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
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婚礼习俗

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婚礼习俗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婚礼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的传统婚礼习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的婚礼习俗既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独特之处。
首先,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人生中的重要仪式。
中国婚礼习俗始于古代,秉承着古老的传统和仪式。
在传统婚礼中,很多环节都象征着团结、忠诚和尊重。
例如,婚礼上的过堂、随礼和拜堂等习俗都与家族的联结和传承有关。
其次,传统婚礼习俗的举办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包括提亲、纳吉、问名、定婚、请期、纳彩、送洞房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不仅需要进行繁复的准备工作,还需要家族和亲友的参与。
通过这些步骤,双方家庭可以增进感情,巩固婚姻的基础。
第三,传统婚礼习俗中的许多仪式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比如,新娘出门时要踏过七步或跨过火盆,寓意七夕情侣步步高升和消灾避邪。
婚礼上的喜酒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双方家庭和亲朋好友一起庆祝新婚夫妇的喜悦。
同时,新娘身上的红色嫁衣和新郎头上的红盖头都象征着幸福和喜庆。
此外,传统婚礼习俗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道德和家庭责任的象征。
婚礼习俗中的各种规范和仪式旨在弘扬传统价值观,例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忠诚和信任等。
这些传统婚礼习俗的传承不仅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睦,也有助于塑造健康的婚姻观念。
总结起来,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这些习俗通过丰富多样的仪式、深刻的寓意和体现传统道德观念的价值观,使得传统婚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婚礼习俗已经逐渐被淡忘或改变,但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传统,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基本制度和形式。
婚姻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发展态势。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婚姻依礼而行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又把婚礼看作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
按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
陈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自有礼制后,非当于礼者不视为婚姻”。
婚姻讲究礼仪程序.实行的是礼仪婚。
在历史上,虽然也对婚姻作了法律规定,但法的作用是以律辅礼,不依礼而行,便以法刑之。
我国从周代开始,男女之交出于礼者.必人于刑.自秦汉以来,都是依赖法律达到“明刑弼教”,制裁反礼而行者,“法”不过是推动礼的工具.礼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立法的基本依据。
我国古代对婚姻的法律规定远远迟于礼,是以刑辅礼,法在刑后。
法律对婚姻的作用是逐渐加强的,最后才成为礼法并行,但仍然是法在礼之下,法是礼的延伸二婚姻重礼轻爱透过中国人的传统婚姻习俗,不难发现,传统婚姻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及宗族。
婚姻是家族行为,只要婚姻台乎礼仪,是经过明媒正娶的,那么婚姻就是合理合法的。
至于两人“爱”还是“不爱”那倒是无所谓的,个人的意愿和意志须服从于家族利益。
因而即使夫妻情深,只要公婆不容,就要出妻离异。
而夫妻相恶,但公婆认为媳妇“善事我”,则不能离异.必须“子行夫妇礼”没身不衰。
夫妻感情在婚姻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男女结合不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幸福和感情的满足。
“广家族、繁子孙”.传宗接代才是男女相交的主题.所谓“非为色也,为后也”而且在道学家看来.婚姻中其他附加的感情越是淡漠.下一代品种越是纯正,越是精致越近于“人。
为了肯定婚姻中的“伦理性”,不惜将婚姻中“性爱”因素降至到零点,“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地住在一块儿罢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重礼轻爱的婚姻习俗,使爱情的追求始终不能融人道德评价的尺度,也阻挠了爱情价值观的发育。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这些习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婚姻的理解和对家庭价值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婚姻习俗强调婚姻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和家庭的基础。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因此,各种婚姻仪式和习俗都强调了婚姻的庄重和神圣。
例如,中国传统婚礼通常需要进行三拜九叩的仪式。
这个仪式要求新郎和新娘跪拜九次,表示对双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也是表达了新娘新郎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决心。
其次,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注重家庭的凝聚力。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是家庭的基石,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
