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人文精神与通识教育

大学的人文精神与通识教育
大学的人文精神与通识教育

精神的缺失并不是今天才发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有一班学者,主要是复旦的学者,就发起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

为甚么要开展这样的讨论呢?那时候内地市场经济勃兴,社会急速转型,也就是从一个未开放、传统的社会突然转变到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特点的社会。这一方面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飞速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精神思想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化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社会必须有一种主流思想。尽管我们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希望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家的基本主流思想,但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变成中国佛教大概花了一千年的时间。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变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我们不清楚,但是还没完全中国化时,文化大革命又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破坏得非常厉害,这使当时的年轻人无所适从。所以,内地这几年兴起了读经活动,希望再建立传统文化。但是,简单地读经恐怕不是弘扬文化的好方法。1818年黑格尔(Hegel)就任柏林大学(BerlinUniversity)教授时说:「对日耳曼民族来说,精神上的深刻要求荒疏已久。」我没仔细查过这荒疏是有多久,但现在的社会又太沉浸忙碌于现实,驰鹜于外界精神。我们应该从这种状态转回到自身,也就是说应该徜徉于自己原有的精神家园当中。中国现在就是这么一种状况。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学者认为,只要好好地经营,认真地做,照胡锦涛的说法是「不折腾」,要使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变得富裕并不太难。但是要建立一个精神上健全的社会,就困难得多。

我再进一步说,建立一所有品味、有精神的大学,这比甚么都难。哪怕你拿了诺贝尔奖,哪怕你有很多的科学成果,但是如果没有品味的话,这所大学不能担当起它的任务—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并以此培育优秀人材。所以,得先谈到人文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文精神。早在《周易》就有这么一句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就有教育的意思,一定要教育以后才能成天下。由此可见,中国的人文历来都和教育连在一起,希望通

过人文教化来达至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在现代的技术化社会里,人文精神跟教育的关联应该愈来愈紧密。对科学家来说,科学主义、技术主义是非常危险的。十年前,我是个非常典型的技术主义者,我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随着年纪增长,比照现状,我发现问题并不像我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不得不学其他东西。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Jaspers, 1991)说过,大学是学术勃发的场所,也是教育新人成长的场所,所以大学必须具备几项东西:

(一)教育的本质: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追求是文化的积淀

向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追求是一切教育的本质。一些哲学研究者认为,绝对真理并不存在,或者不清楚终极价值到底在哪里。但是要注意,教育必须从终极价值及绝对真理出发,给学生理想。理想是甚么?是「心向往之」却「不能至」。如果是这样的话,为甚么还要有理想?理想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它照亮我们脚下的道路,使我们不致在纷杂的世事中、世风流俗中迷失方向。大学是积淀文化的场所,尤其是人文精神的积淀及传承,同时吸收了世界上人类所有的优秀文化。因此,大学不能常变。我们一天到晚说改革,说得太多了。天天都改革的社会不是好社会,这只能说明它还不够稳定(stable),是一个动乱的社会。对于现在的大学来说,我相信坚守历史使命比改革更重要。

(二)回归大学的使命和精神比改革重要

我们已离大学应有的使命和精神太远了。大学当然要仰望星空,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大学是作为一个专门的机构去思考未来的事情。事实上,当今市场经济使社会变得比较功利,不少大学缺乏长远的规划。比如说很多大学校领导也只是看学校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重点实验室增加了几个、产生了几个院士,以及运用各式各样的指标,如科学引文索引(S 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索引)、H指针(H-index)等等去评核教师的水平。这有点像文化大革命时大寨大队的生产队长,为每位教师评工分,评价教学水平。但学术表现(academicperformance)和真正的大学精神及使命却被搁在一旁,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大学不仅不可以随波逐流,更加不能对世风恶俗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坚守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

大学应该是社会的清醒剂、清洁剂。这几年,国内外大学都有不少失范的地方,如学术造假。这不单中国独有,全世界也揭发了不少学术造假行为。早前一段时间,我读到一篇《环球时报》上的文章,美国做了一项针对学术失范的不记名调查。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教授都有不同程度的学术失范行为,可见学术失范并非地域性问题。我个人认为学术失范恰恰跟全球各大学采用美国模式很有关系。美国社会本来就充满竞争,在乎文章的数量,于是发明了所谓的SCI索引和H指针等。这些指标传到中国以后,问题就变得相当复杂。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政治体制上的缺憾、官员不到位等问题跟这些指标凑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比任何时候都糟糕的学术评价方式,毒害整个学术氛围,所以大学需要一道精神围墙,尤其在民族危难、社会失范时,大学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就显得非常重要。

大学应该成为社会思想和文化传统的中流砥柱。正如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所说,大学里,知识诚笃是特别重要的德性。这无论对教授、行政人员、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在这个前提下,知识的诚笃和学术的纯洁性才可能建立起来。从长远的意义来说,这样才能坚守文化真谛。大学失范的地方到处都是。有时候走进一所大学,感觉它不像大学,到处都拉满了横幅广告,把大学的神圣感、静谧感都赶走了,所以我说,大学的人文精神对当前内地而言尤其重要。

(四)两种文化:科学文化跟人文精神同样重要

另外,科学精神同样重要。1956年,斯诺(C.P.Snow)发表了有关「两种文化」的演说。他把一种文化称为「科学文化」,另一种称为「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缺一不可。人文是一种人文的情怀和精神,是善和美,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科学文化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这实际上已引出了我们通识教育的内容。

三、为甚么要推行通识教育

大学为甚么要进行通识教育?我引用艾伦(D.W.Allan)的一句话,「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艾伦,2005,页7)。」但是,内地对此的真正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我们有时候用了些过于简单的表述作口号,如培

养通才,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使我们思考不清背后复杂丰富的内涵。所以,当大学坚持做通识教育时,校长和领导层就需要想清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一)通识教育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

我们学校第一届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已经毕业了。最近我追溯了复旦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的所有档案,以及所有学校领导的讲话,发现了一个倾向,那就是把通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为理科生提供一般文科知识的普及教育,同时为人文社科的学生提供一些化学、物理方面的知识。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实际上,通识教育涉及人类教育的本质问题。英国哲学家罗素(B.A.W.Russell)认为,早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 lato)已意识到,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播过程,尤其不是一个知识的普及过程,更不是一个把深奥的知识浅薄化的传播过程。如果这样做的话,通识教育就走上了歪路。所以罗素说,大学要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不带成见或偏见的探索精神。如果完成不了这塑造精神的任务,大学就降低到只会灌输知识的水平。教育是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注意不是教师去帮他思考,而是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所以你得告诉学生,老师也会犯错,校长更会错!但现实上,有不少人仍然认为,年纪比你大,总会比你对;官比你大,就是比你正确。这种潜移默化的思维实际上影响了年轻人的思想,这是极其糟糕的事。

