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浅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浅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浅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正、反比例意义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虽然初步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正、反比例的量,但是对正、反比例的概念和判断学生是比较混淆和出错的。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是对比例意义的进一步运用,也是解答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和关键。那么如何准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清三种量

首先要弄清两种量是不是相联的量,那种量是固定不变的量,“相关联”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相关联”就是有联系,有关系。即一种量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种量的变化。如速度和里程是有联系有关系的:功效和时间、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宽等都分别是相关联的量。路程和功效就不是相关联的量,因而久谈不上什么比例关系。圆的周长=直径×π,其中π就是固定不变的量。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什么比例判断中,其中从家到工厂的路程是固定不变的量,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例如:圆的周长一定时,直径和圆周率学生会误认为反比例。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周长一定,圆周率本身就

一定,这三个量都成了定量,就不是比例关系了。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圆的周长跟直径成正比例,这里圆的周长不一定。

二、列出关系式

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存在着商或积的关系。这是判断正、反比例的核心所在,成正、反比例的两相同之处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之处是正比例变化方向相同,反比例变化方向相反,正、反比例关系式不相同,正比例是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反比例是积一定。例如“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是否成正比例”,这是因为:“总价/数量=单价(一定)”,所购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又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时,它的底和高是成什么比例?”我们稍加分析就得出:“底×高=平行四边行的面积(一定),”所以说底和高成反比例关系。例如:“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是否成比例。”从表面上看,正方形的面积是随着正方形边长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的,但是根据:S=a2得出:“S/a=a”,这里的边长a 是一个变量,所以不符合正比例关系特征。又例如:“圆的面积和半径是否成正比例”,乍一想,圆的面积随半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但是根据:S=πr2得出S/r=πr,因为半径r不一定,所以πr就不一定,而S/r2=π(一定),因此,我们说,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正比例关系,而

是圆的面积跟半径的平方才成正比例关系。

三、要找准常量

常量就是比例关系中的定量,这种现象在面积,体积等公式中经常会出现。例如: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它的底和高成什么比例?因为S=ah,公式中的给学生判断增加了难度,但是公式稍作变换可以得出ah=2S,因为S一定,即“2S”也一定,所以底和高成反比例?P系。

四、等式非乘或除,不存在比例关系

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的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两种量中的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也不一定,就不成比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就不成比例,又例如:“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书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我们知道,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越多,剩下的就越少,它们是相关联的量,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已经播种的公顷书+剩下的公顷数=要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它们的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所以它们不是反比例关系。因此不能把“增加或减少”误认为是“扩大或缩小”。

五、乘除有机结合,判断正、反比例

因为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运算,由“因数×因数=积”可得出“积÷因数=因数”。所以正、反比例可以统一为一个式子:因数×因数=积,如果积一定,两个因数就成反比

例关系。其中一个因数一定,积和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关系。例如:“速度×时间=路程”关系式中,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的积就一定,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的商就一定,它们就成正比例关系。

总而言之,对正、反比例额判断一定要根据它们的意义来判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探究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正比例和反比例判断精选习题

.判断 1、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4、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5、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7、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8、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9、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10、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1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1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1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1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1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

成反比例.() 1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1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1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19. 分母一定,分子和分数值成正比例() 20. 圆的面积一定,圆周率与半径成反比例() 21. 出勤率一定,实际出勤人数和应出勤人数成反比例() 22. 小明跳高的高度与他的身高成反比例() 23. 铺地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与需要的块数成反比例() 24. 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成反比例() 25. 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成正比例() 26. 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成反比例()。 27. 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成正比例()。 28. 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 29.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成正比例()。 30.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正比例()。 31. 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车的速度和所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和反比例(8)-苏教版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学内容: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与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 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正,反比例的理解。 2.提高学生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回顾再现,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先请大家判断下

因为: (此处学生若遗漏,师补充。) 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关系。 生2: 生3: 二.知识点归纳: 1.说一说,如果用χ和y表示成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 Y/x=k(一定) 反比例关系: χ×y=k(一定) 2.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

和不同点? 3.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 生1: 生2: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

