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中光源氏与《红楼梦》中贾宝玉之比较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对比的分析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对比的分析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对比的分析《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是中日两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在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上各具特色,还在时空叙事上有着显著的对比。

本文将从叙事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文本分析,探讨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

《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中期,它以贾宝玉及其家族的荣衰兴衰为主线,围绕着宝黛、薛宝钗等一批人物展开。

作品中的时间跨度较大,从贾府的开园直到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死亡,历经多少年,其中的人物关系也相对繁复。

但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却是围绕着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展开的,例如贾府开园、贾母生日、贾宝玉圆满成亲等等。

通过这些集中的时间节点,小说将故事情节安排得更加高效紧凑,也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相比之下,日本经典文学作品《源氏物语》则是平安时代初期创作的,它以将司、光源氏等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为主线,以及将宫仕女的命运交错于一起。

整部小说追随着年度的流转,共分为三十三帖。

纵观全书,时间较为跨度长,多少个年度不断交替,人物关系也是错落有致。

由于《源氏物语》时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来安排整个故事情节,它的小说空间相较而言较宽裕,角色和情节的得以展现较为广泛和深入。

从人物叙事方面来看,《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的不同之处也十分明显。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比较集中和突出,尤其是贾宝玉林黛玉这对情侣在整部小说中的形象细致入微,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小说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完整,鲜明明晰。

作者通过这种人物塑造手法,成功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贾府世界,小说的人物形象也深入读者心底,引起共鸣。

相比之下,《源氏物语》中的人物形象则比较平淡和丰富,每个角色的形象鲜活细腻,但整个小说的叙事风格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社会群像现象,通过将宫廷生活如实地描绘于小说中,让读者对平安时代宫廷生活和人物人性的认识愈发深入。

总的来说,《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在时空叙事等方面存在差异。

《红楼梦》具有时空较为集中的特点,重点关注人物塑造和情节高度集中的主线。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对比的分析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对比的分析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对比的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源氏物语》则是日本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虽然两部作品分别诞生于中国和日本,但它们在时空叙事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这里将对它们的时空叙事进行比较和分析。

两部作品都采用了跨越大片时间和空间的叙事方式。

《红楼梦》以贾宝玉的成长为主线,通过讲述贾府一家的兴衰荣辱,展现了一个家族的起伏沉浮。

而《源氏物语》则以源氏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他与各种贵族女性的纠缠情感,揭示了平安时代的贵族阶层的生活和道德观念。

两部作品都从细腻入微的角度出发,描绘了复杂多样的人物关系和社会风貌。

两部作品的叙事时间跨度都非常长。

《红楼梦》从贾宝玉诞生开始,一直延续到贾家衰落,历时几十年;《源氏物语》则从源氏降生开始,持续到他晚年,历时近半个世纪。

这种长时间跨度的叙事使得读者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角色的成长和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沧桑变迁的思考。

两部作品的时间叙事方式有着一定的差异。

《红楼梦》以贾宝玉的视角展现故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回忆和幻想的情节,使得故事的时间变得错综复杂。

作者以这种错综复杂的方式,凸显了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内心的世界。

相比之下,《源氏物语》则较为直接地叙述了故事的发展,对于时间的处理更为线性,着重描绘了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和思考。

两部作品的空间叙事也有所不同。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通过描写贾府内外的环境和景物,展示了家族的兴衰和社会变革。

贾府内外的空间被赋予了寓意和象征,使得故事更具意境和深度。

而《源氏物语》则以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宫廷、庭院和各种场景,展示了贵族女性的生活和观念。

这种注重空间描写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和环境的变化。

虽然《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分别诞生于中国和日本,但它们对于时空叙事的处理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两部作品都采用了跨越大片时间和空间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角色的成长和变化。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长篇小说,它比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早出世300多年,比西方最早的小说集《十日谈》也早了300多年,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

《源氏物语》出自与中国有深厚文化渊源的日本,在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源氏物语》同中国古典文学关系密切,这早有定论。

据统计,它引用中国文学典籍共计185处,涉及20多种著作。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同样作为日本和中国的古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两者都是百万字左右的宏篇巨著,虽然成书时间相距700多年,但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们殊途同归,一起谱写了一曲缠绵哀婉的封建社的挽歌。

