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扫描整理)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扫描整理)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扫描整理)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学习目标"与"答题要点")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 (1)

一、学习目标(P1) (1)

四、答题要点(P25) (1)

1.唯物虫观对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谈谈你对这

个问题的认识。 (1)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你对这些理论观点是怎样理解的?有哪

些启示? (1)

3.列宁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3)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3)

一、学习目标(P35) (4)

四、答题要点(P46) (4)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4)

2.为什么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4)

3.为什么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4)

4.加强文学队伍建设,要求文艺工作者具有哪些方面的思想艺术修养? (5)

第三章文学的性质 (5)

一、学习目标(P56) (5)

四、答题要点(P71) (5)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5)

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5)

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

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6)

5.谈谈你对文学性质的理解。 (6)

第四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6)

一、学习目标(P89) (6)

四、答题要点(P104) (6)

2.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相教育功能? (7)

3.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7)

4.试说明各种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7)

第五章文学创作 (7)

一、学习目标(P117) (7)

四、答题要点(P135) (8)

1.分析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 (8)

2.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有哪些差异? (8)

第一,二者的对象不同。 (8)

3.艺术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 (8)

4.艺术想象的特点是什么? (8)

5.艺术理解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8)

6.为什么说生活体验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8)

7.怎样理解创作个性? (8)

8.如何处理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9)

第六章文学作品 (9)

一、学习目标(P141) (9)

四、答题要点(P160) (9)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9)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

3.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10)

4.试述文学象征的特征,举例说明你对象征的理解。 (10)

5.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10)

6.请联系具体文学作品说明意境与象征的区别。 (11)

7.何谓典型?试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1)

8.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意蕴的系统性租丰富性。 (11)

9.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11)

10.比较小说与剧本的叙事差异。 (12)

第七章文学接受 (12)

一、学习目标(P172) (12)

四、答题要点(P183) (12)

1.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 (12)

2.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 (12)

3.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的"二度创造"? (13)

4.谈谈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迪性。 (13)

5.试论文学经典的特征和意义。 (14)

第八章文学批评 (15)

一、学习目标(P191) (15)

四、答题要点(P206) (15)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15)

2.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 (15)

3.文学批评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如何? (16)

4.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文学批评的步骤。 (16)

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 (16)

一、学习目标(P217) (17)

四、答题要点(P237) (17)

1.简析劳动、语言、原始思维与文艺发生之间的关系。 (17)

2.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17)

3.如何理解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8)

4.哪些因素决定着文学流派的形成? (18)

第十章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18)

一、学习目标(P250) (18)

四、答题要点(P271) (19)

1.如何理解文学生产的两重性应当代文学生产的新特点? (19)

2.如何理解文学消费的两重性及当代文学消费的新特点? (19)

3.媒介对于文学活动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9)

4.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19)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

一、学习目标(P1)

1.引导学生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说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2.完整地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的划时代贡献。

(1)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创立,对文学理论发展的重大意义。

(2)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与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和主要特点的有关理论。

(3)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的理论及其现实的理论价值。

(4)学习领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学与文学关系的理论。

(5)深入理解和自觉地遵循马克思关于"按照美的规律构造"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6)自觉地领会和掌握关于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

3.学习和研究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了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文学为谁服务这一文学价值观的核心问题。

(2)全面理解和认识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文学事业与党的组织的关系。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同时文学事业又不同于党所领导的其他事业,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应充分尊重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自觉地按照文学的特点、规律去指导文学事业的发展。

(3)学习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艺的理论。

①关于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理论。

②学习列宁初步提出的关于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思想。

③学习领会列宁关于作家应走一条什么样的创作道路的思想。

(4)学习列宁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四、答题要点(P25)

1.唯物史观对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文学理论建设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宣告了一切唯心史观的破产。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文学理论,究其哲学根源,都未逃出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过去出现的种种文学理论有了根本区别。

(3)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观察分析中外文艺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研究方法。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你对这些理论观点是怎样理解的?有哪些启示?

