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进综艺类节目看中国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

从引进综艺类节目看中国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
从引进综艺类节目看中国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

从引进综艺类节目看中国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

以往,中国电视界存在着这样一条“抄袭”链条:大陆抄港台,港台抄日韩,日韩抄欧美。虽然不能作为学术评判依据,但它折射出国内电视节目的发展和借鉴的源头。从2003 年,婚恋交友型节目的鼻祖湖南卫视《玫瑰之约》模仿台湾《非常男女》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模仿英国的《百万富翁》等一系列模仿形式类的节目开始,中国从国外吸收和引进电视创作的模式就不断出现。2004年,湖南卫视模仿美国选秀节目《IDOL》制作了大型综艺选秀类节目《超级女声》,从此模仿国外节目形式的国产综艺类节目被国内观众所熟知,同时“山寨”电视节目在国内电视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一席。

一、从“山寨”到整体版权引进的发展之路“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意为盗版,一般用于某些品牌东西的假冒品。模仿国外节目形式的国产综艺类节目大多符合“山寨货”的特点,它们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视觉上有高度相似性,但是节目内容却差距甚远,形似但神不似,所以难免会落下“山寨”的不雅名号。

除了被电视观众熟知的《超级女声》,中国的电视山寨之路,远比观众想到的要多,早年间,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模仿美国《生存者》,南京台《智者为王》模仿英国《最弱一环》三年前江苏卫视火得

一塌糊涂的电视相亲类节目《非常勿扰》,

也能看到英国《Take me out 》的影子。

不仅节目形式,节目包装也是国产节目模仿的重点。2012 年美国

王牌主持人柯南在他的《柯南脱口秀》说中国的网络脱口秀节目《大鹏?N吧?N〉:“日前,一款中国节目原样照抄了我们的开场动画片头,简直一模一样。”几日后,大鹏在节目中向柯南隔空喊话:“在此我谨代表节目组向柯南先生及其节目组道歉,实在是太sorry 了。”接着献上一段韩国《Sorry 〉舞蹈。这个道歉让柯南哭笑不得,不仅说不需要道歉,还专门送上为《大鹏?N吧?N〉量身制作的片头作为回应。这一来一往,两个节目不打不相识了。柯南的举动,同时也带来了这个搜狐存在了 6 年,但一直未被为人所熟知的脱口秀节目。

但并不是每档节目都像柯南一样不计较,尤其是在版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的欧美国家,版权抄袭是很严重的侵权事件。2005年,就在《超级女声〉播出后不久,英国电视节目制作公司Fre-mantleMedia 就发出声称,他们已对《超级女声〉提起法律诉讼,该公司表示,《超级女声》没有购买《IDOL》的电视节目模式的版权,但却抄袭了《IDOL》的电视节目形式。数据显示,美国向英国Fre-mantleMedia 公司购买《IDOL》授权花费7500 万美元。虽然英国公司状告湖南《超级女声》侵权事件没有下文,但此事件给国内电视节目一个警醒,版权问题是很严肃的问题,“山寨”有时候会引来麻烦。

随着版权意识的逐渐加强,大多数电视台逐渐开始直接购买外国节目的版权,《中国达人秀》就是我国首个从国外购买节目版权的

选秀节目。与模仿不同,购买版权的电视节目会得到版权方的亲自指导,两方会对节目具体流程的调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同时

版权方会提供一本“宝典”,上有人员分配、拍摄流程、灯光舞

美等的详细介绍。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建珍

曾说:几年前,当BBC来到中国,通过北京世熙传媒代理向中国电视界兜售节目创意时,这种合作模式还未得到追捧,《中国达人秀》的成功,不仅烧红了东方卫视的收视率,同时也烧红了各大卫视对购买版权的眼睛。成功案例迅速引发了市场跟风。

表一2013 热播歌唱类综艺节目版权引进一览通过表一可以看出2013年歌唱类综艺选秀节目有10 档是通过从国外引进版权来制作国内的版本的方式运作。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歌唱类综艺选秀节目共计13 档,77%的节目来自国外的制作模式。

二、引进类节目的特点综观近几年引进类节目,有如下特点:

(1)引进国内的节目在国外都有成功案例。纵观国内引进版权的综艺节目,在国外都创造过较高的收视率和群众基础,国内制作方在购买国外版权之前,首先要看的就是该节目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另外,

收视率也是衡量一档节目是否引进的重要标准。例如:《American

Idol 》在美国已经历时15 年,是美国本土生命力最强的选秀节目;《我是歌手》在韩国也曾创下平均20% 的收视率; 《The voice 》更

是近年来,国际上最火的综艺选秀节目模式,截止2012年被26 个国家和地区购买版权并制作播出。良好的收视基础是一档节目引入国内的根本保障。

(2)选秀类综艺节目受到热捧。在众多引进类节目中,选秀类节目占据了引进市场的大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2013 年全国共计引进综艺节目30余档,仅选秀类节目就有17 档,除了今年内已经播出的10

档歌唱类选秀节目,还剩7档尚未制作和播出。选秀类节目受到热捧,主要原因是自2003 年以来,选秀节目模式深入人心,自2003 年第一届《快乐男声》开始至今,选秀节目已经经历了十年的历史,国内电视制作人还在思考选秀类节目如何继续走下去的时候,国外优秀的电视选秀节目形式,给了国内电视制作人答案。对于观众来说,老套的选秀模式已经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新的选秀模式,刺激了国内观众对选秀节目的热情。

