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

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

(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

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

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

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

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变化过程出现了1922~1932年11年和1969~1974年连续6年的枯水系列。由于暴雨落区的不同来水并不完全与来沙同步,出现各种丰、平、枯水沙年组合。水沙量年际间差别较大,年水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3.1~3.4,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4~10。

水沙在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汛期水量占年水量的60%左右,汛期沙量占年沙量的85%以上,集中程度更甚于水量。同时又主要集中在暴雨洪水期,往往5~10天的沙量可占年沙量的50%~90%,支流沙量的集中程度又甚于干流。高度集中的泥沙形成高含沙量洪水。

(二)黄河水沙变化趋势

1 水量稳定减少,水资源日趋紧张

近十几年来,黄河水量持续减少,1986年以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30%以上。水量减少是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共同造成的。随着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用水量在不断增加,现已达

年均260多亿m3,占到黄河天然径流量560亿m3的近一半。今后对黄河用水量的需求将继续增加,据估计,到2010年黄河缺水量将达到40亿m3,2030年和2050年均分别达到150和230亿m3。因此即使气候条件恢复正常,黄河水资源日趋紧张的趋势仍不可避免。

2 沙量减少并不稳定,出现两极分化趋势

黄河沙量伴随着水量减少,1986年以来沙量减少近40%。一方面由于近期大暴雨较少,另一方面上中游水利水保综合治理措施起到减沙作用。但治理措施在暴雨条件下作用甚微,因此沙量减少并不稳定,在一般降雨年份水量减少较大,而在发生高强度大暴雨的年份出现高含沙量洪水,沙量仍很大,出现两极分化趋势。

二、针对黄河泥沙的处理问题,古往今来,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探索和提出过不同的方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黄河泥沙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和泥沙处理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泥沙处理的方略也在不断按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蓄水拦沙”对策

建国以后,在下游采取“宽河固堤”方针、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积极进行了根治黄河的研究和探索。这一时期治黄思想从着重于送水沙入海,转变为将水沙拦截在中上游,提出“除害兴利、蓄水拦沙”,以“达到综合性开发目的”的治河方略。依据这一方针,计划在黄河的干流上修筑二三十个大水库大电站;在较大的支流上,修筑五六百个中型水库;在小支

流及大沟壑里修筑两三万个小水库;同时用农、林、牧、水结合的政策进行水土保持。把大小河流和沟壑变为衔接的阶梯的蓄水和拦沙库,同时利用水发展林草,利用林草和水库调节气候,分散水流,把泥沙拦在西北,使黄河由浊流变清流,使水害变水利。

2 “上拦下排”的泥沙处理对策

1964年,“上拦下排”的治河思想得以明确〔3,5〕,有关部门一方面在黄河中游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抓紧进行“上拦”工程的试验和探索,一方面在下游加强“下排”措施,大力恢复下游河道的防洪能力,在1962年3月三门峡水库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运用后,及时提出了第二次大修堤的计划,到1965年,共完成土石方6000万m3,一些比较薄弱的堤段进行了重点加固,河道整治工作也重新展开,从而使下游排洪排沙能力逐步得到了恢复。

在60至70年代“上拦”工程的实践中,虽然水利水保工作经历了1960~1962年困难时期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仍取得了较大成绩。60年代,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汾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利措施年均减沙量占同期输沙量的17%;70年代,整个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和水利措施年均减沙量占同期输沙量的25.6%,其中坝地和水库的减沙比例最大,分别占总减沙量的43.1%、26%。

3 “拦、排、放”相结合的泥沙处理对策

由于黄河河道持续淤积,而三门峡水库集中排沙又加重了河道的淤积,因此在6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了“分流治理黄河并淤灌黄淮海平原”、“把黄河水喝光吃净”的大放淤设想。1975年以来,黄河下游进行较大引洪淤滩共有10处,共淤土地2.0万hm2,放淤量约1.7亿m3,效果较好。淤滩可以减低滩地横比降,减少串沟、堤河,增加河道防洪能力,同时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人工引洪淤滩,清水回槽,对河槽减淤也是有利的。1970年以来,黄河中下游的放淤工程尤其是黄河下游的放淤固堤实践有较大发展,截止1999年底,河南、山东河务局共完成淤临、淤背的堤防长度600余km,淤筑土方5.3亿m3。放淤固堤对河道防洪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规模小,对河道减淤作用很小。

4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与“调水调沙”对策

吸取“蓄水运用”和“滞洪排沙”运用的经验与教训,三门峡水库于1973年11月开始采用“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在来沙少的非汛期蓄水防凌、春灌、发电,汛期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把非汛期淤积在库内的泥沙调到汛期,特别是洪水期泄排出库。

通过这一阶段的“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表明,在一般水沙条件下,潼关以下库区能基本保持冲淤平衡,遇不利的水沙条件,非汛期淤积还不可能全部排出库外,有利水沙条件可能微冲或保持冲淤平衡,三门峡水库保持了一个长期有效

的库容,为发挥综合效益提供了保证。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期间,下游河道沉积速率有所减缓,1974~1988年全下游平均年均速率0.07m/a,比1965~1973年回淤期减小30%。

通过三门峡工程“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水库泥沙科学及水沙调节理论。但应当指出的是:“蓄清排浑”运用方式,是针对三门峡水库的特定条件形成的,有其特殊性。三门峡水库改建成功,说明通过汛期降低坝前水位,可以保持平滩以下的槽库容。改建时对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并没有过多的考虑。随着龙羊峡等大型水库投入运用,汛期的基流与洪峰流量均在减小,冲刷能力减弱,三门峡水库的运用面临汛期“无水”排沙的新情况,即使是再降