(1)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历史科学,同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阐释,对社会结构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与科学

阐释一样,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

(2)关于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科学阐释。文学艺术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同时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之间还有一定的"中介"或"中间环节"。人们的社会心理就是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生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因素。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还有一个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只有正确理解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的复杂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揭示文艺发展的规律,全面地认识文艺的社会功能。

(3)关于艺术精神掌握世界方式、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艺术生产的理论。对于文艺的特征应重点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关于艺术精神掌握世界方式的丰富内涵。要充分注意想象力对艺术发生、艺术创作的意义,认识想象力是人类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主要能力。在叙事文学中,马克思恩格斯突出地强调熟练掌握语言媒介,通过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创造出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又具有永久性魅力的文学作品。

以唯物史观科学地提出和阐明艺术生产范畴及其丰富内涵,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学理论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家身份具有二重性:当他从属于资本、融入资本主义生产链条之中,他是一个生产劳动者; 当他按照自己的天性"同春蚕吐丝一样"去进行自由创作时,他是一位非生产劳动者,是一位真正的作家。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以及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艺的发展和繁荣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学与文学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学说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打开文学殿堂,正确认识文学的服务对象和表现对象,探讨文艺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提供了一把钥匙。

第一,从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是文学理论乃至一切人文科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分界。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承认历史形成的人的共同人性,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发展着的系统,其中包含多种因素、多个环节。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理论,才能深入探讨文学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第三,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不仅有重大方法论意义,而且对全面理解人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丰富内涵,有重大理论价值。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科学界定。

第四,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这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重要标志。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文艺发展和文艺批评的主体、动力和源泉。

第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理想的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推动文艺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5)关于美的规律与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第一,马克思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的命题,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对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文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联系文学实际,全面理解和掌握现实主义在叙事文学中的基本原则"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三,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全面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和历史起相统一的批评标准,既要领会其内容实质又要领会其方法论意义。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理解这一批评标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3.列宁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进一步明确文学发展的方向和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趋向。列宁把是否为“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看做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的根本区别,强调"艺术属于人民和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

(2)列宁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学原则,并希望在实践中发展这个原则,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党的文学原则的基本内容为:

第一,文学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赚钱的工具,而是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文学事业又不同于党所领导的其他事业,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列宁提出了三个"无可争论": "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作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这一切都是无可争论的,可是这一切只证明,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中写作事业这一部分,不能同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的其他部分刻板地等同起来。"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文学,才能彻底打破剥削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摆脱名位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束缚,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

第三,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应接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监督。党不是靠发号施号的行政方式领导文艺,而是自觉地遵循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去领导文艺,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

(3)列宁从理论上辩证地阐明了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的关系,提出"两种民族文化"的观点,强调应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其专政时代的生活和斗争条件,发扬现有文化的优秀典范、传统和成果。

(4)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道路问题。列宁不仅指明了方向,而且强调作家艺术家应自觉地、主动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去观察、体验新的生活、新的感情,努力描绘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典型性格和典型心理。

(5)列宁创造性地运用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具体分析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并对政治倾向错误而又有一定艺术性的比较复杂的作家作品,作出实事求是的批评(如对阿维尔钦柯的《插到革命背上的十二把刀子》)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树立了典范。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一、学习目标(P35)

1.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到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时代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自化的结晶,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新文艺经验的科学总结。

2.了解和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体系,以及它如何科学地解决了文艺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的提高与普及、文艺的源与流、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文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创作方法问题,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文艺工作方针、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问题等。

3.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历史条件的产物,了解这一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丰富的文艺思想,认识到它是我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构成了新时期文艺思想的基本形态。

4.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特别要了解“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统一等五点内容。

5.掌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在革命文艺队伍建设问题上的情辟论述,了解建设一支革命文艺队伍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所具有的意义。

四、答题要点(P46)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为:社会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绚。所以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社会生活为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另一方面,文艺又不能照抄、照搬生活,必须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与改造,使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文艺与生活关系的简明的概括。

2.为什么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人民在有了吃、喝、住、穿的基本物质条件保障的情况下,必然会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其中审美的需求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是审美的高级形态,最能满足人民的审美的需要,因此人民永远需要艺术。为什么说艺术更需要人民呢?(1)民间的创作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滋养。(2)人民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3)人民是艺术的表现对象。(4)人民是艺术的服务对象。总之,"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与人民的基本关系是,人民及其生活促进文艺创作,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

3.为什么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在科学继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又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倡导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即"二为"方向,并且强调应当把"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有机统一起来。"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成为新时期我国最重要的文艺发展指针。为什么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二为"方向

和"双百"方针?首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决定着我国文艺的性质和方向,为我国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元比广阔的前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其次,如果说"二为 '方向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性质,那么"双百"方针则强调尊重文艺创作律和艺术自由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得到繁荣发展。

4.加强文学队伍建设,要求文艺工作者具有哪些方面的思想艺术修养?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艺队伍,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艺术修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二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三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和深入群众。

第三章文学的性质

一、学习目标(P56)

1.认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性质,理解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具体表现。

2.辩证认识文学的认识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3.准确了解文学的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关系。

4.理解文学的审美性及其具体表现。

5.理解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四、答题要点(P71)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第三,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从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层面对文学的基本性质所作的判断。

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第一,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第三,文学的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第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

5.谈谈你对文学性质的理解。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创作经验,结合教材或课外阅读的其他文学、美学教材、专著,谈出自己对文学性质的看法。

第四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一、学习目标(P89)

1.何谓文学价值?