它们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上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至今还很少有作品能与之媲美。

而且在国际文坛上,他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取得了享誉世界的非凡反响。

主题思想《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在主题思想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李力认为:两部作品都以“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内容,揭示了“聪明灵秀地,无可奈何天”那种残破不可补的现状。

在轰轰烈烈的场面中,见出的是“白茫茫一片天地”,作者于盛世中揭示出末世的必然。

两位伟大的作家正是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都有着相同音调的末世的哀歌。

李芒认为:《源氏物语》的主题并非在于描写平安朝宫廷政治势力的斗争,而是刻画宫廷贵族的恋情。

它以当时的宫廷生活为舞台,试图描写贵族生活的各种情况,而且获得成功,这部作品的最大兴趣在于以源氏为中心,分别刻画刻画种种恋爱活动。

陶力认为:《源氏物语》所侧重展示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崩溃过程,而《红楼梦》所着力显现的则是新的人生价值和在旧势力压迫下的毁灭过程。

两部都是现实主义的大悲剧,但其主题不尽相同,紫式部是面对过去,为光源氏唱的是哀歌,曹雪芹面向着未来,对贾宝玉唱的是赞歌。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纵观我国文学史上,有一部巨作不得不提,那就是影响中外的由曹雪芹著,高鄂续的《红楼梦》。

我们惊叹于作者笔下复杂的人物关系与众多的故事场景,有感于诸多人物的不同命运。

他是中外学者孜孜不倦的研究对象,是权威学者争论不休的焦点。

无独有偶,早在700多年前,日本出现的《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被称为日本版的《红楼梦》。

在日本,关于《源氏物语》的研究,与中国的红学研究而且十分相似。

下面就以我的理解谈谈我的观点。

一、是人物形象的设定。

首先是男主人公的设定。

我想大家读《红楼梦》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生于富贵之家的贾宝玉了吧。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面,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他的美貌可以与女子媲美。

可以这样说,贾宝玉是在胭脂水粉中成长起来的,他在人生的不同历程遇到了相貌美丽又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诸如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是她们逐步引导了贾宝玉的人生走向成熟,从而使该人物的性格更突出,形象更为丰满。

而《源氏物语》中的源氏公子同样是贵族出身,也是在懵懵懂懂中遇到了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

而且,这两位男主人公都是聪慧过人、品貌出众、能诗善文、惹人喜爱的“情痴情种”;他们都不热衷于仕途经济;都没有“男尊女卑”的念头,却有“怜香惜玉”的思想。

最后均遭爱妻早丧的苦痛,遁入空门逃开世间的纷纷扰扰。

虽然贾宝玉与源氏公子身上有诸多的相似点,但在情爱是追求上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魏凤娥认为:源氏是以“肉欲之爱”为内涵,所追求的境界不过是“悦容貌、喜云雨”;而宝玉却是以“灵性之爱”为内涵,所追求的境界是对女子们“敬而昵之、恐拂其意”的尊重和体贴。

的确,《源氏物语》中对源氏公子亲近女子时的描写无不透漏着他对女子身体的渴望,行床笫之欢成为该情种的最终追求。

可能因为中日两国的文化底蕴不同,所以对爱情的追求也不近相同。

相比之下,贾宝玉那种精神灵魂之爱才能更加打动人吧。

当然,在当今的我物欲横流的社会,随着思想的开放性,源氏公子的对爱的诠释同样会令人产生共鸣。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比较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比较

姓名施英超班级 2013级10班学号 2013201022 课程名称东方人文经典《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中看日本““物哀””文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有着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

日本有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却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

实际上,《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早《红楼梦》七百多年,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

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讲演上也曾指出:《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

这虽有几分自谦的成分,但是这数千年来《源氏物语》确实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发展,至今,仍无人能超过这部著作。

那么,代表两个民族古代文学水平高峰的两件作品到底有何异同,如何在异同中去感受日本文学中独有的“物哀”?首先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有类似之处,即整个王朝——无论是平安时代的藤原盛世,还是清时代的乾隆盛世——都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作者们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向,从而深刻反映了各自时代的基本特征。