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投影学生作业) 3、在数量、单价和总价 (1)如果一定,和成正比例。 (2)如果一定,和成正比例。 (3)如果一定,和成反比例 4. 如果x=3y ,那么x和y成( )比例; 如果4x=5y,那么x和y( )比例。 如果 8÷X =Y,所以X与Y( )。 如果ab+3=12,则a与b成( )比例 5.完成部分课堂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平年和闰年的划分

(如何判断平年与闰年) 相关知识: 1、为什么要有平年和闰年之分?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即将近一天。人们就把这1天加在二月里,以补上少算的时间,这样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 2、“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是为什么呢? 每4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算了44分56秒,看来误差很小,但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每400年就要多算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 3、增加闰日的原因 现时的公历以回归年为“年”的计算基础,而一个回归年大约等于365.24220日。因为在平年公历只计算365日,结果四年后便会累积0.24220×4=0.9688日,大约等于一日,所以便逢四年增加一日闰日以抵消这0.9688日。 4、计算闰年的方法 公历纪年法中,如果不是整百的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如2008是闰年,2009是平年。整百的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但能被3200整除的并不是闰年;如1900年是平年,2000年是闰年,2100年是平年,3200年是平年。

何为"闰年",何为"闰月" 今天和寝室的美女们讨论了一道小学的题目,估计是语文题.题目如下:小明为什么一年过三个生日? 很有趣是不是?呵呵,很熟悉吧?但问其究竟,又有几个人能真说明白呢? 我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我求助于百度!百度真是个好东西!!赞一个!回答上个问题归结到底就两个名词:闰年,闰月. 闰年: 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园周期 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时间差的年份,既有闰日的年份为闰年.公历闰年斗室遵循的规律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闰年(leap year),指在公历(格里历)或夏历中有闰日的月份,以及在中国旧历农历中有闰月的年份.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每四年累积约一天,把这一天加于2月末(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例7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两者 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判断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同桌互相说 一说.)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3)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3.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和反比例关系,但发现有的`同学判断时不是很准确.正比例关系和 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呢?怎样才能正确判断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把它们进行比较(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 1.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电脑出示例7.) (1)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9页的两个表中所给的数量,分别在课本上填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互相检查,电脑出示正确 答案,集体校正. (2)讨论:从两张表中,你是怎样发现谁是一定的?怎样判断 另外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分小组充分讨酆螅选派代表发 言?/P> (3)你发现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这三个量中,当其中一个量一定时,其他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比例关系呢?你们能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吗? 归纳:当速度一定时(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也就是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值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随着学生的归纳总结,电脑依次将结论打出.) 2.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 (1)通过上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说 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逐步完成板书.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判断50题 后面带答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判断50题训练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比例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比例 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比例 2、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比例 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比例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比例3、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比例 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比例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比例 4、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比例 公顷数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总产量()比例 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公顷数()比例 5、份数一定,每份数和总数()比例 每份数一定,份数和总数()比例 总数一定,每份数和份数()比例 6、商一定,除数和被除数()比例 除数一定,商和被除数()比例 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比例 7、积一定,两个因数()比例 一个因数一定,另一个因数和积()比例 8、和一定,两个加数()比例 一个加数一定,另一个加数与和()比例 9、差一定,减数和被减数()比例 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比例 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比例 10、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比例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比例 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比例 11、分数值一定,分子和分母()比例 分母一定,分数值和分子()比例 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比例 12、在长方形中,长一定,面积和宽()比例 宽一定,面积和长()比例 面积一定,长和宽()比例 周长一定,长和宽()比例 长一定,周长和宽()比例 宽一定,周长和长()比例 13、在平行四边形里,底一定,面积和高()比例 高一定,面积和底()比例 面积一定,底和高()比例 14、在三角形里,底一定,面积和高()比例 高一定,面积和底()比例 面积一定,底和高()比例 15、在正方形中,边长和周长()比例