因此,很多婚礼习俗都与家庭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传统婚礼中的“过朝门”习俗。
新娘在出嫁当天会穿着绣有龙凤的红色嫁衣,由婚礼主持人引导,从父母家门口走过,并在门前祭拜祖先和神灵。
这个仪式意味着新娘已经离开父母家,融入新的家庭。
同时,父母也触发了情感的共鸣,感受到了子女的成长和自己的责任。
此外,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的嫁妆也体现了家庭的凝聚力。
嫁妆是指新娘从娘家带到新家的一些礼品和财产。
传统嫁妆通常包括金银首饰、绣品和家具等。
这些嫁妆不仅象征着新娘家庭的富裕和尊重,更是家族传承和延续的一种方式。
最后,中国传统婚姻习俗强调婚姻的和谐和幸福。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人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结合。
因此,许多婚礼习俗标志着婚姻的和谐和幸福。
例如,中国传统婚礼中的“敬茶”习俗。
在婚礼上,新娘和新郎会鞠躬敬茶给双方父母,表示对父母的感恩和尊敬。
这个仪式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新娘和新郎对婚姻生活的愿望,希望能与双方父母和谐相处,并且共同创造幸福的未来。
此外,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的喜酒和酒令也是对婚姻幸福的祝愿。
新娘和新郎通常会用酒杯碰杯,并喝下满一杯的酒。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底蕴与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底蕴与情感表达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也是两个人走进幸福生活的起点。
在中国,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家族、社会的交织与传承。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承载着丰富的底蕴和情感表达,它们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对家族、亲情和爱情的尊重与祝福。
婚礼的准备工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
从婚礼前的红娘介绍,到婚礼当天的婚车花轿,每个环节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象征。
婚礼前,红娘的介绍被视为婚姻的第一步,她们扮演着牵线搭桥的角色,将两个陌生人引向幸福的殿堂。
这一环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两个人的婚姻问题,更是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的稳定。
而婚车花轿,则是婚礼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
传统的花轿是由四个人抬着新娘,缓缓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这一场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新娘的尊重和祝福。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宴请亲友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婚宴是表达主人情感的重要场合,也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和祝福的时刻。
在宴席上,主人会精心准备各种美食,以示对宾客的尊重和热情。
而宾客则会给予主人厚重的红包,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支持。
这种互动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情感的传递和家族的凝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婚礼是亲友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场合,也是家族血脉传承的时刻。
除了宴请亲友,中国传统婚礼中还有许多仪式和习俗,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祝福。
例如,新娘出嫁前要穿上红色的嫁衣,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新郎要在新娘家门口踩下门槛,以示决心和勇气;还有新娘和新郎要共同喝交杯酒,象征着两个人共同度过人生的苦与乐。
这些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婚姻的寄托和祝福。
传统婚礼习俗中的底蕴和情感表达,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示了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它也是家族和社会的事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和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婚姻是这一稳定的基石。
因此,婚礼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喜事,更是家族和社会的喜事。
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与社会意义1. 介绍中国婚礼习俗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中国婚礼习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礼俗,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婚礼习俗,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这些习俗也会因为不同地域和风俗而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中国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婚姻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2. 介绍中国婚礼习俗的基本流程和相关仪式中国婚礼的基本流程包括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和婚后新婚生活。