2.文学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3.怎样认识文学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4.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5.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6.各种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四、答题要点(P104)

1.何谓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文学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家的创造为文学价值提供了基础,读者的阅读接受使文学价值成为现实,因此文学价值的生成包含两个重要环节,即文学价值的创造和文学价值的实现。在作品创造过程中,作家通过对特定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和评价,创造出一定的文学价值;而在作品传播和接受过程中,读者又会根据自身情况对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价值立场作出自己的评价,完成文学价值的实现和再创造。文学价值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从客观方面讲,文学的价值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是社会生活的集中表现与升华。从主观方面讲,文学价值还体现了艺术创造自身的价值,其中既包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道德评价,也包含着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文学价值的最终实现,是通过读者阅读和接受完成的。

2.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相教育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文学是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百科全书",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渠道。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不仅要再现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这就决定了文学的认识功能主要不在于探求客观真理,而在于用艺术的形式实现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把握。就作家方面来说,文学的认识功能是通过作家在饱含情感的审美状态中进行文学创作来实现的。就读者方面来说,文学的认识功能是通过读者的审美活动和获得的体验来实现的。

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广义地讲,文学的教育功能还包括文学具有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启蒙和教化功能在内。文学的教育功能,实质上就是一种提升和净化人的心灵的功能。文学作品的任何教育功能都必须通过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去实现。文学的教育功能植根于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方面方面在于文学反映和表现的对象本身具有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在于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和表现中渗透着作家爱憎赞否等思想感情倾向,自然形成对读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文学审美功能是由文学的审美本性决定的。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4.试说明各种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文学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功能的区分,只是从相对的意义上讲的,实际上它们并不截然分离和单独发生作用。文学的各种功能是相互关联着的,有时候相互促进,有时候相互冲突,有时则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一个繁复的文学功能系统。其中,文学的审美功能往往发挥更直接的作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功能实际上是文学实现其他功能的中介。因为无论是认识、教育功能,还是娱乐及其他的功能,在文学中都是通过读者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才能得以实现的。文学提供给读者的不是抽象的概念系统,而是动人的情感世界和具体的文学形象,这就内在地决定了读者从一开始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美感接受方式。这样,审美就成了读者把握文学形象及思想内涵的主要通道,成了将作家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转化为读者精神财富的必经之途。另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功能又是以情感为中心的整体性概念,它是文学各种功能协调统一的重要条件。文学的审美功能不仅表现在其他各种功能在内容上都渗透和蕴涵着情感体验的审美因素,具有审美的意义与特征,而且表现在其他各项功能都统一于审美,都要以审美为指归。

第五章文学创作

一、学习目标(P117)

1.一般的创作过程,包括:是什么力量促使作家去进行文学创作的?创作动因是如何形成的?具体包括哪些因素?在创作过程中,由杂乱无章的生活素材升华为完整生动的艺术世界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艺术构思的基本过程与主要方式是怎样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文学的艺术世界是如何借助语言呈现出来的?语言在

呈现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

2.文学创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创造活动,其中包含着多种心理因素的交织与互动。文学创作的主要心理机制,包括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等的特点和功能是怎样的?在创作过程中它们各自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这些心理因素与日常生活中相近的心理因素有哪些本质差异?等等。

3.文学创作是作家个体性精神创造活动,主体性很强,故而作家个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对于文学作品的品位、社会影响有着直接的影响。作家的生活经历、社会境遇对他的思想和世界观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包括作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修养对作家的重要意义以及作家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等问题,对于文学创作来说都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四、答题要点(P135)

1.分析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

一般说来,创作动机虽然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影响,但它的最终目标却在创作过程之外:或者是作品风格(追求创新等),或者是个人目的(情感宣泄、表现不满、传达个人意见等) ,或者是社会责任(批判社会、宣传某种政治见解,赞扬某种社会现象等) ;创作冲动则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

2.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有哪些差异?

第一,二者的对象不同。

第二,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第三,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茸感色彩。

3.艺术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

第一,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

第二,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密切相关。

第三,文学创作根本上是情感的再度体验。

第四,艺术情感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4.艺术想象的特点是什么?