(完整版)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及答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及答案 一、对号入座。 1、35:=20÷16==%= 2、因为X=2Y,所以X:Y=:,X和Y成比例。 3、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4、向阳小学三年级与四年级人数比是3:4,三年级人数比四年级少% 四年级比三年级多% 5、甲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2:3,甲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是,甲乙两 ?个正方形的面积比是。 6、一个比例由两个比值是2的比组成,又知比例的外项分别是1.2和5,这个比 ?例是。 7、已知被减数与差的比是5:3,减数是100,被减数是。 8、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6厘米,乙丙两地距离8厘米;已知甲乙两地 ?间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乙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9、从2:8、1.6:和:这三个比中,选两个比组成的比例是。

10、一块铜锌合金重180克,铜与锌的比是2:3,锌重克。如果再熔入30 ?克锌,这时铜与锌的比是。 ?二、明辨是非。 1、一项工程,甲队40天可以完成,乙队50天可以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比 ?是4:5。 2、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比是3:1,则圆柱体与圆锥体一定等底等高。 3、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甲数就是乙数的。 4、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5、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6、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成正比例。 7、正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8、订阅《今日泰兴》的总钱数和份数成正比例。?三、选择题。 1、把一个直径4毫米的手表零件,画在图纸上直径是8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是。 A、1:B、2:1 C、1:20 D、20:1 2、已知=1.2、=1.2,所以X和Y比较。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学习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习要求: 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学习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预习内容: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学习补充例题 出示表1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 路程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三角形高一定,它的底和面积。 (6)、梯形上底和下底一定,面积和高。 (7)、完成一项工程,如果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相同,那么参加的人数与需要的天数。 (8)、圆的周长和直径。 (9)、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驶的路程和转数。 (10)、被乘数一定,乘数和积。 (11)、后项一定,前项和比值。 (13)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14)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15)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16)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2、填空: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等于3,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是4和9,这个比例是()。(2)、如果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两个外项就一定()。 (3)、12:2=18:3,如果内项2增加4,外项3应增加()。 (4)、甲数是乙数得38%,甲数与乙数的比是():(),甲数与乙数成()比例。(5)、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1/3,这两种量成()比例。 3、思维训练:小明坐在火车的窗口位置,火车从大桥的南端驶向北端,小明测得共用时80秒,爸爸问小明这座桥有多长,于是小明马上从铁路旁的某一根电线杆计时到第十根电线杆用时25秒,如果路旁每根电线杆的间隔为50米,小明就算出了大桥的长度,那么大桥长为多少? . .

4.2 正比例和反比例—正反比例的判断 优质教案

《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上,通过比较观察,理解并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的差异。 2、使学生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区分正反比例的差异 教学难点: 能准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完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以后,很多同学感到枯燥难学,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题目准确性不高。其实只要统一正反比例思路,总结正反比例的内在联系,判断正反比例就可迎刃而解。 (二)复习旧知 1、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汇报: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时,一般按照以下三步进行:一看这两个量是否关联,二看这两个量的大小是否变化,三看两个变量的积或者商是否一定,积一定时成反比例,商一定就成正比例。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探索新知 1、正确判断的方法:判断正反比例三招

师:正、反比例第一招“找”:根据题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一定的量(不变量)。 第二招“写”:根据两个相关联的量写出求定量的关系式。 第三招“判:根据关系式进行判断,如果定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则成正比例;如果定量是两种相关联量的积,则成反比例。 2、挑战闯关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2)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3)有一批布,用去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3、挑战易错题 (1)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高和面积。 (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3)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4)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4、讲解分析习题 (四)总结学习 通过上面的“找”、“写”、“判”三招,可以很轻松的判断复杂的正反比例。 (五)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的判断 第一招:“找”:根据题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一定的量(不变量)。第二招:“写”:根据两个相关联的量写出求定量的关系式。 第三招:“判”:根据关系式进行判断,如果定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则成正比例关系;如果定量是两种相关联量的积,则成反比例关系。

正比例和反比例(含试题和答案)