低水库的运用水位,也很难保持库区冲淤平衡,且利用小流量排沙会使下游河道进一步恶化,对防洪极为不利。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调节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获得较大调节库容和较强的泄空冲刷条件,使出库含沙量的增幅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利用下游河道可能达到的输沙能力输沙入海,使黄河水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黄河的问题不仅是洪水威胁很大,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也是造成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原因。单纯的“上拦下排”也有局限性。如果在黄河干流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使水沙由不平衡变为相适应,就有可能减轻下游河道淤

积,甚至达到不淤或微淤。按照这一设想,人们提出了依靠系统工程,实行调水调沙的治黄指导思想。

调水调沙主要依靠干、支水库(也有人提出在下游修建平原水库或东平湖)的运用来实现。

依照上述治理方略,规划的总体布局为:在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建设以治沟骨干工程、植树种草为主体的综合治理工程体系,兴利减沙;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一批水利水电工程,形成以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七座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在黄河下游建成以堤防、河道整治工程为主的下排工程,结合挖河淤背固堤,淤筑相对地下河;加强并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结合上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形成防洪减淤体系。其中,淤筑相对地下河的设想是:将大量引黄泥沙淤筑在堤防两侧(主要是背河一侧),逐步使其淤高淤宽,这样,既能逐步改变下游“悬河”

的险恶局面,又能长期妥善处理引黄泥沙,这是开发治理黄河下游的新举措,是寓除害于兴利之中的一项战略措施。

目前黄河泥沙治理技术分析

“拦、排、调、放、挖”作为黄河泥沙的综合处理体系,其核心为:产生的泥沙往何处摆放,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摆放。“拦”主要是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特别是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的治理工作。同时利用干支流水库拦截部分泥沙。“排”就是利用河道输沙入海,黄河下游河道具有很强的输沙能力,在进一

步搞好河道整治和河口治理的条件下,将大部分粒径小于0.05mm 的泥沙输送入海。“调”是运用干流水库调节水沙过程,减少河道淤积。“放”包括淤灌和放淤改土、淤背固堤和淤筑相对地下河;“挖”是通过水利工程措施进行挖河清淤积,改善河道条件,理顺河势,加固堤防。

人们在长期治黄的实践中认识到,黄河泥沙的处理利用是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不是一种措施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拦、排、调、放、挖”综合治理体系,是在人民治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是在认识到黄河泥沙问题复杂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对策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分析“排”、“调”之间的关系不难理解,调水调沙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和加大库区及河道的排沙能力,显然,“调”是“排”的前提和基础,“排”是“调”的落脚点和目标,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挖”、“放”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如此,两者是一有机的整体。因此,“拦、排、放、调、挖”仍可归结为“拦、排、放”的范畴。

就“排、调”而言,鉴于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在黄河泥沙来量尚不能根本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举措,充分挖掘河道自身的“排”沙能力,力求河道少淤甚至不淤,是目前黄河泥沙所有处理对策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项举措。“排、调”对策体现了,充分运用了黄河所特有的水流泥沙运行规律,这是其它泥沙处理对策所不具备的,因此,“排、调”对策应当成为今后泥沙处理

对策的中心措施。但如何进行水库调水调沙,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总之,黄河泥沙处理是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泥沙处理的各项对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针对性所在,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不同的泥沙处理对策在不同时期应多方并举、有所侧重、统筹考虑、不断调整,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建立水沙调控体系并优化调度,合理处理利用水沙,才能充分发挥“拦、排、调、放、挖”综合治理体系的主体效应。

参考文献

1、庞家珍,司书亨.黄河河口演变II.河口水文特征及泥沙淤积分布[J].海洋与湖沼,1980,11(4):295~305.

2、黄世光,王志豪.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域泥沙的冲淤特征[J].泥沙研究,1 990,(2):13~22.

3、赵文林 黄河泥沙〔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年10月.

4、钱意颖,叶青超,周文浩 黄河干流水沙变化与河床演变〔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年4月.

5、王化云 我的治河实践〔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2月.

6、李立刚小浪底工程泥沙淤积的防治对策[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05(06)

7.刘善建调水调沙是黄河不淤的关键措施[期刊论文]-人民黄河2005(01)

8.王开荣;李文学;郑春梅黄河泥沙处理对策的发展、实践与认识[期刊论文]-泥沙研究 2002(06)

9.李国英基于空间尺度的黄河调水调沙[期刊论文]-人民黄河2004(02)

10.许炯心黄河上中游产水产沙系统与下游河道沉积系统的耦合关系[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7(05)

11.程龙渊;张松林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库区冲淤演变初步分析[期刊论文]-泥沙研究 2004(04)