(二)专业教育并非通识教育的对立面

中国古代教育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常以为通识教育会跟专业教育构成矛盾。爱因斯坦(A.Einstein)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以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只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我曾经在《人民日报》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说:「科学家不应只是一种会从事科学研究的机器。」专业教育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使人内心和谐发展。最基本的教育是使学生对正确的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必须在美和道德上有鲜明的辨别力。中文大学一直强调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教养有文化的、成为社会上负责任的、自觉而实行的一份子,这比甚么都重要。但现在,即使在中长期发展教育的规划里,对大学的要求更多的是强调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具体的需要。于是,大学的专业教育根据这些需要去设计,背后隐藏着过强的功利色彩。也就

是说,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放到造船厂,就马上能造船去,放到炼钢厂,就马上能炼钢,这是教育理念的错误。所以社会上不乏这样的人,他以自己的化学知识去合成、去设计一条非常经济便宜的合成路线,然而,他也可能去合成毒品;也有些生物学家喂黄膳吃避孕药,使鳝鱼失去生育能力,变得又粗又壮;又有人把白木耳用硫磺熏一熏,使白木耳特别地白,非常漂亮。这些就是纯粹的专业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对怎样使学生理解价值的意义,使他们理解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加强辨别美和道德的方法等研究都做得不足够,这是我们必须加强的地方。

(三)通识教育的特点

1. 通识教育应同时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

究竟甚么是通识教育?我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是能够同时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通识教育不是娱乐版的知识普及教育。上通识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教师因应学生的程度,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只得保险地取个平衡(average),不然就会被同学投诉了。如果传输给学生的是娱乐版式的普及知识,那不叫通识教育。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文理学院前院长罗索夫斯基(H.Rosovsky)说过,「哈佛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之间的交谈,必须高于闲聊的层次。」如果停留在闲聊的层次,这是很危险的。如果通识教育没做好,那么会变成怎样?学生参与不了专业会议的讨论,却在茶余饭后跟大家滔滔不绝,这不是我们所要的结果。通识教育不是培养学术研究的「业余爱好者」。通识教育应该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所以我不同意把通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的根本是教导学生求善求美,科学是教导学生求真求实。通识教育必须要有专业教育的支撑,只有当两者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完美的、具有完整人格的学生。

2. 通识教育应该展示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第二点,通识教育应该展示不同的文化,不仅仅是各民族的文化,还包含不同学科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历史传统的不同,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文化,所以我不认同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如果世界只有一种文明,人类会走向末日。不同的文化应该和谐共处,它们都有好的成分,当然也有落后的成分。这就像基因一样,单一化以后,

整个人类的文化就会倒垮。最近我在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简称Caltech)举行的「环太平洋校长会议」(APRUMeeting)上,遇见一位日裔美籍的年轻教授,他举了一个例子。他是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从前他在日本时,每个月都急切盼望读到前苏联的数学和理论物理杂志,因为他认为杂志的每一篇论文都有巨大的价值。但现在他根本不看,认为糟糕到没人要读了。这位教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日益平坦化的当今世界保持不同民族文化及智慧的多元化?如果不能保持这种多元化,对任何的创新活动都不利。但大家该注意到目前的危机,全球大学,包括内地的大学,都在美国化。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中国要办世界一流大学,绝对不应是欧美大学制度的凯旋。我们有很好的教育传统,就像日本的大学跟欧洲的很不一样,也跟美国的很不一样。大学实际上反映了该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大学就该有中国的文化特色。

除了地域文化外,不同学科也有不同的文化。研究历史、数学、化学、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并不一样。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去了解当今世界上除了地域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外,也有不同的学科文化。另外,每一个学科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你得让学生了解这套思维方法,而不在于让一个文科学生能够计算化学的反应。

季羡林先生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一种悟性的文化。悟性文化适合于研究非常复杂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需要综合判断才整理出条理的范围。如果问题已经独立出来,割裂得很清楚的话,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逻辑的理性推理。但是当今世界很多事情并不能以简单的形式逻辑推演。所以季羡林先生说,二十一世纪应该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文化。我个人并不完全赞同这句话,即使要成为主流文化的话,那么必须是中国悟性文化吸收了古希腊传统的理性精神及逻辑思维以后所产生的混合文化,这才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文化。世界上的文化从来不是轮流坐庄的,而是某个国家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以后组合成新的文化,才能主导世界。好比唐代的中国吸收了西域传来的文化,揉合以后才能成为主导文化。因此,我们得让学生知道世界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的思维模式。

3. 通识教育应充分展示学术的魅力

第三方面,通识教育应该充分展示学术的魅力。我们要求学生关注人类的命运、社会的发展、百姓的疾苦,课程就要展现这些基本元素。但是要展现、处理这些人类的基本问题,了解这些知识和背后的功能等等,没有专业思维支撑的话,很难实现。通识教育的对立面不是专业教育,而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这样的,你让他加入司机的行业,你叫他去开车就行了。通识教育不是这样。通识教育一点都不排除专业教育,所以大学必须给学生非常基本的专业知识训练,赋予大脑逻辑推理和论证复杂问题的能力,理解不同学术专业思维之间的差别,它们的复杂程度,不同的潜力,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感受到任何学科都有它的学术魅力。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点,那么接受过通识教育的学生也只可能是一个学术研究的业余爱好者而已。但我们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精英分子的学校,不可能只培养学术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所以必须要有艰深的专业知识。

(四)通识教育的实践─恢复书院制的施行

通识教育具体该怎么做?虽然这不是今天讨论的主题,但我觉得在中国恢复书院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这在中文大学已经实行了好多年,我们也学着实行书院制。从历史上看,除了科举制度以外,实际上另外一种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书院。科举制度并不完全是坏的,只有到后来明清时期才出现问题。原来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官制度。至于书院制度,则是真正的通识教育。书院才是我们现在一直强调的小班教育,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讨论问题、启发式教学等等。有些教育研究工作者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罗列了很多东西。但我认为我们现在几乎没有很好的教育家,至少在内地没有。一些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院写的文章,我认为根本没有太大的价值。我这个话说得非常厉害,也希望那些学者来跟我进行争论。中国对教育不是完全没有研究,但有深度的教育研究却不在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也不在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而在中文系和哲学系,这是一个悲哀。回想一下历史,新的大学制度被引入中国,在北大、清华、复旦建立起来以后,书院就被废掉。但是刚刚废掉没多久,胡适和蔡元培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错误。所以胡适说:「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引进洋学堂这种体制,并没必要把书院全部废掉,但现实上却恰恰被废掉了,结果所有大学都完全变成了洋化的大学。胡适、蔡元培、梅贻琦等人意识到这