婚前准备包括婚前居所的准备、婚纱、礼服、首饰、婚礼用品等的准备。
婚礼仪式主要包括迎亲、过门、敬茶、交杯酒等相关仪式。
婚后新婚生活则是新人生活的开始,也是需要关注和维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3. 分析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意义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婚礼习俗是一种传统礼仪,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沉淀。
通过我们举办婚礼,可以传承和弘扬这样的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珍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婚姻家庭伦理观念的传承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和家庭的看重和重视。
从中国人举办婚礼的仪式和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讲究和规矩,这些规矩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规矩的传承,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此类价值观。
(3)社会稳定和谐的推进婚礼习俗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一场婚礼不仅仅是新人之间的事情,也关注着家庭和父母的利益。
尊重习俗、注重礼仪、重视形式,这些都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举办婚礼时,一定要遵循礼仪和规则,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以此团结和谐的社会。
4. 分析中国婚礼习俗的社会意义中国婚礼习俗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婚姻稳定婚礼习俗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的婚姻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
为了维护婚姻的稳定,我们不能对婚姻问题掉以轻心。
通过传统礼仪和规则,可以让婚姻变得更加稳定,让家庭更加和谐。
婚俗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

婚俗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和婚姻意识。
婚俗的约束力不依靠法律或科学的验证,而是依靠惯势力、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
中国的婚俗因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呈现出更多的斑驳陆离、异彩纷呈,也越发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研究。
XXX的《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是有关中国婚俗文化的第一本专著,他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婚俗,把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婚俗生物学和婚俗文化两方面展开论述。
他的研究包括男女的性角色意识、人类对婚姻的需要、婚姻与经济行为、婚姻与政治行为的关系、婚俗中的择偶艺术、嫁娶艺术、婚俗的宗教和社会心理等。
他结合中国实际揭示了中国婚俗的变革,并对中国社会未来的爱情和婚姻做出预测,让人更清晰透彻地了解中国婚俗的文化蕴含和社会意义。
XXX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婚俗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
首先,中国婚俗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如XXX 主张男女授受不亲,导致保守、落后的婚姻观念。
此外,门当户对、媒人撮合、寡妇再婚等传统婚俗也反映了中庸处世之道。
尤其是嗜好,女性被教育要保持贞洁,婚姻的缔结给女性的贞洁带来光荣的归宿。
这些传统婚俗的尊重和践行有助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的婚俗承载着中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各种少数民族婚姻形式,如抢婚、表亲婚、转房婚等,完整地保存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俗。
这有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此外,中国婚俗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传统的包办婚和自主选择婚形成的冲突是艺术灵感的闪光点,启发了诗人、作家歌颂自由恋爱和批评包办婚姻。
美好的爱情成为美好婚姻的象征,被拿到艺术作品中当作题材,如《诗经》中的《关雎》,以及《绝代佳人》、《凤求凰》等作品。
最后,婚俗的社会意义体现在形成的婚姻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婚俗中的不公平待遇逐渐被排斥掉,尊重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和地位,认可了女性在社会上的身份和地位。
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

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制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涉及到家族、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环节。
传统婚俗作为婚姻制度的具体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婚姻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
一、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传统婚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岁月洗礼,代代相传的婚姻仪式和习俗。
这些婚俗不仅仅是一场婚礼,更是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传统婚俗代表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在传统婚姻制度中,婚礼是一种严肃的仪式,旨在将两个家族联为一体。