黄河干流径流泥沙特性变化

黄河干流径流泥沙特性变化 李勇1, 黎桂喜2, 潘贤娣3 (1.黄河水利委员会;2.河南黄河河务局;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摘要:以黄河干流主要控制站的径流泥沙资料为基础,从量值、过程、洪水和泥沙组成等方面分析了1986年以来年内不同时期黄河干流水沙特性的变化,得到汛期径流泥沙大量减少、非汛期径流量沿程减少加剧、中大流量出现机率大为降低、洪峰流量降低以及泥沙组成规律未发生趋势性变化等重要认识,为黄河治理和水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变化;水沙特性;干流 作者简介:李勇(1964-),男,河南人,黄委会高级工程师。 黄河水沙的极度失衡是其固有特点,也是给黄河下游带来灾害的根本原因。解放以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单纯的下排入海转变为上拦与下排并举,力图从改变黄河下游的水沙特点来根治黄河。经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建成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庞大体系,以“拦、排、调、放、挖”综合措施来处理黄河泥沙,以水库调节和沿黄引水来开发利用黄河的水资源,从而在确保黄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为整个流域及毗邻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此黄河成为一条受人类活动影响极大的河流,水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1986年以来,水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对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增加了黄河进一步治理和开发的难度。 本文主要分析1986年以后黄河干流径流泥沙特性的变化,上、中、下游分别以河口镇、潼关、三黑小(三门峡+黑石关+小董)水文站为代表,在分析洪水特性变化时以龙门和花园口为代表。由于黄河各河段不同时期的治理开发程度相差较大,所以在采用与1986年后径流泥沙做对比的系列时,上中游为青铜峡水库运用前的1952~1967年(河口镇)和1950~1967年(潼关) ,下游三黑小站为龙羊峡运用前的1919~1985年。1986年以来黄河干流各河段径流泥沙特性的变化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处。 1 径流量和沙量的变化特点 1.1 年均径流量和沙量大量减少,出现枯水少沙系列,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改变1986年以来,黄河干流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大量减少,远大于还原后天然径流量的减幅。由表1可见,与对比系列相比,河口镇、潼关、三黑小分别减少81、165、176亿m3,减幅达31%、37%、38%。下游12年径流量都少于长系列均值,其中1997年仅166亿m3,是1919年以来径流量最少的一年。径流量主要减少在汛期,三个站汛期径流量减幅都超过50%,而非汛期径流量变化不大。因此实测径流量年内分配发生根本性改变,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由60%左右减少到仅仅40%多,非汛期径流量所占比例由40%增加到超过50%。 输沙量也在大幅度减少。河口镇、潼关、三黑小年均输沙量1986年后年均只有0.2、7.90、8.00亿t,减幅达70%、52%、46%。上中游汛期输沙量减幅达58%~75%,远大于非汛期12% ~48%的减幅,所以全年输沙量在汛期的集中程度相应降低,由占全年的80%~90%减少到65% ~75%。下游水沙条件受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的影响,全年泥沙的94%集中在汛期,因而在全年含沙量降低的情况下,汛期含沙量增加,达到年均56.9kg/m3,而非汛期含沙量降到只有2.9kg/m3。但各年输沙量减少并不稳定,暴雨强度大的1988、

黄河泥沙减少的原因和今后泥沙状况分析

黄河泥沙减少的原因和今后泥沙状况分析(李文家) 一、实测水沙状况及问题提出 实测水量和沙量情况见下表和以下两图。龙门、华县、河津状头4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919~59年和1956~99年两个系列分别为16.5亿t和12.7亿t,相应的利津入海水量分别为484.7亿立方米和318.3亿立方米。在1956~99年系列中的1960~69年、1970~79年、1980~89年、1990~91年和1995~2004年分别为17.1亿t、13.5亿t、8.0亿t、8.8亿t和6.3亿t,与此相应的利津入海水量分别为512.9亿立方米、304.2亿立方米、290.7亿立方米、131.7 亿立方米和105.2亿立方米。上述数据对比看出,进入黄河的泥沙和利津入海水量,与相当于自然状况下的1919~59年系列相比,1960年以后发生了较大差异,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和今后如何变化,关系到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规划减淤工程的建设时机,本文对泥沙变化的原因和今后变化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二、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

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有水利、水保措施减沙和降雨变化两项。 对于水利、水保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在水沙基金(一)、水沙基金(二)、水保基金综合、水保基金、“八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防洪规划等7项工作中进行了研究,这7项工作有些还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由于各项成果之间差异较大,现将水保法的平均成果列入下表。 二、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 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有水利、水保措施减沙和降雨变化两项。 对于水利、水保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在水沙基金(一)、水沙基金(二)、水保基金综合、水保基金、“八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防洪规划等7项工作中进行了研究,这7项工作有些还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由于各项成果之间差异较大,现将水保法的平均成果列入下表。 鉴于降雨变化统计分析工作量巨大,而河龙间区间多年平均来沙量约占4站沙量60%,本文利用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有关同志对河龙区间历年降雨的变化研究成果,来分析降雨变化情况。又由于河龙区间汛期来沙约占全年的90%,引起有效产沙的降雨为日暴雨量大于25mm的大雨和暴雨、以及它们的笼罩面积和落区,本文在水文局同志研究成果中摘出了历年日降雨量大于 25mm的累计笼罩面积,历年变化情况见下图和下表。

6-黄河兰州段泥沙

黄河兰州段泥沙—CODmn污染分析 李州英 (黄委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泥沙不仅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同时众多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泥沙的影响,有时甚至是控制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黄河兰州段1998—2002年CODmn监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CODmn污染丰水期高于平、枯水期;当河水含沙量大时,CODmn浓度高。 关键词:CODmn;含沙量;黄河;兰州;污染分析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其中泥沙—CODmn 污染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泥沙—CODmn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有必要对之进行分析、研究。 1 河段概况 黄河兰州段系刘家峡水库坝下至黑山峡河段,位于黄河上游甘肃境内,河段全长397.4km;区间流域面积85369km2。主要流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甘肃省会兰州市以及有色冶金工业重镇白银市。主要支流有湟水、大通河、庄浪河、祖厉河。 黄河兰州段穿行于峡谷与川地之间,由于深居内陆,海洋暖湿气流不易到达,所以成雨机会较少,大部分地区十年九旱,气候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400mm之间,水量很不稳定,91%的降水集中在夏秋雨季(5~10月),11月至次年4月为枯水季节。 黄河上游第一站—黄河沿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1kg/m3,在接纳了洮河、湟水后,兰州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增加到2.43kg/m3。黄河在即将流出甘肃时,多年平均含沙量猛翻一番,达到4.59kg/m3(黄河安宁渡水文站),这是因为接纳了祖厉河。祖厉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是黄河上游含沙量最大的支流之一。因祖厉河的加入,使干流安宁渡站成为黄河干流沙量转折点。 2 黄河兰州段CODmn浓度与面污染的关系 2.1 CODmn参数 水污染指标CODmn是指单位水体中还原性物质在规定条件下被氧化时消耗氧化剂(k2MnO4)的量。CODmn常被作为反映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是水体污染的常规监测指标和重要的污染控制指标。 2.2 CODmn变化特征 为了分析黄河兰州段CODmn浓度与面源污染的关系,我们将小川、新城桥、兰州、包兰桥、安宁渡、五佛寺6个监测断面1998年至2002年各时期CODmn 值列于表1。黄河兰州段枯水期代表月份是3月,平水期代表月份是5月或10月,丰水期代表月份是7月或8月。

