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孟子”中的成语汇总

出自“孟子”中的成语汇总
出自“孟子”中的成语汇总

《孟子》中的成语汇总

篇一

1、杯水车薪

【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

【释义】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处】《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始作俑者

【释义】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4、不言而喻

【释义】言:说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5、不虞之誉

【释义】虞:料想;誉:称赞。指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

【出处】《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出尔反尔

【释义】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出类拔萃

【释义】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8、此一时,彼一时

【释义】此:这;彼:那。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箪食壶浆

【释义】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0、当务之急

【释义】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出处】《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11、独善其身

【释义】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

【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2、反求诸己

【释义】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13、夜以继日

【释义】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14、顾左右而言他

【释义】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5、寡不敌众

【释义】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一方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

16、好为人师

【释义】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出处】《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7、一毛不拔

【释义】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出处】《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18、吊民伐罪

【释义】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19、具体而微

【释义】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20、尽信书,不如无书

【释义】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出处】《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1、解民倒悬

【释义】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指解救头朝下倒挂着的人;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2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释义】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拒人千里

【释义】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出处】《孟子·告子下》:“诣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24、明察秋毫

【释义】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5、茅塞顿开

【释义】茅:茅草;塞:堵塞。原意指一下子打开了被茅草阻塞的路。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

【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26、却之不恭

【释义】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处】《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27、仁民爱物

【释义】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8、水深火热

【释义】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生活处境极端艰难痛苦。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9、事半功倍

【释义】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30、舍我其谁

【释义】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1、舍生取义

【释义】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2、同流合污

【释义】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出处】《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33、五十步笑百步

【释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4、为富不仁

【释义】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35、挟泰山以超北海

【释义】挟:挟持,夹着;超: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渤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36、心悦诚服

【释义】: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37、习焉不察

【释义】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出处】《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38、先知先觉

【释义】知:认识;觉:觉悟。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或指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的人。

【出处】《孟子·万章下》:“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39、引领而望

【释义】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0、一曝十寒

【释义】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做事无恒心,难以收效。

【出处】《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1、缘木求鱼

【释义】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42、与民同乐

【释义】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43、言近旨远

【释义】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出处】《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44、以邻为壑

【释义】本意为沟壑,这里指扩大受水处,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出处】《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45、与人为善

【释义】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6、知人论世

【释义】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47、自暴自弃

【释义】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出处】《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8、左右逢源

【释义】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49、自怨自艾

【释义】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出处】《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50、专心致志

【释义】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处】《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篇二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4、彼一时此一时: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

10、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4、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15、春风化雨: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

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dān sìhújiāng):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

23、地利人和: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24、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26、翻然改进:翻然:变动的样子。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

27、反求诸己:求:追究;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28、饭糗茹草:饭、茹,吃。糗,干粮。草,野菜。吃干粮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

2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30、易地而处:后指交换所处的位置。

31、寡人之疾: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后以“寡人之疾”喻人之好色。

32、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其实此成语最早应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33、好为人师: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人不够谦虚,好以教导者自居。

34、浩然之气:指正大刚直的精神。浩然,盛大的样子。出《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5、岌岌可危:岌岌,危险的样子。形容地位或状况十分危险,将要垮台或灭亡。

36、疾首蹙额:疾首,头疼。蹙额,皱眉头。后以此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宋·陆九渊《与徐子宜》其二:“良民善士,疾道蹙额,饮恨吞声,而地所控诉。”

37、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38、牛山濯濯:牛山,在齐国临淄之南。濯濯,本谓山之无树木,今或用喻人秃顶无发。

39、被发缨冠: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40、左右逢源:源,水源。也作“原”。后比喻做事很顺利。

41、齐东野语:齐东,古齐国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后比喻道听途说而来的无稽之言。

42、弃甲曳兵: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战败逃跑的狼狈相。

43、弃如敝屣:谓像扔掉破鞋子一样。敝,破旧。屣,鞋子。语出《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后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44、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45、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谓人以忧患谋处而生,以安乐怠忽而死。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7、食前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摆满了一丈见方的食物。形容生活极其奢侈。语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

48、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49、引而不发:引,拉弓。发,射箭。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51、通功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步;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52、同流合污: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

53、枉己正人:枉,弯曲,不正。自己立脚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

54、与人为善:跟别人一同做好事。后多指善意助人。

55、为富不仁:为富,追求发财致富。语出《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为致富与行仁义难以并存。后以此指富人唯利是图,不讲仁义。