婚姻的发生不仅意味着两个人的结合,也象征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传统婚俗中,往往有走亲戚、交换礼物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加强亲友之间的联系,使家族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传统婚俗反映了婚姻的庄重和尊重。
传统婚礼通常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礼仪程序,如过堂、拜堂、交杯酒等。
这些礼仪不仅在形式上表达了双方家庭的尊重和认可,也体现了对婚姻的严肃态度。
婚礼的举行一方面彰显了婚姻的庄重性,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两个家族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期望。
最后,传统婚俗传递了对婚姻的期望和价值观。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一种人生的责任和担当,需要双方共同承担和呵护。
传统婚俗中,往往包含有新婚夫妇的房屋布置、婚车的选定、婚庆队伍等细节,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对于婚姻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
二、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婚姻制度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无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首先,婚姻制度的长久延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传统婚姻制度中的习俗和仪式代代相传,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特点。
婚姻制度的延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不断影响和塑造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其次,婚姻制度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秩序。
在传统观念中,家族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婚姻制度将婚姻纳入家族系统,通过婚礼的仪式和程序,强调了家族的地位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婚庆习俗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喜庆与祝福

婚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盛事,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祝福。
在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中,融合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喜庆情绪,更表达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本文将探索中国传统婚庆习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份喜庆与祝福。
一、起源和历史中国传统婚庆习俗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受到了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的影响。
古代的婚礼注重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维护,婚姻被视为家族延续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婚礼习俗逐渐演变并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今天丰富多样的传统婚庆习俗。
二、结婚仪式与礼节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中,结婚仪式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新娘出嫁前,要进行“安床”仪式,表示迎接新娘的到来。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准时接新娘回家,这被称为“迎亲”。
随后,新人要进行敬茶、交杯酒等环节,以示对双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
在结婚仪式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礼节,如燃灯、放鞭炮、撒喜糖等,都寓意着快乐和祝福。
三、喜庆的婚俗风情中国传统婚庆习俗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在婚礼上,红色是主要的色彩,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新娘穿着华丽的红色婚纱,新郎佩戴红绶带,以表达对彼此未来幸福生活的期望。
此外,舞龙舞狮、唢呐队等传统表演也是婚礼上常见的喜庆元素,能够增添气氛和喜悦。
四、象征与祝福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中的许多细节都寓意着美好的祝福。
比如,在结婚仪式中,新郎要踩过门槛,寓意着迈入新的人生阶段;新娘要穿过拜堂时展开的红色绸带,象征着新娘顺利过渡到新家庭。
此外,新郎新娘还要进行饮合汤、交换戒指等环节,以表达对彼此美满婚姻的祝福。
五、婚俗的演变与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意,婚礼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尽管如此,传统婚庆习俗仍然在一些地方得到保留和弘扬,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