黄河中游降雨特性对泥沙粒径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1-09-10;修订日期:2001-12-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17101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项目(编号CXIO G -A0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水利部联合资助重大项目(编号59890200)资助。 作者简介:卢金发(1944-),男,研究员,长期从事流域侵蚀产沙及其所引起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研究与制图。E 2mail :lujf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3552373.html,. cn ,lujf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3552373.html, 文章编号:1000-0690(2002)05-0552-05黄河中游降雨特性对泥沙粒径的影响 卢金发,刘爱霞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以黄河中游36个有泥沙粒径资料的水文测站流域为样本,在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泥沙粒径特性与降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流域,流域泥沙的粗细与降雨季节性变率和年际变率之间存在着相当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降雨量和降雨不均匀系数之间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流域地面物质、植被和地貌发育程度等下垫面环境因素对泥沙粒径特性与降雨特性之间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流域曲线的斜率各不相同,在图中所处的位置也不相同。关 键 词:黄河中游;降雨;泥沙粒径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降雨作为流域侵蚀产沙的主要外营力,对河流泥沙的数量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以往人们更多地关注降雨对侵蚀产沙量的影响,而对降雨和泥沙粒径等质量特征之间关系研究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在降雨特征指标选取的基础上,通过泥沙粒径与降雨特征之间关系的建立,探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降雨对泥沙粒径的影响作用。 在以往的侵蚀量与降雨之间关系的研究中,雨滴动能、降雨强度、次暴雨强度等常常用来作为降 雨指标,与侵蚀量或产沙量建立关系[1~4] 。鉴于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降雨特性对悬移质泥沙粒径区域性变化的影响,因而采用年降雨量、降雨季节性变率、降雨年际变率和降雨不均匀系数作为降雨特征指标。 1 研究方法与资料采集 1.1 研究方法 鉴于黄河中游地区流域环境的地带性和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由黄土丘陵向鄂尔多斯高原和基岩山地过渡,地面物质由黄土向沙黄土、风成沙和 基岩逐渐过渡,植被差异十分明显,因而不同流域的侵蚀产沙特征明显不同。因而,在进行泥沙粒径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流域环境关系的分析时,首先有必要对研究流域进行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的划分。 为此,运用遥感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在基本土地单元地面物质、植被、地貌 形态等环境特性遥感解译的基础上[5] ,建立了流域环境数据库,并在上述环境特性数据库的支持下,按图斑面积加权平均获得了各流域环境特性平均值。进而,依据流域所处位置及地面物质组成,结合流域的植被和地貌发育特点,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流域划分成5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类型。 1)干旱半干旱沙黄土、砒砂岩丘陵类型,包括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佳芦河和大理河及晋西北部的部分流域,如岚漪河。此类流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丘陵的过渡地带,气候干旱,多暴雨和大风,植被稀疏,沙黄土、砒砂岩分布广泛,除晋西流域外,大多数流域风、水两相侵蚀都十分强烈。 2)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风沙类型,是指秃尾河及窟野河、无定河上游流域,其流域环境特征与类型(1)相近,但是流域中风沙面积占有较大面积,对泥沙粒径影响很大,因此单列一类。 第22卷第5期2002年10月 地 理 科 学SCIEN TIA GEO GRAPHICA SIN ICA Vol.22 No.5 Oct.,2002

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及合理治理问题的研究

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及合理治理问题的研究 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流域约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70%,它的表面主要是十米至数百米的黄土层,且特点是土质疏松,植被少,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数千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泥沙增多致使黄河泛滥,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科学合理的治理黄河泥沙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根据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对于治理黄河泥沙和科学合理利用泥沙,提出切实行之有效的方法。 标签:黄河;泥沙来源及分布;治理措施;泥沙利用 Abstract:The sediment content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ranks first in the world,of which the basin distributed on the Loess Plateau accounts for about 70 percent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ts surface is mainly composed of ten to hundreds of meters of loess soil,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oose soil and less vegetation. Although the Loess Plateau has less precipitation,the precipitation is more concentrated,and the loess layer has less water impact resistance,so it is easy to collapse when it meets wat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due to various reasons,the increase of sediment caused the Yellow River to flood,bringing great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to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Therefore,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trol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distribu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control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and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use of sediment. Keywords:Yellow River;sediment source and distribution;control measures;sediment utilization 引言 黃河含沙量居世界河流首位,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母亲河”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分布相差较大[1,2],上游是黄河水的来源,而中部则是泥沙来源且分布不均,以黄土高原最为显著。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总面积约为62万km2,而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等因素,导致其土壤流失的面积达45.4万km2,水土流失率高达73.2%。而每年平均流入黄河的泥沙约为16亿吨,使黄河沿岸的水土面积流失非常严重,给农业带来巨大损失,致使黄河下游流道淤积严重,造就了一个“地上悬河”长期给两岸人民带来不可忽略的经济财产损失。所以对于治理黄河泥沙迫在眉睫,也给政府带来很大压力。近年以来,在政府有效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形成了一个基于“拦、排、放、调、挖”的治理黄河泥沙的办法[3]。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泥沙治理与防护,逐步提出“科学、合理、高效”为准则的治沙理念。其中合理治理黄河泥沙,就要首先分析其来源以及分布的特点。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 分析 【摘要】引黄工程对灌区的经济农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黄河水中带来的大量泥沙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难题。本文对引黄灌区的泥沙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阐述了黄河泥沙在农业、能源和建筑方面的利用。笔者认为在黄河泥沙处理和利用中,应该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坚持“以黄养黄,以沙养沙”的思路。论文关键词:引黄灌区,泥沙处理,泥沙利用 从1951年3月人民胜利渠开工建设到现在,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地区的引黄灌溉工程对当地的经济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黄河中下游水中泥沙含量很高,当地在引水的同时把大量的泥沙也引到了灌区中,这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因此,如何将引水中的泥沙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成为影响灌区经济能否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1 泥沙处理的几种方案 引黄灌区在泥沙的处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泥沙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单一的措施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才能够达到少引、少淤的目的。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主要工作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渠首入沙和渠间淤沙。 1.1 渠首防沙 1)合理的引水口选择:对于合理的引入口选择,弯道凹岸水深最深、

