3 . ×1 m 2 Ma至今 ) 的 构造 运 动 对 库 车
邢 袁 庞 奇( 恩 ,雄 辜 星
;驾
害重实室北, ) 点验, 。 京
肖中 尧 ,张 宝 收 (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新疆 库尔勒 81o) 4oo 郭 继 刚 (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北京12 9 2 ) 04
[ 要 ] 为揭 示 库 车 坳 陷 油 气勘 探 潜 力 , 利用 生 烃 潜 力 法分 析 了研 究 区 烃 源 岩 的排 烃 史 与 排 烃 特 征 。 结 果 摘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

油气田勘探一、油气田勘探的基本特点1.油气田勘探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技术方法的综合2.油气田勘探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3.油气田勘探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地质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
油气勘探项目要遵从“成本、储量、产量、效益”四统一原则。
二、油气勘探简史1、油气勘探的初级阶段从人类有意识地开采石油天然气到十九世纪中期。
找油主要依靠地表油气苗或随机发现,几乎没有理论指导。
甚至有时采用占卜、巫术等进行找油、找气。
2、油气勘探的中期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前)理论上:①提出了“背斜聚油论”;由加拿大人T.S亨特(Hunt, 1861)、美国人D怀特(White, 1885)和奥地利人赫菲尔(Hofer, 1888)先后提出的。
②石油生成仍然处于“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中,但后期有机成因说逐渐占据上风;③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著作。
美国人D.海格(Hanger,1916)第一部石油地质专著《实用石油地质》俄国H.M古勃金(1937)发表了《石油论》H.O布罗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原理》,它们成为指导近代油气勘探的重要理论基础。
技术装备方面:①1895年,第一台旋转钻机投入使用。
②1914年,地震折射法开始用于地质找矿。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先后出现了磁法、地震反射波法和电测井技术,使油气勘探在理论和技术上日趋完善,石油成为新的动力能源得到普遍应用。
189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1030×10 4 t,到1940年已超过3×10 8 t。
3、油气勘探的现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理论上:①石油地质理论体系的建立;②全球油气分布规律和盆地找油理论的形成;③背斜聚油论的突破和非背斜找油论的蓬勃兴起;④油气勘探决策与资源评价理论体系的建立。
技术上:①地面地质调查降至次要位置;②地震勘探迅猛发展;③钻井技术和与之配套技术的迅猛发展;④测井技术的迅速发展;⑤井下综合录井和测试技术的完善;⑥非常规勘探方法的不断涌现;⑦综合勘探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
石油勘探开发中的数学问题(沈平平等编著)PPT模板

§A2.1傅里叶 级数
§A2.2傅里叶 积分
§A2.3傅里叶 变换
§A2.4多维傅 里叶级数和傅 里叶变换
§A2.5傅里叶 变换中的基本 定理
§A2.6褶积定 理
附录 数学基 础
附录2傅里叶(Fourier)级数与傅里 叶变换
1 §A2.7互相 关定理
3 §A2.9多维 褶积
§A2.11希
5 尔伯特 (Hibert) 变换
3 §A5.3z变 换
§A5.4快速
4 傅里叶变 换(FFT)
§A5.5将z
5 变换用于 数字系统
6 §A5.6相位 因素
附录 数学基础
附录7滤波
0 1
§A7.1简介
0 4
§A7.4巴特沃 斯滤波器
0 2
§A7.2滤波器 的合成与分析
0 5
§A7.5时窗
0 3
§A7.3频率滤 波器
0 6
§A7.6最佳滤 波器
B
第二章地 震信号数
据处理
C
第三章地 球物理中 的正问题