科学想象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

5.艺术理解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第一,作家为什么要进行文学创作,在一部作品中他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主要是艺术理解的问题。第二,怎样的生活材料最适合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呢? 这就需要艺术理解来分析判断了。第三,在构思过程中,从性格刻画到情节安排,都离不开艺术理解的帮助。第四,只有在艺术理解的指导下,文学创作才能形成深刻的主题。

6.为什么说生活体验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只有反映了人们熟悉的,至少是能够理解的情感与生活现象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第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第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第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第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7.怎样理解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指一个作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创作个

性就是作家的个性气质、独特学养、生活积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他在文学创作中显现出来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呈现于文学作品,则构成该作家的艺术风格。

8.如何处理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第一,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

第二,创作自由是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前提条件。

第三,社会责任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权力集团对作家的要求与限制,而是社会历史向文学提出的要求。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学习目标(P141)

1.掌握和理解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的关系,领会文学语言的特点。

2.理解文学形象在作品中的表现,并了解不同的表现方式。

3.掌握和理解文学象征和文学意境的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效果。

4.掌握和理解文学典型的发展及其美学特征。

5.掌握和理解文学意蕴的内涵及其三个层次。

6.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四、答题要点(P160)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文学作品的语言又称文学语言,它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日常语言是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未经加工的语言,是人类语言的朴素形态;文学语言则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其语言行为如议论、陈述、抒情等一般指向现实世界。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务于艺术世界的虚拟性,因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构。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义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读者需要从文学作品艺术形象中,逐渐领悟其全部意义。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从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文学语言的如下特征:

(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

例如:屈原的《九歌》表现了一个生动的想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华丽的想象与实际上的生活紧密相连。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朝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条远举兮云中;

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忠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 ,把人生的感悟融合在对现实风景和风雨的描绘之中,富有情趣。

莫听竹林穿叶声,何妨徐行且沉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菜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滔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来时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3.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第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作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因此具有主观性。同时,作家塑造文学形象又必须有一定现实根据,因此文学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第二,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假定与虚拟是文学形象生成的主要途径。

第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的,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

4.试述文学象征的特征,举例说明你对象征的理解。

文学象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暗示性

这是指文学象征所具有的非直接的表意特征。读者通过作者所提供的语词句造而猜想出其中隐藏的深意,就是暗示性。

(2)哲理性

通过象征,文学作品可以表现出普遍的人生和世界状态,通过描绘人生的现象,探索最本质的人生哲理。

(3)荒诞性

文学象征的形象可以是普通的,如月亮、太阳等,也可以是荒诞的、不可思议的。象征的目的不在于通过形象再现现实,而是揭示人生和世界最本质的内在意义。因此,无论是古代的神话还是现代的艺术,常常使用表面上怪诞不经的象征。

(4)多义性

文学象征往往是作家个人创造的象征,与作为惯例存在的公众象征有所不同。公众象征的意义是文化赋予的,比较明确。如十字架在基督教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龙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作为作家"个人的象征",文学象征往往是在一种文学形象中蕴涵着多重意义空间。这种多义性给了读者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和进入作品的可能性。

5.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的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

6.请联系具体文学作品说明意境与象征的区别。

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意境也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象征主要强调文学作品所暗示和蕴涵的哲理,并且具有相当含混的特征。例如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 ,讲述了主人公K踏雪来到城堡附近的他想尽办法进入城堡,但始终没有成功。城堡象征着现代社会的机器化是所有权力的发出地,各种命令从它那里颁布,然而人们却无法靠近它都与城堡打交道,却从来没有进入城堡。在卡夫卡的小说中,"进入" 无法克服的困难,也成为卡夫卡小说中重要的象征。

而意境主要指主体与形象之间所发生的情感关系。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这句诗中,送别之情与桃花潭水相互映衬,情景交融,创造出感人的意境。

7.何谓典型?试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文学典型具有显现出性格的特征。

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生命斑斓色彩的特征。

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灵魂深度的特征。

文学典型具有蕴涵深刻历史真实的特征。

8.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意蕴的系统性租丰富性。

文学作品的意蕴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

第一,审美情韵层。

第二,历史内容层。

第三,哲学意味层。

由于整个文学作品及其艺术世界是作为有机的生命形式存在的,所以作品的意蕴也构成由表及里的有机系统。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长诗表现了审美的情志,一方面抒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宫廷中爱情生活的华丽多彩,另一方面也深情描绘了悲剧发生之后两人的相思之情,男女主人公的痛苦在诗句中一唱三叹,悠悠不绝。在历史的内容上,"汉皇重色思倾国"又是对重色轻国的皇帝和恃宠而骄的妃子的嘲讽和批判,他们自己的个人悲剧既是历史的结果,又是历史的原因。诗人一方面'除惜他们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对他们高居上位、破坏国家的行为发出强烈的斥责。这是一首以抒情为主要特点的诗,但是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冲突,情与理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本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们的悲剧命运可以总结为:理所不容,情何以堪。