水流速度最大、弯道横比降最大的断面处是引水口的最佳选择[1-3],弯道强环流能大大减少入渠的泥沙[4]。 2)引水口防沙措施:采用防沙闸、拦沙潜堰、拦沙坎、导沙坎、悬板分层、活动叠梁和橡胶坝引水防沙工程等引水口防沙措施[5],可有效减少入闸泥沙量,减少渠道淤积。 3)沉沙池沉沙:黄河下游多数采用在靠近渠首位置设置沉沙池,使部分粒径较大的泥沙在泥沙池中淤积下来。沉沙池多建于低洼地和土质差的地方。该方案有施工简单,用工少,土建费用低等优点。在我国水利工程中,采用的沉沙池按照平面布置分主要有直线形、曲线形、条渠形和混合形等。沉沙池多采用以新代旧和以挖待沉两种方式运行[6]。 4)排沙漏斗排沙:主要由溢流侧堰、进水涵洞、进水闸、圆形漏斗室、水平悬板、排沙廊道等建筑物组成[7],是利用立轴型螺旋流排沙完成水沙分离,可排除推移质粗颗粒和悬移质细颗粒两种类型泥沙,且结构简单、排沙耗水量少等优点[8],其综合性能优于条渠和复合型厢形沉沙池等排沙设施。 1.2 渠道的减淤处理 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渠道减淤技术主要有:(1)通过选用可靠的设计参数,进行合理的渠道设计,使用渠道、渡槽、涵管等多种输水输沙工程形式,改善输水输沙线路,避免发生渠道淤堵;(2)利用水沙调度,集中大水量对渠道进行冲洗;(3)人工除淤或利用挖泥船等机械措施进行辅助清淤;(4)通过对现有渠道进行工程改造,包括加高进口段