个问题,所以在办学过程中,他们都力图把中国的书院精神和现代大学揉合起来。因此,北大、清华等大学还可以保留书院的精神。我今天不想详细讨论这方面。但当时北大、清华等等的学校章程和很多规定都非常清晰地表明这个意思,希望把古代书院精神跟现代的大学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复旦也在复办书院。但不可能把古代的设置简单地搬到今天,所以我得向刘校长好好请教,中文大学有办书院的经验,我没有经验,我只是参观过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但只得到情感上的激动而已。我不知道具体的做法。很多人研究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我看过以后,感叹古人之睿智,能培养出这么多人才。但今天该怎么做才能跟现代的大学制度契合?这很不容易,我要向刘校长和中大的老师请教。

(五)通识的任务

进一步说,怎么样去完善相关的书院制度?我们在这方面还只是一个开头。首先,恢复书院制不是复古。如同蔡元培先生所期待的,要把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结合到现代的教育道路上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所谓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人认为加上「中国特色」这四个字代表了大学的落后。但其实不应是这么一回事。我想引撒切尔夫人(M.H.Tha tcher)当首相时的一句话,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她说:「你们不要去谈中国威胁论,我告诉你们,中国不可能对世界造成威胁,原因只有一点,因为中国从来没有思想和文化的输出。」说实话,中国并不想称霸世界,但中国也不能老是被误解。其实,诸如达尔富尔的问题中国处理得很不错。我们支持非洲,就有人说我们另有所图。我们只不过想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希望把奥运会办成全世界人民的一个节日。但是好多人反对,反对的人不一定都是反华分子。为甚么?我又想起另一句话,当年我去德国做博士后,当时德国联邦总统赫尔佐克(R.Herzog)请我们到官邸饭聚。他问了我一句很重要的话,他问我学德语了吗?我说没学,因为研究所里的教授跟我说讲英文便可以了,没必要再到歌德学院去学德语。总统说这看法错了,德国人认为,只要世界哪个地方有人会说德语,哪里就有德国的利益。这一点中国人在做,孔子学院建了这么多。但是总统第二句话我们就没做到,他说,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知道一点点康德(I.Kant)、黑格尔,他就知道德国人是怎么思考问题。这点我们还没做到。在内地要做到这一点,谁来做?不能在研究所,只有在大学做才能成功。

大学有这么多学生,这些学生跟世界各地的人接触,大学跟外国的大学互有来往,而且都是不断的沟通合作。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作用将会愈来愈大,所以我觉得通识教育背后隐含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建立一个在全球视野下宏大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战略。然后,让我们的学生、教授、教师,能够在这个方面起到我们该起的作用。

我相信,在后面的交流当中,刘校长和其他同仁一定会给更好的意见。我最后想说明一点,一开始我就说,中国的大学现在有很大的问题,有不少失范的地方,更关键的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但我是乐观的,因为我相信只要坚守大学精神,不辱大学的使命,那么就一定能够回归到正确的大学之道。正像某位学者说,如果大学连自己都拯救不了,你还能拯救谁?如果大学连自己都教育不了,还能教育谁?所以我相信,大学自己能回归到正确的大学之道。

谢谢大家!

杨玉良院士与刘遵义教授对话

主持:

谢谢杨校长的精彩演讲,接下来的环节是由杨校长与我校刘遵义校长就今天讲的这个主题进行对话。请两位上前就座。

刘遵义:

首先,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杨玉良院士非常精辟的演讲,谢谢!

杨校长在刚才短短的演讲中,能够把「人文精神」跟「通识教育」的关系深刻精到地剖析出来,令人佩服。他说,通识教育并不是娱乐版的普及教育。各种各样的知识,有一点认识,也不叫通识教育,真是个一针见血的导论。

我自己的专业是经济,对于人文学科认识也不深,但是既然要回应杨院士,不得不班门弄斧了。我非常同意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它的确是传授人文精神、实现大学理想的一个重要课程,我们香港中文大学创校以来,就十分重视通识教育,我们深信在专业知识之外还是需要有通识教育的存在。

中大的校训是博文约礼。博文就是要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希望我们的学生都有广阔的胸襟、有识见,能独立地判断,同时也尊重真理。约礼,就是尊重真理,坚守诚信跟道德,同时有包容的精神。我想这个就是约礼。要博文约礼,才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校训讲得很明白了。

目前,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主要分为书院通识跟大学通识教育两个部分。大学通识教育有四个必修的范畴,包括「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和「自我与人文」。这四个范畴根据我们新亚书院先哲唐君毅教授提出来的人文价值而订定,包涵了学生必须涉猎的人类至善关怀方向。书院通识是透过少量学科、小班教学与多姿多采的活动,还有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观摩、互相交流,通过老师以身作则的方式,来传授人文的理念、价值观跟精神。我想以身作则是很重要的,中国也讲究「身教」,书院理念就是透过这种非形式教育来跟学生接触。能够把这些价值、理念在不经不觉之中传授给下一代,比每天教学生该怎么做还要重要。因此,「身教」也是很重要的方向。

除此以外,我们亦认同跨文化、跨种族理解的重要性。我们的使命是要结合传统和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不单学术方面是这样子,在价值观、人文方面也希望能做到这一点。在香港的大学学制由三年改变为四年的关键时刻,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将增设一门必修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以小组形式进行。同学们需要阅读超过二十本经典著作的精选部分,深入讨论并写作论文。文章经典取材自中、西、希伯来、伊斯兰、印度文化的经典,让学生思考不同文化,以及面对人生、社会和知识的基本课题。所有社会都会面对一些相近的课题,但却有不同的看法,不能简单说哪个看法是对是错。我们必须认识和理解不同的看法,单就「通识」已延续几个世纪的讨论。我们要引领学生,了解通识教育的理念,希望学生能够透过深度学习,理解不同文化面对共同课题时的价值取舍和路向。我们不能教他们价值观的对错,只能让他们自己来判断,作一个取舍。我们只能提供学生接触丰富多姿的文化资源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自我反思,认真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取向。

刚才杨校长提出学科与学科文化。他说每个国家有独特的文化,这点我很同意。但是学科文化应该是普世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好比说数学只有数学,没所谓中国的数学、美