56、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57、闻过则喜:过,过错。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58、五十步笑百步: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

59、习焉不察:焉相当于“于是”、“于此”。后用此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也作“习而不察”。

60、先知先觉:语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后指认识事理早于一般的人。

61、胁肩谄笑:胁肩,把两肩收拢起来。谄,奉承人。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62、缘木求鱼:缘木,爬树。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意为按照你的做法而要得到你所希望的,就像爬到树上捉鱼一样不可能。后比喻方向、方法都不对,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63、言近旨远:旨,意旨。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指,同“旨”。后指话语浅显通俗,而含义却很深远。

64、揠苗助长:揠,挺拔之欲亟长也。喻急躁妄为,欲益反损。

65、再作冯妇:语出《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比喻重操旧业。

66、恶湿居下:厌恶潮湿却住在低洼的的地方。比喻行动跟愿望相违背。

67、知人论世:意为只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作者。后指了解人物,评论世事。

68、仰事俯畜:谓上事父母,下畜妻子的责任,今用以为家庭生计语。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注:事,以孝事亲;畜,以慈培育。

69、仰不愧天:谓心正则无愧于天。语出《孟子·尽心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疏:存诚于己,而仰无以有羞愧于天,俯无以有怍于人。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仰不愧天,俯不愧人。”

70、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地做某事。多形容十分勤奋、勤恳、忙碌。语出《孟子·离娄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71、一傅众咻:傅,教。咻,吵。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后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72、自怨自艾:自怨,悔恨自己的错误。自艾,改正自己的错误。原指悔恨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后多指悔恨。

73、以邻为壑:壑,深沟。语出《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意为把邻国当成排洪水的沟壑。后比喻把困难、灾祸推给别人。

74、以力服人:力,强制的力量。服,使人服从。用强制的方法使人服从。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出自孟子的成语精编版

出自孟子的成语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出自《孟子》的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4、彼一时此一时: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 10、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4、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15、春风化雨: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dānsìhújiāng):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23、地利人和: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24、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

关于xx的名言和成语 [标签:栏目],关于xx的名言和成语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2、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3、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艴然不悦: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5、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6、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xx之间也。 7、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8、嫂溺叔援: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嫂溺叔援”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9、披发缨冠: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10、鱼和xx不可得兼。 11、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2、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13、罪人不孥:孥:妻与子女的统称。谓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14、易如反掌:象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15、淫辞邪说: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16、胶鬲之困: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1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8、由博返约:指做学问人广博出发,继而务精深,最终达到简约。 19、於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於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於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20、众楚群咻:指众多的楚国人共同来喧扰。后指众多外来的干扰。 21、引领而望: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2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3、xx的成语 24、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25、廉顽立懦:谓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26、自以为是: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27、神州赤县: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28、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论语孟子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 1.《论语》十则: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为人处事和学习方法,为人要不断反省自己,处事待人要诚实,学习上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 学习态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态度,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rǔ)【通假字: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假字:同“智”】也。”(《为政》)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方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

孟子中的成语

《孟子》中的成语 1、【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3、【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4、【出尔反尔】(原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尔,你。)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后用为犒劳拥护王者之师的典故。《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6、【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 《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7、【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8、【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注意与其反义词“事倍功半”的区别)《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六韬·军势》:?夫必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自倍。? 9、【同流合污】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 《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宋·朱熹《与陈丞相书》:?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誉。? 10、【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替深水潭赶来鱼的是水獭;替丛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武赶来人民的是桀纣。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爵?同?雀?。 11、【闻过则喜】过,过错。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宋·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表》:?伏遇陛下即位以来,日慎一日,闻过则喜,从谏如流。? 12、【习焉不察】焉相当于“于是”。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矣。?13、【心悦诚服】悦,高兴,愉快。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14、【一傅众咻】傅,教。咻,吵。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

出自古文,古诗的成语

出自古文中的成语 1.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童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源于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源于《< 论语> 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容有好学向上之心。源于《< 论语> 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源于《< 论语> 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源于《< 论语> 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源于《< 论语> 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蒲松龄《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能变为好事。源于《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源于《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源于《三国志·吴志》。 13.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4. 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很大或自不量力。源于《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想处所或与世隔绝的幻想世界。源于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16.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源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7.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又得意。《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无人问津:无人过问,受到冷落。源于《桃花源记》:“(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孟子中的成语