中国水利年鉴2017_附录-2016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摘录)-四、海河

藕池(康)站基本持平,其他站偏大8%~36%;湘潭、桃江、桃源、石门和城陵矶各站年输沙量偏大8%~257%,其他站偏小28%~66%。鄱阳湖区各站径流量偏大16%~61%;各站年输沙量偏大8%~101%。与上年度比较,2016年洞庭湖区各站年径流量增大13%~306%;湘潭站年输沙量减小22%,城陵矶站基本持平,其他站增大76%~727%。鄱阳湖区饶河虎山站和修水万家埠站年径流量分别减小19%和11%,梅港站基本持平,其他站增大18%~34%;虎山站年输沙量减小54%,湖口水道湖口站基本持平,其他站增大24%~62%。 2016年三峡水库继续进行175m试验性蓄水,库区淤积泥沙0.334亿t,水库排沙比为21%;2016年丹江口水库库区淤积泥沙50.2万t。2008年9月至2016年12月,重庆主城区河段累积冲刷量为0.1653亿m3。1998年10月至2016年10月,张家洲河段总体冲刷,平滩河槽总冲刷量为1.3527亿m3。2001年8月至2016年10月,澄通河段总体冲刷,总冲刷量为4.3547亿m3。 2016年主要泥沙事件包括长江流域继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尾闾河道局部地点发生崩岸。 二、黄河 2016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各站偏小24%~72%;与近10年平均值比较,各站偏小22%~52%;与上年度比较,各站减小10%~39%。2016年实测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各站偏小65%~99%;与近10年平均值比较,龙门站偏大21%,兰州站基本持平,其他站偏小29%~91%;与上年度比较,唐乃亥、兰州、龙门和潼关各站增大15%~131%,其他站减小19%~66%。 2016年黄河主要支流水文控制站实测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窟野河温家川站基本持平,其他站偏小8%~58%;与近10年平均值比较,皇甫川皇甫、温家川和无定河白家川各站偏大20%~158%,其他站偏小10%~43%;与上年度比较,洮河红旗站基本持平,皇甫、温家川、白家川和延河甘谷驿各站偏大33%~16590%,其他站偏小7%~35%。2016年实测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各站偏小72%~100%;与近10年平均值比较,皇甫、白家川和北洛河头各站偏大6%~89%,其他站偏小14%~100%;与上年度比较,温家川站减小99%,洮河红旗站基本持平,皇甫站从近似0增加至0.073亿t,其他站增大89%~955%。 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内蒙古河段石嘴山站和巴彦高勒站断面略有淤积,三湖河口站和头道拐站断面略有冲刷;下游河道除艾山至泺口河段略有淤积外,其他河段均表现为冲刷,总冲刷量0.507亿m3。2016年黄河下游全年引水量109.4亿m3,引沙量1001万t。 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三门峡水库总体表现为淤积,总淤积量为0.614亿m3;小浪底水库总体表现为淤积,总淤积量为1.324亿m3。 三、淮河 2016年淮河流域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干流息县站和鲁台子站基本持平,干流蚌埠站偏大6%,颍河阜阳站和沂河临沂站均偏小78%;与近10年平均值比较,阜阳站和临沂站分别偏小65%和69%,其他站偏大26%~32%;与上年度比较,蚌埠站基本持平,阜阳站减小27%,其他站增大13%~647%。 2016年淮河流域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各站偏小42%~100%;与近10年平均值比较,阜阳站和临沂站分别偏小98%和近100%,干流各站偏大31%~132%;与上年度比较,息县站和鲁台子站分别增大121%和96%,蚌埠站和阜阳站分别减小27%和74%,临沂站年输沙量仍近似为0。 2016年淮河干流鲁台子水文站和蚌埠水文站测验断面冲淤变化不大,前者主槽略有淤积,后者主槽略有冲刷。 四、海河 本期公报新增漳河观台水文站和卫河元村集水文站,以控制海河南部部分水系的径流量和输沙量。2016年海河流域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漳河观台站实测年径流量偏大18%,其他站偏小11%~84%;各站实测年输沙量偏小49%~100%。与近10年平均值比较,2016年海河流域各站实测径流量偏大19%~290%;桑干河石匣里、下会和海河闸各站年输沙量偏小57%~100%,响水堡站近10年输沙量均近似0,其他站偏大220%~902%。与上年度比较,2016年石匣里站和响水堡站实测径流量基本持平,其他站增大33%~1610%;石匣里站年输沙量减小83%,卫河元村集站增大3083%,雁翅、张家坟和观台各站均从近似0分别增加至0.541万t、9.09万t和368万t,其他站仍近似为0。2016年引黄入冀调水2.531亿m3,挟带泥沙11.15万t。 观台水文站测验断面近20年来,仅在遭遇1996年和2016年特大洪水时发生了一定的冲淤变化,其他年份冲淤变化不大。 五、珠江 2016年珠江流域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南盘江小龙潭、红水河迁江和郁江南宁各站实测径流量偏小6%~25%,其他站偏大7%~71%;北江石角站和柳江柳州站实测输沙量分别偏大17%和208%,其他站偏小11%~98%。 835附录