1、仔细观察每张表格,思考表格中两种量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表格1 表格2 表格3 用60元钱购买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和可以购买的数量如下表: 2、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25页,可以装订400本。如果要装订500本,每本有X 页。 题中()量一定,关系式:()○()=()(一定),()和()成()比例。 3、一间会客室地面用边长0.3米的正方形地砖铺,需要640块。如果改用边长0.4米的正方形地砖,需要Y块。 题中()量一定,关系式:()○()=()(一定),()和()成()比例。 4、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 当底面周长一定时,()与()成()比例; 当高一定时,()与()成()比例; 当侧面积一定时,()与()成()比例。 5、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 当()一定时,()与()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与()成反比例; 6、当a ×b =c(a、b、c 为三种量,且均不为0)。 ( )一定,()与()成()比例; ()一定,()与()成()比例; ()一定,()与()成()比例; 7、判断。 (1)、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4)、分数的大小一定,它的分子和分母成正比例。()

(5)、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6)、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7)订阅《小学数学评价手册》的份数与所需钱数成正比例。( ) (8)在400米赛跑中,跑步的速度和所用时间成反比例。( ) (9)工作总量一定,已完成的量和未完成的量成反比例。( ) (10)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成正比例。( ) (1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 (12)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成正比例。( ) 8、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装配一批电视机,每天装配台数和所需的天数()。 (2)、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 (3)、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 (4)、房间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铺砖的块数()。 (5)、在一定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和加工零件的个数()。 (6)、在一定时间里,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零件的个数()。 9、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0、某造纸厂每小时造纸1.5吨,2小时、3小时┈┈各造纸多少吨? (1)把下表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中描出造纸时间和造纸吨数对应的点,再把它们连起来。 1 2 3 4 5 6 7时间/时 (3)造纸吨数与造纸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4)根据图像判断, 5小时造纸多少吨?

《正比例和反比例》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正比例和反比例》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这部分教材是教学正比例的意义。 学生开始正式接触到常量、变量(当然不必 出现这样的名词),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2)教材创设了文具店出售彩带的情境 来引出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对应关系。单价、 数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这样的引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又揭示 了正比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教材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和三个问 题,揭示了正比例关系的要点:第一,有两 个量,而且是相关量的量,其中一个量随着 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两个量之间 的比值不变。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认识 了什么是变化的量,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哪 些是不变的量,理解并掌握变中有不变的数 学思想。 (4)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先通过总价、数量、单价这一特殊的数量关系,利用具体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关系,然后再进行抽象的概括,最后利用数学化的字母符号来表征这一变化规律,使学生体会抽象和模型的数学思想。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主探索。 正比例关系描述的是一个量变化导致另一个量跟着变化的一种关系,较为抽象。而学生在此之前涉及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数量(如归一问题)而不是抽象的变量。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和数量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函数”的眼光去理解数量关系中量与量的变化规律,发现两个变量背后的不变量,从而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2)重视观察与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量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表格里有哪两种量?能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单价不变就是总价与数量的什么不变?你能把这个数量关系写出来吗?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使学生借助具体实例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本质。 (3)逐步抽象,构建模型。 在学生理解了具体实例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以后,可以让他们尝试脱离情境,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实现由具体数量关系到一般化抽象模型的转化。 编写意图 (1)在理解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之后, 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图象,并会利用图象 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 的思想。 (2)学生之前已经具备了数对与平面上 的点一一对应的知识基础,在这儿,进一步 扩展,把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中相对应的 数都看作是一个数对。在方格纸上把与这些 数对相对应的点连起来,形成一条射线;反 之,该射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的就是正比例 关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某一组具体值。 (3)正比例关系图象与折线统计图有本 质的区别。虽然描点的过程与方法相同,但 前者描述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两个 量都是连续的,即射线上的点有无数个;而 后者描述的是一些离散的数据。 (4)在认识了正比例关系图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直接利用图象,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找到另一个量的值,体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5)通过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找到变化的量与不变的量,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学建议 (1)加强数形结合,使学生经历生成正比例图象的过程,自主探索图象的特征。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分析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是相反的两个性质,在学习和运用时,由于表述形式近似,只是个别关键词语的不同,极容易相互混淆,必须正确地加以区分。 正比例的性质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对应的两个数值的比。 例如:一列火车的速度每小时60千米,如果所行时间与所行路程成正比例关系,那么所行时间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必须与对应所行路程的两个数值的比相等。 如下表: 从顺向看:时间上2小时与4小时的比为2∶4=0.5;路程上2小时所行的千米数与4小时所行的千米数的比120∶240=0.5。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具备了正比例的性质。 具备了正比例的性质。 反比例的性质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对应的两个数值比的反比。 例如:完成1200台电视机的生产任务,每天生产的台数和完成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每天产量中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所对应完成天数的两个数值比的反比。 如下表: 从逆向看:台数上400台与200台的比为400∶200=2;其对应天数比的反比为6∶3=2。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具备了反比例的性质。 在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中,反比、反比例和反比例关系也是容易混淆的。 不正确区分三者的确切含义,就会在凭借概念进行判断和依据性质进行计算