孟子中的成语 [标签:栏目] ,孟子中的成语 1、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2、己饥己溺——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3、广土众民——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4、一介不取——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5、救民水火——救:拯救;水火:水深火热。从水深火热中拯救老百姓 6、上好下甚——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 7、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8、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9、深耕易耨——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细做,及时除草。比喻精心耕种。 10、不愧不怍——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11、来者不拒——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 12、舍己芸人——指看重别人,轻视自己。 13、顿开茅塞——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14、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15、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16、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17、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18、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19、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20、枉尺直寻——枉:弯曲;直:伸直;寻:古量名,八尺。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一寻。比喻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 21、地丑德齐——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22、放辟邪侈——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23、深恶痛疾——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24、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25、言近旨远——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26、俯仰无愧——比喻没有做亏心事,并不感到惭愧。 27、独夫民贼——独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民贼:残害人民的坏家伙。指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罪行的、残暴的统治者。 28、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29、创业垂统——创业:创建功业;垂:流传;统:指一脉相承的系统。创立功业,传给后代子孙。 30、却之不恭——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31、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32、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33、敌众我寡——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 34、大而化之——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35、率兽食人——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36、充类至尽——充类:推究同类事理;至尽:到极精密处。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 37、舍我其谁——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

2014年11月30日制作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

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

出自《孟子》的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4、彼一时此一时: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 10、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4、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15、春风化雨: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 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dān sì hú jiāng):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 23、地利人和: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24、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26、翻然改进:翻然:变动的样子。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 27、反求诸己:求:追究;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28、饭糗茹草:饭、茹,吃。糗,干粮。草,野菜。吃干粮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 2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

人教部编版中小学关于《孟子》的成语大总结

人教部编版中小学关于《孟子》的成语大总结 1、杯水车薪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 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 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 【解释】: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 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自】:《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解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 为最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 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4、不言而喻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 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5、不虞之誉

【解释】: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出自】:《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出尔反尔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 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 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 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8、此一时,彼一时 【解释】:此:这;彼:那。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 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 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箪食壶浆 【解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 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 迎的情况。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诗经、论语、孟子名句

《论语》名句补充 1.巧言令色,鲜矣仁。 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9.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1.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3.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5.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8.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孟子》名句补充 2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21.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2.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荀子》名句补充 2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26.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老子》名句补充 2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9.治大国,若烹小鲜。 3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庄子》名句补充 3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3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34.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诗经》名句补充 3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卫风·硕人》 36.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国风·周南·汉广》 37.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bīn)风·七月》

孟子成语

《孟子》中的成语 孤臣孽子,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安富尊荣,孤家寡人,妻离子散,饱食暖衣,鳏寡孤独,仁心仁闻,杯水车薪,规矩准绳,声音笑貌,彼一时,此一时,洪水猛兽,豕交兽畜,不愧不怍,己饥己溺,事半功倍,箪食壶浆,金声玉振,水深火热,地丑德齐,进锐退速,四通八达,地利人和,礼门义路,似是而非,独夫民贼,良知良能,袒裼裸裎,法家拂士,乱臣贼子,天时地利人和,天与人归,怨女旷夫,辞尊居卑,同流合污,至大至刚,存心养性,取长补短,顽廉儒立,自暴自弃,吊民伐罪,仁民爱物,位卑言高,自怨自艾,动心忍性,舍己从人,五音六律,手舞足蹈,饭糗茹草,舍生取义,先知先觉,深耕易耨,放饭流啜,事齐事楚,孝子贤孙,枉尺直寻,心悦诚服,抱关击柝,广土众民,枉己正人,凶年饥岁,藏怒宿怨,过化存神,为富不仁,言近旨远,操存舍亡,疾首蹙额,恶湿居下,仰事俯畜,陈善避邪,敬老慈幼,恶醉强酒,养生送死,成仁取义,举一废百,挟长挟贵,一傅众咻,乘时乘势,愧天怍人,畜妻养子,一暴十寒,出类拔萃,困心衡虑,逾墙钻隙,淫辞邪说,创业垂统,摩顶放踵,知人论世,专心致志,濯缨濯足,怨天尤人,辞富居贫,具体而微,通功易事百世之师,大而化之,三年之艾,勃然变色,当务之急,始作俑者,勃然不悦,倒悬之急,市井之臣,不肖子孙,发棠之请,水火之中,为丛驱雀,不学而能,幡然改途,为渊驱鱼,不言而喻,负隅顽抗,五尺之童,不可胜用,浩然正气,当务之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鸡鸣而起,胁肩谄笑,不虞之誉,岌岌可危,挟山超海