黄河的泥沙分布特点与治理研究

黄河的泥沙分布特点与治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3T11:08:12.2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陈清亮1 佘旭东2 文志敏3 [导读] 摘要: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 河南中原黄河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数千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泥沙增多致使黄河泛滥,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科学合理的治理黄河泥沙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根据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对于治理黄河泥沙和科学合理利用泥沙,提出切实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泥沙来源及分布;治理措施;泥沙利用 引言 黄河含沙量居世界河流首位,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母亲河”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分布相差较大,上游是黄河水的来源,而中部则是泥沙来源且分布不均,以黄土高原最为显著。近年以来,在政府有效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形成了一个基于“拦、排、放、调、挖”的治理黄河泥沙的办法。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泥沙治理与防护,逐步提出“科学、合理、高效”为准则的治沙理念。其中合理治理黄河泥沙,就要首先分析其来源以及分布的特点。 1泥沙来源及分布 黄河治理在于治沙,治沙在于治其源头,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在黄河流域中部,即黄土高原,其主要分布是:(1)流经河口镇与延水关相互交织的河流;(2)流经无定河的部分支流以及清涧河、延水、北落河和白宇山河源;(3)流经渭河上游以北的葫芦河中下游区域以及散渡河流域。其中不同流域其泥沙分布量呈现不均衡特点,另外泥沙量的增大主要在汛期,即降水主要在7、8月份。做好在汛期防洪分流对于减少泥沙含量有重大意义。所以我国先后在黄河流域及支流先后建立了,三门峡以及小浪底等水库,对于调峰调沙具有关键作用。分析黄河流域中部土质对于做到有效治理泥沙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土壤特质对水土流失有不可忽略的意义。由于黄河流域中部黄土高原土壤特性以及其降水条件可知,造成黄河泥沙增多主要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即为:(1)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的跨越,使人类生产力大大提高,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大量植被树木遭到砍伐和破坏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1]。(2)由于气候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全年较为干旱,但是降雨较为集中,且雨量分布不均。(3)土壤土质疏松,黄土中的细粒如粘土、易溶性盐类、矿物质等雨水冲刷后极易分解随雨水流入黄河。 2治理措施 2.1河道内泥沙治理经验 经过前人的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可知,一般对于黄河治理泥沙治理是通过“拦、排、放、调、挖”几个步骤其中:(1)拦,即降低流入黄河的泥沙,把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黄河流道的控制工程作为主要着手点,最大的降低土壤被侵蚀度,科学利用泥沙和水资源;(2)排,即经过清除淤泥、加强河防工程建设以及治理河口,把大量没能拦住的泥沙经由河道排到海里;(3)放,即就是在下游两岸流域利用一些泥沙。把这部分泥沙放淤改土,从而相对提高两岸的地面,逐渐转变下游流域“地上悬河”的尴尬状态;(4)调,即综合运用干流水库调理水沙的过程,应与河道的输沙排沙相适应,达到使其长时间降低河道泥沙淤积以及减轻排沙用水的目的;(5)挖,即经过挖河疏导以及射流清除泥沙可达到降低河床高程,同时挖出的泥沙,可以用来加固堤坝子增强防洪能力。新时期以来,我们国家提出继续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资源与环境友好型的新政策下,要求治沙者转换思维,把泥沙转换为能源,进行研究和合理运用,转劣为优,这就要求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治沙策略。 2.2黄河流域沿岸治理措施 通过对黄河泥沙侵蚀严重的沿岸,进行以工程措施为辅,种植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为主的治理方法这样可以达到治理和经济效益即为:(1)工程措施是指:通过修筑平坦的梯田以及打坝淤地,进而达到雨水引入农田进行灌溉的目的,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土壤冲刷,又可进行农田浇灌。(2)种植林草措施是指:由实践经验,并对水土保持作用进行分析知,植被覆盖率达到20%以上时,可达到降低水土流失目的;植被率为60%-70%时,可以降低土壤受雨水冲击侵蚀达90%。经分析可知,种植植被可以大大降低水土流失。可以种植灌木林为主,可以达到经济和生态双效益。(3)经过剖析水土流失可以发现,错误的农业种植也会造成水土流失。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大于30°的坡地适宜种植草和灌木,在25°-30°之间适宜种植农作物,在小于25°坡地适宜种植畜牧的草被,有助于水土保持和黄河沿岸的经济发展。 3泥沙利用 3.1能源利用 黄河流域矿藏丰富,黄土高原经研究发现的矿物种类达77种之多,具有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特点,其中煤矿为全国70%以上、钼矿含量为36%、铝土矿含量为58%、稀土矿含量更是达到了95%。由于近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步伐加快,黄土高原煤炭为全国火力发电贡献了20%-25%的发电量,由于各种矿物开发利用造成地面塌陷严重,如果可以把黄河的泥沙对这部分矿坑进行回填,这样不但可以合理开发资源,而且能够实现造地复耕,使土地恢复利用,又可以减少泥沙在河道淤积。其中对黄河泥沙成分分析发现,其泥沙含矿种类多,50%为二氧化硅,这是许多的材料的组成成份,可以为新能源利用提供丰富的资源。(1)许多建筑材料可以用泥沙制成各种砖瓦,可以为建筑行业提供资源一举两得,同时可以制成固堤固体泥砖。(2)泥沙中的黏土是许多的材料的主成分,例如水泥、玻璃、陶瓷等制作均不能缺少黏土。(3)可以把排出的泥沙烧制成防汛的备防石,加固黄河两岸的堤坝。可以达到减少汛期,洪水的冲击。 3.2应加快建立“数字黄河”步伐 “数字黄河”是保障黄河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建立“数字黄河”可以实现:(1)对黄河水资源和环境实现实时调查以及定期监测,对治理泥沙提供数据支持;(2)可以实现对黄河沿岸土地资源的实时监管如:监测水、风侵蚀等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区以及类型、面积和强度变动;(3)还可进行对灾情的评估,例如受灾面积,房屋被淹间数等;(4)工程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清理河道以及堤坝加固等工程实现全面的在线管理监测[2]。 4黄河历史文化的传承 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主要的发源地,其承载了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治理黄河历史也是一部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据史料记

黄河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黄河泥沙具有二重性,寄存在有害的一面,也存在有利的一面。文章简述了泥沙的危害,从泥沙的资源性、天然造地功能、加固两岸堤防、改良土壤、发展第三产业、引水淤滩等多方面分析了泥沙资源的利用。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防治泥沙的危害,合理利用泥沙资源,趋利避害,实现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可持续利用 1、概况 黄河是著名的多泥沙河流,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泥沙的不断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对黄河下游的防汛极为不利。因此,减少泥沙入黄,采取多种途径治理黄河泥沙,确保黄河岁岁安澜。在治理黄河泥沙的同时,也应看到泥沙具有的二重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根据泥沙的成因,正确处理和利用泥沙,将泥沙的防治与防洪工程建设相结合,与防洪兴利相协调,防、治结合,实现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泥沙的危害 黄河泥沙灾害是指因土壤侵蚀形成的泥沙在河道中年复一年的淤积使河床抬高,泄洪能力降低,在洪量不大的情况下,引发的漫滩、偎堤、溃决等灾害。河道中泥沙累积淤积达到一定程度,会显著抬高水位,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人民治黄60年,黄河堤防经历了四次帮宽加高,险工、病险涵闸得到了加固改建,确保了黄河的安全度汛,但泥沙问题仍是黄河治理的难题,因泥沙持续淤积形成的地上悬河的不利局面依然长期存在。有效地治理黄河黄河泥沙,充分利用泥沙资源,趋利避害,对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泥沙的利用 3.1泥沙的资源性 泥沙作为一种物质,具有二重性,其有害的一面为泥沙灾害,有利的一面称之为泥沙资源。近年来,黄河水量持续偏枯,断流现象时有发生,水量的减少,使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水沙比例严重失调,引起河段沙量过多,部分泥沙沉积造成河床萎缩,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如进行淤背区加固、挖河、疏浚等,减少黄河淤积沙量,将部分泥沙加以利用,无疑是泥沙治理的积极而有效地措施。 3.2天然造地功能 黄河通过水流每年将9.12亿t的泥沙带入河口,黄河三角洲自1855年以来以26km2/a的速度扩大。黄河2002年-2004年,进行3次调水调沙,分别把0.664亿t、1.207亿t和0.6071亿t泥沙输送入海,2005年又进行了调水调沙生产运行,