表二2013 年全国十大选秀节目最高收视率排行榜从表二可以看出,引进的综艺选秀节目,占据中国收视率排名前五位,除了湖南卫视自产的《快乐男声》勉强维持在第六位外,其余的国内原创节目,如《中国红歌会》收视状况惨淡。

(3)覆盖面急剧扩大,地方卫视是主力。从2010 年《中国达人秀》引进开始,中国电视节目引进之路已经经历了三年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几乎所有主流地方卫视,都在用引进类节目主打黄金收视时段,无论是火爆的暑期档,还是每周的黄金周五、周六晚间档,都可以看到引进类节目的身影。湖南卫视正在上演的《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均为引进栏目,福建东南卫视更是一口气引进了《欢乐合唱团》《明天就出发》和《朋友就该这样》三个栏目。地方卫视引进类栏目已进入疯狂的地步。

相比之下,作为国内电视台的龙头,中央电视台却很少从国外引进版权,除了央视一套一档戏剧表演真人秀节目《谢天谢地,你来了》,引进澳大利亚《你是主的恩赐》版权之外,再无引进版权类节目。

(4)大部分栏目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由于文化背景和收视习惯的差异,大部分的引进类栏目都经历了本土化改造的过程。形式上的改造,例如《中国好声音》,其赛制的复杂程度就比原版复杂得多,海选赛、抢人赛、复活赛、PK赛,最后到总

决赛,一系列赛制的改编,不仅抻长了节目制作周期,让几位好声音学员迅速被观众所熟知,也让节目的赛程更加丰富精彩。相应的,浙江卫视收视率节节攀升,最终创下 4.63 的高收视。

内容上的改造。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引进类节目对于国内观众的收视习惯并不了解,拿国外的节目形式套国内的内容,显然是不合适的。例如,东方卫视引进的《我心唱响》,明显就不符合国人的收视情感标准,让内敛的国人在众人面前用直白的歌唱方式表达对某件事的态度或对某个人的情感,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该节目在经历了两季播出后,最终以惨淡的收视率收场。

三、引进类节目的思考其一,引进类节目降低了节目制作风险,提高了国内电视的制作水平和国人的鉴赏水平。引进类节目在引进国内之前,通常在国外有成功经验,引进国内后降低国内节目制作风险,依照国外制作流程,节目质量首先就得到了保证,加上国外先进的节目包装理念和节目形式,给国内电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另外,随着《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节目带来的模式节目引进热潮,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准在向海外优秀节目和制作团队的学习中得到了切实提高,在国外详细的制作流程指导下,国内综艺节目制作人在节目的人员配比、现场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的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好声音》的节目剪辑方式,《我是歌手》的舞台灯光等,都给了国内电视制作人很大启示。同时这在客观上也给观众带来了实惠,节目的整体水平提高了,观众收看节目的意愿也就增强了,随之而来的收视率也就上升了; 与此同时,随着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

其二,盲目引进造成电视荧屏的厮杀,资源的浪费。盲目地跟风引进,对国内节目质量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相反,同种类型节目的大批量引进,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国内电视节目的跟风习气早在引进节目盛行之前就已经有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收视高,各大卫视纷纷上马周末综艺秀节目; 前两年《非诚勿扰》火爆之时,各大卫视也都拥有自己的相亲类节目; 时至今日,2012 年《中国好声音》创造了收视奇迹,2013 年全国就有17 档歌唱选秀类综艺节目。综艺秀和相亲秀已成为过去,今年的歌唱选秀之多,可以说是中国电视之殇,众多的选秀节目,导致了选手的匮乏,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湖南的《快乐男声》的男声质量明显不及往届,《好声音》的学员质量也明显不及第一季。大量的选秀分散了优秀选手的选拔,除了有收视基础的《中国好声音》和开播较早的《中国梦之声》外,其余歌唱选秀节目,收视都相对较差。

其三,大量引进类节目涌入市场,滋生原创节目生产惰性。境外电视节目不断引进,中国的原创电视节目被境外节目攻陷得几乎“寸草不生”,这让本身就缺乏创造能力的中国电视产业更加雪上加霜,中国电视的“走出去”之路,也更加漫长。电视台对于引进类节目的依赖,也

会引发国内电视人对于原创电视节目生产的惰性。纵观2012—2013年的电视荧屏,数百档各级电视台制作的节目当中,仅有两档电视节目是出口节目。一档是2012 年经英国回购的《中国梦想秀》第四季,由于收视火爆,情节跌宕起伏,被英国BBC回购。一档是江苏卫视原创的音乐节目《全能星战》,在播出没有结束之前将版权卖给了以色列著名的电视模式公司Armoza。

目前,在国内电视媒体创意与制作人才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为了市场竞争需要,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引进各类栏目版权也无可厚非。同时,我们也可看到,现在这股引进风潮有很强的盲目性,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重视短期利益的功利心态造成的,如果不解决创新者少、跟风者多的问题,国内电视媒体是很难做到真正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无疑是荧屏之殇。