不召之臣,尽力而为,恻隐之心,匹夫之勇,采薪之忧,齐东野语,岩墙之下,赤子之心,秋毫之末,掩鼻而过,绰绰有余,求全之毁,夜以继日,以辞害意,以解倒悬,与人为善,以力服人,以文害辞,以邻为壑,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茁壮成长,以身殉职,因小失大,以意逆志,易子而教,引领而望,用夏变夷,于今为烈,缘木求鱼,源源而来,云霓之望,左右逢源,未雨绸缪,兵刃相接,声闻过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春秋无义战,失道寡助食前方丈,寸木岑楼,万物皆备于我,天下无敌,得道多助,授受不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饿殍遍野,王顾左右而言他,言必信;行必果,二者必居其一,威武不屈,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富贵不能淫,五十步笑百步,寡不敌众,习焉不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仁人无敌于天下,观于沧海者难为水,心有鸿鹄,自以为是,早苗得雨,心之官则思,上下交征,洪水横流,阳秋可畏,南蛮舌,一介不取贫贱不移,一毛不拔,取友必端,饥者易为食,不忘沟壑,再作冯妇,不为已甚,良心发现,集大成,不远千里,明察秋毫,解民倒悬,曾经沦海,莫敢谁何,偿其大欲,平治天下,大早望云霓,得其所哉,私淑弟子,独善其身,顿开茅塞,投其所好,反求诸己,先得我心,放辟邪侈,仰不愧天,好为人师,充类至尽,易如反掌,横行天下,御敌于国门之外,救民水火,运之掌上,拒人于千里之外,坐于涂炭,弃若敝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此而已,如运诸掌,视民如伤,视如屣,视如寇仇,视如草芥,守身如玉,死于非命,无敌于天下出尔反尔,饥不择食,久假不归,流连忘返,弃甲曳兵,被发缨冠,强

《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

《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 1、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international, Unicom international market, adapted future people on city of development needs, based Yu industry support, and traffic advantage, and Yangtze River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vantage, established city development target: radiation absorb Yangtze

源于《孟子》的50个成语

源于《孟子》的50个成语 1、杯水车薪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 【解释】: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自】:《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解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4、不言而喻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5、不虞之誉 【解释】: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出自】:《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出尔反尔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

有盛于孔子也。” 8、此一时,彼一时 【解释】:此:这;彼:那。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箪食壶浆 【解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0、当务之急 【解释】: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出自】:《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11、独善其身

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仁者无敌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 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 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 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 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

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 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何谓大勇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上遭到鞭打一样;他既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杀卑贱匹夫一般;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 孟施舍培养勇气,据他自己所说:'把无法战胜的对象看作能战胜一样。 如果先估量敌方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交锋,必定会畏惧敌军的众多。 我怎能够一定战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 '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 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哪个更好些,但孟施舍的做法较为简要。 从前曾子对孟襄说:'你崇尚勇吗?我曾经听夫子说过大勇: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即使是卑贱的匹夫我也不去凌辱;反躬自问正义在我,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不退缩。 '

《孟子》中的成语(2021最新汇编)

《孟子》中的成语 《孟子》中的成语郑义广整理按: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结构与往年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把《论语》移至IB模块,将原先的诗歌赏析题之后的相应位置改成分值仍为5分得经典文化赏析题。从省考试院下发的高考样卷和几次地市级大型模拟考试来看,这道题存在着不易把握中的可把握性。说它不易把握,无法把握,是因为经典文化浩如烟海,即使我们从样卷中透露的信息猜测其出题范围可能是“先秦”“儒家”经典,这个“网”仍然很大,短时间内让繁忙的学生通读或部分阅读先秦儒家的代表著作也根本不可能。说它可把握,则是因为,一则选文浅近,经过较多古文阅读训练的高三学生不至于完全读不懂,二则题型稳定,答题有套路可寻,从目前来开,这道题的基本出题思路就是,第一小题找出相关成语,第二小题阐释语句内涵,概括、评价相关思想。就备考而言,后者应侧重方法引导,前者则需素材积累。我想,首先要让学生对出自先秦儒家典籍的一些成语大致的认识,做题时才有可能找得出来,如果他们听都没听过、见都没见过,又如何能找得出来呢?这里搜集整理的成语并不涵盖出自相关典籍的全部成语,搜整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不能太过浅显,一望而知,因为阅读对象毕竟是已有相当的成语知识储备的高三学生,二是除特殊情况(有些成语确实很重要,学生很有必要掌握)外,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提炼,概括,已贴合考试命题者的出题思路。在距离高考仅剩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给学生准备这样一份备考材料,面对有许多可能的经典文化赏析题(其实还有基础第三小题的成语、熟语使用题),只能算是聊胜于无的没有抓手的抓手吧。1、【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2、【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3、【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4、【出尔反尔】(原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尔,你。)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5、【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后用为犒劳拥护王者之师的典故。《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6、【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7、【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8、【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注意与其反义词“事倍功半”的区别)《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六韬·军势》:“夫必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自倍。”9、【同流合污】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宋·朱熹《与陈丞相书》:“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誉。”10、【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替深水潭赶来鱼的是水獭;替丛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武赶来人民的是桀纣。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爵”同“雀”。11、【闻过则喜】过,过错。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