上,产生“后遗症”,最后还得溯本求源,从基本概念上进行澄清。因此,从防微杜渐的角度上,一开始就结合教材进行正确区分,是非常必要的。 “反比”是与正比相对而言的,它们都不属于比例的范畴。在两个比中,如果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另一个比的后项和前项,这两个比就叫做互为反比。 例如:3∶4的反比是4∶3;反过来,4∶3的反比是3∶4。 “反比例”是对两种相关联的量对应数值组成比的顺序而言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据此写出的比例式称为反比例。 例如:有一堆煤,每天烧煤2吨,可烧12天,如果每天烧煤4吨,可以烧6天,每天烧6吨,可以烧4天。从条件中的规律可见,煤的总重量一定,每天烧煤量与烧得天数成反比例。 “反比例关系”是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用字母x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积(一定),其关系式为:x ×y=k (一定),在这个式子中,x 与y 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在八年级数学中,学生第一次遇到了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碰到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困难。如:函数图像和性质不能很好匹配,即学生对于函数解析式和图像性质不能熟练转化;不知何时要分类讨论,导致漏解;不会用反比例函数的“面积不变性”;不能完全解读题目中蕴含的信息,找不到或不理解图像语言;对于综合题不知如何入手解题。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形结合,使学生能够逐一突破函数学习中的难关。 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正、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突破“数形结合”认识关。传统的教学中通过画一画特殊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如2y x =,得到一般情况下正比例函数图像,这里的画一画是特殊情况,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学生动手能力不同,往往整节课的重点偏移到画图的操作细节上。如:如何找点,如何用平滑曲线连线等,而忽略了解析式与图像性质对应关系的探知。如何来解决呢?教学中①首先可以通过“猜一猜”,看正比例函数解析式y kx =(k ≠0)能不能用图像表示,它的图像是怎样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函数中每一对x 、y 的值与坐标系中的点坐标的联系。②然后通过“想一想”,思考2y x =当x 的值大于、等于或小于0时y 值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解析式对图像分布与增减性的影响。③再通过“画一画”,利用画图验证猜想,从图像上形象地认识性质。通过这三步的探究,得出一般情况下正比例函数图像是过点(0,0)和(1,k )的一条直线。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函数图像的形态发现图像的性质,进而归纳函数的性质,建立起数学符号与图像性质之间的联系。同样地反比例函数图像也可以通过“猜一猜”,得出一般情况下的图像。再通过“想一想”和“画一画”,逐步认识函数图像和性质。以此类推,在后面的函数学习中,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教学。 在教学中,得到函数性质后,要把函数解析式、图像和性质用各种不同的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练习题.doc

马西小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练习题二 一、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二、选择. 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A.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2.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A.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3.在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成正比例关系是(),成反比例关系是(). A.汽车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次数和运货总吨数. B.汽车运货次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总吨数. C.汽车运货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的次数. 正比例反比例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4、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5、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7、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8、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9、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10、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二.选择题 (1)根据表格判断数量间的比例关系。 时间(小时) 2 3 5 7 8 路程(千米)100 150 250 350 400 时间与路程 ( )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 2)圆柱体底面积与高(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 例 C.不成比例 圆柱体底面积 300 200 150 120 100 (平方分米) 圆柱体高 2 3 4 5 6 (分米) (3) 年龄与身高 ( )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 例 C.不成比例 年龄(岁) 2 3 4 5 6 身高(厘米)94 110 119 125 131 三.看图表填空 ( 1)根据规律判断比例关系,并填空。