9.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强烈的情感。抒情性是诗歌最根本的特征,也是诗歌的内在要求。

第二,跳跃性的言语结构。这一特征与诗歌的抒情性所体现的不受时空限制

的强烈情感和丰富想象有关。

诗歌又是一种语言高度概括、凝练的文体。诗人对每个词都要推敲,以赋予语言充分的表现力。诗人在创作中还采用比喻、隐喻、反讽、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段以形成诗歌语言的多义,或运用典故在新的语境下使诗歌语言获得新的意蕴,或创造一些背离日常语言的陌生化语言,激起人们对诗歌语言和情感的新鲜感。诗歌可以说是一种集中体现了文学语言美的文体。

10.比较小说与剧本的叙事差异。

叙事性是小说最基本的特征O所谓叙事,即叙述者按照-定的叙述方式来结构一系列事件。不同的叙事决定了小说不同的性质和面貌。

小说和剧本都是对故事的讲述,但是由于表现媒介的不同,导致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剧本受舞台演出的制约,在创作时需要考虑是否适合舞台表演的要求。剧本的叙事主要体现为台词和舞台提示。台词是剧本叙事的主要方式,它以对话(对白)为主,还有独自和旁白。

一般来说,小说的长度是没有限制的,因此可以有大部头的小说。而剧本则受制于表演的时间,并且在故事的设计上需要考虑表演的可能性。

第七章文学接受

一、学习目标(P172)

1.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2.潜在的作品和现实作品。

3.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

4.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的"二度创造"。

5.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

6.文学经典与文学接受。

四、答题要点(P183)

1.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

读者、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强调作家应当重视"接受"和"接受者",也就是要注重解决"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读者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上看,读者在文学接受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另一方面,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读者的阅读行为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过程。对于同二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与此同时,作品对读者的接受具有规范作用。作品是第一位的,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是第二位的。作品一般都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音飞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解释。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促使潜在的作品向现实的作品转化。

2.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

拥有一定文学接受能力的读者,在接受动机驱使下开始文学阅读过程,并在其间抚卷流连,体味人生悲欢,领悟生命真谛。这便是文学接受的第二个阶段---审美感受阶段。

读者在对作品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不仅是在解读语言文字的意义,更是在重构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即通过审美理解和创造性想象,重新建构出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完全相同的新形象。读者在重构饱含审美情感的艺术形象时,实质上已进入文学接受活动的审美感受过程。

在阅读文学作品、重构文学形象并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读者往往会进一步思索其思想艺术意义,追问作品的艺术和审美特征,并对其审美价值作出判断。这样,文学接受活动就进入审美评价阶段。

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审美感受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读者主要在感性的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感知、领悟和体验,其结果是感性的文学形象的形成。审美评价则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高级阶段,读者是在前一阶段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凭借一定的尺度或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做出比较理性的判断和评价,但往往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感受。

3.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的"二度创造"?

文学接受活动并不仅仅是对作品原义的还原,而且是在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新一轮创造性活动。二度创造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特点。二度创造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二度创造则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由此对作家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发现,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按照二度创造的观点,文学的创造性事实上既包括作家的创造性,也包括读者的创造性。

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文学形象的重构和文学审美意蕴的再创造两方面。一是重构文学形象。文学作品往往充满着空白和不确定点,这种不确定和空白构成了文学形象巨大的阐释空间,为审美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可能,使得文学接受活动更具创造性和自由性。在这种董构过程中,读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经历或阅历,对作品加以联想、幻想甚至是比附,从而在头脑里再造出打上个人印记的文学形象世界。二是开掘深层的意蕴世界。在重构文学形象的基础之上,开掘、升华出深层的审美意蕴世界,是二度创造的又一内容。

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个体感悟、人际交流、生活追求以及学习借鉴等。

经历了从作家首度创造到读者二度创造的动态过程,一次具体的文学活动便基本完成。但还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完成"只具有相对意义,只是就一次具体的接受活动而言的。更宏观地看,一次接受的完成其实又是另一次接受的起点。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史,就是被不断阅读、不断发掘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经历"二度创造"的历史。

4.谈谈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迪性。

由于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二度创造,所以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然由于面对的是同一作品,接受也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这就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是一对基本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由文学接受活动的创造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对一作品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有时这种差异还相当大。这一现象正是文学接受过程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又往往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这种审美现象即所谓的接受活动的共

通性。

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具有共通性。第二,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具有共通性。第三,对文学的意蕴诠释和价值评价具有共通性。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由于作品的媒介符号具有确定性,每一读者面对的作品是一致的,而作品对一切文学经典的形成依靠创造性的文学接受活动,而文学经典一经形成也会对新的文学接受产生重要影响。文学接受和文学经典互相推动,共同促进着文学活动的发展。