结语:中国传统婚庆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传达了对新人幸福和祝福的美好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专业:专门史学号:20081106015 姓名:杨花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以已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限于篇幅,不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而只是力图揭示中国婚俗中所蕴含的传统伦理思想、民族文化心理及其艺术价值,以从一个为人所忽视的领域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一、何谓中国婚俗婚俗作为一种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离不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姻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在长期延续的封建社会中,不仅统治阶级的种种思想渗透于市民百姓的婚俗中,如封建的礼仪等,而且统治阶级上层的婚姻行为也常常对下层市民百姓的婚姻方式产生种种影响,如“门当户对”的等级婚、聘礼与包办买卖婚等等。
这样,中国的婚俗就应包括两大层次:统治阶级的婚姻习俗;被统治阶级—市民百姓的婚姻习俗。
这两大层次的婚俗虽有区别,但在中国婚俗的演进中,它们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时交错混杂在一起。
少数民族的婚俗,只是不同地域的一种婚俗,是就婚俗所涉及的范围而言的。
婚姻礼仪体现着一定的婚姻制度和政治文化观念;婚姻侄语、谚语则较集中地反映了流行于市民百姓中的婚俗,以及市民百姓的婚姻价值观.所以,中国婚俗应该是一种包含着婚姻观念、婚姻行为、婚姻礼仪、婚姻涅语等多种因素,并体现于不同阶一级、不同阶层之中的婚俗体系。
透过中国婚俗,便能发现传统文化在其中的种种影响与印记。
二、中国婚俗与传统伦理思想一种婚姻习俗,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婚俗道德。
婚俗道德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历史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婚俗会有极大的不同。
就是同一民族,由于居住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文化观点的差异,婚俗道德也是不同的.死抱一种婚俗道德,把新婚俗看作伤风败俗,则是对婚俗道德的无知。
中国婚俗中所体现的传统沦理思想精神,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第一,媒人是使甲国人的婚姻合乎道德的楔子。
“媒灼之言”在古代与“父母之命”相提并论,构成婚姻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结婚要请媒人的婚姻习俗,“直沿袭至今。
媒人一词,见之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首诗中:“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礼记·曲礼》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问名”;《礼记·坊记》说:‘男女无媒不交”.这些说的都是无媒不成婚姻.自周代始,婚姻的缔结要通过媒人逐渐成为一种风俗,不经过媒灼的男女婚姻是不合法的,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文公》)到了唐代,“媒灼之言”移入了法律条文中。
《唐律·户婚》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宋、元、明、清法律亦对媒人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基本相同的规定,并说明对于违律嫁娶的,也处罚媒人.这样,媒人在婚姻缔结中不仅具有道德价值,而且具有法律意义.媒人,虽自古就被视为使婚姻合乎道德的楔子,但是,它并不具有绝对普遍的意义。
宋、元时代就实行过一种无媒的婚姻。
一些权贵之家往往采用搭彩楼、抛彩球的方法,在朝廷大考、进士及第游街的时候,竞相招聘为婿.今天,在农村与城市里仍存在媒人说亲习俗,虽然不同于封建社会充当包办婚姻介绍人的角色,也失去了原有的道德和法律的意义,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作为男女交往、结识的手段,介绍人(媒人)仍将在一定时期发挥作用.第二,童养媳与乱伦是否相关.童养媳是传统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婚俗。
它是指有子嗣之家,抱养人家的童女为养女,待其子和养女达适当年龄,即使他们完婚。
一般来说,女孩总比男孩大几岁,这样,女孩可以代替婆婆带养自己的“丈夫”,或者上田间干活,或做其他家务杂事,充当奴埠、劳力。
在《三国志》中开始有了童养媳的记载:“该诅国女,至十岁,婿家即迎之长养为媳。
”《后汉书》后记,建安八年,操进三宪节华为夫人,少时待年于国.可知古东夷有童养媳之俗,而曹操娶亲,是童养媳.元、明、清代、童养媳已从帝王之家普及于社会,它不仅给买不起奴婶的小地主开了一个方便之门,而且逐渐渗人下层劳动人民中.各地流行的民歌、俗语也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风俗志》载,清朝光绪年间,有首流行于四川的以“小女婿”为题材的民歌:“十八女儿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
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
”在解放前的上海,则有“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团觉抱上床”的谚语.在黄河流域也流传着类似的民歌。
民间盛行童养媳婚俗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将来负担不起儿子的结婚费用而先抱养小媳妇。
如此抱养或收养进来的童养媳,在地位上便显得有点暖昧。
结婚之前,她有点象男性家长的女儿(或是姊妹),可是事实上她却是以未来媳妇(或妻子)的身份进来的。
如果这两种角色的差别只是在于琐碎的日常生活或私人情感而已,那么童养媳的风俗便无文化观念或婚姻制度上的意义。
这种幼年时期开始的亲昵关系会导致性嫌恶感,因之建立起乱伦禁忌的制度。
显然,这是对童养媳婚俗的一种偏见.第三,寡妇再蘸之善恶。
寡妇再嫁,石一时称为“再酷”,意思是再举行一次酒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再酷习俗之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不一致的。
按礼制要求,寡妇改嫁是一种非礼的行为。
《礼记·效特性》说:“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这是沦理道德上反对寡妇改嫁的最早论据。
其实,这一道德戒律的约束力当时并不强。
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虽已有三个儿子,但孔子还是主动将儿媳改嫁到卫国。
秦始皇禁止有子寡妇再嫁。
他认为,有子寡妇任意改嫁,是妻子对丈夫不贞,必须严格禁止,不过无子寡妇改嫁,他并不禁止。