国的数学、德国的数学。我们要明白学科文化是普世性的,但是与国家地域有关的文化传统则不一样。我举个例子,十九世纪张之洞先生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到今天还没有做到。但我认为日本人基本上做到了。比如说,日本现在已科技发达,非常现代化,但整个社会,市民待人接物的态度,还是非常日本的。日本基本上是做到的,但是中国没有做到,能不能做到还是一个疑问,这个得大家去思考。我们完全赞成通识教育应该同时传递科学与人文精神,刚才所讲的四个范畴已经表明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科学和人文的元素。

中大未来的通识教育基础课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从不同文化探讨「何谓美好人生、理想社会」等引发学生人文思考的问题;另一个主题是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时代跟不同文化中的人类如何探索和认识自然。在探索和认识自然之后,明白探索过程中所面对的限制,反思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人在大自然之中,做了甚么」,「拯救自然的方法」,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在这种基础课程之中,能展开学生与人文传统跟科学传统的对话,为学生日后的主动学习、自我反思及自我完善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不能光靠大学来促进、提倡人文精神。文化、人文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学做起,等到进入大学再去教学生有关的价值观、道德概念已经有点晚,虽不是不可能,但大学的通识教育不应背负这样沉重的任务。

杨玉良:

我有这么一个例子正好说明这个事情,内地的教育早一阵子经常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在小学阶段教学生爱国主义、科学发展观等;然后到了大学研究的时候,反而倒过来了,教学生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整个教育的阶段及目标完全倒置了。

刘遵义:

我很同意,通识教育理念绝对要从小培养。我记起以前中国的蒙学教的都是《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千古文》等。我小时候也有曾念过,单纯地背诵《三字经》,基本上不知道背后的意思,到了长大之后才发现他的用处。长大后已经没时间去背诵这些经典,但清楚记得小时候有背过,还记得。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复旦大学跟我们中文大学在人文精神跟通识教育的问题上,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的,让我们保持紧密的联络,不断交流勉励,为未来大学教育的发展出一分力,发一分光,谢谢!

问答环节

主持:

谢谢杨校长,谢谢刘校长,听完杨校长的讲座和两位校长的见解,实在获益良多,相信在座每一位都有一些问题想请教两位,想要提问的嘉宾或朋友请先举手示意,并且使用设于座位旁边的麦高峰发问,接下来烦请刘校长为我们主持。

问:

杨校长您好,我是中文大学生物研究系的学生,跟您当年一样从事科学研究的。我想问一下,刚才您引撒切尔夫人的一句话觉得很深刻,您说中国没有思想和文化的输出,对中国来说,人文精神在古代和现代不一样,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也不一样。我想请问您,在推广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是怎么样做到古今中外的交叉融合?另外,现在大学生觉得上通识教育课更多的是完成学校的要求,拿到学分,不知道您观察大学生的状态是怎样?针对现在大学生的状态,您认为通识教育该有何对策?第三,人文精神和科学教育之间,我们又应如何取得平衡?

答:

这三个问题都是相当难的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我希望我没有被误解,我的目的不是要输出文化和思想,其实在文革当中我们曾经输出中国革命,输出给越南,结果和越南打一仗;输出给柬埔寨,结果又酿成另一个惨剧,证明这种输出是不行的。但是我想我们传播出去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我们、理解我们,让世界知道我们的思考方式。至于涉及古今和中外的问题,我相信五百年以后,中国人仍然是中国人,跟美国人还是有差别的。尽管时代不断在变,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很难变的,尤其像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当今很多文化都出于文化基因和许多外来文化揉合而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世界可能对西方的文化传统比较了解,但对中国传统的那部分并没了解得那么透彻。大学的任务,在我来

说,是在全球视野下建立一个宏大的中华文化发展和传播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内容非常丰富,不能简单分清楚中外的元素,着眼在使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对外传播和交流。

第二个问题,对大学生的状态的评价。其实各大学都有差别,内地大学尤甚。大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生活,自然有不同的学习心态。就像以前我们在火车上和来自各地的学生聊天,15分钟后,大致能判断出来对方是哪家大学毕业的。我刚才说的是,大学生有通识教育的需求,关键在于大学生不满意大学某些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还没有真正触及到学生的神经。最近我在学校的网站上看到一位应届毕业生的话。他说这四年他在复旦走得太快,所以灵魂掉队了。由此可见大学生并非没有思考,在很多方面思考得比我们还深。倒过来,到底有多少教授能够走在学生的灵魂前面?我怀疑。尤其是理工类的教授,在这方面有一部分教师是不太合格的。今年2月24号,我在复旦大学对中层行政人员及教授的演讲,题目叫「我心目当中未来的复旦」,明确提出两点:第一,复旦大学不需要那种才子加流氓的学者,这是鲁迅先生的话。第二,我不需要帝王气加才子的学者,帝王气是指担任了一些行政职务,仗着自己于校、院内或系内的权力,把系内或院内其他学者的功劳都据为己有的人,以前在这方面出了不少的问题。不要把学生评估得太低,也不要把教授评价得太高。这些年来,不乏综合素养不高但专业学问做得不错的学者,发表了好一些论文,但大学就图那一两篇自然科学的文章保留这个人,而把真正有教育功能的教授排除在外吗?所以,大学的评价标准不能是大寨大队长计工分的评价方式。

第三个问题讲到人文与科学。实际近代人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想引马克思的一句话,他说人文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学科,但碍于人的寿命,以及人类现在的认识水平,使得我们无法把它们看成一门科学。所以我们把物理分成电磁学、力学等,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学科划分,但实际上它是同一门东西,不应该是对立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不得不选择性地去学习专门知识。这种情况下,没人能教学生该修多少通识学分,多少专业学分。学生得自己选择,决定未来的路。就像有些科学家仍然不接触任何人文艺术,但也有一些科学家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和艺术的基础。就像我们复旦大学原来研究莎士比亚最好的不是来自英语系而是物理系的一位教授。每个人都不一样,实际上在选课程时,先想一想未来想干甚么,就

知道该选甚么。说句实话,如果我不当校长,我也不会去看中大前校长金耀基先生的书。你至少要具备基础,等到毕业后,走向社会后,需要这种知识时,马上就能去学,大学教育是为了给你打好良好的基础。你的专业和人文不是矛盾和对立的,说得可能比较空洞,但这是事实。

问:

我是来自内地的中文大学一年级新生,我觉得内地人文缺失的问题是评价体系上的不足,您认为我们在评价体系上该做怎样的努力?