认识平年和闰年教学设计

认识平年和闰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平年和闰年,会计算平年 和闰年的天数。 2、发现并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一年有几个月?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分别是哪几个?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月份是?(学生回答) 2、引入:前不久,老师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小红是2012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岁了,我们大家都在为他准备礼物,可是我在2018年的日历上却怎么也找不到小红的生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自由发言)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平年和闰年

(1)课件出示2005~2016年2月份的月历 引导:这是201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学生说,教师填写) (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3)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 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2、学习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汇报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 (1)31×7=217(7个大月) 30×4=120(4个小月)平年:217+120+28=365(天)闰年:217+120+29=366(天)(2)平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闰年: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1)游戏 学生说年份,老师立马判断出是平年和闰年。通过这种游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在恰到好处之时,告诉学生这里面是有窍门。 (2)探索闰年出现的规律 再次观察2005—2016年的2月的天数,看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你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张勇成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12册)P47例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结合正反比例的图表,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3、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的量。 4、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谁能说说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 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那么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这还需要我们通过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进行深入地了解。 揭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因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所以这节课的比较应该是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讨论,每人都要争取有表现的机会,行吗? 1、第一次整理。 (1)根据刚才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回忆,请大家想一想,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必须是什么样的两种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2)请观察下面表格中的两种量。 ①每张表格中的量中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吗?为什么? ②每张表格中两种量都成比例吗?为什么? ③板书:成比例 不成比例 ④在成比例的两张表格中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板书:成正比例 成反比例 ⑤想一想,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根据是什么? 2、第二次整理。 (1)刚才同学们是通过观察表格中具体数据的变化辨析了正比例和反比

例的辆。其实,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还可以通过图来观察。 (2)正反比例图像比较。 ①完成正比例图像的描点和连线。正比例的图用手势比划一下是什么样的?(一条直线)这说明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②正比例关系的图都会是一条直线吗?请看这里的两种量。 ③完成反比例图像的描点和连线。反比例的图用手势比划一下是什么样的?(一条曲线)这说明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④那么不成比例的这两种量的图,会是一条直线吗?会是一条这样的曲线吗?会是什么样的图呢?想看一看吗? ⑤比较:与正比例图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反比例图比一比呢?(3)通过图像的观察,我们又进一步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变化方向

如何快速准确的判断正、反比例

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三招” 学完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以后,很多同学感到枯燥难学,具体到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题目准确性不高。其实只要统一正反比例思路,总结正反比例的内在联系,判断正反比例就可迎刃而解。大家可以采用“找”、“写”、“判”这“三招”来判断正、反比例。 第一招“找”:根据题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一定的量(不变量)。 第二招“写”:根据两个相关联的量写出求定量的关系式。 第三招“判”:根据关系式进行判断,如果定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则成为比例;如果定量是两种相关联量的积,则成反比例。 例如,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或不成比例。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一找:两种相关联的的量是“长”和“宽”,定量是“长方形的面积”。 二写:关系式是“长×宽=面积(一定)”。 三判:长方形的面积一定,也就是长与宽的积一定。所以,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 (2)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一找: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定量是“工作效率”。 二写:关系式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一定)"。 三判:工作效率一定,也就是工作总量的与工作时间的商一定。所以,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3)有一批布,用去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一找:两种相关联的量是“用去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定量是“一批布”。 二写:关系式是“用去的米数+剩下的米数=一批布的米数(一定)”。 三判:尽管一批布的米数一定,但它是“用去的米数”与“剩下的米数”的和,不符合正、反比例的意义。所以,用去的米数与剩下的米数不成比例。 下面是一组小学阶段容易出错的几种题需要注意: (4)三角形底一定,高和面积。 一找:两种相关联的量是“面积”和“高”,定量是“三角形的底”。 二写:根据a×h÷2=S,可以知道,S÷h=a÷2 三判:a一定,所以a÷2也是一定的。三角形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5)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 分析: 一找:两种相关的量是长和宽,定量是长方形的周长。 二写:根据(a+b)×2=C,所以a+b=C÷2 三判:C一定,所以C÷2也是一定的。但两个变量长和宽是加法关系,不是乘法关系。所以,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比例。 (6)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一找:两种相关的是面积和边长,找不到定量。 二写:根据a2=S,可以知道S÷a=a。 三判:此题看上去成正比例,但如果第一个a是变量,那么第二个a也是变量,那a×a即S是变量,此题变成了3个变量而没有了一定量,所以不成比例。 (7)圆的面积和半径。 一找:两种相关量的是圆的面积和半径,π是定量。 二写:根据πr2=S,即π"r"r=S,所以S÷r=π"r 三判:S和r的商是π"r,π是定量,但由于r是变量,所以π"r是变量,因此,圆面积和圆半径不成比例。 通过上面的“找”、“写”、“判”三招,可以很轻松的判断复杂的正反比例,为正确解答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6.1 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47