汉时寡妇改嫁也一反秦时规定的种种道德与法律的戒律,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庶民百姓,均有选择佳偶再酸的自由。
隋、唐、五代寡妇改嫁也较普遍.反对寡妇再嫁,主要是从宋代程朱理学大加提倡后,才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
原因在于宋代初、中期寡妇再蘸普遍,贞节观较宽泛,引起了理学家的高度重视。
由于社会普遍崇尚“天理”,贞节观念开始严格起来,寡妇再嫁受到了道义上的谴责,被玫击为大逆不道.程颐不但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反对寡妇改嫁,还说“若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也”(《礼记·檀弓》),反对男人娶寡妇。
他的弟子朱熹继续阐发这一思想,遂使世俗认为寡妇改嫁是奇耻大辱。
以后,历代王朝对寡妇守节加以提倡和奖励,致使寡妇守节陋习愈演愈烈。
旧时寡妇再蘸所受到的种种歧视和不公正甚至荒店的遭遇,实际上还是寡妇再蘸“非礼”观念在作祟。
这也表明,一种旧的婚俗道德观一旦形成,并渗入人们日常的道德心理之后,是难以改变的。
今天,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寡妇有改嫁的自由,但如果女人死了丈夫不守一段时间寡,则马上会遭到种种非议,这也表明更新旧的传统道德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中国婚俗与民族文化心理男女两性的求爱、结婚过程,综合了当时当地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也受到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禁忌制度的制约。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透过“合香”、‘结发”与“闹新房”婚俗发现蕴含于其间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
其一,关于“合香”与“结发”之礼。
所谓合香,是指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后世通称饮“交杯酒”,以示新婚夫妇自此已结永好。
据《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
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这里,两盏以彩结连之,象征夫妇是联成一体的。
饮讫掷盏于床下,一仰一合,象征天覆地载,男俯女仰,阴阳和谐,乃大吉大利之事.民间合晋之俗,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台香与入洞房连在一块儿。
不管各地交饮方式如何不同,其寓意和心态都是一致的,表明合香之礼中所蕴含的结永好、不分离心态。
这种情景,这种心态对新婚夫妇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一定影啊。
中国人在合香之礼后,常常还行“结发”之礼。
结发礼周时即已盛行,不过时称合髻.到唐宋时仍然如此.合髻之时,夫妇同坐在床上,所以才有男左女右之分。
不过,此礼行于首婚,再婚者不用.因此,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续弦等都不能用结发的尊称。
故结发仪式,在古代婚俗中还包涵有非常庄严的意义。
近世男女不行冠异之礼,婚礼上也不兴结发礼。
但是,结发夫妻象征夫妇永不分离的美好含义,如同合香之礼一样,仍然得到多数人的肯定。
其二,闹新房与兴旺发家。
“闹新房”是中国人结婚求喜庆、爱热闹心理的一个突出表现,而求喜庆心理的深层,更多的则是希求兴旺发家。
闹房之俗,相传始于晋代。
但推其渊源,则在西晋之前汉时,新婚之夜,亲人在洞房窗外,窃听洞房内新婚夫妇的言语动静,俗语叫“听房”.如《汉书》载:“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
”听房之俗,以后逐渐演变为谑亲戏妇的闹房.闹房之俗行至唐代,越演越烈,不但男家亲属、,贺客宾朋都有戏谑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拦阻,品头论足,抚摩取笑,需索刁难.闹房之俗由上古演变至现代,已渐渐由个人而变成集体行为.即便在现代婚仪中,还兴闹房.当然,闹房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热闹和欢愉,、而希冀发家的心理已经淡化。
现代青年还通过闹房增进相互了解、融洽感情,闹房不仅带有社会交际的意义,还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故闹房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四、中国婚俗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婚姻方式的主体是包办婚,但是,这并不排斥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存在的自主选择婚.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艺术价值常常体现于两种对立的婚姻现象之中。
包办婚与选择婚的冲突,是诱发艺术灵感的闪光点,是诗人、作家、画家讴歌自由恋爱、封建包办婚的富有艺术魅力的素材。
对此,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两种婚姻形式的对峙。
婚姻的形式,就是嫁娶的方式。
在婚俗演变的途程中,包办婚成了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婚姻形式,它盛行于汉族,同时也在其它少数民族中流行.然而,包办婚的盛行并不意味着选择婚的消失.包办总是相对于选择而言的.正因为有包办给千百万青年男女酿就的苦果,才有千百万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自由选择配偶的追求、憧憬,才有诗人、作家对白由恋爱的艺术描绘,真诚的讴歌.第二,消融于包办婚之中的选择婚。
传统婚俗中的选择婚有两种形式:其一,虚假的选择。
这是一种依仗权势、地位,违背一方(男方或女方)意愿的单向选择。
皇宫贵族的选后、选妃、选妾等,就是这种虚假的选择婚。
其二,真实的选择.这是一种体现了婚姻双方的意愿,自由恋爱、自我选择的婚姻,是一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流传于民间的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等爱情故事,即是选择婚的范例。
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婚姻,始终贯穿着一个传统的精神,即重人伦之道,也就是讲究忠、孝、节、义。
渗透着这种传统思想的婚姻,必然具有“包办”的特征,是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式;选择婚只能成为一种副产品,消融于包办婚之中。