有着最终的规定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共同范围内(如同一时代、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文化传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时尚和趣味等),读者的接受必定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共通性乃至共同性。然而,在这种共通性的基础上,差异性更为普遍地存在。

总之,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差异性则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是读者阅读准备同作品自身所展现的形式、内涵与价值的凝聚和融合。二者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影响,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逐渐走向衰落。

5.试论文学经典的特征和意义。

文学经典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对象,从总体上讲,经典其实也是在读者千百年的文学接受过程中生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不仅取决于其内容和表达形式对读者的适应和满足程度,而且取决于一代又一代读者对其理解、诠释、选择以及再认识、再选择的程度。

一般认为,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涵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它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

文学经典的出现,是读者意志的反映,是历史选择的结果。部作品的优劣高下,彰显于世还是潭没无闻,根本上还是靠历代普通读者、专业批评家的阅读和文学史家的进选。其中,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对推出文学经典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

作为集体存在的普通读者是文学阅读的主体,他们的选择是文学经典最终确立的决定性的因素。从较长的时间段来审视,普通读者在两个方面最终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命运:一是专业读者所推荐的经典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普通读者的响应和认同的话,其经典地位就会逐步丧失;二是普通读者集体-认同井赋予其较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往往会反馈、影响和最终决定专业读者对经典的选择。同时,意识形态对文学经典的形成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文学是具有倾向性的艺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条件下,某些作品会因为表达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或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暗合而被推升为某一时代的文学经典,但如果这类作品仅具意识形态合法性而审美价值不高的话,它最终也会丧失其"经典性"。

文学经典一经形成,就会受到社会的更多推崇,从而拥有更多的读者,获历史继承的优先性,成为被阅读和阐释的焦点,对以后的文学接受活动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文学经典的形成依靠创造性的文学接受活动,而文学经典一经形成也会对新的文学接受产生重要影响。文学接受和文学经典互相推动,共同促进着文学活动的发展。

第八章文学批评

一、学习目标(P191)

1.了解文学批评的性质。

2.理解文学批评的原则。

3.掌握文学批评的标准。

4.了解文学批评的类型。

5.理解并尝试文学批评的方法。

6.了解文学批评的主体。

7.理解文学批评文体类型的选择。

四、答题要点(P206)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1)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是文学发展的推动力。文学理论作为对于文学现象的普遍性的分析和判断,要经历从特殊上升到普遍的过程,而文学批评正是运用特定的文学理论,重点致力于特殊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观念。文学批评既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又是它由的具体运用。

(2)文学批评不仅仅从属于文学理论,而且常常跨越文学理论学科界限延伸到相关文学学科领域中。在当代,它还常常成为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关的焦点和领域。

(3)在当前发展趋势中,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呈现出更加紧密的互动美表现为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和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促进作用方面,文学理论通过提供特定的氛围、意向、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拉动和引导文学批评前进;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反过来促进文学理论的进展:一是对新学现象的批评中的新发现被总结和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二是文学批评陆文学理论观念发出挑战;三是文学批评的活跃促使文学理论家把注意力投向当下具体文学现象批评,出现理论的批评化转向;四是当代文学批评对于语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积极运用,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新趋势的出现。

2.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的原则是指文学批评所遵循的价值评判尺度。马克思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原则,这就是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1)美学的原则强调,文学代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诗意的裁判",因而要求文学批评运用同样的"诗意"的或审美的尺度。它的核心在于文学批评是"美学的"。这要求批评家对作品采取审美态度,以获取艺术感受或审美体验为动机,着力阅读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形象、审美意蕴等,产生感动和发现,由此为起点进入批评并贯穿于全过程。

(2)历史的原则强调,文学与在历史中演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着人类历史的生活,必须把文学当作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去对待。因此,需要把文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看它在历史上是否有进步意义,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给人类增加了文化财富。

(3)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是审美过程与历史过程的辩证统一。美学的原

则是历史的原则得以推演的基础,历史的原则是美学的原则的指导、深化和提升,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文学批评既是艺术形式的批评,也是思想内容的批评;既是审美的批评又是社会的、历史的批评。

(4)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对文学批评的实践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把文学现象首要地视为审美现象。第二,文学现象在其审美特性中必然蕴涵着具体的历史内容。第三,文学的审美感染力总是服务于传达或隐或显的时代思潮和个人的思想、情感倾向。

3.文学批评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如何?