《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本节课为微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中的一个知识点。如何判断平年闰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难点。所以本节课重点讲解如何判断平年闰年。本节微课适用对象为三年级下册学生。本节微课主要讲解3种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也可以成为本单元的复习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平年和闰年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平年闰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教学方法:微视频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填一填) 一年有(12)个月,其中 大月有(7)个月,分别是(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记“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 小月有(4)个月,分别是(4、6、9、11月),每个月有(30)天。过渡:那么2月份呢?2月份有多少天呢? 二: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对比2015年和2016年2月份的日历,得出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它是特殊月份,这与年份有关。 过渡: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那怎么判断平年和闰年呢? 引导学生观察2013年至2020年这8年的情况,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公历年份数除以4的方法判断平年和闰年。 小结:一般情况下,公历年份能除以4,没有余数的,为闰年。反之,则为平年。 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找出1997年至2008年中的平年和闰年,并观察平年和闰年的规律及2月的天数,得出:(1)每四年中有3个平年,1个闰年;(2)闰年2月有29天,平年2月有28天。 推断出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方法一:看公历年份。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在此要解释,并举例1900年来解释,是100的倍数,但不是400的倍数,所以它不是闰年) 方法二:看2月天数。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可以通过前面的日历图来分析) 方法三:看全年天数。平年:7×31+4×30+28=365(天) 闰年:7×31+4×30+29=366(天)(通过前面所学知识,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平年闰年的全年天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全年天数来判断平年和闰年) 三:课堂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 比较 教科书第87-90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谁能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教师: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会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发现有些同学判断时还不够准确.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 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 1.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教学例7. 出示例7的两个表: 表1 总价(元)8164080160 数量(件)1251020 表2 单价(元)804020195 数量(件)124816 (1)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9页的两个表中所给的数量,分别在课本上填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互相检查,电脑出示正确答案,集体校正. 在表1中:在表2中: 相关联的量是路程和时间,路程随着时相关联的量是速度和时间,速度随着时 间变化,速度是一定的.因此,路程和间变化,路程是一定的.因此,速度和 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2)讨论:从两张表中,你是怎样发现谁是一定的?怎样判断另外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后,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观察图,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从上表可以看出,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总价与相应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4.表示方法 (1)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 的式子表示:y x=k 二、正比例图像 根据正比例图像回答: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答:呈现直线增长的趋势。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并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答:图上个点都在这条直线上,他们的单价相等。 (3)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答:9m彩带总价31.5元,49可以买14条彩带 (4)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答:小明花钱是小丽的2倍。 (5)①举出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例子。 ②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关系。 ③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关系。 三、课堂小练笔 一种铅笔每支售价0.5元,自己画一画表格并回答问题: (1)把铅笔的数量和售价所对应的点在图中描出来,并连线。 (2)买7支铅笔需要多少元? (3)小丽买铅笔花的钱是小明的4倍,小丽买铅笔的支数是小明的几倍? 四、作业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