D
第四章地 球物理中 的反问题
E
第五章地 震反演理 论与方法
F
第六章地 震层析成
像
上篇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数学问题
第七章现代数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上篇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数学问题
第一章引言
§1.1地球物理 学研究
§1.2地震方法 简介
§1.3地震成像 及其数学问题
附录 数学基础
附录7滤波
附录 数学基础
附录1基本概念
0 1
§A1.1行列式
0 4
§A1.4最小平 方法
0 2
§A1.2矢量分 析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 分布
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 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3.有利生油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形成和分布。
6
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分布
7
(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 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 干个油气藏的集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 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 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 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
油气田规模序列数学模型法:根据自然现象的概率分布特 征来估算资源量。
储、产量分析法:一种利用累计发现量与累计生产量之间 的关系,求得最终累计发现量的方法。
28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四)油气藏或圈闭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
--解释评价区资源量的结构,评价油气藏个数、最大油气 藏、某级别的油气藏个数;校正由其它方法给出的资源总量。
勘探初期发现的油气藏一般比最后阶段发现的油气藏要大。 应用该方法应具有边界条件: ①给定最小工业油气藏或最小油气圈闭; ②评价区的油气资源总量; ③已发现的油气藏要达15~20个以上; ④最大工业油气藏。
29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五)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
主要采用概率曲线法,将评价区进行有效划分,进而统计有 关各项资料,分别根据不同专家的认识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平衡 所有专家的认识,给出对某个盆地或区域的可靠的资源量。
•井筒技术 3.录井技术
——多参数、大信息量,现场快速、实时,为识别和及时 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性质、选择试油层段、进行烃源岩的 评价、储层评价、产能预测等提供依据。
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四.类型划分
四、 转 换 型 板 块 边 缘
(三)与两条或多条断层活动有关
7. 拉分盆地: 拉分盆地:
由两条或多条近于平行展布、侧向相接的走滑断层, 由两条或多条近于平行展布、 侧向相接的走滑断层, 在走滑运动 后方拉张而形成的盆地。 后方拉张而形成的盆地。
8. 渗漏盆地: 渗漏盆地:
拉分盆地发育的晚期所形成,基底断裂深度很大, 拉分盆地发育的晚期所形成 , 基底断裂深度很大 , 已经出现了洋 壳的盆地。 壳的盆地。
基本思想: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局部沉 基本思想: 降形成盆地。 降形成盆地。 动力来源: 地球物质在不同层次, 动力来源: 地球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尺度 上存在的纵横向上的非均一性. 上存在的纵横向上的非均一性. 不同层次: 不同层次:
垂向上:地壳、 垂向上:地壳、地幔物质分布的不均一 平面上:地槽(复理石建造)、 平面上:地槽(复理石建造)、 大陆边缘(巨厚,不含火山岩, 大陆边缘(巨厚,不含火山岩, 以三角洲或浊流为主的沉积物) 以三角洲或浊流为主的沉积物)
均衡作用
体积变化 由大→ (由大→小) 密度增大
沉 降 盆地形成
热胀冷缩
三、沉积盆地 热力沉降成因 沉积盆地 热力沉降 沉降成因
特征复杂、类型多样。 特征复杂、类型多样。 塌陷型热力构造 早期受热上拱、 早期受热上拱、隆升剥蚀 晚期冷却收缩、 晚期冷却收缩、塌陷沉积 两个特征不同、 两个特征不同 、 性质 截然相反的发育阶段, 截然相反的发育阶段,在同 一地区上、下叠置。 一地区上、下叠置。 其总体构造面貌常呈 放射状或同心圆状。 放射状或同心圆状。 热鼓胀说
沉积盆地地质学沉积盆地地质学-02
沉积盆地形成的 沉积盆地形成的 动力学பைடு நூலகம்制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2、Dow提出的石油系统 • 1972年,W.G.Dow首次使用Oil system概 念。根据威利斯顿盆地油-油对比和油-源对 比结果,提出了该盆地具有三套性质明显 不同的生—储组合,这三套组合被蒸发岩 分隔开,每个组合是一个石油系统,存在 三套烃源岩-储集层石油系统。 • 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烃源岩运移途径、 储集层、圈闭、盖层。
陆内裂谷盆地 陆内坳陷盆地 大陆边缘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 新生洋盆
1、裂陷盆地
(1)内陆裂谷盆地
(裂谷 :地壳断裂作用形成的断 层为边界的狭长断陷带 )
一般特点是:
①位于大陆板块内部; ②常具有双层结构,下部断 陷,上部坳陷沉积;
③地温梯度高,初期 带有基性喷出岩; ④同沉积正断层控制 着断陷及盆地格架; ⑤主要圈闭类型有滚 动背斜,掀斜断块, 底辟及地层圈闭。
内陆裂谷进一 步拉开,地壳强烈 减薄,形成过渡壳 时,内陆裂谷就演 变为陆间裂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的热膨胀是造成水体积增大的另一个原因。 水的热膨胀是造成水体积增大的另一个原因。在不同 状态下,一定质量的水的体积的变化可用状态方程描述: 状态下,一定质量的水的体积的变化可用状态方程描述:
1 V2 = V1eβ (T2 T1 )κ (P2 P )
式中V1为水在压力P1和温度T1下的体积;V2为相同质量的 式中V 为水在压力P 和温度T 下的体积; 水在压力P 和温度T 下的体积, 水在压力P2和温度T2下的体积,β和κ分别为水的膨胀 系数和压缩系数。利用此式可算当温度、 系数和压缩系数。利用此式可算当温度、压力发生变化 时水体积的变化。 时水体积的变化。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假定在dt dt时间内的排烃是在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假定在dt时间内的排烃是在 +dt时刻一次完成的 故在t 时刻流体排出前, 时刻一次完成的。 ti+1=ti+dt时刻一次完成的。故在 i+1时刻流体排出前, 孔隙系统内各组分的摩尔数为: 孔隙系统内各组分的摩尔数为: n' im = nim + dnim 水的体积为: 水的体积为:
(一)基本假设
(1)岩石骨架是不可压缩的,压实流体的排出量等于 (1)岩石骨架是不可压缩的, 岩石骨架是不可压缩的
压实前后烃源岩孔隙体积的减小量孔隙流体体积的增加量 之和; 之和; (2)烃源岩孔隙系统处于静水压力状态 烃源岩孔隙系统处于静水压力状态; (2)烃源岩孔隙系统处于静水压力状态; (3)孔隙系统内的流体至多呈油 孔隙系统内的流体至多呈油、 水三相存在, (3)孔隙系统内的流体至多呈油、气、水三相存在, 流体的相态和各相饱和度服从流体相平衡准则; 流体的相态和各相饱和度服从流体相平衡准则; (4)油 (4)油、气、水各相的排出量与各相可动部分的饱和 度成正比。 度成正比。
(二)压实排烃模型及压实排烃量的计算
1、孔隙流体组成 在烃源岩取一单位面积的体积元,设在t 在烃源岩取一单位面积的体积元,设在ti时刻体积元 的温度、压力和孔隙体积分别为T 的温度、压力和孔隙体积分别为Ti、Pi和Vi;孔隙系统内 油气水的饱和度分别为S 油气水的饱和度分别为Soi、Sgi和Swi;各组分在油相和气 相中的密度分别为ρ (m= 相中的密度分别为ρoim和ρgim(m=l,2,…,8)。则这时孔 ,8)。则这时孔 m m 隙系统内各组分 nim = Vi (Soi ρoi + Sgi ρgi ) 的摩尔数为: 的摩尔数为:
8
理三相体系比较复杂,为了简化计算,甲烷和二氧化碳 理三相体系比较复杂,为了简化计算, 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按其溶解度计算。 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按其溶解度计算。这样实际参加热力 学计算的只有二个相和8个组分, 学计算的只有二个相和8个组分,而水的饱和度按水的 体积直接计算。 体积直接计算。
三、压实排烃模型的建立
P= RT a[T] V b V (V + b) + c(V b)
及流体相平衡准则: 及流体相平衡准则: T = T = T o g
P =P =P o g fom = f gm
表 1 烃源岩孔隙流体各组分 在不同相态中的密度
源 烃 岩 孔 流 隙 体 C1 C2 C3 C4 C5 C6 C7+ CO2 H2O 相 水 ρ1 w — — — — — — ρ8 w ρ9 w 相 油 ρ1 O ρ2 O ρ3 O ρ4 O ρ5 O ρ6 O ρ7 O ρ8 O — 相 气 ρ1 g ρ2 g ρ3 g ρ4 g ρ5 g ρ6 g ρ7 g ρ8 g —
水的体积为: 水的体积为:
Vwi = Vi Swi
在dt时间内各组分的生成量为dnim(m=1,2,…,8), dt时间内各组分的生成量为dn (m= 时间内各组分的生成量为 ,8), 水的体积的增加量为dV 其中dn 由生烃模型给出; 水的体积的增加量为dVwi。其中dnim由生烃模型给出; 由两部分组成, dVwi由两部分组成,即粘土转化脱出的水以及由温度的 增加造成的水的体积的膨胀, 增加造成的水的体积的膨胀,它们分别由粘土脱水模型 和水热膨胀模型给出。 和水热膨胀模型给出。其中粘土矿物蒙脱石向伊利石的 转化,可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级反应描述。 转化,可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级反应描述。在某一时 地层中蒙脱石的含量可用下式表示 刻t地层中蒙脱石的含量可用下式表示:
(二) 烃源岩孔隙流体组分模型
为了用热力学方法描述孔隙流体的相态及其在烃源 岩演化过程中的变化, 岩演化过程中的变化,采用组分模型描述了孔隙流体的 组成。烃源岩的孔隙流体可分为9个组分。 组成。烃源岩的孔隙流体可分为9个组分。它们是甲烷 乙烷(C 丙烷(C 丁烷(C 戊烷(C (C1)、乙烷(C2)、丙烷(C3)、丁烷(C4)、戊烷(C5)、已烷 庚烷以上烃类(C 二氧化碳(CO 和水(H O)。 (C6)、庚烷以上烃类(C7+)、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三个相态出现 个组分至多呈三个相态出现,即水相、油相和气相。 这9个组分至多呈三个相态出现,即水相、油相和气相。 因为重烃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为了简化计算,假定在 因为重烃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为了简化计算,假定在 上述各组分中,只有C 可以溶于水, 上述各组分中,只有Cl和CO2可以溶于水,而水组分只存 在于水相中。各组分在各相中的分布关系如下表。 在于水相中。各组分在各相中的分布关系如下表
上述两个排烃阶段的划分界限, 上述两个排烃阶段的划分界限,可参考烃源岩出现 超压的深度。 超压的深度。 与这两个阶段相适应, 与这两个阶段相适应,分别建立了压实排烃模型和 微裂缝排烃模型。由于两个阶段都可发生扩散运移, 微裂缝排烃模型。由于两个阶段都可发生扩散运移,故 扩散模型适用于烃源岩排烃的整个过程 适用于烃源岩排烃的整个过程。 扩散模型适用于烃源岩排烃的整个过程。
压的成因可有欠压实作用、水热增压、 压的成因可有欠压实作用、水热增压、粘土矿物转化脱 烃类生成等因素。运移通道以微裂缝为主, 水、烃类生成等因素。运移通道以微裂缝为主,也包括 孔隙系统。相态包括油相、气相、油气水单独渗流和混 孔隙系统。相态包括油相、气相、油气水单独渗流和混 等多种。 合渗流等多种 合渗流等多种。 (3)“扩散排烃 模式:由甲、乙两地的浓度差驱动, 扩散排烃” (3)“扩散排烃”模式:由甲、乙两地的浓度差驱动, 通道包括孔隙和裂缝系统, 通道包括孔隙和裂缝系统,这种运移方式尤其对天然气 分子有效。 分子有效。 在这三种基本模式中,目前看来第二种最为重要, 在这三种基本模式中,目前看来第二种最为重要, 并已成为主流的初次运移理论。 并已成为主流的初次运移理论。 李明诚(1994) Mann(1994)认为 (1994)和 认为, 李明诚(1994)和Mann(1994)认为,在初次运移和二 次运移之前可以划分出原始运移 原始运移(Initial migration)阶 次运移之前可以划分出原始运移(Initial migration)阶 段,它是指油气从生油母质中析出和脱离母质表面的过 见下图) 程(见下图)。这种原始运移具有与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不同的物理化学过程。 不同的物理化学过程。