文学批评标准是指人们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具体尺度。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具体的文学批评标准主要有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1)思想标准是指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意义内涵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对文学作品蕴涵的真实、倾向和情感等作思想性的评判。当然,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的优劣高低,判断它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流露倾向和表达情感,终究要看它是否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读者中产生共鸣,从而成为时代精神与呼声的集中表达。

(2)艺术标准是指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艺术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形象、阅读余味等所展现的美学成就及艺术魅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语言形式包含语词选择与组合、文体构造、结构设计乃至抒情与叙事方式等方面。第二,艺术形象的概括性。艺术形象的概括性是指艺术形象以其丰富、鲜活和独特的风貌,可以达到对社会生活进行概括的目的。第三,阅读余昧的醇厚性。阅读余昧的醇厚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中产生余意深厚与绵长的效果。

(3)对成功的文学作品来说,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文学批评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及其具体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同时又注意针对具体作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

4.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文学批评的步骤。

文学批评写作包含哪些步骤呢?虽然批评文体多姿多彩,但是以下写作步骤都是共同的和不可缺少的:

(1)反复阅读文本,获得艺术发现。反复阅读有助于发现文本的含义及特色、独创性因素或特定疏漏。批评者只有从作品中获得艺术发现,才能真正体会出作品的美妙,而这是从事文学批评写作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2)选取批评切人点,提炼核心观点。批评写作无需面面俱到,而是要求选取特定突破点切入,逐层展开,由点及面,力争由此把握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要从特定切入点实施突破,批评者应当尽力提炼出自己的核心观点。没有核心观点的批评,算不上成型的批评。

(3)条理化布局及文字表述。这一步骤主要包括确立文章构架、讲究行文章法、注重学术规范等方面。文字表述则是指在反复阅读与复述的基础上,把拥有突破点、条理化布局和核心观点的批评构想再用合适的文字表述出来并最终成文的过程,属于批评写作的最后步骤。

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

一、学习目标(P217)

1.理解文学起源的诸种解释,理解劳动、语言、原始思维与文艺发生之间的关系。

2.理解文学发展的动力,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理解并把握文学风格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功能,学会分析和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

4.理解文学流派的内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5.理解文学思潮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并把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答题要点(P237)

1.简析劳动、语言、原始思维与文艺发生之间的关系。

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因。这可以从人类为何创造艺术以及怎样创造艺术的历史中去理解。

第一,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主体,为人类创造出从事艺术的生理条件。

第二,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工具。

第三,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提供了主体需要。

第四,劳动为原始艺术创造了形式与内容的早期范型。

语言诞生以后,伴随着劳动实践的日益进步,人的思维更加成熟,语言得到进一步发展,便开始出现文学的语言萌芽。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同音乐、舞蹈交融在一起,并且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存在。早期文学的语言往往表现为咒语、巫唱、说事、神话、传说等口头形式。

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文学的语言萌芽出现了,但要形成专门的语言艺术作品,还依赖于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成熟。而审美意识的成熟则经历了由非自觉阶段到自觉阶段的演变。非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审美意识还具有原始思维所具有的那些特征,这可以从原始神话中较为集中地看到。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原始初民逐渐形成了对文学形式的自觉。正是由于在创作手段、审美情感与美感特征三个方面,审美意识逐步从非自觉走向了自觉,并获得一种属于文学审美形式的质的规定性,文学的早期形态诞生了。

2.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在于物质生产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发展,但要看到其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突出地表现在,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总体上的平衡性和局部的不平衡性。

(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总体上具有平衡性。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2)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局部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这是指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之间在局部也会出现不一致。马克思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髓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①文学艺术的繁盛时期不会同社会的一般发展程度完全一一对应,而历史上也确实不乏经济

落后而文艺繁荣的现象。比如,某些文艺体裁只能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兴盛,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成为了过去。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就是如此。再比如,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局部"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方面:其一是文学发展在受到物质生产的根本性制约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并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其二,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发展的推动,要经过一些复杂的中介环节。在诸多中介环节中,有四方面尤其重要:政治治乱、社会心理、文化变革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

总之,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总体上的"平衡"与局部的"不平衡"两种关系,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文学现象。物质生产或经济生活归根到底在文学发展中起着最终的支配作用,是决定文学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3.如何理解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文学的历史发展,还存在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推进文学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文学大师创作出的脸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结果。不朽的文学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涵着时代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文学传统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离开创新与继承中的任何一方,文学都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

当代中国文学要把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统一起来。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坚持立足自我、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此同时,还应当致力于在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就要求作家更加自觉地和充分地深入社会生活,观察和体验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人民的脉搏,体会时代精神,按照"美的规律"去大胆开拓,勇于创新,为人民提供最新最好的精神食粮。

4.哪些因素决定着文学流派的形成?