答:

我想先说现在的评价体系是怎么来的。我简单地称现在的体系为文革时大寨式评分。我在农村待过六年,清楚知道甚么是大寨式评分。如果你仔细去看,包括科技部、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委员会,从来没发过这种样子的评价教师的档。那么现行的评价体系是怎么来的?学者弄的。比如我们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去评杰出青年基金,候选人作报告,我们便开始判断,到底这个人能否得到杰出青年基金。现在学科越分越细,任何学者可能只了解自己专业的范畴,这是当前我们内地教授的大问题。假如要评价的并非自己的专业,该怎么处理?第一看论文数量。第二,美国人创造了这种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指标,看他有多少SCI文章,我们根据这个指标评分。但如果仅仅如此,评审的专家作用是甚么?一台计算机便可以把全国的青年基金申请人的申请书都评下来。总之,这起源于教授判断能力的丧失。现在内地无论申请甚么项目都要答辩,由于评审教授判断力的丧失,答辩环节很容易沦为表演,口才好的很容易拿到项目,这是必然后果。要从根本去解决这个问题,得提高教授对科学问题的审美能力,这又涉及到人文了。科学家对很多问题的判断,如研究结果与方法的判断,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比如说看到爱因斯坦的E=MC2,我们会因为它的简单而认为美丽。但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他只会觉得这是一个公式。从这个学期开始,复旦大学从学校层面上把这些过分定量的评价方式都废弃掉了。这种计算SCI文章数量的方式是从南京大学开始,我说过它必须在复旦大学结束。

问:

杨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精彩的演讲,我是复旦大学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感谢复旦大学给我们机会在中大交流。就我在复旦的学习经历,有人问我在复旦印象最深刻的课是甚么,我回答是一门通识核心课。但自从大一的书院生活结束后,就回归院系,开始在院系展开新的生活,我觉得我在复旦的成长经历分成两块,一块是通识教育,一块是专业教育。校长您说得特别好的是,一定要两者结合。我很希望甚么时候在专业院系接受这种通识教育,因为大一以后,从书院离开以后,我就再也不是克卿人了,我就感受不到专业和通识有甚么关系了。谢谢您!

答:

你这个问题马上就解决了,7月14日,我在全校党委扩大会议上做了一个报告,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通识教育将贯穿并合理分布在整个大学过程,不分成一年和后面三年。另外,书院也是四年,不是一年。第三,把整个复旦学院作为本科生院的概念来考虑,教务处、书院管理等等各种学生管理都在复旦学院下面,我们完成了这么一个巨大的改革。因此,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很快就可以解决。

注:

本文为杨玉良校长于2009年9月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大学的人文精神与通识教育」的演讲稿。

参考书目

1.艾伦(Allan,D.W.)(着),任中棠等(译)(2005)。〈高等教育的新基石〉。《求是学刊》第3期,页6–10。

2. 雅斯贝尔斯(Jaspers,K.)(着),邹进(译)(1991)。《甚么是教育》。中国:上海三联书店。

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_谷建春

2008年第5期总第169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 e ilong jiang R esearches on H igher Education N o .52008ser i a.l N o .169 收稿日期:2008-02-2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青年专项课题)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批准号:E I A030442)的阶段性成 果。 作者简介:谷建春,长沙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潘文利,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科技处讲师,高等教育学硕士。 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 谷建春1 ,潘文利 2 (1.长沙学院,湖南长沙 410003;2.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 摘要: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呈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懂技术、具备科学素养,还要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拥有人文精神,使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同向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探究了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目标、课程和评估改革的趋势,希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整合;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4-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8)05-0078-03 通识教育(G enera l Educa ti 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对不直接对应于职业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美国早期的通识教育主要是从欧洲移植而来,1828年的 耶鲁报告 (T he Y a le R eport)以 对学生的官能进行经常的生动的训练,以规范和完善学生的心智、发展他们的潜能 为通识教育之目的,标志着美国通识教育的启航 1 ,1945年的 哈佛报告 (G enera l Educati on i n A F ree Soc i e t y )以培养 全人 为通识教育目标,1978年的 哈佛核心课程报告 (R eport on the Co re Cu rr icu l u m )以培养20世纪有教养的人为目的,大学强调普通核心课程,推崇:宽度(通识教育)+深度(专业教育),2002年的 更大的期望:全国迈向大学的新愿景 (G rea ter Expectati ons :A N e w V isi on f o r L ea rning as a N a ti on G oes to Co lleg e)呼吁大学应确保学生在受教育期间获得有持久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各种需求的学生无论在工作中或是在多元化的民主政治中,还是在相互联系的大千世界都能迎接随时出现的各种挑战 2 。美国大学院校协会主席An drea L es kes 曾说: 一些大学正用补充和相互支持的方式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特别是正在打破存在于两种传统教育之间的障碍。 3 通识教育的新视野需要三个维度的转变:第一,从 重视教学和课程内容 转变到 不仅重视教师教学和课程内容,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具体学习目标的达成 ;第二,从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分离的,各自独立的,连续性的(即通识教育在先,为专业教育奠定基础) 转变为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相融合,是相互依赖的 ;第三,从 课程与同等课程是各自分开的且通识教育应该只专注于课程 转变为 将课程与同等课程 (co -curricu l u m )相整合 4 。由此可见,倡导新世纪培养 新人 的美国大学教育 已开始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整合的方向发展。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目标趋向多元, 突出主体性 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致力于通识教育改革的美国大学院校协会的引领下,美国各大学的通识教育委员会非常重视通识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21世纪,以不同的方式纷纷提出了本校通识教育的新目标,以求逐步达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亚利桑那公立大学(A rizona s U n i versity ,包括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共同致力于保证所有毕业生掌握成就事业和公民生活的技能和习惯。他们认同 学习者中心 (L ea rner-Centered Educa ti on)理念,强调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自身的教育中来,让学生发展可转移性技能、为终身学习做准备,理解获得生活技能的重要性,如团队合作的价值、运用信息技术、用批判的但又善于接受新思想的眼光应对信息的能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等。亚利桑那公立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数学等学习技能,引导他们深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科学领域学习,使他们养成应对多样化的文化、技术的意识和全球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还引入跨学科通识课程,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主修专业,认清职业取向。总之,将通识教育的学习技能、知识领域及结合学习者中心的现代技术教育延伸到主修专业的学习中,是这几所大学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目标 5 。 南缅因大学(U n i versity of Southern M a i ne)提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应形成一个有目的的、连贯性的整体,知识经验将以累积的、有序的方式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业生涯。2005年通识教育目标为:(1)通过教学展示和论证已知的人类文化和自然世界;(2)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联系、推理的思维能力;(3)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传播、交流及表达;(4)人作为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2622 更新时间:2011-8-18 摘要: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过渡时期 ,大学新生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和矛盾困惑。本文在分析大学新生刘某适应不良的表现以及内心矛盾困惑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生活的心理调适的方法。 关键词:新生适应不良一般心理问题情绪ABC理论 一般资料 刘某,女,21岁,某大学二年级化工系学生。爱好写作。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母均为企业职员,自小对刘某要求严格。刘某为家中独女。刘某小学时成绩优秀,其父母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女儿。到中学后,成绩不如从前。由于高考时没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在新的学校适应不良前来就诊。 一、求助者主诉 这是什么学校啊?就跟高中似的,要求我们上晚自习,新校区周围什么都没有,学校的配套设施也不全。还有,学习气氛一点都不好,班上的学生经常逃课、不上晚自习、谈恋爱,没人学习。我很看不惯他们这样的做法。感觉自己被骗了一样,那些同学的高考分数比我低那么多,好像还有一些没有上线的也都进来了。以前跟我一起的朋友最次的都去了工大这样的本科院校。每次听她们说她们学习有多紧张,大学的生活有多么的丰富,我就很难过。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是一个不错的学生,以前成绩一直在中上,我应该在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大学里,不知道怎么就来到了这样一所破学校。我以前在高中的时候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现在也没有人关注我这些了,我也懒得写东西了。我觉得自己十分的堕落。这段时间,我根本不能好好学习。我真是受不了,想回去复读,可是担心压力太大,也怕自己来年考不好,可在这边又待不下去,真是烦恼。现在和宿舍同学的关系也不是很好,真不知道怎么办。现在,除非天气突然变得很好,或者家里有重大喜事,以及老同学来找我玩以外,我都高兴不起来。我都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一个学期了,觉得很难受,希望可以得到帮助。 二、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应: 求助者父母:女儿自小成绩就不错,很好强,家里对她期望很高,高考时可能发挥不好,没能上一本线,连本科线都没上,录取时家里气氛很沉重,但听说这所学校的就业情况很好,还是让她去读了。可实际情况好像不是太好,她回家总说学校的不好,说自己学不进去,为此也骂过她几次,但还是不见效,听说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而且这种情况可以来做心理咨询,所以就带她来看看。咨询师的观察:刘某来咨询时,衣着得体,皱着眉头,话说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时语速很快,语气中带有很多无奈带有焦虑的情绪反映。在说明情况时反复说明自己不应该待在现在的学校。 心理检测结果:选择测验为SDS,检测结果总粗分为45分,标准分为56。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问题