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发展 趋势分析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渴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于是电视综艺节目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诞生。如今,电视综艺节目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本文试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并对建立电视综艺节目的科学生产运行体系进行探讨。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组合的节目形态。它既可以将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杂技、魔术、武术、游戏、笑话、故事等多样艺术体裁融为一体,也可以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组合,再运用电视的声光效果、时空变化、独特造型,制作出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节目。由于电视综艺节目兼容性强,集欣赏、娱乐、知识、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使得不同艺术体裁进行有机综合后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成为目前电视界极为常见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它具有主题思想明确、艺术样式丰富、参与广泛等特点。 综观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节目竞相仿效,克隆严重。 据有关资料统计,仅游戏类综艺节目,全国大概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40多家市级电视台同时开办,看似丰富多彩,但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原本为了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的综艺节目,因为数量的无限膨胀和播出时间的相对集中,反而给观众带来单一乏味的感觉。例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一炮打响后,就出现了一系列仿效的节目,照猫画虎;央视推出《开心辞典》,众多的益智节目随之充斥荧屏;《玫瑰之

约》、《今日有约》等婚恋征友的节目,明显也是台湾《非常男女》的翻版。 其次是节目改版十分频繁,过于随意。 通过改版可以调整节目内容,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这本是好事,但目前许多电视节目的改版却是仓促上阵,看别人改版,自己也忙着改版。因为缺少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改版之初效果还可以,但过一段时间之后,节目质量不断下滑,甚至最终被淘汰出局。改版复改版,反而使节目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其三是节目质量粗糙,品位低俗。 主要表现在主持人矫揉造作且漫不经心,缺乏激情。一些娱乐类的综艺节目品位低俗,让嘉宾出丑,拿孩子开涮,俗话套话满天飞,低级无聊的搞笑、浅薄粗俗的游戏、弱智的问答、荤话连篇的调侃成了不少电视综艺节目的固定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娱乐节目被逐渐开发、重视、放大,娱乐类节目已经成为仅次于新闻类节目的第二大收视焦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应该克服上述问题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寓教于乐,绿色娱乐 “电视娱乐节目是电视文化的四大功能之一,通过收看电视娱乐节目获得休息和消遣,这是人民群众非常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电视给人们带来娱乐的这种广泛性,决定了电视文艺节目必须从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出发,努力做到丰富多彩,雅俗共赏。”[12]所以现在大家都是呼吁电视娱乐节目应该寓教于乐,绿色娱乐。所谓寓教于乐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初创期至1990年6月15日改版: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 1991年至1995改版: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 1999年改版至2004年: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主要主持人主持顺序及主持人风格: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 节目板块:《开心一刻》《音乐星空》《请你参加》《新起点》《艺海春秋》《海外飞鸿》《天南地北》《东方奇观》《综艺快车》《综艺传真》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2005年8月26日,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在这个晚上,一个叫做《超级女声》的节目落下了帷幕,一个普通的成都女孩以三百五十二万八千三百零八票的高票数,成为这场平民选秀的冠军。见证这一时刻的,是电视机前近4亿的观众。 不久之后,这个叫做李宇春的女孩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亚洲英雄”。

在中国电视诞生的47年后,娱乐节目走向了癫狂。 90年代 1990年3月14日,一档叫做《文艺天地》的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后来,它改名叫做《综艺大观》。《综艺大观》是一个标本式的电视文艺晚会栏目,延续了春晚的主要风格,可以看作是日常版、微缩版的《春节联欢晚会》。 《综艺大观》同《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开播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收视率在全国综艺节目中长期稳居第一,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紧接着,《东西南北中》、《曲苑杂坛》等衍生栏目相继出现,并且均得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春节联欢晚会》与《综艺大观》等晚会节目的成功,得益于文艺演出与电视媒体的结合。在文化事业发展尚显欠缺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民众进剧场观看文艺演出的机会很少,而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则相对较高,广大电视观众处于一种文化饥渴的状态。电视的大众传播特性,将最优秀的文艺演出集中在荧屏中,利用最少的演出资源,覆盖了最广泛的观众群体,让观众足不出户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综艺大观》等栏目的发展造成了三个直接结果。第一,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节目创作被过度开发,创作优秀节目越来越难;第三,创作队伍、演出队伍越来越急功近利。而正是这三个结果成为《综艺大观》迅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与《综艺大观》同时,中央电视台还有另外一档节目,叫做《正大综

浅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 当前,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进入了的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把握好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紧紧依靠以核心价值观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念为先导,弘扬社会正能量,摒弃低俗、恶俗、媚俗,避免过度娱乐化,成为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本研究主要从现在电视、网络播出的综艺娱乐节目本身出发,分析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问题。然后结合国外综艺节目的发展模式,探究中国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走向,最后就我国综艺节目发展的趋势进行预估。 [关键词]综艺节目同质化受众本位文化内涵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介绍 据最新的调查成果显示,2015年在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榜中,播出量第一的是电视剧,占总数的57%;而综艺节目的播出量占到总量的15%,紧随电视剧收视率之后,综艺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在观众地忠诚度方面都占有着很大优势,其整体竞争力显得很强。2015年关于电视剧的微博转发量较去年同比增长6%,而综艺节目的微博的转发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接近到172%1。由此可见,综艺节目在中国的观众中一直很受关注。近年来,我国的综艺节目都是靠模仿和引进而取得好的收视率。现在各地方电视台播出的引进海外模式的节目多达几十档,“这些节目扎堆上演,广电总局不得不当即下发限制令,要求每个卫视在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这些引进模式,受观众追捧的背后,综艺的原创性不足的有关问题渐渐凸显出来。 (二)文献综述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不论是学术界和文化产业界都开始了电视节目的研究,英国的著名学者Dyer认为:综艺娱乐节目的各种形式都是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的,各类综艺娱乐节目给人们带来了某种形式上的的生活幻想,能够使人们感觉到信心满满、活力倍增,人们可以都过节目来寻找出一个在孤独的世界中难以寻找到的的幻想社会。近一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繁荣发展,电视综艺节目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国涛教授认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历史,可以大致划分成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表演类节目、游戏类节 1中国广告网,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9215518380.html,/html,《2015年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研究报告:各类节目人群属性最全分析》