初次运移之前的原始运移机制(据实 率 程 度 油 的 水 关 系 对 示 意 透 图 、 率 渗 相 、 透 对 绝 源 岩 烃
二、排烃阶段的划分及孔隙流体组分模型
(一)烃源岩排烃阶段的划分 一
根据烃源岩在地下所处的环境及其排烃特点,可将 根据烃源岩在地下所处的环境及其排烃特点, 油气初次运移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郝石生等,1994)。 油气初次运移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郝石生等,1994)。 第一阶段是烃源岩埋藏较浅 是烃源岩埋藏较浅、 第一阶段是烃源岩埋藏较浅、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 的浅埋藏期。 的浅埋藏期。烃源岩中的孔隙流体可在压实作用的影响 下顺利地排出而不受阻碍。故称为压实排烃阶段 压实排烃阶段。 下顺利地排出而不受阻碍。故称为压实排烃阶段。 第二阶段是烃源岩埋藏较深、孔隙度和渗透率很小 第二阶段是烃源岩埋藏较深、 是烃源岩埋藏较深 的深埋藏阶段。此时烃源岩已经成岩, 的深埋藏阶段。此时烃源岩已经成岩,岩石的可压缩性 很小。故压实作用对流体的排出不起主要作用。 很小。故压实作用对流体的排出不起主要作用。烃源岩 由于流体排出受阻以及温度的增高、上覆压力的增大、 由于流体排出受阻以及温度的增高、上覆压力的增大、 粘土矿物的脱水和烃类的生成等原因, 粘土矿物的脱水和烃类的生成等原因,导致形成异常高 孔隙流体压力。除扩散作用外,本阶段烃源岩中的烃类, 孔隙流体压力。除扩散作用外,本阶段烃源岩中的烃类, 主要是在异常高压的作用下,通过微裂缝排出。 主要是在异常高压的作用下,通过微裂缝排出。故称为 微裂缝排烃阶段。 微裂缝排烃阶段。
' Vwi = Vwi + dVwi
2、孔隙系统内各相饱和度和各组分密度 由于烃源岩所处的温度和压力的改变, 由于烃源岩所处的温度和压力的改变,流体组成的 变化,将引起系统内流体相态及其饱和度的变化。 变化,将引起系统内流体相态及其饱和度的变化。这种 变化应遵循热力学中的状态方程: 变化应遵循热力学中的状态方程:
表1中的密度均以摩尔 中的密度均以摩尔 密度(mol (mol/ 表示, 密度(mol/m3)表示,密度 的上标表示组分, 的上标表示组分,下标表 示相。并且有右式: 示相。并且有右式: 由于用热力学方法处
m ρo = ρo ∑ 1 m= 8 m ρg = ρg ∑ m= 1 8 9 ρ1 + ρw + ρw = ρw w
第七章 排烃史模型
初次运移模式总结 排烃阶段的划分及孔隙 流体组分模型 压实排烃模型的建立 微裂缝排烃模型的建立 扩散排烃模型的建立
一、初次运移模式总结
初次运移是一个复杂过程, 初次运移是一个复杂过程,油气在不同条件影响 可以呈现多种相态, 下,可以呈现多种相态,通过孔隙或裂缝系统而排出烃 源岩。驱动因素、相态和通道有多种组合, 源岩。驱动因素、相态和通道有多种组合,每种组合型 式实际上就代表一种初次运移模式,但概括而言,有三 式实际上就代表一种初次运移模式,但概括而言, 种最基本的模式,其他则是这三种的延展。 种最基本的模式,其他则是这三种的延展。 (1)“压实排烃 模式:指在正常压实的作用下, 压实排烃” (1)“压实排烃”模式:指在正常压实的作用下,油 气溶解于水中,呈水溶液形式随水一起被压实出来。 气溶解于水中,呈水溶液形式随水一起被压实出来。即 油气初次运移的驱动因素、相态和通道分别是正常压实、 油气初次运移的驱动因素、相态和通道分别是正常压实、 分子溶液相和孔隙系统。在此模式的基础上,如果油气 分子溶液相和孔隙系统。在此模式的基础上, 呈胶体溶液,或者在欠压实作用下, 呈胶体溶液,或者在欠压实作用下,都可延伸其他具体 模式。特别是为了解决溶解度过低, 模式。特别是为了解决溶解度过低,人们还提出了孔隙 中心网、干酪根网络等几种模式。 中心网、干酪根网络等几种模式。 (2)“微裂缝排烃 模式: 微裂缝排烃” (2)“微裂缝排烃”模式:指在异常高压作用下岩石 产生微裂缝,通过微裂缝排出游离石油或天然气。 产生微裂缝,通过微裂缝排出游离石油或天然气。异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