中国文化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大学教育思考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 系别:文学与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张沁晓 学号:141011215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西大学教育制度、观念和目的的思考,尝试回答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自己的大学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反思。 [关键词] 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目的 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 二、研究现状综述 (3) 三、原因探讨 (4) (一)中西方大学课堂教育制度的对比 (4) (二)中西方大学教育观念对比 (4) (三)中西方大学教育目的的不同 (5) 四、调查报告浅析 (6) 五、中国大学教育仍存在的问题 (6) 六、建议举措 (7) 七、反思与不足 (9) 注释与参考文献 (10)

历来,中国从来不缺乏对教育倾注无限热情的人,大师、学者、作家,不一而足,办学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从唐代的书院,至宋代、明代,私塾、书院规模达2000余家。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今天,我们几乎完全摒弃过去几百年的学院制度,使用的是几乎沿用西方欧美地区大学的教育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即使模仿西方教学制度,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是否成功呢?为何仍有人感叹,当今中国仍然没有真正的大学? 从古时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今天的人文、理工,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也经历了西方思潮的冲刷。然而,今天,中国的大学教育仍旧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通过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中国这样的教育机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是否越来越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院校也越来越多。4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分析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数目上的发展情况。很明显,目前大学生已不是什么稀罕物种,但人数并不代表质量。 目前,我国的大学和学院数目在在全国相互融合发展的全球化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另外,有项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国内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而出国留学的人数却不断激增。都是上大学,国内国外到底有啥不一样?都说国外教育质量高,可见,国内外高等教育仍有一定的差距对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的思考,有助于认清中国大学教育现状,并以此调整教育的目标、方向,从而做出良好的有利于国民素质发展,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决策。 二、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不计其数,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类,一类是针对大学教育体制的研究,如大学教育的治理、思政教育的体制改革等,第二类是从参与身份的角度对学生、教师、大学校长及管理者等的专题研究;第三类则是对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如创业现状、就业情况等的研究。但对“中国为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 析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现状问题 [论文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内地高校从十多年前的研究、探索到今天的尝试实施,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十多年来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在更多高校的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目前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反映出的历史性缺位与人文素质现实性缺失、专业如何设置、如何指导通识教育由意识走向真正实践等问题,都是实行通识教育必须面对的。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一、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 但是,如果通识教育的实施仅体现在大学本科一年级或二年级阶段,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仅局限于部分综合选修课程的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的成效只满足于大学新生而忽略老生和研究生在进入社会之前的成才教育,那么通识教育就很难实施,并逐渐失去向全国推行的可能性。通识教育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素质教育,而人文精神的培育绝非一日之工,必须循序渐进,也不可能靠一门或几门选修课程来解决,必须是与专业基础课程、学识拓展课程等有机结合才能逐步达到的;不仅仅靠各种科学知识的单纯积累,必须是学习与实践结合、言论与行为统一的综合成果;不可能是单纯依靠自学自悟自得,必须要

有榜样的教导和明师的引导等条件。因此,大学教育只有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模式,才能解决当代大学生缺失人文精神和理想方向的问题,才能使更多通过发奋读书进入大学门槛的青年能最终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 二、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反映了人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缺陷,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三个严峻挑战。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非常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育和生长。我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另外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功利主义影响,使得人文精神被严重漠视。大学必须为自己寻找出路,必须为人文精神寻找出路,通识教育正是通往这一出路的

大学生文明自律养成教育主题班会(1)