同时,他们又从不同视角标线了贵族社会妇女在爱情和生活上的相同的悲惨命运。

它们堪称各自王朝的历史画卷,世界古代文学的双璧。

另一相同点是中日两国古代文学意识都受到了儒道佛文学思想的渗透,但由于两国的自然风土、政治经济条件、宗教文化形态各异,尤其是以自己的本土文化思想为根基加以汲取和消化,其影响必然带来不同的后果。

从《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比较研究中,就不难发现两者在汲取儒道佛文学思想方面的差异性,从而显示日本古代文学意识和美意识的民族特质。

如上所述,《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总结性的说过以学问为本,再聚和魂便是强者之理。

这说明紫式部在重视吸收外来文化思想的同时,注重继承传统促进自己在文学上对和魂的自觉。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男主人公之比较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男主人公之比较

Vo 1 . 26 No. 3 Mar . 2 01 3
《 红楼梦》 与《 源 氏物语》 男主人公之 比较
赵 小 平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 院,辽宁大连 ,1 1 6 6 0 0 ) [ 摘 要] 《 红楼梦》和 《 源 氏物语》 分别是 中 日两 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两部作品既有相 同之处 ,又有各 自独特的个
国古 典长篇小 说的最高成就 。而《 源氏物语》 作为 日本 的古 典文学名著 , 对 日本 文学 的发展 产生过 巨大 的影响 , 被誉为
慧, 各种学问均能触类旁通 , 其多才多艺之能, 叫人难以置信 ” 。 至于身份更不用说 。光 源氏是桐壶天 皇之子 , 虽然其母
是一个地位低下 的更衣 , 而且 自身也 曾被降为 臣籍 , 但他 出 身的高贵是 不言而喻 的。贾 宝玉 的地位 虽然不及光源 氏高
在 中国和 日本 文学史上 , 各有一部 以写“ 情” 为主的不朽 人” ; 成年后更是 “ 风流潇洒 , 恍若下凡 的神仙 ” , 又兼 “ 天资聪
巨著 , 即《 红楼 梦》 和《 源 氏物语 》 。 《 红楼梦》 作为 中国四大名 著之一 , 无论在思想 内容上 , 还是在创 作艺 术上 , 都代表 了中
都在朝中身居高位 , 享尽荣华。
再次, 两位主人公都 是情 痴 , 都是“ 泛爱” 的 。他们 的身 边终 日有 女人包 围。贾 宝玉就不用说 了, 他 身处 的“ 大观 园”
不同。
首先 , 两部作品男 主人公 的名字都 和作 品的线 索有关 。
本身就是一个 “ 女儿 国” , 他经常“ 见姐姐而忘妹妹” 。他爱着
日 本 古典文学的高峰 , 开启 了“ 物哀 ” 的时代 。两者的问世虽

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男主人公的泛爱

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男主人公的泛爱

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男主人公的泛爱《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同为东方文坛上两部现实主义杰作,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了是人的喜爱。

作者紫式部和曹雪芹出生在不同时期,光源氏和贾宝玉是两位作者着墨最多、情感倾注最深的中心人物,,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二者有着极大的重合之出。

他们不仅同出身于“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整日过着“温柔富贵,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被亲人视为掌上明珠,备受宠爱。

而且,都是自幼英俊聪明、能诗善文、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举止风流潇洒,姿态优美动人,多情善感,典雅温柔。

可谓集众美于一身。

两位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取得了如此共识,无非是为二人在生活中充满浓脂墨粉、花娇月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光源氏和贾宝玉都属世间少有的多情种,共同的追求便是对女性的迷恋,当时及更早的社会,好色、荒淫是贵族们追求享受的一个重要方面,混迹闺阁、追慕女子是封建贵公子共同具有的劣根性。

这种劣根性在光源氏和贾宝玉身上都有明显体现:对周围女子,大凡稍有姿色、才华的便一个也不放过,去尽所有的“心意”,泛爱无边,多有用心,但是贾宝玉对女性的倾慕和光源氏对女性的追求和占有是有本质差别的。