浅析广播新闻类节目发展

浅析广播新闻类节目发展 ——《新闻和报纸摘要》作品的创作依据 一.广播新闻类节目现状及原因分析 1.广播新闻类节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下,追求更加广阔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自身的收听率成为其硬性要求之一。因此,广播新闻类节目原有节目意识形态及播出形式要求受到很大的改版。电台通过社会公众调研或收听情况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到受众的心声和普遍性的要求,从而进行节目形式创新和突破,顺应公众需求。所以,广播新闻类节目采用更加贴近受众需求的形式进行改变,而这种改变大都是突破新闻广播传统特点,在语言上一反往常规整性、严肃性、格式化的常态,采取更富娱乐化,更加轻松的播音方式,让受众听得懂、感兴趣; 2.近年来,新闻界思想态度和角度意识的不断更新和突破,使得广播新闻类节目的内容受到考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思想更加开阔,更具有批判主义和创新精神,大多数人把新闻原有的特点,特别是新闻播报原有的特点视为广播新闻节目发展的桎梏,认为原有的特点和陈旧的特点只能使得广播新闻节目变得更为程式化,丧失发展活力,最终将会埋葬广播新闻播音。在这种思想下,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开始更新观念,调整播报内容内容。除此之外,报纸媒介的更加生活化和电视电影的娱乐化、轻松化趋向也使得广播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受到挑战。 3、随着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广播新闻节目出现了新闻直播形式,能够最快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这就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实现新闻节目直播,是广播节目必然的趋势。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播音室进行的新闻节目,另一种是现场进行的新闻报道,无论哪一种这对旧的播报方式提出了挑战,过去播音员只是在播音室将稿件准确无误的完成,但新闻的直播随时将出现新的情况,如:出现的最新消息迅速的传播出去。因此播音员要随时为应付突发事件,作好充分的准备,这就要求播音员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解决能力,一定要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因为这个时候播音员没有将事先准备好的稿件有依赖性,这只有依靠自己平日的积累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把正在发生的新闻的事件在头脑中整理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而这些靠传统的播报方式是难以实现的。严格的说现在新的播报已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播报方式,这也将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播音员在新闻报道中发挥更

电视节目发展史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 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1979年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破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5518380.html,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破局 作者:孙晴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 摘要:17年初,在“娱乐至死”的综艺漩涡中,《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作为综艺清流横空出世,引起了文化类综艺的小高潮,受到各方的赞誉。但是,这说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到来了吗?现在下判断仿佛为时过早。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热仿佛陷入了一种循环,甫一出世便容易受到追捧,继而各方跟风,之后便销声匿迹,之后这样的模式不断循环。像15年曾火过的《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面临何种困境,又有什么原因,如何破局?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困境;破局 文化类节目的困境: 相对小众,口碑与收视率难以匹配。17年初,文化类综艺呈现霸屏趋势,有人不仅发 问,文化类节目火起来了吗?就如董卿所说,“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我们会有文化类节目十分火热的错觉可能来源于各方对其的赞誉,我们感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赞同她是一档好节目,就觉得可能这个节目就成功了,火热了。但是,事实上,赞誉和口碑是不一定会转化为收视率的。而市场经济下,资本是趋利的,没有收视率和持续的受众,节目无法长久地生存下去。不得不说,三档节目的播出时机也很好,春节期间,闲暇下来,顿时觉得精神荒芜,急需文化营养,而这三档节目正好满足了需求。但是当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到来的时候,压力之下,我们还会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地去欣赏一种文化吗?我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简单粗暴的快感满足去放松自己。所以,尽管有口碑,但是却不一定会有收视,我们的言行有时也无法一致。 节目生命周期短,同质化严重,而创新的风险大,资本不愿意投资。文化类综艺节目陷入了一种“尝鲜”式的循环模式,刚出现时,觉得新鲜,但是慢慢地却失去了兴趣,究之原因还是因为节目本身无法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角度不好选,呈现方式不够吸引人,挖掘深度不好平衡,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我们选择背诗的方式去学习诗句,但是当难度加大,超出了受众的认识范围,可能晦涩难懂的诗就让人无法继续看下去了。同质化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就像《朗读者》和《见字如面》两档综艺都是朗读,也是比较重复。理性的投资人在投资时会衡量自己投资所面临的风险,而创新则让投资人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就如今年的《见字如面》苦于无人投资,只好“裸奔”上线,当赢得了受众的喜爱和关注后,才受到各方的赞助。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破局:

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历史考察分析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电视文化类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成为“现象级”的节目。在泛娱乐化的电视屏幕上,文化节目像一股清流,不仅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于原创优质内容的渴望,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众的文化焦虑。纵观中国电视发展的历史,文化类节目并非新风景,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创办的文化专题类节目《文化生活》。近六十年来,电视文化节目不断地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电视文化节目既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又承受着现实的各种压力。本文试图通过对电视文化节目的历史梳理,描绘出近六十年来我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脉络,以探究我国电视文化生态的历史变迁。 理论与方法 近六十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作为中国电视媒介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乃至中国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形态和功能伴随着外部环境而改变,并在与其他节目类型的碰撞交融中“进化更新”。电视文化节目如何在变化的媒介生态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值得探讨。关于文化类节目的界定,广义上来说,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具有文化属性,都是凝结着智慧结晶的文化产品。狭义上看,文化类节目是“以文化教育为宗旨、以电视传播为手段,以传播知识为目标的电视节目”①。本文所论述的文化节目便属于此类。具体而言,本研究力图以电视文化类节目这样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节目形态为典型个案,通过对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考察,对我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与反思,理解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下电视的社会文化功能。 初创时期:1961年—1977年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1960年5月,电视主管部门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部设立社会教育部,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类节目的制作。这一时期出现了《生活知识》《文化生活》《国际知识》等文化类电视节目。②其中《文化生活》栏目可以被视作国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开山鼻祖。这档节目创办于1961年,每个月播出两三次,节目内容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介绍我国古代十大画家》《郭兰英的演唱风格》《张瑞芳谈“李双双”》《臧克家谈毛主席的咏雪词》等。该节目还会推荐新书,举办与文化知识相关的讲座。因为其文化品位,《文化生活》在当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一时期中国电视从无到有,各类节目形态都在探索当中。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非常匮乏的背景下,电视文化类节目扮演了文化启蒙者的角色。但是,当时电视并未普及,1960年全北京只有5000多台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方案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方案 篇一:电视新闻栏目策划方案 《新闻111》电视栏目策划书 一,现实环境 1背景浅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变得越来越有品位。一般而言:观众看电视往往会带着娱乐心理和求知心理。为了让观众在其它电视娱乐节目满足的同时,又有一份求知收获,故推出了这套节目我们的宗旨是:解读老百姓身边的事 2企划动机关注民生 二,栏目设定 1,栏目名称《新闻111》 2栏目类别民生新闻栏目 3栏目主旨贴进百姓、引起共鸣,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引起 老百姓共鸣。 4栏目目标沟通社会,传递信息 5栏目定位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贴心人 1 6栏目内容老百姓身边的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 7栏目特色“民生、民情、民意” 8栏目风格精致,赋予美感,应当做到镜头中节目多于人。

9主持人要求一男一女主持人搭档,要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驾驭话题、组织讨论的能力,现场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10节目长度每档30分钟 11播出时段日播每晚在电视剧黄金时间刚结束时播出, 12播出次数每晚 9:50~~10:20 (首播) 次日中午1:00~~1:30 (重播) 工作人员构成主持人 2名记者(外景主持) 若干人摄像 5名编导若干人编辑 1名策划(创意人) 2名编剧 2名经理(对外营销) 1名美工 1名设备和场所 1. 演播室 2. 合成制作机房 3. 外景拍摄用的摄像机和拾音话筒2套栏目的运营要求; 拉近距离,报道形式灵活多样 民生新闻注重用平民视角,用老百姓的语言来报道新闻,为此,摒弃了传统新闻的那种“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报道方式,采用“平视”的角度,利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来报道 2 新闻,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达到了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的宣传目的。同时,着力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善于运用手中的摄像机镜头和话筒来记录现场,通过生动真实的镜头语言和被采访对象朴实感人的百姓语言,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讲究技巧,精心编排栏目内容 一档精彩的民生新闻栏目离不开一线记者的前期采访,而后期编辑的整体编排工作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编排时,后期编辑站在百姓的立场,根据栏目的定位,看看这期节目最让老百姓关心的热点是什么,他们最想看的会是什么,最想了解的信息又是哪些。回

新闻的发展历程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触觉和嗅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班图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阿拉伯文字体系。,斯拉夫文字体系。,梵文字体系。,希腊文字体系。,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世纪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1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 1.广播电视节目 (1)广播电视节目定义 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主持形式和播出形式他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2)广播电视节目的三个层次:一套节目、一个节目、一次节目。 ①一套节目:即一个台每天以同一呼号或在同一频率、频道中播出的全部节目,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节目群,形成节目的顺时链。 ②一个节目:在特定时间段、连续播出的具体内容整体,这个节目既是顺时链的一环,自身又可由每天在同一时间段播出的多次节目组成自成一体的历时链,属于整个节目系统的基本层,又称作栏目。 ③一次节目:在当天某一特定时间播出的具体内容的整体,它是节目历时链的具体环节,属于整个栏目的基础层次。而作为节目系统的基础层次的一次节目,本身也是完整的微观系统,往往包含着一系列下属概念,如报道形式、样式、体裁等。 这三个层次以统辖——隶属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台的有机节目系统。 如果一个台有几套节目,那么在同一时间内就有几个节目在播出,这些节目之间又形成了共时链的关系。整个系统形成了梯级构建。 (3)广播电视节目分类 ①内容性之分: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 ②内容构成、组合形式分:综合节目、专题节目、杂志性节目。 ③播出方式分:直播节目、录播节目。 ④按播出时间分: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 ⑤播出次数、内容关系分:首播节目、重播节目、滚动节目。 2.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1)广播的传播特点: ①传播迅速,信息量大 ②听众广泛,覆盖面广 ③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④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⑤线性传播的选择性差