《孟子》中的成语及其特色

《孟子》中的成语及其特色 《孟子》是继《论语》之后的又一部儒学巨著。有人说《论语》二十篇只一万五千来字,却出了三百条成语,若按字数和成语数的比例来说,可算是成语最多的一部书了。《孟子》字数虽比《论语》多,有三万五,但它也凝结了成语二百条,若按字数与成语数比例,我们可以说,《孟子》是继《论语》后成语最多的另一本书了。 我们将《孟子》里的成语归纳一下,按篇目顺序排列,其成语大致有: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 不违农时不远万里秋毫之末洞察秋毫明察秋毫饿莩遍野弃甲曳兵坚甲利兵尽力而为放辟邪侈妻离子散深耕易耨始作俑者嗜杀成性率兽食人挟山超海畜妻养子仰事俯畜以羊易牛引领而望缘木求鱼寡不敌众五 十步笑百步 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下 出尔反尔大旱云霓创业垂统箪食壶浆疾首蹙额鳏寡孤独流连忘返救民水火水火之中水深火热匹夫之勇入境问禁事齐事楚凶年饥岁与民同乐怨女旷夫幼学壮行 第二篇公孙丑章句上

出类拔萃阿其所好恻隐之心乘时乘势浩然之气反求诸已具体而微解民倒悬事半功倍袒裼裸裎闻过则喜恶湿居下心悦诚服坐于涂炭以力服人揠苗助长易如反掌与人为善至大至刚善为说辞无敌于天下 第二篇公孙丑章句下 地丑德齐地利人和采薪之忧平治天下舍我其谁此一时彼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三篇滕文公章句上 胁肩谄笑守望相助取长补短绝长补短南蛮?`舌洪水横流吊民伐罪饱食暖衣 第三篇滕文公章句下 洪水猛兽乱臣贼子不忘沟壑强而后可通功易事枉尺直寻威武不屈为富不仁一傅众咻淫辞邪说逾墙钻穴富贵不能淫 第四篇离娄章句上 规矩准绳豪门巨室陈善闭邪不虞之誉好为人师仁心仁闻求全之毁三年之艾守身如玉授受不亲声音笑貌天下无敌孝子顺孙恶醉强酒养生送死自暴自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第四篇离娄章句下 赤子之心不为巳甚己渴己溺居安资深被发缨冠视如寇仇视如土芥私淑弟子左右逢源掩鼻而过

孟子中的成语

孟子中的成语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出来。察:看出。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一次齐宣王看到有人用牛去祭钟,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就让人用羊代替牛祭钟了,百姓因此说他吝啬。宣王不理解百姓的心理,就请教孟子。孟子说: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梁惠王上》 孟子用最简单的事例来启发宣王:要用实际行动(仁德)去统一天下。 【水深火热】像在深水里,如在烈火中,比喻百姓生活异常艰难痛苦。 燕国爆发内战,齐国乘虚而入,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十万攻燕。燕国百姓对内战不满,不愿出力抵抗齐军,出现“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局面,有些地方的燕国百姓反而给齐军送饭递水表示欢迎。匡章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燕国国都。齐军攻占燕国后,匡章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齐宣王向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请教,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到底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欲热,亦运而已矣。(译文: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梁惠王下》 孟子用历史上的先例来启发宣王:应该真正地让燕国的百姓解除苦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