养成活动主题: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自律,从我做起 如今大学生文明自律已经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文明素质的概念就是一个国家,地区人口反应出该地区社会进步的一种转台和成都。现代文明是各人或群体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和生活方面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文明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当代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大学校园存在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一)良好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文明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公共化,也就越需要一个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良好的文明素质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三)良好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有力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状况 (一)公共道德意识较强,但行为上欠缺 如针对在学校墙上或课桌上乱涂画的行为,有78.12%的同学认为这是公物,不能乱涂,但17.71%的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这蛮不错的占4.17%。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们开始了它们新的一年,但有79.17%的同学会偶尔抄近路,践踏草坪,2.08%的人时常从草坪穿过,只有18.75%的同学从不践踏草地,这种统计会使小草多伤心啊! 而对于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方面,多数同学是反感的,所以我们不仅在态度上更要在行动上避免不文明行为。如对食堂插队行为,77.08%的同学表示非常讨厌,17.71%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5.21%的同学无所谓。可见大学生对插队这种行为还是十分反感的。同样,自习室疯狂的占座现象也引起很多人不满。希望大学生对类似行为尽力换位思考,促进校园和谐,保证教学资源的高效率利用。 (二)对于文明的自律意识不强 自律行为,是指不做社会不提倡的事,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其实他们自我控制力较差。 如迟到、早退、逃课的问题,只有20.83%的同学从不逃课,高达60.42%的人说偶尔逃课,还有18.75%的人认为这是普遍现象,大家都逃课我也逃。大学环境相对松散,大学生自律意识不强造成了这样的状况。 (三)大学生的节俭习惯、节约意识和现代诚信意识还有待提高。 现在水资源紧缺,然而在我们调查中,有83.33%的同学会主动关水龙头,14.58%的人在忙的时候就对其放任不管了,更有2.08%的同学对此视而不见,认为浪费的又不是我的,关我什么事啊! 大家都知道,诚实对一个人有多重要,人无信,则不立。但据调查只有34.38%的同学在考试中从来不会作弊,有5.21%的人会经常做弊,绝大多数有60.41%的人会视情况而定。 (四)大学生利他意识有待提高 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会忽略他人的感受。 在自习室或图书馆同学们的手机状态里,关机、无声或震动的占70.83%,想起来的时候就调的占26.04%,只有3.13%的同学选择不去管它,这说明同学们其实还是很注意在公共场合的影响。还有就是,在宿舍中同学休息时是否会保持安静,61.46%的同学表示很注意,8.33%的人要有人提醒,还有30.21%的人兴奋时会忘记。虽然大多数的同学会注意自己在公共场所的影响,但是也有很多同学会忘记,所以同学们的利他意识仍有待加强。 (四)大学生基本礼仪欠缺 在尊重他人方面,我们调查了同学们听各类讲座时的情况。只有11.46%的人表示他们会坚持到底,认为这样体现对演讲者的尊重,因讲座无聊中途退场的人占到39.58%之多,还有的是因客观原因退场占48.96%。当问及看到老师时是否会主动打招呼,只有32.29%的同学选择会,还有9.37%的人看心情而定,还有人打招呼的前提是那个老师自己熟悉占56.25%,2.08%的同学从不主动打招呼。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浅谈21世纪中国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一)

浅谈21世纪中国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一) 【摘要】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以形体为主的身体健康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 【关键词】21世纪;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是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故21世纪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育教育的紧迫感,以显而易见;是21世纪赋予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学教育,才会使他们的体育审美能力、情趣、理想和塑造美的技能得以培养,才会使他们学会善于捕捉和发觉体育中诸多美的因素,同时被其所吸引,才会使他们对美的追求、美的丰富、美的创造和积极主动地投入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得以激发,才会使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达到实现上述诸目标,使他们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此,笔者欲就21世纪在大学生中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意义、原则和途径等作粗浅的探析,旨在抛砖引玉。 一、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意义 体育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体育现象的一种评价。美学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心灵美与人的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密切相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格罗康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形体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因此,和谐美是美育的核心灵魂,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与美学关系密切,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割裂。美育中的心灵美、行为美、人体美、艺术美等,都与体育交织在一起。因而,将美育渗透于体育之中。 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但在历史与现实中,人的存在常常处于一种异化分离状况,即不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要想克服生命的异化状态,使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建立完美的人格,达到审美人生的境界,这就需要体育和美育的途径。其突出特点表现如下: (一)美学教育是人格塑造的需要 美育在人格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经途径。早在大约200年前,德国美学家库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指出了美育对完善人格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要是感性的人称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是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二)美学教育是智力化的培养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捷传播越来越要求人们掌握和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智能水平,这就要求人的智力活动处于一种高度运转的紧张状态,家长和社会就开始了较为强化的智力训练,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青少年都几乎被书本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做法极易造成人的片面智力化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的智力水平在提高,而实质上生命的整体水准在下降,尤其是体能水准的下降正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据报道,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要低于正常人的平均寿命,如,清华大学教职工20年平均死亡年龄65.38岁,死亡年龄呈逐渐上升趋势,每年增长0.56岁,每5年平均增长3.83岁,这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只有将全民健身意识与智力强化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确保生命整体状态的圆融充盈。 (三)美学教育是21世纪大学生生理发展的需要 卢梭曾说:“青少年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时期。”因为,此时虽然青少年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却仍然继续着不成熟的水准。伴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争强、成人感的出现、性意识的觉醒以及闭锁心理的发展,使得21世纪的大学生心里比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摘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素质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一直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随着转变。此外,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目前,人们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强调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训,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而通识教育旨在让学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清单

通识教育课程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程问答 1.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化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 (2)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艺术境界,拓展国际视野; (4)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几个系列?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个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III.艺术与人文、IV.数学、自然与技术,各系列课程教学目的如下:系列I. 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系列III.艺术与人文: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 系列IV.数学、自然与技术: 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3.通识教育课程、通选课、通识核心课是什么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对应2020版培养方案中1-2的部分,通识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核心课和通选课两类课程。

大学新生适应辅导案例(唐淑珍)

大学新生适应辅导案例 ----记对新生胡XX人际交往的辅导 一、案例介绍 2013年9月下旬的某日上午,大一新生胡某来到我办公室向我申请调换宿舍或者批准他校外租房。通过谈话向他了解原因时,他坦诚地向我倾诉了他的苦衷。由于自己大学以前没有住过校,家里都是规定他晚上十点之前必须睡觉,而且睡眠期间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长此以来早已养成了早睡的习惯,而宿舍其他五位室友有的是学生干部忙到很晚回来,有的室友爱跟女友煲电话粥,更恼火的是还有一位宿舍熄灯后还在打游戏,严重影响到他的休息。外加和室友性格不和,由于室友因整理寝室内务而动了他的洗脸毛巾引发了口角,因此胡某想调换宿舍的想法十分强烈,特别想在一个没有人打扰到的地方宁愿一个人生活。 通过查阅胡某资料了解到,他家里是独子,父亲经商母亲是银行职员,家里条件比较优越,加上是独子、做什么父母都顺着他。经平时对胡某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胡某性格较为孤傲,爱好画画,寡言少语,是一个独来独往的男生;平时都是过着宿舍、食堂、教学楼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除了上课就是独自画画,班级和学院的课余活动参加的甚少,几乎很少融入到宿舍和班级等集体中去。 二、辅导方法:我先后采用了个案法了解胡某家庭及其本人的一些生活习惯;用会谈法先后五次与胡某友善交谈了解胡某的内心苦闷,帮