《源氏物语》第二回源氏借口回避中神去地方官伊豫介家避凶,当他私闯伊豫介之妻空蝉卧室,欲行非礼时,惊恐万状的空蝉喘着气绝望地说道:“你认错人了吧?”光源氏不但不放过她,反而一边虚情假意的说着情话,一边把空蝉抱起来,径直往自己的房间里去了;被侍女撞见了,他却无事一般的对侍女说“天亮时来迎接她吧!”更为卑劣的是当他再次私闯空蝉的卧房时,见只有一个人熟睡着,他满心欢喜的挨近身去,却发现不是空蝉而是另外一个女子,竟也不顾一切的做下了风流事,临走,还厚颜无耻的对这女子轻许诺言道“洞房花烛风光好,不及私通兴味浓-------请你不要忘记我。

而类似的情形,宝玉又是怎么做的呢?《红楼梦》第十九回写一日黛玉独自在床上歇午,丫鬟们皆出去自便,宝玉进入里间,见黛玉睡着,心里想的是“怕才吃了饭睡出病来”,行动上做的是“忙上来推她”,口里唤的是“好妹妹,才吃了饭,又睡觉!”这里,宝玉的心想、手推、口唤,显现的是他对女儿用心的纯洁与真挚。

贾宝玉与源氏人物形象的比较探析

贾宝玉与源氏人物形象的比较探析

贾宝玉与源氏人物形象的比较探析
阮煜
【期刊名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5)002
【摘要】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部东方古典文学著作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源氏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又有各自独特的个性.而这两个人物形象异同的深层原因主要源于两位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性别、社会经历的不同.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阮煜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湖南,长沙,4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
【相关文献】
1.《源氏物语》中光源氏与《红楼梦》中贾宝玉之比较 [J], 朱营
2.《源氏物语》中光源氏与《红楼梦》中贾宝玉之比较 [J], 朱营
3.试论贾宝玉与光源氏人物形象的异同 [J], 林正琦;吕汝泉
4.《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光源氏的悲剧意识比较 [J], 易国定;黄飞
5.补天与出世——《源氏物语》中源氏与《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之比较 [J], 张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氏物语》中光源氏与《红楼梦》中贾宝玉之比较《源氏物语》的成书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公元1001~1008年之间,是十一世纪初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一生的巅峰之作,比中国清代世情小说《红楼梦》的成书时间早了约七百年,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舞台上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作品通过主人公光源氏的生活经历与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贵族社会腐败政治和淫逸生活,以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与特征。

从这个意义角度上看,《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怪有人称《源氏物语》为“日本的《红楼梦》”。

也正因如此,《源氏物语》中的男主人公光源氏与《红楼梦》中男主人公贾宝玉,在人物塑造的多个层面上,就具有了相当的可比性。

一、光源氏与贾宝玉形象的相似点。

1、人物形象的理想化;《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均带有作者的唯美主义创作倾向。

著名的画家齐白石曾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

”紫氏部与曹雪芹,无疑都是为文的个中高手。

前者直接将更多的政治、道德、人格理想赋予光源氏,以寄托自己对理想贵族社会的向往。

后者则采用了反语的形式,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事务”,“行为偏僻乖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家于国无望”。

这些诗句从相反的角度赋予了贾宝玉最富有反抗性的进步形象,使人物塑造趋于理想化。

光源氏的形象,从总体上来讲,几乎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男人形象。

他符合了作者紫氏部一切的审美观念与理想。

光源氏是桐壶帝天皇与一个地位低下的更衣所生的小皇子。

他从小就色艺双全,光彩照人。

书中写道,“这小皇子长得异常可爱,即使是赳赳武夫或仇人,一看见他的姿态,也不得不面露笑容。

”小皇子的容貌之秀美,于此可初见端倪。

接着,似乎作者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就赋予了他绝世的才华与生性浪漫的情愫。

“规定学习的种种学问,自不必说,就是琴和笛,也都精通,清音响彻云霄”。

而且他的“风韵娴雅、妩媚含羞”的姿态,更是从小就令人惊叹不已。

在第七回《红叶贺》中,光源氏独舞《青海波》的那一段描写,更是将他的美艳发挥到了极致,使人在看完整部作品之后,还依然能回想起他在高高的红叶荫下翩翩起舞的身姿和风度。

