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孟子的成语及解释出自《孟子》里的成语有:1.安富尊荣[ān fùzūn róng]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
”解释: 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
安定富足,尊贵荣华。
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2.拔苗助长[bámiáo zhùzhǎng]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3.杯水车薪[bēi shuǐchēxīn]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解释: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4.彼一时,此一时[bǐyīshí,cǐyīshí]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解释: 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5.必由之路[bìyóu zhīlù]出自《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宋·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人之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解释: 由:经由。
必定要经过的道路。
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
6.始作俑者【shǐzuòyǒng zhě】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自孟子的成语

精心整理出自孟子的成语安富尊荣: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
安定富足,尊贵荣华。
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安宅正路:比喻仁义。
谓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百世师:品德学问可以做为百代的表率。
饱食暖衣: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
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抱关口柝:柝:木梆;抱关:守关;击柝:打更巡夜。
口关巡夜的人。
比喻职位卑下。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必由之路:由:经由。
必定要经过的道路。
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精心整理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
勃然变色:勃然:突然地。
变色:变了脸色。
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
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愧不作:愧、怍:惭愧。
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不忘口壑:沟壑:山沟。
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
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
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不违农时:违:不遵守。
不耽误农作物的耕种时节。
不为已甚:已甚:过分。
不做得太过分。
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不肖子孙:不肖:不象,不贤。
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
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精心整理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
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
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不知世务:不知道当代的情势。
采薪之忧:采口:打柴。
病了不能打柴。
自称有病的婉辞。
口口宿怨:藏、宿:存留。
口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
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恻隐之心: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曾经沧海: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
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陈善闭口:陈:述说;善:善法美政;口:堵塞。
出自孟子的成语大全

出自孟子的成语大全大家应该看过孟子的许多故事或听过他的传说,那出自孟子有哪些成语呢?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出自孟子的成语大全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出自孟子的成语1) 顽廉懦立:《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2) 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
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 孤家寡人:《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4) 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5) 弃之如敝屣:《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6) 恶醉强酒:《孟子·离娄上》:“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7) 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8) 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9) 始作俑者:《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10) 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名句的成语1) 夜以继日:《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2) 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3) 缘木求鱼:《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4) 当务之急:《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5) 声闻过情:《孟子·离娄下》:“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6) 寡人之疾:《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7) 深恶痛绝:《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源于《孟子》的50个成语

源于《孟子》的50个成语1、杯水车薪【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解释】:已甚:过分。
不做得太过分。
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自】:《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4、不言而喻【解释】:喻:了解,明白。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
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5、不虞之誉【解释】:虞:料想;誉:称赞。
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出自】:《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出尔反尔【解释】:尔:你;反:通“返”,回。
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
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出类拔萃【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8、此一时,彼一时【解释】:此:这;彼:那。
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箪食壶浆【解释】:食:食物;浆:汤。
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0、当务之急【解释】: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
初中语文读懂《孟子》智慧的50个成语

初中语文读懂《孟子》智慧的50个成语1、杯水车薪【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解释】:已甚:过分。
不做得太过分。
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自】:《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4、不言而喻【解释】:喻:了解,明白。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
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5、不虞之誉【解释】:虞:料想;誉:称赞。
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出自】:《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出尔反尔【解释】:尔:你;反:通“返”,回。
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
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出类拔萃【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8、此一时,彼一时【解释】:此:这;彼:那。
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箪食壶浆【解释】:食:食物;浆:汤。
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0、当务之急【解释】: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
出自孟子的成语及解释,有哲理的四字词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及解释,有哲理的四字词语孤家寡人:《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动心忍性:《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声闻过情:《孟子离娄下》: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弃之如敝屣:《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洁身自好:《孟子万章上》:归洁其身而已矣。
天下无敌:《孟子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事倍功半:《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寡人之疾:《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出自孟子的成语及解释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
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顿开茅塞:《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以身殉职:《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弃甲曳兵:《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阿其所好:《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以羊易牛:《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缘木求鱼:《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创业垂统:《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孟子中的成语及解释

孟子中的成语及解释出自孟子的成语有哪些?1)孟母三迁: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2)养生送死:《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3)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阿其所好:《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5)泛滥成灾:《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6)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7)豕交兽畜:《孟子·尽心上》:“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8)私淑弟子:《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9)以羊易牛:《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10)动心忍性:《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11)陈善闭邪:《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12)弃甲曳兵:《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13)以身殉职:《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14)妻离子散:《孟子·梁惠王上》:“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15)鸡鸣而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16)渊鱼丛雀:《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
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17)创业垂统:《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18)顿开茅塞:《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出自“孟子”中的成语汇总

《孟子》中的成语汇总篇一1、杯水车薪【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释义】已甚:过分。
不做得太过分。
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处】《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始作俑者【释义】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4、不言而喻【释义】言:说明;喻:了解,明白。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
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5、不虞之誉【释义】虞:料想;誉:称赞。
指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
【出处】《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出尔反尔【释义】尔:你;反:通“返”,回。
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
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出类拔萃【释义】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8、此一时,彼一时【释义】此:这;彼:那。
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箪食壶浆【释义】食:食物;浆:汤。
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0、当务之急【释义】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中的成语
1、【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
2、【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
为,做。
已甚,过分。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
3、【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
”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
4、【出尔反尔】(原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尔,你。
)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5、【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后用为犒劳拥护王者之师的典故。
《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
6、【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
《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7、【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
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8、【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
功,功效。
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
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
(注意与其反义词“事倍功半”的区别)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六韬·军势》:“夫必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
故事半而功自倍。
”
9、【同流合污】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
《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宋·朱熹《与陈丞相书》:“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誉。
”
10、【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替深水潭赶来鱼的是水獭;替丛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武赶来人民的是桀纣。
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爵”同“雀”。
11、【闻过则喜】过,过错。
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宋·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表》:“伏遇陛下即位以来,日慎一日,闻过则喜,从谏如流。
”
12、【习焉不察】焉相当于“于是”。
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矣。
”
13、【心悦诚服】悦,高兴,愉快。
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14、【一傅众咻】傅,教。
咻,吵。
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
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
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学好吗?我明白地告诉你。
假定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话,那么请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请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说:“请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哇啦哇啦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学会的了。
如果带他到齐国都城的闹市上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讲楚国话,也不可能的了。
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让他住在宋王宫中。
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宋王还能同谁一起干坏事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宋王又能同谁一起做好事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
15、【一毛不拔】形容十分自私吝啬。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16、【以邻为壑】壑,深沟。
意为把邻国当成排洪水的沟壑。
后比喻把困难、灾祸推给别人。
《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
17、【引而不发】引,拉弓。
发,射箭。
比喻善于启发引导。
也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18、【与人为善】跟别人一同做好事。
后多指善意助人。
《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19、【缘木求鱼】缘木,爬树。
比喻方向、方法都不对,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意为按照你的做法而要得到你所希望的,就像爬到树上捉鱼一样不可能。
20、【再作冯妇】比喻重操旧业。
《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
虎负隅,莫之敢撄。
望见冯妇,趋而迎之。
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
”
21、【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22、【左右逢源】源,水源。
也作“原”。
原指做学问如果有丰富的知识积累,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取之不尽。
后比喻做事很顺利。
《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宋·卫宗武《张石山戏笔序》:“方其好之也,则其为物所戏,久之而心与手应,手与物忘,出奇入神,左右逢原,而物反为我所戏矣。
”
23、【绰绰有余】形容很宽裕,用不完。
《孟子·公孙丑》:“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4、【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孟子·告子》:“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25、【言近旨远】话说得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孟子·尽心》:“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 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