助其分析矛盾反复的原因并及时开导;用认知重建法帮助胡某对人际交往有意全新的认识;采用行为契约法指导胡某寝室制定寝室文明制度相互尊重相互约束;同时采用观察法与榜样师范法留心观察胡某的转变,在班级开展文明寝室评比树立榜样,鞭策胡某,最后促成胡某人际关系朝良好发展。 三、案例处理过程 此次的寝室人际关系冲突事件,该生想要调换宿舍的心理动机的根源在于家庭和性格的影响。首先,由于家庭虽条件好,胡某上学都是母亲开车接送没有住过校,又是独子可家长忽视了引导孩子平时如何与人相处的教育。导致胡某忽略了大学生活中其他因素(如与室友的和谐相处、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集体荣誉感的加强等);其次,孤僻安静的性格造就了他平时独来独往的生活习惯,从而与室友、同学之间交流过少,错失了化解矛盾冲突的机会,也就在磨合过程中缺少了理解和体谅,更多的是把自身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在遇到不和谐的事情后,便选择更换寝室这种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面对胡某的要求,本人主要做了以下引导: 1、充分理解学生的内心冲突,并肯定他画画的专注和恒心。然后耐心坦诚地说: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如果换其他寝室再遇到此类情况怎么办?对于调换与否,是否有想过调换宿舍后的计划,是否考虑过大学生活中的其他重要因素,如没有交到几个真心的朋友,没有参加过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范本(完整版)

方案编号:YT-FS-8961-88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范 本(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范本(完整 版) 备注:该方案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 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修改和使用。 根据20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了做好新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增强学生爱国爱校意识,促进校风、学风建设,以使20XX级新生充分认识到进入大学的人生意义及肩负的社会责任,坚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明确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树立远大的学习、生活目标,积极营造严谨勤奋的学习风气和团结友爱的生活氛围,培养乐观进取的积极心态和严明的纪律观念,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崭新的大学生活,特制定如下新生入学教育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要求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着重进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明大学生。本次新生入学教育,要组织新生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形势,确立科学的成才目标,明确肩负的历史重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发学习。要组织新生认真学习新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延边大学学生手册》,引导新生自觉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加强校规校纪和安全教育。通过个案剖析,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新生认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必要的学习、生活指导,帮助

浅谈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环境不断加强,学生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纵观我国20多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不足 这个认知不足,指的既是校方也有学生本身。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也比较慢,于是在部分学校及家长的观念中仍然坚持应试教育为本的思想,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时之需。因此,对心理学不加重视,甚至将其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混淆,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导致心理学形如虚设,成为了形式主义。 二、师资力量薄弱 正是由于一中所提到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于是,校方在招收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时,也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考核和审查,准入门槛过低,造成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水平很低。同时,我国劳动部门在颁发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时,考核与国外相比也极为简单轻松,这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

响,我们所应用的方法、技术、手段等多数是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民族文化差异,这样测量结果所产生的误差往往难以消除。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监管 无论是政府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管还是学校内部的监管,检查评估次数过少表明了我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监管,对社会层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的检查评估就更少了。我国虽开设了“心理咨询师”等的职业执照制,但由于缺少对师资认定和培训工作的有效监管,导致准入条件过低,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而且对从业过程也缺少监管,缺少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教育质量很低。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有如下建议: 一、通过各方面渠道加强学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德育要进行严格区分。加大宣传力度,让校方、家长均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审核和考查,完善学校招聘审核制度,切忌鱼目混珠。 三、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养力度,严格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员来满足越来越高的师资需求; 四、发展本国心理测量的技术水平,不再依赖于西方,生成完全适合我国社会民族文化的心理测量体系,从而尽量避免了测量结果的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浅析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浅析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其中存在若干问题,如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学生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形成阻碍,如何结合各方力量,转变理念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体系 一、通识教育相关背景综述通识教育的说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其整合点更多在“识”,即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一个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PackardA.S.)认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PackardA.S.,1829)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具时代特点、更符合社会人特点的个体。通识教育注重内在修为,即通俗所说的提高个人素质、增强自身修养,在处理任何事情时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与我国古代通识教育的思想颇为相似,《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直至民国时期这种思想仍在沿用,然而随

着我国对苏联“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引入,通识化教育逐步淡出人们的思想。根据我国教育现状,作者更赞同哈佛大学“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即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重视学科渗透,根据目前专业分类,制定与学科、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全面、可持续性的教育体系。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依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大学之前主要实行应试教育,包括通识课程的教学活动也是为升学服务。进入大学后即开始专业化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均把主要精力用于专业教学活动,对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在大学通识教育研究、教学设置及教育时间安排上,均无法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多以“被动灌输”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也以背诵记忆通过考试为目的,最后只有知识灌输而无思想内涵。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观轻视,通识课程成为学生可有可无的学习内容,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2、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学通识教学课程设置过于侧重应用型和专业化,大多数学校以掌握知识的数量来考虑课程的价值,缺乏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总体的系统设计和措施保障;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过多,学生对课程的可选择性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形式单一,多以老师单方面理论传授为主,既缺少实践课程,又缺乏与

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文件编号:2020年4月 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版本号: A 修改号: 1 页次: 1.0 编制: 会签: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为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落实学院《关于内涵建设攻坚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推动我院学风、校风和文明校园建设,培养学生明礼诚信、文明礼让、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实施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主题 文明修身立德树人 二、内容、措施和目标 详见附表 三、组织领导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成立相应的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全体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及主要学生干部组成,形成“领导主抓、辅导员主导、任课教师配合、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落实好学生教育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集体会商解决,做到教管协作、师生联动、全员育人。

2.加大宣传、广泛动员。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主题班团会、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将教育目的宣传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项主题教育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3.精心策划、注重实效。各二级学院学院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把大学生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到日常教育管理中,一抓到底,常抓不懈;加强检查督导,确保做实做好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切忌形式主义。 附: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项目(2013年)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