作者写他辉煌的姿态“美丽之极,令人惊恐”,“插在源氏中将冠上的红叶,尽行散落,仿佛是比不过源氏中将的美貌而退避三舍似的”。

这些语言的描述,无疑是更加深刻地烘托出了光源氏的美丽。

在另一方面,虽然光源氏生性好色,放荡不羁,但却屡次被作者美化成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妇女的庇护者,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很多的同情与肯定,这显然是与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和阶级性密不可分的。

整部书中并没有对光源氏荒诞无稽的行为给予直接的嘲讽批判,只是在描写空蝉、紫姬与玉曼等女性与光源氏交往的过程中,粗略地流露了一些她们的心理活动,稍有厌恶与责备之意。

然而,这些小小的细节显然未能影响到光源氏整体形象的完美。

在第四十回《魔法使》中,光源氏出家之前,仍是“容貌比昔年更添光彩,昳丽无比。

”让年老的僧人看了,都不觉得“感动得流下泪来。

”由此可见,光源氏身上的人性污点被作者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刻意的修饰与美化,使这些污点看上去并不引人注目,即使是有些痕迹,也不过是白璧微瑕而已。

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主人翁、贾府核心人物的贾宝玉,其人物塑造的理想化倾向更是在整部作品中无所不在。

首先,贾宝玉一出场,就显得与众不同。

在对宝玉的外貌进行描写的过程中,作者极尽美化之能事,将其写得天下少有、盖世无双。

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又写他“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接着,在对待仕途的问题上,贾宝玉又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性,从而使这一形象具有了鲜明的人物个性与历史时代感。

他坚决地拒绝走仕途经济、求取功名利禄的戕害人性的市侩之路,把那些热衷时文八股、求取功名利禄之人一概斥之为国贼禄鬼。

在对黑暗的现实进行激烈的批判与抨击的同时,他也身体力行地做着一些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所谓离经叛道之事。

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联,贾宝玉机敏动诸宾》中,贾宝玉极尽讥讽之能事,与那些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的迂腐的所谓饱学之士同台竞技,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于庭院建筑山水草木内涵的独特的领悟力和概括力而独占鳌头,虽让那些饱学之士自惭形晦、望尘莫及,但也屡受其父贾政的斥责。

尽管如此,他的标新立异、蔑视传统、凡事略一经心无不精通的个性由此显露无疑。

再次,在对待女性命运方面,宝玉更是显现出了他的超凡脱俗与过人之处。

在大观园中,贾宝玉不仅是把女性放在一般的男子之上,更把她们放在了自己之上。

贾府之内,从上到下,从贾母到王夫人,从众姐妹到寻常的丫头使女,甚至是地位低下的戏子,他都能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爱护。

在诗社之中,宝玉的联诗作词总是落在宝、黛与湘云之后,但他从不以为意,总是甘愿受罚。

其实,贾宝玉的才情学识绝不会输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的。

他所做的《芙蓉女儿诔》、《女危女画将军词》,即使是对他横竖不满意的父亲贾政,也不得不暗自赞许。

对于姐妹们的包容担待、悉心呵护,尤其是对时时使些小性子的林黛玉的隐忍与退让,更是充分体现了贾宝玉温和敦厚的儒雅品性。

由上可见,贾宝玉的形象,是完美而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自身的人生理想。

曹雪芹自小就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当时一些提倡婚姻爱情自主自由的小说和戏剧诸如《西厢记》、《牡丹亭》等,也从一些不同的艺术领域给予了他很大的启迪。

当他创作《红楼梦》时,正值我国处于又一次社会大变动的转折时期,即明末清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期。

那时,我国城市平民阶层的影响急剧扩大,反映平民利益的文化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活动也显现出波澜壮阔之势,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言论正四处传播。

在这种条件下,曹雪芹在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及素养的基础上,全面地、完整地形成了自己文学创作的思想体系,并使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做为自身理想之最完整、最全面的代表的贾宝玉,具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紫氏部与曹雪芹不约而同地赋予笔下的主人公超乎于现实之上的理想化色彩,是与他们创作时自身的处境及对社会的认识密不可分的。

紫氏部创作《源氏物语》时,她已遭遇了丧夫之痛,怀抱着哀别离苦的情感,她走进宫廷做了当时的皇后藤原彰子的侍从女官。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对于女性的命运及以宫廷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有了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这使她认识到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谓的幸福只不过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罢了。