我国综艺娱乐节目的现状和前景

我国综艺娱乐节目的现状和前景 姓名:陈川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产品造型设计(2)班 学号:201010010060

正文: 一、综艺娱乐节目的定义 电视综艺访电视综艺访谈节目是继综艺娱乐节目之后发展出的电视娱乐节目。这一节目形态以其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从一开始就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并迅速崛起,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高收视率栏目,湖南卫视综艺娱乐节目就是其中的典例。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视娱乐节目包括各种游戏、歌舞小品、文化生活专题、影视剧等能提供观众娱乐的节目。狭义的娱乐节目又有多种界定。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教授的考察,大体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以《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类型;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游戏类娱乐节目;第三阶段以《幸运52》和《开心辞典》等益智博彩类节目为代表;第四阶段即“真人秀”节目,平民明星、草根英雄大受欢迎。 二、综艺娱乐节目的特点 我们下面就来浅谈综艺节目的特点,根据它的现状来战网发展前景,有效解决综艺娱乐节目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

艺节目进行有机组合的节目形态。它既可以将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杂技、魔术、武术、游戏、笑话、故事等多样艺术体裁融为一体,也可以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组合,再运用电视的声光效果、时空变化、独特造型,制作出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节目。由于电视综艺节目兼容性强,集欣赏、娱乐、知识、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使得不同艺术体裁进行有机综合后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成为目前电视界极为常见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它具有主题思想明确、艺术样式丰富、参与广泛等特点 三、综艺娱乐节的现状 无可否认,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发逐步展,从游戏节目的风行到目前益智类节目的兴盛以及真人秀节目的跃跃欲试,这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电视娱乐节目是一种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节目类型,不可能有“常胜将军”,虽然益智类节目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需要一个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节目的热潮会被另外一种更新的电视娱乐节目承继下去,它们自己则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节目类型。但是它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综观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首先是节目竞相仿效,克隆严重。 据有关资料统计,仅游戏类综艺节目,全国大概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40多家市级电视台同时开办,看似丰富多彩,但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原本为了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的综艺节目,因为数量的无限膨胀和播出时间的相对集中,反而给观众带来单一乏味的感觉,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产生和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产生和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引言 (1) 1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产生和发展 (2) 1.1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意义 (2) 1.2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兴起历程 (2) 1.3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模式探究 (3) 1.3.1 新闻评论类节目三段论模式......................................................................... (4) 1.3.2 新闻评论类节目访谈模式......................................................................... . (4) 1.3.3 新闻评论类节目讨论模式......................................................................... . (5) 2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5) 2.1 节目形式多彩丰富满足受众需求 (5) 2.1.1 评论观点独到,原创性提高......................................................................... (5) 2.1.2 评论多元性与权威性......................................................................... (6)

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学年论文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年级:09 学号:200902024113 姓名:闫亚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指导老师:刘维维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学年论文 院系政法与传媒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年级09姓名闫亚红 题目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签章)成绩 系主任(签章) 年月日

内容摘要 在电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游戏益智娱乐等多种视听享受,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受众舆论等方面也渐渐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过晚,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一些差距。本文将从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及文化背景出发,针对当前一些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对策,并由此分析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历程问题对策前景

目录 一、传播模式与噪音 (3) (一) (3) (二) (3) 二、 (4) (一) (4) (二) (4) (三) (5) 三、 (5) (一) (5) (二) (6) 参考文献 (10)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1.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界定 在观众的普遍认知当中,一般只是把综艺节目与电视剧和其它科教节目、民生节目、新闻类节目等区别开来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大众艺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在各种新型电视节目争奇斗艳的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看。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有论者主张在电视节目中,除了新闻类(含纪实节目)、经济生活类(含服务教育节目)和文艺类节目中的电视剧外,都可以归入综艺节目之列。这样的界定自然过于宽泛。 而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不妨说,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一种很重要的节目类型,它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方法,如声光效果、时空的自由转换、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广泛融合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小品、曲艺、杂技、游戏、竞赛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为一体,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的和消闲娱乐的等等需求。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是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则多种多样、灵活自由,且观众有较强的参与感。① 2.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节目类型,都有其占据主导地位的节目理念。 ○1综艺表演类节目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曲苑杂坛》等央视节目。《综艺大观》一经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这类节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融合了高雅品位和大众品位,在人们审美内容非常贫瘠的上个世纪,极大的满足了受众观赏需求。但由于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节目形式十几年如一日,渐渐不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最终被“末位淘汰”,退出了荧屏。 ○2游戏娱乐类节目时期 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推出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心中电视节目的形象,原来综艺节目不是只有唱歌、戏曲、相声等文艺表演。这类节目以明星为招牌,集游戏、表演、竞技、参与和搞笑于一体,一改往日国内综艺节目的正统、庄重,以活泼、清新、娱乐的新风尚掀起了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潮。《快乐大本营》的出现很快红遍了大江南北,紧随其后,《欢乐总动员》《超级大赢家》等一批有影响力 ①张国涛.电视综艺的观念演变[J].现代传播,2005(6).