黄河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面积的关系

黄河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面积的关系 吴傲李天宏韩鹏 摘要: 流域泥沙输移比反映了流域与外界进行水沙交换的能力,对揭示流域水沙输送模式、水沙通量变化和评价流域水保措施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干流及其重点支流为研究对象,基于泥沙输移比的定义式,通过流域面积与侵蚀量和输沙量的关系,得到研究区域流域面积与泥沙输移比之间的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 泥沙输移比随着流域面积增加迅速减小,并在流域面积为150 000km2 左右时达到最小值0. 183; 随后,泥沙输移比随流域面积增加也缓慢增加,但不超过0. 352。对泥沙输移比和流域面积的小波降噪分析也佐证了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随尺度变化存在一个临界尺度,这种变化趋势与一般认为泥沙输移比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减小的观点并不完全吻合。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泥沙输移比; 流域面积; 小波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68-155X(2014) 01-0061-07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and basin area in Yellow River basin WU Ao,LI Tian-hong,HAN Peng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a basin to transfer water and sediment can be represented by the basin's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SDR) .Studies of the SDR are not only significant to unfold the change of water-sediment flux and the shift of the pattern by which the watershed transfers water and sediment,but also helpful in making decision and taking measures for basin'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With the gauged data in 1980s and soil erosion map obtained in the same period,taking the basins of the Yellow River mainstream and its major tributaries as the study area,using the definition of SDR,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DR and basin area.Results reveale that SDR sharply decreases as basin area increases.When the basin area is about 0. 15 million km2,SDR drops to its least value 0. 183.However,as the basin area increasing,SDR begins to increase slightly but is never larger than 0. 352.The wavelet analysis is applied to SDR and basin area data,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hreshold area exists in the variation trend of SDRs vs basin area.This result challenges the common knowledge that SDR tends to decrease as the basin area increases.The results are of high value of reference for bas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Yellow River basin;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basin area; wavelet analysis 泥沙输移比(Sediment Delivery Ratio,简称SDR) 能将流域的输水和输沙两大功能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摘要:“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 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对策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 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安全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 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泥沙造就了广 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但是,黄河又性 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 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巨大,社会反响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 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广阔的黄 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 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 和将来也是。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 出来的水稻最香。黄河泥沙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涛涛黄河给我 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多年平均含 沙量约35公斤/立方米,输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黄河的水量却不 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在我国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等语言描述黄河多泥沙的天性。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与世界多泥沙河流孟加拉国的恒河和美国的科罗拉 多河相比,黄河年输沙量为科罗拉多河的12倍,含沙量约为恒河的9倍。如果 把黄河的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二、黄河泥沙的治理方略 针对黄河泥沙的处理问题,古往今来,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探索和提出过不 同的方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黄河泥沙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和泥沙处理工程 实践的不断发展,泥沙处理的方略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解决黄河水沙问题,需 要依靠多种途径和措施综合解决。黄河水沙的治理与开发,应继续贯彻执行“除害兴利,综合利用,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的总方针,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略;坚持“拦”、“调”、“放”、“排”、“挖”综合治理的方略;坚持全河统筹,上中下游兼顾,除害与兴利 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处理和利用水沙资源。 1.1.搞好水土保持,减少泥沙入黄 由于黄河上中游的多沙粗沙区土质疏松、植被稀薄、沟壑纵横,土壤表面 受到暴雨打击时,土壤孔隙堵塞,雨水下渗速度减小,大量径流顺坡而下。因此,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实践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实践 摘要众所周知,黄河中含有巨量的泥沙,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结合治黄工作实践,介绍了黄河泥沙资源化处理和利用的实际做法,力求在黄河泥沙资源化处理和利用方面,探索新的途径,取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黄河;泥沙利用;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tv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069-02 utilization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as a resource he rui-yong 1.yellow river institute of hydraulic research, yrcc,key laboratory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research,mwr,zhengzhou 4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transport large amounts of sediment。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river management,describes the practice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as a resources. keywords yellow river;sediment utilization;resource 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黄河巨量泥沙,造成河道萎缩,“二级悬河”日趋严峻,严重威胁黄河防洪安全,因此,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项非常现实而又十分紧迫

关于加强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提案

关于加强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985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强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办理 提案人:张亚忠 主题词:水利,资源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高达16亿吨,主要源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高含沙水流流经黄河下游河道并不断淤积,逐渐使其成为高悬于黄淮海大平原之上的“千里悬河”。 泥沙作为一种物质具有二重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即资源化的一面。历史上,黄河泥沙长期被作为有害物质加以治理,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是指将淤积在黄河河道、水库(闸)中的泥沙,经过重置或再造,变害为利,合理地发挥其功效,使泥沙资源为人类所利用,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要考虑其社会需求、经济技术的可行性,还要充分考虑其对黄河安全、河流河势、河道输沙能力的近期和长期影响问题,以及黄河滩区群众的民生问题。随着对社会环境需求和水沙资源化认识的不断提高,泥沙资源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并广泛应用到生产和实践之中。但是,由于受到制度、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健康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开展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首先,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要求。在黄河下游河道,采取挖河疏浚主槽、引洪放淤等方法利用黄河泥沙,淤高堤河、串沟、村台、坑塘洼地等,可达到降槽与淤滩相结合、主槽与滩地同步治理的目的,从而改善“二级悬河”现状,提高河道行洪能力,降低漫滩洪水顺堤行洪对堤防的威胁,保障滩区群众生命安全。 其次,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国家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日益匮乏,泥沙资源的市场潜力越发凸显,利用黄河泥沙制砖、制瓦、制作生态建材和人工石材、填充煤炭矿山采空区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开发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是生态文明的要求。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耕地,利用黄河泥沙淤滩改土,以减少对基本农田的占用和侵蚀,塑造黄河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历史必然。 二、开展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 1、淤改黄河下游土地的客观需要。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始终是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正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