于是,在失望与孤独中,她将自己对于贵族社会的理想赋予了笔下的人物主人公光源氏,使之具有了不可抵挡的个人魅力与理想化色彩。

同样,曹雪芹也将自己对人生的理想揉入了创作的人物形象之中。

众所周知,从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开始,直到祖父曹寅、父辈曹顒、曹頫三四代人,相继做了60年光景的江宁织造,深受康熙的宠幸,但在雍正年间,由于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亏空应缴银两,并受到当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倾轧的牵连,于是被革职查抄。

后来在乾隆年间,曹家又遭受了一次更大的祸变,此后就彻底败落了。

曹雪芹在幼年时代,曾有一段奢侈豪华的经历,但因为家庭变故的原因,最后不得不在北京的西郊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困潦倒的生活。

在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作者对官宦仕途、荣华富贵、人情冷暖等问题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红楼梦》的开篇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寥寥数语,却已将作者忧愤慷慨彷徨无奈的心绪透露无疑。

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作者塑造了贾宝玉这样一个新新人类的形象,这个形象所具有的超凡脱俗的个性与品格,正是作者自身人生理想的烛照。

2、类似的神性特征。

在《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的梦谶、词谶以及这些预言的最终验证更是使光源氏与贾宝玉具有了“假做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也真”的类似的神性特征。

笼罩在光源氏头上的神秘色彩是相当浓重的。

在他七岁的时候,一个高明的相士就给他算命,说他是帝王之相,可登至尊之位,但由于其容貌过于漂亮,如果为帝的话会使国乱祸存,而如果当朝廷柱石,辅佐天下政治,又与其相貌不合。

因着这个谶语,注定了光源氏君不君,臣不臣的命运。

他是桐壶帝之子,又是冷泉帝之父,地位十分尴尬,好在两个皇帝都对他十分眷顾,他才能够屡次逢凶化吉。

当他流放须磨时,本来没有任何回到京都的可能,却因了桐壶帝在天之灵的庇佑,屡次托梦给当时的天皇朱雀帝,且梦境中的谶语与现实的天灾人祸相合,光源氏这才终于有机会得以回到京都重摄高位并把握朝纲。

这些对谶言与谶梦的描写,使光源氏的形象带有了浓酽的宿命色彩并具有了相当的神性特质。

神性色彩也自始至终贯穿了贾宝玉一生的命运。

首先是他自娘胎里降生,便在口中含了一块美玉。

这块美玉后来成为了他灵魂的象征与命根子、护身符。

宝玉也因此成为大观园里的宠儿、贾母的心肝儿。

接着,因了玉的缘故,宝玉具备了与凡人不同的思维。

他追求自由的生活,喜欢与女孩子们厮混在一起,但又不涉淫滥,因此深受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的推崇。

那块与生俱来的宝玉,更是造成了宝、黛、钗不可调和的婚姻与爱情之纠葛。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矛盾的纠结,注定了宝、黛、钗爱情的悲剧结局。

最后,玉出世而回归青梗,人出家而遁入空门,木石前盟终成虚化、金玉良缘从此夭折,成也是玉,毁也是玉的谶语,正应了佛家的天理报应、因果循环。

宝玉的形象,也因此具有了现实中的人与神话中的玉合二为一的独特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可以说,光源氏与贾宝玉之所以具有类似的“神性”特征是绝非偶然的。

虽然紫氏部与曹雪芹身处不同的国度,而且先后相差约七百年,但两者在文化传承与宗教信仰方面,却有着不可忽略的共通之处。

日本文化中最早关于神话的记载,是日本最古老的文献《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得以保存下来的若干神话群系。

这说明日本和中国一样,很早就具有了神话传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对神话下过以下的定义,凡属“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或者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反映阶级社会某一方面生活和斗争,创造统治整个宇宙的最高的神——上帝,并加以形象化的作品都是神话。

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知道神话常常是源于想象的。

鉴于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尚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都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于是,人们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编纂了很多的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后来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为流传。

再后来,人们又受到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天理循环,因果报应”的思想,从而使很多的神话传说同时又具备了很强的宿命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