电视综艺节目概述

第六章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综艺娱乐节目) 第一节电视综艺节目界定、发展与类型 一、电视综艺节目的界定 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电视综艺节目时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电子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的组合。它既可以将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片段、杂技魔术、武术游戏、笑话故事等多样艺术体裁融为一体,也可以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组合,再运用电视的光色效果,时空变化,独特造型,构成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电视综艺节目。由于电视综艺节目兼容性强,可集欣赏、娱乐、知识、信息、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使得不同艺术体裁进行有机综合之后产生新的艺术效果,既保留原有艺术形态的艺术价值,有充分发挥电子创作的特殊艺术功能,使之成为目前电视界极为常见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一种给观众提供文化娱乐和审美感受的电视节目形态,故而也可以称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它具有明确的主题思想、综合艺术样式、广泛的参与性等特点。 二、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类型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以电视综艺栏目和电视综艺晚会为主的阶段 所谓电视综艺栏目:主要是指以栏目化的形式出现,通过电视栏目主持人的主持串联,将诸多电视文艺样式组合在一起,经过电视杂志化的艺术处理,给观众以文化娱乐和审美享受的电视文艺形态。

电视综艺晚会:是指以电视播出的技术手段,文艺晚会的艺术样式,通过电子技术手段的制作,对各种文艺节目进行再创作,经过节目主持人的组织和串联,将文艺与娱乐融为一体,给观众以综合审美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综艺晚会一般观演空间比较大,可容纳的演员与观众较多,现场效果追求演员和观众的互动。电视综艺晚会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节庆综艺晚会、主题综艺晚会、行业综艺晚会等。 这个阶段受到关注的是从1983年起举办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1990年开播的《综艺大观》。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电视节目容以专业歌舞和曲艺为主,明星表演,观众观看,节目形式比较固定,虽然有时也出现主持人向观众文化等环节,但观众基本不能参与到节目中去,与观众有较大距离。容缺乏亲和力,形式缺少变化,与观众缺少互动成为传统综艺节目的硬伤。 (二)以电视游戏娱乐节目为主的阶段 1997年,电视湘军模仿港台节目制作《快乐大本营》以及1998年推出《玫瑰之约》。此后地以“欢乐”、“快乐”和“速配”为主题的节目掀起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第二次浪潮。 这一阶段节目的娱乐性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现场观众甚至有直接参与节目的机会。各种各样的游戏,轻松活泼的氛围令观众耳目一新,但简单的游戏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其地位很快被知识竞技类为主的益智类节目代替。 1999年有线电视台开播《欢乐总动员》,掀起一股“快乐”“欢乐”浪潮,但是由于被过度克隆和复制,逐渐走向低潮。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道