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1)相近的题材。

(2)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

(3)相近的艺术方法和技巧。

(4)相近的社会身份和社会阶层。

(5)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

(6)相近的理论主张。

除此之外,文学流派还与时代和民族状况有关。

第十章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一、学习目标(P250)

1.把握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时代性,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有其不同特点。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 (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艺理论第一章本章知识点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本节概述: 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教程A__B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a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又称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它是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和形象系统,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2.陌生化: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3.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之先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 4.原型: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对艺术客体的解释,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它是悠远的历史起点。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__ 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1.②④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2.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3.①②④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4.①②③⑤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5.①②③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整理

学习资料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定义: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 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定义: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 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定义: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认识性 倾向性 实践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定义: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 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定义: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 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 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定义: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文学可以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 越自然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第一、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 身感受。第二、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的征服。第三、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的超越。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 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人们总是在文学中寻找理想,追求理想。 对人自我的超越。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美的文学可以陶冶性灵,启发幽思, 拓展心胸,塑造人性,完善人性。 情感性 形象性 超越性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间接性(非直观性)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 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和声韵美的特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 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 B.文学学 C.诗学 D.文学理论 2.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A. 17世纪 B. 18世纪 C. 19世纪 D. 20世纪 3. 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 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 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 〈〈镜与灯- 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英伽登 D.艾布拉姆斯 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 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 A. xx B. xx C. xx D. xx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 B.精神生产 C.人的生活活动 D.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反映论 D.辩证法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 B.文学作品 C.人 D.摹仿 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A.生活的积累 B.人的生活活动 C.知识的积累 D.作家的出现 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白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 对象(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保持一种白由的关系 D.形成对立关系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 一.理想型文学 1.概念: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2.特征:表现性--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思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理想型文学艺术地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乐土。 虚幻性--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手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如,李白“白发三千丈”的夸张,追求的就是一种情感的真实。 二.诗 1.概念: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特征: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但诗的概括性更为突出,它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而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如《长恨歌》用了120句,840字,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有限的词句中,准确、含蓄、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勾勒出生活的场景。 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跳跃到另一端,或由过去跳跃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藩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节维系着。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式,主要有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时空综合的,关联式的,平行式的等等。采用何种跳跃结构,由诗人所要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 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诗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韵母相同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反复出现,韵律包括头韵。腹韵和尾韵。诗的押韵,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三.剧本 1.概念: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按场次分,可以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2.特点: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具有高度浓缩性,为了使舞台这块小天地尽量多的容纳社会生活反复广阔的内容,剧作家必须把生活写得高度浓缩、凝练,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简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将生活内容概括地、浓缩地再现在舞台上。剧本再现生活的浓缩性要求清洁结构单纯集中,只有使剧情高度集中概括,才能充分发挥戏剧的表现功能,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茶馆》只有三幕,却表现了五十年的社会变迁,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已成为一条公认的定理。跟小说相比,剧本更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剧本要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艺术的时空特征决定的。戏剧是直接面向观众的艺术,如果没有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舞台上必然出现冷场,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注意力。因此,集中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 一.术语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艺术形象 2、文学材料 3、文学本体说 4、创作动机 5、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简述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理论。 2、简要说明文学的文化含义。 3、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4、探索艺术起源问题的实证途径有哪些? 5、弗莱是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 6、通俗文艺的价值在哪里? 7、说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三、扼要指出下列引语中艺术道理(每题3分,共9分) 1、文学是“无用之用” 2、文学是“诗的思想” 3.丰富的生活阻碍了艺术表现。 四.阐述分析下列材料所蕴涵的文学原理(8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光、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五、论述题(共21分)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话语的艺术?举例说明。(12分) 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11分)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参考答案 一、 1、艺术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存在方式 2、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3、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4、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或意图。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5、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二、 1、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文学的文化含义。中国魏晋前。词源学:文——文章(写作和文采)。学——博学(学术)。文学=文献=文化=文=一切应知之学问. 西方18世纪前。古希腊无文学概念。o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广义的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是语言性符号。等同于文化。韦勒克:文学研究史=文明研究史。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研究艺术起源有三种实证途径: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分析史前艺术遗迹。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 5、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6、通俗文艺的精神价值:在可读性中,让读者获得平易性的精神愉悦,进而产生超越生活的艺术快感。 7、人性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即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使人能自由地表达对对象的感觉。文学活动使人能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文学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三: 1、功利与无功利结合。 2、情感与认识的结合。 3、想象力作用。 四:文学物化。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使其成为物质性文本的过程。从心理到物质的过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五、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一、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形象间接性原因:语言符号是“人为符号”,非“自然符号”。形象间接性局限:无艺术形象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