22 第2卷第3期 传媒热点一、引言 电视文化类节目是一种电视节目形态,但广义上以“文化”为参照点而言,所有电视传播的信息都可称之为文化,因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意味,有人类群体生活的区域便有文化的存在,衣食住行也是体现文化的要素。所以无论是哪种电视节目,都在传播着具有特色的文化,以此为依据,电视是传播文化的媒介之一,其系列产物也都带有文化特色,属于文化类节目。而狭义上,也是所研究的领域中的文化节目,是能够对历史进行传承和发扬、对知识进行宣讲和普及从而提升受众的文化审美与文化素养的电视节目。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特点 (一)雅俗共赏、追求受众平衡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现今的发展中,不仅保留、发扬了电视的教育功能,而且在所传播的信息中,也有着较为合理的考量,节目内容难度迎合广大受众的知识层面,即使受教育程度不高,也可以通过节目环节编排和设置,存留悬念并激发受众兴趣。这不仅让受众有可参与和思考的动力,也带动了关于此类新知识的吸收并有所消化。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下,受众往往在不自觉地参与其中,便学习到了知识,提升了受众的文化审美以及受众继续观看的兴趣。 (二)知性主持、加强受众信任 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是以年龄稍大的女性为主,这给受众所留下的外在印象是有一定学识与见识的,女性也更倾向于感性和知性层面,尤其是主持人娓娓道来的语气也更能体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韵味,与国学、语言有关的知识门类,女性这一性别更能说服受众,而年龄方面,年龄越大,所传递出的信息对受众来说更具可信度。 (三)碎片融合,提升节目可看性 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已经从之前的一人讲、大家听的宣讲式的传播形式,到今天的添加图片、音乐、视频等辅助形式,或是嘉宾互动,或是赛制淘汰,或是声色并茂,都在不断将本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变成故事性与戏剧性较强的“表演”形式,一期期的节目虽在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思想,但通过不同形式的多彩串联,成为追求舞台效果与呈现的表演,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受众的兴趣。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突破创新之法 (一)摆脱“现象级”模仿,寻找新型表现形式节目想要提升收益,就要从新的表现形式下入手,走特立独行的道路摆脱“现象级”内容过多滞留在受众视野中。如印度的文化类节目《哇塞,太棒了》提倡全民作诗,节目的主题基调也是轻松幽默的氛围,加上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写诗有 机会参与到节目当中,并施展自己在文学领域的天赋或成就,这本身就动员了全民学习的热情,也为文学领域寻找到了不少优秀人才,再加上节目的轻快氛围,观众也有兴趣停留在这个节目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学熏陶。 日本文化类电视节目在节目形式上有更多的尝试,《当代艺术VS信手涂鸦》这个节目就通过嘉宾推测面前的两幅画哪个是当代艺术品,哪个是导演在临开播前随手涂鸦的作品,通过嘉宾的戏剧化反应与推理,或是结果出现时的自圆其说的尴尬场面,将本为常人难以接触和了解的当代绘画以搞笑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到推广,观众对这种轻松愉快的节目形态难以抗拒。 在2009年推出的《时空穿梭猎人》这个另类文化类节目中,通过时空穿梭这个表现方式,主持人回到古代对人们进行采访和调查,并且和总部连线对当时的文化进行解释和说明。这种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化类节目变得妙趣横生,观众对节目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总之,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尽量避免相近或类似,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摆脱节目形式桎梏,观众眼前一亮将会带来较好的节目效果与收视效果。 (二)节目形态混搭,再造多元化模式 现今电视节目形态已经不能通过简单的方式进行划分,文化类电视节目也不仅仅是在节目中单纯表现内容的,《中国诗词大会》就利用比赛和答题的综艺环节加上中国诗词的比赛内容形成具有挑战和参与度的节目;《朗读者》与《见字如面》也是利用舞台效果,声光电以及科技手段与节目内容融合形成舞台表演模式的文化类节目;即使是《舌尖上的中国》,传统意义上是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但其所展现的是中国美食以及与美食相关的炊具、风俗等文化,比如“章丘铁锅”中所表现出来的通过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三万六千次锻打所制作出的铁锅的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功利、不浮躁、专心致志做好事情的匠心精神,也在节目的过程中有所展现并引导受众产生强烈共鸣。 最典型的法国电视机节目《相约未知地带》,是集合综艺、文化、纪录片等不同形式所表现出的电视节目,通过主持人带领的每一期不同的嘉宾,两人前往具有强烈地方文化特色并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区进行探访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嘉宾的想法、观念、行为和态度,甚至是经历过这一地区的生活习惯后所感悟到的哲学思考在摄像机前的展现,带给观众极大的共振。 摘 要:文化类电视节目自产生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从央视首先推出的《正大综艺》到《百家讲坛》开始,将“文化”从纸质载体中逐渐分离部分转移至广播电视媒介从而更为广泛地传播至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地区的受众中,而这类电视节目也是“教育”这一电视功能中的具体体现,现今文化类电视节目不仅在节目内容、形态上各有不同,在节目设置和编排上,甚至是创新层面,也都有着不俗的发展态势和空间。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多元混搭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3-0022-02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道 宫兆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作者简介:宫兆敏,女,汉族,山东文登人,教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课题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策略研究”,立项编号:2017A024。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呈现泛滥趋势扰乱收藏市场文物专家建议整顿鉴宝节目 鉴宝何以变鉴草 2005年7月,一只元代青花瓷器大罐鬼谷子下山在伦敦拍出了近2。3亿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 经过笔者的粗略统计,截至2007年3月份,国内荧屏上能看到的收藏类节目主要有以下十个:央视二套的《鉴宝》,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美术苑》,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吉林卫视《找你》,天津都市频道《艺品藏拍》,湖南娱乐频道《艺术玩家》,浙江经济生活频道《宝藏》,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成都电视台《成都商行――西部珍藏》。 下面简单介绍以上正在播出的收藏类节目。 1.央视二套的《鉴宝》 在内地所有收藏类节目当中,《鉴宝》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来自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收视率调查显示,《鉴宝》的收视率经常跟《非常6+1》相仿佛,名列二套前茅。《鉴宝》是央视二套《艺术品投资》的周末版,《艺术品投资》还是比较常见的收藏与鉴赏的专业化栏目,其定位是“反映艺术品最新收藏动态、借助藏品探讨深厚文化底蕴、把握收藏投资理念、传递相关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艺术品投资》)网页介绍),播出时间是周一至周五,每天17:00首播,播出时长30分钟。客观来说,《艺术品投资》影响力非常小,主要原因一是播出时段较差,另外操作方式传统,节目内容也缺乏特色。而《鉴宝》以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采用演播室现场鉴定的形式,内容有藏品展示欣赏、收藏趣闻轶事、专家鉴定评述、观众竞猜藏品价格等,形式更加活泼。其实严格来说,《鉴宝》应该归属到娱乐节目范畴,只不过把收藏品作为游戏内容罢了。 《鉴宝》的影响力大,跟它所属的强势媒体有关,还是黄金时段,以及采用娱乐节目的形式操作,然而问题也正是出在“娱乐”上,在网上、平面媒体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对《鉴宝》的质疑,比如2004年《中国艺术报》有篇文章《鉴宝鉴出了什么?》,文中指出“部分收藏家和鉴定家对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节目提出质疑,认为该节目中专家给出的价格水分太大,一件鉴定为50万的瓷器,真实的市场价格最多5万。另外鉴定过程过于短暂,不符合文物界业内常规。近日,更有媒体表示,目前中国收藏界本来就“虚火过旺”,《鉴宝》的不严肃性更是给这种不正常现象火上浇油。专家只能辨别东西的真假,却未必掌握市场的行情。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